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也要理解晚辈
老人也要理解晚辈
有人说,做人难。也有人说,做女人难。更有人叹息:在家里,做老人真难! 一个家庭,人多嘴杂,想法不一,总有难念的经。老人生活其中,常常感受到日子不好过。 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好多人认为是晚辈不孝敬老人,使老人气不顺,心不安,活不好。这当然也是事实。但我认为,不能只责怪晚辈,老人又何尝没有责任?无数事实证明,一些老人之所以在家里能与晚辈相处得很好,重要的经验之一是:老人要会"做人"。
老人在家里要讲民主,有事要与晚辈商量。要尊重晚辈的正确意见,切不可个人说了算,"一言堂"、"常有理"。老人应当视晚辈为朋友,不能倚老卖老,居高临下,动辄训人。马克思在他女儿面前,从来不摆父亲的架子,如果想要她们做事,总是用商量的口吻说话,女儿十分乐意接受。
老人与晚辈不和,有些是因为相互间缺乏理解。晚辈应理解老人,体贴老人,但老人理解晚辈也很重要。须知晚辈有晚辈的难处,比如,就业不易,收入不多,赡养老人难得十分满意;在外事情忙难抽身,孩子又拖累,因为下岗之类的问题,心理不平衡,回到家里,言行难免有些粗鲁……遇到这种情况,老人应当设身处地,加深理解,多些帮助,少些指责,多些宽容,少点埋怨。理解晚辈,才能够通情达理。 在家如何做老人,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和睦,更关系到老年人自身的健康长寿。
古怪老人要善待
生活中常有这样一些老人:在到达一定年龄段或生活中发生了某种变故之后,他们的脾气和行事的方法变得“古怪”起来,有的开始脾气暴躁、性情孤癖、固执;有的则爱在晚辈而前终日念念叨叨,指责晚辈的这不行那不是,爱替小辈们瞎操心。部分做晚辈的不明白老人为何突然会这般“讨厌”,忍无可忍时,便喜欢跟老人顶撞怄气,甚至在人前驳老人的面子,结果使老人由此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或伤心不已,或怒不可遏。凡此各种都不利于老人身心的健康。
老人开始变得“古怪”,这并不是他们要存心招人讨厌,而是由老年人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人至暮年,机体各部分都开始明显地呈现出老化的迹象,有些老人还不得不终日忍受着病痛,这使他们的脾气无可避免地要变得暴躁一些,有些老人看到和自己相处了几十年的同志,友人中不断有人辞世,也不禁会想起自己在人世间的日子已十分地有限,这时再看到儿女在生活上尚不能自立,或比较幼稚的一面,当然也就会替他们感到着急和担忧。部分老人开始变得孤僻和消沉,则是因为自己的来日无多而想到了人生的苦短,和做人的“没意思”。膝下的儿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对老人多一分关心和体谅,反而对其有所嫌弃,就会给老人悲凉的心境多浇上一盆冷水,让他加倍地感觉到生活的残酷。所以说对“古怪”的老人加以体谅和善待,这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古怪”的老人,晚辈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照,在心理和情感上也要给予必要的抚慰。要陪老人多拉家常,多散心,并要注意多尊敬老人,千万不可随意批语和顶撞,为了养育儿女,父母的一生经历了数不清的艰辛,当他们人至暮年时,别说所表现出来的“古怪”是有情可原的,就是确有无理取闹、耍小孩子脾气之处,做晚辈的也应多加隐忍,而不可在老人面前造次。
老人多讲话可延寿
邻家有一老母,常遭到晚辈的斥责,因是嫌老人话多。他们斥责老人最多的一句话是“老得不苏醒了,少管闲事。”老人郁郁寡欢。
这种现象在社会上普遍存在。做儿女的偏激地感觉,只要在吃穿上不亏待老人,一定是尽了孝道。老人们多说几句话,就嫌唠叨、心烦、听不进耳,甚至不许老人多说话。人老了话多,这是正常现象。俗话讲: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好事。人的一生到了晚年,转为休息期,一生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在此刻期中皆成绵绵的回想或感叹,心灵触动颇多,吐之心畅神舒,压之则心郁神暗。
再说,老人的活动领域缩小了,易出现心理失调,常有孤单、被弃之感,这种情绪可诱发或加重多种老年性疾病。假如让老人想说啥就说啥,让其感到儿孙们仍需要他,则老人的孤寂之感会一扫而光,延年益寿。晚辈孝敬老人不应仅在吃穿上尽孝心,而应尽可能同老人多说话多叙情,让其轻松高兴。
老人话多要怎么办
首先,我们老年人要主动进行心理调节。
最重要的是,老年人对自己的心理,要自我了解。有了自我了解,就会主动自我调节。您能对自己人老话多有所觉察,就是自我调节的前提。自我心理调节的一个原则就是,想方设法充实自己的生活。比如您,就可以每天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忙碌之中感悟自己的存在。这样,就不会像过去那样闲着没事而话多了。这可以叫做家庭作业法。同时,还可以采取社会影响法。在您又开始反复重提旧事的时候,由丈夫提出去散步的要求,到外面的世界放松放松。老花眼吃什么食物好?另外,还可以采取活动替代法。比如,参加一些社区的公益活动,或者去老年大学,一起看看书,练练字,打打拳。生活充实了,就没时间唠叨了。
我自己这方面很有体验。由于读书写作越来越忙,除了心理咨询工作外,其余很少说话,更没工夫说闲话了。我还知道一位岁数更大的老人,80岁了还每天笔墨伺候,端坐桌前写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哪有工夫唠唠叨叨?
其次,也需要家人特别是晚辈积极给予心理支持。
首先是充分理解老人。晚辈要了解一些老年人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理解老人。有了理解,就会少一些抱怨,多一份包容。其次是积极疏导老人。比如,鼓励老人学画画儿,练书法,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同时,多给老人找些事干,使老人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最后是适当陪伴老人。比如,晚辈可以利用休闲时光陪同老人出游,既增加了亲子感情,又营造了家庭氛围。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采取厌恶疗法,帮助老人心理调整。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家人也来一回唠唠叨叨,让老人为此感到厌烦,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唠叨,并主动调节控制。
如果老人特别爱回忆自己一生的成败得失,那么,做儿女的除了倾听外,不妨建议老人试着动笔写出来,留给后人。这既丰富了老人的精神生活,也不失为家庭的一笔精神财富。如果老人文化水平有限,晚辈人可以帮助整理。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她本人并没有多少文化,中医养生之道却硬是在儿女的帮助下,把自己几十年的坎坷人生写出来印成了书。这本书,既是一部很好的家史,也是老人家的精神财富,它使老人拥有一种成就感。
关心孩子更要理解
可怜天下父母心,无论如何,家长们“入侵”朋友圈都是发自于爱,他们想要了解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不过,初衷感人并不代表方法正确,太沉重的爱就会变成负担。我身边恰好有一位同事被儿子拉黑了,孩子说的话很发人深省:“我不需要你了解我,只需要你理解我。”
其实,大多数“95后”的父母都犯了一个错误,朋友圈并不是了解一个人真实生活状态的可行途径,而要想从了解到理解,有些父母首先就要摆脱朋友圈依赖症。
围绕着朋友圈产生的家庭冲突,根源都在于信息的不对称。
首先要考虑到,人们会在什么时候发朋友圈?又会发送什么内容?俗话说“人咬狗才是新闻”,大部分人发朋友圈也是如此,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有什么好发的,只有遇上特别的事或在特别的情绪下,才会有分享的欲望。
例如连续赶工后放松放纵一下,偶尔和同学室友拌两句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小碎片,一闪而过。
但由于父母没有更多渠道了解孩子,难免会断章取义,将这些小小碎片放大解读,认为日常生活即是如此。所以,想靠朋友圈了解一个人,基本上不靠谱。
其次,信息不对称还在于代际差异。即使把朋友圈算做一个沟通渠道,可孩子们发的很多网络化、二次元、亚文化的内容,是父母们不懂也不怎么能接受的。以前,相差20年是一代,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爆炸式发展,这个代际划分被缩减到10年、5年,所以才有了“95后”的叫法。
怎样对待晚年生活而产生的厌世心
每个人在经历世间的风风雨雨之后,都要跨入人生的暮年。劳累了一生,谁不想在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充分享受一下生活的乐趣呢?然而,不幸的是,有些老年人迫于各种压力,却厌恶人世,视余生为畏途,心理处于极度压抑、消沉甚至绝望的状态。
老人产生厌世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两大类:
其一,外在原因:其中包括最为普遍的受子女或其他亲属的抛弃虐待,使生活失去依托,对前途失去信心,心理感到极度的压抑、空虚、孤独、失望和悲观;此外,家庭纠纷,经济拮据,老年丧偶,夫妻离异等等,都可能使老人感到晚年生活的无趣无望,产生严重的丧失感和绝望感。
其二,内在原因:最多的情况是体弱多病,病魔缠身,久治无效,对生活失去信心和乐趣;还有些老人性格孤僻偏执,不善社交,觉得生活孤单寂寞,苦涩乏味,产生厌倦感。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谁不贪恋人生?老人厌世现象在我们社会中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关切和重视。要克服和消除老年人的厌世心理,既需要老年人自身的努力,同时也更需要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关怀和帮助。社会各界尤其是老年人的家庭应为老人创造一个安全、康乐、舒适的晚年生活环境,使每一个老人都沐浴在和煦温暖社会大家庭的阳光之中。作为老年人的子女和亲属要孝敬和尊重、体谅老人,不仅要在物质上,更重要的还要在精神上多给老人以照顾和关心。任何虐待、歧视甚至抛弃老人的做法都是不道德的、违法的行为,都要受到社会的谴责。作为小辈和晚辈,最可贵的莫过于对老人的体谅、关怀和扶助了。如果老年人的子女和家属都以这种态度对待他们,使老人们在精神上得到快慰和幸福,他们怎么会厌世轻生呢?
怎样对待晚年生活而产生的厌世心?
从老年人自身的角度讲,人老了,在性格、脾气和习惯等方面会发生某些微妙的变化。总的倾向是变得多疑偏执,爱发牢骚,怨天尤人,过敏任性,抑郁胆怯,适应性和坚韧性明显减弱,而依赖性显著增强。这些变化使得一些老年人与子女家人在心理上拉大了距离,使老人感到自己已是不受欢迎的人,从而产生了悲观厌世心理。因此,老年人要充分认识自己的性格弱点,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生活洪流之中,努力克服各种心理衰老现象,要热爱生活,积极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多与青年人交朋友,使自己从孤独、苦闷和郁郁寡欢中解脱出来。
古怪的老人要善待
在到达一定年龄段或生活中发生了某种变故之后,他们的脾气和行事的方法变得“古怪”起来,有的开始脾气暴躁、性情孤癖、固执;有的则爱在晚辈而前终日念念叨叨,指责晚辈的这不行那不是,爱替小辈们瞎操心。部分做晚辈的不明白老人为何突然会这般“讨厌”,忍无可忍时,便喜欢跟老人顶撞怄气,甚至在人前驳老人的面子,结果使老人由此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或伤心不已,或怒不可遏。凡此各种都不利于老人身心的健康。老人开始变得“古怪”,这并不是他们要存心招人讨厌,而是由老年人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人至暮年,机体各部分都开始明显地呈现出老化的迹象,有些老人还不得不终日忍受着病痛,这使他们的脾气无可避免地要变得暴躁一些,有些老人看到和自己相处了几十年的同志,友人中不断有人辞世,也不禁会想起自己在人世间的日子已十分地有限,这时再看到儿女在生活上尚不能自立,或比较幼稚的一面,当然也就会替他们感到着急和担忧。部分老人开始变得孤僻和消沉,则是因为自己的来日无多而想到了人生的苦短,和做人的“没意思”。膝下的儿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对老人多一分关心和体谅,反而对其有所嫌弃,就会给老人悲凉的心境多浇上一盆冷水,让他加倍地感觉到生活的残酷。所以说对“古怪”的老人加以体谅和善待,这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古怪”的老人,晚辈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照,在心理和情感上也要给予必要的抚慰。要陪老人多拉家常,多散心,并要注意多尊敬老人,千万不可随意批语和顶撞,为了养育儿女,父母的一生经历了数不清的艰辛,当他们人至暮年时,别说所表现出来的“古怪”是有情可原的,就是确有无理取闹、耍小孩子脾气之处,做晚辈的也应多加隐忍,而不可在老人面前造次。
女人如何应对更年期
1、正确宣泄不良情绪
将心中的不愉快告诉你的朋友、家人或同事,以便得到他们的理解、开导和安慰,而非闹情绪、发脾气甚至摔东西。
2、逸结合勤锻炼
更年期的女性除了要有科学的生活方式,还要同时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如读书、写字、听音乐、画画等。另外,抽空外出旅游,多运动,散步、跳健身操、扭秧歌等都有益于身心健康。
3、心理调节
人到更年期精神情绪都变得非常敏感,有时会因为很小的我们无法理解的点就生气甚至情绪崩溃,这时候周围的人要更加理解体谅他,不要跟患者争执吵闹,否则会使情况更糟。
平时要尽量保持平和心态,并且要理解、接受更年期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不要太紧张有太多顾虑,最好是对参加一些文娱活动,做自己喜欢的事,陶冶心情。
4、良好作息
进入更年期的人要注意自己的休息时间,不要熬夜,保持良好的睡眠,如果经常半夜不睡,会使身体阴血亏损,虚火内积,会促进衰老的,相反好的睡眠可以消除一天的疲劳,是身心愉悦。在夜晚进入深度睡眠后,身体会自动调节生理机能平衡以及神经系统的平衡,有规律的作息有利于改善更年期状况。
5、饮食调理
进入更年期的人要合理控制饮食,注意营养搭配、粗细搭配。
除此之外,更年期的人如果没有食欲,感觉疲惫乏力,心情焦躁,可以食用麻婆豆腐,因为豆腐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润燥的功能,而且这道菜还可以增加食欲。
主要做法就是将嫩豆腐切块,用中火将油烧到六成热,然后加肉末炒,之后加入豆瓣酱、姜末、蒜末、辣椒,炒一会后再加肉汤、食盐、黄酒,在加入豆腐块,用小火烧,最后加生粉勾芡,撒上花椒就可以了。
老年听力问题常见误区
误区一:
耳背不可逆,干脆不听为净
好多老人家都一样,可能听不清已有些时日了,但自己不愿主动就医,并认为这是自然规律不可逆,干脆“耳不听为净”的老人并不少见。
“别人说‘东’他听成‘中’,说‘他’听成‘茶’。除了老听错,还常跟人找碴,甚至会误解晚辈表达的好意,以为是在说他坏话,你说生活受不受影响?”人对信息的交流是以语言为主的,无论人与人的对话,还是看电视听收音机,如果听力受影响,交流肯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甚至逐渐丧失这种能力、严重影响到自己和身边人的交流。
我们发现在长寿的老人中,也有不少耳朵并不聋的,老年性耳聋虽不可逆,但年龄性老化并不是致聋的主要因素,积极采取治疗甚至还有康复希望。
误区二:
才出现耳鸣,就当心变聋
也有不少老人一出现耳鸣就开始紧张,甚至担心会变耳聋。其实在出现听力下降的症状后过度担忧,可导致内分泌失调,血管紧张素增多、血压升高,可加重内耳病变。因此,有点耳鸣就过度紧张也是不正常。
更需特别提醒的是,有些老人怕听不清别人说话造成误会易遭人嫌,又图省事想省钱,未经验配就随便在街上买个助听器戴,这样做很危险,每只耳朵的听力曲线一般要满足4到6个频率甚至更多,助听器就是一个音频放大器,要根据听力曲线进行听力补偿,不能以为助听器就像老花镜一样,随便买一个都能听得清。其实,只有各个频率补偿合理了,耳朵才能听得清,否则可能会更伤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