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儿流口水推拿部位 分推中脘

小儿流口水推拿部位 分推中脘

定位: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

推拿方法:用拇指指腹自中脘向脐两旁分推20-50次。以局部皮肤发热为度。

小儿流口水是什么原因

流口水医学上称为流涎或唾液增多。引起流涎的原因很多。一般6个月至3岁流口水较常见,大部分是正常现象。

新生儿流口水是较少见的。因新生儿唾液不发达,唾液分泌很少,3―4个月开始唾液分泌增多,6个月以后由于饮食转变,刺激神经引起唾液分泌增加,才开始发生流口水现象。

婴儿口腔浅,不会调节口腔内过多的液体,因而就会发生流口水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萌出,口腔深度增加,婴幼儿逐渐学会用吞咽来调节过多的液体,这种流口水现象逐渐消失。以上流口水现象是正常的。

但有的小儿流口水同时哭闹不安,拒食,进食时哭闹加重或伴有发热现象。这时应仔细检查一下口腔黏膜及舌尖部、颊部有无溃疡。溃疡可引起疼痛及唾液分泌增加以致流口水,应尽早治疗溃疡。

有的流口水是由脑炎后遗症,面部神经功能不良及呆小病而致调节唾液分泌功能、吞咽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则应去医院明确诊断进行治疗。

小儿流口水也有外治偏方

小儿流口水 也有外治偏方。小儿流口水,专业术语就是小儿流涎,是指口中唾液不自觉从口内流溢出的一种病症。当小儿有脑瘫、先天性痴呆、口腔溃疡或脾胃虚弱时,会流口水。下面介绍一剂小儿流口水外治偏方。

外治偏方:取胆南星1克,吴茱萸3克。将以上两味药放微波炉里烘干,待冷,共研极细粉末,贮瓶备用。

使用时,将药粉加少量面粉、少许米醋调成糊状,临睡前敷于小儿两足心(涌泉穴)处,外用纱布包扎,每次敷12小时,次日清晨弃去。连用3-4次可获良效。

宝宝流口水怎么推拿

宝宝流口水之因有虚实两种。

虚在脾土,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致中虚不摄,廉泉,玉液不守,津液失约,令涎液直流,渍于颐间,发为本病。实为积热,热性熏蒸上迫,使津液奔腾而上,为涎液多之基础,而热则胃缓,缓则廉泉开,不能制约其液,亦使涎流不止。

具体推拿手法如下:

脾胃湿热型流口水推拿

主证:口角流涎,涎液粘稠,或有味,或口角赤烂,口渴思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啼哭烦躁,舌红苔黄,脉弦数,指纹紫滞。

治则:清热泻脾。

推拿处方:清胃经,清板门,横纹推向板门,运水入土,退六腑,推四横纹,拿喉节,揉上廉泉,揉天突。

推拿方义:清胃经,运水入土,揉板门,退六腑均为泻热通下而设,为主穴,佐以横纹推向板门能降逆,使热不上冲,气不上迫,液自止,小儿多积多热,积易化热,热能沤积,故用推四横纹以化积除热;拿喉结,揉上廉泉与天突为局部取穴治标之常法。

脾胃虚寒型流口水推拿

主证:口角流涎,涎液清稀,小便清长,面白唇淡,或伴随泄泻,消化不良,舌质淡红,苔白,指纹清淡。

治则:健脾摄涎。

推拿处方:补脾土,揉外劳,运内八卦,推上三关,上推天柱骨,拿喉节,揉上廉泉,揉天突。

推拿方义:补脾土功能益气健脾,配推上三关温中散寒,外劳有升阳举陷之功,揉之能使阳升阴降;内八卦能行气和胃化积化食,使脾运得健;上推天柱骨既能升阳,又属近治,配拿喉节,揉上廉泉,揉天突等则治标之力愈强,由于脾运之健非一日之功,故虚寒涎流疗程宜长,治时宜长。

如何辨别宝宝三个月流口水正常

小宝宝从三个月开始,由于唾液腺的发育和功能逐步完善,口水的分泌量逐渐增多,而此时宝宝们还不会将唾液咽到肚子里去,也不会象大人或大小孩一样必要时将口水吐掉。因此,从三个月开始,小儿往往会出现流口水现象,有的宝宝口水很多,下巴和胸前衣服常常是湿湿的。同时,因过多的口水积储在口腔和咽喉部,小儿无论在白天还是晚上,经常可以听到喉咙处发出“咕噜、咕噜”或“呼哧、呼哧”的“痰”声,仰卧躺着时或者在小儿体位发生变化时,这种声音可能加重,有时还会伴有一声半声的呛咳,尤其在小儿醒着手脚用力乱动时这种“痰”声和呛咳声更为明显。

以上这些都是正常现象,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逐步学会主动吞咽口水后,这种现象就会慢慢好转或消失,但好转或消失的时间每个小儿都不一样,早的在8~9个月就消失了,迟的到2岁左右可能还流着口水。如果过了正常时期还在流口水的婴儿,应该及时到医院找医生诊治。

值得引起家长们注意的是:有些婴儿流口水是病理性的,预示婴儿患了某些疾病。

小儿流涎较多且伴有口角破溃发炎的,则属口角炎引起的流涎症;若伴有口腔粘膜充血或溃烂,拒食烦躁等,则称口腔炎所致的流涎症;若伴有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萎缩、咀嚼无力,这是由于消化不良、肠道蛔虫症所致的流涎症;若伴有智力发育不全、痴呆,这是脑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所致。以上病理性流涎症需到医院检查治疗,一般来说原发病因消除了,小儿流涎症也会好转或痊愈。 由于唾液中含有消化酶和其他物质,因此,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常流口水的孩子,由于唾液经常浸泡下巴等部位的皮肤,也会引起局部皮肤发红,甚至糜烂、脱皮。

针对病理性的楼口水,局部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1、平时可用柔软质松敷料垫在颈部以接纳吸收流出的口水,并经常更换;

2、经常用温水清洗面部、下颌部及颈部,寒冷季节可涂油脂类护肤。

小儿推拿中脘的作用是什么

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推拿中脘具有健脾养胃,降逆利水的作用,主治小儿泄泻,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嗳气,食积等病症。

推拿时用指端或掌根按揉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称摩中脘;自中脘向上推至喉下或自喉往下推至中脘推中脘,又称推胃脘。

揉100-300次;摩5分钟;推100-300次。

小儿中脘的准确位置 小儿中脘推拿手法

用指端或掌根按揉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称摩中脘;自中脘向上推至喉下或自喉往下推至中脘推中脘,又称推胃脘。

揉100-300次;摩5分钟;推100-300次。

宝宝一睡觉流口水是怎么回事

一般6个月~3岁流口水较常见,大部分是正常现象。新生儿流口水是很少见的。因为新生儿的唾液腺不发达,唾液分泌很少,3~4个月开始唾液分泌增多,6个月后由于饮食转变,刺激神经引起唾液分泌增加,才开始发生流口水现象。且婴儿口腔浅,不会调节口内过多的液体,因而就发生流口水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萌出,口腔深度增加,婴幼儿逐渐学会以吞咽来凋节过多的唾液,这种流口水现象就逐渐消失。以上流口水是正常现象。但有的小儿流口水同时哭闹不安,拒食,进食时哭闹加重,或伴有发热现象,这时应仔细检查一下口腔粘膜即舌尖部,颊部、唇部有无溃疡。溃疡可引起疼痛及唾液分泌增加以致流口水,应抓紧治疗。有的流口水是由脑炎后遗症、面神经麻痹及呆小病而致调节唾液分泌功能、吞咽功能失调引起的,则应去医院明确诊断进行治疗。

小儿推拿治疗腹胀

推拿手法作用于体表经络穴位,达到通行气血,并通过气血、经络影响肠胃,改善和调整胃肠功能。本推拿部位及手法机理为:揉肩井穴宜通周身气血;内关、公孙穴为八脉交会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诸穴合用理脾胃、调气血,达到减轻腹胀及止痛作用;揉中脘、气海、天枢穴,分推腹阴阳,顺胃肠蠕动方向摩腹、振腹,是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经络理论,局部推拿,直接加强胃肠蠕动,促进肛门排气、排便;揉龟尾、揉八髎(liáo)、推下七节穴,直接作用脊髓骶段,通过反射抑制中枢,使这一节段副交感神经兴奋,由于降结肠、直肠的交感相对抑制,副交感相对兴奋,降结肠、直肠蠕动增加,肛门内括约肌松弛,促进肛门排气、排便。

推拿治疗腹胀患儿后,不仅症状缓解,还能加强脾胃运化功能,减轻产妇精神负担。由于神经调节,还能起到止痛、镇静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小儿为什么爱流口水

流口水医学上称流涎症或唾液增多。引起流涎症的原因很多。一般6个月~3岁流口水较常见,大部分是正常现象。新生儿流口水是很少见的。因为新生儿的唾液腺不发达,唾液分泌很少,3~4个月开始唾液分泌增多,6个月后由于饮食转变,刺激神经引起唾液分泌增加,才开始发生流口水现象。且婴儿口腔浅,不会调节口内过多的液体,因而就发生流口水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萌出,口腔深度增加,婴幼儿逐渐学会以吞咽来凋节过多的唾液,这种流口水现象就逐渐消失。

以上流口水是正常现象。但有的小儿流口水同时哭闹不安,拒食,进食时哭闹加重,或伴有发热现象,这时应仔细检查一下口腔粘膜即舌尖部,颊部、唇部有无溃疡。溃疡可引起疼痛及唾液分泌增加以致流口水,应抓紧治疗。有的流口水是由脑炎后遗症、面神经麻痹及呆小病而致调节唾液分泌功能、吞咽功能失调引起的,则应去医院明确诊断进行治疗。

小儿中脘的准确位置 小儿中脘特效推拿

用手掌紧贴中脘,与穴位之间不能移动,而皮下的组织要被揉动,幅度逐渐扩大,揉按100-200次,每天推拿,可缓解小儿泄泻,呕吐,腹胀,腹痛等病症。

小儿流口水推拿部位 小儿流口水推拿注意事项

1.注意保持口周清洁,流涎浸渍发红处,应用凉的淡盐开水清洗,以控制局部炎症。

2.重症者加抗生素治疗。

流口水的基本原因

流口水医学上称流涎症或唾液增多。引起流涎症的原因很多。

一般6个月~3岁流口水较常见,大部分是正常现象。新生儿流口水是很少见的。因为新生儿的唾液腺不发达,唾液分泌很少,3~4个月开始唾液分泌增多,6个月后由于饮食转变,刺激神经引起唾液分泌增加,才开始发生流口水现象。且婴儿口腔浅,不会调节口内过多的液体,因而就发生流口水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萌出,口腔深度增加,婴幼儿逐渐学会以吞咽来凋节过多的唾液,这种流口水现象就逐渐消失。以上流口水是正常现象。但有的小儿流口水同时哭闹不安,拒食,进食时哭闹加重,或伴有发热现象,这时应仔细检查一下口腔粘膜即舌尖部,颊部、唇部有无溃疡。溃疡可引起疼痛及唾液分泌增加以致流口水,应抓紧治疗。有的流口水是由脑炎后遗症、面神经麻痹及呆小病而致调节唾液分泌功能、吞咽功能失调引起的,则应去医院明确诊断进行治疗。

推拿治疗咳嗽的按摩手法

1、小儿推拿治疗咳嗽的按摩手法

1.1、运内八卦300次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劳宫穴)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根横纹内2/3和外1/3交界点为半径,画一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

主治:咳嗽、痰喘、胸闷、呃逆、呕吐、泄泻、食欲不振等症。

1.2、按揉掌小横纹1分钟

位置:掌小横纹在小指指根下,掌面尺侧纹头。

操作:用拇指指端按揉掌小横纹。 功用:清热散结、宣肺化痰、镇静安神。

主治:口舌生疮、唇肿、腹胀、喘咳、肺炎、百日咳、流涎等。

1.3、按揉中脘1分钟

位置: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当脐中上4寸)。即:从心口窝到肚脐眼四寸的地方(也就是心口窝到肚脐眼中央)。

主治:中脘穴,健脾和胃、补中安神。

1.4、分推腹阴阳300次

位置:腹部。

手法:以双手拇指沿肋弓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

主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

2、小儿推拿治疗咳嗽效果好吗

中医的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如果不是危急重症,家长们完全可以放心让感冒、咳嗽的孩子多试试小儿推拿的疗效。小儿推拿是通过穴位点按推拿等方式来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以达到来改善儿童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种保健、治疗方法。

因为有一些穴位如七节骨、天柱骨、胁肋等,只有12岁以下的孩子才有感应,所以推拿在小儿感冒、咳嗽的康复治疗中,效果比较显着。

小儿推拿中脘的作用 小儿中脘临床应用

1.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临床常用于泄泻,呕吐,腹胀,腹痛,食欲缺乏等症,多与按揉足三里,推脾经等合用。

2.推胃脘自上而下主治胃气上逆,嗳气呕恶;自下向上直推有使小儿吐的记载,临床少用。

相关推荐

小儿对夜啼有用吗

小儿对夜啼有用。 中医理论认为,寒则痛而啼,热则烦而啼,惊则神不安而啼,滞则胃不和而啼,适宜寒,热,惊,滞为本病主要病机。通过相关穴位或部位,以起补脾健中,宁心安神,清心导滞,养血益肝之功,从而缓解小儿夜啼症状。 小儿治疗夜啼具体手法如下: 脾虚脏寒型夜啼 临床症状:睡喜伏卧,腹痛,曲腰而啼,四肢欠温,食少便溏,面色清白,唇舌蛋白,舌苔薄白,脉沉细,指纹青红。 治则:温中健脾,益心宁神。 处方:补脾经,虎口三关,摩腹,揉运脾俞,膏肓俞,神堂,意舍,揉中脘,食窦。 方解:虎口三关

呃逆按哪里可以缓解 小儿呃逆基本治法

治则:和中降逆,顺气止呃。 取穴:缺盆,膻中,中脘,脾俞,胃俞,膈俞。 手法: 1.患儿仰卧位,者坐于右侧,先拿揉缺盆,膻中穴约2钟,然后在腹部顺时针方向摩腹,重点摩中脘穴约10钟。 2.患儿俯卧位,者坐于右侧,用一指禅法沿背部膀胱经自上而下治疗3遍,重点在膈俞,脾俞,胃俞约5钟。 3.按揉膈俞,脾俞,胃俞,以酸胀为度,最后搓两胁,使有温热感。

小儿治呕吐

1、运内八卦 内八卦在手掌内侧,为小儿的常用穴位之一,具有开胸化痰,利气利膈,消食除胀的功能,对于治疗小儿胃气上逆、呕吐等有很好理气止呕的作用。用左手托起小儿四指,使其掌心朝上,用右手的拇指外侧缘在内八卦穴上运揉50次。 小儿治呕吐 2、板门 板门穴位于小儿拇指掌侧,大拇指的大鱼际处,按摩此处具有升降之功,能够宽胸利膈、消食化痰,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呕吐泄泻。将小儿的手掌握住,掌心向上,使大鱼际处暴露,按摩时用右手拇指端桡侧从腕横纹处向拇指指根处100次。 小儿治呕吐 3、揉中院

小儿能治咳嗽吗

小儿的治疗范围非常广,可以治疗发热、感冒、流口水、腹痛、腹泻、便秘、厌食等多种小儿常见疾病。那么,小儿能治疗咳嗽吗? 小儿主要通过对穴位的刺激起到消炎、止咳、化痰的作用。手法主要有: 1、坎宫。坎宫位于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直线。者可用两拇指自眉心向两侧眉梢做30~50次。此法有疏风解表、醒脑明目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外感发热、头痛、咳嗽等。 2、下膻中。膻中穴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操作时,者用食指、中指自胸骨切迹向下至剑突约50~100次。此法具有宽胸

小儿流鼻血手法 小儿流鼻血

以上穴位,有宣肺清肺,调血络的作用,家长可每天坚持为患儿,有助于减少出血。

小孩腹痛怎么

寒凝腹痛手法 主证:有感伤寒邪或饮冷史,突发腹痛,腹部,四肢均冷,面色青黑或苍白,身体蜷缩,小便不黄,口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白,脉迟,指纹淡红或青。 治疗原则: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处方:掐揉二扇门,揉小天心,揉外劳,一窝风,拿肚角,摩揉脘腹,点按脾俞,胃俞及擦脉督,令热深透。 原理:外劳与一窝风为阳掌阳穴,功能温里散寒,通治各种寒症。配二扇门发脏腑止汗,除脏腑之寒;小天心通经活络,畅运三焦,调理阳气之道;拿肚角与摩揉脘腹对病变部位直接作用。点按脾胃之俞可调理脾胃,二者相配,止痛最宜。 燥热腹

宝宝夜啼怎么

夜啼多见于初生儿,是指经常入夜则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至通宵啼哭补眠,而白天又如常者。小儿夜啼通过治疗可安神定惊,温中清热。具体手法如下: 脾寒型夜啼 病因:先天禀赋不足,脾虚有寒,或腹部受凉,脾为寒侵,夜间阴寒,寒邪凝滞,气机受阻,发为腹痛,因痛而啼。 主证:啼哭声低,睡喜俯卧,腹喜按摩,四肢欠温,食少便溏,小便清长,面色清白,唇舌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指纹淡。 治则:温中健脾,养心安神。 处方:补脾经,三关,摩腹,揉中脘,揉小天心,揉百会,揉外劳宫。 方解:补脾经,三关

两个月婴儿流口水的原因

5大因素 引起病理性流口水 1.母乳喂养时间过长。将母乳喂养延长至1岁以后,甚至在断奶以后再添加辅食。这种做法不利于小儿消化系统的正常发育,常造成流口水并伴有消化不良。 2.有些父母和亲友出于喜爱,经常捏压孩子的面颊部。这种做法容易造成孩子腮腺的机械性损伤,导致唾液的泌量大大超过正常小儿,从而出现流口水。 3.患有细菌感染性口炎、疱疹病毒引起的口炎、黏膜充血或溃烂,或舌尖部、颊部、唇部溃疡等口腔疾病,刺激唾液腺泌旺盛,可导致流口水。 4.有神经系统疾病,如与流涎相关的中枢、神经传导通路、神经受损等,均

小儿风热咳嗽怎么

小儿风热咳嗽的具体手法如下: 治法:疏散风热,肃肺止咳。 处方:开天门,坎宫,揉太阳,揉天突,清肺经,运内八卦,膻中,揉乳旁,揉乳根,揉肺俞,肩胛骨,按弦走搓摩,拿风池,拿肩井,加清天河水,六腑。“肺经募郄摩方。” 方解:退六腑,清天河水,可发散风热,清热肃肺。“肺经募郄摩方”,由中府,孔最组成。盖因中府为肺经之募穴,又为手足太阴静脉交会穴,故具有宣肺止咳之功; “郄有空郄义,临证能救急。”孔最为手太阴之郄穴,有清热降逆,理气止咳之功,故为清肺热之要穴,二穴相伍,为治风热犯肺而致

小儿风热咳嗽手法

治法:疏散风热,肃肺止咳。 处方:开天门,坎宫,揉太阳,揉天突,清肺经,运内八卦,膻中,揉乳旁,揉乳根,揉肺俞,肩胛骨,按弦走搓摩,拿风池,拿肩井,加清天河水,六腑。“肺经募郄摩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