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老弱病孕最容易中暑
盛夏老弱病孕最容易中暑
判断中暑 高热无汗最常见
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人的自身体温调节机制发生障碍的结果。由于高温高湿导致患者无法把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体温急剧升高,从而造成全身各个系统的损害。老年人、正在患病的人、体质差的人、处在极度不良情绪中的人、肥胖者、孕妇、产妇等,他们的体温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因此容易发生中暑。
有时中暑则是“捂”出来的,如一些婴幼儿中暑就是因为保暖过度造成的,这种情况称为“婴儿捂热综合征”。还有一种中暑称为运动性中暑,这是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强体力活动时体内产热过多导致。总之,体内产生的热如果大于排出的热时,就极有可能发生中暑。
判断中暑并不难。首先有高温高湿的环境。第二是有容易发生中暑的人。第三是患者出现中暑的症状,如体温升高,常在39℃以上;全身不适,无力,头痛头晕,皮肤红、热、无汗,心慌,气短,脉搏急促等。随着病情进展,还可出现面色苍白、意识模糊、恶心呕吐、血压下降、腹肌及小腿肌肉痉挛等,严重者可以发生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中暑自救 降温补水最重要
发现中暑病人,现场抢救最重要的就是要迅速降低患者体温。主要自救措施如下:
1.脱离热源环境:可以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或有空调的房间。
2.迅速降低体温:采用加速散热的方法,如用湿凉毛巾放在患者头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冷敷,将患者置于28~30℃的水中,电风扇吹风的同时往患者身上洒水等。在实施上述措施的同时,要广泛按摩患者肢体,加速散热,降低体温。
3.补充水分和盐分:及时饮用含盐的水。
预防中暑并不难,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即可。
1.增强体质,提高耐热及调节能力。如经常运动,注意休息,保持良好心情,进餐注意营养,预防各种疾病等。
2.科学安排工作、运动和出门时间。在高温时段(11时至15时)避免强体力活动;出门后采取防晒措施,如涂防晒霜、戴太阳镜、打遮阳伞等。
3.在出汗多的情况下,及时饮水及补充盐和矿物质。
4.发现中暑先兆,及时采取措施。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工作、活动时,如果出现心慌、气短、头晕、无力等症状甚至昏厥,要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并立即实施降温措施,这样就能将中暑遏制在萌芽中。不要等病情严重了再采取措施,那样将置患者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蛋白粉是胶原蛋白吗 蛋白粉和胶原蛋白的区别
胶原蛋白是动物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大分子蛋白,主要存在于动物的结缔组织、骨、软骨、皮肤、腱、韧等中。
蛋白粉一般来源是大豆和乳清,通过提纯大豆蛋白、或酪蛋白、或乳清蛋白。
胶原蛋白有美容和保健的特定的氨基酸,属于是功能性蛋白,用于抗皱,保湿和治疗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
蛋白粉是为缺乏蛋白质的个体补充蛋白质。蛋白质粉的主要作用是纠正机体的蛋白质营养不良,也可用于因神经性厌食、功能性消化不良、小肠吸收障碍等导致蛋白质摄入或吸收不足的患者。
胶原蛋白主要适用皮肤有相关问题的人群,还有骨质疏松,患有脑血管疾病的人群。
蛋白粉适用于幼老弱病孕等需要增强体质的人群。
9类人易中暑
老年人。老人的皮肤汗腺逐渐萎缩,且循环系统功能衰退,机体散热不畅,容易中暑。
孕产妇。女性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是中暑的高危人群。
婴幼儿。婴幼儿身体各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体温调节能力差,皮下脂肪又多,对散热很不利。
心脏病患者。天气炎热会加重心脏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者,体热不能及时散发,很容易中暑。
糖尿病患者:糖友的身体对温度的变化反应迟钝,尽管热量已经积聚在体内,但自觉症状出现得较晚,因此容易中暑。
感染性疾病患者:感染会产生内源性致热原,机体还会释放使血管收缩的物质,不利于散热而致中暑。
营养不良的人:营养素缺乏会使得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患者易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很容易中暑。
正在服药的人:服用抗过敏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会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
建筑工人、交巡警等在室外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
要预防中暑,衣着最好选浅色的棉、麻、丝类,外出戴太阳镜、太阳帽,打遮阳伞。夏天要多补水,绿茶、绿豆汤、酸梅汤、淡盐水都是不错的解暑饮料。通风不畅易中暑,电扇能改善通风,但不要直吹人体。
冰水喝多了有什么坏处 更容易中暑
冰水喝多了会使人更容易中暑。这是因为喝冰水的时候身体的体温快速下降,而使体内的热量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排泄,大量的余热堆积在体内而使人更容易中暑。
容易中暑的几类人
顾名思义,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急生命。这类中暑又可分为四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
热衰竭症状特点:这种中暑常常发生于老年人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此时的体温正常或稍微偏高。
喝水少的人。水分补充不够,不利身体排汗散热。需要提醒的是,喝冷饮并不能防止中暑,因为冷饮会使体内温度骤降,暑热积聚在体内无法散发,使中暑的几率加倍。北京中医药大学营养学教授周俭指出,热茶其实才是解暑的法宝。这是因为,喝热茶能促使毛孔张开,促进汗腺的分泌,带走体内的热量。
不出汗的人。先天汗腺不发达,或是使用了抑制排汗药物的人,身体散热功能失衡,更易中暑。例如吃了含抗组织胺成分的感冒药,会抑制副交感神经系统,而排汗需要靠副交感神经系统运作,一旦被抑制,会影响排汗功能;另外,若使用锂盐或利尿剂,会大量排尿,身体易缺水,同样容易中暑。
晚上会中暑吗
别以为只有太阳下才中暑,晚上也可能会中暑。
中暑是指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炎热环境中进行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高热、皮肤干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所以,只要是高温不散都可能中暑,并不分日夜的。
在高温天气下,特别是10时至16时阳光照射最强烈的时间段,人们在户外最容易中暑。但是,现在下午4点到晚上8点也是中暑高发期。
哪些人容易中暑
老年人: 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导致体质较弱的老年人散热功能降低而易中暑。
心血管病患者: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者,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对内外环境的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容易中暑。
营养不良者:营养不良的人因为营养素的缺乏导致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他们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所以容易中暑。
某些服药者: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会引起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容易中暑。
感染性疾病的患者: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而作用于下丘脑产热中枢,使机体产热增强。还可使机体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类物质进入血液,导致血管痉挛收缩,影响散热,引发中暑。
夏季哪些人最容易中暑
1、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肌体散热不畅,容易中暑。要保证每天不低于7小时的睡眠,调整饮食保护脾胃,不要多吃辛辣食品,要常吃清淡食物。由于天热汗多,因此补水显得很重要,每天要补充至少2500毫升的水分。
2、孕产妇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逗留在通风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衣着应凉爽宽大,多吃新鲜蔬菜、新鲜豆制品。经常用温水擦洗,不要盆浴。不要因为过于贪凉而导致感冒发生,此外要保证睡眠。
3、婴幼儿的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婴幼儿应穿薄的棉质单衣,如果流汗要马上擦干,尽量不用电扇或冷气。外出戏水前应选择不含香精、防晒系数低于15的防晒乳液外擦。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室温不低于25℃。冷气房内最好放一盆水,以免干燥。
4、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
5、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易引起中暑。
6、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让机体产热加速。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
7、营养不良的人因为营养素的缺乏使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他们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而中暑。
8、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也会产生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容易中暑。
9、夏日发生中暑的多是一些打工者。其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过长,生活环境恶劣,房间闷热不通风,营养差是引起中暑的主要因素。
10、胖子脂肪多、体内的热量很难被及时排除,故胖子颇受中暑的亲睐。
11、长期熬夜或者睡眠不足的人,其心肺功能往往也较差,从而排汗受阻、引发中暑。
12、剧烈运动者高温高热的天气剧烈运动,因为运动量越大、体内产生的热量越多,也容易引发中暑。
13、腹泻的人腹泻会使体内水分流失过多,进而导致身体缺水、诱发中暑。
14、不爱出汗者。高温天气体内的热量主要通过皮肤汗腺的排汗来完成,如果一个人不怎么流汗,虽然皮肤干净清爽了,但却更容易中暑。
夏季出行7种预防中暑的方法
中暑会出现头昏、恶心、四肢乏力等症状,为了避免遭受这样的困扰,建议在出行的过程中要做好防暑的准备工作,具体如下:
一是尽量避免在强烈阳光下特别是午后高温时段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老、弱、病、幼人群要更加注意。
二是如必须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时,要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曝晒。
三是应注意补充水分,常饮用凉开水、酸梅汤、绿豆汤、饮料等。
四是多吃一些能预防中暑的食物,如西红柿、西瓜、苦瓜、桃、豆制品、紫菜、土豆、香蕉等。
五是空调温度不要开得过低,室温最好定在27℃-28℃,室内外温差不要超过8℃,室内外温差太大也会导致中暑。
六是外出前不要吃太热的饭菜,也不要吃太多,以防身体升温,导致中暑。
七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