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条的分类
艾条的分类
一。按艾绒陈放年份分为:陈艾条、艾条。艾绒陈放几年叫做几年陈艾条。比如经常见到的三年陈艾条、五年陈艾条。
二。按艾条排出的烟分为:有烟艾条、无烟艾条及微烟艾条。
三。按艾条的成份分为:纯艾绒艾条、药艾条。
四。按艾条的长短分为:长条、短条、艾炷、艾坨。
五。按艾条制成的形状分为:梅花艾条、菱形艾条、艾管。
艾绒艾条,全部为艾绒卷制的,不包括其它材料。这种艾条又叫纯艾条、清艾条。这种艾条的效果,主要是由艾绒的纯度来决定的。我们经常看到商家宣传35:1的五年陈极品金艾条。这个比例就说明用35公斤的艾叶制成1公斤的艾绒,用这种绒做的条。目前市面上艾绒的纯度从1:1到35:1,再高的很难生产出来,有商家宣传超过35:1的,请不要相信他。
不同纯度的艾绒,其颜色和燃烧产生的烟也会有差别。纯度越高,艾火越温和。所以很多人拿极品艾绒直接放到皮肤上来艾灸(直接灸)。
1:1到5:1的绒,颜色有点黑,且有杂质和秸杆。使用中会对经络有损伤。艾烟多为青色。
8:1到15:1的绒,颜色是土黄色或黄色,这种标准就是艾灸专家们提倡的颜色。艾烟为白色。
15:1以上的绒,颜色是黄色、金黄色。因其和黄金颜色相近,所以也叫这种绒金艾绒。艾烟为白色。
艾条和艾绒有什么分别
艾条一般是将陈艾叶经过反复晒杵,清除杂质后筛选出艾绒,之后再通过人工将艾绒卷成条形。
艾绒的制作方法相对复杂一些,再将艾叶粉碎后加工成为艾绒,之后再将艾绒卷成艾条使用,
而艾绒是有好坏之分的,有些艾绒里艾梗较多,艾绒的比例比较低。
艾绒是可以直接用来灸的,也可以用来隔物灸,比如较为常见的隔姜灸,还可以放在艾灸盒里进行艾灸,市面上也有售专门的灸盒。
艾条一般为条状,通常是用来手持灸,同时还可以插在艾灸盒里灸。
艾绒在艾灸盒里施灸时,温度一般较高,不是很容易调节。
而艾条点燃后温度比较好调节,不宜烫伤皮肤,因此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进行选择。
如果是直接灸的话,一般建议选择艾绒会更好,而且需要用高比例的细艾绒。
如果是采用悬灸的方式,选择艾条则更为便捷。
如何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
目前普遍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年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分类标准的11项中,符合4项或4项以上者,在除外感染、肿瘤和其他结缔组织病后,可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分别为95%和85%。需强调指出的是患者病情的初始或许不具备分类标准中的4条。随着病情的进展而有4条以上或更多的项目。11条分类标准中,免疫学异常和高滴度抗核抗体更具有诊断意义。一旦患者免疫学异常,即便临床诊断不够条件,也应密切随访,以便尽早作出诊断和及早治疗。2009年acr会议上slicc对于acr的sle分类标准提出修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肾内科杨华彬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确诊条件为:
①肾脏病理证实为狼疮肾炎并伴有ana或抗-dsdna抗体阳性;
②以上临床及免疫指标中有4条以上标准符合(其中至少包含1个临床指标和1个免疫学指标)。
该标准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92%。
艾灸技术的分类
一、艾条灸
艾条灸,又称艾卷灸;是用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一端燃烧,在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艾条分无药艾条(清艾条)和有药艾条两种。无药艾条用薄棉纸(长28cm、宽6cm)像卷烟卷一样将艾绒卷成直径1.5cm、长20cm的艾卷。卷的松紧要适中,太紧不宜燃烧,太松易掉火星,一般每支质量约 10g,可燃烧约1小时。有药艾条用肉桂、干姜、丁香、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乳香、没药、川椒各等分,研末,每支艾条在艾绒中加人药末6g,用三层厚棉纸卷制成药条,胶水封口,两头的纸拧个结即成。
目前也有市售的无烟艾条或微烟艾条,燃着时基本无烟,气味芳香,可供使用。紧急情况下得不到艾条时,也可用香烟代替。制成的艾条应放于干燥处,防止受潮发霉或生虫。
艾条灸法可分为悬起灸与实按灸。
1)悬起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其中有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固定不移,直至皮肤稍有红晕的温和灸;有艾火距施灸部约3cm,回旋或左右往返移动,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的回旋灸;有点燃的艾在施灸部位上下移动,呈麻雀啄米似的雀啄灸。此法能温通经脉、散寒祛邪,适用于病位较浅、病灶局限的风寒湿痹及神经麻搏、小儿疾患等。
2)实按灸:用药艾条点燃后,垫上纸或布.趁热按到穴位或患处,使热气透达深部的一种施灸方法。即在施灸部铺上10层绵纸或5~7层棉布,再将点燃的药艾条隔着纸或布,紧按其上,稍留1~2秒即可。若艾火媳灭,应重新点燃后再灸,如此反复施灸10次左右。也可将点燃的一端,用7层棉布包裹,紧按在穴位或患处,余同前操作。本法适用于病位较深的风寒湿痹、痿证及寒证。
二、 艾炷灸
艾炷是用手捏捻制作。将加工好的艾绒搓捏紧实,用拇、食、中三指边捏加捻,做成上尖下大的圆锥形艾绒团,即是艾炷。艾炷一般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者高1cm,炷底直径0.8cm,重约0.1g,中者为大炷之半,如枣核大;小者如麦粒。
艾炷的制作方法主要为手工制作:把适量的艾绒放在桌面上,用拇、食、中三指反复旋转,把艾绒捏紧即成规格大、中、小不同的艾炷。
艾灸时,用火柴或燃着的线香点燃艾顶部即可。艾炷燃烧一个,称为一壮。施灸的壮数、艾炷的大小,以疾病性质、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年龄大小、治疗部位以及是否化脓而定。大凡久病、体质虚弱者艾炷宜小,壮数宜少;初病、体质强壮的艾炷宜大,壮数宜多;肌肉浅薄的头、面、颈、四肢末端宜小壮少灸;肌肉深厚的腰、背、腹、股、肩宜大壮多灸。艾炷灸的操作方法,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1)直接灸
直接灸又称着肤灸,古代称为“着肉灸”,是将艾炷直放在施灸部位皮肤上点燃施灸的一种技术。这是艾灸技术中最基本、最主要而常用的一种传统灸法。根据施灸部位灸后是否化脓留下瘢痕,又分为瘢痕灸、发疱灸、瘢痕灸三种。
无瘢痕灸: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用中、小艾炷施灸,当艾炷燃烧到1/3至1/2,病人稍感灼痛时,立即更换艾炷再灸,防止皮肤烧伤,对昏迷、小儿及感觉麻痹者尤应小心。
发疱灸:用于哮喘、瘰疬、皮肤疣、眩晕、皮炎、肺结核等。用小艾炷施灸,待患者感到发资时继续灸3~5秒。此时施灸部位皮肤可出现黄斑,1~2小时后局部发疱,一般不需挑破,3~4日后可自然吸收,如水疱较大,可用消过毒的毫针点刺数孔,放出液体,局部涂擦甲紫即可。一般短期内留有色素沉着,不遗瘢痕。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主要适用于哮喘、肺痨、癫痫、溃疡病和发育障碍等。对高血压.预防中风及防病健身有较好的效果。用小艾炷直接安放在穴位上施灸,灸后局部皮肤被烧伤,产生无菌性化胺现象,故又称化脓灸。选择平整而舒适的体位,在选好的穴位上涂些蒜汁后,立即将小艾炷黏上.点燃施灸,直至艾炷全部烧尽,艾火自媳,除去艾灰。根据病情所需壮数,更换新炷再灸。每灸完一灶,重新涂蒜汁1次,一般灸3~5壮,小儿及体弱苦灸1~3壮。施灸过程中,如感到灼痛,可在穴位周围用手轻轻按摩、拍打,以减轻疼痛。灸毕,于施灸部位敷贴灸疮膏药(淡膏药)或一般膏药,封护灸疮,大约1周可化脓,如不化脓,可吃些羊肉、鱼、虾等物促使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药膏一次,4~5周疮口结痂,脱落而形成瘢痕。施灸时谨防晕灸,若有继发感染,则应积极对症治疗。
(2)间接灸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药物,不使其直接接触皮肤的一种施灸技术,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本法火力温和,易于被患者接受,临床运用广泛。根据其衬隔物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炎法。
隔姜灸:此法最为常用。适用于因寒所致的呕吐、腹痛、泄泻、胃痛、痛痹、痛经、面瘫等病症。取新鲜生姜一块,切成约3~4mm厚的姜片(姜片大小根据施灸部位及所用艾炷的大小而定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于施灸部位上,在其上置1个或数个炷,点燃施灸。如病人感到灼烫难忍,可将姜片向上提起,稍缓,再放下续灸,可灸3~7壮,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
为度。
隔蒜灸:适用于痈、疽、疮、疖、蛇咬、蝎螯等外伤疾患。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0.2~0.4cm厚的蒜片,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于施灸部位,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每灸4~5壮更换蒜片,每穴一次灸足5~7壮。也可取适量大蒜,捣如泥状,敷于穴上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灸之。
隔葱灸:适用于虚脱、腹痛、尿闭、疝气及乳腺炎等病。把葱切成0.3~4cm厚葱片,或捣如泥状,敷于脐中及四周,或敷于患处,不可太厚.上置大艾炷施灸,一般灸治5~7壮,以自觉内部温热舒适,不觉灼痛为度。
隔胡椒灸:适用于胃寒呕吐、腹痛泄泻、风寒湿痹及局部麻木不仁等病。取胡椒细末适量,加少量面粉和水调和,制成0.3cm厚的圆饼,中央凹陷,内置适量药末(丁香、肉桂、麝香等),将凹陷填平,放于施灸部位,上置艾炷灸之。每次用艾炷5~7壮,以内部感觉温热舒适,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隔韭菜灸:取韭菜连根适量洗净.捣烂如泥状,制成币状圆饼,置疮面上艾炷点燃灸之,一般每次灸5~7壮,以局部觉温热舒适为度。本法适用于疮疡痛等症。
隔盐灸:适用于急性胃肠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疝痛、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虚脱、中署、尿潴留等病。取干燥纯净的食盐适量研细或炒温,填平脐孔,上置艾炷灸之。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也可于盐上放置姜片而施灸,以免食盐受火暴起而致烫伤。临床一般施炎5~9壮。
隔附子灸:适宜治疗各种阳虚病症,如阳痿、早泄、畏寒、遗精,以及疮疡久溃不敛或一些阴虚性病症。亦称附子灸。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后,切片0.3~0.5cm厚,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于施炎部位的皮肤上,上置艾炷点燃灸之。也可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做饼如五分硬币大,厚约0.4cm,中间扎孔,放于施灸部位的皮肤,上置艾炷灸之。
隔黄土灸:本法对湿疹、白癣及其他因湿毒而致的皮肤病有效。选取纯净黄色黏土,用水调和做成约0.6cm厚的泥饼,中间针刺数孔,放在施灸部位,把艾炷放于泥饼上点燃施行。
隔甘遂灸:适用于小便不通等症。取甘遂末适量,加入面粉用水调成膏状,敷于脐中,上置艾炷灸之。
隔皂角灸:适用于蜂螯、蚊叮、虫咬等。取皂角切成片状,放患处上置艾炷施灸。
隔陈皮灸:适用于胃脘胀满、饮食不振、呕吐、呃逆等症。取陈皮晒干研末,用姜汁调如膏状,敷于中脘、神阙穴,上置艾炷灸之。
隔蓖麻仁灸:取蓖麻仁适量,去壳,然后将蓖麻仁捣烂如泥膏状,制成饼如二分硬币大,厚约0.3cm,贴敷于穴位上,上置艾炷灸之。如灸百会穴治疗脱肛、胃下垂;灸印堂、下关、颊车、阳白治疗面瘫。
隔鸡子灸:适用于发背、痈疽初起诸证。取鸡蛋一个,煮熟,对半切开,取半个(去蛋黄)盖于患处,于蛋壳上置艾炷灸之,以局部感觉热痒为度。
三、灸器炎
灸器灸是利用特制工具施灸的一种方法。这种特制的金属灸具有称为“温灸器”或“灸疗器”、家庭常用的有艾条器灸和温盒灸。
艾条器灸:是一种特制的筒状硬塑灸具,内装点燃后的艾条,并可通过橡皮筋与灸具上的固定钩将灸具固定于施灸部位,还可通过灸具上的螺旋调节及时调节施灸高度,一般炎10~20分钟,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病人感到舒适为度。凡适用于艾条悬起灸者均可用此法施灸,尤其适用于老年保健。
温盒灸:是一种用特制的盒形木制灸具,内装艾绒或艾条,点燃后固定在一个部位施灸的方法。灸盒按其规格分大、中、小三种(大号:长20cm,宽14cm,高8cm;中号:长15cm,宽10cm,高8cm;小号:长11cm,宽9cm,高8cm)。温灸盒制作:取规格不同的木板(厚约0.5cm)制成长方形木盒,下面不安底,上面制作一个随时取下的盖(与盒的外径大小相同),并在盒内中下部安置金属窗纱(40目或60目)一块,距底边约4cm。施灸时,把温灸器安放在所选部位的中央,将艾绒平铺干窗纱上,点燃施灸,或将点燃的艾条,置于窗纱上,对准穴位施灸。每次灸15~30分钟,艾绒或艾条燃完,可加艾域或艾条继续施灸,直至达到所需的施灸时间。在施灸过程中如周部自觉灼烫时,可将温灸盒稍上移,也可在盒与皮肤之间垫上棉布或纸片数层,待温度下降时再移去,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烫伤为度。
四、艾熏灸
艾熏灸适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将艾叶(或艾绒)适量放入容器内煎煮,然后盛于盆中,蒸汽熏灸之。也可将艾绒适量放入器皿中点燃,以烟熏灸之。
五、曰光灸
日光灸适用于风寒湿痹及慢性虚弱性疾病。将艾绒铺在穴位上或患处,在日光下曝晒(周围用物遮盖好,夏季要防止中暑),或借助聚光聚焦而施灸,以局部有温感为度。每次10~20分钟。
家庭艾灸中艾灸条使用注意
百度艾灸注意事项搜索结果会成千上万,其中都是介绍艾灸的注意事项的,包括如何正确取穴,如何防寒保暖,艾灸后饮食注意等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艾条使用的一些注意事项,今天haoaitiao小编给大家说说家庭艾灸中不得不注意的艾条使用注意事项。
首先:如何点燃艾条
比较仔细的朋友可能用火柴点燃,当然火彩点燃只限于金艾绒,这样的艾绒杂质很少,很容易点燃。常见的都是用打火机点燃,另外一些特例,比如雷火灸中使用的粗艾条就可以用酒精灯点燃。
其次:如何熄灭艾条
艾灸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艾条无法一次性用完,那么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正确的熄灭艾条呢?常见的做法就是放在隔绝空气的瓶子里熄灭。或者用水浇灭之后晒干,在或者用专用灭火帽来熄灭。
艾条按照用途有哪几类
艾条的分类方法很多,比如无烟艾条,陈艾条,悬灸艾条还有环切艾条等等。
优质艾条品牌
优质的艾条品牌包括湖北蕲艾,南阳汉医,这两个地方的艾条更好主要是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更加容易出产优质的艾条,其次这里是全国最大的艾条生产集散地。
最后老艾条的气味芳香,无有当艾的青草味。 艾烟淡白不浓烈不刺鼻,气味香。 艾条整体挺拔结实不松软,绒体柔软五桔梗杂质。 绒色土黄或金黄无当艾的绿色 火力柔和不刚烈,渗透力灸感强疗效好 具有上述特征的艾条就算是好艾条了。如果大家担心艾条质量问题,可以用TB上香怡艾条他们家的,质量确实不错,艾绒也比较细腻,没有杂质的。
面条分类
中国
“北方面条,南方米饭”[1] 这句话概括了古代中国的地方主食的特色。由于古代中国食品卫生条件较差,相对于其他食品而言,经过煮沸的面条最为洁净,可以极大地减少肠胃疾病的发生,因此面条成为中国最常见的食品之一。由于制条、调味、粗细的不同,从而使中国各地出现了数以千计的面条品种,遍及各地。
北方地区著名的面食有[1] :
新疆的拌面(俗称拉条子,是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在吐鲁番出土)。
山西的刀削面,焖面,猫耳朵,饸饹,剔尖,拨鱼,栲栳栳,不烂子等;
北京的炸酱面、龙须面;
河北的龙须面、劲面王、挂面、麻酱面、保定大慈阁素面;
山东的福山拉面,打卤面(济南),烤冷面;
陕西的油泼面,“biáng”“biáng”面,岐山臊子面,杨凌蘸水面,武功镇的旗花面,扯面,浆水面(汉中);
河南的烩面,道口麻鸭面,糊涂面条,手工面叶,浆面条,炝锅面,卤面(俗称蒸面条)等;
兰州的清汤牛肉面(兰州拉面);
内蒙古的焖面;
吉林的冷面、狗肉汤面。
南方地区著名的面食有[1] :
上海的阳春面;
江苏的南京小煮面、东台鱼汤面,虾油面,鱼汤鳝丝面、南通跳面、镇江锅盖面、苏州苏式汤面等;
浙江的杭州片儿川、葱油拌面、虾爆鳝面、面疙瘩、温州长寿面(也叫素面或者索面);
安徽的板面、魏王面
福建的福州线面、沙县拌面、莆田卤面、厦门沙茶面、漳州卤面、泉州面线糊、莆田妈祖面、尤溪大条面等;
台湾的担仔面、牛肉面,花蛤仔面等;
广东的广州馄饨面(有馄饨、面线合成)竹升面;
香港的捞面(不同于北方捞面)、车仔面、虾子面等;
湖北的武汉热干面;
重庆的重庆小面;
四川的担担面,豆花面,渣渣面(羊马),清汤面(邛崃),燃面(宜
宾),一根面(黄龙溪),铺盖面,麻哥面(武胜);
贵州的豆花面,肠旺面;
北方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以其为主食,南方多用其作早点。米粉,米线和河粉也是面条的种类。
艾灸的分类
艾卷灸
艾条灸(悬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
(1)艾条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2)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图150。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3)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4)回旋灸: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艾灸条在皮肤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温针灸
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直接灸
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电子艾灸
电子艾灸是根据传统的中医艾灸原理,结合现代超临界提取、微电子、
磁疗、远红外理疗等技术。电子艾灸实现了智能操作、控温控时、无烟无火、定向导入、透皮吸收、多穴同灸等功能,完全具备传统艾壮灸、艾条灸的功能,并可实施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等一系列灸法,使用针对不同疾病的特色灸片效果更佳,还弥补了传统艾灸烟熏火燎、灰烬烫伤、操作不便、效率低下等不足,是传统灸法革命性的创新!如电子艾灸仪便是采用电子艾灸之法。
艾条里面是什么成分
主要为艾绒。
传统的艾条一般是以纯棉纸质包裹着艾绒制成的圆柱形长条,主要是用于艾灸,纯艾绒制成的艾条称为清艾条;现在市面上所售的艾条也有在里面添加了其它的药物成分比如:桂枝、香附、广藿香等中药材,添加不同的材料所起到的效果也不同,被称为药艾条。
艾条按艾叶的存放时间可分为新艾和陈艾,陈艾又分为1年艾、3年艾、5年艾和8年艾,5年艾和8年艾的质量相对来说会比较好,整体呈金黄色,挥发油的含量少、烟雾少、穿透性强。
脑垂体瘤的疾病分类
1. 功能学分类
分为功能性垂体瘤和无功能性垂体瘤,据瘤细胞分泌的激素将功能性垂体瘤再进一步分为PRL瘤,GH瘤,ACTH瘤,TSH瘤,LH/FSH瘤及混合瘤和未分类腺瘤等。此分类法在临床中最为常用。
2. 肿瘤大小分类
按肿瘤直径大小分类,≤1 cm者称为微腺瘤; 1~4 cm为大腺瘤; > 4 cm为巨大腺瘤。
3. 生物学行为分类
分为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其定义为“生长突破其包膜并侵犯硬脑膜、视神经、骨质等毗邻结构的垂体腺瘤”。它是介于良性垂体腺瘤和恶性垂体癌之间的肿瘤,其组织学形态属于良性,生物学特征却似恶性。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预后均明显不同。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坏死、卒中、囊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有研究表明:70%的垂体卒中发生于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率高,原因一是很难切干净,二是增殖指数较高,肿瘤残余组织很快增长。
4. 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
Kovacs等通过对手术切除的8 000例垂体腺瘤研究后认为,垂体腺瘤的分类方法应包括5个方面,即临床表现和血中激素水平、神经影像学和手术中发现、肿瘤切片在光镜下表现、免疫组化分型及瘤细胞在电镜下的超微结构特征。每一条分类标准在确定诊断和分析肿瘤生物学表现方面均有重要价值,并已被推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垂体腺瘤分类标准。但该分类复杂,还未能在临床工作中广泛推广。
艾灸的分类
1.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
2.间接灸——也叫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黄蜡灸、硫磺灸等。
3.艾卷灸——艾条灸(悬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
4.温筒灸——铜制灸器、不锈钢灸器、竹制灸器。
5.无瘢痕灸----温和灸轮换灸雀啄灸回旋灸发疱灸6 悬灸通常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并不是这样。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而且两者治疗的范围也不一样,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区别。说艾灸的一种神奇的疗法,因为它的确有很多不同凡响之处。首先,艾灸的疗效就十分神奇。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中医艾灸其次,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日本人须藤作等做过的灸法抗癌研究,还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肤组织中潜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
艾灸的分类
艾灸可以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灸。
一、艾炷灸
艾炷灸是用艾绒捏成的圆锥体,点燃施灸的方法。又称为艾团、艾丸、艾圆等名称。古代以艾炷灸最盛行。一般艾柱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者如蚕豆大小,中者为黄豆大小,小者为麦粒大小,皆为上尖下大的圆锥体,便于平放和点燃。标准艾炷,其艾的直径为0.8厘米,柱高为1.0厘米,艾柱的重量约为0.1克,可燃烧3-5分钟。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1、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是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面施灸的一种方法。
2、间接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又称“隔物灸”。
二、艾条灸
艾条灸又称艾卷灸。是将艾条一端燃着后进行灸疗的一种方法。艾条灸可分为悬起灸、实按灸、隔物灸三种。
1、悬起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肤约3厘米,灸5-10分钟,可是皮肤又温热感而不至于烧伤皮肤。操作方法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三种方法。
2、实按灸,施用药物艾条点然后,垫上纸或布,乘热按到穴位上,使热气透达深部组织的一种施灸方法。
3、隔物灸,是在穴位或部位上覆盖某些物品后,将艾条点燃后悬灸隔物的一种灸法,常用的有隔核桃皮壳灸和隔蟾处皮灸。
三、温灸
温灸因其操作方法不同,可分为温灸器灸,蒸气灸及铺灸等。
1、温灸器灸,又叫灸疗器,使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
2、蒸气灸,将艾叶或艾绒放入容器内煎煮,用蒸气熏灸。
3、铺灸,是将艾绒铺在穴位上而施灸的一种灸法。
临床上垂体瘤的分类有哪几种
1.功能学分类
分为功能性垂体瘤和无功能性垂体瘤,据瘤细胞分泌的激素将功能性垂体瘤再进一步分为PRL瘤,GH瘤,ACTH瘤,TSH瘤,LH/FSH瘤及混合瘤和未分类腺瘤等。此分类法在临床中最为常用。
2.肿瘤大小分类
按肿瘤直径大小分类,≤1 cm者称为微腺瘤; 1~4 cm为大腺瘤; > 4 cm为巨大腺瘤。
3.生物学行为分类
分为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其定义为“生长突破其包膜并侵犯硬脑膜、视神经、骨质等毗邻结构的垂体腺瘤”。它是介于良性垂体腺瘤和恶性垂体癌之间的肿瘤,其组织学形态属于良性,生物学特征却似恶性。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预后均明显不同。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坏死、卒中、囊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有研究表明:70%的垂体卒中发生于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率高,原因一是很难切干净,二是增殖指数较高,肿瘤残余组织很快增长。
4.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
Kovacs 等通过对手术切除的8 000例垂体腺瘤研究后认为,垂体腺瘤的分类方法应包括5个方面,即临床表现和血中激素水平、神经影像学和手术中发现、肿瘤切片在光镜下表现、免疫组化分型及瘤细胞在电镜下的超微结构特征。每一条分类标准在确定诊断和分析肿瘤生物学表现方面均有重要价值,并已被推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垂体腺瘤分类标准。但该分类复杂,还未能在临床工作中广泛推广。
5.按细胞质的染色性能分类
依据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可将垂体腺瘤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嫌色性和混合性4类。过去认为,嗜酸性腺瘤表现为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嗜碱性腺瘤伴有柯兴综合征,而嫌色性腺瘤则无明显临床内分泌症状。实际上,仅依据垂体腺瘤细胞的嗜色特性进行分类,并不能反映垂体腺瘤的内分泌特征以及临床与病理学之间的关系
6.按组织结构分类
即按瘤细胞的排列方式及血管多少,分为弥漫型、窦样型、乳头型及混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