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不停的唠叨真的会有教育效果吗

不停的唠叨真的会有教育效果吗

“要不要吃?要不要吃?”

“吃这点怎么够?!”

“你让她吃呀!”

“把碗里的吃干净!”

“来,再吃一点!”

“要不吃这个吧?”

“这个很好吃的,你吃吃看呀!”

“这么瘦,还不好好吃饭!”

…….

在我们家,只要爸爸和桐桐同时在家,家里就会不断传来爸爸让桐桐吃东西的声音,讨好的、命令的、质疑的、催促的,各色混杂,目的只有一个——让桐桐多吃,为了让她吃进去,不按顿,不管提供的是不是垃圾食品,只要桐桐同意吃,定然立马伺候!

吃了,还嫌吃得不多;吃得多了,还怕不饱;饱了,再过一会儿,又怕她饿了,于是新一轮的询问再度登场……到了吃饭时间,万一桐桐的表现不符合期待,这类督促声更是此起彼伏,仿佛桐桐生来就是为了吃饭而存在的,而她一天下来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吃饭再吃饭。

然而,尽管爸爸如此苦口婆心,为了让桐桐张开金口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桐桐的吃饭,却始终还是她最大的问题,不仅没有一点自觉主动性,反而更加挑三拣四,饭量少得可怜,这让爸爸更加抓狂,更加变本加厉地在吃饭问题上喋喋不休,桐桐却不为所动,吃饭还是老样子,甚至有时候故意不吃气爸爸。

爸爸整天软硬兼施试图让桐桐多吃点饭,却没什么效果的事,让我想起了心理学的“超限效应”。

让人厌烦的超限效应

是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它起源于那个著名的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的故事: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个人以为,这个“超限效应”,用来解释成人的唠叨不仅起不到期待的作用,还容易把事情搞糟的情况再好不过。当家长就同一件事一而再再而三地唠叨孩子时,实际上孩子就接受到了过多、过强、过于持久的信息,过犹不及,这样的信息,非但不能让孩子“刻骨铭心”,还容易让他们厌烦,甚至逆反,致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唠叨难以产生教育甚至会恶化问题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传达了太多的关注,当我们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某个行为上时,实际上等于给孩子的那个行为施加了更多的外在压力,等于在限制孩子的自主性。还是拿吃饭这件事来说,本来这是很让人享受的生理本能,一旦我们把太多的关注放上去后,结果将是什么样的局面呢?孩子吃多吃少、吃快吃慢、吃这还是吃那、是否吃饱等等都成了父母唠叨的对象,在这么多的指点、祈求、期待、责难甚至强迫之下,简单的一个吃饭动作,就被演变成一个压力与反抗压力的心理战,吃饭行为被异化成这样的“自主权”争夺战,孩子不想办法通过在吃饭问题上给父母出难题让父母“输下去”才怪呢!

正所谓父母越是关注什么,孩子越是容易在哪里出问题!套用一个广告语,那就是孩子的问题,父母造!

很多家长在跟我交流时,都会郁闷地谈到孩子这样那样的问题,仔细审视这些问题却发现,这些问题大都是特定性情孩子的正常表现,或者是特定年龄段的发展性问题,比如,孩子怕生、胆小不敢上台表演等,其实并不需要特别焦虑。但是,很多家长朋友却很难释然,总觉得孩子不正常。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除了解释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之外,我总是禁不住提醒他们: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制造”的,你光盯着孩子的问题犯愁,却不去反省自己如何“制造”了这些问题,即使能一时把某个问题压下去,也是治标不治本,因为问题的根源在你身上,而不是在孩子身上,不改变自己的内在,孩子的问题是不可能真正消除的,这是因为:

1.孩子的问题是父母内在焦虑的投射

每一个当父母的人,都难免对自己的成长心存这样那样的缺憾,孩子出生后,很容易本能地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孩子身上,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性格内向的家长看到孩子不敢登台表演更容易着急,一个从小就容易受欺负的家长对孩子的忍气吞声更加敏感。

因为家长心里总是心存这样那样的焦虑,自然禁不住在所关注的方面对孩子“明察秋毫”,不知不觉就带着问题的眼光去看孩子,注意力在问题上,看到的当然都是问题,而一些不是问题的行为无意中被选择性过滤了,其实我们关注到的问题行为,只是自己内心焦虑的投射而已!

2.孩子的问题源于家长内心的恐惧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是一个内心充满恐惧、对这个世界没有安全感的家长,因为对掌控局面缺乏信心,这样的家长往往希望能控制一切,看不得孩子偏离自己的意志,结果就容易发生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管不住孩子。孩子的身心发展自有规律,成长是跟着成熟节奏来的,而不是跟着父母的期望,一旦内心恐惧的家长发现孩子不按自己的要求来,就会乱了分寸。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被管得服服帖帖。看似应该合乎家长意愿了,其实却不然,因为孩子是在家长的管束和控制下成长的,长成的只能是父母设计出来的样子,但因为父母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孩子也不可能绝对完美无缺,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来。

3.你关注什么,孩子就拿什么问题来控制你

有个家长跟我交流孩子便秘的问题,控制不住地担心,问我该怎么办。这让我想起女儿桐桐便秘的经历,桐桐的大便一度成为我们全家的心头大患,每次我们都要全家出动,连哄带骗,只要听说吃什么对通便有好处,我们都会拿来尝试,中西医都看过,结果却不甚理想。我们越用心,小家伙的大便越糟糕,直到折腾得我们失去了治疗的信心,不得不放弃各种精心安排的医疗食疗。谁知就在我们不再去管之后,她的便秘不知不觉就好了!

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育儿过程中,家长越是关注什么,孩子就越容易在哪里出问题,因为家长的关注点是孩子控制家长最好的切口!父母在极其关注什么的时候,弱小的孩子也会慢慢发现,原来只要在父母关注的方面稍稍出点问题,就可以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强大到可以跟爸爸妈妈抗衡!所以,家长越是关注孩子的吃饭问题,孩子的吃饭越成问题,越是关注孩子的成绩,孩子的成绩越容易让人抓狂。

4.过分的关注是一种压力,让孩子因焦虑而失常

一个好友家的真实而惨痛的经历。因为担心培养不出成功的孩子,好友从小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几近严苛的地步,孩子即使考个99分,也会被责骂。为了给孩子一个尽可能优越的读书环境,从小到大,他都是托人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高压之下,孩子也的确非常争气,直到高中之前,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

可是上了高中之后,当朋友因为希望孩子出国留学给他换了一个高中预备班时,压力之下,孩子突然出了问题——严重焦虑,不敢抬头看人,总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总是低着头,神情呆滞,跟他讲话也没大反应,不得不休学。孩子休学这段时间,爱儿心切的朋友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四处求治,在一次家庭系统排列治疗课上,孩子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如果低着头更快乐的话,还是低着头得好。”显然,孩子的躯体化症状就是对学习压力的逃避!

Mamimate小结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关注出来的;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又源于父母内心的焦虑和恐惧。

所以,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最根本的不是学习具体的操作办法,而是家长自己的改变,家长自己的内心强大了,才不会在孩子身上投射太多的恐惧,亦无需通过控制孩子来获得掌控局面的安全感,看到的“问题”,自然就少了很多。

明智的父母,应该是善于觉察、自省的父母,能够及时觉察到自己内心的恐惧,并想办法疗愈自己,也只有先把自己修养强大,正能量才会自然溢出,让孩子得到滋养。

孩子最反感家长的5种行为

NO.1唠叨

说到对父母的反感,几乎所有孩子都选择了唠叨。"很多话讲一遍就够了,但他们总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虽然我们也知道他们是为了督促自己,但次数一多,心里就烦。"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数落自己的家长,像在开控诉大会。孩子们对唠叨如此反感,这是为什么呢?

父母唠叨总是批评抱怨的多,孩子当然不爱听,甚至会感到厌烦。作为家长,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尊重孩子,以孩子能接受的谈话指导孩子,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

NO.2脾气暴躁

我的一个学生说:"真不知道我爸爸的脾气为什么那么差,我在家里,只要他看不顺眼,不问青红皂白逮住就大吵大骂,根本就不许我解释。"

孩子是如此不喜欢脾气暴躁、方法简单的家长。家长应加强自我修养,不要为一丁点小事大动肝火,更不要拿孩子作为发火的对象。当孩子需要提醒、教育时,家长也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

NO.3爱拿自己和别人比较

这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他们老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做比较,其目的当然是为了激励孩子,但这样反而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成长带来严重的心理阴影。听惯了负面的评价,他哪里还有成功的欲望?

家长必须克服埋怨、指责和拿其他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缺点比较的坏习惯,对孩子多些正面的指导和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NO.4过分限制自由

一个学生讲:自己的妈妈每天早晨都要逼自己喝牛奶,他们简直把自己当3岁的孩子对待。一次他和几个同学约好了去社区做义工,但妈妈就是不让,说会影响学习,这让他非常生气。

对待孩子要充分尊重,少采取命令式,多些协商,让孩子在平等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建立。

NO.5除了学习别的都不关心

有学生说:"有一次我和爸爸聊足球,没说几句,爸爸就开始教育我,说'你要是不努力学习,将来找不到工作,可能连一张足球比赛的门票也买不起',这样怎么和他交流呀!"

这类家长只要求孩子成绩好,除此之外一切事情都可以忽略。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法是注定要失败的。

幼儿教育需尊重幼儿心理

1、 家长式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管教孩子时往往是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要孩子学这学那,如果孩子不感兴趣,不想学,父母就摆出一副长辈的架势,于是容易产生与孩子情绪上的对立。

2、唠叨式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喜欢整天对孩子唠唠叨叨,这个要这么做,那个要那么做;这也不对那也不是,总是没完没了地嘀咕,这种“敲木鱼”式的教育最终导致孩子厌烦而产生逆反心理。

3、漠不关心的教育方式: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什么都要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这里摸摸那里碰碰,有时电插座、煤气开关也是他们探究的对象,一点不懂其危险性,有时好好的玩具也要拆开来看看,甚至会损坏贵重的家用电器。如果此时父母仅是简单、粗暴地说不许或不予理睬,就会引起孩子的不满而产生逆反心理。

做父母的应尊重幼儿心理发育的规律,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改进自己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具体应该从一下三方面做起。

首先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他当作朋友平等对待,唠叨、打骂都会使孩子把你的话当耳旁风,心理上也会产生反感。

其次要冷静分析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如果是成人方面的原因,就应注意改进,成人应言而有信;如果是孩子无理取闹,则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其逆反行为不予理睬,事后再进行教育、诱导,说明利害关系,千万不要“犟过孩子头”而火上浇油,把事情搞得更糟。

还可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孩子服从正确的教育。例如孩子在外面玩,明明走得动却不肯自己走路,一定要你抱,你可以这么对他讲:“你看那边的小弟弟都自己走路,你不会比他差吧?”孩子为了表示自己能干,就会自己走路了。这种方法用得得当,不亚于正面说教。

最后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例如孩子好奇、好问、爱动脑筋,家长要因势利导,讲一些孩子听得懂的道理,不要一有逆反言行就全盘否定。当然,发现孩子的行为具有危险性时,应及时制止,并讲明道理。

孩子反感父母的6大行为排行

1、唠叨

说到对父母的反感和不满,几乎所有孩子都选择了唠叨。他们说:“很多话讲一遍就够了,但他们总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虽然我们也知道他们唠叨是为了督促自己,但说的次数多了,心里就觉得烦。”

我的一个学生说:“我妈简直就是一怨妇,整天埋怨、指责、唠叨,好像就没有一件让她顺心的事情,本来好好的心情,每天都被她的唠叨破坏了,现在 我一听到她唠叨就有发疯的感觉,我真的受不了,我快要崩溃了。”这个学生刚刚说完,另一个学生接过话茬说:“父母说多了,自己会产生逆反情绪。每次只要一听到妈妈的唠叨,我就把自己的门锁住,再在耳朵里塞上小纸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数落自己的家长,就好像在开控诉大会一样。由此可见,唠叨是家庭教育的一大杀手。孩子们是如此反感唠叨,而父母却喜往往欢唠叨,可以说矛盾突出。那么,为什么大多数父母都爱唠叨,而孩子又这么反感唠叨呢?父母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总希望孩子事事顺自己的心愿,若有不顺心就不停地说教,翻来覆去,便成了唠叨。父母唠叨一般总是指责的多,批评的多,报怨的多,有时甚至讽刺挖苦,孩子当然不爱听,甚至会感到厌烦。

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后,我们做家长的就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把握孩子的心理状态,学会尊重孩子,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提醒,不要大事小事都喋喋不休唠叨个不停,不要引起孩子的反感,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谈话指导孩子,这样的教育才易于被孩子接受,才是有效果的教育。

2、脾气暴躁,不问是非,逮住就骂

这种情况虽不是普遍现象,却排在了第二位,足见孩子们对父母粗暴态度的反感。我的一个学生说:“真不知道我爸爸的脾气为什么那么差,稍不顺心就会发作。我在家里,只要他看不顺眼,不问青红皂白逮住就大吵大骂,根本就不许我解释、申辩。我实在反感爸爸的做法。”另一个学生说:“我父母的脾气都不好,他们自己经常吵架。对我也一样,经常为一些小事骂我,让我很伤自尊。”还有 一个学生说:“我邻居某某的父母,经常为小事情对孩子大喊大叫,还体罚孩子,我觉得这个家长修养太差,不配做家长。”看,孩子是如此不喜欢脾气暴躁、方法简单的家长。所以,为了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也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家长应当加强自我修养,尽量克制自己、提醒自己,不要为一丁点小事大动肝火,更不要拿孩子作为发火的对象。当孩子需要提醒、需要教育的时候,家长也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千万不要简单粗暴,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1、不要喋喋不休,过犹不及的沟通

很多家长喜欢唠叨孩子,一件事说一遍孩子不听,就开始不停地说,若是孩子出现反抗心理,甚至会出现大声责骂孩子,最后让孩子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听话”。

家长可以和孩子提前约定。

究竟是孩子不听话,还是另有原因呢?喋喋不休的唠叨诉说是一种过犹不及的沟通方式,很多孩子希望妈妈不要太唠叨。家长可以和孩子提前约定,比如把起床、吃饭、做作业、休息、娱乐的时间分配好,这样不仅让孩子有时间观念,家长也免于过多的操心。

2、不要额外给孩子施加压力

家长喜欢给孩子教育,如“一定要给爸妈争气,只有学习成绩好,将来才能出人头地”;你只要考试成绩好,你要什么妈妈都满足你”;“我所有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了,你可不能让妈妈抹黑…上次考了第五名,这次一定要进前三。”

让孩子背着高分、名利、希望去学习,心理压力自然大。有些学生成绩考得不理想,都不太敢跟爸妈说。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不自信、怕考试、怕给爸妈丢脸的心理。

除美育胎教外的胎教方法

心音胎教,可能很多爸妈都不大清楚,心音胎教其实是在录取妈妈心跳声的基础上对声音进行一定的处理,在胎宝宝发育的不同阶段,加快声音的播放速度,适当的“刺激”胎宝宝。

相信也有不少准妈妈会在孕期看一些书籍,陶冶胎宝宝的情操,提高胎宝宝的内涵,这就是阅读胎教;语言调教,妈妈可以讲讲生活中的趣事,小故事,讲笑话等,胎宝宝在很认真的听呢。可是呢,从娘胎的时候就开始教育,宝宝长大后会不会觉得妈妈真“唠叨”?这样真的好吗?

还有听起来动感十足的运动胎教,妈妈在孕期要适当的活动,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可能在锻炼自己身体的同时也锻炼宝宝的身体。此外还有很多胎教方式,如抚摸胎教、营养胎教、心理胎教、美育胎教、情绪胎教以及阳光胎教等。看着令人眼花缭乱的胎教方式,是累坏妈妈的节奏!

孩子成绩差家长需自我检讨

首先是唠叨个没完

唠叨是80%以上家长的通病,也几乎是100%孩子反感的父母的缺点。

比如这马上到暑期了,基本每天都要唠叨两句,今天假期作业写了吗,进行到什么程度了,再不写就不能按时完成了。虽然我的出发点是提醒他,可在孩子看来,这种提醒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而转化为了一种令人反感的重复。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甚至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

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的话,说一遍就够了。所以,做父母的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唠叨。

其次是对孩子要求过高

有时候我们不知不觉中,就以很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父母的过高要求,会使孩子经常得不到接纳和肯定,以至于无法形成客观的、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也就无法建立起必要的自信心。

其实孩子也是跟我们当年一样的普通人,难免会有缺点、会犯错误,衡量孩子的标准应该是孩子的自身,而不是通过跟其他孩子的比较。

所以,家长应该接受孩子所有的一切,包括他的身体、情感、行为、智力、创造力等等,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以及孩子犯下的错误;尊重孩子的特点和需要,不以自己的莫须有的期望来要求孩子。

而当我渐渐不唠叨、不过分要求孩子之后,他变得更加自觉而且愿意跟我沟通交流了,虽然在成绩方面没有显著的效果,但我相信这是一个好的趋势。

希望各位家长谨记以上两点,我以自己的亲身经验证明。这样的教育方式有百害而无一利。

胎教方法有哪些

1、心音胎教,可能很多爸妈都不大清楚,心音胎教其实是在录取妈妈心跳声的基础上对声音进行一定的处理,在胎宝宝发育的不同阶段,加快声音的播放速度,适当的“刺激”胎宝宝。

2、相信也有不少准妈妈会在孕期看一些书籍,陶冶胎宝宝的情操,提高胎宝宝的内涵,这就是阅读胎教。

3、语言调教,妈妈可以讲讲生活中的趣事,小故事,讲笑话等,胎宝宝在很认真的听呢。可是呢,从娘胎的时候就开始教育,宝宝长大后会不会觉得妈妈真“唠叨”?这样真的好吗?

4、还有听起来动感十足的运动胎教,妈妈在孕期要适当的活动,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可能在锻炼自己身体的同时也锻炼宝宝的身体。

此外还有很多胎教方式,如抚摸胎教、营养胎教、心理胎教、美育胎教、情绪胎教以及阳光胎教等。看着令人眼花缭乱的胎教方式,是累坏妈妈的节奏!

除美育胎教外的胎教方法

很多妈妈都会花很多心思在胎教上面,在胎儿时期给予宝宝适当的“刺激”,能使宝宝更机智。最常见的胎教方式应该是给胎宝宝播放音乐了。听一些柔和舒缓的歌曲,很多人的情绪会平复,或许对胎宝宝也奏效。那么还有哪些胎教方式呢?

心音胎教,可能很多爸妈都不大清楚,心音胎教其实是在录取妈妈心跳声的基础上对声音进行一定的处理,在胎宝宝发育的不同阶段,加快声音的播放速度,适当的“刺激”胎宝宝。

相信也有不少准妈妈会在孕期看一些书籍,陶冶胎宝宝的情操,提高胎宝宝的内涵,这就是阅读胎教;语言调教,妈妈可以讲讲生活中的趣事,小故事,讲笑话等,胎宝宝在很认真的听呢。可是呢,从娘胎的时候就开始教育,宝宝长大后会不会觉得妈妈真“唠叨”?这样真的好吗?

还有听起来动感十足的运动胎教,妈妈在孕期要适当的活动,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可能在锻炼自己身体的同时也锻炼宝宝的身体。此外还有很多胎教方式,如抚摸胎教、营养胎教、心理胎教、美育胎教、情绪胎教以及阳光胎教等。看着令人眼花缭乱的胎教方式,是累坏妈妈的节奏!

孩子逆反心理的原因

一、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

3岁~5岁期间的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要摸摸、碰碰,这常会惹恼成人,轻则行动被限制,重则受到训斥、体罚。这样简单地对待孩子,势必引起孩子的反感。

二、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成人应尊重他们,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三、遇事唠唠叨叨:

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会儿说注意这,一会儿说注意那,唠叨没完,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四、不顾孩子的个别差异和意愿,强行“定向”:

一些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他们要孩子学这学那,如规定每天读多少单词、练几小时琴等,否则给予惩罚。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五、缺乏感情沟通:

爸妈缺乏与孩子经常的感情沟通,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也会以不尊重来对待爸妈。

六、成人对孩子过分迁就:

孩子认为犯了错误不会受到批评,这种错误的信息让孩子不明是非,一旦家长想管教时,孩子就很不适应,出现逆反。

不停的唠叨真的会有教育效果吗

在我们家,只要爸爸和桐桐同时在家,家里就会不断传来爸爸让桐桐吃东西的声音,讨好的、命令的、质疑的、催促的,各色混杂,目的只有一个——让桐桐多吃,为了让她吃进去,不按顿,不管提供的是不是垃圾食品,只要桐桐同意吃,定然立马伺候!

吃了,还嫌吃得不多;吃得多了,还怕不饱;饱了,再过一会儿,又怕她饿了,于是新一轮的询问再度登场……到了吃饭时间,万一桐桐的表现不符合期待,这类督促声更是此起彼伏,仿佛桐桐生来就是为了吃饭而存在的,而她一天下来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吃饭再吃饭。

然而,尽管爸爸如此苦口婆心,为了让桐桐张开金口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桐桐的吃饭,却始终还是她最大的问题,不仅没有一点自觉主动性,反而更加挑三拣四,饭量少得可怜,这让爸爸更加抓狂,更加变本加厉地在吃饭问题上喋喋不休,桐桐却不为所动,吃饭还是老样子,甚至有时候故意不吃气爸爸。

爸爸整天软硬兼施试图让桐桐多吃点饭,却没什么效果的事,让我想起了心理学的“超限效应”。

相关推荐

五种不同类型家长的育儿经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我看现在家长孩子都可怜,谁也不容易。 幼稚型 这类型的父母在生活中常模仿孩子的方式和语调与之交谈,日常生活喜欢用叠音字,比如“喝水水”、“吃饭饭”之类,喜欢和孩子抢玩具等等。时难免出洋相,那天在公园就看到一位年轻的妈妈抢孩子手里的水枪玩儿,孩子哭了,妈妈却只管拿着枪到处射水玩,旁边一位爷爷看不下去了,一把将水枪抢过来递给孩子:“太不像话了,多大了还跟孩子抢1妈妈说:“人家跟他闹着玩吗?”爷爷瞪她一眼:“好好说话1转身气哼哼地走了。 侦探型 这类中国父母喜欢刨根问底,而且善于从细节中

教你如何读懂女人心

1、女人爱吃醋--都是爱你惹的祸。 女人们的心思本就与男性不同,她们心思细腻,思想复杂,更容易投入感情中去。而女人爱吃醋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体现。女人一旦爱上了自己心爱的男人,就全心全意地去付出,把自己所的感情都投入进去,爱吃醋是非常正常的表现。然而,这在男人眼里看来,似乎些小孩子气,甚至不可理喻,这样想,就表示你还不了解女人。 女人们是忍受不了自己的男人与其它异性朋友所暧昧的,如果她吃醋了,那就表示她对你的爱是真的,因此,爱她的话千万别辜负她。小编在这里也提醒男性朋友们,家花始终比野花好,千万别玩

改善记忆力减退的方法哪些呢

1、多咀嚼能增记忆力 科学证明:人的咀嚼是能效防止记忆衰退方法之一。人认为,其原因在于咀嚼能使人放松,如果老人咀嚼得少,其血液中的荷尔蒙就相当高,足以造成短期记忆力衰退。如我们在观察人群中就发现,经常咀嚼的人牙齿就好,吃饭更香,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也随之增强。又如美国人最爱咀嚼口香糠就是例证。 2、女人唠叨助长记性 唠叨,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女性延长了记忆和寿命。唠叨在语言运用中也是重复说某一个事情某一个人,经常地重复当然必须加深唠叨人对某一事或某一个的关注和记忆。专家认为,女性比男性更乐于与人言语交流;

如何批评教育多动症患儿

多动症患儿自控能力较差,因此经常的犯同样性的错误。当患多动症的孩子了缺点或错误后,也应予以批评,甚至要惩罚(不是打骂),目的是为了克服缺点,避免重犯错误。 (1)批评要及时:当孩子了缺点或错误后,应立即批评,不要换时间或换地方,这样可以收到好的效果。 (2)批评要明确:批评孩子时,一定要让他知道,自己究竟错在什么地方。避免长时间的说教,避免唠唠叨叨骂个没完,抓不住要点,这样往往起到反作甩。 (3)批评方式要恰当:批评不要过于严厉,不要大声斥责或打骂,可以让孩子一个人呆一儿,静静地想一想自己的错误

对付无所不知的妈妈

无论你个什么类型的唠叨妈妈,都要提醒自己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时代不同,所受教育不一样,让她的价值观与表达方式和你脱节。要使问题能得到解决又不伤和气。就要用到一些技巧了。以下是“对付”无所不知的妈妈过招。 无所不知的妈妈 我们总希望能听到妈妈的赞美,但无论你把事情做得多好,她可能心中暗喜,口头上还是要损你两句,像“突然发神经才做好?”“读书不行,这种事他最行了!”听到耳里,大倒胃口!而如果你没把事情做好,那更不得了,她开始教你做事的道理,即使那些事她自己从来没做过。 18岁的小咪在兼职时做得很不

​应该如何解决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的中学生身上表现得明显一些,这些孩子母亲气哭,把父亲气得发抖,在另一些中学生的身上表现得弱些。但每一个过来的父母都这样的感觉,就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一段时间和自己作对。 父母就应当孩子和自己作对的心理准备,就应当放弃管教小学生时所形成的管教方法,而代之以平等的、交流式的、说服的方法。父母应当清楚孩子的逆反,并非意和你作对,意气你,而是在表现他们的并不成熟的自我,这说明他们长大了,开始自己的思维了。 这时的孩子表面上处处和父母作对,实际上他们内心仍然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怀和教

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

0~18岁分成两个阶段,0~12岁是依恋期,12~18岁是青春期。而依恋期是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也是人最弱小的时期,这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心理抚养的关键期。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物质的保障,更重要的是父母亲自陪伴的抚养。”她说,怀孩子十个月不如带孩子十个月。“只在孩子依恋期亲自抚养,孩子才依恋你。”她说,孩子小时不讲道理,他们愿意受你控制只是因为爱你。“你只让孩子依恋你,你才能实现对他的心理控制。” “凡爱的抚养,必须是唠叨的。”李玫瑾说,妈妈换尿布是一对一的,很多语言的唠叨和身体的接触,而幼儿园阿

智慧的去惩罚孩子

治国要讲究策略,治家也策略,教育孩子也同样策略。“惩罚”可以让孩子意识到事情的程度,也可以帮助孩子很好的规范自己,下面是心理专家传授你的惩罚孩子的智慧,帮助你做个更好的家长。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 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

爸爸妈妈请不要总叫我节食减肥

那些家小胖墩的爸爸妈妈们,请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大谈他们的体重,也不要唠叨着要他们节食减肥,因为这很可能让孩子们“越减越肥”。 节食减肥,却越减越肥 就在学校将学生健康报告卡寄给家长,并通知那些“小胖墩”的父母,他们“孩子已超重”的时候,一份研究报告也新鲜出炉。在这份报告中,研究人员指出,家长们对于孩子体重的善意提醒,往往事与愿违,大量的数据表明,那些经常被父母们唠叨着要节食减肥的青少年,往往“越减越肥”。 “我一直在关注那些没被通知的父母。”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公共健康营养学家Dianne Neum

心音胎教和音乐胎教比较

很多妈妈都花很多心思在胎教上面,在胎儿时期给予宝宝适当的“刺激”,能使宝宝更机智。最常见的胎教方式应该是给胎宝宝播放音乐了。听一些柔和舒缓的歌曲,很多人的情绪平复,或许对胎宝宝也奏效。那么音乐胎教好还是心音胎教好?除此之外,还哪些胎教方式? 心音胎教,可能很多爸妈都不大清楚,心音胎教其实是在录取妈妈心跳声的基础上对声音进行一定的处理,在胎宝宝发育的不同阶段,加快声音的播放速度,适当的“刺激”胎宝宝。胎宝宝或许并不能听懂外界所的声音,给胎宝宝播放音乐可以培养他的情操,但是胎宝宝听不懂。因此相对音乐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