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的特点
亲子关系的特点
1.亲子间的血缘性与权威性
子女与父母具有血缘联系,家长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担,对子女就有了深沉的爱和期望,成为教育子女的天然教师。另外,家长对孩子来说,既是教养者、管理者,又是监护人,所以具有自然的权力性影响力。但家长不能认为“我是爸爸、妈妈,你就得听从我”,这样会抑制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孩子的发展受到影响。作为家长,要充分发挥、合理使用好自然具备的血缘因素的权威性,让孩子健康成长。
2.教育中的长期性与渗透性
孩子与家庭的联系是终生的,孩子一生中可以有许多位教师,然而亲生的爸爸、妈妈是终生的,不能更换的,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深远的,具有长期性。另外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密切结合,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论家长是否意识到对孩子的教育,这种教育影响是实实在在存在着,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教材,作为家长,要有高度的教育意识,随时随地,自觉地发现教材,捕捉时机,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
3.情感的无私性与亲切性
父母对子女的爱发自天性,是奉献,是给予,这种爱是不索取任何回报的,所以它是无私的崇高的。子女依恋父母,这是人之常情。从孩子出生起,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人的逗弄,使他们感受到父爱母爱,并在美好的感受中引起快乐的情感体验,所以作为父母,要接近孩子,化时间与孩子聊聊,进行感情投资,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了解和关心。同时父母要学会以倾听,并作出积极反应,使孩子觉得自已受到了父母的重视,并感受到父母爱心的支持,这种情感的交流,就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提高亲子关系。亲密的亲子关系及其友好交往,是父母和子女共同的心理需要,也是家庭有效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前提。
增近亲子关系的小游戏
我爱我家 目标:通过精心设计的亲子协作活动,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协作,使他们的合作交往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同时感受成长中的快乐。 规则:准备(口令)拍手 拍手 拍拍手,手举高,手放下,手叉腰,手做喇叭状大声说“我爱你”。爸爸妈妈趴下来宝宝骑小马,宝宝趴到爸爸妈妈背上,拍爸爸妈妈屁股,得儿驾,爸爸妈妈扭一扭,孩子摇 摇 摇,高高兴兴滑下来;爸爸妈妈屁股抬高变成小山洞,宝宝变成小狗狗钻过小山洞,要钻20圈哟,转 转 转;宝宝晕 晕 晕;爸爸妈妈坐起来,小朋友和爸爸妈妈面对面坐,把脚打开,放在爸爸妈妈腿上,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加油!加油!累不累。现在请爸爸妈妈脚朝前面,小朋友站在后,爸爸妈妈今天好辛苦,小朋友帮爸爸妈妈按摩哦,(从右肩开始轻轻地敲哦,捏一捏哦。从大腿敲到小腿。)好,爸爸妈妈幸不幸福哦,现在换小朋友,爸爸妈妈帮小朋友按一按捏一捏哦,现在把手放在小朋友的腰上,抓他的痒,让他笑个不停。
毛巾游戏 目标:培养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及反应力增进亲子关系 规则:准备毛巾一条。口令:小小毛巾本领大,洗洗脸儿,擦擦汗,今天用它做游戏,毛巾游戏准备开始了。(教师“准备”。家长孩子“准备。”)爸爸妈妈先用毛巾为宝宝擦擦脸,擦擦手,现宝宝为爸爸妈妈擦擦手、擦擦脸,然后呢把毛巾盖在宝宝的脸上,爸爸妈妈做鬼脸吓他,一二三,打开,小朋友把毛巾盖住爸爸妈妈的脸。做鬼脸吓爸爸妈妈。一二三,(爸爸妈妈要假装被吓倒,让孩子有成就感。) 接下来呢,爸爸妈妈把毛巾放在自己的裤腰上,露出小尾巴,嗯,露出小尾巴,摇一摇,转一转,屁股翘翘,吸引宝宝去抓大尾巴,尽量假装不让孩子太容易抓到,锻炼孩子身体协调性,养成活泼性格。宝宝呢,要想办法抓住小尾巴,抓到了就胜利了哟,抓到小尾巴的小朋友把毛巾挥起来(表扬调控)。 今天小朋友真棒,然后呢小朋友把自己手上的毛巾打个结,(尽量让孩子自己做,小班的爸爸妈妈可以帮忙)向上抛,多是抛几次,让爸爸妈妈接住,这个可宝宝抛给爸爸妈妈的绣球哟,爸爸可要用心去接,接到了毛巾的爸爸妈妈也请把手上的毛巾挥起来,爸爸妈妈胜利! 最后呢胜利的爸爸妈妈请你们把毛巾绑在右脚上,也要留出一点小尾巴,让宝宝踩,让宝宝用脚踩,踩到毛巾就算赢,赢了就要弹爸爸妈妈的脑门,爸爸妈妈尽量不让宝宝踩到,这可是训练宝宝应变能力,培养孩子敏捷性,一、二、一踩 踩 踩 一、二、一躲躲躲,加油!加油!加油!毛巾游戏到此结束,爸爸把毛巾变成绳子,拉着你家的小毛驴回归原位。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一、亲子关系定义:
孩子与父母亲的关系是狭义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乃一个人一生中最早经验到的关系,也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假如这层关系发展良好,它将成为孩子一生中一连串和他人良好关系的基础。
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基本态度、行为模式、人格结构,在婴儿期的亲子互动过程中早已奠定基础,再经其后的儿童期、青年期等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逐渐形成个人的独特人格。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子女的生理健康、态度行为、价值观念及未来成就。
三、亲子关系的影响力:
1、对语言发展之影响(语言的发展更多收益于母亲)
2、对人格形成之影响(家庭失和协造成幼儿口吃、紧张、易怒,长大后有神经官能症和少年犯罪)
3、对社会人际关系之影响(良好亲子关系中感受到被爱、被需要、被欣赏、被接受,奠定了孩子与他人之间良好的适应基础,家庭冷淡、无爱的孩子长大后不易相信别人,不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亲子关系发展分期:
1、 生理共生期(自怀胎到婴儿出生三个月)只满足基本需求,对人无差别反应。运用信号行为维持与照顾者的亲近关系
2、 萌芽时期(自3个月~6个月)有选择的社会反应行为。对人物进行定位和表现信号行为。对母亲或代理母亲职责的人表现出自发性的喜悦情绪和与众不同的依附。
3、 稳定时期(6个月~8个月)开始对一个或几个人的固定信号作出反应,对始终照顾自己抚育照料的父母亲明显的表现与众不同的依附行为。A反应集中熟悉的特定对象。B寻求与依俯对象的身体亲近。
4、 进展时期
a、 婴儿后期的亲子关系(8个月~1岁):懂得否定,例:推开奶瓶表示不要,此时期表现为主动、积极、亲密的亲子关系
b、幼儿期的亲子关系(1岁~6岁):3岁是关键期,表现出分离焦虑,依附母亲。
c、儿童期的亲子关系(6岁~12岁):不再以父母给予为主,接受社会环境。
d、青年期的亲子关系(12岁~20岁):重新省悟亲子关系之依附结构,改变依附表征,是能扩展爱他人能力的最佳阶段。
婆媳关系不好的原因
一:关系特殊性
婆媳关系独立于家庭传统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一无亲子关系所具有的稳定性,二无婚姻关系所具有的密切性,其中的根本都是婆媳对儿子和丈夫的爱,如果相处得好就能各自爱屋及乌,如果处理得不好则极易出现矛盾。
二:固有的偏见
婆媳关系自古以来就被定义为不好,很难处理,而且现在电视剧上的婆媳隐射着现实中的婆媳关系,让婆媳双方在一开始就对对方存有偏见。带着偏见相处,甚至一开始就把对方当凶恶的敌人看待,自然很容易有矛盾。
三:利益分歧
媳妇进门,婆婆握了几十年的家庭内部权力要移交给媳妇,对角色的转换往往不能适应。有时会出现婆婆不愿放权,媳妇又不甘让步希望自己掌控的局面。即便是婆婆和媳妇共同持家,由于各自的地位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需要不同,也容易产生分歧。
四:中介失衡
婆媳关系的核心其实是儿子,如果儿子能发挥好中介作用,则可以加强婆媳之间的情感联系,反之,则容易成为矛盾的焦点,出现“两面受敌”的困境。
五:缺乏沟通理解
婆媳双方来自两个家庭,加上年龄差距,人生阅历、价值观、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同,这都需要双方带着理解之心慢慢磨合。随着年纪的增大,有些父辈会变得比较固执,对年轻一代很多事情都看不过去,一次就会发生争执。
亲子鉴定的方法
1、传统的亲子鉴定是进行血型测试。一般孩子6个月以上才可以做,并需要大量的血液样本。这种方法过程烦琐、取样痛苦且错误率高。传统的血型判断在一定程度上有其作用,但亲子鉴定并不能按照血型来鉴定。
2、DNA亲子鉴定测试。DNA亲子鉴定是通过人体任何组织取样(例如口腔上皮细胞取样),也可以在孩子未出世前进行。该方法是目前亲子测试中最准确的一种--准确率可达99.99999%,具有精巧、简便、快速、经济、实用的特点。父子关系相对机会(RCP),按照国内外亲子鉴定的惯例,当RCP值大于99.73%时,则可以认为假设父与孩子具有亲生关系。
3、SNP检测。当前DNA亲子鉴定利用人类基因组中的重复碱基序列(STR作为第二代分子标记)和PCR技术进行个体识别,但STR具有很大的局限性,SNP是第三代分子标记技术是将来的发展方向,美国911尸体辨认即利用了此技术。
低头族父母如何与孩子相处
现在,越来越多的低头族已为人父母,但他们在亲子关系中总是人在“陪”而“心”不在,让手机占据了亲子互动时间,引发亲子关系冲突。“低头族”父母该如何与孩子相处呢?
“虽然你在我身边,可你的眼里并没有我。”当手机“大行其道”的当下,这句话也便成为了孩子们对父母的对白。许多父母虽然在陪孩子,但却总是情不自禁地刷微博、朋友圈或者玩游戏,忽略了与孩子的亲子互动,人在“陪”而“心”不在。
近七成父母在陪孩子时玩手机
据《2014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显示,我国家庭亲子关系存在7大主要问题,其中手机开始分散父母陪伴孩子的注意力,引起了众多年轻父母的注意。该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17.8%的父母在与孩子共处时常看手机,51.8%的父母偶尔看手机,这两类加起来就有近七成父母在陪孩子时看手机,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已开始抢夺亲子时间。
对此,专家提醒“低头族”父母们,在家庭关系中,陪同不等于陪伴,过度使用手机会大量占据亲子互动时间,引发亲子关系冲突。同时,父母陷入手机难以自拔时也容易在孩子身上产生模仿效应,导致孩子小小年纪就沉溺于手机之中,被网络游戏等所吸引,也难免因失于管控而产生交友不良等诸多问题。
缺“心”的“陪”是一种冷暴力
当孩子有沟通欲望的时候,父母只顾玩手机,孩子就有被忽略的感觉,甚至认为在父母眼中,自己没有手机重要。为了弥补这种伤害,孩子可能以哭闹、乱砸东西等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也可能用玩手机、打游戏等方式来自娱自乐。说白了,父母在陪伴孩子时玩手机其实是一种“冷暴力”,是对孩子感情上的冷漠。
如何与孩子相处?
所以,父母们正确的做法是:放下手中的手机,把孩子拉在身边多交流交流,比如说吃饭时、孩子写作业前等,多跟孩子聊聊学校发生的趣闻趣事,孩子感兴趣的话题等。这样既健康,也达到了亲子互动的效果。
宝宝喜欢咬人怎么办 多一些亲子活动
有的宝宝会因为想吸引爸爸妈妈的注意而咬人,家长应该多陪伴宝宝。家长要注意,亲子关系不是时间关系,而是质量关系,亲情质量是发展宝宝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因素。建议家长最好每天固定一个专门属于宝宝的亲子互动时间,全家一起做游戏,暂时放开工作和家务,这是增进感情的最佳选择。
如何改善亲子关系
应该让爸爸好好考虑下,对宝宝的态度,是不是受对其他家人的看法的影响。不应该让宝宝承担大人之间的是是非非。更不应该让宝宝去做“宽容”的那一方。遇到爸爸对宝宝态度不好,妈妈应该果断的给宝宝支持,让宝宝觉得自己是被平等对待。也要教宝宝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说出情绪,这样情绪本身就不会太激烈了。同样的方式也适用于爸爸。
不知道怀的谁的孩子怎么办 出生后如何做亲子鉴定
血型测试进行亲子鉴定就是通过对血型的检验比对来确亲子关系,血型具有遗传性是血型检测的根据。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发现可以用白血细胞的抗原来进行亲子鉴定,准确性可达80%。再结合血型检验,能达到较高的准确程度。
20世纪80年代,医学家们又开创了使用染色体多态性鉴定亲子关系的技术,是指正常人群中常见的各种染色体形态的微小变异,这种多态是可以遗传的。这项技术就是利用其形态来鉴定亲子关系,这要靠技术人员的主观判断,其准确率也不尽如人意。
鉴定亲子关系目前用得最多的是DNA分型鉴定。人的血液、毛发、唾液、口腔细胞等都可以用于用亲子鉴定,十分方便。DNA亲子鉴定,否定亲子关系的准确率几近100%,肯定亲子关系的准确率可达到99.99%。
亲子关系不能超越夫妻关系
现在的母亲,有许多是非常能干的,她们在工作中做事强硬干练,事业上很成功,在统御和支配家庭上,也占据了主导地位,也许因为此,她们中不少也苛求孩子做到最好,一旦孩子没有做好,就可能会遭到母亲的责骂,这种“强势”情绪会影响夫妻关系和孩子的心理健康。
不管父亲母亲,谁过分强势,家庭关系都会出问题
强势的母亲会出现两种小孩:一种是孩子轻视父亲,亲近甚至是讨好母亲;一种是同情父亲,亲近父亲疏远母亲。两种小孩都是父母不乐意见到的。其实,无论是强势的母亲,还是强势的父亲,家庭关系都会出问题,最终都会反应到孩子身上来。而且,这些原生家庭的影响,成年之后会带到T A自己的伴侣相处模式和之后家庭关系之中,是会影响孩子一生。
当丈夫说“你太强势,所以……”时,只会加剧矛盾
还有一个现象是,任何一个女人都不会主动承认自己在家庭里面是个女强人,是个强势母亲。她们更会本能地拒绝讨论如何不做强势母亲。女人们通常的反应会是:我自己辛辛苦苦上班,下班之后又操心家庭事务,不但不被同情理解,还到处都是错。也不得不承认,男人们在逃避家庭事务,乐得悠闲的同时,把家庭教育的主战场给让了出来。中国女人又要辛苦上班,下班之后还要经营家庭、教育孩子,时间长了,为了讲究效率,独裁的方式还是会加快处理事务的速度的。女人如果从一个并不强势的妻子,变为强势的母亲时,做丈夫和父亲的,也应该检讨自己是否在孩子出生后的付出太少。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所有的丈夫和父亲以及各位在背后撑腰的婆婆,最不应该说的一句话是“你太强势了,所以……”,这是一句不但不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矛盾的话,所以,能忍住就千万忍住。
缺乏“被爱”的你,是否把几乎全部的爱给了孩子?
大部分强势的母亲都是缺乏爱和被爱。丈夫可以请妻子玩这样一个游戏:给妻子一杯满满的水,再给她三个空杯子,分别代表丈夫、自己和孩子。你会看到,强势妻子的三个杯子并不是均匀的三等分,常常是孩子占据了三分之二,而自己和丈夫的杯子里的水少得可怜。丈夫也可以拿一杯水,来倒三个杯子,你会发现,你倒向妻子杯子里面的水太少太少。任何人缺乏“被爱”都会出问题,不管这个人是父亲还是母亲。但缺爱的表现会不同,男人通常喜欢找一个红颜知己,女人则把孩子看得更紧,把大部分的时间贡献给孩子,在家庭中决定着统筹着孩子的一切。
于是,强势的母亲会发现,当你从身体里面艰难地分泌出一些爱的时候,你几乎全部都给了小孩。你知道吗?对孩子过分的爱,其实是丈夫和妻子缺爱的投射。
最该亲密的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能超越它
首先,要尽早把孩子请出你们的爱床,不能让孩子霸占丈夫或者妻子的位置。给孩子布置一个属于他的地盘———婴儿床、儿童房,你有多爱孩子,就给孩子多好的婴儿床和儿童房。把那里布置得温馨、充满爱意和乐趣,布置得你一点负疚感都没有。不要相信任何蛊惑你内心的亲密育儿法,在一切亲密的关系之中,最应该亲密的,是女人和她的丈夫。要理直气壮告诉孩子,爸爸最爱的人是妈妈,妈妈最爱的人是爸爸,然后爸爸妈妈一起来爱你。夫妻关系是家庭的第一关系,其他任何关系(比如说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婆婆跟丈夫的关系,丈母娘跟妻子的关系)超越这个关系都会出问题。
亲子关系与儿童的心理
以前可能有这样的教育观念,认为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我们可以往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实际上,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每一个孩子出生时候都是独特的,都会有与生俱来的一些独一无二的特质。
婴幼儿的划分,现在有很多种,但是一般来讲1岁以前都叫婴幼儿,或者叫乳儿,2-3岁孩子叫幼儿,4-6岁孩子叫学前儿童。
关于怎么认识婴幼儿心理变化,我想讲讲自己三个体会。
1. 孩子生来不是一张白纸
以前可能有这样的教育观念,认为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我们可以往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实际上,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每一个孩子出生时候都是独特的,都会有与生俱来的一些独一无二的特质。所以孩子的心理发展,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也是非常复杂多样的,不可以拿很教条、很封闭的观念去套用,这是我们认识婴幼儿心理的一个基础。既要看到婴幼儿心理的这种共性,也要看到他们之间的个性、复杂多样性,这也是《斯波克教子宝典》的作者斯波克老先生经常强调的。
2. 孩子的成长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不平衡性
孩子的成长发展,无论生理也好,心理也好,都是既有阶段性,又有不平衡性。孩子不同成长阶段,他会的东西不一样,妈妈们对此都会有体会。比如说最简单的婴儿期“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周走”等等,都有一套规律,想把这套规律打破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孩子发展又有不平衡性。有的孩子可能在某一个月龄,某一个年龄段,他的发展成长会非常快,过一段时间好像孩子又没有什么进步、没有什么发展了。或者有的时候会看到一个孩子在某些方面,比如说运动能力会比语言能力更强,会有不平衡性,这也是非常正常的。
我们在看待孩子或引导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到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过度的拔苗助长,要避免这一点。因为现在很多年轻父母都是望子成龙,不管时代怎么样变化,我们与上一代有多少区别,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和观念,至今有增无减。而且这个时代有些父母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是很明显的,一定要尊重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不要过度拔苗助长。
3. 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内外因作用的结果
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应该是内因跟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亲子之间相互影响的一个结果。一本书中提到,不同的孩子出生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气质类型,可能会遗传父母身上一些特质,也会有自己与生俱来的一些特质。
国际上有一种分类,把人分成四种类型,根据行为模式,还有性格特点,按一个纬度划分出来DISC四种模式,爸爸有四种模式,妈妈也有四种模式,孩子也有四种模式,他们一家三口之间又会有不同的排列组合。不同类型的妈妈组合不同类型的爸爸,然后有一个不同类型的孩子。这中间的亲子关系,他们之间的互动模式就会千变万化,有各种各样的类型。
有的时候不能单方面的期望说,我在孩子身上花了时间,花了精力,就一定能收到跟别人同样的效果,那是不一定的。有的孩子可能比较好带,比较听话,父母对他的培养教育比较容易看到效果。而有些孩子可能比较有个性,比较有自己的主见,父母教育起来可能比较费力。这是一个亲子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
二、婴幼儿学习有哪些注意事项?
1. 婴幼儿学习的误区
孩子的学习越来越成为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
我在一个面向0到6岁婴幼儿父母的网站做咨询的时候,遇到两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家长提出的问题让我特别吃惊,其中一个题目是“我的宝宝为什么注意力不集中”。还有一个问题是“我的宝宝不爱学习怎么办”。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可能会想,问题里提到的宝宝应该是上了学的,至少是学前的孩子。但是再去仔细看问题内容的时候,就让人哭笑不得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那个宝宝是三个月,“孩子不爱学习”的那个宝宝是九个月。
什么表现呢?三个月的那个宝宝,他刚出生的时候,妈妈就在他的床头挂了一个音乐动铃,转起来可能有音乐很好听,刚开始孩子很兴奋,手舞足蹈,三个月之后每次再让宝宝看的时候,宝宝要么眼睛看别处,要么不耐烦,不高兴,家长就认为这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关于那个九个月的宝宝,从六个月开始家长就教宝宝认字,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爱学习了。我不知道他认字是什么方式,也许用图片,用卡片,到九个月宝宝不爱认字了,就哭闹。
其实,这两个妈妈都没有了解婴幼儿学习的特点,什么是婴幼儿学习的内容,他们不太清楚。她们好像认为孩子认字就应该是越早越好,认为认字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个要素。实际上也不是这样的。
其实,孩子的学习跟大人的学习是不一样的,就语言学习来讲,大人要学会一门语言的话,我们可能要看语法书,要背单词,要背句型。孩子学语言完全是浸泡式学习,把整个全身感官融入到周围生活当中去听、去看、去模仿,去开口说,也不怕说错,这样就在短短一年半时间内学会一门非常复杂的语言。
2.孩子的学习是一种调动所有感官的学习
孩子的学习是一种调动所有感官的学习,而不是用头脑思维的学习,而且他更多是用直觉把握的能力去学。就像是《童年秘密》里面讲的,孩子是用吸收性心智学习周围的世界。
我们了解孩子这个学习特点之后,要选择合适的方法,保持合适心态去引导孩子学习。而不要在孩子还没有真正开始学习,或者系统的那种学术学习之前,就让他先对学习产生误解,或者厌倦了学习。
现在这种例子也还是挺多的,很多幼儿园里会把小学课程提前到幼儿园来教,幼儿的教育小学化,也是挺严重的一个问题。造成很多孩子对学习有误解,好像只有坐在那儿,拿着书本念书、认字、背东西那才是学习。
在《斯波克教子宝典》这本书当中,他更多的是从孩子的情感社会性这个角度出发,去谈学习方式,他认为孩子是通过对父母的依恋,或者对父母的模仿来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的。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三、早期教育跟家庭教育中什么最重要?
1. 重视家庭亲子、夫妻之间的爱和尊重
早期教育跟家庭教育当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也先从《斯波克教子宝典》这本书当中的观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感觉在翻译这本书过程中有一个感觉,斯波克老先生给我的印象好像不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人,他在美国生活了90多年,他很多教育观点跟我们自己的老祖宗的观点没有太大的区别。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真正的教育智慧、人生智慧全人类都是相通的。
比如说《论语》,或是以《论语》为基础后来编出的各种文学作品,包括《三字经》、《弟子规》等等,其中的很多教子理念实际上在斯波克的这本书当中也有特别明显的体现。他在书中讲到很多关于家庭当中如何处理夫妻关系,如何处理祖父母关系,兄弟姐妹之间如何相处,如何让更受别人欢迎,怎么跟老师交往,一步步从家庭当中推到社会当中。我觉得整个观念跟我们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真的是相通的。
斯波克很重视家庭亲子、夫妻之间的爱和尊重。书的第一章从分享开始讲起,教孩子怎么样分享,不是形式上把我的东西给你,而是从内心深处表达互相尊重和爱的感情。基于这样的分享才是真正的分享,而不是出于礼貌也好,出于别人的要求也好,一起玩或是怎么样。斯波克认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夫妻之间爱和尊重是对孩子最好的营养,最好的一种教育。他的这本书实际上告诉我们亲情、友情、爱情是早期教育当中的重中之重。这与社会上早期教育当中过分重视技能的培养,反而轻视了孩子的个性、兴趣、人格的培养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我们的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参照意义。这本书里面还专门用一个章节讲了“婚姻美满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
2.早期教育不要做无根教育
现在早期教育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没有根的教育,是希望比别人认更多的字,会说更多的外语,有更多的艺术才能,在各个方面都要超越别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都是误导。
父母总以为如果让孩子学到更多的本事,就能上更好的学校,将来有更好的工作,他以为这条路走下去都是通往幸福生活的。但是事实证明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这样的,并不意味着有了高学历,高收入,名利双收情况下就会幸福。基本的人格培养,让孩子怎么样在失败当中、在逆境当中也能不放弃、坚持到底,还能让自己生活变得充实而快乐,这种能力真的是现在这个社会特别需要的。而我们学校教育在很多情况下,是在培养以少数精英的成功,而葬送大部分学生以他们失败为代价。
因为家长本身处在竞争激烈环境当中,本身就有很多的压力,很多的焦虑,他生活在现实当中看到弱肉强食,或者就要凭实力说话,会把这种焦虑无心当中投射到孩子身上去,担心孩子在竞争当中落后。所以他更多看到的是一种表面上的成功,但实际上我们真的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会发现外在的东西并不一定给我们带来内心的安定和内心的富足。
3.平衡认知教育、情感社会性培养与个性兴趣培养
认知教育、情感社会性培养与个性兴趣培养要平衡,而且应该以孩子个性、心理和人格教育为基础,这是人生能否幸福的基础根基,在此基础才有认知和知识技能的教育。
当然,苛求和放纵肯定都不是好的教育,爱和自由怎么样把握好这个度是一门学问。自由不是意味着说放手不管,自由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尊重他的兴趣和他的能力的基础。
最近看了一本书,作者讲自己提倡的是宠爱教育。他认为让孩子不舒服的那些规则一定是错误的规则,我觉得这又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上去了。无论是跟孩子、跟家里人、亲人的交往,还是跟学校老师、同学交往,这个家长一切都是以孩子为中心,我觉得这不太对。
一个人是不是自由的,不是说这个人真的随心所欲,而是应该知道自己的底线和责任在哪里,他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任,这才是自由的最终含义,否则,就真成了放纵。
4. 早期教育应更多体现在对孩子人格培养上
早期教育更多体现在孩子人格培养上,而不是认知、技能、知识的灌输上。即使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当中,也应该有一个原则,就是要真正关注从孩子内心当中生长出来的兴趣,而不是说把父母的兴趣,父母没有实现的爱好强加到孩子头上去。
早期教育首先应该是情感、社会性、兴趣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因为这些会影响孩子一生的人格,其次才是认知培养和技能培养。斯波克认为早期教育当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劳动,不同年龄段会规定不同的家务内容,做家务的用意,一方面在于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让他承担一部分责任,为周围的人服务,先为家人服务,体会到自己是家庭当中的一分子,感到自己在家庭当中的重要。
《斯波克教子宝典》从分享入手,讲到孩子要想分享,首先心里要有爱。孩子的爱该怎么培养,首先要从父母身上感受关爱,然后才学会怎么爱别人。斯波克认为男孩从小到大的榜样就是爸爸,女孩的榜样就是妈妈,男孩学习怎么样做一个男人,怎么样做一个爸爸,女孩就学习怎么做一个妈妈,怎么做一个女人。
斯波克特别看重榜样的作用,如果父母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幸福,很快乐,这个孩子的生活是错不了。如果父母之间婚姻不美满,有很多怨恨,沟通方式也有问题的话,孩子也会从他们身上学到那种不良的沟通方式。但是他也提到即使是遇到了单亲家庭,离婚家庭,也不是一件特别糟糕的事情,就看你怎么面对。斯波克从自己亲身经历出发讲出来的道理,更让人信服。四、家长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有哪些注意事项?
1. 父母的自我教育特别重要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这本书中写到,父母也好,老师也好,你自己是什么样的,那么你传授给孩子的就是什么。实际上这跟斯波克书里面的观念也是一致的。父母自我教育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
首先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同时也要了解孩子,去学习,至少要学一些关于孩子身心发育的基本常识。
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就是从日常生活当中,和孩子冲突当中入手,在你愤怒的时候,焦虑的时候,这个时候是你认识自己一个最好的机会。比如说我会看了很多妈妈提问题,一个是讲孩子爱发脾气,一个是讲妈妈自己特别爱发脾气怎么控制。有些妈妈可能就会觉得这个孩子是不是天生就是这种坏脾气,性格就不好,将来是个坏孩子,改不了怎么办,她会这么去想问题。有些妈妈就会觉察到是不是我自己在疲劳的时候,在我心烦的时候,我会更多的去拒绝孩子,我会对孩子发脾气。过后我又会后悔,怎么改变我自己,这是两个特别不同的角度。同样是孩子情绪,妈妈情绪出现困扰了,一个角度是去改变孩子,另一个角度先来改变自己,后来这种角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要想教育好孩子,还是首先从父母的自我教育入手,这是一个角度。
2.父母的心态和观念会直接影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心态
第二个角度,父母自身的人生观,包括成功观,这些观念和父母的心态是直接决定了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心态,这不是孤立的,父母自身如何看待二十多年也好,三十多年也好,他的人生经历,怎么样看待他的得失成败,直接影响到将以什么样的观念引导和教育孩子。
我记得论坛上有一个爸爸非常典型,他给女儿定了一个教育计划,他是2002年时候第一次贴出他的教育计划,那时候他的女儿刚刚出生,他的目标已经非常明确。他就认为一定要让他的孩子小学先跳级,用四年时间读完六年小学课程,让他初高中是六年,大学一定要考北大、清华,考不上要再考。读完清华、北大必须要出国留学,已经设计好这条路,一定要这么走。所有教育措施都要围绕这个教育目标来进行,最后贴这样一个目标计划出来。这种做法受到了很多妈妈批判和反驳,但是他一方面很平和的在听大家的意见,听大家的讨论,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的要坚持他的教育计划。绝对不改,他认为很多父母会放弃自己的教育责任,给孩子太多的自由。如果不上北大、清华还叫上学吗?居然是这样的观点。
2004年这位父亲又上来贴一个计划,把他的计划执行情况跟大家汇报了,他的女儿本来计划五岁上学,但实际上四岁半多一点就上学了。上学后在一年级孩子中的成绩中等偏下一点,他说没问题,我的孩子一定到三年级之后就会上来。而且他说也吸取了网上妈妈们的建议,不光是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她的学业发展,也会关注她的情商培养。这位爸爸说,他的女儿走到哪里,都是大家的开心果,心理很健康,大家都很喜欢她。
从他的描述当中也能看得出来他们的亲子关系很好,跟女儿很亲。但是他就是毫不动摇自己的观点,一定要让女儿读清华北大,他制定这个目标是有原因的。因为曾经差几分和清华失之交臂,从此以后,他觉得他的人生就失去目标了,可能上了一个普通大学,然后毕业之后去做了海员,他又觉得这个职业选择也是一个失败的选择。他把他自己人生当中成败得失,得出一个结论之后,他会从中吸取教训,再教育自己的孩子。
至于他的人生观、成功观对不对?这就是见仁见智的。我觉得父母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成功的思考直接影响他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心态。
3.父母要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局限性
每个父母都习惯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他们的人生,但是在这个选择的时候,我觉得要注意两个问题,你要知道自己的局限,你的经验和教训未必能够指导得了孩子,你未必是孩子人生当中的明灯,自己先要想好。
父母选择孩子的教育目标,一个是定向,一个是定调。
定向不是选一个具体的路,定向是希望孩子能够强健体魄,丰富自己的头脑,让自己心灵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成长。不管你做什么都是这样,你要身心健康,要让自己人生不断完善,不断有更高的追求,这是一个定向。
定调,就是不管这个孩子做什么,他在做的过程当中是成功,还是失败,这种人生的基调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不管你的遭遇了什么,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是人生的一个经验,都是宝贵财富。有了这种基调之后,不怕失败,敢于坚持,敢于不放弃,坚持努力,这种行为对孩子来说一生都会受益的。
否则像有些孩子,比如在学校学习中,他可能成绩暂时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误区,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觉得自己脸上没光,认为孩子不够聪明,很笨,会把自己内心很多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给言语挖苦也好,给脸色看也好,有很多的精神虐待,把这个孩子改变的路给堵死了。孩子会从父母的评价当中来认识自己,尤其是小一点的孩子,比如在小学阶段,他会更多的是从父母的评价当中来认识自己。如果你给他这个前进的方向,描述得这么灰暗,就是不用功,给他很多负面标签贴上去,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了,反而不努力了。所以说父母的教育心态是特别重要一件事情。
4. 培养认知技能要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要知道早期教育重点是什么,一定要把几方面教育平衡好。
一是认知技能培养,而且培养认知技能时候要符合孩子成长规律养,不能几个月的孩子让他去认字,不要在孩子不太会建立抽象逻辑概念的时候让他做算术。现在的研究结果可能不是很充分,但是有些人提出这样做的后果,很可能对孩子将来有很负面的影响。认知技能的发展一定要适度,适可而止。
二是要从家庭开始培养孩子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亲人,推而广之爱自己的朋友,爱老师,甚至不相干的人,为人提供帮助,提供服务。
三是注重孩子做事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我特别反对在孩子还没有真正开始学习,没有开始系统的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先让孩子对学习产生误解和恐惧,导致孩子一旦上学就不爱学习了,坐不下来了。
可以想象,一个从来没有写过作业的孩子,上了学之后给他留一点作业去写,他觉得特别兴奋,特别有意思。如果从幼儿园开始就天天要写作业,写一个小时,这个孩子肯定会觉得太无聊了,会觉得没有兴趣了。
现在有一个挺突出的现象,就是“厌学”,原来都是说大学生厌学,现在初中、小学生厌学也很普遍。以前是所谓的差等生、学习不好的孩子厌学,现在成绩好的学生也厌学,这是一个挺严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