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如何分类
直肠息肉如何分类
、新生物:计有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和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这类息肉是由肠上皮生长的新生物,极易发生癌变。
2、错构瘤:这类肿瘤是正常组织的异常混合,一种或数种组织过度生长的肿瘤。包括:幼年息肉、幼年息肉病、黑斑息肉和黑斑息肉综合征。息肉一般不会恶变,但息肉病则多会恶变。
3、炎性息肉:即假息肉,由肠粘膜溃疡而引起。常见的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良性淋巴样息肉和良性淋巴样息肉病,属正常淋巴组织,与癌变无关。
4、增生性息肉:又叫化生性息肉。是在直肠和结肠粘膜上的无蒂小结节,可单个孤立,也可多发,颜色与周围粘膜相同,直径仅有几毫米,一般无症状,多并发腺瘤。
5、综合征类:该类病在肠胃内有息肉,在胃肠道外有特殊表现。
大肠息肉分类有哪些
大肠息肉分类方法不一,根据息肉外观可描述为:菜花样息肉,乳头状息肉,桥状息肉,广基息肉,带蒂息肉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组织学分类:
(1) 腺瘤性息肉:是最多见的一种,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3种。
(2) 炎症性息肉:是肠粘膜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病人。
(3) 错构瘤型息肉:多发生在儿童。
(4)增生性息肉。
大肠息肉大多没有临床症状,仅在肠镜、钡灌肠或尸体解剖中偶然发现。少数病人可有以下症状:
(1) 便血:粪便常呈鲜红色,以绒毛状腺瘤及幼年性息肉较多见。
(2) 粪便改变:有时粪便中有较多粘液。
(3) 腹痛:比较少见。
降直肠息肉要怎么做
直肠息肉分类均按组织学表现和病理性质划分。
①新生物:计有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和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这类息肉是由肠上皮生长的新生物,
极易发生癌变。
②错构瘤:这类肿瘤是正常组织的异常混合,
一种或数种组织过度生长的肿瘤。包括:幼年息肉、幼年息肉病、黑斑息肉和黑斑息肉综合征。息肉一般不会恶变, 但息肉病则多会恶变。
③炎性息肉:即假息肉,
由肠粘膜溃疡而引起。常见的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良性淋巴样息肉和良性淋巴样息肉病, 属正常淋巴组织, 与癌变无关。
④增生性息肉:又叫化生性息肉。是在直肠和结肠粘膜上的无蒂小结节,
可单个孤立, 也可多发, 颜色与周围粘膜相同, 直径仅有几毫米, 一般无症状, 多并发腺瘤。
⑤综合征类:该类病在肠胃内有息肉。
如何去切除直肠上的息肉
息肉源于黏膜的细胞生长聚集形成,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属于一种肠粘膜病变。息肉就像一个零散的个体一样,可单独出现,也可数百上千聚集。一般情况下,肠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但是肿瘤性直肠息肉,即肠道腺瘤则具有一定的癌变几率,其患病人群较多,占直肠息肉人群的70%-80%。
直肠息肉分为多种类型,如上所说的肿瘤性肠道腺瘤,有数据表明,此类肠息肉癌变几率在5%左右。因此,这种癌前病变类型的息肉,最好能够进行手术直接切除,否则就相当于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的休眠火山,据悉,直径大于2厘米的肠道腺瘤癌变几率达50%,由此可见危险性极高。
对于其他相对良性的直肠息肉而言,如炎症性、增生性肠道息肉,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的伤害,但是息肉不加控制可能会随着身体成长,压迫肠道,引发便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造成肠梗阻。因而,总的来说,对于直肠息肉而言,首次发现最好在身体条件适合的情况下进行手术切除。
尤为注意的是这个后果还是挺严重的,所以一般发现这个病状要就是去医院检查,以绝后患,这个东西说麻烦骑士挺麻烦的,要及时处理好。只要按时就诊,相信应该没什么问题,也不要过度的去担心,保持良好的心态。
胃息肉如何作病理诊断
一、胃息肉和息肉病
(一)胃息肉的内镜和组织学表现
胃息肉较结肠息肉少见,一般无症状,检查时偶然发现。胃镜见到的胃息肉是黏膜向腔内限局性隆起,注气后不消失。可单个或多个,大多数单个发生。息肉表面一般光滑或桑椹样,少数呈分叶状,或表面发红、糜烂、出血,约一半息肉的直径在0。5~1。0mm之间,少数直径小于2cm。息肉呈圆形或椭圆形。
病理上将胃息肉分为3类:
(1)增生性或再生性息肉;
(2)腺瘤性息肉;
(3)错构瘤性息肉。
胃息肉主要是增生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及胃体下部,直径常小于2cm,有蒂或无蒂,一般无恶变倾向。有报道增生性息肉常伴发萎缩性胃炎。Kamiya追踪56例(93处)增生性息肉5~12年,有2例有非典型增生的病理改变。张艳仙报道107例胃增生性息肉,其中23例伴2~3级非典型增生。
腺瘤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有蒂或无蒂;息肉表面光滑或有细颗粒感似桑椹样改变,多数息肉表面色泽较周围黏膜红。病理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
(二)伴有胃息肉的息肉病的内镜和组织学表现
1.家族性息肉病和Gardner综合症
常伴有上消化道腺瘤性息肉。胃内息肉可为腺瘤性的,也可为增生性的。胃底息肉多倾向于腺瘤性。内镜下胃底息肉多呈圆形、无蒂、橘黄色,息肉直径2~7mm。十二指肠腺瘤样息肉多位于降部,直径5~22mm,呈多发的、小的白色息肉。
2.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是非遗传性非先天性疾病,主要发生在老年,症状是胃肠道息肉伴皮肤黑斑、脱发、指甲萎缩等外胚层改变。内镜所见息肉分布于全消化道,多呈弥漫散在分布,胃窦尤为明显,多无蒂,直径0。5~1。0cm,表面光滑,质软。组织学改变多类似于幼年性息肉,腺体囊性扩张,内含蛋白纤维液体及慢性水肿的炎症固有层,无恶变倾向。
3.Peutz-Jeghers综合征和Peutz-Jeghers息肉
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其特征为皮肤黏膜色素斑,胃肠道息肉和遗传性。胃肠道息肉分布于全胃肠道,常见散在多发,少数单发,小的数毫米,大的数厘米,多有蒂或无蒂,息肉表面不光滑,有许多小叶状突起,小叶间有深凹的裂沟。质地中等偏软,组织学上属错构瘤。
二、结直肠息肉和息肉病
(一)结直肠息肉的内镜和组织学表现
我国肠息肉发病率较低,腺瘤好发于直、乙状结肠,占全结直肠息肉的70%~80%。大小一般为0。5~2。0cm。小于0。5cm的称小腺瘤,组织学上分为小扁平腺瘤、小凹陷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
1.小扁平腺瘤
占腺瘤的8。5%,病理特征为管状腺瘤组织高度不典型增生,与遗传性结、直肠癌(CRC)有关,内镜表现为无蒂的斑片状的病变或突起的黏膜皱襞。
2.小凹陷腺瘤
在结肠镜检查中只占0。7%。腺瘤中央凹陷处可见腺瘤性腺管,可占据整个黏膜层,腺上皮可有轻度不典型增生。
3.管状腺瘤
最常见,占腺瘤的80%,多为蒂型(占85%),亚蒂、无蒂少见。常多发,小于0。5cm的小腺瘤多由正常的黏膜覆盖,多数管状腺瘤为1~2cm直径大小,少数大于3cm,常有蒂、呈球状或梨状,表面光滑,可有浅沟或分叶现象,色泽发红或正常,质地软。活检组织学检查管状腺瘤由密集的增生的腺体构成,腺体大小、形态不一致,常见有分枝和发芽。
直肠息肉的问题是什么
对于直肠息肉,在临床中,我们并不少见,直肠息肉分类均按组织学表现和病理性质划分。
1、新生物:计有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和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这类息肉是由肠上皮生长的新生物, 极易发生癌变。
2、错构瘤:这类肿瘤是正常组织的异常混合, 一种或数种组织过度生长的肿瘤。包括:幼年息肉、幼年息肉病、黑斑息肉和黑斑息肉综合征。息肉一般不会恶变, 但息肉病则多会恶变。
3、炎性息肉:即假息肉, 由肠粘膜溃疡而引起。常见的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良性淋巴样息肉和良性淋巴样息肉病, 属正常淋巴组织, 与癌变无关。
4、增生性息肉:又叫化生性息肉。是在直肠和结肠粘膜上的无蒂小结节, 可单个孤立, 也可多发, 颜色与周围粘膜相同, 直径仅有几毫米, 一般无症状, 多并发腺瘤。
5、综合征类:该类病在肠胃内有息肉, 在胃肠道外有特殊表现。
直肠息肉是否必须要手术切除
世界万物本就有规律可循,从出生到消逝,循环往复。人的身体也必然经历衰退的过程,从出生时的健康宝宝,到后来随着时间变换,基于自身习惯或者客观环境影响,人的身体会慢慢发生变化,当然包括不可避免的“疾病”侵袭。直肠息肉就是多源于不良生活习惯,那么罹患直肠息肉该如何处理呢?有人说直肠息肉可能会癌变,因此必须必须要手术切除,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
直肠息肉一般属于一种良性病变
息肉源于黏膜的细胞生长聚集形成,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属于一种肠粘膜病变。息肉就像一个零散的个体一样,可单独出现,也可数百上千聚集。一般情况下,肠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但是肿瘤性直肠息肉,即肠道腺瘤则具有一定的癌变几率,其患病人群较多,占直肠息肉人群的70%-80%左右。
直肠息肉是否需要切除?
直肠息肉分为多种类型,如上所说的肿瘤性肠道腺瘤,有数据表明,此类肠息肉癌变几率在5%左右。因此,这种癌前病变类型的息肉,最好能够进行手术直接切除,否则就相当于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的休眠火山,据悉,直径大于2厘米的肠道腺瘤癌变几率达50%,由此可见危险性极高。
对于其他相对良性的直肠息肉而言,如炎症性、增生性肠道息肉,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的伤害,但是息肉不加控制可能会随着身体成长,压迫肠道,引发便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造成肠梗阻。
因而,总的来说,对于肠息肉而言,首次发现最好在身体条件适合的情况下进行手术切除。
直肠息肉术后有哪些饮食禁忌
手术后,患者本身免疫力相对较低,并且手术伤口也需要得到及时的恢复,因此,术后饮食需要特别注意。
临床显示,多数直肠息肉患者在术后应谨遵医嘱在术后几天内禁食数天。带肠道蠕动恢复正常,可进行流食喂食,避免刺激肠道伤口;此外,待肠道恢复到更佳状态时,需进食一次额水果蔬菜等低脂、低胆固醇食物。
直肠息肉的引发多源于不良生活习惯,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健康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长期熬夜也不利于肠道正常蠕动,增加罹患直肠息肉的风险。因此,首先需要预防,若罹患直肠息肉后,需尽快去医院进行定性,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有效治疗直肠息肉。
小肠多发性息肉的症状有哪些
息肉是指任何起源于胃肠粘膜表面并凸入腔内的病变。根据其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命名。息肉病的意义在于其引起出血及其恶性转变的倾向。
肠息肉及肠息肉病包括色斑息肉综合征、儿童型直肠息肉、结肠与直肠腺瘤、结肠家族性息肉病等。
1.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 以青少年多见,常有家族史,可癌变,属于错构瘤一类。多发性息肉可出现在全部消化道,以小肠为最多见。在口唇及其周围、口腔粘膜、手掌、足趾或手指上有色素沉着,为黑斑,也可为棕黄色斑。此病由于范围广泛,无法手术根治,当并发肠道大出血或肠套叠时,可作部分肠切除术。
2.家族性肠息肉病 与遗传因素有关,5号染色体长臂上的APC基因突变。其特点是婴幼儿期并无息肉.常开始出现于青年时期,癌变的倾向性很大。直肠及结肠常布满腺瘤,极少累及小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遍 布不带蒂的小息肉。如直肠病变轻轻.可作全结肠切除及末端回肠直肠吻合术;直肠内腺瘤则经直肠镜行电灼切除或灼毁。为防止残留直肠内腺瘤以后发生癌变,故需终身随诊。如直肠的病变严重,应同时切除直肠,作永久性回肠末端造口术。
3.肠息肉病合并 多发性骨瘤和多发性软组织瘤也和遗传因素有关,此病多在30-40岁出现,癌变倾向明显。治疗原则与家族性肠息肉病相同;对肠道外伴发的肿瘤,其处理原则与有同样肿瘤而无肠息肉病者相同。
综上所述,对于小肠多发性息肉病症的症状了解,是需要从对其分类的类型上来进行辨别的,通常情况下,不同的患病类型,小肠多发性息肉在临床上的症状特征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了解小肠多发性息肉的症状之前,患者要先弄清楚自己的肠息肉患病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