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爱孩子的妈妈会教给孩子值得教的东西
疼爱孩子的妈妈会教给孩子值得教的东西
如果您的孩子得到了您无条件的爱,那么他在未来的日子里就更有可能健康茁壮成长。
影响母亲养育效果的关键因素:给与孩子没有任何附件条件的爱
将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的真实的成效:真正的自尊
真实妈妈养育心得:母亲当然爱她的孩子,但是无条件的爱会显得更为深邃,也更为复杂。这种无条件的爱意味着要完全、毫不含糊地接受一个 “真实的孩子”,包括接受他们所有的小怪癖、错误的决定、坏脾气、弱点以及缺陷。母亲的爱传递给孩子的影响是深刻的:“你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我相信你,所以你也要相信你自己。”母亲们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身体动作传达着她们的内心感受:例如当母亲们仅仅是在看到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她们的语调就会变得很激动,双臂也会大大张开等待孩子扑到她怀中,同时眼睛也会放出光彩。无条件的爱并不意味着需要做更多的事情,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断提醒自己刻意为之。无条件的爱是我们发自内心最深处的对子女的那种真挚感受。您毋需刻意设计对待孩子的方式或态度,无条件的爱是我们在一瞬间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孩子的行为所做出的自发的回应。要知道,我们确实影响了孩子们对于自我的看法。即使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后,孩子们从我们这里感受到的爱也依旧会持续着。
如何正确批评孩子
1 要弄清楚孩子犯错的性质进行批评
批评孩子,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只要觉得不对就训斥孩子,比如说孩子不小心打碎了饭碗、弄坏了你心爱的手机、从垃圾堆里捡来了他(她)喜欢的瓶瓶罐罐这些诸如此类的事情,那大可不必,因为这是孩子天性使然,相反他(她)可能通过这些事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并可以使一些开始做不好的事情慢慢熟练起来。
但是如果孩子是因为无理取闹、打骂别的小朋友、甚至有说谎等行为,那么家长就必须管教了。进行批评的程度就要根据自家孩子的情况来决定,有的孩子胆子小,可能家长给讲清楚其中的道理或者训斥两句,就不敢再这样做了;但是也有特别顽皮的孩子不吃这一套,那么家长就应该见仁见智,譬如可以惩罚他(她)不能玩自己喜欢的玩具、不能去向往已久的游乐场、不能吃最喜欢吃的零食......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打孩子。毕竟打孩子对大人对孩子都是有伤害的,但如果的确到了什么方法都用尽,只有打孩子这条路可选时,一定要注意,只能打孩子的手心和屁股,因为这两个地方不容易被打坏,并且打的时候一定要亲自用手去打,不能拿别的东西代替,这样可以掌握力道和分寸,千万不可因为一时的气愤而做出让自己遗恨终身的事情。
2 批评孩子要有度
曾经看过我的一个同事教育她的女儿,不管女儿做了什么让她看起来“难以忍受”的事情,反正每天必修的功课就是将孩子打一顿(当然不是很疼),起初的时候很有效果,好像孩子是听话了很多,什么都按照妈妈的心意去做,但是后来我再去串门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当我这位同事像往常一样“教育”孩子时,孩子没有像原来一样哭闹,反而笑嘻嘻的看着妈妈打她,打完之后她该做什么还做什么,完全没有把挨打当做一回事了。所以这就像俗语说的“打皮骂滑”了,每天重复的批评孩子,一有点不对就大呼小叫,久而久之孩子习以为常,批评也就不起作用了。最正确的做法是:每天批评孩子不要超过三次,孩子犯一些小错误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重新对别的东西产生兴趣。
3 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最爱他(她)
孩子受了批评,多多少少心里会有些委屈和阴影,他(她)会觉得是不是爸爸妈妈因为自己犯了错误从此不再喜欢自己了,更有内向的孩子会因此改变了性格甚至出现心理疾病......因此家长平时要多亲近孩子,多拥抱多亲吻,让孩子知道即使他(她)做了错事但是爸爸妈妈都是最喜欢最爱他们的,批评他(她)是为了要改掉身上的坏毛病,让孩子感受到家长身上的正能量,茁壮成长。
4 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第一任老师
有时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有的家长就喜欢说脏话,孩子没有是非观念当然也跟着学;家长吃饭的时候挑三拣四,孩子也一定会挑食......所以家长要求孩子达到的标准自己一定要先做到,在孩子面前为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错误的教育比不教育更可怕
错误的教育比不教育更可怕。我特别赞成卢梭的这样一个观点:教育即生长。教育不是强行把一些能力从外面放到人这个容器里面去 ,这些能力在人性中本来就已经存在了,教育只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它们正常地生长。这意味着生长本身就是目的,并不是在生长的前头另外还有一个目的,比如说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那些谋职之类的东西当然不是不要,但它们不是生长的目的,只要你生长得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那些东西自然能够解决。当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时,不要用你眼中的正经事去打扰他;当孩子编织美丽的梦想时,不要用你眼中的现实去纠正他。如同纪伯伦所说:孩子虽是借你而来,却步属于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给他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执意要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轨道,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夺走他的童年。爸爸妈妈似乎总是深远谋虑,在孩子很小时就为他将来有一个好职业而操心劳神,拼命让孩子上各种课外班,更有一些商家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来诱惑家长。可是,如果一个人身心不能自由健康的发展,只学得技能,将来怎么会有发展呢?
一个人从童年、少年到青年,原是人生最美好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多么宝贵的童年和青春,竟为了如此渺小的一个目标做了牺牲。用生长的眼光看,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价值,每个阶段的价值都应该得到实现。
教育应该远离功利和使用,而去培养高贵的灵魂。也许我们父母都太重实用了,什么东西都要问有没有用,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大弱点。如果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只是学了一点知识和技能,学习的目的就是一心想谋得一个好的职业,经济目的决定一切,那么,在他们走上社会之后,人与人之间就只有低水平的物质利益的竞争,有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当然不是一个好的社会。
问:错误的教育比不教育更可怕吗?
答:教育应该远离功利和实用,应该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大脑,丰富、高贵的灵魂,如果是这样,我们的教育就算是真正成功了。如果错误的教育,会引导孩子走入错误的方向,那真比不教育更危险和糟糕。教育即生长。千真万确。
孩子的心声: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知道您所说、所做都是为了我好,但您可知,我也有好多好多的话想对您说。
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不要天天唠叨。希望能让我做一些主。在我写作业时不要打扰。不要老让我学,给我一点娱乐的时间。不要光拿我们跟别人比。不要吵架,家庭要和睦。不要用粗暴的语言对我。要换位思考。不要说话不算数。
拒绝孩子其实并不复杂
自从做了爸爸妈妈之后,就要开始照顾宝贝的所有事情,以及他们的各种无理要求。当孩子提出这类要求的时候,妈妈们会很纠结,听孩子的就容易养成任性妄为的性格,不听孩子的又会失落闹情绪,所以很多家长都不知该怎么做才好。那么,你知道该如何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吗?
一、家长不宜做的事
1.不要有求必应
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因此孩子在物质或者精神上想要什么,家长都会一一满足。虽然这对家长来说并不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或者精神负担,但是经常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他养成不良的消 费观,以及助长了孩子的贪念。
2.不要马上拒绝
面对孩子无理要求,家长不要马上拒绝,而是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买,告诉孩子买东西要注重物品的价值性,而不能任性地看到什么就想要得到什么,这种思想对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3.不要批评指责
其实孩子有无理的要求是很正常的,家长要正确的引导教育,而不是只顾着对孩子进行 批评指责,这样孩子并不明白家长的用心,反而会误解为家长不疼爱自己。
4.不要不理不睬
面对孩子无理要求,家长不要对孩子不理不睬,这样会让孩子的内心世界感觉很失落,而且会对家长的这种冷漠态度感到很生气 。
二、如何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
1.和孩子讲道理
家长可以和孩子讲道理,特别是对于三岁以上已经能听懂大人讲理的孩子,只要家长和孩子语重心长地 讲,相信是可以得到孩子的理解。
2.教懂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要教懂孩子正确的消费观,这不仅可以避免孩子平时经常提出无理要求,而且对于孩子日后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
3.坚守原则
要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家长要坚守原则,不要一下子拒绝孩子,一下子又对孩子有求必应,这种强烈反差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是 一种伤害。
早期智力开发有必要吗
【妈妈的困扰】
该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早教?
女儿8个月了,周围的朋友都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早教班,我也在犹豫要不要给女儿报。不报吧,担心女儿“输在起跑线上”;报吧,孩子这么小,也不知道该学什么?而且也不清楚这些潜能开发是不是真的有作用。我现在觉得很矛盾,不知如何是好。
【情商解惑】
宝贝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如今,人们经常可以读到关于“让孩子赢在起点上”之类的文章,它指的是如果人们想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潜能,就应该在孩子发展的最初几年里让儿童尽可能多的获得数学、语言以及音乐等方面的能力。但是对此,教育学家多娜塔·艾什波利西却提出了一个颇有讽刺意味的问题:“难道一个孩子的潜力发展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吗?”
过去,人们认为孩子在家中只要按照父母的安排生活就可以了,这样父母的工作也可以不受影响。但今天,爸爸妈妈们总是围着孩子转,就像行星围绕着太阳转一样。即使这样,父母们还是整天担心:我们做的是不是太少了?我们对孩子负有什么样的教育义务?
情商教育会为宝宝成长加速度
科学家目前已一致认为:智力中的大部分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孩子具体的发展,还得取决于他们使用智力的情况。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父母决定的。那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最好的使用智力呢?答案是:情商教育!情商就像是武功中的内功,当孩子先建立了很好的自信心、独立性、好奇心,并且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后无论学习语言、艺术还是数学,都可以让这些招式使用的时候威力倍增。而孩子能力的提高只需要父母提供符合他们特点的养育模式和环境,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让他们有好奇心、有勇气、有自信,当然也有相应的方法和技巧去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并把事情做好。
让孩子自然成长为“天才”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会相应地对声音、捉迷藏、形状、动作、字母、数字或者特定的话题感兴趣。这时,父母应该正确识别并积极地配合他们的兴趣,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学这学那。比如,所有的婴儿都会经历一个不停把手中的东西扔到地板上的阶段,这时父母不应该责怪孩子,而是要把东西再递给他,因为孩子也许只是想知道这些东西下落的速度有什么不同。稍大一些的孩子有时会对物品从形状、颜色、目的等方面的分类产生很大兴趣,也会热衷于把抽屉、罐子里的东西翻出来……当然,孩子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不仅仅取决于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取决于他的个人特质和天赋。情商教育所提倡的识别孩子的气质特点并且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教养方式也正是基于此。在这点上,尊重孩子和对他们自我价值感的培养至关重要。尊重和跟随孩子的兴趣,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才是孩子一生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情商教育,我们会帮助孩子去发掘自己所擅长的,并且教给他们相应的方法和技巧去肯定自己的价值,同时也会帮助父母去寻找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让孩子跟随自己天生的特质和兴趣,成长为“天才”。
孩子6岁前必须立下的6条规矩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孩子有怎样的行为才算粗野、粗俗呢?比如乐乐在幼儿园里跟小朋友抢东西,小朋友不给他,他就开始打他,还骂他说:“你要是不给我,我就让我哥哥把你变成残疾!”……乐乐这样的做法,就是粗野、粗俗的行为。
这一类的孩子喜欢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这样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出现了粗俗的言行,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乐乐以后不能这样做了,这是粗野的行为,是要挨批评的!”然后让孩子自己反省,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这样的事情。
比如妈妈可以问:“乐乐现在知道错了,那么以后要玩小朋友的玩具,应该怎么做呢?”爸爸妈妈心平气和地引导,在这样的环境中,聪明的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这时候也要适当地给他鼓励,并给他立下这条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对待自己想要的东西,如何处理已经自己的情绪,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等他长大后,他也会用这套模式去对待周围的人,变得更加理性、为他人着想。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
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6岁前的孩子的自我意识才刚刚萌芽,往往很难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所以只要是孩 子喜欢的东西,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拿,觉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就像乐乐一样,总是说:“妈妈是我的,爸爸也是我的,玩具都是我的!”只要看到 爸爸妈妈牵着其他小朋友或者玩具被别人拿走了,乐乐就会大哭起来……
这个时候,家长们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可以拿着大人的衣服和孩子的衣服告诉他:“这一件是你的,这一件是爸爸的,这个是妈妈的。”帮 助他建立自己与他人的界限,等孩子已经能清楚地分清自己和他人的区别的时候,爸爸妈妈也要刻意地多给孩子提问:“这是你的吗?”让他独立地进行判断,并给 他立下规矩。
这样的规矩,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区分“你的”、“我的”,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他长大后才更懂得尊重他人。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不好,自己玩耍的时候总喜欢乱扔玩具,玩厌了就屁颠屁颠地抛开,等着妈妈帮他收拾残局。很多妈妈们都不会说什么,觉得“孩子还小,也不懂收拾,帮他收反而更省事”。
其实6岁前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收拾东西,只是爸爸妈妈的宠爱和迁就,让他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不妨就给他立下规矩,每次玩完之后都要自己收拾玩具,写完作业要收拾书桌等等,让他学会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这样的规则能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最终形成的是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养。而且孩子在对东西进行归位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在收拾书桌 的过程中,他可以自己决定什么东西要放在哪里,这样对他的创造力也有所帮助。长大后,无论孩子到了什么环境,他都能养成“归位”的好习惯,生活也会更加整 洁。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在家里,爸爸妈妈总是“孩子第一”,什么事情都让着孩子,饭先给孩子吃,水果先让孩子挑等等,但是,家长这样的一味谦让,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以自我为 中心,觉得“爸爸妈妈都要让着我,我是最大的!”,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觉得自己高人一等,长大后可是不容易交到朋友的哟!
要克服“小皇帝”“小公主”的坏习惯,要从家长们做起。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立下规矩,并且时时遵守“先来后到”的规则,比如吃饭的时候,妈妈先到饭 桌前就先吃,如果孩子总是不来,那就让他尝到没有菜吃的后果;刷牙的时候谁先到洗手间就先刷牙……这样慢慢地,帮助孩子形成“先来后到”的习惯。
这样的规则可以避免他养成自私的毛病,让他懂得当别人先拿到东西的时候,必须学会等待,并形成一个平等的交往模式。
不可以打扰别人
当孩子遇到好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师表扬了、交到一位新朋友等等,总会很兴奋地想要把它告诉爸爸妈妈,无论爸爸妈妈在做什么事情他们总会毫不犹豫地打 断。而且现在许多父母都是“孩子第一”,所以常常允许孩子在任何时候打断自己讲话,而且还会高兴地回应孩子,这样的态度容易让孩子让成不顾一切打扰别人的 习惯,长大以后可能会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在集体中生活。
如果发现孩子有这样的坏习惯,爸爸妈妈要在平时生活中有意识地帮他改正,告诉他:“随便打扰别人是很不礼貌的,你想想,如果宝宝在睡觉,小朋友老是 过来跟你说话,宝宝会高兴吗?”用心平气和的引导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让他知道被别人打扰是很不开心的事情,然后再给他立下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让他懂得当别人在忙的时候不应该去打扰他,而且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换位思考,也会变得更加善解人意,这样更容易交到好多好朋友呢!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家长们疼爱孩子,总觉得“孩子还小”处处让着他,就算孩子犯错不道歉爸爸妈妈也会一心软就原谅他了。这样的处理方法,会让孩子觉得“做错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爸爸妈妈都会原谅我”,孩子没有了约束,难免会为所欲为,犯更多更严重的错误。
其实,6岁前的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也已经开始懂事理了,这时候爸爸妈妈要抓住机会,从小就教育他“做了错事要道歉,这样才是懂礼貌的好孩子!”在孩 子犯错的时候,除了教育他之外,可以命令孩子对自己说一声对不起,如果是爸爸妈妈错怪孩子了,也要向他道歉,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跟孩子一起遵守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让孩子学会礼貌待人,诚实地面对,并且有勇气主动承认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学会了反省自己,也开始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了。6岁前 的孩子,各种意识还处于萌芽阶段,是教育孩子遵守规则的最佳时期。这段时间,爸爸妈妈可以减少一点对孩子的溺爱,给他们立下严格一点的规矩,并跟着孩子一 起认真地遵守,从小就培养孩子遵守规则、文明礼貌的好习惯。而且有了爸爸妈妈的陪伴,孩子也会喜欢上遵守规矩的“游戏”,在“游戏”中健康地成长起来。
宝宝犯了小错误可以惩罚他吗
妈妈可以提醒孩子,但不要教训孩子。妈妈可以和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懂得某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当孩子出现某种不良行为的时候,妈妈可以及时的给予提醒,如果是因为有意而造成的后果,也可以给孩子适当的教训。妈妈要态度坚决,同时又要充满爱心。有的妈妈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只记得要惩罚孩子,因此常常放弃了妈妈应该具备的爱心。当孩子没有按照事先说好的去做时,妈妈不是让自然后果去惩罚孩子,而是过于严厉,对孩子大声斥骂。这样的教育,不再是自然惩罚法,而变成了妈妈对孩子的惩罚行为,这样的方法会对宝宝的心理发育产生不好的影响。
怎样做才算是优秀的教育方式
一、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很多教育大家都对最好的教育方法提出过不同的意见,并为此争论不休。但是他们都对同一个观点提出赞成的态度,这个观点就是兴趣为上。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俄国着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对知识的兴趣,比生硬地要求他们3岁会多少汉字,会背多少首唐诗的意义要深远得多。
二、教人向善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心理测试,一位心理专家问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如果一个妹妹感冒了,她感到非常寒冷,那你愿意借给她外套吗?”结果大多数孩子都不作声。当老师点名提问时,第一个孩子说:“病了会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第二个则说:“我妈妈不让,我妈妈会打我的。”结果,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种种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给生病的小妹妹。
也许这不过是一个个别例子,但事实上目前有很多家长对儿女的智力、和身体、发育十分紧张,却很少教孩子学会关心与爱。从佛家的观点来说,向善是很自然的,是修行的起点。古语也有“人之初,性本善”之说,正如爱是人类的天性一样。人们在得到别人爱的同时,也向别人付出自己的爱。父母用爱心满足孩子对爱的渴望,孩子用爱心回馈父母的养育。
对孩子的向善教育,可以从指导孩子从爱护身边的物品开始。小猫和小狗、花草树木都是孩子生命中值得怜爱的所在;对稍大的孩子,则要教育他同情人、关心人、体贴人、爱护人,给人以真诚的爱,使其成为有同情心、富有人情味的人。
三、养成一个有益终生的爱好
精力日益旺盛的孩子,家长务必要将他们导向有趣、有益的兴趣爱好中, 这样他就有了富有积极意义的生活乐趣,以边玩边学、学习和动手为乐,就不会无理撒娇或吵闹。试想,当一个孩子总是兴致勃勃地认物提问、学话识字、跳舞唱歌、下棋集邮、画画背诗、运动锻炼、种花植树……生活像万花筒一般美丽,他还会吵闹折腾而不听话吗?人是精神的动物,精神生活的满足和成功的诱惑就能让孩子快乐而上进。
四、教育方式也要与时并进
育儿专家还提出,家长的教育是否成功,还要取决于子女长大后是否可以融洽地融入社会。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革,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向和手段也要时刻改变、与时俱进。在尊重人权、强调团队合作、遵循法制、与世界接轨的社会发展浪潮中,我们所需要的尊重感、认同感、价值感不能靠拳头获得,把孩子培养成擅用沟通、协商解决争端和冲突的国际人、世界人无疑会让孩子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