亲子关系不能超越夫妻关系
亲子关系不能超越夫妻关系
现在的母亲,有许多是非常能干的,她们在工作中做事强硬干练,事业上很成功,在统御和支配家庭上,也占据了主导地位,也许因为此,她们中不少也苛求孩子做到最好,一旦孩子没有做好,就可能会遭到母亲的责骂,这种“强势”情绪会影响夫妻关系和孩子的心理健康。
不管父亲母亲,谁过分强势,家庭关系都会出问题
强势的母亲会出现两种小孩:一种是孩子轻视父亲,亲近甚至是讨好母亲;一种是同情父亲,亲近父亲疏远母亲。两种小孩都是父母不乐意见到的。其实,无论是强势的母亲,还是强势的父亲,家庭关系都会出问题,最终都会反应到孩子身上来。而且,这些原生家庭的影响,成年之后会带到T A自己的伴侣相处模式和之后家庭关系之中,是会影响孩子一生。
当丈夫说“你太强势,所以……”时,只会加剧矛盾
还有一个现象是,任何一个女人都不会主动承认自己在家庭里面是个女强人,是个强势母亲。她们更会本能地拒绝讨论如何不做强势母亲。女人们通常的反应会是:我自己辛辛苦苦上班,下班之后又操心家庭事务,不但不被同情理解,还到处都是错。也不得不承认,男人们在逃避家庭事务,乐得悠闲的同时,把家庭教育的主战场给让了出来。中国女人又要辛苦上班,下班之后还要经营家庭、教育孩子,时间长了,为了讲究效率,独裁的方式还是会加快处理事务的速度的。女人如果从一个并不强势的妻子,变为强势的母亲时,做丈夫和父亲的,也应该检讨自己是否在孩子出生后的付出太少。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所有的丈夫和父亲以及各位在背后撑腰的婆婆,最不应该说的一句话是“你太强势了,所以……”,这是一句不但不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矛盾的话,所以,能忍住就千万忍住。
缺乏“被爱”的你,是否把几乎全部的爱给了孩子?
大部分强势的母亲都是缺乏爱和被爱。丈夫可以请妻子玩这样一个游戏:给妻子一杯满满的水,再给她三个空杯子,分别代表丈夫、自己和孩子。你会看到,强势妻子的三个杯子并不是均匀的三等分,常常是孩子占据了三分之二,而自己和丈夫的杯子里的水少得可怜。丈夫也可以拿一杯水,来倒三个杯子,你会发现,你倒向妻子杯子里面的水太少太少。任何人缺乏“被爱”都会出问题,不管这个人是父亲还是母亲。但缺爱的表现会不同,男人通常喜欢找一个红颜知己,女人则把孩子看得更紧,把大部分的时间贡献给孩子,在家庭中决定着统筹着孩子的一切。
于是,强势的母亲会发现,当你从身体里面艰难地分泌出一些爱的时候,你几乎全部都给了小孩。你知道吗?对孩子过分的爱,其实是丈夫和妻子缺爱的投射。
最该亲密的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能超越它
首先,要尽早把孩子请出你们的爱床,不能让孩子霸占丈夫或者妻子的位置。给孩子布置一个属于他的地盘———婴儿床、儿童房,你有多爱孩子,就给孩子多好的婴儿床和儿童房。把那里布置得温馨、充满爱意和乐趣,布置得你一点负疚感都没有。不要相信任何蛊惑你内心的亲密育儿法,在一切亲密的关系之中,最应该亲密的,是女人和她的丈夫。要理直气壮告诉孩子,爸爸最爱的人是妈妈,妈妈最爱的人是爸爸,然后爸爸妈妈一起来爱你。夫妻关系是家庭的第一关系,其他任何关系(比如说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婆婆跟丈夫的关系,丈母娘跟妻子的关系)超越这个关系都会出问题。
如何做亲子鉴定
1、DNA亲子鉴定
鉴定亲子关系目前用得最多的是DNA分型鉴定。人的血液、毛发、唾液、口腔细胞等都可以用于用亲子鉴定,十分方便。
一个人有23对(46条)染色体,同一对染色体同一位置上的一对基因称为等位基因,一般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如果检测到某个DNA位点的等位基因,一个与母亲相同,另一个就应与父亲相同,否则就存在疑问了。
利用DNA进行亲子鉴定,只要作十几至几十个DNA位点作检测,如果全部一样,就可以确定亲子关系,如果有3个以上的位点不同,则可排除亲子关系,有一两个位点不同,则应考虑基因突变的可能,加做一些位点的检测进行辨别。DNA亲子鉴定,否定亲子关系的准确率几近100%,肯定亲子关系的准确率可达到 99.99%。
2、血型亲子鉴定
血型测试进行亲子鉴定就是通过对血型的检验比对来确亲子关系。
依据19世纪末被确认的孟德尔遗传定律,人们认识到人类的血型是按照遗传基因传为下一代,故一定血型的父母所生子女也具有相应的血型,这为血型鉴定亲子关系奠定了基础。
用于血型检验来鉴别亲子关系的血型系统主要有:ABO血型系统、MN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Ss血型系统、hp血型系统。
检验的血型系统越多,其准确性就越高,如果血型检验的结果表时无遗传关系,可作出否定亲子关系的结论,但结果存在遗传关系也不能完全确定是亲子关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发现可以用白血细胞的抗原来进行亲子鉴定,准确性可达80%。再结合血型检验,能达到较高的准确程度。
3、染色体多态性亲子鉴定
20世纪80年代,医学家们又开创了使用染色体多态性鉴定亲子关系的技术,染色体多态性又称异态性(heteromorphism),是指正常人群中常见的各种染色体形态的微小变异(如:随体增大、重复或缺如,着比粒区的荧光强度变异等),这种多态是可以遗传的。这项技术就是利用其形态来鉴定亲子关系,这要靠技术人员的主观判断,其准确率也不尽如人意。
亲子鉴定需要多少钱
关于做亲子鉴定要多少钱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答案,亲子鉴费用根据地区不同、机构设备不同、鉴定方式不同、以及出结果的时间不同,收费也会有所差异。
司法亲子鉴定:费用较高,这个各地会略有差异。按照司法鉴定的有关规定,一家三口往往要抽取一定数量的血液。一般1-2毫升,理论上一滴血即可。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取口腔脱落细胞、毛发、胚胎等组织为检材。司法亲子鉴定的费用一般是4000-5000元人民币(各鉴定机构收费有差异)。省物价局强调,禁止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向司法鉴定机构收取管理费、业务介绍费、代办费等费用,违者按乱收费查处。
如何改善亲子关系
应该让爸爸好好考虑下,对宝宝的态度,是不是受对其他家人的看法的影响。不应该让宝宝承担大人之间的是是非非。更不应该让宝宝去做“宽容”的那一方。遇到爸爸对宝宝态度不好,妈妈应该果断的给宝宝支持,让宝宝觉得自己是被平等对待。也要教宝宝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说出情绪,这样情绪本身就不会太激烈了。同样的方式也适用于爸爸。
男人也会有更年期?都是睪固酮惹的祸! 男性更年期常导致夫妻失和、亲子关系变差
中年男性都是家庭的经济支柱,若出现睪固酮低下,不仅影响生理功能,严重者可能伴随忧郁、焦虑等症状;但多数的男性爱面子,不愿意与家人讨论,暴躁的情绪可能造成夫妻失和、亲子关系变差,更可能增加家庭冲突。
婆媳关系不好的原因
一:关系特殊性
婆媳关系独立于家庭传统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一无亲子关系所具有的稳定性,二无婚姻关系所具有的密切性,其中的根本都是婆媳对儿子和丈夫的爱,如果相处得好就能各自爱屋及乌,如果处理得不好则极易出现矛盾。
二:固有的偏见
婆媳关系自古以来就被定义为不好,很难处理,而且现在电视剧上的婆媳隐射着现实中的婆媳关系,让婆媳双方在一开始就对对方存有偏见。带着偏见相处,甚至一开始就把对方当凶恶的敌人看待,自然很容易有矛盾。
三:利益分歧
媳妇进门,婆婆握了几十年的家庭内部权力要移交给媳妇,对角色的转换往往不能适应。有时会出现婆婆不愿放权,媳妇又不甘让步希望自己掌控的局面。即便是婆婆和媳妇共同持家,由于各自的地位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需要不同,也容易产生分歧。
四:中介失衡
婆媳关系的核心其实是儿子,如果儿子能发挥好中介作用,则可以加强婆媳之间的情感联系,反之,则容易成为矛盾的焦点,出现“两面受敌”的困境。
五:缺乏沟通理解
婆媳双方来自两个家庭,加上年龄差距,人生阅历、价值观、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同,这都需要双方带着理解之心慢慢磨合。随着年纪的增大,有些父辈会变得比较固执,对年轻一代很多事情都看不过去,一次就会发生争执。
羊水穿刺能做亲子鉴定吗 羊水穿刺做亲子鉴定准吗
羊水穿刺做亲子鉴定的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肯定亲子关系的准确率在99.99%以上,否定亲子关系的准确率几近100%。
所谓羊水穿刺做DNA鉴定,是通过现代基因检测技术,从孕妇的羊水中提取细胞,通过鉴定胎儿的DNA来判断胎儿与嫌疑父亲之间是否存在亲生血缘关系。
揭秘父母陪孩子睡的危害
护犊心态 吞噬着孩子本有的潜能
“舔犊之爱”连动物都会以舔舐的方式传达对幼仔的爱,更何况人类,更何况在今天这个特殊的家庭结构中。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 一份责任和义务。但是,今天的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爱,已经失去了爱的本意,有的父母用爱筑起了“温巢”,让孩子不能经历风雨之苦;有的父母用爱铺就了“坦 途”,让孩子不能承受荆棘之挫;有的父母用爱打造了“方舟”,让孩子不能忍受海浪侵袭。父母们用自己的爱,正在一点点的吞噬着孩子生命中本有的潜能,这种 “越俎代庖”式的爱,让孩子丧失了承受生命之重的能量。
父母的这份爱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线,一头拴在了孩子身上,另一头却拴在了父母的心头上,也正是这根无形的线,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束缚孩子成长的枷锁,可是,对于父母来说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角色错位 父母变成了孩子的保姆
在家庭环境中,每一位成员都有其固定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所承担的责任不同,所尽的义务也不一样。父子关系、母子关系,这种角色上的建构,在任何 时候,任何情况之下都不可能发生改变。但是,今天的亲子角色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也正是因为这种角色的错位,制造了太多的麻烦。有的父母由于太爱孩子,而 转换了自身的角色,变身成了“保姆、警察、检察官”等等,“陪孩子睡”是典型的“保姆式”父母,这种角色上的转换,不但会影响夫妻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 不能让孩子正确的定位自己的“角色”,这也是父与子、母与女之间“争宠”的原因。如果在家庭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该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那么,走上 社会以后,就不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不能处理好将来的夫妻关系。
所以,“角色”的定位在家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父母将自己定位为“良师益友”,孩子就会用对待老师和朋友的方式对待父母,父母也会用老师和朋友的思维和规范来和孩子相处。
亲子依恋 扭曲的关系就是一种害
“依恋”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依恋关系是儿童与父母等抚养者之间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纽带。亲子依恋这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依赖的,也就是说,子女不仅仅是对父母有依恋,父母对子女同样也会形成依恋。
睡觉姿势反应夫妻关系
有些夫妻分床睡,有些甚至不在同一房间睡觉,他们中彼此相爱的比例是多少呢?类似的研究将进一步证实。目前大多心理学家认为,分开睡更有利于健康。因为这样不会影响彼此的睡眠。
补充阅读:不正确的睡姿会加重疾病
很多疾病是由于睡眠姿势不当而诱发或加重的。所以,自行采取或被动采取保护性睡姿,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减轻疾病的症状都是有益的。
右侧卧位易致胃病
解析:右侧睡会使胃部反流向食管的酸性液体数量会大大多于正常情况,而且持续不断,容易引起胃部灼痛,从而易导致胃病。
正确指导:胃病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有胃溃疡、各型胃炎和消化功能障碍等。对这些人来说,最好是朝右侧睡。
从解剖学上看,胃大弯以及胃通向十二指肠、小肠通向大肠的出口都在左侧。因此,右侧睡不会压迫这些器官,有利于消化道内食物由上到下的顺畅运行。
但是,患有食管回流这种消化功能障碍的病人最好左侧睡。
俯卧位、左侧卧易致心脏病
解析:俯卧位,易使呼吸不自由,压迫内脏,引起噩梦,并影响脸部皮肤血液循环,使面部皮肤容易老化。
左侧卧位,不仅会使睡眠时左侧肢体受到压迫、胃排空减慢,而且使心脏在胸腔内所受的压力最大,不利于心脏的输血,也容易做噩梦。
正确指导:心脏病患者睡眠以右侧卧为好。因为心脏在左胸位置,朝右睡会使较多的血液流向右侧,相应减轻心脏的负担。若已出现心衰,可采用半卧位以缓解呼吸困难,切忌俯卧和左侧卧。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宜睡10—15度倾斜的床,上半身高,下半身低,使下腔静脉回流的血液减少,有利于心脏休息。
侧卧位易致脑血栓
解析:可使脑梗塞病人在本身已有动脉硬化的情况下,加重了血流障碍,特别是颈部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在动脉内膜损伤处逐渐聚集而形成血栓。
正确指导:有关专家调查2000例脑梗塞病人,发现95%以上的病人习惯于侧卧,这给脑血栓的形成创造了便利条件,所以为消除这一隐患,选择合适的枕高和仰卧睡眠较为妥当。
枕头过低易致高血压
解析:因为枕头过低会使脑部血流量增加,时间长了对高血压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过高也会感到不适。
正确指导:宜采用加枕平卧的睡眠体位,枕头一般高约15厘米。
亲子关系与儿童的心理
以前可能有这样的教育观念,认为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我们可以往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实际上,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每一个孩子出生时候都是独特的,都会有与生俱来的一些独一无二的特质。
婴幼儿的划分,现在有很多种,但是一般来讲1岁以前都叫婴幼儿,或者叫乳儿,2-3岁孩子叫幼儿,4-6岁孩子叫学前儿童。
关于怎么认识婴幼儿心理变化,我想讲讲自己三个体会。
1. 孩子生来不是一张白纸
以前可能有这样的教育观念,认为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我们可以往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实际上,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每一个孩子出生时候都是独特的,都会有与生俱来的一些独一无二的特质。所以孩子的心理发展,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也是非常复杂多样的,不可以拿很教条、很封闭的观念去套用,这是我们认识婴幼儿心理的一个基础。既要看到婴幼儿心理的这种共性,也要看到他们之间的个性、复杂多样性,这也是《斯波克教子宝典》的作者斯波克老先生经常强调的。
2. 孩子的成长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不平衡性
孩子的成长发展,无论生理也好,心理也好,都是既有阶段性,又有不平衡性。孩子不同成长阶段,他会的东西不一样,妈妈们对此都会有体会。比如说最简单的婴儿期“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周走”等等,都有一套规律,想把这套规律打破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孩子发展又有不平衡性。有的孩子可能在某一个月龄,某一个年龄段,他的发展成长会非常快,过一段时间好像孩子又没有什么进步、没有什么发展了。或者有的时候会看到一个孩子在某些方面,比如说运动能力会比语言能力更强,会有不平衡性,这也是非常正常的。
我们在看待孩子或引导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到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过度的拔苗助长,要避免这一点。因为现在很多年轻父母都是望子成龙,不管时代怎么样变化,我们与上一代有多少区别,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和观念,至今有增无减。而且这个时代有些父母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是很明显的,一定要尊重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不要过度拔苗助长。
3. 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内外因作用的结果
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应该是内因跟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亲子之间相互影响的一个结果。一本书中提到,不同的孩子出生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气质类型,可能会遗传父母身上一些特质,也会有自己与生俱来的一些特质。
国际上有一种分类,把人分成四种类型,根据行为模式,还有性格特点,按一个纬度划分出来DISC四种模式,爸爸有四种模式,妈妈也有四种模式,孩子也有四种模式,他们一家三口之间又会有不同的排列组合。不同类型的妈妈组合不同类型的爸爸,然后有一个不同类型的孩子。这中间的亲子关系,他们之间的互动模式就会千变万化,有各种各样的类型。
有的时候不能单方面的期望说,我在孩子身上花了时间,花了精力,就一定能收到跟别人同样的效果,那是不一定的。有的孩子可能比较好带,比较听话,父母对他的培养教育比较容易看到效果。而有些孩子可能比较有个性,比较有自己的主见,父母教育起来可能比较费力。这是一个亲子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
二、婴幼儿学习有哪些注意事项?
1. 婴幼儿学习的误区
孩子的学习越来越成为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
我在一个面向0到6岁婴幼儿父母的网站做咨询的时候,遇到两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家长提出的问题让我特别吃惊,其中一个题目是“我的宝宝为什么注意力不集中”。还有一个问题是“我的宝宝不爱学习怎么办”。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可能会想,问题里提到的宝宝应该是上了学的,至少是学前的孩子。但是再去仔细看问题内容的时候,就让人哭笑不得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那个宝宝是三个月,“孩子不爱学习”的那个宝宝是九个月。
什么表现呢?三个月的那个宝宝,他刚出生的时候,妈妈就在他的床头挂了一个音乐动铃,转起来可能有音乐很好听,刚开始孩子很兴奋,手舞足蹈,三个月之后每次再让宝宝看的时候,宝宝要么眼睛看别处,要么不耐烦,不高兴,家长就认为这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关于那个九个月的宝宝,从六个月开始家长就教宝宝认字,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爱学习了。我不知道他认字是什么方式,也许用图片,用卡片,到九个月宝宝不爱认字了,就哭闹。
其实,这两个妈妈都没有了解婴幼儿学习的特点,什么是婴幼儿学习的内容,他们不太清楚。她们好像认为孩子认字就应该是越早越好,认为认字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个要素。实际上也不是这样的。
其实,孩子的学习跟大人的学习是不一样的,就语言学习来讲,大人要学会一门语言的话,我们可能要看语法书,要背单词,要背句型。孩子学语言完全是浸泡式学习,把整个全身感官融入到周围生活当中去听、去看、去模仿,去开口说,也不怕说错,这样就在短短一年半时间内学会一门非常复杂的语言。
2.孩子的学习是一种调动所有感官的学习
孩子的学习是一种调动所有感官的学习,而不是用头脑思维的学习,而且他更多是用直觉把握的能力去学。就像是《童年秘密》里面讲的,孩子是用吸收性心智学习周围的世界。
我们了解孩子这个学习特点之后,要选择合适的方法,保持合适心态去引导孩子学习。而不要在孩子还没有真正开始学习,或者系统的那种学术学习之前,就让他先对学习产生误解,或者厌倦了学习。
现在这种例子也还是挺多的,很多幼儿园里会把小学课程提前到幼儿园来教,幼儿的教育小学化,也是挺严重的一个问题。造成很多孩子对学习有误解,好像只有坐在那儿,拿着书本念书、认字、背东西那才是学习。
在《斯波克教子宝典》这本书当中,他更多的是从孩子的情感社会性这个角度出发,去谈学习方式,他认为孩子是通过对父母的依恋,或者对父母的模仿来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的。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三、早期教育跟家庭教育中什么最重要?
1. 重视家庭亲子、夫妻之间的爱和尊重
早期教育跟家庭教育当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也先从《斯波克教子宝典》这本书当中的观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感觉在翻译这本书过程中有一个感觉,斯波克老先生给我的印象好像不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人,他在美国生活了90多年,他很多教育观点跟我们自己的老祖宗的观点没有太大的区别。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真正的教育智慧、人生智慧全人类都是相通的。
比如说《论语》,或是以《论语》为基础后来编出的各种文学作品,包括《三字经》、《弟子规》等等,其中的很多教子理念实际上在斯波克的这本书当中也有特别明显的体现。他在书中讲到很多关于家庭当中如何处理夫妻关系,如何处理祖父母关系,兄弟姐妹之间如何相处,如何让更受别人欢迎,怎么跟老师交往,一步步从家庭当中推到社会当中。我觉得整个观念跟我们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真的是相通的。
斯波克很重视家庭亲子、夫妻之间的爱和尊重。书的第一章从分享开始讲起,教孩子怎么样分享,不是形式上把我的东西给你,而是从内心深处表达互相尊重和爱的感情。基于这样的分享才是真正的分享,而不是出于礼貌也好,出于别人的要求也好,一起玩或是怎么样。斯波克认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夫妻之间爱和尊重是对孩子最好的营养,最好的一种教育。他的这本书实际上告诉我们亲情、友情、爱情是早期教育当中的重中之重。这与社会上早期教育当中过分重视技能的培养,反而轻视了孩子的个性、兴趣、人格的培养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我们的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参照意义。这本书里面还专门用一个章节讲了“婚姻美满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
2.早期教育不要做无根教育
现在早期教育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没有根的教育,是希望比别人认更多的字,会说更多的外语,有更多的艺术才能,在各个方面都要超越别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都是误导。
父母总以为如果让孩子学到更多的本事,就能上更好的学校,将来有更好的工作,他以为这条路走下去都是通往幸福生活的。但是事实证明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这样的,并不意味着有了高学历,高收入,名利双收情况下就会幸福。基本的人格培养,让孩子怎么样在失败当中、在逆境当中也能不放弃、坚持到底,还能让自己生活变得充实而快乐,这种能力真的是现在这个社会特别需要的。而我们学校教育在很多情况下,是在培养以少数精英的成功,而葬送大部分学生以他们失败为代价。
因为家长本身处在竞争激烈环境当中,本身就有很多的压力,很多的焦虑,他生活在现实当中看到弱肉强食,或者就要凭实力说话,会把这种焦虑无心当中投射到孩子身上去,担心孩子在竞争当中落后。所以他更多看到的是一种表面上的成功,但实际上我们真的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会发现外在的东西并不一定给我们带来内心的安定和内心的富足。
3.平衡认知教育、情感社会性培养与个性兴趣培养
认知教育、情感社会性培养与个性兴趣培养要平衡,而且应该以孩子个性、心理和人格教育为基础,这是人生能否幸福的基础根基,在此基础才有认知和知识技能的教育。
当然,苛求和放纵肯定都不是好的教育,爱和自由怎么样把握好这个度是一门学问。自由不是意味着说放手不管,自由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尊重他的兴趣和他的能力的基础。
最近看了一本书,作者讲自己提倡的是宠爱教育。他认为让孩子不舒服的那些规则一定是错误的规则,我觉得这又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上去了。无论是跟孩子、跟家里人、亲人的交往,还是跟学校老师、同学交往,这个家长一切都是以孩子为中心,我觉得这不太对。
一个人是不是自由的,不是说这个人真的随心所欲,而是应该知道自己的底线和责任在哪里,他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任,这才是自由的最终含义,否则,就真成了放纵。
4. 早期教育应更多体现在对孩子人格培养上
早期教育更多体现在孩子人格培养上,而不是认知、技能、知识的灌输上。即使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当中,也应该有一个原则,就是要真正关注从孩子内心当中生长出来的兴趣,而不是说把父母的兴趣,父母没有实现的爱好强加到孩子头上去。
早期教育首先应该是情感、社会性、兴趣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因为这些会影响孩子一生的人格,其次才是认知培养和技能培养。斯波克认为早期教育当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劳动,不同年龄段会规定不同的家务内容,做家务的用意,一方面在于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让他承担一部分责任,为周围的人服务,先为家人服务,体会到自己是家庭当中的一分子,感到自己在家庭当中的重要。
《斯波克教子宝典》从分享入手,讲到孩子要想分享,首先心里要有爱。孩子的爱该怎么培养,首先要从父母身上感受关爱,然后才学会怎么爱别人。斯波克认为男孩从小到大的榜样就是爸爸,女孩的榜样就是妈妈,男孩学习怎么样做一个男人,怎么样做一个爸爸,女孩就学习怎么做一个妈妈,怎么做一个女人。
斯波克特别看重榜样的作用,如果父母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幸福,很快乐,这个孩子的生活是错不了。如果父母之间婚姻不美满,有很多怨恨,沟通方式也有问题的话,孩子也会从他们身上学到那种不良的沟通方式。但是他也提到即使是遇到了单亲家庭,离婚家庭,也不是一件特别糟糕的事情,就看你怎么面对。斯波克从自己亲身经历出发讲出来的道理,更让人信服。四、家长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有哪些注意事项?
1. 父母的自我教育特别重要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这本书中写到,父母也好,老师也好,你自己是什么样的,那么你传授给孩子的就是什么。实际上这跟斯波克书里面的观念也是一致的。父母自我教育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
首先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同时也要了解孩子,去学习,至少要学一些关于孩子身心发育的基本常识。
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就是从日常生活当中,和孩子冲突当中入手,在你愤怒的时候,焦虑的时候,这个时候是你认识自己一个最好的机会。比如说我会看了很多妈妈提问题,一个是讲孩子爱发脾气,一个是讲妈妈自己特别爱发脾气怎么控制。有些妈妈可能就会觉得这个孩子是不是天生就是这种坏脾气,性格就不好,将来是个坏孩子,改不了怎么办,她会这么去想问题。有些妈妈就会觉察到是不是我自己在疲劳的时候,在我心烦的时候,我会更多的去拒绝孩子,我会对孩子发脾气。过后我又会后悔,怎么改变我自己,这是两个特别不同的角度。同样是孩子情绪,妈妈情绪出现困扰了,一个角度是去改变孩子,另一个角度先来改变自己,后来这种角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要想教育好孩子,还是首先从父母的自我教育入手,这是一个角度。
2.父母的心态和观念会直接影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心态
第二个角度,父母自身的人生观,包括成功观,这些观念和父母的心态是直接决定了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心态,这不是孤立的,父母自身如何看待二十多年也好,三十多年也好,他的人生经历,怎么样看待他的得失成败,直接影响到将以什么样的观念引导和教育孩子。
我记得论坛上有一个爸爸非常典型,他给女儿定了一个教育计划,他是2002年时候第一次贴出他的教育计划,那时候他的女儿刚刚出生,他的目标已经非常明确。他就认为一定要让他的孩子小学先跳级,用四年时间读完六年小学课程,让他初高中是六年,大学一定要考北大、清华,考不上要再考。读完清华、北大必须要出国留学,已经设计好这条路,一定要这么走。所有教育措施都要围绕这个教育目标来进行,最后贴这样一个目标计划出来。这种做法受到了很多妈妈批判和反驳,但是他一方面很平和的在听大家的意见,听大家的讨论,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的要坚持他的教育计划。绝对不改,他认为很多父母会放弃自己的教育责任,给孩子太多的自由。如果不上北大、清华还叫上学吗?居然是这样的观点。
2004年这位父亲又上来贴一个计划,把他的计划执行情况跟大家汇报了,他的女儿本来计划五岁上学,但实际上四岁半多一点就上学了。上学后在一年级孩子中的成绩中等偏下一点,他说没问题,我的孩子一定到三年级之后就会上来。而且他说也吸取了网上妈妈们的建议,不光是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她的学业发展,也会关注她的情商培养。这位爸爸说,他的女儿走到哪里,都是大家的开心果,心理很健康,大家都很喜欢她。
从他的描述当中也能看得出来他们的亲子关系很好,跟女儿很亲。但是他就是毫不动摇自己的观点,一定要让女儿读清华北大,他制定这个目标是有原因的。因为曾经差几分和清华失之交臂,从此以后,他觉得他的人生就失去目标了,可能上了一个普通大学,然后毕业之后去做了海员,他又觉得这个职业选择也是一个失败的选择。他把他自己人生当中成败得失,得出一个结论之后,他会从中吸取教训,再教育自己的孩子。
至于他的人生观、成功观对不对?这就是见仁见智的。我觉得父母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成功的思考直接影响他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心态。
3.父母要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局限性
每个父母都习惯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他们的人生,但是在这个选择的时候,我觉得要注意两个问题,你要知道自己的局限,你的经验和教训未必能够指导得了孩子,你未必是孩子人生当中的明灯,自己先要想好。
父母选择孩子的教育目标,一个是定向,一个是定调。
定向不是选一个具体的路,定向是希望孩子能够强健体魄,丰富自己的头脑,让自己心灵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成长。不管你做什么都是这样,你要身心健康,要让自己人生不断完善,不断有更高的追求,这是一个定向。
定调,就是不管这个孩子做什么,他在做的过程当中是成功,还是失败,这种人生的基调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不管你的遭遇了什么,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是人生的一个经验,都是宝贵财富。有了这种基调之后,不怕失败,敢于坚持,敢于不放弃,坚持努力,这种行为对孩子来说一生都会受益的。
否则像有些孩子,比如在学校学习中,他可能成绩暂时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误区,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觉得自己脸上没光,认为孩子不够聪明,很笨,会把自己内心很多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给言语挖苦也好,给脸色看也好,有很多的精神虐待,把这个孩子改变的路给堵死了。孩子会从父母的评价当中来认识自己,尤其是小一点的孩子,比如在小学阶段,他会更多的是从父母的评价当中来认识自己。如果你给他这个前进的方向,描述得这么灰暗,就是不用功,给他很多负面标签贴上去,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了,反而不努力了。所以说父母的教育心态是特别重要一件事情。
4. 培养认知技能要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要知道早期教育重点是什么,一定要把几方面教育平衡好。
一是认知技能培养,而且培养认知技能时候要符合孩子成长规律养,不能几个月的孩子让他去认字,不要在孩子不太会建立抽象逻辑概念的时候让他做算术。现在的研究结果可能不是很充分,但是有些人提出这样做的后果,很可能对孩子将来有很负面的影响。认知技能的发展一定要适度,适可而止。
二是要从家庭开始培养孩子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亲人,推而广之爱自己的朋友,爱老师,甚至不相干的人,为人提供帮助,提供服务。
三是注重孩子做事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我特别反对在孩子还没有真正开始学习,没有开始系统的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先让孩子对学习产生误解和恐惧,导致孩子一旦上学就不爱学习了,坐不下来了。
可以想象,一个从来没有写过作业的孩子,上了学之后给他留一点作业去写,他觉得特别兴奋,特别有意思。如果从幼儿园开始就天天要写作业,写一个小时,这个孩子肯定会觉得太无聊了,会觉得没有兴趣了。
现在有一个挺突出的现象,就是“厌学”,原来都是说大学生厌学,现在初中、小学生厌学也很普遍。以前是所谓的差等生、学习不好的孩子厌学,现在成绩好的学生也厌学,这是一个挺严重的问题。
孩子是自己带还是早送幼儿园
一般孩子两岁左右了,家人就想让他上婴幼园,但人们都说,上早了不好,影响亲子关系,家长到底该如何选择呢?
其实,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亲子关系,另一个是婴幼园质量。
第一,我们强调环境质量是影响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上婴幼园好不好,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对婴幼儿园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孩子成长需要群体、需要同伴、需要教育,但进一个质量不高的托儿所还不如不去。
第二,在亲子关系问题上,人们也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亲子关系不仅仅是一个亲子接触时间长短关系,更重要的是质量关系。环顾四周,我们会看到许多完全由父母或家人带大的孩子,他们并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亲情关系,有的随着成长最后和父母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和矛盾。况且,上婴幼园根本无法剥夺孩子与家长交往与接触的有效时间,即使全托,每周还有三个晚上两整白天可以与孩子高质量接触。“亲子”关系不仅仅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准确地说应当是养育者和孩子的关系,孩子在亲子关系建立的关键期里与所有养育者建立起来的关系都可视为“亲子”关系。因此,早期送孩子来婴幼园,对一个孩子建立信任感、认同感、适应能力都会有极大的好处。
婚姻关系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1、注重婚姻关系,会不会导致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爱?
很多妈妈会觉得,一家人的精力就应该放在关爱孩子身上,丈夫是不可以跟孩子争宠的!一些丈夫会认为,妻子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完全不在乎自己的感受,没有存在感!夫妻关系也渐渐冷淡。其实,如果夫妻之间保持着能量与情感上的互动,会让孩子感觉到充满爱的氛围,孩子也会很享受恩爱的父母带给自己的安心与呵护。
2、夫妻间教养方式是否一致,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教育孩子,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夫妻之间,在教养孩子的理念上也不尽相同。当教养方式一致时,孩子接收到的信号就会有统一性,明确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要求与关爱,看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位置;如果不一致的话,孩子就会纠结于接收哪一个人的信号、完成谁的要求,并且,面对这些争端,孩子很容易左右为难,对每种要求都无所适从,很难保持内心的和谐,这样的孩子,会不会很累?
3、相互尊重的夫妻关系,会带给孩子怎样的体验?
父母之间相互尊重、相敬如宾,会让外人看来生疏,不像两口子。但尊重并不意味着情感的不流通,尊重与包容反而会让两者的心靠的更近。孩子也会感受到这样的家庭氛围,可以毫无顾忌的把心里话讲给大人听,学会人际互动中尊重的模式,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4、有裂痕的婚姻关系,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体验?
夫妻间争吵不休甚至离婚,会让孩子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对于小的孩子来说,这是毁灭性、灾难性的事情,会威胁到孩子的生存;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会让孩子有无力感、孤独感,在成人后也很难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