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焦虑症是什么引起的呢
分离焦虑症是什么引起的呢
1.遗传:临床研究发现,患有焦虑症的父母所生的子女,焦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所生的子女。而且同卵双生子焦虑症的同病率可高达50%,这些都说明分离焦虑症与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
2.不良事件影响:在幼儿分离焦虑症出现之前,往往有生活事件作为诱因。常见的生活事件为与父母突然分离,在幼儿园受到挫折,家中发生不幸事故,如亲人重病或死亡等。
3.过分依恋: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宝宝平时一直与父母或亲人呆在一起,不与外界接触,而母亲则往往对孩子过于珍爱、过分保护,从而使孩子养成胆小害羞、依赖性强、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个性弱点。一旦与亲人突然分离,就容易出现分离性焦虑。临床众多实际案例表明,亲子过分依恋是引起幼儿分离焦虑症的重要原因。
儿童分离焦虑症的具体诊断表现详解
分离焦虑是指儿童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由于儿童分离焦虑症很容易诱发出严重的精神问题,因此及时的发现和治疗十分重要。那么,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分离性焦虑有以下的主要表现:
1、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一: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因不愿离开依恋对象而不想上学或拒绝上学或没有依恋对象陪同绝不外出,宁愿呆在家里;
2、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二: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没有依恋对象在身边时不愿意或拒绝上床就寝;.反复做恶梦,内容与离别有关,以致夜间多次惊醒;
3、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三: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与依恋对象分离前过分担心,分离时或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痛苦、淡漠,或社会性退缩;
4、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四: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与勇敢的孩子相反,恐惧和胆怯的小儿怕黑暗,怕空旷,怕见生人,怕独处一室。这种恐惧紧张往往造成失眠、梦魇、易哭、懦弱和缺乏自信;
5、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五: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常常会表现得不合群,对集体或游戏均不感兴趣,自己生活在幻想之中;
6、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六: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会子表现出十分固执,对抗的态度,稍不遂意即哭闹、打滚、以拒食来表示反抵。坚持自己无理的要求;
7、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七: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反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但无相应躯体疾病;
8、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八: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表现得冷淡,少说话,反应迟钝;
9、儿童分离性焦虑症的具体表现九: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孩子脾气猛烈,不如意即大哭、大闹、叫喊、扔东西、踢人、咬人、以头碰墙等。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是孩子哭叫一二声或大哭之后,突然呼吸停止,面色紫绀,随之抽搐或“昏死”过去,好一会才恢复过来,医学上称为屏气发作。
分离性焦一般发生在6岁在前的儿童,这种心理障碍一般都主张早点得到治疗,以免以后给他们的人格或心理方面造成新的障碍。治疗过程中,父母需要共同参与,调整家庭教养方式,改善家庭气氛和环境,帮助家长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行为方式和情绪反应对患儿可能产生的影响及程度。
儿童分离焦虑症怎么办?
选择照看孩子的合适人选
哪怕你对孩子的安全有一点点的担心,和孩子分开对你来说都会非常的困难。但是没有人能像玛丽·鲍宾斯一样完美,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对照看孩子的保姆,你的期望要现实一些。
往家里打电话
和保姆保持紧密的联系会让你感觉轻松一些;让保姆知道你打电话是因为和宝宝分开感觉焦虑。保姆从前很可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当电话让你感觉舒服些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不再需要那么频繁地打电话了。
白天和宝宝的联络,给孩子看照片
我和丈夫协调了彼此的时间,这样,我们两人可以总有一个人和8个月大的儿子待在家里了。但是,孩子还会因为想念不在家的爸爸或妈妈而哭闹。为此,我们把自己16x20寸的照片挂起来。现在,孩子一哭着要爸爸或妈妈,我们就把他带到挂照片的房间让他偷看一眼。孩子看到照片的时候高兴得又笑又叫。这样也让我和丈夫感觉好多了,即使我们不在家还是能和孩子在一起。
一天一封信
我出国的时候,给家里打电话不是很困难就是很贵。我不在家的时候,希望两个孩子能好好的,我给他们每个人留下许多我写的信,这些信供他们在我走后阅读。在信上,我告诉他们我那一天要做什么,然后还会写上个笑话。这样没有我在身边,孩子们的日子能好过一些。
一起吃午饭
在离我工作单位5个街区的地方,我找到了一家非常好的私人幼儿园。照看我2岁大儿子的工作人员非常好,她允许我每天中午和孩子一起吃午饭。这样,早晨和孩子分开的时候就容易多了,因为我们知道中午的时候就又能见到对方了。
6
一天一个惊喜
让我4岁的儿子待在幼儿园是场持久战。孩子总是紧紧抓着我的胳膊抽泣。于是,每天我都会在孩子的口袋里给他留下一些惊喜——都是些很简单的东西,像巧克力和小图片。这是一种好方法,这种方式让孩子明白,即使不在一起,我们还可以保持联系。这么做真的非常有效。
分离焦虑症应该如何治疗
1 概述
即婴幼儿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结系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以表示拒绝分离。
是婴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病于学龄前期。
2 表现
分离焦虑是儿童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病于学龄前期,主要表现为患儿与亲人分离时产生的焦虑反应。
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反抗阶段--嚎陶大哭,又踢又闹;
失望阶段--仍然哭泣,继继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3 对策
有5%~8%的宝宝"分离焦虑"特别严重,对于这部分宝宝,如何引导他们,使之乐于在家中谈论幼儿园,是疏解其"分离焦虑"的第一步。
不要硬生生地正面灌输,可以采取一些出其不意的办法,比如,"小魔王曲奇也要上幼儿园了,你猜他是怎么去的呢?是乘坐巫婆的飞行毯去幼儿园,还是骑着狮子王去幼儿园?或者是踩着杂技车去幼儿园?"每晚上床时,还可以讨论一下:"如果小曲奇是踩着杂技车去了幼儿园,还会有哪些事情发生呢?"一旦孩子对这个故事产生了期待感,他同样也会对幼儿园产生期待感,对幼儿园的排斥和抗拒心理,就被打破了。诊断分离焦虑要在孩子3岁以上,治疗上要首先找出有关因素,并给予辅导和短期心理治疗。
一分离就焦虑 安抚BB有高招
这是分离焦虑症的表现,意味着婴儿正在长大,他们明白自己正在和父母以外的人呆在一起。尽管对让他们独处造成分离焦虑感到压力和愧疚,但是要明白的是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你可以帮助他们更顺利更轻松地度过此过渡期。
了解分离焦虑症的原因
当婴儿开始更好的地感知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就会出现分离焦虑问题。纽约大学医学中心的理查德加拉格尔教授说:“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父母可以向婴儿暗示一切都没有问题,给他们支持,并且将分离时间压缩到最短。”
分离焦虑症的时长
在婴儿一岁半到两岁期间,分离焦虑症会渐渐消失。在此之前,父母都是百感交集,为了婴儿的失落而自责,为了他们的粘人而忧心。我们可以努力让他们知道父母是爱他们的,使他们能够减少压力。不要因为分离焦虑症就不让婴儿接触其他人。过分的溺爱和保护会使得他们永远不能微笑着面对朋友和亲人。对于这段艰难的时期,我们为父母提供了一些参考建议。
什么是分离焦虑
和亲密的抚养者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情绪和行为,就叫做“分离焦虑症”。它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而这种不适应行为或情绪,依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例如:越小的孩子,会表现出来紧紧抱着父母不放、害怕、非常爱哭;而较大的孩子,则会有惧怕的表情出现、情绪非常不稳定、又叫又跳的、耍赖、哭躺在底上不起来等等。
分离焦虑的危害
分离焦虑症对儿童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及早发现并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其将来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新入园的幼儿中,焦虑程度严重的幼儿数量在增加
几种常见的预期焦虑症的发病因素
快节奏的社会让很多人感到压力山大,焦虑症就是压力过大萌发的病症。预期焦虑症是怎么回事?很多人不清楚什么是预期焦虑症,下面就来说下预期焦虑症的病因、症状表现以及缓解方法。
患了焦虑症的人有种杞人忧天的情况,就是一件事情原本没有那么严重,而焦虑症患者对预期将要发生的事情发愁、烦恼。所以整天提心吊胆、战战兢兢、紧张不安。焦虑情绪过度时,就会伴随一些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尤其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的表现,如手脚心多汗、心悸、心跳快、呼吸急促、肌肉收缩、颤抖等。
几种常见的预期焦虑症的发病因素:
1、惊恐发作
这是一类急性发作的强烈焦虑. 会突然感到危机或威胁即将来临或死亡迫在眉睫,体验到强烈的恐惧,并产生立即逃离的冲动;同时出现各种躯体症状和认知症状,如心悸、出汗、震颤、或摇晃、呼吸困难或窒息感、堵塞感、胸痛或不适、恶心或胃不适、头昏或感到头重脚轻、现实解体、人格解体、害怕失去控制或会“发疯”、濒死感、感觉异常,以及寒战或发热。 常见于惊恐障碍或各种恐怖症。
2、无名焦虑或浮游性焦虑
是一类没有原因的不限于特殊场景的广泛而持久的焦虑。 个体预感到存在迫在眉睫,而且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危险,但是又说不清楚危险来自哪里;同时,个体又怀疑自己是否有应对这种即将来临的危险的能力。 出现警觉性增高,运动性不安和躯体症状,如心跳加快、窒息感、胸部堵塞感或不适、恶心或胃部不适、出汗、面色潮红或苍白、震颤等。 此类焦虑是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特征。
3、预期焦虑
焦虑障碍患者预期再次面临害怕的场合或情境时出现的焦虑,例如:惊恐障碍患者对惊恐再次发作的担心,社交恐惧症患者对即将来临的社交场合的担心。
4、忧虑性期待
由患者过分担心自己或亲友会发生不幸的事情或会发生非现实威胁引起。 例如担心子女出门会发生诸如车祸的意外。
他们常常有恐慌的预感,整日忧心忡忡、心烦意乱、坐卧不宁。其焦虑的程度与现实或诱发焦虑的事件本身的程度很不相称。
5、临场焦虑
它与执行一项任务有关,完成该项任务越没有把握,焦虑也可能越大。考试前出现的焦虑属此类。临场焦虑特别见于性功能障碍者
6、分离焦虑
是儿童对父母分离的一种反应,通常出现哭叫易激怒和其他痛苦象征。大多数人认为只是儿童试图对强加给他的改变作出的一种调整反应。分离焦虑见于儿童的分离焦虑障碍。
在预期性焦虑症中,引起心理反应的症状的焦虑会加剧或导致症状的产生。而症状的出现又进一步强化预期性焦虑,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在这个恶性循环中,你被封闭起来而不能自拔。
儿童分离焦虑症的危害
每个孩子都会出现分离性焦虑,只是轻重程度有所区别。
如果过分严重的话,则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早期的分离性焦虑如果比较严重,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创造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发展,使他们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比别的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恐惧和分离性焦虑/
不会自然消失的儿童焦虑症
儿童焦虑症是一种普通的心理障碍,无缘无故的精力不集中、紧张、恐惧、焦虑等这些都是儿童焦虑症的典型情绪异常表现之一。据研究显示,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成年心理疾病多由儿童期焦虑症引起。即,儿童焦虑症会影响儿童成长,导致成人后各类严重心理障碍。
焦虑症困扰儿童 通常很难察觉
许多父母可能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孩子正在经历一些异常症状,因为儿童的头脑和情绪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要区分和判断正常的焦虑和由焦虑症引起的行为障碍会比较困难。比如,两岁大的孩子会害怕陌生人,学龄前儿童通常怕黑等,这些其实都属于与年龄相当的正常焦虑范围。
科学研究发现,儿童的焦虑症与成年人所经历的焦虑症非常相似;而且和成年人一样,一个患有社交恐惧症等焦虑症的儿童,很可能同时患有其他多种焦虑症。患有社交恐惧症和社交焦虑症的儿童,在陌生人面前或在陌生环境中会极其害羞和害怕,他们可能害怕主动跟别人说话或者不敢参加小朋友的生日宴会。
儿童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焦虑症还包括:强迫症、恐惧症、分离焦虑症、单纯畏惧(比如害怕水、害怕窒息、害怕昆虫等),以及通常因虐待而导致的创伤后压力症等。
焦虑症成因复杂 治疗方法各异
心理学家认为,这些心理疾病的成因非常复杂,它可以是基因方面的,也可能是由后天环境引起的。有些焦虑症可能具有遗传性,一些儿童甚至在4个月大的时候就表现出极度的害羞症状,一见到陌生人就心跳加速、哭泣或害怕。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些儿童会慢慢长大并摆脱这些恐惧;当然他们还可以通过接受心理治疗来克服这些障碍,比如游戏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等,这些都是近年来治疗儿童和青少年焦虑症的有效方法。
心理学家指出,父母也没有必要过分担心自己害羞的孩子,担心孩子因可怕经历而导致的周期性恶梦,或者害怕这些焦虑症会毁了孩子一辈子,最重要的是应该客观对待,积极引导和治疗,毕竟害羞的儿童并不总是变成焦虑的成年人,很多焦虑症的症状也有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
许多家人都很容易忽视儿童焦虑症这一心理障碍,认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这种理解有一定的谬误。如果仅仅是儿童焦虑情绪,的确会随着时间流逝,但是儿童焦虑症和儿童焦虑情绪不同,如不加以治疗,焦虑症是无法自然消失的。
宝宝有分离焦虑症
分离焦虑是亲子依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亲子依恋是指宝宝对家人的依恋对陌生人的害怕,尤其是对特定养育者(比如,妈妈或奶奶)的依恋。亲子依恋有群体层面也有心腹层面、小团体层面,妈妈是宝宝依恋的核心人物,和妈妈稍微的分离会给宝宝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宝宝亲子依恋发展必然要经历这个焦虑阶段,属于宝宝成长发展的正常现象,说明宝宝已经超越了依恋的第二个阶段,要进入第三阶段了。
分离焦虑反映宝宝认知能力发展阶段
宝宝6个月后思维能力就进步了,预期事情比以往更有效,也能通过新的能力改变自己想要的事情,比如妈妈坐出拿包包要出门的动作时,宝宝就意识到要和妈妈分离了,就会抓住妈妈或者直接大哭大闹,以此阻止妈妈的离开。而6个月前的宝宝简单的认知能力是不会意识到妈妈分离前动作的后果,所以没什么分离焦虑可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分离焦虑说明宝宝比以往更聪明了。
为什么焦虑
为什么会焦虑?现代人好像一直被焦虑情绪所困扰,工作不顺心,感情出现问题,升职遥遥无期等等这些都是诱发焦虑的原因。焦虑情绪并不是焦虑症,但是当这些焦虑情绪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就很容易诱发焦虑症发作。我们要想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就需要远离焦虑症困扰,从焦虑症的原因开始做好焦虑症的防治至关重要,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为什么会焦虑?焦虑症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躯体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碍虽然不会是引起焦虑症的唯一原因,但是,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病人的焦虑症状可以由躯体因素而引发,比如,甲状腺亢进、肾上腺肿瘤。许多研究者试图发现,是不是焦虑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某些神经递质,是引发焦虑症的罪魁祸首。
二、个人内部的各种冲动、欲望,与自我难以调和,反应性的敌意、极力压抑的冲动、矛盾的意向是常见的焦虑症的原因。超我对自我的道德和完美主义的要求。因未臻完美而责备自己,因有不道德的念头而厌恶自己。
三、认知过程,或者是思维,在焦虑症的原因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比一般人更倾向于把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释成危机的先兆,更倾向于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更倾向于认为失败在等待着他们,更倾向于低估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控制能力。
四、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或未知的充满风险的新环境,此时个人的惯常行为方式无法适应这一特殊情景。
宝宝有分离焦虑症
分离焦虑是亲子依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亲子依恋是指宝宝对家人的依恋对陌生人的害怕,尤其是对特定养育者(比如,妈妈或奶奶)的依恋。亲子依恋有群体层面也有心腹层面、小团体层面,妈妈是宝宝依恋的核心人物,和妈妈稍微的分离会给宝宝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宝宝亲子依恋发展必然要经历这个焦虑阶段,属于宝宝成长发展的正常现象,说明宝宝已经超越了依恋的第二个阶段,要进入第三阶段了。
分离焦虑反映宝宝认知能力发展阶段
宝宝6个月后思维能力就进步了,预期事情比以往更有效,也能通过新的能力改变自己想要的事情,比如妈妈坐出拿包包要出门的动作时,宝宝就意识到要和妈妈分离了,就会抓住妈妈或者直接大哭大闹,以此阻止妈妈的离开。而6个月前的宝宝简单的认知能力是不会意识到妈妈分离前动作的后果,所以没什么分离焦虑可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分离焦虑说明宝宝比以往更聪明了。
宝宝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分离焦虑强度
当宝宝对客体的认知发展到无论它是否在视线内都意识到客体还是存在的这个阶段时,即使妈妈不在宝宝眼前,宝宝也认识到妈妈不是“消失”了,她等会就会再回来的,这个阶段宝宝的分离焦虑就会比较少了。
不过,如果宝宝不知道妈妈的离开是去哪里时,还是会有强烈的分离焦虑,比如妈妈从客厅到厨房煮饭,宝宝不太会关注,但是当妈妈拿着包准备跨出家门时,宝宝不知道妈妈要去哪里,就会产生不安和恐惧。
和有分离焦虑的宝宝轻松说拜拜
在中国,大多数孩子都是有祖辈照料的,大概只有11%的孩子是完全由爸爸妈妈自己照顾,职场妈妈面对有分离焦虑的宝宝,出门前要轻松的和宝宝做个愉快的告别:
1.妈妈不必过于紧张宝宝的分离焦虑,为宝宝的焦虑伤心会加深宝宝的依赖,要相信孩子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2.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妙招可以立刻消除宝宝的分离焦虑,要耐心的帮助宝宝走完这个过程。
3.可以为宝宝准备一些柔软的玩具,这类玩具的触觉有助减缓宝宝的焦虑。
4.出门前提前告诉宝宝自己的去向,让宝宝有心理准备。
5.和宝宝有一个愉快的告别方式,比如抱一抱宝宝,说再见,告诉宝宝要上班了。
6.和宝宝告别后不要“一步三回头”,那会给宝宝暗示其实你也很留恋他,宝宝的分离焦虑又会出现。
7.和宝宝分离又见面后要更亲热,甚至可以买些玩具当做“见面礼”,那样宝宝就会知道妈妈很爱自己,还会带礼物回来。
分离性焦虑是如何产生的
1.环境突变的影响:环境的变化给他们带来诸多的不安和紧张,在学校得不到宣泄,回家后才把满腹的紧张情绪尽情宣泄出来。
2.对父母过于依恋:患有分离焦虑的孩子平时一直与父母在一起,特别是妈妈。妈妈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和照顾也会使孩子养成胆小、害羞、依赖感强的毛病。一旦与妈妈突然分离,分离焦虑避免不了。
3.父母焦虑遗传:研究发现,父母患有焦虑症,孩子焦虑症发生几率明显高。
4.畏惧综合征:这是孩子社交能力差的表现:胆子小的孩子依赖性强,不会和身边的孩子交朋友,适应能力较差。他们会把陌生的地方看成“狼外婆”的家,充满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