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基底细胞癌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基底细胞癌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一)治疗

1.西医治疗 基底细胞癌恶性程度低,罕见转移,因此治疗的重点在局部病变的处理上。治疗应根据年龄、皮损大小和部位加以考虑。理想的疗法是切除或切除植皮。不能手术的患者可进行X线放射疗法、电灼、冷冻、激光、刮术以及不同浓度的氟尿嘧啶(5-Fu)软膏等局部治疗。

(1)手术疗法:是基底细胞癌的常用治疗方法,对直径<2cm的基底细胞癌,治愈率可达95%,对直径>2cm者,治愈率为90%。术前应尽可能根据体检及X线平片、CT扫描和MRI等检查结果,估计癌肿的范围和侵犯层次。

①切除广度:对病程长,癌肿较大者,切除范围应超过癌肿边缘1cm;对复发性癌肿切除的广度还要酌情扩大,至少应超过病变边缘1.5~3cm。

②切除深度:应视侵袭情况而定。对表浅局限的癌肿,应包括皮下脂肪,侵犯较深者尚应包括深筋膜;对侵袭性溃疡,应切除与基底相邻的组织;对骨膜、骨、软骨受累者,均应将这些结构一并切除。

③创面修复方法的选择:对早期、面积小,尤其是位于颜面的病变,切除后创面可直接缝合封闭;对范围较广、恶性程度较高或复发性病变,宜用皮片移植修复,以便术后及时发现癌肿复发;对确认病变已切除彻底者,可用局部皮瓣修复;对有重要结构,如脑、大血管、神经或骨、软骨、关节等结构暴露的创面,必须用皮瓣修复。

④手术方法:对病灶>1cm者,手术仍是主要疗法,必要时可结合放疗联合应用。

A.刮除手术:适用于浅表、较小的基底细胞癌。在局麻下先用3~4mm大小刮匙刮除周边和基底残余瘤组织,最好用电凝烧灼。伤口涂以抗生素油膏,优点是伤口小。适用于面部和额部。

B.化学外科:美国医师Mohs首创,原先用氯化锌糊剂固定肿瘤后,将其水平削下送病理检查,每削一次送检一次,直至送检组织无癌组织为止。目前已无需用氯化锌糊剂,直接水平方向切削新鲜组织。此法适用于较大肿瘤,治愈率达99%,其技术难度较大。有人认为,此法与手术切除送冷冻切片检查,并无本质区别。

C.手术切除:根据灶大小,有无转移来决定切口范围和操作深度。当肿瘤深入颅骨时,应将累及的颅骨甚至硬脑膜一并切除,再做修复与植皮手术。

(2)放射疗法:基底细胞癌对放射线十分敏感,一般采用放射治疗。临床上,早期皮肤癌的放射疗法治愈率很高,有些文献报道达95%。放疗主要适用于老年病人(>60岁),尤其是位于鼻、唇、眶周等处的癌肿,因在这些部位尽可能多地保留正常组织对减少继发畸形甚为重要。但如病灶已有浸润,及深组织或骨组织侵蚀者,则放疗往往无效。对局限性硬皮病样基底细胞癌、放射性慢性溃疡的基础上发生的癌变,或在放射治疗后又复发的癌症,放疗则不适用。

剂量与照射范围视病灶大小而定:凡病灶直径<1cm,较表浅的,可采用50kV接触治疗,总剂量22Gy;病灶直径<5cm,厚度<0.5cm者用120~140kV中度X线分割治疗,疗程2~3周或3~5周;病灶直径>5cm,浸润较深者用160~180kV分割治疗,疗程3~5周,总剂量45~60Gy。放射治疗的优点是疗效佳,头面部不留瘢痕。但对局部硬皮病样基底细胞癌则不适用。

(3)化学治疗:凡无淋巴转移者,头面部基底细胞癌一般不主张全身性化疗,多应用局部搽敷抗癌药。

①1%~5%氟尿嘧啶软膏涂抹,早晚各1次,持续2~3周。局部可能发生糜烂,改用抗生素油膏涂擦。

②20%赡酥软膏,皮癌净,全身用平阳霉素15mg,1次/d,总剂量600~900mg,对较大病灶则局部用药疗效,应慎用。

(4)物理疗法:这是应用电凝、电灼、冷冻或激光来烧灼癌瘤,使之坏死脱落或气化。只适用于瘤体极小、没有深组织浸润的Ⅰ期癌变。它在明确诊断,根治癌变方面存在缺点,故不宜提倡。

①冷冻治疗:适用于富于纤维成分,病灶不大的基底细胞癌。以病灶中心及周围2~5cm正常组织作为治疗区域,用液氮喷射到癌中央,一般持续30s左右,使局部温度降到-20℃,然后缓慢解冻。如无精确温度计测试,临床上可按停止使用液氮后到解冻需要的时间来粗略估计冷冻是否足够。一般头颈面、面部的小病灶至少1.5min,还常需重复进行,解冻2次,第二次可据第一次治疗程度作适当调整。当肿瘤组织坏死脱落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并涂以抗生素油膏,2次/d,3~4周伤口可完全愈合。据报道,冷冻治疗后,头皮基底癌复发率高,故多认为不宜采用。

②激光治疗 常用CO2激光及Nd:YAG。用高能量切割,低能量凝固,适用较浅表肿瘤,优点是损伤小,修复好,缺点是缺乏边缘组织病理检查。

(5)腐蚀疗法 应用有效浓缩的、腐蚀性较强的化学药物作局部烧灼或涂抹,如氟尿嘧啶或博来霉素(争光霉素),或含有砷或汞的制剂可治疗比较小而表浅的Ⅰ期癌变,但和物理疗法一样存在着一定的缺点。

2.中医疗法 中草药农吉利生物硷甲素50~100mg,1次/d,静脉滴注,亦可服用,每天2~5片(每片含生药1g)。

中药验方皮癌净:处方见表1。

制法:取大枣去核,红砒研末,头发剪短,指甲切碎。将红砒、头发、指甲混合放入大枣内,外用硷发白面包裹如元宵。再将包好的药丸放在煤火或木炭中烧烤(原放是桑木炭火),火力不宜过大,经常翻转,力求受火均匀。在将烧成之药丸研成细粉过筛,分装密封,备用。

用法:对肿瘤溃破,分泌物过多者,可用药粉直接撒布,若瘤体表面干燥或破溃者,可用油调敷。体强者每天换药2次,体弱者每天换药1次。

注意事项:①药不要涂在正常组织上。②涂与瘤体表面及根部。③涂药后流出的分泌物要及时擦去。④瘤体过大者,可分区分批涂药。⑤用药后如红肿或疼痛严重时,应减少用药次数。

(二)预后

基底细胞癌生长缓慢,很少发生淋巴结节转移,预后较好。基底细胞癌的预后取决于肿瘤类型、大小、部位、是否侵蚀性、治疗是否及时等诸多因素。单纯由基底细胞癌引起死亡的病例较为罕见。死亡者多是长期患病而未行治疗者,或求治时已为时过晚,癌肿已侵犯脑组织或大血管者而致死,也可转移至肺。半数成年患者,掌跖部出现很多直径1~3mm的小凹陷,常发生于11~20岁,为顿挫性基底细胞癌。

结节溃疡性基底细胞癌(Nodulo-ulcerative basal cell carcinoma),偶见皮损呈侵袭性增大,向深部生长,破坏眼、鼻,甚至穿透颅骨,侵及硬脑膜,造成患者死亡。

基底细胞癌的检查

1.组织病理检查

可见癌细胞呈梭形,核大深染,无细胞间桥,呈浸润性生长,标本采集可有刮除,削除,针刺和切除方法等。

瘤细胞团位于真皮内与表皮相连,瘤细胞似表皮基底细胞,但细胞核大,卵形或长形,胞浆相对少,细胞境界不清,细胞间无细胞间桥,周边细胞呈栅状排列,境界清楚,瘤细胞的核大小,形态及染色均颇一致,无间变,瘤团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围绕瘤团排列成平行束,其中有许多幼稚成纤维细胞,并可见黏蛋白变性,由于黏蛋白在标本固定与脱水过程中发生收缩,因而瘤团周围出现裂隙,此虽为人工现象,但为本病的典型表现,而有助与其他肿瘤鉴别。

从组织学上基底细胞癌可分两类,即未分化类和分化类,分化性轻度向皮肤附属器即毛发,皮脂腺与大汗腺或小汗腺分化,但无明显界限,因很多未分化类也可在某些区域表现一些分化,而大多数分化类在某些区则缺乏分化,结合临床损害形态,结节溃疡性可示分化或未分化,而色素性,浅表性和纤维上皮瘤性,常示极低分化或未分化,结合临床和组织学分类,所谓结节溃疡性基底细胞癌和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线状单侧性基底细胞痣和Bazex综合征可示分化或不分化,而另外4种基底细胞癌,即色索性,硬皮病样性,表浅性和纤维上皮瘤性则常示极少分化或未分化,其组织学分类如下:

(1)实性基底细胞癌(solid basal cell carcinoma):又称原基性基底细胞癌,表现为嵌于真皮内的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瘤团,90%以上基底细胞癌可见瘤细胞团与表面表皮连接,偶见瘤团与外毛根鞘接触,瘤团周围层常示栅状排列,而其中细胞核则无一定方式。

(2)角化性基底细胞癌(keratotic basal cell carcinoma):亦称毛发型,除未分化细胞外,有角化不全细胞和角囊肿,角化不全细胞有长的胞核和轻度嗜酸性胞浆,与未分化细胞的深嗜碱性胞浆不同,角化不全细胞排列成束,同心性旋涡状或围绕角囊肿,这些细胞可能是初期毛发角化细胞,有些类似正常毛干角质生成细胞区的有核细胞,由充分角化细胞组成的角囊肿则代表倾向毛干的形成,正如毛干的角质化,角囊肿的形成无颗粒层细胞中间阶段,角化性基底细胞癌与毛发上皮瘤均有角囊肿,故有时二者难以区分,要借助临床资料确定,此外,也不能将角囊肿与鳞状细胞癌的角珠混淆。

(3)囊性基底细胞癌(cystic basal cell carcinoma):瘤小叶内有一或数个囊腔,大都由于瘤岛中央瘤细胞的渐进性坏死所致,在罕见病例中瘤岛中央细胞在崩解前表现为空泡状,提示向皮脂腺分化。

(4)腺样基底细胞癌(adenoid basal cell carcinoma):表现为管状腺样结构,细胞排列成相互交织索并呈放射状围绕结缔组织岛,使肿瘤呈花边状。

(5)色素性基底细胞癌(pigmented basal cell carcinoma):银染色,可见瘤细胞团中有散在的黑色素细胞,这些黑色素细胞的胞质及其树状突内有很多黑色素颗粒,瘤细胞常含极少量黑色素,但在瘤团周围结缔组织间质内却有很多噬黑素细胞。

(6)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morphealike carcinoma):此型中结缔组织的参与要比其他类型基底细胞癌多得多,无数个排列成长索状瘤细胞群,嵌于致密纤维性间质中,大多数细胞索狭窄,常只有一层细胞厚,类似乳腺癌转移的铠甲癌所见。

(7)表浅性基底细胞瘤(superficial basal cell carcinoma):此型基底细胞癌表现为瘤组织呈芽状而不规则增生的瘤组织附着在表皮下面,瘤组织周围的细胞常呈栅状,在大多数情况下瘤组织很少穿透到真皮内,其上被覆表皮常萎缩,成纤维细胞常相当多,围绕瘤细胞增生处排列,真皮上部有轻至中等量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浸润。

(8)纤维上皮瘤型基底细胞癌(epithelioma type basal cell carcinoma):此型瘤细胞排列呈细长并分支吻合的条索,嵌于纤维性间质中,大多数条索与表皮连接,沿上皮索周围到处可见呈栅状排列的深染细胞,肿瘤位置浅,下界鲜明。

2.免疫组织化学

基底细胞癌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染色阳性,alpha-2和β1intergrin染色亦呈阳性,但细胞间黏附分子1(1CAM-1),白细胞功能抗原la(LFA-la)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阴性,有时肿瘤细胞HLA-DR抗原阳性,大多数肿瘤细胞P53蛋白表达阳性。

X线摄片,CT和MRI等检查,对估计癌肿的范围和侵犯层次有帮助。

怎么治疗皮肤癌

皮肤癌的西医治疗应根据患者年龄、皮损大小和部位加以综合考虑。

(1)理想的疗法是手术切除或切除植皮,建议应用Mohs外科切除技术(Mohs microsur-gery),特别是硬斑样或纤维化型。不能手术的患者,可采用光动力学疗法,即使用光敏剂后照射相当波长的激光,以破坏肿瘤细胞和组织。亦可应用X线放射、电灼、激光、冷冻等治疗。亦可局部外用不同浓度的氟尿嘧啶软膏。

(2)放射治疗 因本病对放射线敏感,一般都采用X线治疗,主张分次小剂量照射,持续数周。可以明显坏死与瘢痕,特别适合于老年人不愿手术者。硬斑样或纤维化型以及复发患者不采用放疗,因对放射线不敏感。

(3)光动力学疗法(PDT) 用于多发性、浅表性、骨骼突出部位如胸、肩、背部的基底细胞癌,以及传统治疗产生大创面而需要植皮的基底细胞癌。复发性或深度超过2 mm的基底细胞癌不适合PDT。与鳞癌相比,基底细胞癌对PDT治疗较敏感。早期浅表基底细胞癌选择PDT,有效率为96%。治疗过程中可出现灼伤、疼痛,特别是面部的治疗。

(4) CO2 激光联合SHP射频治疗术 对34例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在局麻下行CO2激光联合SHP射频治疗术;28例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在局麻下行单纯CO2激光治疗术。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术后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伤口愈合快,愈合良好,瘢痕表浅,随访未见复发,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CO2 激光联合SHP射频治疗术用于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效果良好,无毒副作用,操作简单,值得推荐。

肛门肿瘤的组织学类型

(1)组织类型:鳞状细胞癌(也称表皮样癌)是最常见的组织类型约占肛周肿瘤的80%发生在肛门周围的肿瘤多数为角化上皮且分化良好;而位于肛管部位的肿瘤则多为非角化上皮且分化差起源于肛管上部齿状线周围的肿瘤多为混合性可同时有腺癌和鳞状细胞癌也称之为移行癌性泄殖腔源性癌或基底细胞癌这三种术语实际上是同一个概念但基底细胞癌目前最为常用

基底细胞癌占肛门表皮样癌的40%但按照不同的评价标准这一比例可能有所差别从临床和预后的角度这二种类型的差别没有相关性因此治疗上是基本相同的

在基底细胞癌中小细胞癌恶性程度较高这种类型与小细胞肺癌相似很容易转移扩散

肛门腺癌很少见(文献报道一般为5%~10%最多为18%)文献报道的病例均为来源于肛瘘和低位直肠肿瘤的胶样癌

(2)癌前状态:在80%的肛管鳞状细胞癌中可见到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尤其是来源于肛周移行区的鳞状细胞癌更为常见肛门鳞状上皮内损害是另一种癌前病变;Bowen样丘疹病和Bowen’s病是常见的癌前疾病

(3)ICD-O分类:国际肿瘤学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for oncologyICD-O。

鼻翼基底细胞癌如何治疗

手术只能是切除看到的病灶,癌症是全身的疾病,但还有残癌或区域淋巴等,由于手术伤害了正气.复发转移的几率非常大.建议最好配合中医服用中草药进行综合治疗全面调养,提高免疫力,杀死残余癌细胞,调整阴阳平衡等,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病情得到面显好转和控制,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外阴基底细胞癌症状

1.症状

外阴基底细胞癌病灶多为单发,偶为多发,该病病史长,初起无自觉症状,此后以外阴瘙痒,烧灼感为主要症状,有溃疡形成可出现疼痛或有出血,渗出,并有血性臭味分泌物,可有身体其他部位基底细胞癌的病史。

2.体征

常表现为小的病灶,位于大阴唇,也可在小阴唇,阴蒂和阴唇系带出现,病灶早期呈灰色,几乎有些半透明,位于变薄的上皮下,小结节直径常常<2cm,有3种基本类型即结节溃疡型,扁平型,息肉型。

什么是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源于皮肤或附件尤其是毛囊的基底细胞,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附属器肿瘤由原始上皮胚芽细胞发育而来,本病为分化最高的恶性附属器肿瘤,多见于面色较淡的人及头面等曝光部位,说明长期日晒与本病的发病密切有关,其他如砷剂,大剂量X线照射,煤焦油衍生物,烧伤,瘢痕和慢性炎症(窦道,小腿溃疡,汗腺炎等)均为本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免疫减弱的患者,可能由于细胞中介免疫受损和增加对致瘤病毒的易感性,增加了发生基底细胞癌的危险性,患者的免疫系统影响着此肿瘤的发病机制和预后,环境中的致癌因子如致癌病毒,可被伴随着的免疫抑制所加强,器官移植的患者发生基底细胞癌比正常人高10倍以上,而在这些损害里发现疱疹病毒样DNA序列,某些组织学类型在免疫抑制患者中更多见如硬皮病样基底细胞癌,在免疫抑制患者中,要比结节溃疡型基底细胞癌常见,表浅型基底细胞癌则多见于糖尿病和(或)慢性肾功衰竭以及感染HIV的患者,某些遗传病如白化病,色素性干皮病,Rasmussen综合征,Rombo综合征,Bazax综合征和Darier病,使基底细胞癌的发病率增高。

本病的发生多与暴露部位的皮肤受外界因素刺激损害有关:

1.日光长期暴晒 本病好发于头皮,面部等暴露部位并多见于户外工作者,即是证明,因日光中的紫外线侵害人体,会导致细胞内DNA损伤和其修复能力的破坏而致皮肤癌,据国外统计,白色人种较有色人种易患皮肤癌,这与皮肤内的黑色素可以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损伤有关,地球上空臭氧层变薄,形成臭氧洞,导致过多紫外线照射,可造成皮肤癌患者的增加。

2.过量放射线照射 在慢性皮炎的基础上,受到过量的放射线照射,可诱使皮肤发生癌变,Anderson(1951)和Traenkle(1964)发现本病往往在慢性放射性皮炎的基础上发生,他们报道放射线工作者因长期少量X线接触而发生的放射性皮炎处产生基癌,Sarkany(1968)发现扁平苔藓和脊椎炎患者因照射X线而在背部皮肤上发生多发性基底细胞癌和恶变前纤维上皮瘤,潜伏期为11~28年,照射的剂量为154.8~2 289.8mC/kg(600~8875Rad)。

3.化学物质刺激 长期接触无机砷(如复方亚砷酸钾溶液)或饮用含砷较高的饮水或食物等易患基底细胞癌,1963年Shu等统计,台湾在含砷较高地区基底细胞癌的发生率约占11%,由砷引起的皮肤癌,好发于身体的非暴露部位和手掌,并通常是多发性的。

4.物理性因素 皮肤癌亦可在不稳定的萎缩性烧伤后瘢痕上出现,慢性溃疡或窦道,慢性肉芽肿,慢性骨髓炎,上皮瘤样增生,寻常狼疮,扁平苔藓,麻风等经久不愈,在10余年或数十年后亦可能发生癌变,偶见单纯性创伤如种痘处发病者。

5.其他因素 某些错构瘤如皮脂腺痣,乳头状汗管囊腺瘤以及恶变前纤维上皮瘤易发生基底细胞癌,甚至皮肤纤维瘤上方的表皮亦可发生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如何避免

1.因日光照射是诱发基底细胞癌的因素,所以平时尽量不在或者少在日光下长时间停留,如必须外出应注意防晒,做好保护措施。

2.化学物刺激也会诱发基底细胞癌,因此避免皮肤直接接触石油、沥青、焦油及砷等化学物质,能有效预防基底细胞癌。

3.其它慢性疾病也可引发基底细胞癌,积极治疗皮肤慢性病症,如溃疡、炎症、烧伤疤痕、日光性角化症、脂溢性角化症、皮肤白斑等也是切断诱因的方法之一,也是对自己的身体负责的态度。

基底细胞癌为你介绍有效的治疗方法

1.外科手术切除

对损害在凹凸不平的特殊部位或侵袭性溃疡很深,不宜做其他治疗时,可做外科手术切除和植皮治疗。

2.X线照射

基底细胞癌对放射线比较敏感,而且无痛苦,患者乐意接受,最适于高龄老年人。

3.电烧术

对于早期较小的基底细胞癌,可做电烧术予以彻底烧除,但愈后会留瘢痕。

4.锐匙刮除术

有报道用锐匙刮除治疗基底细胞癌,5年以上未复发,而且美容效果极佳。

5.液氮冷冻

液氮达-195℃有极好的破坏作用,对小面积的基底细胞癌可做液氮冷冻治疗。对于大面积的基底细胞癌也能做冷冻治疗,但愈合时间较长。

6.激光治疗

有人采取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基底细胞癌取得极佳疗效。它愈合快速,术后痛苦较轻,但会留下瘢痕。

7.外用细胞毒药物治疗

常用于治疗基底细胞癌的细胞毒药物有5%氟尿嘧啶,它可以将基底细胞癌完全破坏,但用药甚为痛苦,而且必定会发生红肿等刺激反应。

8.新方法

(1)维A酸类

虽然有不良反应和需要长时间的治疗,但多发性基底细胞癌患者用维A酸类治疗是有希望的。

(2)免疫疗法

近来有许多报道用α-2a干扰素做局部注射免疫疗法治疗基底细胞癌。

(3)光动力学治疗

光动力学治疗是全身用血卟啉衍生物或双血卟啉之后再用可调的染料激光(波长为630nm)照射。它用来治疗基底细胞癌效果很好,肿瘤的部分和完全根治率分别为44%和82%,主要不良反应为光敏感。

(4)化学治疗

局部外用氟尿嘧啶可以成功地治疗多发性表浅性基底细胞癌,而且还可以预防继续发生。全身性化疗药物用于治疗大的和侵袭性非转移性基底细胞癌。用顺铂和阿霉素合并或不合并放射性治疗多数是有效的。采用博来霉素治疗也有不同的疗效。

基底细胞癌可以做哪些检查

检查项目:一般摄片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MRI)

1.组织病理检查 可见癌细胞呈梭形,核大深染,无细胞间桥,呈浸润性生长。标本采集可有刮除、削除、针刺和切除方法等。

瘤细胞团位于真皮内与表皮相连。瘤细胞似表皮基底细胞,但细胞核大,卵形或长形,胞浆相对少,细胞境界不清,细胞间无细胞间桥,周边细胞呈栅状排列,境界清楚。瘤细胞的核大小、形态及染色均颇一致,无间变。瘤团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围绕瘤团排列成平行束,其中有许多幼稚成纤维细胞,并可见黏蛋白变性,由于黏蛋白在标本固定与脱水过程中发生收缩,因而瘤团周围出现裂隙,此虽为人工现象,但为本病的典型表现,而有助与其他肿瘤鉴别。

从组织学上基底细胞癌可分两类,即未分化类和分化类。分化性轻度向皮肤附属器即毛发、皮脂腺与大汗腺或小汗腺分化。但无明显界限,因很多未分化类也可在某些区域表现一些分化,而大多数分化类在某些区则缺乏分化。结合临床损害形态,结节溃疡性可示分化或未分化,而色素性、浅表性和纤维上皮瘤性,常示极低分化或未分化。结合临床和组织学分类,所谓结节溃疡性基底细胞癌和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线状单侧性基底细胞痣和Bazex综合征可示分化或不分化,而另外4种基底细胞癌,即色索性,硬皮病样性、表浅性和纤维上皮瘤性则常示极少分化或未分化。其组织学分类如下:

(1)实性基底细胞癌(solid basal cell carcinoma):又称原基性基底细胞癌。表现为嵌于真皮内的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瘤团,90%以上基底细胞癌可见瘤细胞团与表面表皮连接,偶见瘤团与外毛根鞘接触。瘤团周围层常示栅状排列,而其中细胞核则无一定方式。

(2)角化性基底细胞癌(keratotic basal cell carcinoma):亦称毛发型,除未分化细胞外,有角化不全细胞和角囊肿。角化不全细胞有长的胞核和轻度嗜酸性胞浆,与未分化细胞的深嗜碱性胞浆不同。角化不全细胞排列成束,同心性旋涡状或围绕角囊肿。这些细胞可能是初期毛发角化细胞,有些类似正常毛干角质生成细胞区的有核细胞,由充分角化细胞组成的角囊肿则代表倾向毛干的形成。正如毛干的角质化,角囊肿的形成无颗粒层细胞中间阶段。角化性基底细胞癌与毛发上皮瘤均有角囊肿,故有时二者难以区分,要借助临床资料确定。此外,也不能将角囊肿与鳞状细胞癌的角珠混淆。

(3)囊性基底细胞癌(cystic basal cell carcinoma):瘤小叶内有一或数个囊腔,大都由于瘤岛中央瘤细胞的渐进性坏死所致。在罕见病例中瘤岛中央细胞在崩解前表现为空泡状,提示向皮脂腺分化。

(4)腺样基底细胞癌(adenoid basal cell carcinoma):表现为管状腺样结构。细胞排列成相互交织索并呈放射状围绕结缔组织岛,使肿瘤呈花边状。

(5)色素性基底细胞癌(pigmented basal cell carcinoma):银染色,可见瘤细胞团中有散在的黑色素细胞。这些黑色素细胞的胞质及其树状突内有很多黑色素颗粒。瘤细胞常含极少量黑色素,但在瘤团周围结缔组织间质内却有很多噬黑素细胞。

(6)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morphealike carcinoma):此型中结缔组织的参与要比其他类型基底细胞癌多得多。无数个排列成长索状瘤细胞群,嵌于致密纤维性间质中。大多数细胞索狭窄,常只有一层细胞厚,类似乳腺癌转移的铠甲癌所见。

(7)表浅性基底细胞瘤(superficial basal cell carcinoma):此型基底细胞癌表现为瘤组织呈芽状而不规则增生的瘤组织附着在表皮下面。瘤组织周围的细胞常呈栅状,在大多数情况下瘤组织很少穿透到真皮内,其上被覆表皮常萎缩。成纤维细胞常相当多,围绕瘤细胞增生处排列。真皮上部有轻至中等量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浸润。

(8)纤维上皮瘤型基底细胞癌(epithelioma type basal cell carcinoma):此型瘤细胞排列呈细长并分支吻合的条索,嵌于纤维性间质中,大多数条索与表皮连接,沿上皮索周围到处可见呈栅状排列的深染细胞。肿瘤位置浅,下界鲜明。

2.免疫组织化学 基底细胞癌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染色阳性。alpha-2和β1intergrin染色亦呈阳性,但细胞间黏附分子1(1CAM-1),白细胞功能抗原la(LFA-la)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阴性。有时肿瘤细胞HLA-DR抗原阳性。大多数肿瘤细胞P53蛋白表达阳性。

X线摄片、CT和MRI等检查,对估计癌肿的范围和侵犯层次有帮助。

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区别

1.基底细胞癌与鳞状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发生的主要部位是面部,尤其是鼻、前额、眼、颧部及上唇,损害发展缓慢,局部往往不充血,表面结痂而无角化现象,边缘卷起,呈蜡状半透明,炎性反应没有或轻微,转移者罕见。鳞状细胞癌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尤其是皮肤粘膜连结处及四肢、下唇、鼻、耳、手背和阴部,往往在有慢性皮肤病损处发生,损害发展较快,局部充血明显,或周围及表面有扩张的毛细血管,角化现象明显,边缘高起坚硬,炎性反应显著,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2.脂溢性角化病:

又称老年疣,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多发于面部、颈部、胸部、背部及手背,损害为略高出于皮肤的圆形或卵圆形扁平疣状皮疹,呈朽黄、黄褐色至煤黑色,边界清楚,质地柔软,表面稍粗糙,覆有油脂状鳞屑痂。皮疹数目不定,往往很多。脂溢性角化病可永久存在而不恶变,极少数病人的个别损害可发展成基底细胞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助诊断。

3.皮肤原位癌(Bowen's disease):

损害好发于躯干和臀部,可单发或多发,典型者呈界限清楚的鳞状斑丘疹,可逐渐扩大,或相互融合,损害的大小可由数毫米到若干厘米不等,表面覆以鳞屑或脱屑后结棕色至灰色硬痂,不易剥离。发展缓慢或长期无明显变化,有时中央部分可部分消退或有瘢痕形成,而附近出现新的损害。一般不变成溃疡。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4.盘状红斑狼疮:

多见于中年男女,损害初发时为小丘疹,渐扩大呈斑块,性质干燥,表面角质增殖,毛囊口扩张,内含有角质栓刺,有萎缩斑,不形成溃疡,边缘多充血。发生于颜面部者呈蝴蝶状分布。血沉、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组织病理可助鉴别。

5.角化棘皮瘤:

以中年男性较多,多发生于面部,尤其是颊部及鼻部,而四肢和躯干极为少见。损害为呈坚实的半球形肿瘤耸立皮肤上,似淡红色粉刺或与皮肤色泽相似的小结,边缘隆起,中央陷凹成火山口形,内含一个角质痂。本病发展迅速,但长到直径达2厘米左右后不再继续发展,2~6个月内能自行萎缩,自然痊愈,遗留萎缩性瘢痕。

6.帕哲氏病(Paget’s disease):

常侵犯40岁以上妇女单侧乳头和乳晕。早期仅为乳头部小片鳞屑性红斑,境界清楚,逐渐波及其邻近皮肤,表面易于糜烂,搔抓后呈湿疹样变化。损害经过缓慢,无自愈倾向。偶见于乳房以外其他大汗腺分布区,如腋窝、外生殖器、肛周、口唇、鼻翼等处。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内有分散或成团的Paget细胞,见此细胞即可确诊。

如何避免患上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头、面、颈及手背等处,尤其是面部较突出的部位。开始是一个皮肤色到暗褐色浸润的小结节,较典型者为蜡样、半透明状结节,有高起卷曲的边缘。中央开始破溃,结黑色坏死性痂,中心坏死向深部组织扩展蔓延,呈大片状侵袭性坏死,可以深达软组织和骨组织,此乃侵袭性溃疡。基底细胞癌的基底及边缘常有黑色色素沉着,本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

根据组织病理和临床症状可分为:结节型、表浅型、囊肿型、腺样型、色素型、硬斑型、异形型、纤维上皮瘤和痣样基底细胞上皮瘤型。 诊断 本病为侵袭性溃疡,有卷曲状珍珠色边缘,基底部呈黑色,慢性病程,确诊要依靠病理检查。组织病理学见表皮内基底细胞呈融浆状团块,边缘呈栅栏状排列,可有角质囊肿,诊断不难。

如何预防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的预防主要是避免其诱发因素,避免经受日光的长期暴晒,因此紫外线的照射对皮肤可造成很大的伤害。

预防基底细胞癌还应注意避免过量的放射线的照射,还要注意避免化学物质的刺激等因素。

基底细胞癌的生长较为缓慢,并且很少发生转移,因此预后较好。基底细胞癌在以前还被认为是一种良性肿瘤,不过进来的研究表明本病是皮肤癌的一种。

很多奇怪的疾病都会给人带来一种莫名的恐惧感,也会被这些奇怪的疾病打破正常的生活,所以患者们要调节好自身情绪。

相关推荐

皮肤癌的临床表现

皮肤恶性肿瘤有相对容易出血的特点,常见的是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 1.鳞状细胞癌 可由角化病、黏膜白斑及其他癌前疾病转化而来。生长较快,早期即形成溃疡。有的呈结节样、乳状或菜花状,向深部侵犯较小,基底可移动,有的呈蝶状,向深部浸润较明显,破坏性大,常累及骨骼。鳞状细胞癌合并感染有黏稠脓液,伴恶臭、疼痛。鳞状细胞癌的恶性度较高,较易转移,多见区域性淋巴结转移。 2.基底细胞癌 起病时常无症状,初期多为基底较硬斑块状丘疹,有的呈疣状隆起,而后破溃为溃疡灶改变,不规则,边缘隆起,底部凹凸不平,生长缓慢,多单个

皮肤癌有哪些表现

1.鳞状细胞癌往往由角化病、粘膜白斑及其它癌前疾病转化而成。生长较快,早期即形成溃疡。有的呈结节样或菜花状,向深部侵犯较小,基底可移动;有的呈蝶状,向深部浸润较明显,破坏性大,常累及骨骼。鳞状细胞癌常伴有化脓性感染,伴恶臭、疼痛。多见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患者头部巨大鳞状细胞癌,其恶臭无比,脓性分泌物较多,易出血;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其发病部位以粘膜皮肤连接处鳞状细胞癌发展最快,粘膜发病者更容易转移。 2.基底细胞癌起病时常无症状,初期多为基底较硬斑块状丘疹,有的呈疣状隆起,而后破溃为溃疡灶改变,不规则,边缘

什么是皮肤癌的常见症状

1.鳞状细胞癌往往由角化病、粘膜白斑及其它癌前疾病转化而成。生长较快,早期即形成溃疡。有的呈结节样或菜花状,向深部侵犯较小,基底可移动;有的呈蝶状,向深部浸润较明显,破坏性大,常累及骨骼。 鳞状细胞癌常伴有化脓性感染,伴恶臭、疼痛。多见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患者头部巨大鳞状细胞癌,其恶臭无比,脓性分泌物较多,易出血;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其发病部位以粘膜皮肤连接处鳞状细胞癌发展最快,粘膜发病者更容易转移。 2.基底细胞癌起病时常无症状,初期多为基底较硬斑块状丘疹,有的呈疣状隆起,而后破溃为溃疡灶改变,不规则,边

皮肤癌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皮肤癌主要有三类型,三类型都可能是过分暴露于太阳光下所致,这至少是成因之一。来自太阳光的紫外线能够破坏皮肤细胞的遗传特性,导致癌前变化和癌细胞的生长。显而易见的是,皮肤的最表层是首先受到侵害的部分。三种主要的皮肤癌:基底细胞癌(或侵蚀性溃疡)、鳞状细胞癌和恶性黑色瘤,均见于称为表皮的皮肤表层。 三类皮肤癌中最常见的是基底细胞癌,若不及早治疗,会引起局部组织糜烂,但是不会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鳞状细胞癌得不到适当治疗,则会扩散。尚幸这两类皮肤癌生长速度缓慢,几乎所有病例均可治愈。鳞状细胞癌有时见于绝经后妇女的

治疗皮肤癌中西医的不同

皮肤癌西医治疗 (一)药物治疗 1.局部治疗 主要是局部外涂、局部敷贴及局部注射。早年用0.5%秋水仙胺软膏做肿瘤局部外涂,效果较好。近年用5-Fu软膏和博莱霉素软膏,同样取得较好的效果。 (1)博莱霉素:一般用0.1%或2%的软膏,每日涂1~2次,一般无副作用。软膏可以在室温下保存6个月其效价不降低。 (2)氟尿嘧啶:一般临床用0.5%的软膏,每日涂l~2次,对表浅的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原位癌,疗效甚好。 2.全身治疗 (1)适应症:对在原有疤痕基础上发生的鳞形细胞癌、皮肤与粘膜交界处的鳞癌、免疫功

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如果不治疗能活多久

鳞状细胞癌是皮肤表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多见于50岁上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眼睑皮肤结膜交界处的皮肤棘细胞层。开始呈结节状,与基底细胞癌很相似,但角质丰富,随肿瘤之发展,可出现疼痛,特别是当肿瘤侵及眶上、下神经时。高分化是指癌细胞分化度高,也就是说和正常细胞很像。癌细胞和正常细胞越像威胁越小。癌症晚期癌细胞会是低分化。 肿瘤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可以分为恶性和良性。恶性一般分化程度低。所以据你现在的情况癌细胞还没有转移。它不是从检查出来开始计算的。 建议及时治疗。主要方法有:1手术疗法:广泛、彻底切除。

几种常见皮肤癌的症状

1、基底细胞癌:开始为皮肤上长出的黄豆大小的疙瘩,质地比较硬,边缘稍隆起,中心稍洼下去一点。多单个发生,好发于面颊部、鼻梁及鼻两旁,该肿瘤不疼不痒,常无自觉不适,因此常不为老年人注意。但若不治疗, 肿瘤将慢慢增大,触之容易破溃、出血。基底细胞癌虽然是恶性的,但一般长得很慢,而且一般不发生转移。 2、鳞状细胞癌:这种癌与基底细胞癌不同,鳞状细胞癌患者之前的皮肤基础往往都不太好,比如皮肤因经常受到强烈日晒,老化现象明显,皮肤纹理粗厚,表面粗糙,有的有日光性角化症改变。又比如有的以前曾患肿瘤,作过放射治疗,皮肤

伤口难愈合防止患皮肤癌

伤口难愈合 防止患皮肤癌,基底细胞癌和阳光照射有关。中老年人的基底细胞癌多发于脸部、耳朵或是颈部等容易晒到的地方,但是年轻人的基底细胞癌则好发在不常晒到太阳的地方,因此只要皮肤上有黑色凸起物,或是长期不能治愈的慢性皮肤溃疡,就要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做具体的检查,看自己的血检指标等,以免贻误病情。 除此之外,我们要防患于未然。首先戒烟限酒,烟酒是极酸的酸性物质,易导致细胞癌变;不要过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生活中要使用遮阳工具,避免过多接触紫外线、X线等各种射线;保持局部清洁,

如何预防皮肤癌 常见的3种皮肤癌

基底细胞癌外观看起来有点像痣,一开始只是一个小节结而已,会慢慢变大,呈现肤色透亮或黑色,有时候则以溃疡表现。 大多数的基底细胞癌分布在脸上和鼻子上,是所有皮肤癌中最常见的种类。基底细胞癌的形成与过度日晒有关。 鳞状细胞癌的成因也与日晒有关。通常一开始仅为脱屑性斑块,不过会逐渐增厚,演变为硬块,表面常会有溃疡。大多为单一斑块。分布位置为脸上、嘴唇、耳朵或身体任何部位。 通常为单一斑块。病程的变化为:一开始是边缘不规则的深色斑块、可能颜色不均,逐渐越变越大,在颜色的表现上,黑色、棕色、灰色或蓝色都有可能。 黑

皮肤癌的症状

1、鳞状细胞癌往往由角化病、粘膜白斑及其它癌前疾病转化而成。生长较快,早期即形成溃疡。有的呈结节样或菜花状,向深部侵犯较小,基底可移动;有的呈蝶状,向深部浸润较明显,破坏性大,常累及骨骼。鳞状细胞癌常伴有化脓性感染,伴恶臭、疼痛。多见区域性淋巴结转移,作者遇一头部巨大鳞状细胞癌,其恶臭无比,脓性分泌物较多,易出血;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其发病部位以粘膜皮肤连接处鳞状细胞癌发展最快,粘膜发病者更容易转移。 2、基底细胞癌起病时常无症状,初期多为基底较硬斑块状丘疹,有的呈疣状隆起,而后破溃为溃疡灶改变,不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