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的组成
十二指肠的组成
观察标本 十二指肠(Duodenum)横切片(H.E染色)
肉眼观察 粘膜染紫红色,向外依次为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粘膜和粘膜下层向管腔内突起形成环状皱襞.
低倍和高倍观察 十二指肠壁由内向外分4层.
粘膜
① 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主要由柱状细胞构成,含少量的杯状细胞和内分泌细胞.游离面有薄层染红色线状
结构为纹状缘.
② 固有层:为结缔组织,含大量肠腺,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神经,散在的平滑肌细胞及淋巴组织.小肠腺为单管状腺,开口于相邻的绒毛之间,腺上皮与绒毛上皮相连,细胞构成与小肠上皮相似,小肠腺底部有成群分布的潘氏细胞,
在标本上不易看到.
③ 粘膜肌层:为平滑肌,肌细胞的切面是否一样 如何排列 小肠绒毛:为固有层和上皮共同凸向肠腔形成的叶状结构,游离在肠腔内的团状结构是绒毛的横切面.与小肠腺相比,绒毛有何特点 绒毛的中央,可见管腔较大,由单层内皮构成的中央乳靡管,即毛细淋巴管.管周围有散在的平滑肌束.
粘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及粘膜下神经丛.十二指肠还含粘液性的十二指肠腺.腺上皮细胞为锥形或柱状,胞质染蓝色或空网状,细胞核扁圆形靠近基底部,腺泡腔较小,不规则,导管穿过粘膜肌开口在小肠腺的底部或相邻的绒毛之间. 3)肌层:为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在横切面上各为何种切面 两层肌之间的结缔组织内可否找到肌间神经丛。
外膜
为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和间皮构成的浆膜.
小肠Small intestine上起幽门,下接盲肠,在成人全长5~7m,分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三部。
十二指肠Duodenum介于胃与空肠之间,成人长度为20~25cm,管径 4~5cm,紧贴腹后壁,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小肠段.胰管与胆总管均开口于十二指肠。因此,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的注入,所以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十二指肠的形状呈“C”形,包统胰头,可分球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
球部
十二指肠球部(Superior part)长约5cm,起自胃的幽门,走向右后方。至胆囊颈的后下方,急转成为降部,转折处为十二指肠上曲。十二指肠球部近幽门约2.5cm一段肠管,壁较薄,粘膜面较光
滑,没有或甚少环状襞,此段称十二指肠球Duodenal bulb,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但是十二指肠溃疡,在临床统计学上,不会转变为癌症。
降部
十二指肠降部是十二指肠的第2部,长约7—8cm,由十二指肠上曲沿右肾内侧缘下降,至第3腰椎水平,弯向左侧,转折处为十二指肠下曲。降部左侧紧贴胰头,此部的粘膜有许多环状襞,其后内侧壁有胆总管沿其外面下行,致使粘膜呈略凸向肠腔的纵行隆起,称十二指肠纵襞。纵襞的下端为圆形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胆总管和胰管在此处,组成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附近有一壶瓣,可以关闭胆总管或胰管,引起相应疾病。大乳头稍上方,有时可见十二指肠小乳头,这是副胰管的开口之处。
水平部
十二指肠水平部又称下部,长约10cm,自十二指肠下曲起始,向左横行至第3腰椎左侧续于升部。肠系膜上动脉与肠系膜上静脉紧贴此部前面下行。肠系膜上动脉夹持的部分的胰腺组织,称钩突。此处若病变,早期中期症状不明显,晚期可表现为阻塞性黄疸,危及生命。肠系膜上动脉可以压迫水平部,引起肠梗阻。
升部
十二指肠升部长约2—3cm,自第3腰椎左侧向上,到达第2腰椎左侧急转向前下方,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 Duodenojejunal flexure,移行为空肠。十二指肠空肠曲由十二指肠悬肌连于膈右脚。此肌上部连于膈脚的部分为横纹肌,下部附着于十二指肠空肠曲的部分为平滑肌,并有结缔组织介入。十二指肠悬肌(又称Treitz 韧带)是一个重要标志,手术时用以确定空肠的起点。
中医足疗
(1)解剖位置:十二指肠位于右上腹,是小肠的起始部分,全长约25—30厘米,上接胃的幽门,下连空
肠,呈C字形包围着胰头。
(2)生理功能:消化及吸收营养物质。
(3)反射区位置:
位于双脚脚掌第一跖骨与楔骨关节前方(向脚趾方向),胰脏反射区的后方(向脚跟方向)。
手法:以一手持脚,单食指扣拳法,由脚趾向脚跟方向按摩三至四次。
适应症:胃及十二指肠疾患如腹胀、消化不良,十二指肠溃疡、食欲不振、食物中毒等。肝炎肝.硬化肝腹水.胆结石.胆囊炎.胆管炎.胰腺炎.糖尿病.心恼血管病.运动关节病.
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早已为临床所证实,但其病因学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长期以来,胃酸是溃疡发生的必需条件,一直为我们所接受,“无酸就无溃疡”的理论,在溃疡的发病机理中一直占统治地位。自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从人的胃粘膜中分离后,胃酸在十二指肠溃疡病发病机理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挑战。消化性疾病专家提出了“无Hp便无溃疡”的论点。现就本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浅谈我们的看法。
“无Hp便无溃疡”的倡导者们的依据是:Hp感染在十二指肠溃疡病的检出率高达95%~100%,而且根除Hp后,可以防止溃疡复发。Hp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理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是目前一般公认的,但其重要性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程度?是需要研究和探讨的。
小肠的表述
小肠腔面的环行皱襞从距幽门约5cm处开始出现,在十二指肠末段和空肠头段极发达,向下逐渐减少和变矮,至肠中段以下基本消失。粘膜表面还有许多细小的肠绒毛(intestinal villus),是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而成,长0.5~1.5mm,形状不一,以十二指肠和空肠头段最发达。
绒毛于十二指肠呈叶状,于空肠如指状,于回肠则细而短。环行皱襞和绒毛使小肠表面积扩大20~30倍,总面积达20m2左右。绒毛根部的上皮下隐至固有层形成管状的小肠腺(smallintestinal gland),又称肠隐窝(intestinalcrypt),故小肠腺与绒毛的上皮是连续的,小肠腺直接开口于肠腔。
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多血管和淋巴管。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内有十二指肠腺(duodenalgland),为复管泡状的粘液腺,其导管穿过粘膜肌开口于小肠腺底部。此腺分泌碱性粘液(pH8.2~9.3),可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受酸性胃液的侵蚀。最近研究表明,人十二指肠腺尚分泌尿抑胃素(urogasterone),释入肠腔,具有抑制胃酸分泌和刺激小肠上皮细胞增殖的作用。
肌层:由内环行与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
外膜:除十二指肠后壁为纤维膜外,小肠其余部分均为浆膜。
十二指肠癌
十二指肠类癌可有黑便、贫血、消瘦、黄疸或十二指肠梗阻症状;另一方面由于类癌细胞分泌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如5-HT、血管舒张素、组胺、前列腺素、生长抑素、胰高糖素、胃泌素等,当这些生物活性物质进入血液循环时,尤其是类癌肝转移时这些生物活性物质直接进入体循环,可出现类癌综合征,表现为发作性面、颈、上肢和躯干上部皮肤潮红和腹泻等。腹泻严重时有脱水、营养不良、哮喘,甚至出现水肿、右心衰竭等。
检查
1.24小时尿5-HIAA测定
尿5-HIAA排出量是目前诊断类癌和判定术后复发的重要依据之一。类癌病人排出量超过正常1~2倍。
2.胃肠钡餐造影
可见息肉样充盈缺损,但有时难以与腺癌鉴别。
3.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
可在直视下观察到病变的部位、形态和病变的范围,并直接取材活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4.B超和CT检查
主要用于诊断有无肝脏或腹腔淋巴结转移灶。
十二指肠在胃的哪里
1、十二指肠在胃的哪里
大家都知道人体具有十二指肠,但却不知道这个东西具体在什么部位。十二指肠介于胃与空肠之间,十二指肠成人长度为20~25cm,管径4~5cm,紧贴腹后壁,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小肠段。胰管与胆总管均开口于十二指肠。因此,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的注入,所以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
2、十二指肠的组成
观察标本十二指肠(Duodenum)横切片(H.E染色)肉眼观察粘膜染紫红色,向外依次为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粘膜和粘膜下层向管腔内突起形成环状皱襞。低倍和高倍观察十二指肠壁由内向外分4层。
3、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十二指肠在腹部偏下的位置,上端连接胃,下面连接小肠。因为长度和人的十二根手指并在一起的长度差不多,因此叫做十二指肠十二指肠最上面一段是十二指肠的球部,是溃疡病的好发部位。
肝癌为什么会并发消化道出血
肝癌病人晚期会出现呕血、便血等消化道出血的症状,严重的会发生血压下降导致死亡。
消化道由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和直肠组成。在十二指肠以上的部位出血叫上消化道出血,在十二指肠以下的部位出血叫下消化道出血。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但肝癌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主要由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粘膜糜烂。
原发性肝癌大多伴有肝硬化,肝硬化时的一个重要的结构改变是肝小叶的结构再建,使肝脏的血液循环发生改变,门静脉的血液不能正常地通过肝窦、肝静脉进入体循环,因而造成门静脉的高压,如肝癌并发门静脉癌栓时会进一步加重门静脉高压。后者会使正常情况下的不开放的侧枝循环被迫开放,如食道胃底静脉、脐静脉、直肠静脉丛开放,门静脉的高压的发展使这些静脉发生曲张,当静脉内压升高超过的静脉壁所承受的压力时就会发生破裂而出血。常见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就是由曲张的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
门静脉的高压使胃粘膜的正常血液循环发生改变,胃粘膜的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形成溃疡和糜烂,加之肝硬化使多伴有凝血机制的紊乱,因而也容易发生溃疡和胃粘膜糜烂出血。
胆汁分泌过程
血液中的不溶性胆红素或直接吸收于肝细胞内,或经星形细胞转运入肝细胞内。经肝细胞的作用形成葡萄糖醛酸结合的可溶性胆红素,或释放入血而经肾脏排泄;或释放入胆小管内,与胆盐、胆固醇等组成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其中胆盐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胆汁由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生成→胆小管
未进食时:
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贮存与浓缩。
当进食时:
①肝内胆汁→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降部。
②胆囊内胆汁→胆囊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降部。
(1)消化期胆汁的排出途径:肝细胞产生的胆汁,进入胆小管,经小叶间胆管、肝左管(或肝右管)、肝总管、胆总管,在十二指肠降部和胰头之间与胰管汇合形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胆囊中的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亦开口于十二指肠。
(2)非消化期的胆汁排放:肝产生的胆汁进入胆小管、小叶间胆管、肝左管(或右管)、肝总管、胆囊管入胆囊,暂时贮存在胆囊内。
胃溃疡好发的部位是哪里
胃溃疡好发部位:胃窦小弯侧。但更准确是在小弯胃角附近。十二指肠溃疡好发部位:球部前壁和后壁,前壁更多见。前壁多见穿孔,后壁多见出血。还有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球部以后的部位)多见出血。十二指肠溃疡:占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一半以上。其中又有3/4是十二指肠溃疡。一般是前壁,有大出血的溃疡多为慢性溃疡,一般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或胃小弯,由于溃疡基底的动脉被侵蚀破裂,裂口缺乏收缩能力,出血往往不易自止。急性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部位为十二指肠前壁。
胃溃疡好发于胃小弯近幽门部,尤其在胃窦部小弯处多见。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前、后壁。前、后壁都比较常见,前壁比后壁多见些。胃幽门部,大多数最先是先感染上幽门螺旋杆菌引起,以及胃酸过多.另外,还有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好发的部位是在胃窦部小弯侧,就是在胃底腺区和幽门腺区两种不同结构的交界处,即胃体和胃窦粘膜交界处胃角,约占胃溃疡的75%左右。其次是幽门管处,偶见于胃大弯。在老年人溃疡可发生在小弯上端至宏门区,即胃小弯垂直部。而胃底部大弯侧是非常少见的,后壁较前壁多见。
胃的粘膜层里,大约有五百万个小腺体,在胃底扣胃体的胃底腺里,有三种细胞,有主细胞,能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能分泌盐酸;有粘液细胞分泌粘液,胃底腺区又称为泌酸腺区。胃窦部粘膜是由粘液细胞组成的幽门腺,称为幽门腺区。泌酸腺区和幽门腺区,通常以角切迹为界,两者之间有宽约2厘米的“界带”,胃渍疡多位于幽门腺区漓“界带”1.5厘米之内的区域。因这个部位紧邻分泌酸和胃蛋白酶处,此处胃酸和酶浓度较高,比起其它部位更易长期受到更多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而发生粘膜损害,形成溃疡。
上面详细的为我们介绍了胃溃疡好发部位,希望你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关注一下这写部位,但是我们在生活中还是要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是最好的。想要预防胃溃疡的发生,就需要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不要出现不吃早餐的习惯。
十二指肠占位的治疗方法
1)百合30g,丹参20g,水煎空腹服,治疗虚热胃痛型十二指肠溃疡。
2)百合30g,乌药、元胡各9g,水煎空腹服,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证属虚热胃痛者。
3)川乌、草乌各9g,白芷、白及各12g,研末和面少许,调合成饼,外敷于剑突下胃脘部,一昼夜后除去。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证属胃寒疼痛者。
4)暖脐膏(由沉香、小茴香、乳香、肉桂、麝香等组成)每次1张,微火化开,贴脐腹部。功能温中散寒,暖腹止痛。主治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溃疡。
5)桃仁、五灵脂各15g,微炒为末,米醋为丸如豆粒大,每服15~20粒,开水送服,孕妇忌服。治疗血瘀阻络型十二指肠溃疡。
6)姜黄18g,炒香附15g,共研细末,每服2~3g。治疗十二指肠溃证属气滞胃痛者。
中医治疗胃溃疡能治好吗
黄芪桂枝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瘀生新。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偏方组成】炙黄芪10克,川桂枝6克,杭白芍10克,桔梗10克,济银花15克,连翘衣15克,紫地丁15克,蒲公英10克,黄连6克,槟榔6克,旋覆花(布包)10克,丹克10克,白芷10克,山归10克,制乳、没各6克,穿山甲6克,谷芽30克,生龙骨10克,甘草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3次分3次服。3个月为1个疗程。亦可制丸服。
【病例验证】俞某,男,43 岁,农民。上腹灼热痛反复发作3年余,经X线及胃镜检查,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胃窦炎(浅表性),中西药治疗缓解后依然反复。近半月来,上腹痛甚,不能食,食则呕吐,嗳气泛酸水,口干不欲饮。脉细涩,苔薄白,舌质深红,剑突下稍偏右有压痛且明显,大便成形,隐血试验+,肝胆超声无异常。从十二指肠溃疡用药,用此方治疗,并嘱进易于消化的食物。先后共服30剂,上腹痛及呕吐、嗳气均止,大便隐血试验阴性。继以上方制丸,每次5克或以丸化水,1日3次,连服 3个月以善后。1年后复查,十二指肠球部变形消失而告愈。
白头翁黄芪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功能主治】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偏方组成】白头翁210克,生黄芪105克,蜂蜜280克。
【用法用量】先将白头翁、生黄芪用清水漂洗并浸泡1昼夜,然后用文火浓煎2次去渣取上清液。另将蜂蜜煮沸去浮沫加人药液中浓缩成糖浆,备用。用时,每次服20毫升,每日服3次,于饭前用热开水冲服。
【病例验证】用上方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47例,其中胃溃疡56例,治愈18例,好转31例,无效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8例,痊愈31例,好转44例,无效3例;复合性溃疡13例,痊愈2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8%。
冬青白芷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功能主治】消肿排脓,燥湿止痛,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偏方组成】冬青30克,川楝子白芷1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0天为1疗程,1疗程未愈而有效者可继服第2疗程,两个疗程龛影未愈者停药。
【病例验证】本组共治疗70例,治愈60例,占85.9%;好转6例,占8.6%;无效4例,占5.5%。
白芍延胡索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功能主治】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偏方组成】白芍40克,延胡索20克,十大功劳叶、五灵脂各15克,白及30克,乳香、没药、生甘草各10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3次后合并药液,分早、中、晚口服;每日1剂,半个月为1个疗程。
【加减】若胃酸偏低者,加乌药10~15克;若胃酸偏高者,加乌贼骨10~15克。
【病例验证】用本方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56例,其中,治愈者50例,显效5例,无效1例。对治愈者随访2年,未见复发。
三七白芨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功能主治】消肿定痛,收敛止血。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偏方组成】三七粉、白芨粉、生大黄粉克6克(冲),仙鹤草、煅瓦楞子克20克,枳实9克,陈皮、茯苓各15各,清半夏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30剂为1疗程。
【病例验证】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35例,临床痊程34例,好转1例,平均止血时间为4天。
土豆蜂蜜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养血生肌。适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偏方组成】鲜土豆50克,蜂蜜适量。
【用法用量】将鲜土豆洗净连皮切碎捣烂,用消毒纱布绞汁,加人蜂蜜搅匀。每日早晨空腹饮用,日服1剂。
【宜忌】治疗期间忌食辣椒、大蒜、浓茶、醋、酒等刺激性食物。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52例,随访1年,疗效显著者36例,有效者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3%。
木瓜姜醋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功能主治】健脾化瘀,平肝和胃,祛湿舒筋,散寒解毒。适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
【偏方组成】木瓜500克,生姜30克,醋500克。
【用法用量】将以上3味一同放入沙锅内,用小火炖熟。1剂分3次服用,每天1次,连续服用3~4剂。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19例,其中痊愈87例,好转2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4.1%。
党参黄芪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功能主治】益气活血,理气和中。主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表现为胃脘胀痛、泛酸纳少、肢倦乏力、面色萎黄、脉沉细,舌淡红、苔白。
【偏方组成】党参20克,黄芪30克,茯苓、白术各10克,当归20克,三七6克(研粉吞服),赤芍15克,枳壳、广木香、乌贼骨、浙贝、甘草各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煎前用冷水浸泡1小时,煎2次,每次煎开30分钟,两汁药混合后分3次服。
【宜忌】治疗期间,忌吃生、冷、硬食物及烟酒辛辣刺激之品。
【病例验证】张某,男,39 岁,干部。胃脘胀满,饥时隐痛,时有泛酸,曾有黑便,业已两年,间断服用西药,少效,经肠胃钡餐造影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球部明显畸形)。西医嘱手术治疗,因畏惧手术治疗,要求服用中药。查: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胃脘以胀气不适为主,饥时偶有隐痛,有时泛酸;用此方加厚朴10克,治疗3 月自感诸症俱减,精神转佳,面色转红润;续服上方加减中药1个月。随访28年来,已近七旬,胃病未再复发,身体健康。
十二指肠位置
1、十二指肠位置
十二指肠 (拉丁文 Duodenum)是小肠始段。人体的十二指肠长约30 cm,约12指宽,由此得名,形如蹄铁。人体的十二指肠向左,动物的则朝前开口。它包绕胰头,并固定于腹腔后壁。而十二指肠大乳头则是肝胰壶腹的开口处。十二指肠接受胃液、胰液和胆汁,是小肠消化吸收的重要部位。在结构上,十二指肠可以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分。
十二指肠Duodenum介于胃与空肠之间,成人长度为20~25cm,管径 4~5cm,紧贴腹后壁,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小肠段。胰管与胆总管均开口于十二指肠。因此,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的注入,所以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十二指肠的形状呈“C”形,包统胰头,可分球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
2、十二指肠溃疡好发部位是哪里
典型的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95%),最常见在距幽门3cm以内(90%),以前壁居多,其次为后壁、下壁、上壁。
十二指肠溃疡是我国人群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类型。好发于气候变化较大的冬春两季。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与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非甾体抗炎药(NSAID)、生活及饮食不规律、工作及外界压力、吸烟、饮酒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3、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典型者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被制酸剂或进食缓解。临床上约有2/3的疼痛呈节律性:早餐后1~3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如不服药或进食则要持续至午餐后才缓解。食后2~4小时又痛,进餐后可缓解。
十二指肠有什么作用
胃内消化开始当胃液和彻底被摄入的食物。食物被分解成小块和奶油混合,形成被称为食糜。在三到四小时吃过食物后,逐渐释放到十二指肠食糜。这使得小肠工作一次少量的食物,确保彻底消化以及连续供应的食物将被吸收在两餐之间。
消化发生在十二指肠内通过添加不同的消化液。消化液的三个来源,执行这个过程是肝脏、胰腺和小肠的墙壁。小肠是折叠的墙壁,以绒毛——小卫星传回的预测。绒毛含有平滑肌细胞,让它们进一步收缩和放松,这样食物与消化液混合,并穿过小肠。
这三种消化液,释放到十二指肠胆汁,胰液和肠液。胆汁是由肝脏。它包含矿物盐和胆汁盐,这也有助于调节食糜的pH值和脂肪和油分解成小分子更容易消化。没有胆汁内消化酶。
以及含有矿物盐、胰液包含几个不同的酶。这些酶作用于不同类型的食物分子分解成其组成部分。随着食物穿过十二指肠,彻底与这些酶混合,当它到达回肠,分解成小分子,然后可以吸收进入体内。
肠道消化液含有粘液,矿物盐和酶。粘液和矿物盐是由布鲁尼尔腺,和酶生产的技巧在十二指肠绒毛。粘液和矿物盐帮助润滑十二指肠和调节pH值,而酶进行消化,分解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
十二指肠的功能是开始把食物分解成组件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这个结构位于顶部的小肠在胃转储的内容的网站,或食糜。它混合了肝脏和胰腺分泌的食糜创建一个通过小肠的半流体混合物营养物质可以吸收。除了帮助消化,十二指肠也调节胃排空和胰腺的释放液体和胆汁从肝脏。
在胃和十二指肠之间,括约肌阻止材料无回流到胃,同时仍然允许食糜的释放。十二指肠时准备一个新的负载,它发送荷尔蒙信号,触发释放材料从胃。收缩将彻底食糜与胆汁,emulsifies脂肪,使它们更容易的过程,和胰腺果汁。这些分泌物开始分解复杂的组件到东西,身体可以使用;例如,它将蛋白质分解为组件肽。
随着材料通过十二指肠,收缩保持混合并确保质量变得更加均匀,另一个函数的十二指肠。当它进入小肠的下一部分,身体可以吸收有用的营养通过肠道壁而传递废物。这些进入大肠,流入冒号。一路上,水吸收将液体混合物变成固体。
双重十二指肠的消化和监管功能涉及相当大的协调。它需要告诉胰腺和肝脏释放更多的胆汁和胰腺果汁时,信号胃是空的,和协调这些分泌物混合在一起使用的收缩。研究十二指肠表明它的功能发挥作用的内分泌系统,因为激素参与胃发出信号,和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导致的问题,如不知道何时停止进食或无法完全空的胃消化。
十二指肠疼痛的部位
1、十二指肠疼痛的部位
十二指肠在腹部偏下的位置,上端连接胃,下面连接小肠。因为长度和人的十二根手指并在一起的长度差不多,因此叫做十二指肠十二指肠最上面一段是十二指肠的球部,是溃疡病的好发部位。也是疼痛的部位。
2、十二指肠的组成
观察标本十二指肠(Duodenum)横切片(H.E染色)肉眼观察粘膜染紫红色,向外依次为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粘膜和粘膜下层向管腔内突起形成环状皱襞。低倍和高倍观察十二指肠壁由内向外分4层。
3、十二指肠在胃的哪里
大家都知道人体具有十二指肠,但却不知道这个东西具体在什么部位。十二指肠介于胃与空肠之间,十二指肠成人长度为20~25cm,管径4~5cm,紧贴腹后壁,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小肠段。胰管与胆总管均开口于十二指肠。因此,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的注入,所以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
十二指肠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区别
临床上的治疗主要目的是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多采用联合用药,其治疗方案是奥美拉唑(可抑制胃酸的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减轻对溃疡的侵蚀)+胶态铋制剂(覆盖并保护溃疡面并杀灭幽门螺旋杆菌)+阿莫西林(或克拉霉素可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甲硝唑(或呋喃唑酮可杀灭幽门螺旋杆菌),你可以选择前三联,也可以四联全用,治疗时间一般是一个月左右,有的时间可能会更长,但一定要坚持治疗,同时注意合理调节饮食,一定要要禁烟 ,酒,咖啡及辛辣生冷食物,少吃含淀粉内的食物如:土豆 芋头 粉丝 粉条。
十二指肠息肉
消化道息肉较为常见,但十二指肠息肉相对少见,缺乏典型临床表现,临床易误诊误治,尚未见国内大量病例报告,我院在内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息肉26例,对部分息肉行高频电凝治疗,疗效满意,无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内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息肉共26例,息肉60枚,男12例,女14例,年龄31~75岁,平均45.7岁。息肉大小:2~5cm。形态:分为扁平或广基。数量:1枚5例,2枚10例,3枚5例,4~5枚6例。部位:2例位于十二指肠前壁。1例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其余息肉均位于球移行部的顶部及后壁。对部分息肉取活检1~2块。所治息肉均一次性治愈,疗效满意,无并发症。
2 讨论随着消化内镜的普及,胃肠道息肉检出率增高,但十二指肠息肉临床上检出率仍低于胃息肉,结肠息肉〔1,2〕。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缺乏特异临床表现,易漏诊误诊;(2)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只在健康体检或行某些腹手术时发现;(3)当息肉位于十二指肠第3、4段时,内镜往往难以发现〔3〕。十二指肠息肉多位于移行部顶部后壁,且以多发常见,前壁及球后少见。检查时应常规检查到降部以免漏诊。表面光滑,直径小于5cm的息肉多为炎性息肉。
自从上世纪60年代开创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消化道息肉以来,至今已有微波、激光、射频、氩离子凝固术等多种方法,但最普及的是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因其安全,有效,痛苦小,较经济容易被患者接受,临床上也得到广泛运用,我院对26例十二指肠息肉病人行内镜下高频电凝灼除,均一次性治愈,无并发症,但对较大息肉疑有恶变者应先取活检,如有恶变则以外科手术治疗为宜。治疗时电凝探头轻轻接触息肉顶部,避免探头接触正常肠壁,以免肠壁损伤,以息肉变平为宜。治疗后不需住院及其他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