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该不该谈论孩子的隐私
家长该不该谈论孩子的隐私
出糗的“事”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肯定有不少出糗的事,比如,穿衣分不清正反面,说话口齿不清,总分不清“灰”和“飞”,登台唱歌忘词,等等。出洋相的事家长不应再提,否则,会让孩子感到尴尬,也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千万不要把孩子的糗事当笑料,家长一笑了之,孩子却可能耿耿于怀。
干不好的事
有些平常小事,一般孩子都能干好而自家孩子却干不好,比如2岁了还不会走路,3岁不会开童车,5岁不会搭积木,6岁不会吃鱼,等等。这些事孩子没干好,可能是因为自家孩子发育比同龄人慢半拍,这是正常现象。如果过分渲染就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进行消极的暗示,给自己贴上“低能儿”的标签,从而影响今后的成长。
隐私的“事”
家长不要公开暴露孩子的隐私,不能当众说宝宝尿床,也不能把宝宝和你说的私密话抖出去,孩子可能说不喜欢某个人,也可能说长大后与某某结婚等。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小,说给别人听也无妨。当众暴露孩子的隐私,既伤了其自尊,又会让他缺乏安全感,也不再信任你,融洽的亲子关系被扭曲,不利于以后的家教。
被愚弄的“事”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遭到成人或大孩子的欺骗,比如,大孩子把洗衣粉用彩纸包好骗小孩子说“好吃”,小孩子真吃了,大孩子哈哈大笑,小孩子方知上当受骗。家长如果在小孩子面前提起这件事,既让孩子感到难堪、后悔,又让他感到人心复杂,不敢与人交往。被愚弄的事,家长不能拿出来嘲笑孩子,否则会让孩子憎恨那个骗他的人,并对家长产生不满。
被打骂的“事”
以前孩子犯了错,家长打骂了他,如今又在别人面前提起,甚至把打骂的情形逼真地描述出来,无形中造成了对孩子的“二次伤害”。被打被骂,对孩子来说是不堪回首的“屈辱史”。往事再提,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会增加孩子对家长的反感,孩子可能会故意和家长对着干。
父母如何引导孩子度过性蕾期
满足好奇心。4岁前,可以暂时不强调隐私概念,应该满足孩子对他人或自己身体的探索,有利于孩子了解两性身体特征的差异。孩子的性游戏不同于成年人的性行为,更多的是儿童成长中的正常需要。
不羞辱、不评判。当孩子有“不当”做法时,父母不要羞辱他,不要用成人社会的伦理标准去评判,或者告诉他这是不好、不文明的行为。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性罪恶”的观念,或者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建立隐私意识。4岁之后,要逐渐教育孩子认识隐私、保护隐私。可以在一张纸上画出男人和女人,然后用彩笔标记出哪些身体部位不可以让他人看、摸,自己也不可以去看或摸他人的这些部位。
明确身体界限。不管是多熟悉的人,如果要看或摸自己的隐私部位,都要大声地对他说“不可以”,并立即告诉爸爸妈妈或幼儿园老师。
制止性游戏。孩子了解隐私和身体界限之后,应该制止他们之间的性游戏。父母的语气应坚决果断,不宜多做解释。
减少性伤害。夫妻生活要回避孩子,注意避免孩子通过电视、网络看到成人性爱镜头。若孩子无意中看到,不要躲闪,平静地告诉孩子,那是大人表达爱的方式,小朋友可以通过拉手、拥抱表达喜爱。
建构正确的性别认知。按照传统的性别观念养育孩子,不要把女孩当男孩养,男孩当女孩养。同时,强调两性的平等性,女孩也有“小鸡鸡”,只不过长得跟男孩子的不一样。
引导情感走向。孩子提出要跟某位小朋友谈恋爱或跟妈妈结婚时,首先要肯定孩子良好的情感愿望,同时可以引导他“可以跟小朋友做最好的朋友”,而“即使不结婚,妈妈也会陪伴你很久很久”。
虐童对儿童造成的伤害 如何教会孩子防止性侵
记住“内衣原则”,也就是背心和小裤衩覆盖的地方是隐私部位,不能随意展示给别人看,不能随意让人触摸。
在幼儿期,父母要教会孩子生殖器的名称,不建议用代称,但可以用某些众所周知的说法指代。
比如说到“阴茎”,平常交流时可以用“小鸡鸡”代替。说到“阴道口”,可以说:“这是女孩长大以后做妈妈生孩子的地方,是孩子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出口,里面有一条通道与妈妈肚子里的子宫相连,这是我们的生命通道。”
教会孩子,如果遇到以下的几种情况,要大声说“不”:
有人要看ta的隐私部位
有人谈论ta的隐私部位
有人触碰ta的隐私部位或让ta触碰别人的隐私部位
有人拥抱、背、亲吻ta
①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让别人触摸,男孩子也不例外。
②躲避不掉的话,要对那人说:“我还不到14岁,你想坐牢吗?”
③一旦遇到这种情况,要第一时间告诉爸爸妈妈。
小孩子也有隐私吗?
针对这种现象,有家长称:孩子是自己家的,在父母面前不应有隐私。广州有关专家分析, 维护儿童隐私权,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家长应转变观念,积极支持。
孩子:防偷看备真假日记
胡亘周是江门市景贤学校七年级学生,他提案呼吁维护儿童隐私权,保护儿童心理健康。胡亘周首先讲述了一个他所知道的案例:一位少女曾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性幻想,其实这只是青春期发育的正常反映,并非什么不正常的心理。可是她的母亲偷看到以后,不仅不认为自己偷看女儿日记是不对的,反而激烈地责骂女儿,还把日记交给了老师。那个女孩感到没脸见人,最后跳楼自杀。而据胡亘周介绍,如今一些同学为了防备自己父母偷看日记,特意准备了两个日记本,一是写给父母看的,尽是些好好学习之类的假话;另一个则是自己真正的心里话,当然也有对异性同学倾慕的话。
家长 孩子不应对我们有隐私
针对孩子在家庭中保护自己隐私权如此尴尬的现状,广州市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们的隐私权应该由社会保护,但不应该针对父母,在父母面前未成年的孩子应该没有隐私。
汪先生表示,他从来不认为孩子有什么隐私权,他说,自己上初中的儿子天性贪玩,静不下心学习,后来他经常到儿子书房翻阅抽屉信件,掌握儿子心理,还常常察看儿子上网纪录,一发现不良苗头,立即批评教育,在他这种无处不在的压力下,儿子的玩性逐渐收敛,成绩也慢慢提高了。
专家:尊重隐私有利孩子发展
针对隐私权的问题,广州市妇联有关负责人表示,孩子有独立的人格和心理,应该给他们独立的空间,任何人都不应该任意限制他们,也不应该举着各种美丽的幌子去任意揭露他们的隐私。事实证明,那样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广东大同律师事务所梁律师介绍,国内国际多项法律已经为儿童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针对儿童的隐私权做了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6条也明确规定:“儿童的隐私、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干涉。”
幼儿园内男女不分厕的注意事项
幼儿园厕所不分男女在国内是很普遍的现象,虽然很多家长对此颇有疑虑,但幼儿园出于安全考虑依然会采取男女同厕的做法。
男女该不该分厕
有专家认为男女分厕对孩子的心身发展更有益,便于孩子认识性别之间的差异,是孩子性别意识的启蒙教育。也有人认为,同厕是一种自然、开放的教育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了解自己的性别、认识男女身体特征的差异。同厕可以让孩子了解男女生理构造不同、小便的姿势不同等,很好地满足幼儿对异性身体的好奇感。
男女最好分时上厕所
如果幼儿园没办法做到男女分厕,那最好要做到男女不同时间段上厕所。例如,让男生和女生排成两队,由老师分批带队进入厕所,这样既保证了孩子的安全,也做到了男宝宝与女宝宝分开入厕。
让孩子明白男女差异
如果男女同厕,孩子难免会发现有的小朋友上厕所的方式不一样,有些站着尿尿,而有些蹲着尿尿。好奇的孩子喜欢尝试其他小朋友的入厕姿势,往往弄得尿了裤子。
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和老师不要轻易批评孩子,应该给孩子讲清楚男生和女生生理上的差异,让孩子明白不能随意模仿异性上厕所。
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
虽然孩子还很小,但隐私权也应受到尊重。现在的小孩对性别的认知已经提前,4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懂得害羞。家长应教育他们在上厕所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不要随意给其他小朋友,特别是被异性看到。也要教育孩子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要偷看别人上厕所。
不要回避孩子的问题
当孩子问起你为什么别的小朋友是站着尿尿而自己是蹲着尿尿时,家长一定不要觉得不好意思跟孩子讲就随便敷衍过去,对于孩子提出来的关于性别的各种问题,家长应该以一种和平的口吻讲出来,也不要以为孩子小理解不了就不给孩子讲解。
家长应不应该打孩子
对现代父母来说,“打孩子”也许是最不被认同的教育方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然而,从没打过孩子的父母恐怕很少,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才能做到绝对不打孩子,而世上极少有如此完美的父母。父母往往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动了手,事后又十分后悔、自责。
英国与美国的很多地区都规定父母打孩子是违法的,可是在韩国,法律又是允许父母打孩子的。要不要打孩子,这不仅是一个理念上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寻找有力论据来加以证明的问题。就请大家一起来尝试对这个问题进行较为细致、全面的剖析。
如今,信奉“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理念的人应该不在少数,持这种观念的人肯定会反对打孩子,甚至认为打孩子是愚蠢的,是父母自己无能,是不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的一种表现。的确,在以下很多情况下,是不能打孩子的。
1、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没有把话讲清楚。
2、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妈妈自己都不知道这方面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没有很好地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时,不要急着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这方面的错误,清楚地知道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做时,再去惩罚也不迟。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为这时打孩子往往只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惩罚时往往会失去分寸,会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伤孩子。应等自己怒气平息了,头脑清醒了,再实施惩罚。
4、孩子生理与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况者不能打:行为亢奋有神经障碍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过情感伤害的孩子。
5、不到3岁的孩子不要打。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岁的孩子处于游戏期阶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强烈,同时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发展,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而3岁前的孩子,这一切都没有出现,或者只是刚刚发展。即使是有的孩子过于顽皮,体罚他的时间也只能提前到1岁半,对于1岁半以内的婴儿是绝 对不能进行体罚的。因为在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活动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为吃、喝、拉、撒、睡带来的条件反射,是无意识的。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会影响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策略亲子沟通也要讲
父母与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父母可及时发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以正 确的方法给予引导,这对孩子的心身发育是有益的。父母应细心观察和研究自己的孩子,孩子在不 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发育特点,家庭教育就必须根据孩子心身发育特点来进行,否则会给 孩子增加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甚至影响孩子的人格发育。父母要与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就应掌握沟通的方法。
很多年轻的父母或许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孩子越大,越难以沟通。“我不要穿这件衣服,太紧了。”“我是对的,你才错了。”“你去哪儿?我也要去。”……诸如这些事情,日复一日,我们常常被折腾得筋疲力尽。然而细想想,作为父母,我们也许存在一些不恰当的习惯:是否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让他们说出真实感受;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否用手指指着孩子;当孩子与自己的想法不一样时,我们是否火冒三丈;最后谈话结束,我们是否会给孩子一个拥抱?亲子间的沟通,作为父母是要有些策略的,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我们都应该考虑。当我意识到这些问题时,我开始反省,并留意自己的言行,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想法、说话方式,并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首先,我们要学会关心自己、学会快乐。
现在有很多家长都在感叹小孩难教,其实如果家长们仔细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问题大多出在我们成人身上。有段时间,我特别忙,回家时已是筋疲力尽,经常没和儿子说上几句话就睡着了,还时常因为孩子的一点小过错就发火、不开心。直到有一天,我不小心把牛奶洒到他心爱的图画书上,他情绪激动地大喊大叫,大声指责:“你为什么这么不小心?”活脱脱一个成人缩小版,我才惊觉自己犯了一个多大的错误。如果父母忙于工作,只是把家庭当作休息和睡觉的地方,在家中说一些消极、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的话,孩子也会感觉到不快乐,也会出现消极抑郁情绪。所以,父母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情绪,应先学会关心自己、放松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其次,沟通讲求艺术。
与孩子的沟通,实际上是两个生命的碰撞。家长与孩子沟通的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孩子向你诉说高兴的事,你应该表示共鸣,如他在幼儿园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你可以称赞说,“噢,真棒,妈妈也替你感到很开心”。当孩子向你诉说你不感兴趣的话题,你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你关注他的谈话内容,可以使用“嗯”、“是吗”、“后来呢”等词,表示你在认真地倾听,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
2、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和谐的气氛永远是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添加剂。要专心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一起去吃饭,一起去听音乐会、参观绘画艺术展、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汽车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都是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最佳时机。
3、要让孩子发表意见。
不能永远只是你说孩子听,不管孩子对你讲什么,你都应该让他把话说完,给他说话的机会,一定不要在孩子没有说完他的话时,就对孩子发脾气。在讨论一般的家事时,不妨也让孩子参与,不管最后是否采纳了他的意见,应让他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如此,他们也会尊重长辈。
4、尊重孩子,保护他的隐私。
可能很多父母在和老师或者亲朋好友谈论孩子的优缺点时,都是肆无忌惮的,从“不好好吃饭”到“今天被老师批评了”,把孩子的缺点像空气一样直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曾经有位家长,来园接孩子时跟人闲谈,话题扯到孩子身上,说“他有尿床的毛病……”话刚出口,一旁的孩子羞红了脸,露出怨恨的表情。尿床这类生理缺陷,属于“难言之隐”,孩子对此特别敏感,父母一般情况下不该向他人提及。这孩子从那天起,开始拒绝和母亲沟通,甚至有抵触行为。因此,作为家长需要牢记:不要到处宣扬孩子的隐私,你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才能真正把你当成能讲知心话的朋友。
5、多赞美,少批评。
也许父母从来没意识到,自己随便说出来的一句话,会对孩子小小的心灵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你怎么越大越不乖?”“你怎么就不能像隔壁的某某呢?”“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这些话会让孩子产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但是恰到好处的赞美、欣赏则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润滑剂。所以父母对孩子要多了解、欣赏、赞美、鼓励。因为赏识才能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总之,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有些问题孩子不一定能很快理解,父母要帮助孩子慢慢认识,慢慢沟通,别希望着通过一两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毕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年龄、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过于急躁,沟通就会成为泡影。只有掌握与孩子交谈的艺术,做孩子的朋友,才能使两代人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怎么缓解婆媳关系紧张
第一,即便是亲人也要划定界限。
与自己的儿媳妇划清底线,在底线范围内可以讲情,但只要是超越底线的事情那只能讲理了。婆婆不能问的几个问题:你和我儿子性生活如何?这几天你们相处愉快么?你们能挣足够的钱让我的孙子去私立学校上学么?婆婆可以问婚姻的大体情况如何,但是绝对不能问到隐私。
第二,学会相互尊重,儿媳妇也有说“不”的权利
第三,婆婆不乱提建议,尤其是养育孩子问题。
婆婆应该给大家制造一个轻松并有爱的环境,关于婚姻、工作、养育子女的建议都可以以长辈的姿态泛泛而谈,但是如何养育和教育孩子,还是得以两口子自己的意愿为主。
第四,婆媳双方都应该对彼此关系有一个客观的期待。
第五,要开诚布公,敞开心胸说话。
婆媳关系与普通朋友关系不同,别指望在发生问题之后对方能主动向你敞开心扉、解决问题。任何时候都要积极主动去向对方问询,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爱。
第六,在乎丈夫和孩子的感受。
要知道,婆媳发生问题之后,最难受的也就是夹在中间的老公了。婆媳在分享心事的时候,要给这些心事划定界限,不能泄露两口子之间的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