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参的形态
婆罗门参的形态
二年生草本,高25~100厘米。根垂直直伸,圆柱状。茎直立,不分枝或分枝,有纵沟纹,无毛。下部叶长,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基部扩大,半抱茎,向上渐尖,边缘全缘,有时皱波状,中上部茎叶与下部叶同形,但渐小。
头状花序单生茎顶或植株含少数头状花序,但头状花序生枝端,花序梗在果期不扩大。总苞圆柱状,长2~3厘米,总苞片8-10枚,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3厘米,宽8~12毫米,先端渐尖,下部棕褐色。舌状小花黄色,干时蓝紫色。
瘦果长灰黑色或灰褐色,长约1.1厘米,有纵肋,沿肋有小而钝的疣状突起,向上急狭成细嚎,喙长0.8~1.1厘米,喙顶不增粗,与冠毛连结处有蛛丝状毛环。冠毛灰白色,长1~1.5厘米。花果期5~9月。[3]
婆罗门菊,也叫婆罗门参,在欧洲和美国南部很受欢迎。花和茎不能食用,能吃的是它的根。婆罗门菊的根有种刺鼻的气味,有点像牡蛎,又像鱼腥味。多用来制作调料,增添菜肴的鲜香,因此从菜到汤都少不了它。
婆罗门参的制作技巧
1.婆罗门参的嫩叶可生吃、作色拉,也可炒食、作汤;
2.肉质根烤、煮、油炸、作汤均可;
3.在烹调婆罗门参肉质根时,应在煮或蒸熟后再去皮,去皮后即放于有醋或柠檬汁的水中浸,以防止肉质根变黄褐色;
4.蒸熟后去皮避免乳白色汁液的流失,才能保留婆罗门参特有的牡蛎风味。
婆罗门参的生长习性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种子发芽适温22℃,幼苗期适温25℃左右,植株既耐寒、又抗热,盛夏35℃左右可正常生长,成株地下部能耐-17℃低温,翌春复生。土壤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瘠薄板结的土壤会发生歧根、裂根、造成畸形,降低品质与产量。喜中性或偏碱性土壤,生长期需较多钾肥。较耐干旱,但是在肉质根膨大期需水较多,土壤湿度要求维持在65-80%
婆罗门参介绍
婆罗门参(salsify),别名西洋牛蒡。为菊科婆罗门参属,能形成肥大肉质根的二年生草本植物。肉质根可煮食或切成小片煎食,嫩叶也可生食。原产欧洲南部的希腊、意大利等地,有200多年的栽培历史,欧美国家栽培较多,中国只有零星种植,近几年北京特菜生产基地开始种植栽培,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根茎类蔬菜。
TragopogonL.婆罗门参属,菊科,约50种,分布于东半球温带与热带地区,中国有婆罗门参T.orientalisL.和草地婆罗门参T.pratensisL.等10种,产东北、华北、西藏和新疆。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有直根;叶狭,禾草状;头状花序大,有长梗,单生于茎顶或枝端,全为两性舌状花,黄色;舌片顶部5齿裂;总苞圆柱形,有近等长的总苞片1列;果有长喙,喙端冠毛为稠密羽状毛,侧毛特密,1列。婆罗门参又叫西洋牛蒡,是菊科婆罗门参属2年生草本植物。其肉质根和嫩茎叶均可食用,还具有治疗黄胆病、提神与利尿的功效。
婆罗门参(拉丁学名:Tragopogon pratensis L.),别名西洋牛蒡。为菊科婆罗门参属,能形成肥大肉质根的二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肉质根为长圆椎形,表皮黄白色,光滑,根毛较多。叶狭长丛生,又被称为“山羊须”,暗绿色。头状花序,果实为瘦果,种子细长,两端尖,种皮粗糙,黄褐色。生于山坡草地及林间草地,海拔1200~4500米。分布于新疆地区。
婆罗门参又称西洋牛剪,肉质可蒸煮、炸或作汤,有一种牡砺鲜味,被称为“蔬菜牡蝠”,嫩茎叶也可生食。原产于欧洲南部的希腊、意大利等地,有200多年的栽培历史,病虫害较少。欧美国家栽培较多,中国只有零星种植。
婆罗门参肉质根有蔬菜牡蛎之称,营养丰富,每100克食用部分含蛋白质3.3克、脂肪0.2克、糖类5.2克、维生素B10.08克、维生素B20.22毫克、维生素C8毫克、钙60毫克、磷75毫克、铁0.7毫克。婆罗门参的嫩叶可生吃、作色拉,也可炒食、作汤。肉质根烤、煮、油炸、作汤均可。婆罗门参还具有治疗黄疸病、提神、利尿的功效,还可用作室观赏植物。
形态特征
婆罗门参又称西洋牛蒡,为菊科婆罗门参属2年生草本植物,能形成肥大肉质根, 肉质根可烤、煮、炸或作汤,有一种牡蛎鲜味,被称为“蔬菜牡蛎”,嫩茎叶也可生食。原产于欧洲南部的希腊、意大利等地,有200多年的栽培历史,病虫害较少。根系发达,肉质根为长圆椎形,长约20—30cm,直径3.5cm左右,表皮黄白色,光滑,根毛较多。叶狭长丛生,长33cm左右,宽3cm,又被称为“山羊须”,暗绿色。一般株高60—150cm,茎直立,少有分枝。生育第2年开花,头状花序,果实为瘦果,种子细长,两端尖,种皮粗糙,黄褐色,顶端有长喙,着生羽状冠毛。
二年生草本,高25~100厘米。根垂直直伸,圆柱状。茎直立,不分枝或分枝,有纵沟纹,无毛。下部叶长,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基部扩大,半抱茎,向上渐尖,边缘全缘,有时皱波状,中上部茎叶与下部叶同形,但渐小。头状花序单生茎顶或植株含少数头状花序,但头状花序生枝端,花序梗在果期不扩大。总苞圆柱状,长2~3厘米,总苞片8-10枚,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3厘米,宽8~12毫米,先端渐尖,下部棕褐色。舌状小花黄色,干时蓝紫色。
瘦果长灰黑色或灰褐色,长约1.1厘米,有纵肋,沿肋有小而钝的疣状突起,向上急狭成细嚎,喙长0.8~1.1厘米,喙顶不增粗,与冠毛连结处有蛛丝状毛环。冠毛灰白色,长1~1.5厘米。花果期5~9月。
白婆罗门参
菊科(compositae)婆罗门参属中能形成肥大肉质根的二年生草本植物。学名T 婆罗门参,ragopogonporrifoliusL.,别名西洋牛蒡。染色体数2n=2x=12。肉质根可煮食或节成小片裹面煎食,嫩叶也可生食。原产欧洲南部的希腊、意大利等地,有200多年栽培历史,欧、美洲的国家栽培较多,中国很少种植。肉质根长圆锥形,长约33cm,直径3.5cm左右,皮黄白色,平滑。叶细长、暗绿色,切伤后流出白色汁液,有似牡蛎的气味。翌春抽生花茎,先端丛生紫花。种子细长,两端尖,种皮粗糙,黄褐色。株高20-40厘米,叶细长蛇曲,先端渐尖。茎和叶基披白色细毛。花序梗极为膨大,花浅紫红色,花期5月上旬至中旬。全疆有分布.生长于草地田埂渠旁.
婆罗门参适应性强,耐寒,喜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一般于春季播种,平畦或栽培,播种后稍加镇压,并浇水,然后覆盖稻草等保墒。出苗揭去盖草,间苗2次,并按25cm左右的株距定苗。生长期应及时中耕、除草、追肥、浇水。8月份可开始采收,但产量较低;一般于11月上旬叶枯后收获。根部耐寒性强,冬前不收获者,可培土保护安全越冬。于冬前收获时选根形整齐的植株作种株,并按行距80cm,株距33cm随即定植于采种田,培土保护。翌春除去盖土,进行中耕、追肥、浇水等管理。种株抽薹后须支架防倒伏,除去下部弱枝,留上部花枝开花、结子。种子成熟后,搓去种子上的冠毛,清选后贮存。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草地及林间草地,海拔1200~4500米。
温度
婆罗门参适宜温度范围较广耐寒;又耐热。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3℃左右,30℃以上或l5℃以下发芽都不良。幼苗期的温度以25℃左右为最佳,肉质根形成期以28℃左右为宜。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气温由低到高,又到低的条件心爱,较易获得高产。生长前期温度高,出苗快,有形成较繁茂的叶丛。为肉质根的生长建立基础。
土壤及养分
婆罗门参为主根深的植物,适于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和砂壤土中栽培。土层瘠薄粘重或多砖石瓦砾,根系和肉质根生长不良,品质粗劣,产量低,且易发生畸形肉质根。
水分
适于肉质根生长的土壤有效水含量56%-80%,空气湿度80%-90%。空气湿度大可提高品质,但是土壤水分也不能过多,否则土中空气缺乏,不利于根的生长与吸收。
光照
婆罗门参种子生长需要充足的日照,日照充足,植株健壮,光合作用强,物质积累多,肉质根膨大快,产量高。
地理分布
分布新疆(和布克赛尔、塔城、吉木萨尔、伊吾、哈密、塔什库尔干)。欧洲、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西欧。
婆罗门参的药用价值
婆罗门参营养成分
1、稳定化芦荟凝胶成份:木质素、芦荟酸、皂素、蒽醌、芦荟素、肉桂酸醌、芦荟苷大、芦荟大黄素、异芦荟苷、大黄素、蒽、酚、大黄根酸、 蒽Resistannol;
2、维生素:维生素B1、叶酸、维生素B2、维生素C、烟酰胺、维生素E、维生素B6、维生素A、胆碱、(B-胡萝卜素);
3、无机元素:Ca ;
4、单糖和粘多糖:纤维素、aoldonentose、葡萄糖、L-鼠李糖、苷露糖、术糖 ;
5、酶:氧化酶、脂酶、淀粉酶、Aliinase、过氧化氢酶;
6、必需氨基酸:赖氨酸、亮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
婆罗门参主要价值
婆罗门参药用
别名:土泡参、绿芨来源:为菊科植物蒜叶婆罗门参的叶和根。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叶,秋季采根,鲜用或晒干。
性味:味甘;淡;性平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主病后体虚;小儿疳积;头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叶3~12g;根15~30g。外用:适量,捣汁搽。
婆罗门参食用
鸦葱鸡丝拉皮婆罗门参的肉质根以鲜食为佳,风味由于牛蒡,有浓郁的牡蛎香味,可以烤、炖、炸或作汤等。
其中以切薄片挂蛋糊油炸味道鲜美,似鲜炸牡蛎。
其根皮有切口时会溢出白色汁液,易迅速变褐,故需即切即做。
除鲜食外,还可以储藏与加工。其嫩叶可做沙拉或炒食。
沙参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根胡萝卜状,[2] 茎高40-80厘米,不分枝,常被短硬毛或长柔毛,少无毛的。基生叶心形,大而具长柄;茎生叶无柄,或仅下部的叶有极短而带翅的柄,叶片椭圆形,狭卵形,基部楔形,少近于圆钝的,顶端急尖或短渐尖,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两面疏生短毛或长硬毛,或近于无毛,长3-11厘米,宽1.5-5厘米。
花序常不分枝而成假总状花序,或有短分枝而成极狭的圆锥花序,极少具长分枝而为圆锥花序的。花梗常极短,长不足5毫米;花萼常被短柔毛或粒状毛,少完全无毛的,筒部常倒卵状,少为倒卵状圆锥形,裂片狭长,多为钻形,少为条状披针形,长6-8毫米,宽至1.5毫米;花冠宽钟状,蓝色或紫色,外面无毛或有硬毛,特别是在脉上,长1.5-2.3厘米,裂片长为全长的1/3,三角状卵形;花盘短筒状,长1-1.8毫米,无毛;花柱常略长于花冠,少较短的。
蒴果椭圆状球形,极少为椭圆状,长6-10毫米。种子棕黄色,稍扁,有一条棱,长约1.5毫米。花期8-10月。2n=34。[3] 花萼被毛的变化颇大,大部分个体有短毛,有时却为柔毛,也有为粒状毛,更有少数无毛的。所有这些变化都是连续的。本种的鉴别特征是叶无柄,花序假总状或狭圆锥状,花梗短,花萼大多被毛,裂片长钻形而全缘,基部最宽。[1]
吃婆罗门参上火吗
婆罗门参的营养价值非常的丰富,并且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食物,但是很多人都觉得经常吃婆罗门参会上火,有的时候不敢食用,那么吃婆罗门参会上火吗?
婆罗门参的营养价值
一、稳定化芦荟凝胶成份:木质素、芦荟酸、皂素、蒽醌、芦荟素、肉桂酸醌、芦荟苷大、芦荟大黄素、异芦荟苷、大黄素、蒽、酚、大黄根酸;二、维生素:维生素B1、叶酸、维生素B2、维生素C、烟酰胺、维生素E、维生素B6、维生素A、胆碱、(B-胡萝卜素); 三、必需氨基酸:赖氨酸、亮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四、单糖和粘多糖:纤维素、李糖、苷露糖、术糖 ;五、酶:氧化酶、脂酶、淀粉酶、Aliinase、过氧化氢酶;
吃婆罗门参上火吗
不会上火。婆罗门参性苦寒,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功效。
上火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注意饮食的改善,上面就是对吃婆罗门参会上火吗的介绍,希望容易上火的人要特别注意。
党参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有乳汁。[2] 茎基具多数瘤状茎痕,根常肥大呈纺锤状或纺锤状圆柱形,较少分枝或中部以下略有分枝,长15-30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灰黄色,上端5-10厘米部分有细密环纹。
茎缠绕长约1-2米,直径2-4毫米,有多数分枝,侧枝15-50厘米,小枝1-5厘米,具叶,不育或先端着花,黄绿色或黄白色,无毛。叶在主茎及侧枝上的互生,在小枝上的近于对生,叶柄长0.5-2.5厘米,有疏短刺毛,叶片卵形或狭卵形,长1-6.5厘米,宽0.8-5厘米,端钝或微尖,基部近于心形,边缘具波状钝锯齿,分枝上叶片渐趋狭窄,叶基圆形或楔形,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两面疏或密地被贴伏的长硬毛或柔毛,少为无毛。
花单生于枝端,与叶柄互生或近于对生,有梗。花萼贴生至子房中部,筒部半球状,裂片宽披针形或狭矩圆形,长1-2厘米,宽约6-8毫米,顶端钝或微尖,微波状或近于全缘,其间湾缺尖狭;花冠上位,阔钟状,长约1.8-2.3厘米,直径1.8-2.5厘米,黄绿色,内面有明显紫斑,浅裂,裂片正三角形,端尖,全缘;花丝基部微扩大,长约5毫米,花药长形,长5-6毫米;柱头有白色刺毛。蒴果下部半球状,上部短圆锥状。种子多数,卵形,无翼,细小,棕黄色,光滑无毛。花果期7-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