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的4大认识误区
鼻咽癌的4大认识误区
误区一:EB病毒滴度高并不代表鼻咽癌
经研究发现,EB病毒是引起鼻咽癌发生的重要因素,大约3%~10%的EB病毒抗体呈阳性患者会转化为鼻咽癌。因此,EB病毒检查在鼻咽癌筛查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并不是所有EB病毒检查呈阳性的人都可能罹患鼻咽癌。韩非博士强调:“判断是否为鼻咽癌,仅凭EB病毒检查为阳性是不正确的,只有当VCA/IgA大于1:40,EA/IgA 大于1:5时,才被视为是鼻咽癌‘高危患者’,才需要进一步临床检查或病理检查。”
当符合以上条件时,患者应该做哪些检查才能进一步确认呢?韩非博士指出:“高危患者需要让医生详细检查,看看鼻咽部位是否存在肿块,如果发现有肿块的话,需要取出进行活检,最后依靠病理检查这项金标准来做诊断。假如不是鼻咽癌的话,因为体内感染有EB病毒,也需要定期每半年或每年检查鼻咽部。
虽然说在EB病毒检查中,当VCA/IgA大于1:40,EA/IgA 大于1:5时,患者将被视为鼻咽癌‘高危患者’,但是在一定范围内并不表示滴度越高风险越大。韩非博士解释说:“例如第一次检查时VCA/IgA大于1:40,第二次检查时VCA/IGA大于1:80,虽然说数值增长了,但并不表示罹患鼻咽癌的几率大了,这只是EB病毒增殖活跃的一个表现而已。但是当EB病毒滴度更高或持续升高时,我们就会采取其他方式直接去诊断鼻咽癌。”
误区二:鼻咽癌初次治疗切莫滥用伽马刀
确诊鼻咽癌之后,不少患者因为恐惧癌症而病急乱投医,往往对打着“治疗鼻咽癌最新最快疗法”的各式医疗广告喜闻乐见,甚至还一掷千金购买相应的服务进行治疗。其中,最不靠谱的是选择“伽马刀治疗鼻咽癌”。
对此,韩非博士认为:“的确存在部分医疗机构宣传和提倡鼻咽癌初次治疗使用伽马刀,但这种行为属于对鼻咽癌的生物学特性了解不够,无疑是违背了原发鼻咽癌的治疗原则。”
虽然伽玛刀有着“治疗照射范围与正常组织界限非常明显”的先进特点,但是伽马刀并不适合所有的肿瘤。对于鼻咽癌而言,选择哪种类型的治疗方法,其需要基于鼻咽癌本身的特点而决定的,并不能因为伽马刀技术的先进就认为可以治疗鼻咽癌。
韩非博士进一步说明:“原发的鼻咽癌虽然很小,但是肿瘤是浸润性生长的,部分已经生长的肿瘤细胞肉眼是无法观察到的,但是伽马刀只是针对那些已经发现的肿瘤区域进行‘追杀’,因此不能保证完全杀死鼻咽癌细胞。所以,很多初次治疗使用伽马刀的患者在不久之后就出现了鼻咽癌‘复发’,这其实就是当初使用伽马刀照射时没能完全覆盖肿瘤生长的可疑区域。
如果说导致肿瘤细胞没有完全被杀干净是使用伽马刀的弊端,那么对于因此再次复发的鼻咽癌无能为力则是使用伽马刀的致命伤。韩非博士提醒:“因为初次使用伽马刀治疗鼻咽癌时已经使用了很高的剂量,等到复发时,没办法再用更高的剂量进行放射治疗。”
>>>小编推荐:编辑心水推荐:《I期鼻咽癌5年局控率可望达100%》
误区三:晚期鼻咽癌患者不一定“坐以待毙”
“早诊断”、“早治疗”这是所有癌症治疗的最佳情况,然而,大部分癌症却又有着“早期症状不明显易忽视”等特点,鼻咽癌也如此,曾有报道称近70%的鼻咽癌患者的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倘若不幸“中招”鼻咽癌已是晚期,是否无计可施只能坐以待毙?
韩非博士并不认同,他说:“晚期的病人分为好几种,一种是局部晚期,一种是远处转移。这两种不同的晚期,其处理原则是不一样的,不能混淆而论。”
对于局部晚期的病人,通过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治疗,其治疗效果可以达到60%以上。但是对于已经发现有远处转移的病人,也要细分类型才能做判断。如果单个肝、肺或骨转移,可以通过化疗和手术一起进行治疗;如果是多发转移或多个器官已经发现了转移灶时,主要是依靠化疗治疗为主。
晚期鼻咽癌患者应该如何治疗呢?韩非博士表示:“有的晚期患者本身体质已经非常弱了,家人为了希望仍强烈要求医生给予化疗,医生需要对病人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病人白细胞很低、贫血很严重,营养状况很差,继续进行化疗无疑加速其死亡。”
对于部分经济条件好的,身体各方面情况还比较乐观的晚期鼻咽癌患者,韩非博士表示“目前的医疗条件下,这部分人还是可能接受到新的治疗的。例如我们会告知目前国外正在研究的或者国内还没有普通推广的治疗方法,如生物治疗、靶向治疗等,然后在其知晓利弊风险之后可以有所选择。”
误区四:鼻咽癌复发并非都能再次放射治疗
根据统计显示,鼻咽癌的5年生存率远高于其他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但是,不少鼻咽癌患者还是非常担心鼻咽癌初次治疗之后会出现复发。其实,只要首次治疗选择正确的方法,鼻咽癌规范治疗复发的几率会明显下降。大多数复发患者的复发时间是初次治疗之后的3年之内,因此对于初次治疗鼻咽癌的患者,医生都会要求其前3年每3—6个月固定做一次鼻咽部的检查。
如果不幸出现了鼻咽癌复发,其治疗的方法依然是和初次治疗一样选择放射治疗吗?其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又会是怎样?“总体而言,鼻咽癌复发的病人继续做放射治疗的效果明显下降,鼻咽癌初次放疗的病人,即使IV期的鼻咽癌其5年生存率也有60%以上,但是鼻咽癌复发后放射治疗的5年生存率仅有40%左右,而IV期患者仅为20%左右。”
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鼻咽癌复发者都可以选择再次放射治疗的。韩非博士强调:“初次放射治疗和再次放射治疗,二者虽然都是放射治疗,但是它们的区别却非常的大。因为对于复发患者而言,其肿瘤周围的器官已经在初次放射治疗时损伤了,继续进行放射治疗的话一定会加重其损伤。因此,需要个性化地根据患者个人情况来决定是否继续选择放射治疗。”
温馨提示:年纪大者,如超过60岁;初次治疗仅1年就复发者;多次复发者皆不适应再次放射治疗。复发病灶大,属于临床晚期者应该考虑选择其他方式为主的治疗。
子宫肌瘤八大认识误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无症状,少数表现为阴道出血,腹部触及肿物以及压迫症状等。如发生蒂扭转或其他情况时可引起疼痛,以多发性子宫肌瘤常见。现在社会女性朋友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大,往往疏忽对自己健康的关注,以下介绍大家对子宫肌瘤的几个错误认识。
1.子宫肌瘤是肿瘤,患病率也是极小的。
而事实是,1/4女性患有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发病率在20%~25%。子宫肌瘤最常见的危害是出现月经紊乱、月经过多导致贫血。另外,肌瘤本身分泌一些激素类物质我们称之为肿瘤的自分泌现象,肌瘤在更年期前后有极少部分可以发生癌变。子宫肌瘤病人中有40%左右发生不孕不育或者流产,即使生下的婴儿也会有不少营养不良,主要是子宫肌瘤与胎儿争营养。
2.我还年轻,也没有性生活,不会患上子宫肌瘤的。
而事实是,子宫肌瘤已呈现年轻化趋势。
子宫肌瘤现在有两大趋势,一是病人越来越多,一是呈现年轻化。子宫肌瘤的形成主有两个诱因,一是现代生活饮食中含激素食品泛滥,不少不良商家利用雌激素等来喂养水鱼、黄鳝等,人吃了之后致使体内雌激素含量增多。二是女性月经时间发生变化,初潮提前,以前多在16~18岁,现在多在11~12岁。与此同时,女性绝经年龄推迟,以前是45岁,现在48~52岁才绝经。
年轻病人子宫肌瘤可能越大
据介绍,某高校一名23岁的女大学生,没有任何不适也没有任何妇科疾病,但是发现腹部越来越大,还触到包块,到医院一检查,被确诊患子宫肌瘤,而且直径达到约9厘米。
在治疗过程中他们发现,越是年轻的病人子宫肌瘤越大。子宫肌瘤40%的病人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很多病人只有晚上夜尿增加等症状,不会考虑到是子宫问题。成年已婚妇女做B超、妇科检查的机会相对来说比未婚女性要多,因此发现得及时一些,年轻女性认为自己没有性生活,因此不会得妇科病,极少到医院检查。
女性如出现月经不调,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出血,下腹痛,白带增多等异常现象或者摸到自己下腹部包块,应立即到医院进一步检查,以防子宫肌瘤迅速生长变性。
3.性生活失调不会影响子宫健康
而事实是,长期性生活失调,容易引起激素水平分泌紊乱,诱发子宫肌瘤。
传统中医学讲,子宫肌瘤归属于“症瘕”(肚子里结块的病)范畴。而“症瘕”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气血失调有关。中医讲解“症瘕”:妇人为性情中人,夫妻不和,势必伤及七情,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气血失调,气滞血淤,淤积日久,则可为“症瘕”。可见,夫妻间正常的性生活刺激,可促进神经内分泌正常进行,使人体激素正常良好地分泌,而长期性生活失调,容易引起激素水平分泌紊乱,导致盆腔慢性充血,诱发子宫肌瘤。
4.肥胖跟子宫肌瘤没关系
而事实是,肥胖可引起内分泌失调,影响体内雌激素水平,进而容易导致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
5.月经失调和皮肤斑点怎么可能是子宫肌瘤?
而事实是,月经失调和皮肤斑点可能是是子宫肌瘤的体征。
月经失调是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妇科疾病的最常见症状,这种内分泌失调,使代谢废物淤积在面部皮肤内儿形成黄褐斑和暗疮等,是机体病变的外在反应,用化妆品祛斑,并不能解除“内在矛盾”。
6.忽略及时治疗及复查
而事实是,女性朋友对生长较快、引起较重贫血的子宫肌瘤,一定要及时就诊。35岁以上的女性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妇科检查。
7.饮食清淡与否也和子宫肌瘤有关系?
而事实是,饮食清淡也会减少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专家表示,目前虽然避免子宫肌瘤的发生较为困难,但对于未婚无性生活的女性,20岁后每年一次的B超检查、已婚或有性生活史的妇女每年一次的妇科检查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清淡类的饮食习惯及进食深海鱼类有助于减少肌瘤的发生。同时,专家呼吁政府部门加大食品准入制度,不让高激素食品流入市场,对不法商家予以重罚。
8.心情和子宫肌瘤能有什么关系?
而事实是,保持心情舒畅可以减少子宫肌瘤。
中医学认为,预防子宫肌瘤最重要的是要调理好个人情绪,宫肌瘤属于气滞、血瘀、湿热瘀结、痰积所致,因此子宫肌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节情绪,防止大怒大悲、多思多虑。应尽量做到知足常乐,性格开朗,避免过度劳累。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饮食不规律且过于厚腻等等,女性罹患子宫肌瘤的几率逐渐增大,且逐渐趋于年轻化。以上认识误区应引起各位女士的注意。我们应尽量做到知足常乐,性格开朗,避免过度劳累。另外,患者应注意节制房事,以防加重病情。
揭土豆的6大认识误区
揭土豆的6大认识误区吃土豆导致血糖升高
事实:只要选择正确的烹饪方式,不会导致吃完土豆血糖升高。说起血糖,不得不谈谈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与高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相比,其实土豆的血糖生成指数只能算中等,例如煮土豆的血糖生成指数为56。吃土豆导致血糖升高的传言是因为油炸土豆指数达到60.3、微波炉烤土豆为82。
土豆的卡路里非常高
事实:土豆的卡路里不高。一个土豆(毛重260克)约有278卡路里和63克,即24%的碳水化合物。但是,你要明白,260克是一个非常大的土豆,而不是常规的中小型的土豆。土豆热量高导致肥胖的传言,主要是因为加了黄油或者采用煎炸的方式。比如经水煮后的土豆含80千卡的热量,土豆吃多了会胖吗 揭土豆的6大认识误区,而一小杯土豆泥加入一小块黄油后热量瞬间达到93千卡。
土豆不是一种蔬菜
事实:土豆是根茎类蔬菜。尽管土豆看起来不像一般的蔬菜,但从本质上来说,它确实属于蔬菜。与土豆一样,芋头、山药、莲藕等都属于根茎类蔬菜。在食物指南金字塔中,可以看到土豆的身影。
奶油土豆泥营养又美味
事实:想要减肥的女性朋友们,不要再迷恋奶油土豆泥了。事实上,在了解亚洲美食的时候,你会发现咖喱土豆的排名非常靠前,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咖喱土豆的搭配不仅能起到营养互补的作用,还是热量低的美味佳肴。
每人一个月吃一次土豆就足够了
事实:即使一天吃一个土豆也没什么问题。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土豆是作为主食存在的。土豆究竟应该吃多少,实际上取决于个人整体的饮食结构、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活动水平,在确定任何一种食物的摄入量时都应该考虑这些因素。
土豆含有简单碳水化合物
事实:土豆含有复合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一个中等大小的土豆,维生素C含量占到人体每日所需的近一半,可以与番茄媲美。维生素C可预防运动性贫血并发挥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功效,还可起到高效抗疲劳、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此外,土豆含有高达620毫克的钾,这相当于人体每日建议摄取量的18%,钾能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并保持运动机能的稳定性。这也是有些运动员在进行登山、跑步等运动之后,选择吃一个土豆的原因。
高血脂的五大认识误区
误区一: 中老年再防高血脂
据医学观察,不少7岁以下儿童,其动脉血管壁上已出现因过量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沉积而形成的黄色条纹与斑块,这些动脉斑块虽无症状,却成为成年后患冠心病的基础。由于冠心病是一种起源于少年、植根在青年、发展在中年、发病在老年的慢性疾病,因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要从儿童期抓起,而防治的重点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控制体重和防范高脂血症。
从小预防能有多大效果呢?北欧“千湖之国”芬兰的北加里略地区,由于居民传统膳食中有大量的胆固醇和动物脂肪,冠心病病死率曾在全球独占鳌头,小学生中竟有1/3因此失去父母。后经政府带头重视,大力开展预防,20年后,冠心病病死率直线下降一半多,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北加里略的曙光”。而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由于预防不到位,冠心病发病率节节上升,而发病年龄不断年轻化,形成鲜明对照。因此控制“第一杀手”的肆虐,必须“从娃娃抓起”。
误区二:瘦人与高血脂无缘
在众人的印象中,高血脂往往与胖人有关,而那些身材苗条的人的血脂情况往往被忽略。事实上,人们的血脂高低与体型并无必然联系。
这要从高脂血症的病因说起,高脂血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高脂血症与环境及遗传有关。继发性高脂血症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阻塞性肝病、胰腺炎、痛风等。所以,瘦人也可以出现高脂血症,而且并不少见。
临床上发现,瘦人的高脂血症的特点多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程度多较轻,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多低于正常水平,这类病人也很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无论胖瘦与否,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后妇女每年均应进行血脂检查。由于高血脂在临床上分为不同类型,在治疗目的和治疗方案上有所不同,建议请专业医师进行正规的治疗指导。
误区三: 瘦肉可以随便吃
很多患者都认为只有油才是膳食脂肪的唯一来源,因此炒菜少用油就算是限制脂肪了。其实日常食用的很多食物中都含有脂肪。根据它们存在的方式,可粗略分为看得见的脂肪和看不见的脂肪。前者如动物油、花生油、豆油、橄榄油及鸡皮、鸭皮等。看不见的脂肪,存在于肉类、蛋类、奶制品、动物内脏、豆制品、硬果类食物(如花生、瓜子、核桃、杏仁、开心果、松子等)里,即使谷类、蔬菜中也含微量脂肪。这些看不见的脂肪恰恰是人们容易过量食入的。例如20粒花生米或者40颗瓜子、2个核桃等都基本上相当于10克纯油脂(约1勺油)的含脂量。
另外,很多人知道肥肉中脂肪和胆固醇含量高,于是认为瘦肉可以随便吃,这也是不对的。同样是瘦肉,猪肉中所含的胆固醇比牛肉和羊肉都高;另外,瘦猪肉中含的饱和脂肪酸比例在肉类里也是最高的。所以,预防高血脂,瘦肉,特别是瘦猪肉也不能多吃。
误区四: 血脂在正常范围就行
老高是冠心病患者,刚刚进行了冠脉支架植入术。出院前,他拿着化验单和出院带药来找医生,疑惑地问:“大夫,化验单上血脂水平都在正常范围,为什么还要我服用降脂药?”
与老高有同样疑问的病人不在少数。其实,血脂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并不代表治疗达标,还要依据病情进行具体分析。
降脂治疗的最主要目的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表明,血浆胆固醇降低1%,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危险性降低2%。降脂治疗应根据是否患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危症,以及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结合血脂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另外,无论是否进行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饮食控制和改善生活方式。
普通人群的血脂达标水平是:胆固醇水平小于200毫克/分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130毫克/分升,甘油三酯小于150毫克/分升;高危病人,即稳定型冠心病和冠心病病人,胆固醇水平应小于160毫克/分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100毫克/分升;极高危病人,即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的病人,胆固醇水平应小于120毫克/分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80毫克/分升。
误区五:血脂高了能“洗”掉
近年,流行于京、沪、穗等地,号称“目前全球最先进血脂分离技术”的“全新降脂疗法”——“洗血疗法”,成了众多高血脂患者追逐的降脂捷径。
事实上,“洗血”是一种血浆净化的治疗方法,可将低密度脂蛋白等有害物质滤出体外,以达到降低血脂的目的。但每次“洗血”后的疗效只能维持数天。目前“洗血”疗法仅用于对降脂药物难以奏效的顽固性高脂血症,如先天性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可考虑采用“洗血”治疗。
但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有“好”、“坏”之分,而血脂分离机不能对其加以鉴别,会不分青红皂白地一起除掉。同时还清除了纤维蛋白原、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等宝贵成分。另外,“洗血”有一定副作用。即使是体质强壮者在接受治疗时,也可能面临溶血、感染、败血症、机体抵抗力下降等风险。盲目“洗血”无异于缘木求鱼,不但浪费钱财,而且还可能导致一些料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白斑病4大认识误区
误区一:寻找根除良方,听信游医。
有些患者得了病后,到处打听偏方,听信游医,有的不经医生诊治分析,就盲目从网上邮购药物,自己按照说明使用,对早期轻型局限性白斑也许有效,但是,对散发性和节段型白癜风如果不进行有规律地治疗,很容易使其扩散加重。由于患者对白癜风治疗无经验,愈合后不久又复发,由不完全性白斑变为完全性白斑,即白斑部位没有了产生色素的黑素细胞,以后不论怎么搽药也很难消去这讨厌的痕迹。
误区二:只重视口服药,忽略外用药。
白癜风发病原因之所以尚未明了,是因为它由多种因素引起,每个患者的发病机理不一样,其临床表现也不一样,有的与遗传物质有关,有的表现在免疫系统紊乱,有的是局部神经功能异常所致,口服药物固然重要,局部外用药也不能忽视。用药及时、合理会使白斑逐渐愈合或控制白斑发展。对早期节段型白癜风不宜使用刺激太大的药物,否则,会使原发白斑加速扩大;因此,对这种白癜风可适当用些皮质类固醇激素,缓解局部皮肤非特异性炎性反应,调节皮肤神经功能,待病情稍稳定之后,再用促黑素细胞增殖的外用药。因个体的差异及药物的特性不同,其用药时间和用药方法是不同的,有的需联合用药,有的需预防性用药,有的患者仅外用激素药物,就使得白斑消退。找有经验的医生就诊,可少走弯路,使得白斑更好地恢复,并且减少疾病的复发。
误区三:只重视治疗,忽视预防。
有的患者定期看门诊,按时用药,但是白斑仍然得不到控制,分析原因有些是饮食偏食、学习紧张、家事烦忧、失恋打击或伴有其他内脏疾病。
白癜风发病除了与个体的易发体质有关,还与个体的身心状态及周围环境因素有关。除了按照医生的医嘱坚持用药外,春季避免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夏季防止强日光暴晒,秋季注意面和手的防干防裂,冬季注意皮肤的保暖保湿,还需要保持心情愉快、性格开朗,避免精神创伤、过度劳累,禁烟少饮酒,禁服维生素C药物,少吃富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橘柑、草莓、西红柿等),经常吃些核桃、黑芝麻、黑豆及香菇。避免接触酚、醌类化学物品;衣着宽松,以不影响皮肤微循环为度,化纤及毛制品不宜贴身穿用,避免皮肤过敏或刺激反应;积极治疗其他疾病如高血压,月经不调,甲亢及甲退,心血管疾病以及各种皮炎。
误区四:留有白斑就会复发,消除白斑就能达到根除。
有些患者坚持用药较长时间白斑稳定无变化,大量用药甚至把皮肤搽烂了。我们知道有留存黑素细胞的白斑经治疗后其功能逐渐得以恢复,皮肤色素才会复原,有的白斑部位黑素细胞已经完全消亡,即使治疗也无法产生黑素,此处就留下永久性白斑。就象受过创伤愈后留下了痕迹一样,是可以放弃用药。如果以施行表皮移植手术,大可不必忧虑不安。白斑完全愈合者仍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为了美观可生活有规律,营养平衡。
幼小衔接的10大认识误区
幼升小需要注意哪些误区呢?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幼小衔接家长容易走入的误区。
1、误区一:幼小衔接就是大班的事儿
正确的认识:幼小衔接,不是一个能够临时突击的短暂过程,而是需要从幼儿园阶段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一年级全学年的长期过程。父母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将决定孩子入学后在很多方面的表现。
明智的做法:虽然幼小衔接主要集中在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但是很多准备工作却始终贯穿于整个幼儿阶段,如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因此,真正做好幼小衔接,绝不能等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我们需要从幼儿入园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
2、误区二:幼小衔接就是择校
正确的认识:如果家长有条件为孩子选择一所非常好的学校,并且不存在很多的麻烦问题,当然是非常理想的一件事。但是,一所好的学校,并非所有老师都尽职尽责;一所一般的学校,也有很多好老师会对孩子尽心尽力。所以,家长不必为了孩子的择校问题搞得心力交瘁。
明智的做法: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都扎堆选择所谓的名校,其实没太大必要。更为关键的是,家长为孩子选择的学校一定要跟孩子的自身发展情况相匹配。其实,择校就跟人生的很多选择一样,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3、误区三:幼小衔接就是多学知识
正确的认识:幼小衔接,是让孩子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的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单纯地把这个过程看成择校、上培训班,而是需要从多个方面去入手准备。
明智的做法:除了相应的入学知识准备以外,家长更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最为关键的就是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2、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能力,最为关键的就是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3、孩子的性格和品行,最为关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4、误区四:幼小衔接就得多上培训班
正确的认识:“幼小衔接班,上还是不上?”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很多幼儿园孩子的家长。究竟要不要上“幼小衔接班”,还真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平时的用心以及孩子本身的特点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绝不能把幼小衔接狭义地理解成就得多上几个“幼小衔接班”。
明智的做法:适当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孩子的顺利衔接。不过我们需要把握好度,避免走入两个极端:一是过度学习,提前让孩子学习太多小学阶段的知识;二是认为孩子什么都不该学,否则会“毒害”了自己的孩子。
其实,家长的关注点不要放在是否应该学的问题上,而是应该放在何时学、怎么学等更为关键的问题上。幼儿阶段的孩子,应多以游戏互动的方式,通过玩来掌握应学到的知识,比如认字、数数等,而不应该让孩子机械地、被动地学习。
5、误区五:幼小衔接就是孩子的事儿
正确的认识: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家长都需要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不断学习和自我成长,从心理上和情感上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帮助,让孩子在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都走得更加从容。在幼小衔接这个关键阶段,同样也不例外。
因此,需要经历幼小衔接这个适应过程的,除了孩子,还有家长。为了在这个时期能给予孩子有力的情感支持,成为他们勇敢向前的坚实后盾,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完成自我角色的转变,让孩子更加从容地进入小学。
明智的做法:首先,需要清楚认识自己的角色。我们可以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了,从而让我们的言行举止发生一些变化。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过来人那里获得相关的信息和经验教训等,比如:主动向家有小学生的亲朋好友咨询和请教,了解他们作为小学生家长的角色定位和心理感受,获得各类教育问题的处理经验等。
其次,尽量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作息时间,为孩子入学做充分准备。当孩子入学后,每天的作息要有序、有规律,如:用餐、学习、休息都应安排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制定一份新的家庭作息时间表。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以身作则,带头按新的作息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6、误区六:重视物质准备,忽视心理准备
正确的认识:对于即将上小学的孩子,由于他们的角色和任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处的环境、所接触到的老师和同学也会有很多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孩子提前做好适应这些变化的相关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入学准备就是让孩子在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入学后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和环境的改变,让孩子的心理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软着陆”。
明智的做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1、实地参观,增加孩子对小学的感性认识;2、家园配合,引导孩子对小学产生向往之情;3、演练角色,增强孩子的角色意识;4、提前试读,让孩子体验一次“实战演习”。
7、误区七:进入小学就是学校的事儿
正确的认识:小学既是孩子学习历程的真正起点,也是孩子一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学校是继家庭之外引领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既为孩子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也对父母和孩子有所要求。要让孩子的幼小衔接更加顺利,家校互动才是最为关键的解决之道。教育孩子,绝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需要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分工协作。
明智的做法: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到位,老师在学校也会更加省心,这比给老师送礼更管用。作为老师,内心都希望所有家长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配合,比如平时督促和检查孩子的作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或亲子活动、孩子有事无法到校上课事先请假、对学校和老师的要求给予积极回应等等。
8、误区八:孩子不适应就随便责骂
正确的认识:对于所有孩子来说,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每一个刚进入小学的孩子都需要一段适应期。当然,不同的孩子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不一样,有些孩子进入小学一个月就能完全适应,而有些孩子可能就需要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
一般来说,孩子进入小学后出现不适应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生活方面,比如:对用餐、用厕、饮水等自我管理的不适应和对作息时间的不适应;2、学习方面,比如:对学习内容与教学方式的不适应和对每天要带好学习用品、按时完成作业等规则的不适应;3、人际关系方面,比如:陌生的教师、同伴,与幼儿园不同的要求以及部分家长不恰当的话语暗示等,都会使孩子对小学老师、新的同伴产生一种距离感。
明智的做法:如果家长没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导致孩子进入小学后不适应,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多给孩子鼓励和肯定,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不要随便责骂孩子;2、跟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每一个问题都当作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的机会;3、保持家校联系、搞好家校互动,积极争取老师的支持和配合,助力孩子的成长。
9、误区九:家庭作业必须陪着孩子做
正确的认识:当孩子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时,对小学的学习既新鲜又陌生,而对完成家庭作业不一定能很快适应。因此,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完成,如:做做小游戏,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得好、记得快。这样,既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作业,又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明智的做法:在孩子入学初期,我们可以适当陪同他做作业。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家长就必须逐步放手,慢慢让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通过家庭作业,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应该是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辅导的时候,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作业始终是孩子的事,家长的主要任务是督促和检查,绝不是代劳。
10、误区十:孩子的成绩就是唯一
正确的认识:其实,在小学三年级之前,考试和分数都不应该成为衡量孩子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很多孩子考不好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学不好,而是因为粗心大意、上课不认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欠缺等造成的。
明智的做法:因此,在小学前半段,我们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三件事,而不是仅仅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每一次考试和分数上面。
鼻咽癌的危害
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为耳鼻咽喉恶性肿瘤之首。常见临床症状为鼻塞、涕中带血、耳闷堵感、听力下降、复视及头痛等。鼻咽癌大多对放射治疗具有中度敏感性,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对较高分化癌,病程较晚以及放疗后复发的病例,手术切除和化学药物治疗亦属于不可缺少的手段。
1、耳部受到伤害,耳部受到伤害是鼻咽癌的常见症状表现,而且,在通常情况下,鼻咽癌患者的耳鸣、听力减退、耳内闭塞感,鼻咽癌发生在鼻咽侧壁,侧窝或咽鼓管开口上唇时,肿瘤压迫咽鼓管可发生单侧性耳鸣或听力下降,还可发生卡他性中耳炎。
2、头痛,鼻炎癌不治疗会导致患者出现头痛的情况,专家指出:头痛这个症状基本会贯穿患者的整个病程。头痛为鼻咽癌的症状里比较常见的一种,占68.6%。早期头痛部位不固定,间歇性。后期头痛是持续性的,而且难以止痛,导致患者饱受煎熬。
3、其它危害,除上面介绍的外,鼻咽癌还会引发很多伤害,比如:多处进行转移和扩散,所以造成的危害也比较大。比如可直接向邻近鼻腔侵犯,叫做颅外扩展。也可向颅底扩展,侵及颅中窝和颅后窝,造成骨质破坏和有关的颅神经麻痹,叫做颅底和颅内扩展。
看到了上面的介绍之后,相信大家认识到了鼻咽癌的危害性是什么了,鼻咽癌会让患者的咽喉以及鼻部受到危害,而且会波及到他们的性命,因此各位朋友要警惕鼻咽癌的出现,应当清楚的认识此病的危害性,及早进行鼻咽癌的预防。
子宫癌的10大认识误区
误区1:宫颈癌无法预防
很多专家认为认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如多个性伴侣、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大幅增加癌症风险,因此改变这些生活状态、定期体检都能减少发病。
特别是2006年上市的宫颈癌疫苗,更是能为阻断此癌症的发病立下汗马功劳。1月23日,美国癌症协会出台新指南,建议9岁以上的女性都应该接种宫颈癌疫苗,同日,英国政府也发表声明,12岁以上的女性都将列入疫苗接种的计划人群中。
误区2: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很多女性朋友都有这样不正确的认识,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子宫癌,因而对宫颈糜烂特别害怕。其实,二者之间,经过医学的研究表面,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首先,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另外,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误区3:感染HPV就会得子宫癌
首先,子宫癌的发病确然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子宫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但是,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子宫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子宫癌前病变。
误区4:安全套与子宫癌无关
目前宫颈癌疫苗只对4种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有预防作用,但针对其他引起宫颈癌的诱因,新疫苗依然束手无策,继续使用安全套,能更多地减少宫颈癌。
误区5:妇科检查不重要
很多女性朋友都会忽略妇科检查,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不单单是妇科检查的频率低,我国普通人的常规体检频率也是非常低的,人们没有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这和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有关系的。
但是女性,更需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特别的育龄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子宫癌前病变和子宫癌的重要方法。妇科专家建议,防止子宫癌,只有定期检查,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才有康复的可能。
误区6:年轻不会患宫颈癌
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因此女性21岁或有3年性行为后,就应该接受第一次巴氏涂片检查,多久接受一次则须咨询医生。而且即使接种了疫苗,仍需做巴氏涂片检查。事实上,年龄并不代表什么,即使你已经到了绝经期、接受过子宫切除术、或者年龄超过65岁,巴氏涂片检查都仍然很有必要。
误区7:巴氏涂片检查结果呈阳性就是癌
巴氏涂片检查从子宫颈收集细胞,然后送到实验室测定;而妇科检查,是医生对子宫颈和其他附件的物理检查,并不一样。不过,它们对于早诊断都很重要。此外,如果巴氏涂片检查结果呈阳性,不一定就是得了癌,需要进一步检查,如做人乳头瘤病毒检查、阴道镜检查或者有关癌细胞的活组织检查等,以明确诊断。相反,如果有诸如出血、疼痛的问题,即使巴氏涂片检查结果正常,也应进一步治疗。
误区8:宫颈癌只能等死
性交后出血、月经间歇期出血都是宫颈癌的信号,其他还有异常排泄物或盆腔局部痛等。早期宫颈癌病人的存活几率都比较大。此外,宫颈癌复发大多是在治疗后2年内,一旦熬过5年,复发危险就很低了。
卵巢癌的4大认识误区
卵巢癌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由于很多女性朋友对此病不甚了解,所以在认识上很容易陷入误区:
卵巢癌早期无症状
卵巢处于盆腔内,卵巢癌发生后也可表现出其他症状,只是随着病情的发展,开始侵犯其他器官时,人们才会发现,但此时已经进入到中期或晚期。所以早期并非无症状。
更年期和绝经期女性发病率较高
卵巢癌可发生任何年龄,更年期与绝经期的女性最为常见,并不能笼统的这样理解。因为不同类型的卵巢癌年龄分布也不同,如卵巢上皮癌40岁以后迅速增加,高峰年龄为50-60岁,到70岁以后逐渐下降,性索间质肿瘤类似卵巢上皮癌,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而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20岁以前的年轻女性,独身或未生育的女性。
消化不良与卵巢癌无关
卵巢癌除表现为腹部增大、腹部隆起等症状外,还会表现出恶心、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易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因此,当女性出现胃部不适等症状时,在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后,最好做卵巢检查。
化疗次数越多效果越好
化学治疗对卵巢癌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很多人认为化疗次数越多,治疗效果越好,其实,化疗是根据患者病情特点选择,其疗程、次数都有一定的范围,次数过多就会增加对身体损害,增加肿瘤细胞耐药性,给治疗带来麻烦。
肩周炎的4大认识误区
误区一:肩痛就是肩周炎
很多人一有肩痛症状就以为得了肩周炎。事实上,真正的肩周炎发病率仅占肩痛病人的2%~5%,而肩袖损伤和肩峰撞击症的发病率高达85%。很多上肢运动,如打羽毛球、乒乓球易导致肩袖损伤,常被误认为肩周炎,患者常希望通过按摩、理疗来减轻症状,却久久无法康复,甚至病情加重。
由于肩袖损伤和肩周炎都有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症状,鉴别存在一定困难。建议如果出现患肢上举无力,高举过头顶时疼痛明显,被动活动范围大于主动活动范围等情况,就需要高度怀疑肩袖损伤,需到骨科或运动医学科就诊。
误区二:早期症状较轻,不用太在意
肩周炎早期症状为经常性肩关节疼痛、活动不利、有僵硬感、局部畏寒、夜间疼痛明显,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臂放射。随后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日渐加重,早期为疼痛引起,中期为肩关节出现粘连所致,后期常有局部肌肉僵硬、萎缩、肩峰突起等。
早期症状一般很少引起重视,很多人由于惧怕疼痛而不敢多活动关节,久而久之导致肩关节各方向的活动均受限,以外展上举最为严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且伴有持续性疼痛不适。这时肩关节周围已经广泛粘连形成“冻结肩”,后期疼痛逐渐减轻,但顽固的活动障碍会一直伴随患者。
误区三:治疗不分期
肩周炎分期不同,治疗方法完全不同。肩周炎分为疼痛期、冻结期、恢复期。在疼痛期,病人的疼痛症状较重,治疗主要是以解除疼痛,预防关节功能障碍为目的。缓解疼痛可采用吊带制动方法、休用封闭疗法或间动电疗法。必要时可内服消炎镇痛类药物,外涂解痉镇痛酊剂等。
此时,一般不宜过早采用推拿、按摩,以防疼痛症状加重。冻结期的主要问题是关节功能障碍,治疗重点以恢复关节运动功能为目的。可采用理疗、推拿、按摩、医疗体育等多种措施。
除了被动运动,病人应主动开展运动功能训练。在肩周炎恢复期,以消除残余症状为主,主要以继续加强功能锻炼为原则,恢复肌肉的正常弹性和收缩功能,以达到全面康复和预防复发的目的。
误区四:怕痛不运动
治疗肩周炎与骨折“制动”观念完全不同,其治疗原则就是:活动,活动,再活动。因为只有活动锻炼才能把肩关节粘连的韧带、软组织一点一点撕裂开。在进行锻炼时,想“解冻”处于“冻结”状态的肩关节,势必要经受“皮肉之苦”,至少要坚持两周有效锻炼,疼痛才能有所缓解,必要时还要配合热疗、热敷,增加局部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