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家长该不该谈论孩子的隐私

家长该不该谈论孩子的隐私

出糗的“事”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肯定有不少出糗的事,比如,穿衣分不清正反面,说话口齿不清,总分不清“灰”和“飞”,登台唱歌忘词,等等。出洋相的事家长不应再提,否则,会让孩子感到尴尬,也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千万不要把孩子的糗事当笑料,家长一笑了之,孩子却可能耿耿于怀。

干不好的事

有些平常小事,一般孩子都能干好而自家孩子却干不好,比如2岁了还不会走路,3岁不会开童车,5岁不会搭积木,6岁不会吃鱼,等等。这些事孩子没干好,可能是因为自家孩子发育比同龄人慢半拍,这是正常现象。如果过分渲染就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进行消极的暗示,给自己贴上“低能儿”的标签,从而影响今后的成长。

隐私的“事”

家长不要公开暴露孩子的隐私,不能当众说宝宝尿床,也不能把宝宝和你说的私密话抖出去,孩子可能说不喜欢某个人,也可能说长大后与某某结婚等。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小,说给别人听也无妨。当众暴露孩子的隐私,既伤了其自尊,又会让他缺乏安全感,也不再信任你,融洽的亲子关系被扭曲,不利于以后的家教。

被愚弄的“事”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遭到成人或大孩子的欺骗,比如,大孩子把洗衣粉用彩纸包好骗小孩子说“好吃”,小孩子真吃了,大孩子哈哈大笑,小孩子方知上当受骗。家长如果在小孩子面前提起这件事,既让孩子感到难堪、后悔,又让他感到人心复杂,不敢与人交往。被愚弄的事,家长不能拿出来嘲笑孩子,否则会让孩子憎恨那个骗他的人,并对家长产生不满。

被打骂的“事”

以前孩子犯了错,家长打骂了他,如今又在别人面前提起,甚至把打骂的情形逼真地描述出来,无形中造成了对孩子的“二次伤害”。被打被骂,对孩子来说是不堪回首的“屈辱史”。往事再提,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会增加孩子对家长的反感,孩子可能会故意和家长对着干。

父母如何引导孩子度过性蕾期

满足好奇心。4岁前,可以暂时不强调隐私概念,应该满足孩子对他人或自己身体的探索,有利于孩子了解两性身体特征的差异。孩子的性游戏不同于成年人的性行为,更多的是儿童成长中的正常需要。

不羞辱、不评判。当孩子有“不当”做法时,父母不要羞辱他,不要用成人社会的伦理标准去评判,或者告诉他这是不好、不文明的行为。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性罪恶”的观念,或者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建立隐私意识。4岁之后,要逐渐教育孩子认识隐私、保护隐私。可以在一张纸上画出男人和女人,然后用彩笔标记出哪些身体部位不可以让他人看、摸,自己也不可以去看或摸他人的这些部位。

明确身体界限。不管是多熟悉的人,如果要看或摸自己的隐私部位,都要大声地对他说“不可以”,并立即告诉爸爸妈妈或幼儿园老师。

制止性游戏。孩子了解隐私和身体界限之后,应该制止他们之间的性游戏。父母的语气应坚决果断,不宜多做解释。

减少性伤害。夫妻生活要回避孩子,注意避免孩子通过电视、网络看到成人性爱镜头。若孩子无意中看到,不要躲闪,平静地告诉孩子,那是大人表达爱的方式,小朋友可以通过拉手、拥抱表达喜爱。

建构正确的性别认知。按照传统的性别观念养育孩子,不要把女孩当男孩养,男孩当女孩养。同时,强调两性的平等性,女孩也有“小鸡鸡”,只不过长得跟男孩子的不一样。

引导情感走向。孩子提出要跟某位小朋友谈恋爱或跟妈妈结婚时,首先要肯定孩子良好的情感愿望,同时可以引导他“可以跟小朋友做最好的朋友”,而“即使不结婚,妈妈也会陪伴你很久很久”。

虐童对儿童造成的伤害 如何教会孩子防止性侵

记住“内衣原则”,也就是背心和小裤衩覆盖的地方是隐私部位,不能随意展示给别人看,不能随意让人触摸。

在幼儿期,父母要教会孩子生殖器的名称,不建议用代称,但可以用某些众所周知的说法指代。

比如说到“阴茎”,平常交流时可以用“小鸡鸡”代替。说到“阴道口”,可以说:“这是女孩长大以后做妈妈生孩子的地方,是孩子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出口,里面有一条通道与妈妈肚子里的子宫相连,这是我们的生命通道。”

教会孩子,如果遇到以下的几种情况,要大声说“不”:

有人要看ta的隐私部位

有人谈论ta的隐私部位

有人触碰ta的隐私部位或让ta触碰别人的隐私部位

有人拥抱、背、亲吻ta

①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让别人触摸,男孩子也不例外。

②躲避不掉的话,要对那人说:“我还不到14岁,你想坐牢吗?”

③一旦遇到这种情况,要第一时间告诉爸爸妈妈。

小孩子也有隐私吗?

针对这种现象,有家长称:孩子是自己家的,在父母面前不应有隐私。广州有关专家分析, 维护儿童隐私权,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家长应转变观念,积极支持。

孩子:防偷看备真假日记

胡亘周是江门市景贤学校七年级学生,他提案呼吁维护儿童隐私权,保护儿童心理健康。胡亘周首先讲述了一个他所知道的案例:一位少女曾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性幻想,其实这只是青春期发育的正常反映,并非什么不正常的心理。可是她的母亲偷看到以后,不仅不认为自己偷看女儿日记是不对的,反而激烈地责骂女儿,还把日记交给了老师。那个女孩感到没脸见人,最后跳楼自杀。而据胡亘周介绍,如今一些同学为了防备自己父母偷看日记,特意准备了两个日记本,一是写给父母看的,尽是些好好学习之类的假话;另一个则是自己真正的心里话,当然也有对异性同学倾慕的话。

家长 孩子不应对我们有隐私

针对孩子在家庭中保护自己隐私权如此尴尬的现状,广州市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们的隐私权应该由社会保护,但不应该针对父母,在父母面前未成年的孩子应该没有隐私。

汪先生表示,他从来不认为孩子有什么隐私权,他说,自己上初中的儿子天性贪玩,静不下心学习,后来他经常到儿子书房翻阅抽屉信件,掌握儿子心理,还常常察看儿子上网纪录,一发现不良苗头,立即批评教育,在他这种无处不在的压力下,儿子的玩性逐渐收敛,成绩也慢慢提高了。

专家:尊重隐私有利孩子发展

针对隐私权的问题,广州市妇联有关负责人表示,孩子有独立的人格和心理,应该给他们独立的空间,任何人都不应该任意限制他们,也不应该举着各种美丽的幌子去任意揭露他们的隐私。事实证明,那样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广东大同律师事务所梁律师介绍,国内国际多项法律已经为儿童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针对儿童的隐私权做了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6条也明确规定:“儿童的隐私、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干涉。”

幼儿园内男女不分厕的注意事项

幼儿园厕所不分男女在国内是很普遍的现象,虽然很多家长对此颇有疑虑,但幼儿园出于安全考虑依然会采取男女同厕的做法。

男女该不该分厕

有专家认为男女分厕对孩子的心身发展更有益,便于孩子认识性别之间的差异,是孩子性别意识的启蒙教育。也有人认为,同厕是一种自然、开放的教育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了解自己的性别、认识男女身体特征的差异。同厕可以让孩子了解男女生理构造不同、小便的姿势不同等,很好地满足幼儿对异性身体的好奇感。

男女最好分时上厕所

如果幼儿园没办法做到男女分厕,那最好要做到男女不同时间段上厕所。例如,让男生和女生排成两队,由老师分批带队进入厕所,这样既保证了孩子的安全,也做到了男宝宝与女宝宝分开入厕。

让孩子明白男女差异

如果男女同厕,孩子难免会发现有的小朋友上厕所的方式不一样,有些站着尿尿,而有些蹲着尿尿。好奇的孩子喜欢尝试其他小朋友的入厕姿势,往往弄得尿了裤子。

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和老师不要轻易批评孩子,应该给孩子讲清楚男生和女生生理上的差异,让孩子明白不能随意模仿异性上厕所。

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

虽然孩子还很小,但隐私权也应受到尊重。现在的小孩对性别的认知已经提前,4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懂得害羞。家长应教育他们在上厕所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不要随意给其他小朋友,特别是被异性看到。也要教育孩子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要偷看别人上厕所。

不要回避孩子的问题

当孩子问起你为什么别的小朋友是站着尿尿而自己是蹲着尿尿时,家长一定不要觉得不好意思跟孩子讲就随便敷衍过去,对于孩子提出来的关于性别的各种问题,家长应该以一种和平的口吻讲出来,也不要以为孩子小理解不了就不给孩子讲解。

家长应不应该打孩子

对现代父母来说,“打孩子”也许是最不被认同的教育方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然而,从没打过孩子的父母恐怕很少,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才能做到绝对不打孩子,而世上极少有如此完美的父母。父母往往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动了手,事后又十分后悔、自责。

英国与美国的很多地区都规定父母打孩子是违法的,可是在韩国,法律又是允许父母打孩子的。要不要打孩子,这不仅是一个理念上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寻找有力论据来加以证明的问题。就请大家一起来尝试对这个问题进行较为细致、全面的剖析。

如今,信奉“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理念的人应该不在少数,持这种观念的人肯定会反对打孩子,甚至认为打孩子是愚蠢的,是父母自己无能,是不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的一种表现。的确,在以下很多情况下,是不能打孩子的。

1、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没有把话讲清楚。

2、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妈妈自己都不知道这方面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没有很好地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时,不要急着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这方面的错误,清楚地知道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做时,再去惩罚也不迟。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为这时打孩子往往只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惩罚时往往会失去分寸,会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伤孩子。应等自己怒气平息了,头脑清醒了,再实施惩罚。

4、孩子生理与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况者不能打:行为亢奋有神经障碍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过情感伤害的孩子。

5、不到3岁的孩子不要打。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岁的孩子处于游戏期阶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强烈,同时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发展,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而3岁前的孩子,这一切都没有出现,或者只是刚刚发展。即使是有的孩子过于顽皮,体罚他的时间也只能提前到1岁半,对于1岁半以内的婴儿是绝 对不能进行体罚的。因为在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活动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为吃、喝、拉、撒、睡带来的条件反射,是无意识的。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会影响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策略亲子沟通也要讲

父母与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父母可及时发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以正 确的方法给予引导,这对孩子的心身发育是有益的。父母应细心观察和研究自己的孩子,孩子在不 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发育特点,家庭教育就必须根据孩子心身发育特点来进行,否则会给 孩子增加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甚至影响孩子的人格发育。父母要与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就应掌握沟通的方法。

很多年轻的父母或许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孩子越大,越难以沟通。“我不要穿这件衣服,太紧了。”“我是对的,你才错了。”“你去哪儿?我也要去。”……诸如这些事情,日复一日,我们常常被折腾得筋疲力尽。然而细想想,作为父母,我们也许存在一些不恰当的习惯:是否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让他们说出真实感受;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否用手指指着孩子;当孩子与自己的想法不一样时,我们是否火冒三丈;最后谈话结束,我们是否会给孩子一个拥抱?亲子间的沟通,作为父母是要有些策略的,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我们都应该考虑。当我意识到这些问题时,我开始反省,并留意自己的言行,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想法、说话方式,并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首先,我们要学会关心自己、学会快乐。

现在有很多家长都在感叹小孩难教,其实如果家长们仔细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问题大多出在我们成人身上。有段时间,我特别忙,回家时已是筋疲力尽,经常没和儿子说上几句话就睡着了,还时常因为孩子的一点小过错就发火、不开心。直到有一天,我不小心把牛奶洒到他心爱的图画书上,他情绪激动地大喊大叫,大声指责:“你为什么这么不小心?”活脱脱一个成人缩小版,我才惊觉自己犯了一个多大的错误。如果父母忙于工作,只是把家庭当作休息和睡觉的地方,在家中说一些消极、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的话,孩子也会感觉到不快乐,也会出现消极抑郁情绪。所以,父母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情绪,应先学会关心自己、放松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其次,沟通讲求艺术。

与孩子的沟通,实际上是两个生命的碰撞。家长与孩子沟通的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孩子向你诉说高兴的事,你应该表示共鸣,如他在幼儿园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你可以称赞说,“噢,真棒,妈妈也替你感到很开心”。当孩子向你诉说你不感兴趣的话题,你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你关注他的谈话内容,可以使用“嗯”、“是吗”、“后来呢”等词,表示你在认真地倾听,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

2、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和谐的气氛永远是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添加剂。要专心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一起去吃饭,一起去听音乐会、参观绘画艺术展、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汽车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都是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最佳时机。

3、要让孩子发表意见。

不能永远只是你说孩子听,不管孩子对你讲什么,你都应该让他把话说完,给他说话的机会,一定不要在孩子没有说完他的话时,就对孩子发脾气。在讨论一般的家事时,不妨也让孩子参与,不管最后是否采纳了他的意见,应让他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如此,他们也会尊重长辈。

4、尊重孩子,保护他的隐私。

可能很多父母在和老师或者亲朋好友谈论孩子的优缺点时,都是肆无忌惮的,从“不好好吃饭”到“今天被老师批评了”,把孩子的缺点像空气一样直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曾经有位家长,来园接孩子时跟人闲谈,话题扯到孩子身上,说“他有尿床的毛病……”话刚出口,一旁的孩子羞红了脸,露出怨恨的表情。尿床这类生理缺陷,属于“难言之隐”,孩子对此特别敏感,父母一般情况下不该向他人提及。这孩子从那天起,开始拒绝和母亲沟通,甚至有抵触行为。因此,作为家长需要牢记:不要到处宣扬孩子的隐私,你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才能真正把你当成能讲知心话的朋友。

5、多赞美,少批评。

也许父母从来没意识到,自己随便说出来的一句话,会对孩子小小的心灵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你怎么越大越不乖?”“你怎么就不能像隔壁的某某呢?”“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这些话会让孩子产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但是恰到好处的赞美、欣赏则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润滑剂。所以父母对孩子要多了解、欣赏、赞美、鼓励。因为赏识才能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总之,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有些问题孩子不一定能很快理解,父母要帮助孩子慢慢认识,慢慢沟通,别希望着通过一两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毕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年龄、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过于急躁,沟通就会成为泡影。只有掌握与孩子交谈的艺术,做孩子的朋友,才能使两代人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怎么缓解婆媳关系紧张

第一,即便是亲人也要划定界限。

与自己的儿媳妇划清底线,在底线范围内可以讲情,但只要是超越底线的事情那只能讲理了。婆婆不能问的几个问题:你和我儿子性生活如何?这几天你们相处愉快么?你们能挣足够的钱让我的孙子去私立学校上学么?婆婆可以问婚姻的大体情况如何,但是绝对不能问到隐私。

第二,学会相互尊重,儿媳妇也有说“不”的权利

第三,婆婆不乱提建议,尤其是养育孩子问题。

婆婆应该给大家制造一个轻松并有爱的环境,关于婚姻、工作、养育子女的建议都可以以长辈的姿态泛泛而谈,但是如何养育和教育孩子,还是得以两口子自己的意愿为主。

第四,婆媳双方都应该对彼此关系有一个客观的期待。

第五,要开诚布公,敞开心胸说话。

婆媳关系与普通朋友关系不同,别指望在发生问题之后对方能主动向你敞开心扉、解决问题。任何时候都要积极主动去向对方问询,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爱。

第六,在乎丈夫和孩子的感受。

要知道,婆媳发生问题之后,最难受的也就是夹在中间的老公了。婆媳在分享心事的时候,要给这些心事划定界限,不能泄露两口子之间的隐私。

相关推荐

中国父母的八个教育误区

1.为保全面子,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公众场合,孩子用哭闹“要挟”父母,父母迫于颜面只好乖乖“就范”,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心理学上,这关系到对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也关系到父母权威的树立。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一方面要打定主意,教育孩子远比面子重要,即使众目睽睽,不该满足的要求决不可轻易松口;另一方面,可以用其他新刺激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不尊重孩子隐私和权利。中国父母虽然疼孩子,但经常把孩子看作是没有独立人格的“不完全的人”:孩子的房间想进就进,日记抽屉也是公然“检查”。其实,孩子从出生开始就

儿童近视 儿童近视不是单纯配眼镜而已

误区一:“儿童不散瞳孔就可以配眼镜” 假期一到,忙坏了家长,许多家长抓紧时间为孩子安排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可是孩子视力又不好,配眼镜需要到医院散瞳检查,由于散瞳孔后孩子就不能参加各种学习班了,于是一些家长就自作主张,为孩子选择了电脑验光配镜。 专家点评:临床上低龄儿童一定要散瞳孔验光,这样才能反映孩子眼睛的真实视力情况,不通过散瞳验光仅仅靠电脑监测的结果配眼镜会对孩子的眼睛造成许多的危害,首先孩子的假性近视往往会“欺骗电脑”造成假的检查结果,其次孩子的远视眼,高度散光也会使电脑检查时感到“力不从心”。 我

窥探隐私是天性

名人隐私向来算不得秘密,“狗仔队”恨不得每天伏击在明星出没的每个角落,将他们的一举一动记录下来。即便对普通人而言,名人隐私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从戴安娜、布兰妮,到我国的演艺明星,一会这个偕神秘伴侣出现,一会那个又曝出不良照片。诸如此类,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热闹的“名人众生相”。而透过种种现象,人们喜欢窥探名人的隐私的心态也暴露无疑。 其实,公众窥探名人隐私的心态纷繁复杂,如果要追根究底的话,那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可能是较为根源的心理学解释。弗洛伊德认为,窥探他人隐私是人的天性,源于童年时对自己身世的追

尊重孩子萌芽的隐私意识

孩子长到三四岁时,就开始萌发保护自己隐私的意识。尊重和保护孩子隐私,其实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保护孩子的自尊。孩子隐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家长又应如何做呢? 生理缺陷 主要指孩子在身体发育上的一些缺陷,如太胖、太瘦、结巴等。尽管这些缺点大家有目共睹,可孩子还是不愿意被提及,特别是带有调侃、嘲讽的语气时。 典型镜头: 妈妈去幼儿园接林林时,老师告诉她,林林中午睡觉时尿床了。妈妈一听,恼怒地瞪着林林说:“你怎么回事?昨晚你尿床,今天又尿。这么大了,还老尿床!”其他孩子听到后都笑了,对林林做鬼脸说:“羞羞

细数打孩子危害

一、打孩子的危害 1.易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了伤害,因为孩子身体上的骨头还是比较脆弱了,不小心容易出现脱臼或者骨折现象。如果家长孩子的打太过于暴力的话,孩子就很容易因此出现身体上的伤害甚至是残缺。 2.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极其不利,因为孩子只处于发育阶段,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打孩子孩子长期在这种黑暗局面下生活,心理容易出问题。 3.易对孩子的精神造成损伤,导致整天心神不宁。 4.会让孩子潜意识地认为,打人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以后孩子一旦在生活中出现了与他人之间的矛盾问题,就会经常通过打人来应对。 5.对孩子

孩子的想象力实属创造力

最近听到许多家长说,要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富有创造性的孩子。但现实的教育重点,依旧以灌输知识为主。结果制造了一大群“乖孩子”,这些孩子长大后,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才好。从而我认为,我们有必要从幼儿时期就来培养幼儿的主体性创造力。 那么,什么叫做创造性呢­这定义很难说,依照私见,我认为应该就是:在开始的时候,须让孩子活活泼泼地在他的兴趣与好奇心之中,自由发挥他的想象和直觉。若要论到高层次的,那么所指的应该就是发现或发明什么事物了。 高度发达的创造性,须具有推理或是思考、研究等等的客观性,而其出发

别让枕边私语搅了性

忙碌了一天之后,与爱人相拥躺在床上,正是享受枕边私语的美好时刻。英国杂志指出,适当说些枕边话,可以让夫妻关系更亲密,婚姻更幸福,还能起到很好的性爱前戏作用。那枕边话到底该如何说呢?英国和加拿大的性学家总结出了“床上不该说的话”和“床上应该说的话”,与读者分享。 “床上不该说的话”主要是一些过于实际的问题、带有抱怨性质的话题以及消极、否定意思的话。这些话会影响心情,让人变的焦虑,甚至丧失性欲和谈话欲望。常见的话有: “你刷牙了吗?”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亲爱的,你怎么有口臭!”这会让对方性趣大减,还会担心继续遭

怎样才能有效的帮助患有抑郁症的人

不要因为他们的疾病而去责怪他们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一般人并不能帮助患者或治疗抑郁症。关键是要提醒他们生病了,帮助他们减少内疚感,不能因为患者极端的做法和想法去责怪他们。 以尊严和尊重对待患者 不同的人情况和需要都是不一样的,关键是要尊重患者的自主性,同时考虑到患者在任何程度上能够为自己做出决定。我们应该尊重隐私并注意为患者保密,除非他们有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的风险。 如何你和患者一起做事,对于他要有切合实际的期望,减少他们的压力 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对于抑郁患者来说也是很有压力的。你应该承认他们不是“伪装

家长如何指导孩子学会倾听

孩子学会提问倾听他人,就要给予他人更多的说话时间。如果孩子能够掌握恰当的提问方式,就可以把更多的说话时间留给他人。在与陌生的同学交谈的时候,往往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但是怎样提问却是有讲究的,比如,有些孩子会这样问:你是从外地转学来的吧,你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你有兄弟姐妹吗?你现在住在哪里呢,你以前学习成绩好吗,你喜不喜欢我们的班级,我们两个交朋友好吗?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方式往往会让对方感到压抑,一同时,这种提问往往三言两语就可以回答。如果孩子换一种方式提问,把回答改成开放式的,那么,就可以引导他人畅所

怎样和“叛逆”孩子沟通

打骂不行,放任不得,半大孩子真难管,在许多家长无奈于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同时,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叛逆,是被逼出来的。其实,自己在生活中也很矛盾。”孩子心声:最渴望父母也能认个错“在父母眼里,他们永远都是正确的,我从来就没有对过。” 青春期“叛逆”孩子将父母也能勇于承认错误,看成是梦寐以求的事:“我们中,没有几个是真正的坏孩子,关键在父母理解不理解我们。有时候,我们也挺矛盾的,我们知道父母肯定是要孝顺的,但如果‘听话’就是孝顺,即便是父母说错了,我们也要按照他们的意思去做,那活着就真没意思了。为什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