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心肌梗死的检查结果
大面积心肌梗死的检查结果
1.心电图特征性改变有Q波心梗的心电图特点。
(1)坏死区出现病理Q波,在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导联出现。
(2)损伤区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导联出现。
(3)缺血区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导联出现。
(4)背向心梗区R波增高,ST段压低和T波直立并增高。
2.心肌酶谱CPK、GOT,LDH升高,最早(6小时内)增高为CPK,3?4d恢复正常。增高时间最长者为LDH,持续1~2周。其中CPK的同工酶CPK?MB和LDH的同工酶LDH1的诊断特异性最高。
3.目前针对心肌坏死标志物心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ardiac Troponin I/Myoglobin/CK-MB),出现了快速诊断的金标诊断试剂,作为心肌梗死在突发时的一个最快速的辅助诊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
4.血象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沉加快,血清肌凝蛋白轻链增高。
引起冠心病的十大原因 冠心病疾病分类
临床将冠心病分为隐匿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心力衰竭型(缺血性心肌病)、猝死型五个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心绞痛型,最严重的是心肌梗死和猝死两种类型。冠心病疾病分类,一起来了解下。
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但病变较轻或有较好的侧支循环,或患者痛阈较高因而无疼痛症状。
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短暂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纤维化,心肌的血供长期不足,心肌组织发生营养障碍和萎缩,或大面积心肌梗死后,以致纤维组织增生所致。
患者心脏骤停的发生是由于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所致。
我们想要远离冠心病,那就应该有一个好的生活习惯,而且要定期的做一个身体的检查,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对于长期从事脑力劳动者,要学会适当放松,不要让自己长期处于压力中。
大面积心肌梗塞怎么治疗
大面积心肌梗塞是有可能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改善症状,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挽救患者的生命的。患者和家属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出现手术指征时切勿拖延,积极干预有望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大面积心肌梗塞发作,容易出现冠脉闭塞,心肌严重而持续的缺血坏死,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容易合并致命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脏穿孔等危险病症,甚至对生命造成威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望改善病情,保护患者的心脏功能,延续患者宝贵的生命。
把握治疗时机,根据大面积心肌梗塞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急诊溶栓或支架治疗,如果错过相关血管开通时期,进行积极、规范的镇痛、吸氧等治疗,加强病情监护,以限制和缩小梗塞面积。保持严格卧床,进易消化食物,预防便秘,以减轻心脏负担。待病情进入稳定期后,及时冠脉造影。
根据冠脉狭窄的范围、部位等合理应用支架介入或冠脉搭桥方法治疗。术后配合继续药物治疗,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有助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预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冠心病的分类
一、隐匿型: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但病变较轻或有较好的侧支循环,或患者痛阈较高因而无疼痛症状。
二、心绞痛型: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短暂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三、心肌梗死型: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四、心力衰竭型:(缺血性心肌病) 心肌纤维化,心肌的血供长期不足,心肌组织发生营养障碍和萎缩,或大面积心肌梗死后,以致纤维组织增生所致。
五、猝死型:分类标准 患者心脏骤停的发生是由于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所致。
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心肌梗死前先兆心肌梗死前先兆界定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过渡型。其心绞痛是心肌急剧的和暂时的缺血与缺氧引起的临床症状,具有发作性的临床特点。经临床及心电图、血清酶学检查都不能证实有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前驱疾病。 心肌梗死前先兆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引起的灶性坏死,心肌细胞的损伤较缓慢,散在缺血性心肌营养不良,镜下可有粟粒性坏死灶。这类病人心绞痛持续时间10~15min,有可能短期发生心肌梗死,临床上一般分为3种类型。
(1)无症状患者,休息或夜间反复出现15~30min或更长时间的持续性心绞痛。阵发性或进行性加剧,这些患者无论在临床或心电图方面都没有心肌梗死的表现(初发型心绞痛)。
(2)既往有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比过去频繁,发作持续时间也较久者,硝酸甘油疗效差(恶化型心绞痛)。
(3)在发生心肌梗死后(陈旧性心肌梗死),经过一个阶段无痛期后,在休息时反复出观心绞痛发作。心绞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心动过速,或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血压大幅度波动等,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变异型心绞痛)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假性正常化”)。心肌梗死前先兆常为急性心肌梗死前的临床表现,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兆,应早期进行防治。安静卧床休息时的心绞痛发作,虽然可有暂时性及可逆性,但多数是心肌梗死前先兆,有报道在3个月内发展到急性心肌梗死者占15%~31%。因此,对劳累型心绞痛患者,休息心绞痛发作出现时,应考虑到心肌梗死前先兆,决不可忽视,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及时积极治疗,尽量防止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老年人心肌梗死的前兆表现多不明显,有人认为1/2左右的病例在发生心肌梗死前1~2周内有先兆症状,但其症状不典型者多。有人报道,老年人心肌梗死,梗死面积的直径大于5cm以上者,48%有疼痛症状。
2.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心肌梗死发生后.多数病例主要表现是急性心肌缺血及坏死引起的剧烈疼痛,其次是休克、左心衰、心律夫常等.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症状随梗死的大小、部位、发展速度和原来心脏的功能情况等而轻重不同。
大面积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
1、指导病人正确服药,随身常备保健药盒,预防复发。
2、做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劳逸结合,避免诱因,定期复查。
3、饮食宜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纤维素饮食,防止便秘,戒烟酒,肥胖者控制体重。
4、坚持按医嘱服药,自我监测药物作用、副作用。
5、指导当病情突然变化时采取简易的应急措施。
6、告诉患者洗澡要让家属知道,不宜在饱餐和饥饿时进行,水温勿过冷过热时间不宜过长,门不要上锁。
7、嘱患者定期门诊随访进行心电图、血糖、血脂检查。如疼痛较前频繁、程度加重、服硝酸甘油不易缓解,伴出冷汗,即刻由家属护送就医。
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状
1.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
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
2.少数患者无疼痛
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3.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
可能误诊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少数患者表现颈部、下颌、咽部及牙齿疼痛,易误诊。
4.神志障碍
可见于高龄患者。
5.全身症状
难以形容的不适、发热。
6.胃肠道症状
表现恶心、呕吐、腹胀等,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更常见。
7.心律失常
见于75%~95%患者,发生在起病的1~2周内,以24小时内多见,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阻滞。
8.心力衰竭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在起病的最初几小时内易发生,也可在发病数日后发生,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
9. 低血压、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出汗、血容量不足、心律失常等可引起低血压,大面积心肌梗死(梗死面积大于40%)时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可引起心源性休克,收缩压<80mmHg,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心率增快,尿量减少(<20ml/h)。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
1、评估胸痛改善程度
详细倾听患者主诉,每15 min记录一次胸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有无伴随症状等,随时和医生联系。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监测血压、心率、脉搏,尿量,皮肤色泽及末梢循环,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3、注意实验室检查结果
监测心肌酶谱、心肌钙蛋白、凝血时间,电解质变化。
4、严密观察并发症的出现
(1)出血
出血是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应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全身皮肤黏膜变化,有无散在的瘀斑、出血点、血尿、黑便、血性痰,以及注射或穿刺局部有无血肿。尽量避免进行动脉穿刺及肌肉注射。
(2)再灌注心律失常
溶栓后由于梗死血管再通,患者临床症状好转、胸痛症状减轻、ST段恢复期或正常后突然出现心律失常,是判断溶栓治疗的有效指征之一,如抢救不及时可导致猝死。
(3)低血压
低血压可由大面积心肌梗死后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所致,也可能与血容量不足、再灌注性损伤、血管扩张药及合并出血有关,故需严密监测血压的变化。
(4)溶栓后再梗死
患者溶栓后病情无缓解,持续胸痛、烦躁等,或缓解后又出现上述症状,提示梗死面积扩大或未通,应密切观察心电图及生命体征,尽快行再灌注治疗,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大面积心肌梗死发生后该怎么办
当出现情况时,患者不要惊慌,首先应停止任何主动活动,平卧休息,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每5分钟可重复使用,有条件应吸氧;若含服硝酸甘油3片仍无效,或疼痛持续超过20分钟,应立即呼叫救护车,或直接转送到附近能提供24小时心脏急救的医院急诊科。
医院的检查中一般会接受心电图、抽血化验等必要检查,同时给予吸氧、输液、镇痛、心电图监测等措施。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是负责为心脏供应血液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了血栓,造成急性堵塞。因此除常规治疗外,关键须尽快进行“再灌注治疗”,即采取办法使已经堵塞的血管重新开放,恢复心脏的血液供应。主要有以下方法:
1. 急诊介入治疗:紧急行冠状动脉造影,寻找与本次发病直接相关的血管,通过扩张或放入支架,恢复到心脏的血流。此方法主要适用于胸痛12小时以内的心梗患者,成功率高,发生再次闭塞率低,并发症少低,但费用较高,须准备至少6万元。
2. 溶栓治疗: 静脉输入溶栓剂,使血栓溶解,达到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的目的。此方法主要适用于起病12小时以内,费用低于介入治疗,约2.5万左右,但血管再通率稍低,存在一定的出血危险。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
1、心律失常:见于75%~95%患者,发生在起病的1~2周内,以24小时内多见,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阻滞。
2、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在起病的最初几小时内易发生,也可在发病数日后发生,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
3、低血压、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出汗、血容量不足、心律失常等可引起低血压,大面积心肌梗死(梗死面积大于40%)时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可引起心源性休克,收缩压<80mmHg,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心率增快,尿量减少(<20ml/h)。
心脏骤停如何预防
脏骤停复苏成功的患者,及时地评估左心室的功能非常重要。和左心室功能正常的患者相比,左心室功能减退的患者心脏骤停复发的可能性较大,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较差,死亡率较高。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原发性心室颤动,为非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者,经及时除颤易获复律成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所致的心脏骤停,预后良好。相反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或室内阻滞引起的心脏骤停,预后往往不良。
继发于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心脏骤停,即时死亡率高达59%~89%,心脏复苏往往不易成功。即使复苏成功,亦难以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与心肌梗死的大小、部位、侧支循环发生机制及个体反应有关。
1.心肌梗死前先兆心肌梗死前先兆界定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过渡型。其心绞痛是心肌急剧的和暂时的缺血与缺氧引起的临床症状,具有发作性的临床特点。经临床及心电图、血清酶学检查都不能证实有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前驱疾病。 心肌梗死前先兆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引起的灶性坏死,心肌细胞的损伤较缓慢,散在缺血性心肌营养不良,镜下可有粟粒性坏死灶。这类病人心绞痛持续时间10~15min,有可能短期发生心肌梗死,临床上一般分为3种类型。
(1)无症状患者,休息或夜间反复出现15~30min或更长时间的持续性心绞痛。阵发性或进行性加剧,这些患者无论在临床或心电图方面都没有心肌梗死的表现(初发型心绞痛)。
(2)既往有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比过去频繁,发作持续时间也较久者,硝酸甘油疗效差(恶化型心绞痛)。
(3)在发生心肌梗死后(陈旧性心肌梗死),经过一个阶段无痛期后,在休息时反复出观心绞痛发作。心绞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心动过速,或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血压大幅度波动等,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变异型心绞痛)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假性正常化”)。心肌梗死前先兆常为急性心肌梗死前的临床表现,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兆,应早期进行防治。安静卧床休息时的心绞痛发作,虽然可有暂时性及可逆性,但多数是心肌梗死前先兆,有报道在3个月内发展到急性心肌梗死者占15%~31%。因此,对劳累型心绞痛患者,休息心绞痛发作出现时,应考虑到心肌梗死前先兆,决不可忽视,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及时积极治疗,尽量防止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老年人心肌梗死的前兆表现多不明显,有人认为1/2左右的病例在发生心肌梗死前1~2周内有先兆症状,但其症状不典型者多。有人报道,老年人心肌梗死,梗死面积的直径大于5cm以上者,48%有疼痛症状。
2.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心肌梗死发生后.多数病例主要表现是急性心肌缺血及坏死引起的剧烈疼痛,其次是休克、左心衰、心律夫常等.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症状随梗死的大小、部位、发展速度和原来心脏的功能情况等而轻重不同。
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1.心肌梗死前先兆心肌梗死前先兆界定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过渡型。其心绞痛是心肌急剧的和暂时的缺血与缺氧引起的临床症状,具有发作性的临床特点。经临床及心电图、血清酶学检查都不能证实有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前驱疾病。 心肌梗死前先兆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引起的灶性坏死,心肌细胞的损伤较缓慢,散在缺血性心肌营养不良,镜下可有粟粒性坏死灶。这类病人心绞痛持续时间10~15min,有可能短期发生心肌梗死,临床上一般分为3种类型。
(1)无症状患者,休息或夜间反复出现15~30min或更长时间的持续性心绞痛。阵发性或进行性加剧,这些患者无论在临床或心电图方面都没有心肌梗死的表现(初发型心绞痛)。
(2)既往有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比过去频繁,发作持续时间也较久者,硝酸甘油疗效差(恶化型心绞痛)。
(3)在发生心肌梗死后(陈旧性心肌梗死),经过一个阶段无痛期后,在休息时反复出观心绞痛发作。心绞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心动过速,或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血压大幅度波动等,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变异型心绞痛)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假性正常化”)。心肌梗死前先兆常为急性心肌梗死前的临床表现,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兆,应早期进行防治。安静卧床休息时的心绞痛发作,虽然可有暂时性及可逆性,但多数是心肌梗死前先兆,有报道在3个月内发展到急性心肌梗死者占15%~31%。因此,对劳累型心绞痛患者,休息心绞痛发作出现时,应考虑到心肌梗死前先兆,决不可忽视,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及时积极治疗,尽量防止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老年人心肌梗死的前兆表现多不明显,有人认为1/2左右的病例在发生心肌梗死前1~2周内有先兆症状,但其症状不典型者多。有人报道,老年人心肌梗死,梗死面积的直径大于5cm以上者,48%有疼痛症状。
2.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心肌梗死发生后.多数病例主要表现是急性心肌缺血及坏死引起的剧烈疼痛,其次是休克、左心衰、心律夫常等.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症状随梗死的大小、部位、发展速度和原来心脏的功能情况等而轻重不同。
室壁瘤的危害
室壁瘤是指大面积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出现室壁扩张、变薄、心肌全层坏死,坏死的心肌逐渐被纤维疤痕组织所替代,病变区薄层的心室壁向外膨出,心脏收缩时丧失活动能力或呈现反常运动,形成室壁瘤,室壁瘤严重影响心脏功能,不积极治疗,患者最终会因心力衰竭等原因死亡。临床表现有气急、左心衰竭、心绞痛、心律失常和体循环动脉栓塞。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与室壁瘤的大小和左心室正常部分心肌的数量和功能状况有密切关系,室壁瘤实质不是真性的肿瘤,而是心脏局部由于缺血坏死后形成的局部膨出的结果,其壁比正常的心肌层要薄,所以容易破裂,形成心脏破裂,造成严重的后果;其次也是可以造成心脏运动不协调的,影响心脏搏动的。另外,室壁瘤的局部通常也是栓子的好发部位,运动到别处容易造成栓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