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常见癌症误区盘点
8大常见癌症误区盘点
1、痣多易得皮肤癌
痣分为出生就有的原生痣和后天受环境、体质影响生成的痣。在青春期及女性孕期,痣可能会增加,中年时,痣的数量达到高峰。多数人身上的痣都属于良性的黑色素痣,不必担忧。如果痣出现色泽、大小、形状等异常改变,应特别留意,可能表现为以下几点特征:逐渐往外扩散,直径大于0.6厘米;有脱皮、出血、分泌物等现象;形状不对称,边缘不规则、模糊;颜色改变,由咖啡色变成黑色或深蓝色;一颗大痣旁边长出许多小痣。
2、胸大易患乳腺癌
乳房大不是乳腺癌的高危因素,家族史才是,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月经初潮早、绝经迟、未婚、未育、晚育、未哺乳等。门诊常发现,大部分乳腺癌患者都是摸到硬块或穿内衣时感觉疼痛才来就诊,这时癌症多处于2期以后,可能需要切除乳房。若能早发现、早治疗,乳腺癌的治愈率很高,0至1期病例5年存活率高达95%。建议超过45岁的女性最好每月自查乳房,每年定期体检,如有家族史,筛检年龄要提前至40岁。另外男性也会患乳腺癌,只是几率较女性低。
3、头痛耳鸣和鼻咽癌不沾边
在我国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等南方5省区,鼻咽癌是一种高发性恶性肿瘤。鼻咽癌发生后,会产生一些症状,比如会出现一侧耳闷、耳鸣及听力下降或早晨起床后痰中带血。有些患者初发时症状不太典型,比如头痛、视物模糊等,到了较晚的时候,就会发现颈部有包块及视力下降,头痛加重,面瘫等症状。因此,对于有一侧听力下降、涕血,甚至头痛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建议到耳鼻喉科就诊,进行鼻咽镜及鼻咽CT检查,排除鼻咽癌。早期鼻咽癌经正规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4、胃癌只限于老年人
胃癌是一种患病率极高的恶性肿瘤,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案例中,约半数死于胃癌。不少人认为胃癌多见于中老年人,青壮年少见。其实不然,胃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15岁以前极少发病,15岁以后逐渐上升,35岁以后几乎成倍增长,至65至80岁达到高峰。国际上年龄小于30岁的胃癌患者占胃癌患者总数的2%左右,而在我国,这个数字高达7.6%。近年发现年轻胃癌病人有增加趋势,而且年龄越小,其恶性程度越高,预后也越差,值得重视。
5、不吸烟就不会得肺癌
吸烟是公认的肺癌高发因素,但这并不是说不吸烟就一定不会得肺癌。近年空气污染严重,如现在的雾霾天气,导致空气不流通,有毒微粒密度增加,容易被大量吸入肺部降低肺部免疫力。甚至长期吸入厨房油烟都有可能增加肺癌的发病率。另外还有EB病毒的感染、结核疤痕等等,往往都是人们所忽视的病因。
6、肝癌一定是喝酒导致
其实饮酒并不是肝癌的高危因素,但是长期、过量饮用高度烈酒可能会导致酒精性肝硬化,进而导致肝癌。造成肝癌的最常见因素是肝炎。预防乙肝就是预防肝癌,因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肝癌患者曾有过肝炎病史。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也就是预防肝癌最好的方式。乙肝和肝癌已经有比较明确的相关性。但并不是所有的乙肝患者都会变成肝癌,大约20%左右的乙肝患者会经历“肝炎-肝硬化-肝癌”这三部曲。乙肝发展成肝癌大约需要15-20年左右。另外霉变食物中的黄曲霉素以及被水污染也是可能导致肝癌因素之一。
7、前列腺癌也一定要放化疗
前列腺癌在中国的发病率比较低,很多男性对其认识不够,也不重视。有男性朋友认为患了癌症就要做放疗化疗,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认识。前列腺癌在发病过程中跟雄性激素相关,一般可以通过内分泌治疗如:实施“去势手术”(去势本来指从雄性个体中摘除精巢之意,但实际也多包括雌性摘除卵巢,也有把两者合起来称为生殖腺摘除)或者药物降低对雄激素水平就可以很好的控制。也有部分对雄激素耐受的患者可能需要化疗、放疗、手术或者靶向治疗。所以治疗前列腺癌并不一定要行化疗放疗。
8、宫颈癌也会家族遗传
与乳腺癌不同的是,宫颈癌并没有发现明确的家族遗传的证据。引起宫颈癌主要原因是HPV病毒感染,但不意味着感染了HPV病毒就会发病成为宫颈癌,大部分HPV感染可以自愈的,大家不用过度忧虑。国内外大量资料证实,早婚、早育、多产及性生活紊乱的妇女有较高的患病率。饮食上也没特别注意的,已有性生活的女性要注意定期随访做细胞学筛查即可。
不孕不育的就诊误区
不孕不育的就诊误区盘点
最大的误区:不孕一定是女方的问题
专家表示,女人要经历十月怀胚,于是很多人的想法是,不能怀孕自然也是女方的原因,这是最大的误区。不少家庭一旦发现没有怀孕,都首先将矛头指向女方。而大多数的女性朋友,也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这是不正确的。
相关研究显示,在不孕的夫妻中,单纯女性方面的因素占30%~40%,单纯男方因素占20%~30%,双方共同因素为30%,尚有5%~10%的不明原因不孕。“因此,不孕的治疗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就诊。”专家强调说,大家应该对男女同诊的观点表示支持,从检查费用来说,男方的检查比较简单,容易筛查,而女方的病因诊断往往需要一些侵入性的手术检查,比如宫腔镜、腹腔镜等,有损伤和风险,也有经济上的压力。
盘点考生补脑常见误区
一、核桃
核桃补脑似乎已经深入老百姓的心了,但是否对青少年学生智力及考试有大的帮助,仍然需要更多研究证据来证明。核桃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磷脂、维生素E、钾、锌等营养素及多酚等保健成分。虽然其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可以降低一些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毕竟高热量高脂肪,吃太多同样容易发胖。比如有些父母会要求孩子每天吃10个核桃,这是什么概念呢?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每100克核桃含热量627大卡、含脂肪58.8克,以一颗核桃6克可吃部分计算,10颗核桃将有376大卡热量和35克脂肪,相当于2碗3两的米饭的热量、相当于40克左右的核桃油,如果孩子学习忙缺乏运动,又没有适当减少其它油的量,在加上通过其它食物吃进去的油,很容易导致过多的脂肪积累在体内,导致肥胖。另外,核桃吃多了也容易上火等。
关于考前多吃核桃补脑,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不是平时适量吃核桃?而是等到考前多吃?而且吃多少才算合理呢?建议孩子平时这样吃核桃:
1.控制好每天总热量,每天吃2-3个核桃,并且坚持吃;
2.适当减少其它用油的量;
3.容易上火的人,少吃或不吃,并且多喝水;
4.消化不好或容易腹泻的人,谨慎吃核桃和喝核桃露等;
5.除了直接吃,也可和蔬菜、肉类、豆制品、鸡蛋等一起吃,如核桃西兰花、核桃枸杞鸡丁、核桃丁拌香干、核桃蒸蛋,或一些粥,如黑芝麻核桃粥、核桃芝麻百合粥、核桃燕麦粥或做成核桃豆浆等。
二、深海鱼油或其它“健脑”保健品
买过补脑健脑保健品的人可能注意过,有一些产品宣传上会写着“儿童补脑提高智力,增强记忆力,中高考必备”之外的话,这些产品主要成分一般都离不开ω-3多不饱和脂肪酸(α-亚麻酸、DHA、EPA)、牛磺酸、锌、磷脂、某些氨基酸、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等营养素。它们来源于沙丁鱼、银杏叶、葡萄籽、或红景天、五味子等的提取物。牛磺酸能促进婴幼儿脑组织和智力发育、缺锌会影响大脑的功能、磷脂能增强记忆、B族维生素对缓解大脑疲劳有帮助......这看似对大脑有帮助,但其实,大脑要发挥作用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氧气充不充足、葡萄糖供应够不够等。仅仅补充一些营养素未必能让大脑更灵活更聪明,还要多方面因素考虑。
至于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DHA是大脑及视网膜中脂肪酸的主要成分,动物实验和临床治疗表明,未成熟的动物、新生儿及早产儿长期缺乏多不饱和脂肪酸会导致大脑发育障碍和视力下降。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能是通过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增加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改善大脑供氧的途径来增进视力和大脑发育,但是对于十几岁的考生来说,还没有特别充分的证据证明吃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能提高智力、提高成绩等。建议父母不要盲目给孩子补太多这种“补脑”保健品,同时考虑下孩子的饮食、睡眠、运动、情绪等。如果真正需要买,注意不要被个别商家的夸大宣传说蒙蔽,看清适宜人群和不适宜人群,多留意保健食品标志、批准文号、厂商等。
孩子想要好成绩,更多还是要靠孩子平时的努力和积累、考试时良好的精神状态(包括饮食得当、睡眠充足、适当锻炼等)、平和的心态以及平时父母的正确指导和支持等。有些补脑食品可能真的对孩子有一些帮助,但不建议父母抱着一种在短时间内通过一些补脑食物或保健品,帮助孩子提高智力或者提高成绩的心态。如果孩子平时不喝或喝不了核桃露(比如容易腹泻),不建议父母突然让孩子去喝核桃露,或者每天吃很多核桃以及吃各种补脑保健品。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是靠平时形成的,当然考前一段时间还是需要注意下饮食的,父母同时也要以身作则,去正确引导孩子。这样孩子考试才能应付自如,取得好成绩!
避孕药能预防子宫癌
避孕药是20世纪女性健康方面最大的进步之一,并且让女性拥有了控制自己生育权的机会。而子宫癌(通常发生于子宫内膜,其最常见的症状是阴道异常出血,影响女性的生殖系统,多见于50至60岁的妇女)却是现代女性健康最大的威胁之一,位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最近,在医学权威学术杂志柳叶刀上发表的一篇研究称,避孕药能够降低子宫癌的发生率,预防了成千上万例子宫癌的发生。
子宫癌在发达国家发病率远低于经济不发达国家(80%以上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据英国癌症研究中心称,子宫癌是全球第十大常见癌症,是欧洲女性第四大常见癌症。美国癌症协会估计,在美国每年约新增54870例子宫癌患者,约10170人死于子宫癌。我国每年约新增病例13.15万,死亡率最高的是山西,最低的是西藏。
为了研究避孕药和子宫癌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对36项研究中的数据(研究人员认为就避孕药对子宫癌的影响而言,这些几乎全是有效数据)进行了分析,数据共包含27276名子宫癌女性患者和115743名正常的女性。他们发现在过去50年间,服用避孕药预防了大约40万子宫癌病例的发生,包括近十年间的20万例。服用避孕药每超过五年便会降低子宫癌发生率的四分之一,而那些服用避孕药超过10年的人患卵巢癌的风险则会减少一半。
盘点饮食减肥常见5个误区
身边天天炒着要减肥的人真多,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健康减肥!饮食误区出现了不少,对照自己看看你中了几招了?
不吃主食
主食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特别是淀粉,如果长期不食用主食,会容易导致低血糖,导致消耗体内大量的蛋白质来供能,使人营养不良,出现心慌、头晕、精神萎靡等症状,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居民膳食指南明确建议:日常生活中,50%的营养摄入应该来源于碳水化合物。从减肥的角度来看,高碳水饮食,也更有助于控制体重。同时在运动后促进胰岛素分泌,更好地合成糖原,促进肌体恢复。
情绪饮食
很多女性在感到焦虑、沮丧、愤怒、悲哀时都喜欢大吃一顿。这是一种情绪化进食的倾向,建议你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要把食物当成一种安慰或者奖赏,增进人际沟通,培养多种爱好,学会缓解消极情绪,避免暴饮暴食。
边看电视边吃东西
很多MM都有一边看电视一边吃东西的习惯,这个叫下意识进食。看电视时吃东西会让你无法控制进食的份量。如果你在看电视时吃的东西能量很高,比如点心、糖果或者瓜子等,那吃进去的卡路里也会很多。请坐在餐桌前用餐,要专心致志地吃东西,这样能让你控制自己吃东西的份量,减少热量的摄入。
纤维素的摄取不足
纤维素无热量、体积大,需要较长时间来消化,使人容易产生饱腹感,减少热量的摄取;同时膳食纤维减少了摄入食物中的热量比值;纤维素在肠内会吸引脂肪而随之排出体外,有助于减少脂肪积聚,三者同时可达到高效减肥的目的。
纤维素主要存在于粗粮、豆类、蔬菜、水果等碳水化合物中。一般来说,成年的女性每日纤维素的需要量是40-50克,很多人都没有摄入足够的纤维素,所以减肥很难坚持。纤维素的不足会让你容易产生饥饿感,还会发生经常便秘的情况。减肥的MM要特别注意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这样才能让减肥更加有效哦!
迷信“零热量”饮料
许多人喜欢喝饮料但又怕热量高,看到“零卡路里”这四个字便万事大吉,殊不知虽然摄取的是零热量饮料,身体反而会变得很渴望热量。
因为零热量饮料等所含的代糖,会提高胰岛素的浓度让血糖下降,而造成空腹感。代糖仅仅提供甜味而不会释放出多巴胺,无法抑制空腹感。如果实在嘴馋,那不妨喝点绿茶或咖啡。这两种饮品还能提升运动表现,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肌肉酸痛以及增加肌耐力。但这并不表示可以毫无节制的饮用含咖啡因的饮品,建议每人每日咖啡因摄取量上限以300毫克为准,以免适得其反。
胃癌常见早期症状大盘点
1.80%以上的胃癌患者,会出现上腹部疼痛;
2.约1/3患者出现胃部闷胀、上腹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伴有泛酸;
3.1/3的患者虽没有明显消化系统症状,但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消瘦和疲倦无力;
4.部分患者表现为泛酸、烧心、恶心、呕吐、嗳气或黑大便等症状;
早期胃癌较多见的症状是上腹不适,如轻度胃部疼痛、膨胀沉重感,有时心窝部隐隐作痛,起初常被诊断为胃炎或溃疡病并加以治疗,症状可能暂时缓解。如病变发生在胃窦部,可发生十二指肠功能改变,出现节律性疼痛,类似溃疡病的症状,也易被误诊为十二指肠溃疡而延误治疗。但这些症状都会在一段时间后复发。
食欲减退、厌食纳差、恶心呕吐、食后胃胀、嗳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也是一组常见而又缺乏特异性的胃癌早期信号。食欲减退可能是胃癌的早期症状,且不伴胃部疼痛的症状,若与胃痛症状同时出现并可以排除肝炎时,尤应引起重视。有些病人因在进食后出现腹胀、嗳气而自动限制日常饮食,致使体重下降而消瘦、乏力。胃癌的早期症状也可出现食后饱胀感并伴有轻度恶心。
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均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常为黑便。
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精神不振也是一组常见而又缺乏特异性的胃癌信号,而且呈进行性加重。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病理学上绝大多数胃癌是发生在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残胃炎、胃息肉、胃溃疡等基础上的,因此部分胃癌病人长期有慢性胃病史,有上腹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
盘点12个常见的早教误区
1.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2.与出生不久的宝宝说话没必要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正确做法: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3.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4.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5.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6.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7.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8.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宝宝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一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
正确做法:宝宝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对他说,假如坚持一周都去幼儿园,妈妈就买给你。要是宝宝想吃麦当劳,可以告诉他生日的时候在这里开生日PARTY。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能骗宝宝。
9.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10.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总是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宝宝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不尊重,并且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
正确做法: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上要一致,私下多沟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11.父母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做法:当在宝宝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大吵大闹。
12.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
正确做法:当宝宝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
盘点过敏常见的十个误区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下近些年以来,专家对过敏症常见的十个认识误区进行了总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延长了植物生长和授粉的季节,进而延长了过敏症发作的时期。即使你对过敏的症状非常熟悉,也有可能对引起过敏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1、过敏是免疫力低下引起
过敏是指免疫平衡失调,并不等于免疫力低下。容易过敏,不是说你的免疫力不好,相反,免疫力过于旺盛,也会导致过敏。免疫系统的定义是人体抵御病原性生物侵害和清除体内异常细胞的特殊防御机制,相应的防御系统就是免疫系统。正常的免疫力是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稳定。一旦免疫力失去平衡,就会导致身体的各种异常表现,包括皮肤过敏。
2、我已经很忌口了,怎么还会发作
过敏不一定是食物引起的,不要以为过敏就是吃东西吃坏了。可导致皮肤过敏的物质很多。比如食入性过敏原,有鱼虾、牛奶、禽蛋、坚果、小麦等;吸入性过敏原,有尘螨、花粉、真菌孢子等;接触性过敏原,有芒果、生漆、金属镍、铬、酸碱类化学物质、生活、工作中接触的物质等。还有些是多个过敏原引起的过敏,这些皮肤过敏的过敏原比较复杂,不容易查找,如湿疹、特应性皮炎等。另外,某些皮肤瘙痒疾病不是过敏引起的,而是精神或者神经因素引起的,如神经性皮炎。药物也可以导致过敏。
3、把皮肤瘙痒止住就好
并不是所有瘙痒都是皮肤过敏。有些瘙痒是皮肤病,并不是过敏引起的。比如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秋冬季皮肤瘙痒症、内脏疾病或系统性疾病诱发的皮肤瘙痒(有尿毒症、恶性肿瘤、糖尿病、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这些皮肤病应该对症治疗,而不是以治疗瘙痒为目的。
4、只注重治疗,不注重护理
只注重用药不注重护理是绝对错误的。皮肤就像衣服一样,平时需要很好地进行护理。得皮肤病后,皮肤屏障破坏,所以用药后还要多用保护和修复皮肤屏障的医学护肤品。建议大家平时远离酸碱化学物质,接触时要戴手套;不要长时间反复接触水,特别是热水;皮肤要注重保暖、防晒、降温。
5、过分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过分担心药物副作用会影响疗效。门诊中很多患者因为担心副作用,怕用药,这是因噎废食。药物有没有副作用?这个问题是很多患者都会问的一个问题,胆子大的病人,当面问医生,胆子小的病人,当面不好意思问医生,回家想想感觉害怕,就把药扔在一边了。还有些特别仔细的病人,回家把每一份药品说明书都拿出来仔细阅读,一旦发现说明书上写着这个、那个的副作用,越想越担心,最后还是不敢用药。
6、过度清洁或者从不清洁
正确的皮肤清洁方法很重要。皮肤一定要清洁,即使患了皮肤病,也要适当清洁。用什么清洁剂清洁皮肤?肥皂、硫黄皂、药皂、香皂、透明肥皂或者沐浴露?建议使用不含香料、防腐剂的沐浴产品,要弱酸性温和无刺激产品,可以使用医用护肤品。注意,有香味的、有颜色的、泡沫丰富的,添加物质较多,皮肤过敏的患者谨慎使用。另外,皮肤过敏的患者洗澡不要用热水烫洗、不要频繁过度清洗、不要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洗后立即擦干,涂保湿剂。
7、忽略精神因素、生活规律对皮肤过敏的影响
皮肤过敏的患者要注重生活品质。有些因素会加重过敏皮肤病,比如精神紧张、焦虑、烦躁不安;过度疲劳、熬夜、不注意休息;饮食不注意、大吃大喝,不忌口;有不良嗜好,比如抽烟、喝酒;长时间处在空气不好的环境中。要想皮肤好,不再过敏,要方方面面调整自己的生活。皮肤过敏是个病,说难治不难治,说好治也不容易,要大家信任医生,积极配合,要有足够的耐心。
8、过敏症不会遗传
环境因素可能会导致空气中的花粉含量增高,但这只是部分原因;另一个罪魁祸首就是基因。某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有10%的遗传标志与过敏性疾病有关。某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估计这些遗传标志物在所有被确诊的过敏症中发挥了至少25%的作用。换句话说,如果你不幸患有过敏症,不要责怪大自然,而要归咎于自己的父母。
9、食用本地产的蜂蜜能缓解过敏症状
并没有证据表明蜂蜜(即使它产自于本地蜂巢)能够缓解过敏。事实上,一篇文献回顾指出:与食用玉米糖浆相比,食用蜂蜜并不能明显缓解过敏症状。蜂蜜之所以无效,是由于经由空气传播的草木花粉引起了春季过敏症,而并不是蜜蜂用来酿造蜂蜜的花粉。
10、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摆脱过敏症的困扰
人们对过敏源的反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并不会消失。事实上,201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6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13%—15.4%的人报告说他们患有过敏性鼻炎。某卫生研究院的研究表明:50岁以上成年人的过敏症发病率的确较低。然而,专家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的功能会被削弱,过敏症状也就不会那么严重了;但对过敏源的反应并不会降至为零。
宫颈癌常见的三大特点盘点
1.早期发病无症状:早期患宫颈癌与慢性宫颈炎无明显区别,到了晚期才会出现阴道出血、阴道排液、腰骶部持续性或深钻性疼痛等症状。
2.发病年龄呈双峰状:患宫颈癌的女性大多集中在35-39岁和60-64岁这两个年龄段。但近年来,年轻病例明显增多,临床上经常遇到20多岁的年轻宫颈癌患者。
3.有明显的地理差异:在我国,宫颈癌发病有“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的地理特点,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的省、市、县区。
盘点过敏常见的几个误区
1、过敏是免疫力低下引起
过敏是指免疫平衡失调,并不等于免疫力低下。容易过敏,不是说你的免疫力不好,相反,免疫力过于旺盛,也会导致过敏。免疫系统的定义是人体抵御病原性生物侵害和清除体内异常细胞的特殊防御机制,相应的防御系统就是免疫系统。正常的免疫力是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稳定。一旦免疫力失去平衡,就会导致身体的各种异常表现,包括皮肤过敏。
2、我已经很忌口了,怎么还会发作
过敏不一定是食物引起的,不要以为过敏就是吃东西吃坏了。可导致皮肤过敏的物质很多。比如食入性过敏原,有鱼虾、牛奶、禽蛋、坚果、小麦等;吸入性过敏原,有尘螨、花粉、真菌孢子等;接触性过敏原,有芒果、生漆、金属镍、铬、酸碱类化学物质、生活、工作中接触的物质等。还有些是多个过敏原引起的过敏,这些皮肤过敏的过敏原比较复杂,不容易查找,如湿疹、特应性皮炎等。另外,某些皮肤瘙痒疾病不是过敏引起的,而是精神或者神经因素引起的,如神经性皮炎。药物也可以导致过敏。
3、把皮肤瘙痒止住就好
并不是所有瘙痒都是皮肤过敏。有些瘙痒是皮肤病,并不是过敏引起的。比如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秋冬季皮肤瘙痒症、内脏疾病或系统性疾病诱发的皮肤瘙痒(有尿毒症、恶性肿瘤、糖尿病、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这些皮肤病应该对症治疗,而不是以治疗瘙痒为目的。
4、只注重治疗,不注重护理
只注重用药不注重护理是绝对错误的。皮肤就像衣服一样,平时需要很好地进行护理。得皮肤病后,皮肤屏障破坏,所以用药后还要多用保护和修复皮肤屏障的医学护肤品。建议大家平时远离酸碱化学物质,接触时要戴手套;不要长时间反复接触水,特别是热水;皮肤要注重保暖、防晒、降温。
盘点常见的卸妆误区
忽略二次清洁
不要以为用卸妆产品卸完妆就万事OK了,这样可是大错特错了!其实,卸妆产品最主要的功效还是卸除脸部彩妆及油脂,毛孔深处的灰尘和污垢等还是要靠洗面奶才能清洗干净的。所以只用卸妆产品的懒人想法是不可取的,一定要记得用洗面奶进行二次清洁。
防晒霜、BB霜、隔离霜不用卸妆
很多美眉以为防晒霜、BB霜、隔离霜不需要卸妆,只要用洗面奶洗就可以了,其实不然。防晒霜、BB霜其实也是属于彩妆,它们中含有的物质是洗面奶无法溶解的,如果不使用卸妆产品,长期下来会堵塞毛孔,引发粉刺痘痘、暗沉等肌肤问题。
卸妆油不乳化
在使用卸妆油卸妆时,按摩完后直接用水冲洗掉,你是不是也是这么做的?其实这样做,会让卸妆效果大打折扣。在按摩完之后,最好是先把手弄湿然后再脸上继续按摩一会儿,让卸妆油乳化,这样才能更好的溶解彩妆,最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眼唇妆也用脸部卸妆产品
为了图省事,很多美眉都直接用脸部卸妆产品来卸除眼唇妆,其实这种做法是相当错误的。眼唇周围的肌肤都比较脆弱、娇嫩,需要使用专门的眼唇卸妆产品才能保护肌肤。况且眼唇的妆比脸部的妆更难卸,只有使用专门的眼唇卸妆产品才能卸得干净。
基础护理也卸妆
现在很多商家都宣传,就算没有化妆也要天天卸妆,其实这种说法只是商家为了推销产品。汽车尾气、灰尘、油脂、汗等这些用洗面奶就可以清洗干净了,没化妆也天天使用卸妆产品对肌肤也是个伤害,过度清洁会让肌肤变得干燥、敏感。如果想要脸更干净,可以每个礼拜都做一两次深层清洁面膜。
这7大常见癌症竟然是吃出来的
第1名 大肠癌:油炸、烧烤物易致癌
专家表示,大肠直肠癌跟饮食有相当的关系,目前文献已知红肉中含有左旋苯丙胺酸及肌胺酸,经过油炸或是烧烤后,所产生的致癌物质异环胺,会导致大肠直肠癌,不仅如此,由于红肉的纤维质很低,如果没有搭配高纤维食物,很容易引起便秘,便秘会影响胆汁及胆酸的中和,使得大肠上皮细胞受到刺激,因而癌化。
而除了低纤维质饮食之外,有研究显示高热量及高脂肪的摄取,尤其是动物性脂肪,会增加大肠直肠癌的发生率,这可能与高脂食物会促进胆盐的分泌,造成肠内细菌代谢成肿瘤诱发因子有关;尤其是“沙发上的马铃薯”,指那些老是坐著看电视,一边吃炸薯条高热量食物的人,是罹患大肠直肠癌最高风险族群。
值得注意的是,嗜吃烧烤食物也与食道癌有关,加上抽烟及喝酒,尤其是喝劣质酒,使得食道癌的罹癌人数及发生率在最近这几年有突然增加的情形。
第2名 肝癌:食物存放不当生毒素
而罹癌人数跟大肠直肠癌只差一点的是肝癌,1年也有近1万人罹患肝癌,肝癌同时也是男性罹患癌症人数最多的癌症。肝癌主要与感染B、C型肝炎有关,但花生、玉蜀黍及榖类等物资的贮存环境如果没有特别注意,很容易受到霉菌所污染,进而分解出黄麴毒素,其为肝癌的主要致癌物质。
此外,腌渍类的食品包括豆腐乳及豆瓣酱等,也会因为处理不当,受到霉菌污染产生黄麴毒素,所以吃腌渍类食品时要特别留意,看看东西是否已经变质、变味。
第3名 肺癌:与吸入炒菜油烟有关
肺癌的发生率在台湾一直都在前5名内,死亡率却位居所有癌症的第一位,林口长庚临床毒物科主任专家表示,肺癌虽然跟食物的关连性不大,但炒菜所用的油在高温之下,会产生多环芳香烃(PAH),一般认为,肺癌与吸入炒菜油烟及拜拜的香烟有相当关系,如果厨房通风不佳,在炒菜的同时也吸入了PAH,此外,PAH也被怀疑会吸附在食物上,一并被吃下肚,会增加致癌的风险。
第4名 乳癌: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相关
乳癌则一直是女性罹癌人数最多的癌症,虽然乳癌跟食物没密切的关系,但也有研究指出,由日本移民到美国的日本人,乳癌的发生率较住在日本的日本人增加了1倍,认为乳癌的发生,与饮食西化有关。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停经后的肥胖是罹患乳癌的高危险因子,肥胖会使血液循环中雌激素浓度增加,进而促进乳癌细胞加速繁殖,尤其停经后妇女脂肪细胞是雌激素生成的重要场所,如果体重过重,脂肪细胞数大量增加,脂肪细胞生成的雌激素浓度就会升高,进而加速乳癌细胞的生长。所以,停经后的妇女,要少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多吃高纤维的食物,控制体重、多运动,不要让自己胖起来。
第5名 口腔癌:槟榔是第一类致癌物
口腔癌的发生,与口腔长期受到刺激而产生细胞变性有密切关系,尤其嚼槟榔、抽烟与喝酒更是口腔癌的危险因子。台湾与西方国家在罹患口腔癌的危险因素上,最不一样的就是嚼槟榔,根据统计,口腔癌的病人中约有88%都有长期嚼槟榔的习惯,国际癌症研究总署于2003年宣布槟榔是第一类致癌物。
第6名 胃癌:腌渍食物使致癌物生成
胃癌的罹癌人数及发生率在国内最近这几年都已退居到前5大之外,专家说,日本曾经做了一个研究,日本人移民夏威夷,结果发现老一代较多罹患胃癌,主要与其食用较多的腌渍物有关,但移民夏威夷的年轻一代,则是较多人罹患大肠癌,主要是年轻一代接受西方炸鸡、薯条及汉堡饮食所致。
胃癌跟大肠直肠癌是可以从饮食习惯中去预防的两种癌症之一,尤其是腌渍类的食物最好避免食用。另外,储存的肉类食物像是香肠、火腿等,常使用亚硝酸盐做为保色及防腐剂,其若与含有胺类或是乳酸的食物一起食用,容易促进致癌物质亚硝胺的生成;另外,亚硝胺也直接存在烟熏或盐腌的肉类中,如咸鱼及咸肉等,而含亚硝酸盐的食物例如香肠、腊肉及培根等,直接加热如油炸、煎、烤等,也会引起亚硝胺致癌物的生成。
第7名 摄护腺癌:吃大量蔬菜可预防
至于摄护腺癌,于男性癌症排名中也一直高居不下,在有关摄护腺癌的研究报告中,摄护腺癌和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具相关性,摄取大量的蔬菜是可以降低罹患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