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如何分型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如何分型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两个型,I 型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见于 50 岁绝经前后妇女。Ⅱ型为低转换型骨质疏松症,包括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认为 65 岁以上女性和 70 岁以上男性发生的骨质疏松为Ⅱ型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需做哪些检查
医学上将骨质疏松症分为三类。
第1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此类又分为两型,即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这是伴随着年龄增长或妇女绝经后发生的一种退行性病变,是中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第2类: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当诱因消除后,骨质疏松症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即属于此类。
第3类:特发性骨质疏松症,这类患者多伴有家族遗传史。
诊断骨质疏松症需做哪些检查
生化检查:有助于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分型。
与骨矿物质有关的生化检查:
(1)血清骨矿物质成分的测定:血清总钙和游离钙、血清无机磷、血清镁。
(2)尿矿物质成分的测定:尿钙、尿磷、尿镁。
与骨转换有关的生化检查:
(1)反映骨形成的生化指标:血清总碱性磷酸酶(TALP)和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
(2)反映骨吸收的生化指标: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尿羟脯氨酸(HOP)、尿羟赖氨酸糖甙(HOLG)。
X线检查:基层医院受条件的限制,X线仍不失为一种检查骨质疏松症的方法。但该方法只能定性,不能定量,且不够灵敏,一般在骨量丢失30%以上时,X线才能有阳性所见。
骨密度测量: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EXA)。通过X射线束穿透身体之后,扫描系统将接受的信号传送到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计算骨矿物质含量、面积、骨矿密度。
骨质疏松症患病的类型有哪些
骨质疏松发病可见于各种年龄阶段,但是老年相对集中,患上骨质疏松对于患者来说,身体活动受限,长期患病可能导致椎体变形,造成患者机体老化。根据骨质疏松表现的症状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下就是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类型。
首先,按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骨质疏松症的分类之一:如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
第二,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如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等。
第三,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还有原因不明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如遗传性骨质疏松症等。
其次,专家又指出,根据骨质疏松发生的范围又可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 全身性骨质疏松症:如老年性骨质松症、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等。
第二, 局限性骨质疏松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性骨质疏松症、肢体石膏固定后引起的局部骨质疏松症等。这也是骨质疏松症的分类之一。
骨质疏松对于患病人群来说,疼痛、易骨折、呼吸功能的下降,给患者的身体带来痛苦的同时,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对于老年的身体更是雪上加霜,患病后应及早治疗,避免诱发并发症。
骨质疏松症患者如何进行分类
骨质疏松症(有时也简称为骨质疏松)可分为以下几类: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如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
(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如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等。
(3)原因不明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如遗传性骨质疏松症等。
根据骨质疏松发生的范围又可分为以下两类:
(1)全身性骨质疏松症:如老年性骨质松症、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等。
(2)局限性骨质疏松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性骨质疏松症、肢体石膏固定后引起的局部骨质疏松症等。
骨质疏松症如何进行分类呢,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很简单的骨质加快丢失的表现,骨质易脆而增加老人的的风险,关于女人而言,更年期的女人荷尔蒙削减是加快骨质丢失的原凶,而关于男性而言,雄性激素相同具有保持骨质密度的功用。
老年人骨质疏松的症状
临床类型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大类: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单位体积骨量减少,骨组织细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改变,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以前者为多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2个亚型。
Ⅰ型骨质疏松症:又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年龄多在绝经后至70岁,主要见于女性,女∶男为6∶1,骨质疏松以骨松质为主,最常见的骨折部位以椎体和远端桡骨多见,主要发病因素为雌激素缺乏。
Ⅱ型骨质疏松症:又称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年龄多在70岁以上,女性略多于男性,女∶男为2∶1,松质骨与皮质骨同样疏松,骨折部位多见于股骨,椎骨及尺桡骨,主要发病因素为年龄老化。
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是指伴有明确的原发病或导致骨质疏松症的继发性病因者,主要病因有以下几类:
(1)内分泌疾病:
①肾上腺皮质疾病:库欣病,阿狄森病。
②性腺疾病:促性腺激素增高症,非正常绝经性骨质疏松症,性腺功能减退。
③垂体疾病:肢端肥大症,垂体功能减退。
④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
⑤甲状旁腺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⑥胰腺疾病:糖尿病。
(2)骨髓疾病:骨髓病,白血病,淋巴病,转移瘤,高歇病,贫血(镰状细胞,地中海贫血,血友病),肥大细胞病。
(3)肾脏疾病:肾衰竭,肾功能不全,肾小管酸中毒,肾性骨病。
(4)风湿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炎性多关节病。
(5)胃肠道疾病:胃肠吸收障碍综合征,胃切除术,肠道旁路等。
(6)肝脏疾病: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或特发性)。
(7)先天性结缔性组织病:成骨细胞缺陷症,高胱氨酸尿症,Ehlers-Danos综合征及Marfan综合征。
(8)药物因素:类固醇类药物,肝素,抗惊厥药,免疫抑制剂,甲状腺制剂,抗酸剂(铝制剂)。
(9)营养因素: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AD过多,钙缺乏,蛋白质缺乏。
(10)废用因素:长期卧床引起的肢体瘫痪,宇宙飞行引起的失重,骨折后。
3.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1)青少年骨质疏松症。
(2)青壮年,成年人骨质疏松症。
(3)妇女妊娠,哺乳期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可分为2型,Ⅰ型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即骨吸收与骨形成均活跃,但以骨吸收为主,常见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Ⅱ型为低转换型骨质疏松,即骨吸收与骨形成均不活跃,但仍以骨吸收为主,常见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通过病史,临床表现,骨密度测定,骨吸收骨形成的指标测定,骨质疏松不难诊断。
在绝经后妇女或老年人,有易患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如老衰,种族遗传,生活习惯,运动减少,吸烟,饮酒,长期摄入咖啡等,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与骨质疏松的程度及骨折有关,在早期,骨质疏松较轻者,常无明显不适感,称为“静悄悄的疾病”,然而到了中晚期,则出现局部或全身骨痛,身高变矮,驼背,有外力或轻微外力即骨折,甚至呼吸障碍。
骨质疏松的三大症状
骨质疏松的三大症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患者随之增加并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骨折,以脊柱、髋部及腕部骨折多见。但不同的种族、不同的生活环境及遗传背景不同,骨质疏松患病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也是不同的。
骨质疏松症分为三大类。
①原发性又可分为两种类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由破骨细胞介导,最常见于绝经不久的女性(多在51~65岁),为高转换型;老年性骨质疏松多在65岁以后发生,与高龄、慢性钙缺乏、骨形成不足有关。
②继发性者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如内分泌代谢病、血液病、胃肠道疾病、长期卧床、制动等。
③第三类为特发,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多数有遗传家族史,女性多于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占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的95 %以上。
骨质疏松的三大症状:对于该问题进行了介绍希望大家有所了解,同时也希望对骨质疏松的治疗。
老年人骨质疏松的临床症状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单位体积骨量减少,骨组织细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改变,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以前者为多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2个亚型。
Ⅰ型骨质疏松症:又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年龄多在绝经后至70岁,主要见于女性,女∶男为6∶1,骨质疏松以骨松质为主,最常见的骨折部位以椎体和远端桡骨多见,主要发病因素为雌激素缺乏。
Ⅱ型骨质疏松症:又称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年龄多在70岁以上,女性略多于男性,女∶男为2∶1,松质骨与皮质骨同样疏松,骨折部位多见于股骨,椎骨及尺桡骨,主要发病因素为年龄老化。
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是指伴有明确的原发病或导致骨质疏松症的继发性病因者,主要病因有以下几类:
(1)内分泌疾病:
①肾上腺皮质疾病:库欣病,阿狄森病。
②性腺疾病:促性腺激素增高症,非正常绝经性骨质疏松症,性腺功能减退。
③垂体疾病:肢端肥大症,垂体功能减退。
④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
⑤甲状旁腺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⑥胰腺疾病:糖尿病。
(2)骨髓疾病:骨髓病,白血病,淋巴病,转移瘤,高歇病,贫血(镰状细胞,地中海贫血,血友病),肥大细胞病。
(3)肾脏疾病:肾衰竭,肾功能不全,肾小管酸中毒,肾性骨病。
(4)风湿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炎性多关节病。
(5)胃肠道疾病:胃肠吸收障碍综合征,胃切除术,肠道旁路等。
(6)肝脏疾病: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或特发性)。
(7)先天性结缔性组织病:成骨细胞缺陷症,高胱氨酸尿症,Ehlers-Danos综合征及Marfan综合征。
(8)药物因素:类固醇类药物,肝素,抗惊厥药,免疫抑制剂,甲状腺制剂,抗酸剂(铝制剂)。
(9)营养因素: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AD过多,钙缺乏,蛋白质缺乏。
(10)废用因素:长期卧床引起的肢体瘫痪,宇宙飞行引起的失重,骨折后。
3。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1)青少年骨质疏松症。
(2)青壮年,成年人骨质疏松症。
(3)妇女妊娠,哺乳期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可分为2型,Ⅰ型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即骨吸收与骨形成均活跃,但以骨吸收为主,常见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Ⅱ型为低转换型骨质疏松,即骨吸收与骨形成均不活跃,但仍以骨吸收为主,常见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通过病史,临床表现,骨密度测定,骨吸收骨形成的指标测定,骨质疏松不难诊断。
在绝经后妇女或老年人,有易患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如老衰,种族遗传,生活习惯,运动减少,吸烟,饮酒,长期摄入咖啡等,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与骨质疏松的程度及骨折有关,在早期,骨质疏松较轻者,常无明显不适感,称为“静悄悄的疾病”,然而到了中晚期,则出现局部或全身骨痛,身高变矮,驼背,有外力或轻微外力即骨折,甚至呼吸障碍。
骨质疏松疼痛的分类
骨质疏松的分类可有以下几类:
一、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如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
1、老年性骨质疏松常伴有疼痛,患者也会身高缩短,驼背。躲在疼痛后出现。
2、绝经后骨质疏松一般是绝经后发病,多在绝经5-10年内。患者会腰背疼痛,易发生骨折。
3、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如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等。
4、原因不明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如遗传性骨质疏松症等。
二、根据发生的范围骨质疏松的分类又可有以下两种:
1、全身性骨质疏松症:如老年性骨质松症、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等。
2、局限性骨质疏松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性骨质疏松症、肢体石膏固定后引起的局部骨质疏松症等。
3、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
4、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
5、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多半有遗传家庭史,女性多于男性。妇女妊娠及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可列入特发性骨质疏松。
综是所述就是专家为您介绍的骨质疏松的分类。同时也衷心的希望大家在阅读此篇文章后能够引起您的重视,让我们一起来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吧!
骨质疏松的分类有哪些呢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如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
1、老年性骨质疏松常伴有疼痛,患者也会身高缩短,驼背。躲在疼痛后出现。
2、绝经后骨质疏松一般是绝经后发病,多在绝经5-10年内。患者会腰背疼痛,易发生骨折。
(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如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等。
(3)原因不明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如遗传性骨质疏松症等。
根据发生的范围骨质疏松的分类又可有以下两种:
(1)全身性骨质疏松症:如老年性骨质松症、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等。
(2)局限性骨质疏松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性骨质疏松症、肢体石膏固定后引起的局部骨质疏松症等。
骨质疏松有哪些类别
"骨质疏松分为哪两类,骨质疏松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特发性骨质疏松症这三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以内,是由于雌激素缺乏导致骨量减少以及骨组织的结构变化,使骨的脆性增加易于骨折;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是老年人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是发生在青少年,病因不明确。"
骨质疏松的三大症状
骨质疏松症分为三大类。
①原发性又可分为两种类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由破骨细胞介导,最常见于绝经不久的女性(多在51~65岁),为高转换型;老年性骨质疏松多在65岁以后发生,与高龄、慢性钙缺乏、骨形成不足有关。
②继发性者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如内分泌代谢病、血液病、胃肠道疾病、长期卧床、制动等。
③第三类为特发,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多数有遗传家族史,女性多于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占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的95 %以上。
骨质疏松的三大症状:对于该问题进行了介绍希望大家有所了解,同时也希望对骨质疏松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