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败血症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细菌人血后是否发病和病情的轻重与细菌的数量和毒力有 关,更与机体的免疫力相关。革兰阳性菌以其胞壁酸复合物和肤 聚糖、酵母菌的多肽物质等,激活细胞因子、激肽交感系统及凝 血系统等,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相互作用和影响,作用于血管内皮 细胞和微循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效应。革兰阴性菌则通过内 毒素,作用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诱导细胞因子产生,损害血管 内皮、激活补体和凝血因子,造成微循环障碍等病理改变。重症 败血症则出现DIC、ARDS及感染中毒性休克。
军团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其发病机制主要取决于病菌的外部结构和宿主下呼吸道的细胞构 造的互相作用关系。研究证明,军团菌直接可侵人宿主肺组织细 胞,并在其中定居,造成损害。病理改变主要在肺实质,病变呈 多样性,可有小叶至大叶或多叶炎症,呈红色或灰色肝样变及肉 眼可见的脓肿,实变区边缘水肿、充血与灶性出血。重症可发生 肺坏死、脓肿。胸膜可见纤维素性炎症或浆液渗出。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
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它有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之分。
首先,我们先抛弃任何病理性及并发症因素,我们从物理学角度来看高血压,根据流体力学的原理及压缩动力学原理,我们把心脏2和血管及毛细血管比喻成密封的压力循环系统,就是说人体是一台机器,心脏和血管就是润滑系统。中医认为高血压形成原理是:血管内皮组织代谢不稳定、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混乱造成血压的升高。
1、从最常见的肥胖者高血压说起,太胖脂肪过多,对血管造成一定的挤压,当管道被挤压以后,动力源需要加大动力才可能使原来的循环达到流通,动力源动力加大,管道压力也会随之加大,就形成了高压。
2、内部血液及其他疾病引起的血栓造成的,血液的新陈代谢,排出不够彻底,在管道内部形成污垢,对管道造成一定的堵塞,会使压力升高。
3、老年性管道硬化及疾病性硬化,管道打折硬化的话,会造成高压。
4、疾病性毛细血管堵塞和外伤性毛细血管堵塞,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5、机体病变性引起的,一部分高血糖患者,是因为消化系统太过亢奋,在肠胃方面有病变,在肠胃机体方面就会形成一定的血液循环堵塞,也会造成高压,这里只举一个例子。
6、心脏方面的先天及后天的缺失。
7、脑血管疾病引起的。
8、血液干涸造成的高压。
高雄激素血症发病机制
血液循环中的雄激素主要有脱氢表雄酮硫酸盐(DHEAS)、脱氢表雄酮(DHEA)、雄烯二酮 (Δ4A)、睾酮(T)及双氢睾酮(DHT)等。血雄激素过高的原因:①由于卵巢或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②也可能是外周转化异常造成。③是在甾体激素生物合成过程中酶系统紊乱,如芳香化酶缺乏,雄烯二酮就不能转化为雌酮,睾酮也不能转化为雌二醇,致雄烯二酮,尤其是睾酮堆积过量。④60%的睾酮在血中与β球蛋白相结合,称睾酮-雌二醇结合球蛋白(TEBG),约38%(主要是雄烯二酮)与白蛋白结合,游离睾酮只占2%,但它有活性。如TEBG结合雌二醇增多,结合睾酮减少,则血液中游离睾酮增多。⑤由胰岛素抵抗所致的高胰岛素血症能刺激卵巢分泌大量的雄激素。高睾酮血症引起不孕的原因:卵巢及肾上腺分泌过多的激素,经血液循环,在外周脂肪组织经芳香化酶作用转化为雌酮,过多的雌酮持续作用于下丘脑及垂体,对LH的分泌呈正反馈而对FSH的分泌为负反馈,形成无周期性波动的高LH水平,低FSH水平。LH/FSH比值增高≥2~3。低FSH使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但不能成熟;LH持续性分泌增多,但无周期性波动,即无LH高峰。因而不排卵,导致不孕。
躁狂症发病机制是什么
生物学因素: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研究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证实,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5-羟色胺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相障碍的基础,是易患双相障碍的素质标志;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增强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多巴胺功能活动异常;γ-氨基丁酸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可能存在功能活动异常,因作用于此神经递质的抗癫痫药可以作为心境稳定剂,有效治疗躁狂症和双相障碍。第二信使平衡失调,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物;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遗传学因素:家系调查发现,双相I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双相障碍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的一级亲属中发病率高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心理社会因素: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好、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等。遗传因素在情感障碍发病中可能导致一种易感素质,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促发下发病。
百日咳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本菌自呼吸道侵人,依靠菌毛血凝抗原附着于纤毛上皮并在 局部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及纤毛麻痹;呼吸道中粘液排出障碍, 堆积潘留,堆积物不断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痉挛性咳嗽;咳毕因出 现深长吸气,急速的气流通过痉挛、狭窄的声门,发出高声调的 吼声,即鸡鸣声;直至分泌物排出,剧咳方止。长期咳嗽,在咳 嗽中枢形成兴奋灶,以致在恢复期或病愈后短期内,受到一些非特异性刺激或其他感染可诱发百日咳样咳嗽。
接触性皮炎发病机制是什么
可引起接触性皮炎的物质很多,该类物质无个体选择性,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生,且无潜伏期,是通过非免疫机制而直接损害皮肤。当去除刺激物后炎症反应能很快消失。如强酸强碱,任何人接触一定浓度、一定时间,于接触部位均会出现急性皮炎。另一种为长期接触的刺激弱的物质,如肥皂、洗衣粉、汽油、机油等,多为较长时间内反复接触所致。这和原发性刺激物的性质和物理状态、个体因素如皮肤多汗、皮脂多、年龄、性别、遗传背景等及环境因素有关。有些物质在低浓度时有致敏性,在高浓度时有刺激性和毒性。按其性质可分为3类,医学教育网整理如下:
动物性:动物毒素,昆虫分泌物、毒毛等。
植物性:花粉、植物叶、茎、花及果实等。
化学性:是引起接触性皮炎的主要原因。主要有金属及其制品、塑料、橡胶、香料等。
当初次接触变应原后不立即发病,经过4~20天(平均7~8天)潜伏期,使机体先致敏,再次接触变应原后在12~48h左右即发生皮炎。接触性皮炎为典型的接触性迟发型超敏反应,属于ⅳ型超敏反应,通常是由于接触小分子半抗原物质,如油漆、燃料、农药、化妆品和某些药物(磺胺和青霉素)等引起,小分子的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经朗格汉斯细胞摄取并提呈给T细胞,使其活化、分化为效应T细胞,机体再次接触相应抗原可发生接触性皮炎,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皮疹、水疱,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是一种抗原诱导的T细胞免疫应答。
酒糟鼻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1.高血压和心理因素 有高血压和心理因素所致的酒渣鼻病人中,周期性微循环障碍的偏头痛比正常同龄组和同性别组高2~3倍,实验表明:正常的皮肤可对多种血管舒缩活性物质有反应,并可保持舒缩功能,但酒渣鼻颜面扩张的血管静脉微循环受阻,该情况是本病的后果还是发病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2.遗传 以往认为酒渣鼻是一种皮脂腺疾病,但大部分的酒渣鼻病人无皮脂分泌过多迹象,也无痤疮,起始发病也与毛囊无关,家族中有同患者倾向。
3.精神因素 情绪紧张与疲劳可以加重本病,但神经过敏和忧郁也是本病的结果而非原因。
4.感染 研究表明酒渣鼻患者中蠕形螨较正常皮肤多,故蠕形螨感染为酒渣鼻发病的原因之一。
5.阳光和热 就诊的酒渣鼻患者80%主诉阳光,洗澡和受热后加重或复发,这说明外界温度刺激使血管扩张,使周围血管渗出,潜在致炎物质导致弹力纤维退行性改变。
6.其他 本病多见于绝经期妇女,男性在青春期较多,可能与内分泌变化有关,嗜酒和辛辣食物等都可加重本病或引起复发。
肾盂癌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肾盂癌的发病机制是什么,本病多数为移行细胞癌,少数为鳞癌和腺癌,后二者约占肾盂癌的15%左右,它们的恶性程度远较移行细胞癌为高。临床所见移行细胞癌可在任何被覆有移行上皮的尿路部位先后或同时出现,因此,在诊断及处理上应视为一个整体,不能孤立地对待某一局部的移行细胞癌。
肾盂癌绝大多数为移行细胞癌,可分为4级。Ⅰ级:乳头状伴正常黏膜;Ⅱ级:乳头状伴少量多形性变和核分裂;Ⅲ级:扁平移行细胞伴显著多形性变和核分裂;Ⅳ级:极度多形性变。因肾盂壁薄,易发生淋巴或血行转移,预后不良。
鳞状细胞癌约占肾盂癌的15%,病变扁平,质硬,迅速浸润达肾脏周围、肾门及区域淋巴结,确诊时多已转移,预后差。腺癌极为少见。肾盂肿瘤可发生于肾盂的任何部位,有多中心发生的特点,可同时或先后发生输尿管肿瘤或膀胱肿瘤,在乳头状瘤或乳头状癌患者中较为多见,而在平坦的浸润性乳头状癌患者中较为少见。关于肾盂肿瘤的多发现象,目前有4种解释:①淋巴途径扩散;②经黏膜直接扩散;③多中心病灶;④肿瘤细胞脱落种植在输尿管或膀胱黏膜上,继续生长而成。
鼠疫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鼠疫杆菌侵人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先在局部繁殖,随 后靠透明质酸及溶纤维素等作用,迅速经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繁 殖,引起原发型淋巴结炎(腺鼠疫)。淋巴结里大量繁殖的病菌 及毒素人血,引起全身感染、败血症和严重中毒症状。脾、肝、 肺、中枢神经系统等均可受累。病菌播及肺部,发生继发型肺鼠 疫。病菌如直接经呼吸道吸入,则病菌先在局部淋巴组织繁殖。 继而播及肺部,引起原发型肺鼠疫。在原发型肺鼠疫基础上,病 菌侵人血流,又形成败血症,称继发型败血症型鼠疫。少数感染 极严重者,病菌迅速直接入血,并在其中繁殖,称原发型败血症 型症鼠疫,病死率极高。
小儿癫痫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小儿癫痫的发病机制虽然有许多进展,但没有一种能解释全部的小儿癫痫发作,多数认为不同癫痫有不同的发病机制。神经元的高度同步化发放是惊厥发作的特征,其产生的条件涉及一系列生化、免疫、遗传等方面的变化。
1.生化方面
如引起神经元去极化而发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及其受体激动剂N甲基天冬氨酸、红藻氨酸、使君子氨酸等)活力增加;引起神经元超级化而发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抑制性氨基酸(T-氨基丁酸、牛磺酸、甘氨酸、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活力减弱,γ-氨基丁酸受体减少均可使细胞兴奋性增强;脑部活性自由基(O2-、OH-、H2O2、NO等)增多对机体细胞的毒性作用;钙通道开放致Ca2异常内流、细胞内Ca2结合蛋白减少等,使细胞内Ca2积蓄,造成细胞坏死。Ca2向细胞内流是小儿癫痫发作的基本条件。
2.免疫方面
免疫的异常如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中IgA等的缺乏,抗脑抗体的产生增加均是小儿癫痫发作的潜在原因。
3.遗传
遗传在小儿癫痫发病中的重要性,已从家系分析及脑电图研究中得到证实。现已证实小儿癫痫的遗传呈多态性。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小儿癫痫的研究从表型转向基因型,导致神经元同步放电的离子异常跨膜转运就是有基因表达不正常所引起的。
哮喘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哮喘的发病机制是什么?支气管哮喘是由于自身免疫识别错误、神经递质功能紊乱、支气管高敏状态,出现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等典型症状的一种慢性疾病,也可视为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的一种特殊类。
哮喘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点:
1、自身免疫反应的抗原刺激后的特异性体:自身免疫功能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当体内的相应抗原的脸,而不是它的识别,从而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
2、支气管过敏: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刺激,支气管收缩或膨胀,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喉水肿,气管和支气管痉挛,使气道阻塞,家族史40%。
3、神经递质的调节障碍:支气管平滑肌外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神经递质分布肾上腺素在支配它的膨胀和收缩,遇到一个自身免疫反应,神经递质功能障碍。
哮喘治疗不规范,严重危害健康的并发症!
支气管哮喘的常见并发症,呼吸道和肺部感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呼吸衰竭,气胸,纵隔气肿,粘液栓形成和肺不张,心律失常。一旦在治疗并发症,预后哮喘的疗效,应注意。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变态反应性
多数属ⅰ型变态反应,少数为ⅱ、ⅲ型变态反应。ⅰ型变态反应由ige介导,又称ige依赖型反应,其机制为上述变态反应原使体内产生ige类抗体,与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和血循中嗜碱性粒细胞相结合。[1]当抗原再次侵入并与肥大细胞表面ige的高亲和性受体结合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肥大细胞膜如膜层结构的稳定性改变,以及内部一系列生化改变如酶激活,促使脱颗粒和一系列化学介质的释放而形成风团。
输血反应引起的荨麻疹为ⅱ型变态反应,多见于选择性iga缺乏患者,当这些患者接受输血后,产生抗iga抗体,再输入血液后即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并产生过敏性毒素(anaphylatoxin)及各种炎症介质,引起荨麻疹、红细胞破碎及过敏性休克等。
ⅲ 型变态反应荨麻疹即荨麻疹性血管炎,由免疫复合物引起,最常见的变应原是血清制剂和药物如呋喃唑酮、青霉素,较少见的是微生物抗原,如链球菌、结核杆菌、肝炎病毒等。由于抗原和抗体量的比例不同,往往抗原偏多,使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使肥大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及水肿而产生荨麻疹,同时中性粒细胞释放出溶酶体酶亦起着重要作用。
引起本病的化学介质主要是组胺 ,其次是激肽 。组胺能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加等,引起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一系列症状。激肽特别是缓激肽也有一定的致病作用。缓激肽是一种肽类血管活性物质,也有使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的作用,约1/3慢性荨麻疹患者对激肽酶和缓激肽呈异常反应,其特征是一种迟发性风团反应。有些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和前列腺素e和前列腺素d2有关,前列腺素e有较强和持久的扩血管作用,可引起风团。前列腺素d2是产生肥大细胞激活的一种原始介质,当注射前列腺素d2时,会产生风团和红斑及血管周围中性粒细胞浸润。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可能也是荨麻疹反应的介质,如白三烯含有慢反应物质活性,注射后可发生风团。有些荨麻疹的发生与伴有过多的纤维蛋白沉积或纤维蛋白溶解所导致的不平衡有关,增多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有血管活性作用,从而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发生风团
圆锥角膜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1.遗传学说:Ammon(1830),Jaensch(1929),Anelsdorst(1930)等人认为圆锥角膜属于隐性遗传,但也有些病例可连续二代或三代出现症状,对这样的病例,应考虑是规律或不规律的显性遗传。
这种理论的拥护者提出,圆锥角膜常合并其他先天异常,也是此病包含有遗传因素后个佐证,如视网膜色素变性,蓝色巩膜,无虹膜,虹膜裂,马凡氏综合征,前极白内障,角膜营养不良,先天愚型等。
较多学者认为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Ammon(1830)报告6个家系均有不规律的病例,高桥报告一家同胞3人均患此病,还发现这些病例的亲代往往有近亲通婚史,但有些病例可连续2或3代出现,有时发生中断现象,提示为外显不全,这些应考虑为规律或不规律的显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圆锥角膜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16q22和3q23,在某些遗传性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Downs综合征,蓝色巩膜病和Marfan综合征等都可能合并圆锥角膜。
2.发育障碍学说:Collins等(1925)和δарьелъ(1960)提出,此病是由于角膜中央部分抵抗力下降,坚韧茺差,不能抵抗正常的眼内压所造成的,Mihalyhegy(1954)发现,圆锥角膜不仅仅改变角膜的弯曲度,巩膜也有明显的改变,因此他提出,圆锥角膜的病因还应从间质发育不全上去找。
3.内分泌紊乱学说:Siegrist(1912),Knapp(1929)和Stitcherska(1932)均认为甲状腺功能减退与本病发生有重要关系,Siegrist(1912)提出,甲状腺机能减退是发生圆锥角膜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说法也被Knapp(1929)和Stitcherska(1932)所推崇,Hippel(1913)特别强调过胸腺在圆锥角膜发生上的作用。
4.代谢障碍学说:Myuhnk(1959)发现本病患者的基础代谢率明显降低,Tntapeho(1978)报告本病患者血液中锌,镍含量明显降低,钛,铅和铝的含量升高,而锰的含量正常,因此认为这些微量元素的变化对发生本病有一定的影响,Yukobckaa等(1979)报告,在本病患者的血液和房水中,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活性明显下降。
5.变态反应学说:圆锥角膜常与春季卡他性角结膜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同时发病,其特点是IgA反应降低,IgE反应增高,细胞免疫也有缺陷,Boland(1963)统计,本病患者中有32.6%患过花粉症,有33.3%患过哮喘病,Ruedeman报告本病86%的患者有过敏反应病史。
6.戴角膜接触镜可以诱发圆锥角膜:Hartstein(1968)报告4例戴角膜接触镜后发生圆锥角膜者,认为戴接触镜可能诱发此病,眼球及角膜硬度降低可能是戴接触镜后发生本病的危险因素。
7.PRK,LASIK等准分子激光角膜切除术后继发圆锥角膜。
8.慢性眼部干燥性病变及泪液缺少时会使下方角膜变陡,并产生高度角膜散光,形成继发性圆锥角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