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骨折的具体治疗方法
踝关节骨折的具体治疗方法
踝关节结构复杂,暴力作用的机理及骨折类型也较多样,按一般的原则,先手法复位,失败后则采用切开复位的方式治疗,如果不对损伤机理、移位方向、踝关节稳定性等多种因素进行仔细分析,则可能加重骨折移位,导致新的损伤,为今后的治疗及功能恢复带来困难。
治疗的原则是在充分认识损伤特点的基础上,以恢复跺关节的结构及稳定性为原则,灵活选择治疗方案。无移位的和无烃排下关节分离的单纯内踝或外踝骨折,在踝关节内翻(内踝骨折时)或外翻(外踝骨折时)位石膏固定6—8周,固定期可进行功能锻炼。有移位的内踝或外踝单纯骨折,出于骨折块移位导致附着的韧带松弛,手法复位难以成功,即使复位成功也难以能维持韧带张力,应切开复位,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或可吸收螺钉固定。
肠排下关节分离常在内、外跟损伤时出现,应首先手术修复内、外侧副韧带,复位、固定名析,才能使胚胎下关爷稳定。为防止术后不稳定,在进行韧带修复、固定骨折的同时,用螺钉固定胳膊下关节,石膏固定6—8周。
ⅠI型骨折为双踝骨折,为恢复韧带的张力,一般均应行切开复位,松质骨螺钉或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可吸收螺钉内固定8—12周。
Ⅱ型骨折为三踝骨折,内踝骨折采用松质骨螺钉或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外踝骨折常需采用钢板固定。影响胚骨l/3—1/4关节面的后踝骨折也需用松质骨螺钉或可吸收螺钉内固定。
Ⅲ型骨折除需对内踝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外,外踝或腓骨骨折也应行钢板螺钉内固定,固定排骨是保证咫胀下端稳定性的重要方法。
脚扭了和骨折了有啥区别
踝关节扭伤和骨折的区别诊断: 1.踝关节扭伤:踝部软组织损伤,虽疼痛剧烈,但能行走。 2.踝关节骨折:踝关节损伤后,扭伤者,受伤后即觉疼痛,活动受限,不能行走或可勉强走路,随之踝关节肿胀;若伤后踝部淤肿疼痛,内外踝部压痛明显,可闻及骨擦音,出现功能障碍,甚至出现畸形,则是踝关节或踝部骨裂或骨折。
踝关节扭伤如何正确地处理
1.rest(休息)
患者踝关节扭伤后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尽可能避免患肢行走及负重。同时,应立即赴就近医院就诊。患者应常规拍摄x片,以排除踝关节骨折的可能,如果x线明确存在踝关节骨折,则应根据骨折移位情况决定是否手术治疗。由于几乎所有踝关节急性扭伤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踝关节韧带损伤,因此即使x线检查未发现明显骨折,也应该常规用石膏或踝关节支具固定患肢4周左右,制动患肢,避免负重,防止病情加剧。
2.ice(冰敷)
扭伤后48小时内对患肢冰敷或者冷敷,刺激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渗出,以减轻扭伤部位的疼痛和肿胀。
3.compression(加压)
如上所述,用踝关节支具或夹板石膏加压固定踝关节于损伤韧带松弛的位置,有利于韧带的修复。
4.elevation(抬高)患肢
抬高患肢,高于心脏的位置,可促进血液回流,有利于肿胀消退。
早期在外固定保护下,患者应尽早练习跖趾关节屈伸运动;一般在4周左右去除外固定后,行踝关节背伸、跖屈及内翻、外翻功能活动,也就是踝关节的上下左右活动,然后逐渐下地行走。
治疗过程中应定期随访,以判断恢复情况,严重者扭伤4周内应决定是否进行手术,但大多数经4周治疗后可基本恢复正常。若治疗不当常可导致踝关节慢性不稳,容易反复扭伤,日久可继发关节松弛、粘连僵硬或创伤性关节炎,造成踝关节功能障碍,如剧烈疼痛或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则需行手术治疗。
什么是踝部骨折
踝部骨折是组成踝关节的内、外踝与胫骨下关节面的骨折。因受伤情况不同,可造成外翻外旋型骨折、骨翻型骨折,这两型骨折均可为单踝骨折、双踝骨折或三踝骨折(指内踝、外踝加胫骨前缘或后缘骨折),严重者可合并脱位和下胫腓韧带断裂。骨折后,踝部不单有明显的疼痛、肿胀、瘀血和功能障碍,也可出现明显的畸形和反常活动。结合X线也可以了解骨折的情况。因踝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因此其治疗原则是争取解剖复位,稳妥固定,适当进行关节活动。尽量恢复其功能,防止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对手法或外固定不能成功者,应尽早切开手术复位,用螺丝钉或克氏针内固定。
踝部骨折平时多见,其中以踝部韧带损伤为最多。一般常在行军、劳动和体育锻炼时发生,通常叫踝部扭伤。但较大的暴力,可引起骨折,如坠落伤、砸伤、辗压伤等。战时踝部火器伤也多见。因踝部循环较差,又处于身体低位,损伤后尤易发生水肿,愈合及抗感染能力较差,恢复时间较长;骨关节损伤后易发生畸形和关节僵硬,主要畸形有踝关节跖屈畸形,严重地影响患者的承重走路功能,治疗中应注意防止。
踝关节骨折康复锻炼方法
相信大家肯定都知道踝关节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吧,我们的踝关节如果出现了问题,不但容易给我们带来了疼痛的感觉而且还会影响到我们的行动,所以我们建议广大的读者朋友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好好保护自己的踝关节,一旦踝关节出现了问题要及时去治疗,下文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踝关节骨折康复锻炼方法。
1、床边悬吊踝跖屈(背伸,向下)
坐床上,腿伸出,踝关节以下空出床边外,取沙袋等重物挂在脚尖处。肌肉完全放松,自然下垂。练习中踝踝关节周围肌肉、关节囊的牵拉感及轻微疼痛为正常,不可收缩肌肉对抗,应完全放松,否则无效。因此,负荷量不宜过大,应取取敢于放松,持续15-20分钟至极限,有明显牵拉感为宜。练习过程中不得中途休息,否则将无效果。一般一天1-2次,一次15-20分钟。
2、踝跖被动牵伸(上勾, 向上)
坐床上,腿伸直,用无弹性的带子套在脚尖处,双手握住带子另外一端用力拉向自己的方向,使踝关节被动上勾。练习中肌肉完全放松,有牵拉感及轻微疼痛处保持5分钟左右。不可收缩肌肉对抗,应完全放松,否则将会无效。
3、踝跖主动牵伸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踝关节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我们建议广大的读者朋友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好好保护自己的踝关节,一旦踝关节出现异常的情况要引起重视,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踝关节骨折康复锻炼方法。
踝关节骨折怎样治疗
1.内踝骨折
无移位的内踝骨折一般采用石膏固定治疗,但在个别情况下,对踝关节功能要求较高的患者,应行内固定以促进骨折愈合及康复。移位的内踝骨折应采取手术治疗,因为持续的移位可以造成距骨倾斜并导致足内翻畸形。内踝尖端撕脱骨折与踝穴受累者不同,前者稳定性较好,除非有明显的移位,一般不需内固定。如果症状明显,可行延迟内固定。常用2枚松质骨加压螺丝钉在垂直于骨折的方向固定内踝;较小的骨折块可用1枚松质骨加压螺丝钉及1枚防止旋转的克氏针固定;对于骨折块太小或粉碎性骨折不能用螺丝钉固定者,可用2枚克氏针及张力带钢丝固定;对于延伸至干骺端的垂直型骨折,则需采用小型弧形支撑钢板进行稳妥固定。
虽然不锈钢植入物最常用于内踝骨折,但安全有效的可吸收性植入物具有明显的理论优点,即愈合后不需再切开取出植入物,并可防止螺丝钉帽周围皮肤软组织的突起和触痛。
内踝远端骨折块一般向下、向前移位,且常有小的骨膜皱褶嵌入骨折。用刮勺或骨膜起子清除嵌入骨折的骨膜,显露齿状骨折面。清除小的、松散的骨或软骨碎片,大的骨或软骨块应保留并通过移植骨块来支撑。用持骨器或巾钳将内踝骨折复位至正常位置并予以维持,然后,钻入2枚光滑的克氏针,横穿骨折部位做暂时固定。摄正侧位X线片检查骨折复位情况。如果复位满意,拔除其中1枚克氏针并拧入1枚拉力螺丝钉,然后拔除置换另1枚克氏针。
仔细检查关节内情况,特别是内上角,确保螺丝钉没有通过关节面。摄X线片观察螺丝钉及骨折的位置。如果内踝骨折块很小或粉碎,已不可能用螺丝钉固定,在这种情况下,可用几枚克氏针或张力带钢丝固定。内踝大块的垂直骨折,且其近侧粉碎时,需用支撑钢板固定以防止骨折再移位,通常用一块小的1/3管型钢板。由于该部位皮肤覆盖条件差,在应用体积较大的金属固定物时,应特别小心以免伤口发生并发症。
术后石膏后托固定踝关节于中立位,并抬高患肢。如果骨质条件好且内固定牢固,2~4天后可去除石膏后托,改用可卸夹板或石膏靴固定,然后开始练习关节活动。6周内限制负重,如果骨折愈合较好,6周后开始部分负重,完全负重一般在12周以后。
如果皮肤条件、骨质或其他因素影响了固定的牢固程度,骨折保护时间必须延长。根据骨折固定的稳定程度,可用短腿或长腿非负重管型石膏固定。如果应用长腿管型,4~6周后可更换短腿管型。在骨折良好愈合之前,病人的踝部不允许负重(8~12周)。其后改用可行走短腿管型,并逐渐开始负重。当骨折完全愈合后,去除管型石膏。
2.外踝骨折
如果腓骨骨折是双踝骨折的一部分,我们通常在内踝固定之前,先将外踝或腓骨骨折复位内固定。通过前外侧纵行切口显露外踝及胫骨干远端,保护腓肠神经及腓浅神经。如果骨折线完全为斜行,且两骨折端完整无碎骨片,可用2枚拉力螺丝钉由前向后拧入,以使骨折块间产生加压作用。螺丝钉间隔约1cm。选择螺丝钉长度很重要,其必须穿透后侧骨皮质才能保证固定,但又不能穿出太多而影响胫骨肌膜鞘。如为横行骨折,可采用髓内固定。纵行分开跟腓韧带的纤维,显露外踝尖端。插入Rush棒、腓骨交锁棒或其他髓内器械,经骨折线到达骨折近端髓腔。当应用髓内钉固定时注意勿使外踝向距骨倾斜。髓内钉的进钉点宜选在外踝尖部的外侧面,因为髓内钉为直行,不注意可引起外踝向距骨倾斜,造成踝穴狭窄,踝关节活动度减小。将髓内钉塑形可避免这类错误。如果骨折在胫骨关节面以下,远端骨块较小且骨质正常,可用髓内型踝螺丝钉固定,较高大的患者可用6.5mm拉力螺丝钉。踝螺丝钉也可以轻度倾斜,以使其穿透腓骨近侧骨折段的内侧皮质。对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可用克氏针由外侧向内侧斜行穿过远近侧骨折块,并用张力带钢丝加固。
骨折必须解剖复位并维持腓骨的长度。如果骨折在韧带联合平面以上,对已解剖复位的小骨折块,应用1/3管型钢板可以提供满意固定。较高大的患者,可用动力加压钢板固定。钢板可增强拉力螺丝钉的固定作用,或者用于跨过粉碎性的骨折段。通常将3枚皮质骨螺丝钉置于骨折近端腓骨干上,将2~3枚螺丝钉置于骨折的远端,经单侧皮质骨的松质骨螺丝钉放置在胫骨下关节面以下。如果钢板置于后外侧,它将起到防滑钢板的作用。
对于骨质疏松或踝部软组织覆盖差的患者,复位后可用克氏针从腓骨远端骨折块斜行穿入胫骨来固定。
3.双踝骨折
双踝骨折同时破坏了内、外侧的踝关节稳定结构,移位减少了胫距关节接触面积,并改变了关节运动力学。虽常能做到闭合复位,但消肿后不能维持正常的解剖位置。故几乎所有的双踝骨折,都应行双踝的切开复位及内固定治疗。一般关节周围骨折,特别是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应限制在两个时期,即早期和晚期。切开复位内固定可在损伤后最初的12h内进行,否则由于广泛的肿胀而延迟至伤后2~3周手术。在手术中,如果软组织过度肿胀,必要时可延迟关闭切口或植皮。对于那些有严重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及骨折部位皮肤起水泡的患者是更为合适的。骨折脱位需延迟切开复位者,应立即行闭合复位和夹板固定,以防止皮肤坏死。
4.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
韧带联合由下胫腓前韧带、骨间韧带、下胫腓后韧带及下胫腓横韧带四部分组成,其中骨间韧带是骨间膜的延续,最坚固,而韧带联合损伤即指上述四条韧带的不同损伤组合。韧带联合损伤最常见的损伤机制是旋前外旋、旋前外展,较少见的是旋后外旋(Danis-Weber B和C型损伤)。这些外力引起距骨在踝穴内外展或外旋,导致韧带联合断裂。恢复下胫腓韧带联合的解剖关系非常必要。如果腓骨在下胫腓联合平面以上骨折,则认为该联合已断裂,因此,必须达到解剖复位。以前,所有的韧带联合损伤都必须考虑行内固定,但最近Bden等在尸体解剖研究中证实,如果踝关节内侧未损伤,韧带联合的撕裂并不会引起踝关节不稳;如果存在踝关节内侧损伤,并且韧带联合撕裂向踝关节近侧延伸超过4.5cm,将改变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但韧带联合撕裂向踝关节近侧延伸小于3cm,则不然;韧带联合撕裂在3~4.5cm之间,将产生不同的结果。故如果韧带联合在踝关节平面以上损伤小于3cm,或者内、外踝损伤经内踝固定或三角韧带修复后获得稳定,则没有必要在韧带联合处做固定。
目前明确的在韧带联合处做固定的指征是:①韧带联合损伤向关节面近侧延伸超过3cm,且内侧(三角韧带)损伤未修复者;②韧带联合损伤合并不准备固定的腓骨近侧骨折,且内侧损伤不能被固定者。
在术中判断韧带联合的完整性,可用骨钩或骨钳抓住固定的腓骨并向外牵拉,如果向外侧移位超过3~4mm,韧带联合处就需要固定。术中X线片显示外踝内侧壁与胫骨后踝外侧壁之间的清晰间隙应小于5mm,如间隙增宽,则表明韧带联合损伤未复位。外旋应力侧位X线片上的腓骨后侧移位,比在踝穴应力下X线片所测量的移位更能准确地反映韧带联合解剖分离的程度。
有多种方法固定韧带联合,最常用的是螺丝钉或斜穿钢针经外踝至胫骨下端。这些钢针及螺丝钉不仅保持了下胫腓关节的解剖复位,也稳定和固定了踝穴的外侧支持结构。螺丝钉应通过腓骨两侧及胫骨一侧或两侧的骨皮质。
对联合韧带螺丝钉是否需取出及何时取出,仍有争议。文献上报道出入很大,既有允许负重之前(6~8周)常规取钉者,亦有直到骨折完全愈合且因此出现症状时再取钉者。提倡取钉者的理由是下胫腓关节固定扰乱了踝关节的力学机制,限制了背屈时的腓骨正常外旋运动。然而,过早取钉可能会引起韧带联合再分离。也有报道带钉负重的病例发生了螺丝钉断裂。如果通过三面皮质骨固定,螺丝钉一般是松动而不断裂,可能不影响踝关节正常力学机制。如果通过四面皮质骨固定,发生断钉后两侧断端可较容易取出。一般说来,将晚期产生的韧带联合再分离与断钉相比较,前者是更难处理的临床问题,因此,建议保留螺钉至少12周。
在螺丝钉固定之前,韧带联合必须解剖复位,并暂时用克氏针或持骨钳固定。螺丝钉的拧入位置应在胫骨踝关节面以上2~3cm,与关节面平行,并应向前呈30?角以便其与下胫腓关节垂直。若螺丝钉的位置太靠上,可能使腓骨畸形并致踝穴增宽;假如螺丝钉不与踝关节面平行,腓骨可能向近端移位;如果螺丝钉没有与下胫腓关节垂直,腓骨可能依然向外侧移位。此外,韧带联合螺丝钉必须在踝关节最大程度背屈时拧紧,这是因为距骨前宽后窄,若以较窄的距骨后部确定踝穴宽度,将造成踝关节背屈功能受限。如果用小钢板固定腓骨骨折,这枚韧带联合螺丝钉可以作为将钢板固定于腓骨外侧的螺丝钉之一来应用。
5.三角韧带撕裂合并外踝骨折
三角韧带撕裂伴随外踝骨折,其受伤机制与造成双踝骨折者相同,即由足部旋后一外旋所致。所不同的是内踝未发生骨折,而是三角韧带撕裂,并使距骨向外侧脱位。通常踝关节的前侧关节囊也被撕裂。三角韧带,尤其是它的深层结构,对于踝关节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防止距骨向外侧脱位和外旋。当外踝骨折伴有踝关节内侧面压痛、肿胀和血肿时,应怀疑合并有三角韧带撕裂。常规的踝关节前后位X线片可能显示距骨没有向外移位,但当摄踝关节旋后和外旋应力位X线片时,可发现距骨移位及倾斜,并显示踝穴内侧间隙明显增宽。
由于距骨在踝穴内的移位,这类损伤难以闭合治疗。距骨外移1mm,胫距关节的有效负重面积将减少20%~40%,如果外移5mm则可减少80%。如果选择闭合治疗,应密切随访观察距骨移位情况。在皮肤条件、病人年龄及一般情况允许的情况下,这种损伤的最佳治疗是行胫骨切开复位内固定,同时进行或不予三角韧带修复。如果只修复三角韧带,尽管术后用管型石膏固定,距骨仍可向外移位。如果只固定胫骨,三角韧带断端可能嵌于内踝与距骨之间,从而影响骨折的准确复位,或者造成愈合后此韧带松弛。不常规探查踝关节内侧,即使复位看起来满意,三角韧带的一些纤维可能嵌在内踝与距骨之间,仍可导致晚期移位。内侧显露只需少许手术剥离,医师即能将三角韧带清除出踝穴,而且如果需要的话,也提供了修复三角韧带的机会。
外踝骨折可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固定,最常用的是1/3管型钢板及3.5mm皮质骨螺丝钉固定。长斜行骨折可单独用拉力螺丝钉固定,位于胫骨下关节面以下的骨折(Danis-Weber A型骨折)可用踝拉力螺丝钉或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固定。也可用克氏针通过腓骨远端骨折块斜行穿入胫骨固定。髓内Rush棒可用于外踝的横行骨折,但Rush棒不能控制旋转。交锁髓内针已经用于腓骨骨折的固定。
6.三踝骨折
三踝骨折较其他类型的踝部骨折更常需要切开复位,三踝骨折的治疗效果常不如双踝骨折。三踝骨折多由外展或外旋损伤造成。除内踝骨折和腓骨骨折外,胫骨关节面后唇骨折移位,造成踝关节后外侧脱位及伴随足部旋后的外旋畸形。内踝可能保持完整,而代之以三角韧带的撕裂。
三踝骨折切开复位的原则及指征与前面列出的双踝骨折相同,后踝或胫后骨折块切开复位的指征主要取决于骨折块的大小及脱位程度。如果后踝骨折块累及25%~30%的负重面,应行解剖复位及内固定。如果骨折块累及的关节面小于1/4,此时胫骨前部关节面较大,足以提供稳定的负重面,并且距骨能被保持在正确位置,因此,一般不会出现后遗症(图2)。将腓骨解剖复位并坚固内固定之后,常使胫后骨折获得满意复位,这是因为骨折块最常发生于后外侧,且通过后胫腓韧带与腓骨相连。如果胫骨后骨折块较小,即使向近侧移位也不会出现后遗症,但如果距骨与胫骨关节面发生向后半脱位,即使很轻微也不能接受。如果持续存在一个台阶或超过2~3mm的间隙、或持续性向后不稳,那么就需行切开复位。胫骨骨折块向后向近侧移位,在骨折部位产生偏置。由于足部后移,造成距骨的负重面与不规则的胫骨下关节面不能吻合,活动和负重可导致严重的创伤性关节炎。
在三踝骨折中,当后侧骨折块相当于关节面的1/3或更大时,可采用后外侧入路或采用经腓骨入路。通过这个入路比其他入路更能清楚地看到胫骨后骨折块的关节面,特别是常见的胫骨后外侧剪切骨折。
7.踝关节胫骨前缘骨折
踝部胫骨骨前缘骨折与后缘骨折虽然骨折位置相反,但治疗上大致相同。然而有一点不同:因为前缘骨折通常由高处坠落使足和踝极度背屈所引起,这种骨折使胫骨下关节面受到的挤压更为严重,所以,胫骨踝关节面可能难于达到完全的恢复。如果需要,合并内、外踝骨折的治疗如前所述。手术应在伤后24小时内或延迟至软组织条件改善后进行。
8.胫骨远端平台骨折
胫骨远端平台骨折、Pilon骨折或胫骨远端爆裂骨折,这些名词均用来描述胫骨下端经关节面的骨折。这些名称均表达特定的骨骺损伤,从低能量的旋转暴力引起,到车祸或高处坠落的高能量轴向压缩暴力引起。高能量所致的骨折常为开放性损伤,或伴有严重的软组织闭合性创伤。骨折可有明显的干骺端或关节面粉碎,并向骨干延伸。为选择理想的治疗方案和评价预后,对这些骨折进行分类非常重要。85%的病人有腓骨骨折,距骨的损伤程度有所不同。踝部旋转骨折,可以被看作是从单踝骨折到双踝骨折、再到累及关节面的胫骨远端骨折这样一个连续的进展过程。
胫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有多种治疗方法,包括石膏固定、牵引、拉力螺丝钉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以及外固定器固定等。有三种类型的外固定器已应用于这种骨折的治疗:即传统的跨越踝关节的半针外固定器,允许踝关节活动的带关节的半针外固定器,不跨越踝关节的联合张力带钢丝及半针的混合型外固定器。对于关节面广泛粉碎骨折及距骨严重损伤者,可有选择性地初期行关节融合术。
当制定治疗计划时,下列几种因素必须予以考虑:损伤的机制,是高能还是低能损伤,根据粉碎及脱位的程度和部位来确定骨折类型;此外,X线平片及CT扫描等检查十分必要,其对确定骨折线的方向、关节面骨折块的大小和移位情况、关节粉碎的范围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些严重的粉碎性骨折不可能达到解剖复位。准确地评价软组织损伤程度也十分重要,开放伤可按Gustilo系统进行分类。虽然闭合性软组织伤可能不像开放性损伤那样明显,但它有时也可能相当严重,尤其是当对此认识不足时,将对治疗结果产生不良的影响。应对肢体进行仔细检查,包括血管损伤征象、肢体肿胀情况、骨折部位的皮肤水泡、软组织受碾压情况、闭合性脱套伤、骨一筋膜间室综合征等。如果采用石膏固定,应该密切观察移位情况,且6周内避免负重。跟骨牵引,适于作为合并软组织肿胀的严重骨折的暂时固定,但很少单独使用作为最终的治疗方法。通过韧带整复及允许病人肢体活动,外固定器同样能达到骨折复位?哪康摹6杂贏O分类的B1、B2和稳定的C1型骨折,可采用经皮或小切口的方式,用螺丝钉做有限固定,并辅以石膏外固定。如果对骨折的稳定性有任何疑虑,可用外固定器替代石膏固定。
对移位骨折,手术治疗优于非手术治疗。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方法,该方法遵循了解剖复位、坚固内固定及早期活动的AO原则。
踝关节扭伤如何正确地处理
1.rest(休息)患者踝关节扭伤后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尽可能避免患肢行走及负重。同时,应立即赴就近医院就诊。患者应常规拍摄x片,以排除踝关节骨折的可能,如果x线明确存在踝关节骨折,则应根据骨折移位情况决定是否手术治疗。由于几乎所有踝关节急性扭伤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踝关节韧带损伤,因此即使x线检查未发现明显骨折,也应该常规用石膏或踝关节支具固定患肢4周左右,制动患肢,避免负重,防止病情加剧。2.ice(冰敷)扭伤后48小时内对患肢冰敷或者冷敷,刺激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渗出,以减轻扭伤部位的疼痛和肿胀。3.compression(加压)如上所述,用踝关节支具或夹板石膏加压固定踝关节于损伤韧带松弛的位置,有利于韧带的修复。4.elevation(抬高)患肢抬高患肢,高于心脏的位置,可促进血液回流,有利于肿胀消退。早期在外固定保护下,患者应尽早练习跖趾关节屈伸运动;一般在4周左右去除外固定后,行踝关节背伸、跖屈及内翻、外翻功能活动,也就是踝关节的上下左右活动,然后逐渐下地行走。
踝关节骨折的临床表现
踝关节骨折的临床表现:
踝关节外伤后踝部疼痛、肿胀,皮下可出现瘀癍、青紫,不敢活动踝关节,不能行走。检查可见踝关节畸形,内踝或外踝有明显压痛,并可有骨擦音。
诊断方法:
X线检查应拍摄踝关节正位、侧位和踝穴位片。
根据外伤史、踝部疼痛肿胀畸形及X线表现诊断骨折并不困难。但在踝关节损伤时,有时会发生腓骨颈高位骨折,应注意检查,避免漏诊。对于高位的外踝或腓骨骨折,应注意评价下胫腓关节损伤的可能。另外,需注意检查其他合并损伤,如周围韧带损伤,腓骨肌腱、跟腱、胫后肌腱等损伤,距骨骨软骨损伤,神经和血管损伤等。
踝部骨折的治疗方法
踝关节面比髋、膝关节面积小,但其承受的体重却大于髋膝关节,而踝关节接近地面,作用于踝关节的承重应力无法得到缓冲,因此对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较其他部位要求更高,踝关节骨折解剖复位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骨折后如果关节面稍有不平或关节间隙稍有增宽,均可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无论哪种类型骨折的治疗,均要求胫骨下端即踝关节与距骨体的鞍状关节面吻合一致,而且要求内、外踝恢复其正常生理斜度,以适应距骨后上窄、前下宽形态。
无移位骨折
用小腿石膏固定踝关节背伸 90 °中立位, 1~2 周待肿胀消褪石膏松动后,可更换一次,石膏固定时间一般为 6~8 周。
有移位骨折
1.手法复位外固定
手法复位的原则是采取与受伤机制相反的方向,手法推压移位的骨块使之复位。如为外翻骨折则采取内翻的姿势,足部保持在 90 °背伸位,同时用两手挤压两踝使之复位。骨折复位后,小腿石膏固定 6~8 周。
2.手术复位内固定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应要求解剖复位,对手法复位不能达到治疗要求者,仍多主张手术治疗。
(1)适应证 a. 手法复位失败者; b. 内翻骨折,内踝骨折块较大,波及胫骨下关节面 1/2 以上者; c. 外翻外旋型内踝撕脱骨折,尤其内踝有软组织嵌入; d. 胫骨下关节面前缘大骨折块; e. 后踝骨折手法复位失败者; f. 三踝骨折; g. 陈旧性骨折,继发创伤关节炎,影响功能者。
(2)手术原则 一般原则为: a. 踝穴要求解剖对位; b. 内固定必须坚强,以便早期功能锻炼; c. 须彻底清除关节内骨与软骨碎片; d. 手术应尽早施行。
(3)对不同部位骨折采用的方法 a. 内踝撕脱骨折:用螺丝钉固定即可,如螺丝钉达不到固定要求,可用克氏针与钢丝行“ 8 ”字张力带加压固定。 b. 外踝骨折:可用螺丝钉固定,如腓骨骨折面高于下胫腓联合以及骨折面呈斜行者,可用钢板或加压钢板固定。 c. 后踝骨折波及胫骨下端关节面的 1/4 或 1/3 ,手法复位较为困难且不稳定,一般应开放复位,螺丝钉内固定。 d.Dupuytren 骨折:可用骨栓横行固定下胫腓关节,并同时修补三角韧带。
什么是崴脚
崴脚是指人的足踝部在异常外力作用下发生了软组织损伤的情况。人的踝关节是由骨骼、关节囊、肌肉、肌腱、神经、血管、筋膜等组成,除了骨骼以外,关节囊、神经、血管,肌肉、肌腱等统称为软组织。当发生了崴脚,只要没有骨折,我们都认为是足踝部的软组织损伤。
崴脚是常见病。人在行走、跑跳、运动时,足踝部在神经的支配下不断的调节空间位置,以适应人的运动状态。如果这种调节发生异常,或者有异常外力作用于足踝部,人体不能做出调整,就会发生足踝部的损伤。
常见的足踝部损伤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足踝部的骨折,称之为“关节骨折”或“踝关节骨折脱位”;另一种没有骨组织的损伤,仅有软组织损伤,我们称为“踝关节软组织损伤”,即“崴脚”。
踝关节骨折应该做哪些检查
1.常规X线摄片
一般情况下,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即可得到正确的诊断和分类分型。摄正位片时,应将小腿内旋20°,使通过踝关节的轴线与X线平行。在此踝关节正位片上,正常踝关节可见:
(1)踝关节间隙平行,间距相等。
(2)踝关节的“Shenton”线光滑无阶梯状。所谓“Shenton”线指胫骨下端关节面,其软骨下致密骨质的轮廓,通过下胫腓韧带联合间隙,和腓骨内侧的一小骨突起,成一连续弧形连线。腓骨上小突起,正对胫骨下关节面的软骨下骨质水平。
(3)距骨外侧关节面的远端与腓骨远端隐窝(腓骨肌腱所在处)也连续成一弧线。
踝关节骨折时,小腿20°内旋正位X线片可见:
①踝关节面不平行,间距不等。
②上述“Shenton”线发生阶梯改变,不相衔接。
③距骨外侧关节面的远端与腓骨隐窝不成连续弧线。
2.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CT能分辨出普通X线片上不易察觉的踝关节冠状、矢状骨折线及某些微小骨折。必要时可考虑选择。
3.特殊检查
有必要时麻醉后在应力下摄片,根据需要在内翻、外翻、背屈、跖屈应力下摄踝关节正位,侧位片,在旋前-外旋型骨折,可发生高位腓骨骨折,勿忘检查,若有可能,务必摄片确诊。
崴脚后会有后遗症吗
崴脚后遗症主要包括踝关节不稳,踝关节撞击,踝关节滑膜炎,踝关节骨质增生等。对患者的直接影响就是走路不稳,局部肿胀、疼痛。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在首次受伤后未能得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指导与治疗。首先,崴脚后拍摄的普通X片只能显示是否骨折,而不能显示有无韧带损伤。“未见骨折”的摄片报告会让患者忽视局部损伤的严重性。崴脚的瞬间,踝关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移位,但立刻就自动复位了。摄片时看到的“关节无移位”并不能说明关节没有受伤。韧带损伤后数日内的自行修复、愈合,让患者疼痛肿胀消退并使患者产生“损伤好转”的错觉,从而延误就医。治疗不当使损伤的韧带瘢痕连接、松弛并出现不稳。
轻、中度的踝关节扭伤,可能会因韧带松弛易致反复扭伤,出现以下让人感到不适应的种种症状:因天气变化出现酸痛;因站立过久走路会痛;持续力量差等。而踝关节骨折,可能会导致后果严重的创伤性关节炎、甚至残疾。
踝关节扭伤保健预防的四个原则
Rest(休息):患者踝关节扭伤后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尽可能避免患肢行走及负重。同时,应立即赴就近医院就诊。患者应常规拍摄X片,以排除踝关节骨折的可能,如果X线明确存在踝关节骨折,则应根据骨折移位情况决定是否手术治疗。由于几乎所有踝关节急性扭伤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踝关节韧带损伤,因此即使X线检查未发现明显骨折,也应该常规用石膏或踝关节支具固定患肢4周左右,制动患肢,避免负重,防止病情加剧。
Ice(冰敷):扭伤后48小时内对患肢冰敷或者冷敷,刺激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渗出,以减轻扭伤部位的疼痛和肿胀。
Compression(加压):如上所述,用踝关节支具或夹板石膏加压固定踝关节于损伤韧带松弛的位置,有利于韧带的修复。
Elevation(抬高)患肢:抬高患肢,高于心脏的位置,可促进血液回流,有利于肿胀消退。
早期在外固定保护下,患者应尽早练习跖趾关节屈伸运动;一般在4周左右去除外固定后,行踝关节背伸、跖屈及内翻、外翻功能活动,也就是踝关节的上下左右活动,然后逐渐下地行走。
治疗过程中应定期随访,以判断恢复情况,严重者扭伤4周内应决定是否进行手术,但大多数经4周治疗后可基本恢复正常。若治疗不当常可导致踝关节慢性不稳,容易反复扭伤,日久可继发关节松弛、粘连僵硬或创伤性关节炎,造成踝关节功能障碍,如剧烈疼痛或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则需行手术治疗。
崴脚是冷敷还是热敷 出现骨折应就医
崴脚的时候是非常容易伤到骨头出现骨折症状的,如果在崴脚后出现剧烈疼痛、行走困难时,考虑是踝关节骨折了。
这时一定要停止继续使用伤脚,并且建议到医院进行X光拍片,如果诊断为骨折,则需要给予石膏固定,遵医嘱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