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老人心理抑郁容易被忽略
为什么人老人心理抑郁容易被忽略
1、被药物引发
许多老年人需要规律地服用多种药物以治疗自己的躯体疾病。有些药物能加重或引起类似抑郁症的症状,如心血管药物(心得安、利血平)、激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甲基多巴、左旋多巴等。但是每种药物副作用的个体差异性很大,所以因药物引发抑郁的程度也会有较大的区别。
2、被它病干扰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患慢性疾病的增多,如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关节炎、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往往是迁延时间长,治疗效果一般,这些都会使人感到无能为力,力不从心,心情沮丧,无奈抑郁。另外,有些疾病本身存在抑郁的症状,如痴呆、帕金森病等。这些疾病能引起与抑郁症类似的症状,如乏力、睡眠障碍、注意力困难、悲观思虑、食欲不振等。所以有时很难区分是疾病的抑郁表现还是疾病并发的抑郁症,因此老人容易在关注躯体疾病时忽视心理问题的存在。提示抑郁症有价值的迹象有:社会功能的退缩、失败无望或应受惩罚的感觉增强、对生活缺乏意义、经常想到自杀等。帕金森病和阿尔兹海默病与抑郁症关系密切,有一项研究发现,前者的50%,后者的35%会患上抑郁症。
3、被丧偶忽略
在有压力的社会生活事件中丧偶对人的心理创伤最大。丧偶后,家庭结构、亲情关系、经济情况、起居环境都会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适应新的环境和处境是一个心身的考验,度过这个适应性生活阶段又需要1~2年的时间。因此必须懂得在这期间存在着患抑郁症的危险性。不要以为丧偶心境不好是理所当然,应清醒地认识到,继而进入的抑郁状态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抑郁症的特点有哪些
一、抑郁症的特点有个人丧失。年老意味着与丧失相伴:工作的丧失,精力、体力的丧失,亲人、朋友的丧失。丧失是令人痛苦的,可以导致抑郁。不幸的是,家人和医生只是想到近来的丧失,尤其是丧偶,而忽略了抑郁症。丧偶后,患抑郁症的危险性包括:健康状况差,紧接着出现的严重抑郁症状,以前有抑郁症的患病史或家族史。
二、抑郁症的特点有较少出现悲哀、无无望感。较多躯体主述。典型的抑郁症是深在的、持久的悲伤,想见的只是暗淡苍凉的未来。老年抑郁症患者可以不出现这些症状,没有自杀的念头,而代之以持续的疲乏,无故的体重下降,睡眠紊乱,没有胃口,注意困难。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老年人的抑郁症被家人和医生忽略。许多人将躯体不适看作是衰老的一部分。;同时,许多老年人也强调他们只是疲乏、消瘦,睡眠差而已,没有抑郁。
三、抑郁症的特点有伴发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大,患慢性疾病的危险性增加,如关节炎、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这使人感到无能为力,甚至抑郁。但真正的问题可能是:其他疾病会掩盖抑郁症的表现,如痴呆,帕金森病等。这些疾病能引起与抑郁症类似的:乏力,睡眠障碍,注意力困难,悲观思虑,食欲不振等。经常难以将清楚其他疾病如何减轻,抑郁症何时开始。提示抑郁症有价值的迹象有:社会退缩,失败或应受惩罚的感觉,希望死亡,想到自杀。这是常见的抑郁症的特点之一。
6个心理加快老人衰老
1、老人心理——怕死:
他们害怕衰老的核心是恐惧死亡。惧怕谈论死亡,不敢探视患者,怕经过墓地和听到哀乐,甚至看见一只死亡的动物也备受刺激,不敢正视。
2、老人心理——抑郁:
有一些老年人心理比较脆弱,面对衰老的客观事实既无奈又惧怕,这种心态假如不及时调整,很容易引起抑郁。这种抑郁比较顽固,极容易人丧失生活的兴趣,令人感到疲乏。因此这种人极容易情绪激动,动不动就发火,经常自卑自责、自怨自叹,严重者可有自杀的倾向和行为。
3、老人心理——幻想:
受身体渐渐衰老的影响,有一些老年人盼望长寿的愿望会越发强烈。于是,他们会经常用幻想来欺骗自己,以获得一时的心理宽慰,如爱听他人关于自己健康的恭维话等。
4、老人心理——怕孤单:
这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异常,其主要表现是自我评价过低、生存意识消极、常常对他人不满及报怨。久而久之,有此情况的老人就会加强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强化自我内心的封闭,渐渐地疏远社会,最终会形成孤单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并将默默地承受孤单带来的痛苦。
此类老人既害怕由于过分期望而出现过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又希望别人关心照顾,于是经常拒绝与他人交往,因此会变得行为孤单、性情孤僻,与周围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5、老人心理——偏激:
这种情绪可表现为两个相反的趋向。一种趋向是因衰老以点带面地否定自我,把自己看成无用之人,常常自责、自卑、自怜和自贬。另一种趋向是因为自己衰老而更高地要求别人,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重、关心和照顾,却不考虑他人及社会的实际条件和能力。当这种希望得不到满足时,又加剧了其心理上的偏激,并因而而自暴自弃。
6、老人心理——多疑:
有一些老人因身体有病而多疑,常表现为无病也疑,有病更疑。即便自己有些轻伤小恙也自以为是无可救药、无药可救。间或谈病色变,问病又止,求医换药不断。这种疑病可令其对衰退的机能极度敏感,对一般人感觉不到的体内变化或体验不到的痛苦也都会有所感觉,如对心脏的跳动、肠胃的蠕动等方面的变化也能感觉到。这些过度的敏感更易加重其疑心病。
为什么会产后抑郁
1.孕妇经历分娩之后,全家人都处于一种迎接新生命的激动中,产妇不再成为家庭兴趣焦点,容易被忽略;
2.产妇出现心理波动时,容易被误解为是因婴儿性别与期待的落差、对孩子体重过轻或过重的焦虑、家庭困难、婆媳不睦等;
3.产妇因担心抑郁症需要治疗和吃药而使婴儿没人照顾,或家人不愿承认她患抑郁症这一事实等因素,也使产妇的抑郁情绪被淡化、被忽视。
此外,“80后”群体独有的心理特点,也是造成产后抑郁的原因之一。“80后”生育孩子前后,心理落差会很大,另外工作与生育的冲突、抚养孩子压力的增大、生孩子伤口疼痛等原因,也是导致产后抑郁高发的几大因素。
老人为何容易患冬季抑郁症
冬季来临时,寒风瑟瑟,草木凋零。此刻,一些人会变得情绪低落、懒慵乏力、嗜睡和贪食、对所有事情都兴趣降低。一旦冰雪融化、大地回春,他们的这些症状又会逐渐消失,情绪和精力也恢复了正常。这种现象称之为“冬季抑郁症”,又称“季节性情绪失调症”(SAD),是指因天气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忧郁症。
冬季抑郁症的发病无明显的遗传因素。它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人体生物钟不能适应冬季昼短夜长、日照时间短的变化,导致生物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特别是被称为情绪稳定剂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合成减少),造成情绪与精神状态紊乱。
一、哪些人容易患冬季抑郁症
1、女性发病率较高,青年女性和5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
2、性格内向、敏感、感情脆弱的人。
3、恰巧在冬季遭遇心理应激事件的人(如失业、离婚、亲人离去等),没有得到及时的宣泄和疏导。
4、在室内工作的人,尤其是体质较弱和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脑力劳动者。
5、生活不规律和饮食不恰当的人。
被忽视的引起老人抑郁的原因
1.被它病干扰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患慢性疾病的增多,如高血压、心脏病、老慢支、胃溃疡、关节炎、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往往是迁延时间长,治疗效果一般,这些都会使人感到无能为力,力不从心,心情沮丧,无奈抑郁。另外,有些疾病本身存在抑郁的症状,如痴呆、帕金森病等。这些疾病能引起与抑郁症类似的症状,如乏力、睡眠障碍、注意力困难、悲观思虑、食欲不振等。所以有时很难区分是疾病的抑郁表现还是疾病并发的抑郁症,因此老人容易在关注躯体疾病时忽视心理问题的存在。提示抑郁症有价值的迹象有:社会功能的退缩、失败无望或应受惩罚的感觉增强、对生活缺乏意义、经常想到自杀等。帕金森病和阿尔兹海默病与抑郁症关系密切,有一项研究发现,前者的50%,后者的35%会患上抑郁症。
2.被药物引发
许多老年人需要规律地服用多种药物以治疗自己的躯体疾病。有些药物能加重或引起类似抑郁症的症状,如心血管药物(心得安、利血平)、激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甲基多巴、左旋多巴等。但是每种药物副作用的个体差异性很大,所以因药物引发抑郁的程度也会有较大的区别。
3.被不适掩盖
典型的抑郁症,都有较深的持续性情绪低落和消极悲伤。而老年人的抑郁却不是十分典型,看不出心境的恶劣,也没有想自杀的念头,但取而代之的是持续性的疲乏、无故的体重减轻、睡眠节律紊乱、食欲胃纳变差、经常五更泄泻、注意力记忆力下降等,所以老年抑郁症很容易被家人和普通医生忽略。许多老年人也都关注和强调他们只是感到疲乏、消瘦、睡眠差等不适而否认自己已患有抑郁症。
4.被丧偶忽略
在有压力的社会生活事件中丧偶对人的心理创伤最大。丧偶后,家庭结构、亲情关系、经济情况、起居环境都会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适应新的环境和处境是一个心身的考验,度过这个适应性生活阶段又需要1-2年的时间。因此必须懂得在这期间存在着患抑郁症的危险性。不要以为丧偶心境不好是理所当然,应清醒地认识到,继而进入的抑郁状态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产后抑郁症为何高发
1、孕妇经历分娩之后,全家人都处于一种迎接新生命的激动中,产妇不再成为家庭兴趣焦点,容易被忽略。
2、产妇出现心理波动时,容易被误解为是因婴儿性别与期待的落差、对孩子体重过轻或过重的焦虑、家庭困难、婆媳不睦等。
3、产妇因担心抑郁症需要治疗和吃药而使婴儿没人照顾,或家人不愿承认她患抑郁症这一事实等因素,也使产妇的抑郁情绪被淡化、被忽视。
此外,“80后”群体独有的心理特点,也是造成产后抑郁的原因之一。“80后”生育孩子前后,心理落差会很大,另外工作与生育的冲突、抚养孩子压力的增大、生孩子伤口疼痛等原因,也是导致产后抑郁症高发的几大因素。
老人住大房子容易抑郁
天气寒冷的季节,老人抑郁症易多发。除了天气,居住环境带来的空间感受也是导致抑郁情绪的诱因,空落落的大房间尤其不利于老人的情绪平稳。
人们对空间的感知,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去体会的。房子过大,从视觉上带给老年人距离感,看到什么事物都感觉距离自己比较远,会产生较深的疏离感,这会给独居老年人增添孤独感。另外,房子过大,会给老年人的行动、取物带来较多的不便,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如果取个报纸都需要走很远,容易产生挫折感,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
一般来讲,老年人的人均居住面积50平方米左右就足够,这样空间内的各类设计会比较紧凑,居住功能比较集中,除了方便老年人的起居,还能带给他们一定的充实感。
在一些欧美国家,房子较大的老人一般会招租,如果觉得这种方法不可行,那老人可以将日常生活的范围缩小,把多余的空间闲置起来。或者合理利用大空间,在家里经常举办一定规模的聚会活动,邀约志同道合的朋友过来探讨茶艺、练习书法、聊天、打牌、跳舞等,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群体活动。另外,实在不喜欢热闹的老年人,可以在充足的空间内发展爱好,比如园艺培植、养宠物等。
老年人的抑郁症为什么容易被忽视
权威调查表明曾患抑郁症的老年人中,5%的人能自发独立、健康地生活,15%稍多点的老年人病情常趋于慢性化,20%以上的老年人会常常想到死亡,在那些患有癌症、心脏病、中风的老年人中,抑郁更是普遍存在。老年人对于所患的抑郁十分容易被忽视,通常有以下一些原因:
1.被疾病疏漏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患慢性疾病的增多,如高血压、心脏病、老慢支、胃溃疡、关节炎、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往往是迁延时间长,治疗效果一般,这些都会使人感到无能为力,力不从心,心情沮丧,无奈抑郁。另外有些疾病的本身存在抑郁的症状,如痴呆、帕金森病等。这些疾病能引起与抑郁症类似的症状,如乏力、睡眠障碍、注意力困难、悲观思虑、食欲不振等。所以有时就很难区分是疾病的抑郁表现还是疾病并发的抑郁症。因此老人容易在关注躯体疾病时忽视心理问题的存在。提示抑郁症有价值的迹象有:社会功能的退缩,失败无望或应受惩罚的感觉增强,对生活缺乏意义,经常想到自杀等。帕金森病和阿尔兹海默病与抑郁症关系密切,有一项研究发现,前者的50%,后者的35%会患上抑郁症。
2.被药物引发许多老年人需要规律地服用多种药物以治疗自己的躯体疾病。有些药物能加重或引起类似抑郁症的症状,如心血管药物(心得安、利血平)、激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甲基多巴、左旋多巴等。但是每种药物副作用的个体差异性很大,所以因药物引发抑郁的程度也会有较大的区别。
3.被不适掩盖典型的抑郁症都有较深的持续性情绪低落和消极悲伤。而老年人的抑郁却不是十分典型,看不出心境的恶劣,也没有想自杀的念头,但取而代之的是持续性的疲乏,无故的体重减轻,睡眠节律紊乱,食欲胃纳变差,五更泄泻经常,注意记忆下降等等。所以老年人的抑郁症很容易被家人和普通医生忽略。许多老年人也都关注和强调他们只是感到疲乏、消瘦、睡眠差等不适而否认自己已患有抑郁。
4.被丧偶忽略在有压力的社会生活事件中丧偶对人的心理创伤最大。丧偶后,家庭结构,亲情关系,经济情况,起居环境都会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适应新的环境和处境是一个心身的考验,度过这个适应性生活阶段又需要1-2年的时间。因此必须懂得在这期间存在着患抑郁症的危险性。不要以为丧偶心境不好是理所当然,应清醒地认识到继而进入的抑郁状态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危险。
六种心理加速老年人的衰老要不得
1、老人心理 —— 怕死:
他们害怕衰老的核心是恐惧死亡。惧怕谈论死亡,不敢探视患者,怕经过墓地和听到哀乐,甚至看见一只死亡的动物也备受刺激,不敢正视。
2、老人心理 —— 抑郁:
有一些老年人心理比较脆弱,面对衰老的客观事实既无奈又惧怕,这种心态假如不及时调整,很容易引起抑郁。这种抑郁比较顽固,极容易人丧失生活的兴趣,令人感到疲乏。因此这种人极容易情绪激动,动不动就发火,经常自卑自责、自怨自叹,严重者可有自杀的倾向和行为。
3、老人心理 —— 幻想:
受身体渐渐衰老的影响,有一些老年人盼望长寿的愿望会越发强烈。于是,他们会经常用幻想来欺骗自己,以获得一时的心理宽慰,如爱听他人关于自己健康的恭维话等。
4、老人心理 —— 怕孤单:
这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异常,其主要表现是自我评价过低、生存意识消极、常常对他人不满及报怨。久而久之,有此情况的老人就会加强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强化自我内心的封闭,渐渐地疏远社会,最终会形成孤单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并将默默地承受孤单带来的痛苦。
此类老人既害怕由于过分期望而出现过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又希望别人关心照顾,于是经常拒绝与他人交往,因此会变得行为孤单、性情孤僻,与周围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5、老人心理 —— 偏激:
这种情绪可表现为两个相反的趋向。一种趋向是因衰老以点带面地否定自我,把自己看成无用之人,常常自责、自卑、自怜和自贬。另一种趋向是因为自己衰老而更高地要求别人,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重、关心和照顾,却不考虑他人及社会的实际条件和能力。当这种希望得不到满足时,又加剧了其心理上的偏激,并因而而自暴自弃。
6、老人心理 —— 多疑:
有一些老人因身体有病而多疑,常表现为无病也疑,有病更疑。即便自己有些轻伤小恙也自以为是无可救药、无药可救。间或谈病色变,问病又止,求医换药不断。这种疑病可令其对衰退的机能极度敏感,对一般人感觉不到的体内变化或体验不到的痛苦也都会有所感觉,如对心脏的跳动、肠胃的蠕动等方面的变化也能感觉到。这些过度的敏感更易加重其疑心病。4、老人心理 —— 怕孤单:
这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异常,其主要表现是自我评价过低、生存意识消极、常常对他人不满及报怨。久而久之,有此情况的老人就会加强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强化自我内心的封闭,渐渐地疏远社会,最终会形成孤单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并将默默地承受孤单带来的痛苦。
此类老人既害怕由于过分期望而出现过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又希望别人关心照顾,于是经常拒绝与他人交往,因此会变得行为孤单、性情孤僻,与周围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5、老人心理 —— 偏激:
这种情绪可表现为两个相反的趋向。一种趋向是因衰老以点带面地否定自我,把自己看成无用之人,常常自责、自卑、自怜和自贬。另一种趋向是因为自己衰老而更高地要求别人,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重、关心和照顾,却不考虑他人及社会的实际条件和能力。当这种希望得不到满足时,又加剧了其心理上的偏激,并因而而自暴自弃。
6、老人心理 —— 多疑:
有一些老人因身体有病而多疑,常表现为无病也疑,有病更疑。即便自己有些轻伤小恙也自以为是无可救药、无药可救。间或谈病色变,问病又止,求医换药不断。这种疑病可令其对衰退的机能极度敏感,对一般人感觉不到的体内变化或体验不到的痛苦也都会有所感觉,如对心脏的跳动、肠胃的蠕动等方面的变化也能感觉到。这些过度的敏感更易加重其疑心病。
老年人抗衰老要避免六种心理
正所谓养生重在养心,老年人想要达到长寿就更加需要注意心态问题了。有一些心理问题会严重影响老人的长寿哦,人到老年,脾气会变得古怪,下面六种不良心理会加速老年人的衰老:
1、老人心理——怕死:
他们害怕衰老的核心是恐惧死亡。惧怕谈论死亡,不敢探视患者,怕经过墓地和听到哀乐,甚至看见一只死亡的动物也备受刺激,不敢正视。
2、老人心理——抑郁:
有一些老年人心理比较脆弱,面对衰老的客观事实既无奈又惧怕,这种心态假如不及时调整,很容易引起抑郁。这种抑郁比较顽固,极容易人丧失生活的兴趣,令人感到疲乏。因此这种人极容易情绪激动,动不动就发火,经常自卑自责、自怨自叹,严重者可有自杀的倾向和行为。
3、老人心理——幻想:
受身体渐渐衰老的影响,有一些老年人盼望长寿的愿望会越发强烈。于是,他们会经常用幻想来欺骗自己,以获得一时的心理宽慰,如爱听他人关于自己健康的恭维话等。
4、老人心理——怕孤单:
这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异常,其主要表现是自我评价过低、生存意识消极、常常对他人不满及报怨。久而久之,有此情况的老人就会加强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强化自我内心的封闭,渐渐地疏远社会,最终会形成孤单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并将默默地承受孤单带来的痛苦。
此类老人既害怕由于过分期望而出现过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又希望别人关心照顾,于是经常拒绝与他人交往,因此会变得行为孤单、性情孤僻,与周围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5、老人心理——偏激:
这种情绪可表现为两个相反的趋向。一种趋向是因衰老以点带面地否定自我,把自己看成无用之人,常常自责、自卑、自怜和自贬。另一种趋向是因为自己衰老而更高地要求别人,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重、关心和照顾,却不考虑他人及社会的实际条件和能力。当这种希望得不到满足时,又加剧了其心理上的偏激,并因而而自暴自弃。
6、老人心理——多疑:
有一些老人因身体有病而多疑,常表现为无病也疑,有病更疑。即便自己有些轻伤小恙也自以为是无可救药、无药可救。间或谈病色变,问病又止,求医换药不断。这种疑病可令其对衰退的机能极度敏感,对一般人感觉不到的体内变化或体验不到的痛苦也都会有所感觉,如对心脏的跳动、肠胃的蠕动等方面的变化也能感觉到。这些过度的敏感更易加重其疑心病。4、老人心理——怕孤单:
这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异常,其主要表现是自我评价过低、生存意识消极、常常对他人不满及报怨。久而久之,有此情况的老人就会加强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强化自我内心的封闭,渐渐地疏远社会,最终会形成孤单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并将默默地承受孤单带来的痛苦。
4个原因可引起老年人抑郁症
1.药物促使老年人患上抑郁:有些约物能加重或引起类似抑郁症的症状,如心血管约物(心得安、利血平)、激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甲基多巴、左旋多巴等。但是每种约物副作用的个体差异性很大,所以因约物引发抑郁的程度也会有较大的区别。
2.丧偶对老年人的心理创伤:丧偶后,家庭结构,亲情关系,经济情况,起居环境都会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适应新的环境和处境是一个身心的考验,度过这个适应性生活阶段最少需要1-2年的时间,因此必须谨慎注意老年人在这期间患上抑郁症的危险性。
3.老年人抑郁症容易被忽视:老年人的抑郁不是十分典型,看不出心境的好坏,也没有想轻生的念头,但取而代之的是持续性的疲乏,无故的体重减轻,睡眠节律紊乱,食欲、胃功能变差,记忆力下降等等,所以老年人的抑郁症很容易被家人和普通医生忽略。
4.躯体疾病并发抑郁症: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患慢性疾病的增多。如高血压、心脏病、老慢支、胃溃疡、关节炎、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如果迁延时间长,治疗效果一般,都会使老年人感到无能为力,力不从心,心情沮丧,无奈抑郁。
容易被忽略的儿童心理秘密
没有任何悲剧比孩子自杀更令人痛不欲生的了。而儿童的试图自杀行为,很多时候普通人是看不出来,认为“孩子不会自杀”。殊不知这种无意的漠视,恰恰成为儿童自杀的“土壤”。据中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自杀或者“准”自杀行为逐年增多。父母在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更显得尤为重要。
儿童心理健康 标准
专家介绍,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其实,不少孩子在幼儿期或学龄前期就出现了心理异常,只是表现比较轻微,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孩子上学读书后,这些心理疾病影响了学习成绩,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般来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会在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作心理求助信号。
儿童心理异常的典型表现
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绪表现:恐惧,焦虑,不愿上学,容易生气,想轻生(认为活着没有意思,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兴趣减少或多变、情绪低落)等。二是行为表现: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语,少动,精神不集中,有暴力倾向、逃学、偷东西等行为。三是生理表现: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而躯体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又没有躯体疾病。
专家指出,对于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引起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因此,家长要多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疾病的知识,并对孩子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有更全面的了解,不能盲目攀比、模仿,还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气质类型及特长兴趣因材施教。
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期望应有适当的水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身教育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让孩子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均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