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性焦虑是如何产生的
分离性焦虑是如何产生的
1.环境突变的影响:环境的变化给他们带来诸多的不安和紧张,在学校得不到宣泄,回家后才把满腹的紧张情绪尽情宣泄出来。
2.对父母过于依恋:患有分离焦虑的孩子平时一直与父母在一起,特别是妈妈。妈妈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和照顾也会使孩子养成胆小、害羞、依赖感强的毛病。一旦与妈妈突然分离,分离焦虑避免不了。
3.父母焦虑遗传:研究发现,父母患有焦虑症,孩子焦虑症发生几率明显高。
4.畏惧综合征:这是孩子社交能力差的表现:胆子小的孩子依赖性强,不会和身边的孩子交朋友,适应能力较差。他们会把陌生的地方看成“狼外婆”的家,充满恐惧。
儿童分离焦虑症是怎样的
生活中,孩子都是比较依赖于父母,尤其是与父母分开就会大哭大闹个不停,这是属于常见的情景之一,比如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却不愿意去上幼儿园,不喜欢呆在陌生的环境中,不喜欢跟陌生的人打交道,更不喜欢和陌生人相处,这些都是家长头疼的地方,据医生指出,这些情况其实是儿童分离焦虑症的重要表现。
一般到一个新环境,小儿都会感到拘束,不爱说话,这是正常现象,通常3-5天,也许略长时间,孩子的分离焦虑症就会减轻或消失。若不减轻或更加重就需要进一步看医生了。
那么,儿童分离焦虑症的常见症状有哪些呢?表现为幼儿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多数幼儿常无根据的担心亲人会离开自己发生危险或意外的事故,因而不愿离开亲人,不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学,即使勉强进学校,也是哭哭啼啼或有挣扎。这种焦虑表现非常痛苦和伤心并造成儿童许多重要功能的障碍或缺损。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多发生于3岁至15岁儿童,发病高峰是6岁至11岁。女孩多见。
当急性焦虑症发作时,患儿表现为过度烦躁,焦虑不安,伴睡眠不好,做恶梦,讲梦话,食欲不振,心跳,气促,出汗,尿频,头痛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患儿夜间往往不敢单独睡,怕黑暗,常需要妈妈陪伴,常伴夜间遗尿。
儿童分离焦虑症的危害有多少呢?其实,每个孩子都会出现分离性焦虑,只是轻重程度有所区别。如果过分严重的话,则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心理专家发现,早期的分离性焦虑如果比较严重,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创造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发展,使他们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比别的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恐惧和分离性焦虑。
万一孩子遭遇挫折,也尽量让他自己面对。如果孩子开始吵闹,父母可以先和他说话,用和缓的声音安慰他,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需求并不是毫无反应,但也让他知道,父母有需处理的事情,等我们把事情告一段落后会去抱他,他必须学习等待。
最好让孩子多加锻炼,在有焦虑出现时最好转移他的注意力,让孩子发现自己别的爱好,如玩具,小动物等,或者带着孩子去散散步,看看风景,都可以转移成功目标的。
分离焦虑症的表现
幼儿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多数幼儿不愿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学,即使勉强进学校,也是哭哭啼啼或有挣扎。一旦发现分离性焦虑障碍,要立即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消除患儿的焦虑症状。
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和某些特殊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孩子产生了某些心理障碍,其中幼儿分离焦虑症就是最为典型的幼儿心理疾病之一。幼儿分离焦虑症是幼儿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每个孩子都可能会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幼儿分离性焦虑症,是一种幼儿和亲密的抚养者之间突然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情绪和行为,是幼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
分离焦虑症对幼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常出现睡眠不好,做恶梦、讲梦话、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头昏乏力、心悸多汗等症状,有的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最初一周内还会发生感冒、腹泻等疾病,反应严重者还可出现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心慌,胸闷,大汗淋漓,尿频等,但当这种症状不严重时,一般会自己消除。
幼儿分离焦虑症的危害
分离焦虑症表现为幼儿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多数幼儿不愿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学,即使勉强进学校,也是哭哭啼啼或有挣扎。这种焦虑表现非常痛苦和伤心并造成幼儿许多重要功能的障碍或缺损。如果幼儿分离焦虑症过分严重的话,则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早期的分离性焦虑如果比较严重,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创造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发展,使他们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比别的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恐惧和分离性焦虑。
遗传因素、负性事件等都可能成为孩子患分离焦虑症的病因,但亲人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娇惯溺爱,使其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差,不适应外界环境则是产生幼儿分离焦虑症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现分离性焦虑障碍,要立即请幼儿心理医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消除患儿的焦虑症状。
小孩子们由于年龄小,所以很多的时候不会排除自己的消极情绪,因此很容易产生引起一些幼儿疾病,希望家长们平时在照顾孩子们的时候,多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新学期警惕分离性焦虑
宝宝表现出了“分离性焦虑”症状,这种症状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身上,当他们与所依恋的亲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会感到不安,尤其在刚上幼儿园的儿童中很常见。
分离性焦虑如果不加以重视和矫治,会影响宝宝以后的生活,如上学后容易发生学校恐惧症、考试紧张症,甚至成年后出现急性或慢性焦虑症,阻碍身心的健康发展。家长不能对孩子过分依依不舍和过于简单粗暴,不能因为孩子哭得嗓子哑了、眼睛红了就舍不得送了,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日后越来越难送。
对于适应能力差的孩子,家长要有充分的耐心,不要着急上火批评孩子,应以鼓励为主。
家长摆脱分离性焦虑需要改善认知
学校开学了,一些学生和家长却因不适应短暂的分离而出现分离性焦虑,孩子害怕上学,家长也因为孩子的离开而寝食难安。家长要摆脱分离性焦虑须从改善认知入手,可采用行为学上的“脱敏疗法”,逐步减少关心的次数。另一方面,父母可以利用相对空闲的时间,多参加些健康有益的活动,或把更多的精力投身于事业,转移生活的重心,往往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进一步发展,难以自我调节,最好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家长应该在孩子上学前尽量营造轻松的氛围,让孩子觉得上学虽然和父母短暂分离,但可以有更多时间和同学与老师相处,是件很愉快的事,应让孩子尽快接受上学的事实。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治疗方法
相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大家都明白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换句话说,生病严重的危害我们的健康。所以说,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疗法:
心理治疗
根据患儿发病有关因素和症状的特征,可采取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游戏疗法和暗示疗法等。耐心教育引导,帮助患儿克制情绪上的障碍,树立勇敢坚强健全的性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改善情绪,增进交往,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同时要帮助家长正确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环境,以减少对患儿心理上不良的影响。
药物疗法
根据主要症状选用药物。对焦虑、恐惧症状可服用抗焦虑药,如安定、硝基安定等,或用小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多虑平或阿米替林治疗。氯丙咪嗪对儿童强迫症和抑郁症均有较好效果。对于癔症情感暴发或冲动哭闹者,可服用安他乐、小量氟哌啶醇、氯丙嗪等。
人患上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真的是比较可怕的,当然如果你知道了及时治疗的话还不要紧,最可怕的是你压根不知道自己患上了,所以以上的几种症状你一定要及时的了解,才能及时的治疗。
婴儿也有星期一焦虑症
据介绍,高先生夫妇工作忙,平时跟女儿很少见面,孩子基本由姥姥照看,但每个双休,夫妻俩都会陪女儿,女儿也表现得特别乖巧。可是,每到星期一他们要上班时,女儿就立马“变了脸”:十分烦躁,一整天都哭闹不止,怎么哄都没用。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两个月,且越来越严重。
心理咨询师分析,宝宝表现出了“分离性焦虑”症状,这种症状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身上,当他们与所依恋的亲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会感到不安,尤其在8到16个月大的儿童中很常见。分离性焦虑如果不加以重视和矫治,会影响宝宝以后的生活,如上学后容易发生学校恐惧症、考试紧张症,甚至成年后出现急性或慢性焦虑症,阻碍身心的健康发展。
现代妈妈工作、生活压力大,和宝宝相处的时间渐少,所以宝宝的分离性焦虑倾向比较普遍。这种症状有时可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母亲最好利用休息时间,增加与孩子的接触机会,尽量避免分离时间过长等,以缓解宝宝的焦虑情绪。
童年情绪障碍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儿童分离性焦虑症CCMD-3的相关讨论 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实际遭遇或有可能与其依恋的人离别时,出现某种焦虑是正常的。只有当这种分离的恐惧成为焦虑中心,并发生于童年早期时,才诊断为分离性焦虑症。本障碍与正常分离性焦虑的鉴别关键点在于:针对与其依恋的人(通常是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并非单纯是在许多场合的广泛性焦虑的一部分,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社会功能都异乎寻常(有诊断意义)。分离性焦虑如发生在发育过程中不恰当的年龄段(如少年期),不应在此诊断和编码,除非其是恰当年龄段的分离性障碍的异常延续。本症的发生可能常常与拒绝上学有关,但拒绝上学是分离性焦虑的表现之一。需要指出,首发于少年的拒绝上学不应在此诊断和编码,除非其本质就是分离性焦虑的表现,并在学龄前就出现并达到了异乎寻常的程度。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应注意与下列焦虑状态或焦虑症鉴别,有时可以成为其伴发病症:
(1)焦虑:是指人对于学习、生活、工作、交友、恋爱、考试、升学、就业、劳动所得、物质分配等诸多生物、心理、社会的改变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如担心、害怕、忧虑等,这可认为是正常人在应激时的保护性反应。适度的焦虑可以唤起警觉,激发斗志。但青少年和儿童处于走向身心成熟的阶段,如果来自客观环境的压力和主观成长中的困惑得不到恰当的心理疏导,就会遭受严重负性情绪的影响。这直接影响青少年和儿童的整个精神状态,阻碍个性的发育和健全。在情绪障碍的同时,还可以伴有各种各样的躯体不适,严重者甚至发生事故,危及生命。需要注意,儿童对自己的心境、情绪不能准确地描述及表达,常常会到情绪问题发展到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时,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就诊。
(2)境遇性焦虑:境遇性焦虑是平日情绪正常的青少年儿童,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由于生活中严重的导致短暂的紧张、担忧、神经过敏等症状,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亦称为状态性焦虑。例如平时情绪较稳定的学生,每逢考试期间即产生焦虑,考后即恢复如常,即属此类。
(3)素质性焦虑:素质性焦虑是指青少年儿童的个性特征从儿童早期就表现出与其同年龄儿童不同的敏感,以及对事物的过度反应、担心、紧张等焦虑倾向。若在生活中再遇到一些应激因素可使症状明朗化,称为素质性焦虑。这类孩子通常个性表现十分温顺、自尊心强、守纪律、克制力强,智力水平较高,对待事物十分认真而又过度紧张,常见于中、小学生的优秀生中,其父母往往也有敏感、犹豫、多虑、缺乏自信心等表现。有焦虑个性特征的父母对患儿的焦虑症状也作出焦虑的反应,则会使其症状更重。如果受父母的长期影响,患儿的焦虑就会迁延不愈,成为慢性焦虑,对少年儿童的人格形成十分不利。
(4)儿童和少年期广泛焦虑症:这种焦虑是指发生于少年儿童的一组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障碍。这种恐惧无具体的指向性,焦虑仅仅是为未来的和不明确的危险或是客观并不存在足以引起焦虑的刺激。焦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刺激极不相称。患儿出现过分及不切实际的担心,总感到有不祥的事要发生。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即为焦虑症。以焦虑为主的情绪障碍常常与抑郁、恐惧、强迫等症状同时出现。这一点在青少年儿童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有时甚量
2.儿童恐惧症CCMD-3的相关讨论 儿童与成人一样,也可产生对各式各样客体或情境的恐惧。这类恐惧中有些(如广场恐惧症)在个人的正常心理社会发育过程不会见到,然而某些恐惧具有显著的发育阶段特征,诊断的关键是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特定的异乎寻常的过分恐惧情绪,并且不是更广泛的情绪障碍的组成部分。
3.儿童社交恐惧症CCMD-3的相关讨论 在童年早期,当遇到陌生的或具有社会性威胁的情景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担心、害怕或焦虑。但是,儿童如果表现对陌生人(针对成人或小伙伴,或两者兼有)的持久或反复的害怕或回避,这种害怕的程度超出了儿童的年龄所应有的正常界限(但能正常和有选择地依恋父母或其他熟人),发生时年龄不满6岁,并伴有社会功能受损,而且不是某种更广泛的情绪障碍的组成部分,即可诊断儿童社交恐惧症。
如何对待孩子的分离性焦虑
直到爸爸或者妈妈来接他时,他才停止哭闹。回到家后,妈妈陪着他在房间里玩儿,无论玩多久,只要妈妈伸手去开门,他就会立即扔掉手中的玩具,哭闹着跟上来。而且,乐乐的焦虑感明显增强,甚至在入睡后还经常喊“妈妈不要走”、“妈妈,我不去”。
解析
乐乐的行为是分离性焦虑的表现。分离性焦虑是在学龄前儿童身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发生率为3.5%~5.1%,以女孩儿更为多见。出现分离性焦虑的孩子通常温顺、老实、守纪律,但是缺乏自信,对压力异常敏感,不善于用语言及情感宣泄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焦虑情绪。当他们与亲人分离时,就会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具体表现为:过分担心依恋对象可能受到伤害或者害怕依恋对象一去不回;过分担心自己会走失、被绑架或者住院,以致与依恋对象分离;因不愿离开依恋对象而不去幼儿园或者拒绝上学;非常害怕独处,或者没有依恋对象陪同时宁愿呆在家里也绝不外出;没有依恋对象在身边时,不愿意或者拒绝上床就寝;反复做噩梦,内容与离别有关,以致夜间多次惊醒;与依恋对象分离前过分担心,分离时或者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痛苦、漠然等;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反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但无相应疾病。
每个孩子都会出现分离性焦虑,只是轻重程度有所区别。如果过分严重的话,则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发现,早期的分离性焦虑如果比较严重,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创造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发展,使他们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比别的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恐惧和分离性焦虑。
原因
1.遗传因素
父母患有焦虑症,子女的发病率也比较高。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可高达50%。
2.亲子过分依恋
出现分离性焦虑的孩子平时都与母亲或者固定的抚养人在一起,很少与外界接触。母亲对孩子过于宠爱、过分保护、事事包办、处处代劳,使孩子形成胆小、害羞、依赖性强、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一旦分离就容易出现分离性焦虑。
3.生活事件影响
与父母突然分离,在幼儿园遇到挫折,亲人病重或者死亡等都可以成为诱因。
什么是幼儿焦虑症
1)幼儿焦虑症,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即为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一种焦虑症状,它与平常我们所说的焦虑症状有着一些明显的区别。提到焦虑症,相信很多人都对其有所了解,但是幼儿焦虑症对于很多人则是陌生的,下面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什么是幼儿焦虑症,希望能够帮助您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幼儿焦虑症的发病率相对来说比较高,而且幼儿焦虑症的种类也比较多,常见的主要包括分离性焦虑、过度焦虑反应、期待性焦虑、社交性焦虑和境遇性焦虑、素质性焦虑以及环境性焦虑等六种。编辑本段幼儿焦虑症的主要类型 1)分离性焦虑: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当与亲人分离深感不安而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甚至多数孩子常无根据的担心亲人会离开自己发生危险,将会发生意外的事故,会有大祸临头使自己与亲人失散,或自己被拐骗等,因此不愿意或亲人,不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学,即使勉强送去,也表现哭闹、挣扎,出现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熟症状。病程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2)过度焦虑反应:表现对未来过分担心忧虑、不切实际的烦恼。本症多见于学龄儿童和少年,女性较多,其病前个性胆小,多虑,缺乏自信心,对事物反应敏感,同时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 3)期待性焦虑: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怕达不到父母预期的要求,担心受到父母的责备而焦虑不安。另一方面,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课程设计、作业布置超过了儿童的接受能力,给儿童以极大的压力,也会使儿童表现出紧张、焦虑等不稳定的情绪。大家可以在了解抑郁症的表现的基础上, 学习如何治疗抑郁症。
家长警惕小婴儿也会焦虑
婴儿自出生后就具有了人类的一些基本情绪,如愉快、兴奋、紧张、痛苦、失望、焦虑、恐惧等。特别是6个月后,他们在心理上即经历着两种与他们的社会化有着重要联系的感情反应,即“分离性焦虑”和“认生阶段”。
半岁以后的婴幼儿非常依恋母亲,时刻盼望妈妈在自己身边。8个月的婴儿会经常关注着妈妈,一旦妈妈从自己的视线中消失,就表现出哭闹不安。1岁左右的孩子,当妈妈上班或外出时,常常哭喊着不要妈妈走,有的扯住妈妈的腿死活不放,仿佛一松开手,妈妈就再也不会回来似的,这就是“分离性焦虑”,是婴儿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情感反应。这种状况只有在经历了母亲多次离开的体验,且知道母亲离去后会很快回来后,才会逐渐好转。
对待处于“分离性焦虑”期的婴儿,大人一定要理解他们的情感需要。如果试图忽视他们的情感,不理睬他们的哭声,生硬地扳开他们楼着父母的手,甚至把他们关在小屋里或围在栏杆里不让他们跟着父母,孩子感情上的焦虑就会更强烈。如果想趁着他们玩的时候偷偷地溜走,这样只能成功一次,下次他们就会牢牢地盯紧父母,不让离去,对大人产生强烈地不信任感。要想消除宝宝的焦虑情绪,就要尽可能地减少离开孩子的次数,尤其是丢下他一个人。如果必须离开,要用婴儿能懂的语言告诉他,妈妈要离开他一会,但很快就会回来的,让孩子有这种思想准备。当妈妈出门前,要营造出宽松、愉快的气氛,用玩具逗逗孩子或搂抱一下宝宝,使他得到一定的情感上的补偿或缓解他对妈妈离开的紧张情绪。2-3岁的孩子逐渐理解上托儿所与父母分离是必然地,也是暂时地,因而焦虑情绪不是很强烈,适应暂时性分离是比较容易的。
大人与孩子分离时间较长时,孩子往往一开始不停地哭闹,随后便只好接受现实并予以配合。当父母回到家之后,小儿便会以愤怒或对抗的态度对待父母。这种情况要持续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之后,才能原谅父母离开他们而与之重归于好。当父母不得不较长时间离开孩子时,让孩子看看父母的照片,从电话上或录音机上听听父母的声音,穿上父母的衣服或戴上妈妈的首饰,都可以减轻孩子因和父母意外的离别而对之造成的伤害。
婴幼儿的焦虑情绪除了因父母分离造成之外,还有些情景也同样会出现,但往往被大人们忽视。如频繁地替换保姆或抚养人,经常变更孩子的生活环境,家庭气氛紧张、父母吵架,严厉地训斥孩子,突然把爱转移到别的孩子身上(如妈妈又生了一个小弟弟,家里来了亲戚的孩子)以及生病住院、打针吃药等均会引起婴幼儿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如果这种情绪持续存在,必然会给孩子造成许多不良影响,会出现食欲下降、睡眠不安、情绪不稳、闷闷不乐、好发脾气等,严重者可形成“儿童焦虑症”,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
分离性焦虑是婴幼儿个性化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值得欣慰的是这种焦虑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在1岁半~2岁半期间,幼儿会更容易与父母分离。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孩子逐渐理解你是他的世界永远的一部分:即使你不在他的面前,你仍然是存在的,即使你走了,你还是回来的。这时候孩子已经能较好地调整他自己的情绪了。
焦虑情绪是婴幼儿健康心理的“杀手”,过多的失望、焦虑、痛苦或孤独的情感经历对幼小的孩子是不利的。婴幼儿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情感需求,因此,父母应细心地体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及时弥补感情上的欠缺,尽量多和孩子相处,使孩子产生安全感,让孩子始终生活在爱和亲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