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黄疸诊断鉴别

黄疸诊断鉴别

诊断:根据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做出病因、病理、病情程度、并发症等的诊断。

(一)病史

应详细了解:1.年龄、2.性别、3.职业和籍贯、4.饮食和营养、5.家庭史、6.肝炎接触史、7.输血、注射、手术史和药物史、9.本次黄疸扫生和发展情况、10.腹痛、11.其他消化道症状、12.发热与寒战、13.其他等资料,分析其与黄疸的可能关系。

(二)体格检查

全面的系统的体格检查非常重要。首先要确定是否有黄疸,应在充史的自然光线下进行检查。

重点了解下列各项资料:

1.皮色:肝细胞性黄疸轻重不一,急性黄疸皮色多呈金黄色;慢性肝内胆淤时皮色较深。梗阻性黄疸的皮色最深,皮色与梗阻程度有关,初期呈金黄色,以后由深黄变绿,后期呈灰暗甚至黑褐色,这与胆红素氧化为胆绿素,乃至胆青素(cholecyanin)有关。

2.其他皮肤表现:色素沉着见于慢性肝病和长期胆道梗阻,呈全身性,但脸部尤其是眼眶周围较著。黄色瘤或黄疣多和血内脂质滞留有关(两者并不完全一致)。血脂下降或严重肝功能衰竭时,黄色瘤也可缩小或消失。肝细胞性黄疸出现皮肤粘膜瘀点的较为常见,且有鼻粘膜、齿龈和口腔粘膜出血,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时出现皮下大片瘀斑等出血灶,与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或伴发DIC有关。梗阻性黄疸的出血现象一般较轻。

3.浅淋巴结肿大:急性黄疸伴全身浅淋厂结肿大,应怀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病毒性肝炎时多无浅淋巴结肿大。进行性黄疸而有锁骨上和其他部位浅淋巴结肿大也要考虑是否癌性黄疸。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粟粒性结构和肺部浸润性疾病,可同时出现黄疸和浅淋巴肿大。

4.腹部体征:

(1)腹部外形:肝占位性病变、巨脾、腹膜后肿瘤和盆腔内肿瘤均有相应部位的局部膨隆。大量腹水时呈蛙腹状,脐部突出,也可发生腹壁疝和脐疝。腹壁静脉曲张见于门静脉高压、门静脉或下腔静脉阻塞。腹部手术疤痕有时也有助于黄疸的病因分析,如胆石病和胆囊炎。

(2)肝脏情况:急性病毒性肝炎时黄疸和肝肿大并存,肝脏质软,压痛和叩击痛较明显。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时,黄疸迅速加深,而肝肿大不著或反见缩小,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肝肿大不如急性肝炎明显,且质地增加,也可无压痛;肝硬化时也可扪及边缘不齐和大小结节。肝癌时肝肿大较著,可失去正常形态,质坚,可扪及巨大肿块或较小结节,压痛可不显著,但肝表面光滑的不能排队深部癌肿或亚临床型“小肝癌”。肝脓肿接近肝表面时,局部皮肤可有红肿、压痛等炎症征象。巨大肝脓肿、肝包虫病、多囊肝和肝海绵状血管瘤等情况时,肝区或有囊样或波动感。

(3)脾肿大:黄疸而伴脾肿大者,多见于各型肝硬化的失代偿期、慢性肝炎、急性肝炎、溶血性黄疸、全身感染性疾病和浸润性疾病。癌肿侵及门静脉和脾静脉时,也有引起脾肿大,少见的脾梗塞和脾脓肿等亦有类似脾肿大,且有压痛等体征。

5.其他情况:有否肝臭、扑翼震颤、肝性脑病和其他神经精神异常,腋毛稀少、睾丸萎缩、杵状指、皮肤角化过度、匙状指甲、多发性静脉栓塞(见于胰腺癌)和心动过缓等。晚期癌性黄疸病人尚可表现癌肿转移的有关征象。肝功能衰竭可表现脑病和颅内出血情况。血腹、胆汁性腹膜炎、胆汁性肾病和休克等也可见于癌性黄疸病倒。

结合实验室检查可得出诊断。

鉴别诊断

(一)溶血性黄疸

1.可有引起溶血的有关病史,如输血、用药、感染以家庭史(遗传因素)等。

2.急性大量溶血或溶血危象时起病急骤,出现剧烈溶血反应,如寒战、高热、呕吐、腹痛、头痛和全身不适、乏力,甚至出现休克、昏迷、严重贫血和黄疸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3.慢性少量溶血时,症状多甚轻微,可有面色苍白、乏力等贫血症状,黄疸较不明显。脾脏有不同程度肿大,肝肿大亦不少见。

4.胆色素检查 除溶血危象可有深度黄疸外,血清总胆红素常小于85μmol/L(5mg/dl),其中非结合胆红素占80%以上。尿中尿胆原弱阳性,胆红素阴性;24小时尿胆原多明显升高,大量溶血时可达1,000mg以上。粪中尿胆原也升高,24小时排泄量大于300mg,也有高达1,00mg以上。

5.血液学检查 除贫血外,周围血中网织红细胞增加(常在5%~20%,偶达90%以上),有多染性红细胞出现。骨髓检查也显示有核红细胞增生等代偿性改变。

6.其他试验 自身免疫性溶血时,抗人体球蛋白(Coombs)试验阳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时,酸溶血(Ham)试验阳性。急性大量溶血时可有血红蛋白悄;含铁血黄素尿则多见于慢性血红蛋白尿,尤其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二)肝细胞性黄疸

1.如由急性肝炎引起者,患者多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等症状,肝脏肿大,有明显压痛。慢性肝炎的肝脏质地增加,压痛多不著。肝硬化患者多较瘦,皮肤黝黑,可有蜘蛛痣,腹壁或有静脉曲张,肝脏可不大、质偏硬,且常无压痛,脾可肿大;晚期常用腹水,且有出血倾向、肾功能损害,甚至出现肝性脑病。

2.血甭胆红素检查:血清总胆红素一般不超过170μmol/L(10mg/dl),其中结合胆红素常增高,占30%以上。

3.尿二胆试验:尿中胆红素阳性,由于肝肠循环失常,来自肠道的尿胆原不能在肝内氧化后再排至肠道,可经血循环而由肾脏排出,所以尿中尿胆原呈阳性。急性肝炎早期(如黄疸前期),肝内毛细胆管受肿胀的肝细胞压迫,影响胆红素排至肠道,尿中尿胆原及尿胆素可能暂时阴性,一般为时一周左右。肝内胆淤时,肝细胞排泄胆红素的能力减退,尿中尿胆原常减少或缺如。

4.粪便检查:肝内胆淤或梗阻时,粪中尿胆原减少,粪色较浅甚至也可出现陶土色粪便。

5.其他肝功能试验:肝细胞性黄疸时,下列试验多不正常:①血清转氨酶升高;②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这和肝细胞制造与维生素K有关的凝血因子发生障碍有关,维生素K常不能纠正之;③严重肝脏损害时,血浆胆固醇、胆固醇酯以及血清胆碱酯酶均可下降;④血清碱性磷酸酶活力大多正常,肝内胆淤时间升高;⑤血甭前白蛋白(prealbumin)和白蛋白下降,血清球蛋白上升,白、球比例失调;胆汁性肝硬化时,α和β和球蛋白常明显上升

6.免疫学检查:免疫荧光法测定线粒体抗体,有助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检测各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有助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参考“病毒性肝炎”)。血清甲胎蛋白(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也有参考价值。

7.肝活组织检查:对弥湿性肝病引起的黄疸有病因诊断的意义,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以及肝内胆淤等疾病。除光学显微镜外尚可进行电子显微镜检查,以及荧光免疫法、免疫组化和肝组织酶类超微量测定等。

8.肝区放射性核素扫描、B超和CT显象技术对肝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有帮助。

(三)梗阻性黄疸

1.临床表现:急性胆囊炎、胆石病变突然发病,多伴上腹绞痛,也可有发热、呕吐及胆囊区压痛和肌卫等表现,黄疸来去迅速;结石引起者可反复发生。胰头癌早期症状可隐匿,黄疸呈进行性加深;晚期腹痛、食欲不振和消瘦、乏力症状明显。梗阻性黄疸时,因血中胆盐潴留刺激皮肤神经末梢而多有瘙痒;又因肠道缺乏胆汁、影响脂深性维生素K的吸收,可引起出血倾向,注射维生素K多能予以纠正。

2.黄疸情况:主要取决于胆系梗阻的部位、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早期不完全梗阻时黄疸较浅;如胆管梗阻逐渐加重,黄疸也可加深,呈黄色、褐色,甚至黑色(有黑疸之称)。完全性胆道梗阻时,血中胆红素可达510μmol/L(30mg/dl)以上,其中结合胆红素占35%以上(可至60%左右)。结石性黄疸常呈波动性,癌性梗阻呈进行性黄疸,但壶腹癌则可因癌肿溃疡而使黄疸有短暂的减轻。

3.尿二胆试验:尿中胆红素阳性,但尿胆原减少或消失。梗阻性黄疸者尿中水胆原持续阴性一周以上时,应高度怀疑梗阻由癌症所致的可能,完全性胆管梗阻极易引起继发感染,尿中尿胆原也可阳性。

4.粪色特点:梗阻越完全,粪色越淡,可呈陶土色,24小时粪中尿胆原定量显著减少或完全缺如。壶腹癌有溃疡或梗阻性黄疸伴胆管粘膜炎症或溃疡时可有黑粪或粪便隐血阳性出现。

5.肝功能试验:血甭ALP活性和胆固醇含量可明显增高。长期胆管梗阻常导致继发性肝实质损害,而出现血清转氨酶上升。血浆白蛋白亦有所下降。

6.其他检查:腹部(肝胆胰)平片、胆囊和胆道X线造影、腹部B超和腹部CT检查、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肝穿胰胆道造影(PTC),均有助于梗阻性黄疸的诊断,生化和免疫学的癌瘤标志,如癌胚抗原(CEA)、CA19-9、铁蛋白、α1-抗胰蛋白酶如有助于癌性梗阻的辅助诊断,但均非特异性。

黄疸怎么进行鉴别诊断呢

1.萎黄黄疽与萎黄均有身黄,故需鉴别。黄疸的病因为感受时邪,饮食所伤,脾胃虚弱,砂石、积块瘀阻等;萎黄的病因为大失血,久病脾虚等。黄疸的病机是湿浊阻滞,脾胃肝胆功能失调,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萎黄的病机是脾虚不能化生气血,或失血过多,致气血亏虚,肌肤失养。黄疽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萎黄以身面发黄且干萎无泽为特征,双目和小便不黄,伴有明显的气血亏虚证候,如眩晕耳鸣,心悸少寐等。二者的鉴别以目黄的有无为要点。

2.黄胖黄胖多与虫证有关,诸虫尤其是钩虫居于肠内,久之耗伤气血,脾虚生湿,致肌肤失养,水湿渐停,而引起面部肿胖色黄,身黄带白,但眼目不黄。《杂病源流犀烛·诸疽源流黄胖》对此论述颇详:“黄胖宿病也,与黄疽暴病不同。盖黄疸眼目皆黄,无肿状;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或洋洋少神。虽病根都发于脾,然黄疸则由脾经湿热郁蒸而成;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积所致,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米茶叶土炭之类。”二者的鉴别也以目黄的有无为要点。

黄疸疾病可以和上面的一些疾病进行鉴别的,只有通过有效的鉴别才能够知道黄疸疾病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而且也能够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法的,很多人对于黄疸疾病还是非常的模糊的,可以利用上面的疾病有效的鉴别诊断。

胰腺癌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胰腺癌应与胃部疾病、黄疸型肝炎、胆石症、胆囊炎、原发性肝癌、急性胰腺炎、壶腹癌、胆囊癌等病进行鉴别。

1.各种慢性胃部疾病:胃部疾患可有腹部疼痛,但腹痛多与饮食有关,黄疸少见,利用X线钡餐检查及纤维胃镜检查不难作出鉴别。

2.黄疸型肝炎:初起两者易混淆,但肝炎有接触史,经动态观察,黄疸初起时血清转氨酶增高,黄疸多在2~3周后逐渐消退,血清碱性磷酸酶多不高。

3.胆石症、胆囊炎:腹痛呈阵发性绞痛,急性发作时常有发热和白细胞增高,黄疸多在短期内消退或有波动,无明显体重减轻。

4.原发性肝癌:常有肝炎或肝硬化病史、血清甲胎蛋白阳性,先有肝肿大,黄疸在后期出现,腹痛不因体位改变而变化,超声和放射性核素扫描可发现肝占位性病变。

5.急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多有暴饮暴食史,病情发作急骤,血白细胞、血尿淀粉酶升高。慢性胰腺炎可以出现胰腺肿块(假囊肿)和黄疸,酷似胰腺癌,而胰腺深部癌压迫胰管也可以引起胰腺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腹部X线平片发现胰腺钙化点对诊断慢性胰腺炎有帮助但有些病例经各种检查有时也难鉴别,可在剖腹探查手术中用极细穿刺针作胰腺穿刺活检,以助鉴别。

6.壶腹周围癌:壶腹周围癌比胰头癌少见,病起多骤然,也有黄疸、消瘦、皮痒、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而壶腹癌开始为息肉样突起,癌本身质地软而有弹性,故引起的黄疸常呈波动性;腹痛不显著,常并发胆囊炎,反复寒战、发热较多见。但两者鉴别仍较困难,要结合超声和CT来提高确诊率。壶腹癌的切除率在75%以上,术后5年存活率较胰头癌高。

上述症状均需与消化道的其他疾病相鉴别,尤其是慢性胰腺炎,特别是腹痛的鉴别,因为二者均有腹痛及消瘦、乏力等。已有将胰腺的慢性炎症当作癌症诊断和治疗,也有反过来将癌症误诊为炎症,所以要结合其他检查来鉴别这些症状。

在鉴别诊断上,胰腺癌的早期症状可与常见的肝胆、胃肠疾病相混淆,如果经对症治疗后症状不缓解或逐渐加重者,应针对胰腺癌进一步进行各种检查,以排除或早期发现胰腺癌。

如出现腹部隐痛或饱胀不适,应与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相鉴别。当出现黄疸时,应首先区别黄疸性质。如B超检查肝内外胆管无扩张,应查“三抗”及肝功能,排除肝炎可能。如系肝外胆管阻塞时要与胆总管下端结石、胆道良性狭窄、慢性胰腺炎、壶腹癌、胆管癌鉴别,需要时可检查CT及ERCP,以明确胆道扩张的程度和病变的部位、性质。如出现胰腺区肿块时,应与腹膜后肿瘤、肾肿瘤、胃癌、胰腺区淋巴结肿大相鉴别。

1.慢性胰腺炎 以缓起的上腹部胀满不适、消化不良、腹泻、纳差、消瘦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胰腺炎须与胰腺癌鉴别。慢性胰腺炎常呈慢性病程,有反复的急性发作史,腹泻(或脂肪下痢)较著,而黄疸少见,病情亦不是进行性加重及恶化。如X线腹部平片或B型超声和CT检查发现胰腺部位的钙化点,则有助于慢性胰腺炎的诊断。有时鉴别仍较困难,即使在手术中慢性胰腺炎的胰腺亦可坚硬如石,或呈结节样改变。若在剖腹探查而鉴别仍有困难时,则需进一步作深部细针穿刺或胰腺活组织检查加以鉴别。

2.癌和胆总管癌 胆总管、Vater’s壶腹和胰头三者的解剖位置邻近,三者发生的癌肿临床表现十分相似,但在外科手术疗效和预后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故鉴别诊断十分必要,但是应该明确指出壶腹周围癌的发病率远比胰腺癌少见。表5为胰头癌、壶腹癌、胆总管癌、胆总管下端结石的鉴别诊断。

胰腺癌如何鉴别诊断

胰腺癌是种非常严重的恶性肿瘤,而且目前的发病率非常高,但很多人对于这个病不是很了解,所以当疾病出现的时候并没有发现,胰腺癌疾病必须及时鉴别诊断,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胰腺癌疾病治疗时,对症下药,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保障。今天我就为大家讲一下胰腺癌如何鉴别诊断。

胰腺癌应与胃部疾病、黄疸型肝炎、胆石症、胆囊炎、原发性肝癌、急性胰腺炎、壶腹癌、胆囊癌等病进行鉴别。

1.各种慢性胃部疾病:胃部疾患可有腹部疼痛,但腹痛多与饮食有关,黄疸少见,利用X线钡餐检查及纤维胃镜检查不难作出鉴别。

2.黄疸型肝炎:初起两者易混淆,但肝炎有接触史,经动态观察,黄疸初起时血清转氨酶增高,黄疸多在2~3周后逐渐消退,血清碱性磷酸酶多不高。

3.胆石症、胆囊炎:腹痛呈阵发性绞痛,急性发作时常有发热和白细胞增高,黄疸多在短期内消退或有波动,无明显体重减轻。

4.原发性肝癌:常有肝炎或肝硬化病史、血清甲胎蛋白阳性,先有肝肿大,黄疸在后期出现,腹痛不因体位改变而变化,超声和放射性核素扫描可发现肝占位性病变。

5.急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多有暴饮暴食史,病情发作急骤,血白细胞、血尿淀粉酶升高。慢性胰腺炎可以出现胰腺肿块(假囊肿)和黄疸,酷似胰腺癌,而胰腺深部癌压迫胰管也可以引起胰腺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腹部X线平片发现胰腺钙化点对诊断慢性胰腺炎有帮助但有些病例经各种检查有时也难鉴别,可在剖腹探查手术中用极细穿刺针作胰腺穿刺活检,以助鉴别。

6.壶腹周围癌:壶腹周围癌比胰头癌少见,病起多骤然,也有黄疸、消瘦、皮痒、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而壶腹癌开始为息肉样突起,癌本身质地软而有弹性,故引起的黄疸常呈波动性;腹痛不显著,常并发胆囊炎,反复寒战、发热较多见。但两者鉴别仍较困难,要结合超声和CT来提高确诊率。壶腹癌的切除率在75%以上,术后5年存活率较胰头癌高。

上述症状均需与消化道的其他疾病相鉴别,尤其是慢性胰腺炎,特别是腹痛的鉴别,因为二者均有腹痛及消瘦、乏力等。已有将胰腺的慢性炎症当作癌症诊断和治疗,也有反过来将癌症误诊为炎症,所以要结合其他检查来鉴别这些症状。

以上我为大家讲了胰腺癌应该如何鉴别诊断,希望我的讲解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胰腺癌疾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癌症疾病,提醒患有这种疾病的患者朋友,一经确诊,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接受检查治疗。以免延误病情,给治疗带来更大困难,给身体带来更大痛苦。

如何正确诊断丙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包括乙型肝炎)的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动态变化进行综合性分析,做好鉴别。然后根据肝炎病毒学检测结果作出病原学诊断,最后确诊。切忌主观片面地只依靠某一次检查异常即作出诊断,而发生误诊。

【检查】

1、可用肝穿刺术直接取肝组织作组织学检查,以决定有无肝组织病变、病变的性质及类型、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分级、分期,并可检测肝组织中肝炎标记物作病原学诊断,还可作为重要的疗效考核指标。

2、组织病理学检查对慢性乙型肝炎和早期肝硬化或纤维化的诊断,以及与某些罕见肝病的鉴别,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肝穿毕竟属于有创性检查,故多数病人难以接受。

3、临床只要掌握其适应证、禁忌证和正规的肝穿刺方法,并认真执行肝穿刺前后的常规检查、观察的有关规定,其操作应该是安全的。因为临床有不少疾病的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所以应进行鉴别,予以排除,以免误诊。

4、凡肝功能异常,并有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三项中有二项阳性,或肝功能及体征明显异常,在排除其他疾病的情况下,可以诊断为病毒性肝炎。

5、凡单项血清ALT升高,或仅有症状及体征,或仅有流行病学史及症状、体征和肝功能三项中一项异常者,均为疑似病例。对疑似病例应进行动态观察,或进一步作肝细胞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

【诊断】

一、急性黄疸型肝炎

1、黄疸前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湿热及胃肠炎等相鉴别。

2、黄疸期:应与其它可引起黄疸的疾病相鉴别,如药物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胆囊炎、胆石症等。

二、无黄疸型肝炎及慢性肝炎

应与可引起肝(脾)肿大及肝功损害的其它疾病相鉴别,如慢性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药物性或中毒性肝炎,脂肪肝等。

三、慢性肝炎黄疸持续较久者

须与肝癌,胆管癌,胰头癌等相鉴别。

四、重型肝炎

应与其它原因引起的严重肝损害,如药物中毒、暴发性脂肪肝等进行鉴别。此外,在急性重型肝炎临床黄疸尚不明显时,应注意与其它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大出血,昏迷、神经精神症状相鉴别。

此外,疑似病例如有明确的病原学(如乙型肝炎标记物)阳性,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也可诊断为病毒性肝炎。

母乳性黄疸如何鉴别诊断

1.母乳所致黄疸一般在生后4~5天出现皮肤、粘膜黄染,无其他异常,黄疸逐渐加重,生后10~15天中未结合胆红素可达171~513umol/l(10~30mg/dl)。如继续哺乳,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4~10天,然后缓慢下降,3~12周恢复正常水平,黄疸完全消退。若停止哺乳,于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可明显下降。

2.新生儿在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减退后又加重,停止母乳喂养后48小时,胆红素下降50%,则可确定诊断。

3.如再恢复母乳喂养,胆红素又升高17~51umol/l(1~3mg/dl),但不会达到原来的高水平。

4.在肝功能正常条件下需要与溶血、感染引起的黄疸相鉴别。

黄疸的鉴别诊断是什么

一、胆红素的生成和代谢

(一)胆红素的生成和来源 :

1.来源:80%来自衰老的红细胞,20%来源于未成熟的造血细胞以及其他含铁卟啉的酶和蛋白质,如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等。

2.生成:正常人每日可产生250-300mg胆红素;(1g血红蛋白可产生34mg胆红素)。这种胆红素不溶于水,偶氮试验呈间接反应,故称为间接胆红素。有亲脂性,可透过细胞膜,有细胞毒性。

(二)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作用 :

1.摄取:间接胆红素经与肝细胞微绒毛膜受体结合而入肝。连接蛋白Y和Z与之结合运送到光面内质网。

2.结合:在葡萄糖醛酸转换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胆红素葡萄糖酸酯,称为结合胆红素。失去亲脂性,增加水溶性,偶氮试验呈直接反应,故称为直接胆红素。

3.排泌:将直接胆红素从肝细胞排泌到毛细胆管中。肝细胞膜上的Na+-K+-ATP酶泵的作用,细胞器的参与,激素的调节。

4.旁路排泌:间接胆红素经氧化作用可产生一系列衍生物,随尿排出。

(三)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结合胆红素进入肠道经酶促水解后, 10%-20%胆素原被肠道重新吸收回肝脏,经氧化成胆红素,可重新进入肠道再度变为胆素原,到达大肠后经氧化变为胆素(尿胆素,粪胆素)随粪便排出。

二、黄疸的类别:

(一)肝前性黄疸:即溶血性黄疸,正常肝脏每天可将40-50g血红蛋白转变为胆红素。最高可产生1.5g胆红素(正常量的5倍)。超过此量即出现黄疸。其特点为间接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尿胆原增多,血胆汁酸正常。

(二)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泌功能发生障碍。血中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均可增高,尿中胆红素和尿胆原均可(+)。

(三)肝后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肝道内压力>300mm水柱,胆汁不能运送。直接胆红素返流入血,血中直接胆红素增高。胆汁不能进入肠道,粪便颜色变灰白,尿胆原(-),尿胆红素(+)。血中胆汁酸量增高,出现皮肤瘙痒。完全阻塞时间延长后,肝细胞功能亦可受损,间接胆红素亦可增高。

三、肝功能障碍引起的黄疸性疾病:

(一)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凋亡和坏死影响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泌功能,导致直接和间接胆红素的升高。一般来说,胆红素的高低和肝细胞的病程度呈正相关。 病原学和免疫学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困难不大。

1.淤胆型肝炎 几种肝炎病毒均可引起,特别多见于老年人戊型肝炎。

2.肝炎后血胆红素增高症间接胆红素轻度增高。

(二)肝内胆汁郁滞性黄疸:

由于感染、药物中毒或过敏,使肝细胞排泌胆红素及胆汁酸的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淤胆,导致血红素和胆汁酸增高,出现黄疸和皮肤瘙痒。

1.胆汁郁滞的机理和病理:

⑴肝细胞的钠、钾ATP酶泵的作用受损,病毒、细菌的毒素、化学毒物中毒、休克、心衰、甲状腺和脑下垂体功能低下、线粒体病,氯丙嗪、雌激素治疗,均可影响钠泵的功能。

⑵细胞器异常、微丝微管不正常:甲基睾丸酮可使微丝崩裂,蕈毒可使微丝失去作用。

⑶毛细胆管的运动失调:正常5-6分钟收缩一次,每次持续60秒,Ca++可促进,毒素可抑制。

⑷病理 肝细胞有胆色素沉着,毛细胆管扩张,胆栓,微绒毛减少、消失。细胞 内线粒体、光面内质网和高尔基肿大、空泡变、溶酶体增多。

2.临床特点:血胆红素增高,直接胆红素可占60%以上;血清胆汁酸增高,可达正常值10倍以上;转氨酶增高幅度较小,下降亦快; 血清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胺转肽酶以及胆固醇等可明显升高;尿胆红素(+),尿胆原可(-)、也可(+);PTA多在60%以上;患者一般情况较好,乏力、纳差比较轻,肝多肿大且有触叩痛,脾亦有肿大的。黄疸持续时间长,多在2-4个月间。

(三)药物性黄疸:

1.药物对肝脏的损伤,有中毒性及过敏性,前者与用药剂量多少相关,后者和剂量的关系较小。

2.药物性黄疸的临床表现:

⑴病毒性肝炎样的表现:许多药物均可,特别注意抗结核和抗癌药;

⑵淤胆性肝炎的表现:氯丙嗪、雌激素、甲基睾丸酮等;

病毒指标全(一),病前有服药史,发病多在用药1-4周后,可伴有其他过敏表现,如发热、皮疹、关节痛、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四)先天性黄疸:

1.先天性葡萄醛酸转换酶缺乏症:亦称Crigler-Najiar综合症。间接胆红素不能经结合变为直接胆红素,故血中堆积大量间接胆红素,可进入脑细胞引起核黄疸,引起角弓反张,肌肉强直。血胆红素可高达400-800μmol/L 多死于婴儿期。治疗可用光疗(波长430-470mm),经氧化作用使间接胆红素变为无色水溶性物质随尿排出。 长期服用苯巴比妥30mg日3次,苯巴比妥是葡萄糖醛酸转换酶的诱导剂,可增强转换酶的作用。

2.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即Gilbert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肝细胞对间接胆红素的摄取和运转功能不足,Y和Z连接蛋白功能低下,不能将间接胆红素运送到光面内质网,引起轻症Gilbert综合征。

临床表现:自幼年起出现长期间歇性轻度黄疸,血胆红素85.5μmol/L以上,其他肝功正常。患者可无症状,黄疸可因感染、劳累、酗酒而加重,可出现乏力、纳差、肝区不适等症状,肝穿刺无异常,可能有点脂肪变。电镜光面内质网可增大增多。尿胆原不增多,尿胆红素(一)胞囊造影良好。血中总胆汁酸正常,治疗可用苯巴比妥钠30mg日3次。

3.慢性特发性黄疸:亦称Dubin-Johnson综合征(直接I型),亦称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有家族性。主要病因为肝细胞对已结合的直接胆红素不能充分排泌到毛细胆管中,导致血中直接胆红素增高,间接胆红素也有一些增多,最突出之点肝组织呈褐色(肉眼),显微镜下可见肝细胞浆中有黑褐色颗粒。电镜检查这些颗粒位于毛细胆管周围的溶酶体内,粗面内质网减少而光面内质网增多。

临床表现:患者多为青年,长期慢性间接性黄疸,血清TBil多在100μmol/L以下。可因饮酒、感染,妊娠或服用避药而加重,可出现乏力、纳差、肝区不适等症状。肝脾可肿大。转氨酶碱磷酶等正常,但色素代谢不正常,如BDP,靛氰绿,玫瑰红等,排出能力减低。血中直接胆红素增多为主,尿胆红素(+),尿胆原可增多,口服胆囊造影不显影。预后良好,无特殊治疗。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直接II型):

亦称Roter综合症。由于肝细胞的摄取(间接胆红素)和将结合胆红素排泌到胆管的作用有先天性障碍,导致间接和直接胆红素增高。但多不超过200μmol/L,间接胆红素约占1/3,直接胆红素中40%不是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而是其他结合胆红素(如与硫酸结合的胆红素),血清总胆汁可中度增高,BSP排泄缓慢,但口服胆囊造影剂胆囊显影良好。

5.家族性肝内胆汁郁滞黄疸:

亦称Byler病,肝细胞将直直接胆红素和胆汁酸排泌到毛细胞胆管中的功能障碍,导致血清中直接胆红素增高。肝细胞中有淤胆,毛细胆管中有胆栓,汇管区有淋巴细胞浸润,偶见肝细胞点状坏死和纤维化。

(五)自身免疫性肝病:

1.自身免疫性肝炎 女:男=4:1 I型:抗核抗体(ANA)和/或抗平滑肌抗体(SMA)(+) II型:抗肝肾微粒体(LKM-1)抗体(+) III型:抗肝可溶性抗原的抗体(+)

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抗线粒体抗体(AMA)90%可(+) 女:男=9:1,主要病变为小胆管炎症,黄疸出现之前1-2年即有皮肤瘙痒,血清碱磷酶,r-GT,总胆汁酸均升高

3.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

(六)妊娠性黄胆:

1.原发性脂肪肝:多见于初产妇,多发生于妊娠后期,急骤出现并增重的黄疸,伴有高血压、肾功能恶化,死于肝肾功能衰竭。

2.良性复发性黄疸:妊娠期雌激素含量高,有抑制胆汁排泌的作用,加上有先天性敏感因子导致淤胆性黄疸。多发生于妊娠最后3个月,先有皮肤瘙痒,1-2周后出黄疸,黄疸可轻可重,多为轻中度。分娩后缓解,但再次妊娠时易再发。肝组织无病。血清总胆红素多在100μmol/L以下,ALT可轻度增高,碱磷酶、r-GT以及血清胆汁酸均可增高,预后良好。

核黄疸的诊断鉴别

诊断依据

1.核黄疸前期:黄疸渐加深,反应差、嗜睡、吸奶无力或拒奶,未结合胆红素增高〉256.5umol/L(15mg/dl)。

2.核黄疸第一期(警告期):与核黄疸前期症状相同,但严重得多,未结合胆红素〉427.5umol/L(〉25mg/dl)。

3.核黄疸第二期(痉挛期):呻吟、尖叫、凝视、眼球震颤、角弓反张、抽搐、发热、呼吸不规则、双吸气、抽泣样呼吸、甚至DIC。

4.后遗症期:经抢救成功者大部分病人遗留后遗症。

支气管炎要与这些疾病相诊断鉴别

如今,患有支气管炎的人们不在少数,而且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进行支气管炎的诊断鉴别,那么,支气管炎的诊断鉴别需要哪些疾病相区别呢?针对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专家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支气管炎的诊断鉴别。

(一) 支气管炎的诊断鉴别之支气管肺炎

重症支气管炎与支气,管肺炎早期有时难于区别,但一般支气管肺炎有气促、呼吸阻难,两肺可闻固定的细小湿罗音,尤以肺底;脊柱旁、腋下为明显。

(二) 支气管哮喘

本病多见于年长儿,有反复发生的哮喘病史,哮喘发作可与感染无关,也可由感染诱发。支气管炎的诊断鉴别是一般不发热,常在清晨或夜间突然发作,应用支气管扩张剂能迅速缓解。

(三) 毛细支气管炎

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多见于6个月以内小婴儿。常突然起病,病初时呼吸道症状远较中毒症状严重,表现为发作性喘憋,呼气性呼吸困难,明显三凹征及紫绀,一般体温不高,双肺闻及明显哮鸣音,肺底部可有细湿罗音。这是支气管炎的诊断鉴别之一。

另外,反复发作的支气管炎症要与支气管异物、先天性上呼吸道畸形、右肺中叶综合征等疾病鉴别。

尿路感染诊断时会与什么疾病混淆

在临床上,不典型的尿路感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对于这类患者进行尿路感染诊断是重要的。本病主要应与尿道综合征、肾结核、肾小球疾病、前列腺炎、尿路结石、发热性疾病、腹部器官炎症等进行尿路感染诊断鉴别。

尿路感染诊断鉴别一、尿道综合征:

在有尿道症状的妇女中,约70%的患者有脓尿和细菌尿,为真性尿路感染,而另外30%的患者,不是真正的尿路感染,而属于尿道综合征。所以这在尿路感染诊断上需要鉴别的。这类病例在临床上常常容易被误诊为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诊断鉴别二、发热性疾病:

有部分急性尿路感染的病人以发热为主症,尿路刺激症状不明显,尿路感染诊断症状易与发热性疾病,如流感、上呼吸道感染、疟疾、败血症等混淆。尿路感染诊断鉴别要及时查尿沉渣,甚至作尿细菌学检查,则鉴别诊断不难。

尿路感染诊断鉴别三、腹部器官炎症:

有些尿路感染病例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血白细胞数增高,尿路感染诊断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阑尾炎、附件炎等,若能及时查尿,易于鉴别。

黄疸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黄疸只是一种症状/体征,并非疾病。

对于黄疸的诊断并不难,但是鉴别诊断很重要。只要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34.2umol/L(1~2mg/dl)时,而肉眼看不出黄疸者称隐性黄疸。如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34.2umol/L(2mg/dl)时,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则为显性黄疸。

需要和假性黄疸鉴别。假性黄疸见于过量进食含有胡萝卜素的胡萝卜、南瓜、西红柿、柑桔等食物。胡萝卜素只引起皮肤黄染,巩膜正常;老年人球结膜有微黄色脂肪堆积,巩膜黄染不均匀,以内眦较明显,皮肤无黄染。假性黄疸时血胆红素浓度正常。

新生儿黄疸如何鉴别诊断

便有明显色素应考虑新生儿溶血症和败血症:1.如有感染中毒表现,应进行血,尿培养,2.如有溶血表现(网织细胞增高,有核红细胞>2~10/100白细胞),应检查母婴ABO及Rh血型,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者即为Rh血型不合;ABO溶血病患儿抗体释放试验呈阳性,上述试验阴性者或出生3,4天后始发病者应除外G6PD缺陷。

新生儿溶血症: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4小时内或第二天,持续一个月或更长,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为溶血性贫血,肝脾大,母婴血型不合,严重者并发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败血症: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3~4天或更晚,持续1-2周,或更长,早期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晚期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溶血性,晚期并肝细胞性,感染中毒症状

母乳性黄疸: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4~7天,持续2个月左右,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无临床症状。

生理性黄疸: 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3天,约持续1周,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溶血性及肝细胞性,无临床症状。

G - 6 -PD 缺乏: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4天,12周或更长,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溶血性贫血,常有发病诱因。

新生儿肝炎: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数日~数周,持续4周或更长,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阻塞性及肝细胞性,黄疸和大便颜色有动态变化,GPT升高,激素可退黄。

粪便几无胆色素,尿色深,尿胆红素阳性者应考虑新生儿肝火和胆道闭锁,因前者常造成较久的基本完全性肝内梗阻,两者的鉴别较困难,以下检查可供参考。

检查

1,血清胆红素多次测定 逐渐增高提示胆道闭锁,若有波动或不规则地下降提示肝炎。

2,血清转氨酶 早期明显增高考是提示肝炎。

3,其他实验室检查 血清5′-核苷酸酶明显增高提示胆道闭锁;血清甲胎蛋白>40mg/L提示肝炎;十二指肠引流液含有胆汁或胆酸可降外胆道闭锁;脂蛋白-X(LP-X)阳性者提示胆道闭锁。

4,静注131I玫瑰红37~148MBq(1~4μCi),收集3天粪便(不能混有尿液)测每分钟计数,如>10%的注入量即可排除胆道闭锁。

5,核素肝,胆扫描 静注99m锝标记的亚氨二醋酸(IDA)衍化物后扫描,肝炎患儿的肝脏显影缓慢而肠道出现放射性浓集,胆道闭锁患儿肝显影出现快,肠道不出现显影。

6,B超 可发现总胆道管囊肿,如无胆囊提示胆道闭锁。

7,肝活检 肝结构基本正常,胆小管大量增生提示胆道闭锁;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坏死,多核巨细胞易见到提示肝炎。

8,剖腹探查 争取在2个月内施行,如无胆囊宜进一步探查;如有胆囊,应进行胆囊造影,如异常则作肝门空肠吻合术(越早施行效果越好,最迟不超过3个月)。

黄疸性肝炎诊断鉴别

一、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血小板在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可减少。

二、黄疸指数、胆红素定量试验均明显升高。尿检查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显著增加。

三、血清酶测定

1、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在肝炎潜伏期、发病初期及隐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于早期诊断。

2、其它酶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可轻度升高。

四、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脂酶测定 重症肝炎患者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脂酶均可明显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五、血清免疫学检查

1、甲型肝炎:测定抗HAV-IgM对甲型肝炎有早期诊断价值。

2、乙型肝炎:HBV标志(HBsAg、HBeAg、HBcAg及抗-HBs、抗-HBe、抗-HBc)对判断有无乙型肝炎感染有重大意义。HBV-DNA、DNA-P及PHSA受体测定,对确定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有无HBV复制有很大价值。高滴度抗HBc-IgM阳性有利于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有人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HBsAg的前S1(Pre-S1)和前S2基因。用组织化学及固相放射免疫测定可研究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中前S抗原在肝细胞中的定位,在有HBV复制的肝组织中常含有HBsAg的前Sl和前S2。血清中可测定抗-前Sl和抗-前S2,前者于潜伏期即出现,后者在病毒复制终止前出现。故抗-前Sl阳性可作为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诊断指标,抗-前S2可为肝炎恢复的指标。

3、丙型肝炎常有赖排除甲型、乙型、戊型及其他病毒(CMV、EBV)而诊断,血清抗HCV-IgM阳性可确诊。

4、戊型肝炎确诊有赖于血清抗HEV-IgM阳性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30~32nm病毒颗粒。

5、丁型肝炎的血清学诊断有赖于血清抗HDV-IgM阳性或HDAg或HDV cDNA杂交阳性;肝组织中HDAg阳性或HDV cDNA杂交阳性可确诊。

六、血清蛋白质及氨基酸测定

1、蛋白电泳γ-球蛋白(9~18%) 慢性活动性肝炎时常>26%,肝硬化时γ-球蛋白可>30%。

2、血清蛋白电泳前白蛋白(由肝脏合成) 急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值降低者达83~92%随着病情的恢复而恢复正常。

3、血浆支链氨基酸(BCAA)与芳香族氨基酸(AAA)的比值 如比值下降或倒置,则反映肝实质功能障碍,对判断重症肝炎的预后及考核支链氨基酸的疗效有参考意义。

相关推荐

新生儿黄疸诊断要点

随时观察黄疸的变化,严防发生核黄疸;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之一,就应考虑为病理性黄疸的可能性: 1.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黄疸就非常明显; 2.黄疸遍及全身,为桔黄色,且在短时间内明显加深; 3.黄疸减轻消退后又加重或重新出现; 4.黄疸出现后2-3周仍不减轻甚至更明显; 5.大便颜色淡或呈白色,尿呈深黄色; 6.出现发烧、拒奶、精神不好、嗜睡、两眼呆滞等症状。

老年人胆石症的诊断

胆石症(gallstones)或(choleliths),胆管或胆囊产生胆石而引起剧烈的腹痛、黄疸、发烧等症状之疾病,称为“胆石症”。胆石症是最常见的胆道疾病。那么,胆石症要如何诊断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胆石症的诊断吧! 胆石症疾病的诊断 1、B超、CT检查发现胆结石、胆囊炎。 2、诊断不明时,作腹膜穿刺,可了解是否存在穿孔。 3、右上腹明显压痛,但不一定出现肌紧张或反跳痛。 4、60岁以上老年人,突起右上腹痛。伴发热,黄疸,既往有类似病史。 胆石症的鉴别诊断 1、冠心病。除外与肺炎,肾绞痛,血管

女性催乳素高诊断鉴别

一)症状常是本症的线索,并需详细了解病人的月经史、生育史、哺乳史与药物使用情况,以及男性性功能改变,亦需注意患者所患的疾病是否与PRL水平增高有关。要注意除外生理性、药理性因素,对于相关疾病的病因也需初步鉴别。 二)血清PRL测定及PRL动态试验非泌乳素瘤所致的高PRL血症,PRL很少>200ng/ml,>200ng/ml者PRL瘤可能性很大,PRL瘤越大,则PRL水平越高,甚至可>2000ng/ml者。轻度PRL增高(

新生儿黄疸检查

新生儿黄疸检查怎么做?新生儿黄疸检查是确诊疾病非常重要的一项,家长在新生儿黄疸的时候一定要做好相关的检查。 血液检查 溶血性黄疸时,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均降低,末梢血中网织红细胞及晚幼红细胞增加,骨髓象中红细胞系统显著增生旺盛;地中海贫血时,红细胞脆性常降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增多增多增多症时,则红细胞脆性增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或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时,抗人体球蛋白试验呈阳性反应。 尿液检查 主要是检测尿中尿胆原与胆红素。溶血性黄疸时,尿胆原显著增加而尿胆红素阴性;肝细胞性黄疸时,尿胆原增加、正常或减少(视有

小儿普外科之胆道闭锁的诊断

鉴别诊断 1.新生儿肝炎:本病与新生儿肝炎鉴别最困难,有学者认为,胆道闭锁与新生儿肝炎可能为同一疾病的不同病理改变,约20%的新生儿肝炎有胆道完全性阻塞阶段,梗阻性黄疸的表现,极似胆道闭锁,但此类患儿肝外胆道大部分正常,很少见脾大,经一般治疗,多数4~5个月后,胆道疏通,黄疸逐渐消退,可自然痊愈,所以通过长时间的临床观察,可作出鉴别诊断,是先天性胆道闭锁若能在2个月内行胆道重建手术,可获得良好的胆汁引流效果;超过3个月肝脏由于胆汁性肝硬化已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即使手术,效果也不佳,因此早期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新生儿肝炎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检查可进行诊断鉴别诊断 胆道闭锁与新生儿肝炎二者早期临床表现及体征相近,皆表现有黄疸,肝肿大,故两者鉴别比较困难,但是二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临床病变发展过程,并有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前者只能通过早期外科手术,方有可能获得胆汁引流,可望获得生存希望;而后者则通过内科药物治疗多能获得治愈,因此,临床上对胆道闭锁早期诊断并与新生儿肝炎作出鉴别,尤为重要,临床上,需结合病史,查体,实验室及影像学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方可作出正确判断。

黄斑前膜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眼底改变及眼底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诊断,目前多依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 鉴别诊断 本病尚需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囊样水肿等疾病鉴别。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纤维血管组织可在视网膜前增生,牵拉网膜血管或引起黄斑部脱离,也可引起黄斑水肿。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眼底特征性改变,容易鉴别。 黄斑前膜护理 1. 手术治疗后,如联合玻璃体腔注气,需要面向下体位。清淡饮食,注意眼部卫生,防止眼外伤,预防眼部疲劳,手术后视力恢复期颇长,一般需要六月; 2. 出院后遵医嘱正确使用眼部

总胆红素偏高的危害有哪些

可能出现这些情况 出现黄疸 总胆红素是临床对黄疸诊断分级的重要指标,总胆红素偏高可能会出现各类黄疸,如肝炎黄疸、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 存在肝炎 肝炎对肝细胞的损伤是长期而又严重的,当影响肝细胞的功能时,总胆红素便越积越多,无法正常代谢,故总胆红素长期偏高不降,可能是存在肝炎。 溶血症 红细胞正常寿命是120天,溶血症会缩短红细胞的寿命,红细胞转化为总胆红素的数量也就越多,总胆红素偏高也可能存在溶血性疾病的忧患。

骨穿术的适应证是什么

适应证:1.各种血液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随访。1. 不明原因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增多或减少及形态学异常。3.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鉴别诊断,可作骨髓培养,骨髓涂片找寄生虫等。

胆囊结石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胆囊结石病临床症状常不典型,有急性发作病史的胆囊结石,一般根据临床症状体征不难做出诊断;但若无急性发作史,诊断则主要依靠辅助检查,诊断要点如下: 1、反复发作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囊积液或胆绞痛,而皮肤黏膜无黄染或黄疸轻。 2、反复多年发作胆囊炎而无黄疸,此次发作伴有黄疸,应考虑胆囊结石伴继发性胆总管结石。 3、超声发现胆囊内有结石,胆囊肿大,积液,壁增厚或萎缩;口服胆囊造影证实胆囊内结石,超声诊断正确率可达95%以上。 4、Mirizzi综合征:部分病人的胆囊管和肝总管并行一段后再汇入胆总管,如有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