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红薯的形态特征
紫红薯的形态特征
紫薯王红薯为日本引进品种,该品种除含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外,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2、胡萝卜素、维生素C、甲基花青素、绿原酸和钙、磷、铁等矿物质,以及一定的纤维素;紫红薯富含硒元素,并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紫红薯的花青素和绿原酸有抑制诱癌物质的产生和减少基因突变的作用;紫红薯还能降低血清中的转氨酶,对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紫红薯还含有黏膜蛋白,具有防癌抗癌作用。所以紫红薯具有营养价值高,保健功能强的特点。
紫薯王红薯顶叶、叶均为绿色,茎绿带紫,蔓长中等,植株长势强。薯块萌芽性好,采苗量多,薯苗健壮,薯皮紫红色,薯肉紫色,薯块条形,薯块均匀漂亮,商品薯率高,适应性好,适合全国各地区栽培。
紫芳草的形态特征
紫芳草株高仅10余公分,叶卵形或心形,深绿色,具有光泽且密生,善分枝,像似小灌木状。花碟形或者盘状,紫蓝色,雄蕊鲜黄明艳,并且会散发浓郁的香气。
选购时要选株形紧凑、丰满,高不超过30厘米,直径2厘米盘形的花朵。紫芳草环绕花盘有亮丽的黄色花粉,橄榄绿色的卵圆形的叶片,花量大、花期长,蓝、白色的花阵阵飘香。春播夏秋开花。夏播春天开花。香气与小苍兰一样。
茎杆
紫芳草善分枝,似小灌木状。
叶
紫芳草叶卵形或心形,深綠色,具光泽且密生。
花
紫芳草花碟形或盘状,紫蓝色,雄蕊鮮黃明艳,并能散发浓郁的香气。花色另有蓝色花及白色花,紫芳草4-8月。
紫薇的形态特征
1、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7米;树皮平滑,灰色或灰褐色;枝干多扭曲,小枝纤细,具4棱,略成翅状。叶互生或有时对生,纸质,椭圆形、阔矩圆形或倒卵形,长2.5-7厘米,宽1.5-4厘米,顶端短尖或钝形,有时微凹,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无毛或下面沿中脉有微柔毛,侧脉3-7对,小脉不明显;无柄或叶柄很短。
2、花色玫红、大红、深粉红、淡红色或紫色、白色,直径3-4厘米,常组成7-20厘米的顶生圆锥花序;花梗长3-15毫米,中轴及花梗均被柔毛;花萼长7-10毫米,外面平滑无棱,但鲜时萼筒有微突起短棱,两面无毛,裂片6,三角形,直立,无附属体;花瓣6,皱缩,长12-20毫米,具长爪;雄蕊36-42,外面6枚着生于花萼上,比其余的长得多;子房3-6室,无毛。蒴果椭圆状球形或阔椭圆形,长1-1.3厘米,幼时绿色至黄色,成熟时或干燥时呈紫黑色,室背开裂;种子有翅,长约8毫米。花期6-9月,果期9-12月。
紫葡萄的形态特征
叶卵圆形或阔卵圆形,长5.5-16厘米,宽5-13.5厘米,微5裂或不分裂,基部深心形,基缺凹成锐角,稀钝角,有时两侧靠近,边缘有粗锯齿,齿端尖锐,上面绿色,初时疏被蛛丝状绒毛,以后脱落近无毛,下面淡绿色,初时被柔毛和蛛丝状绒毛,以后脱落变稀疏;基生脉5出,脉基部常疏生有柄腺体,中脉有侧脉4-5对,网脉上面微突出,下面突出,被短柔毛;叶柄长2-6.5毫米,被短柔毛和有柄腺毛;托叶膜质褐色,卵披针形,长7-14毫米,宽3-5毫米,顶端渐尖,边缘全缘,无毛。
花杂性异株,圆锥花序疏散,长5-13厘米,与叶对生,基部分枝发达,花序梗长1.5-3.5厘米,密被短柔毛和有柄腺毛;花梗长1.6-2毫米,无毛;花蕾倒卵椭圆形,高1.5-2毫米,顶端圆形;萼碟形,高约2毫米,几全缘,无毛;花瓣5,呈帽状粘合脱落;雄蕊5,花丝丝状,长1.4-1.8毫米,花药黄色,椭圆卵形,长约0.5毫米,在雌花内雄蕊短而败育;花盘发达,5裂;雌蕊1,子房圆锥形,花柱短,柱头扩大。果实球形,直径0.7-0.8厘米,种子倒卵形,顶端圆形,微凹,基部有短喙,种脐在种子背面中部呈卵椭圆形,腹面中棱脊突起,两侧洼穴倒卵长圆形,向上达种子1/3处。
大薯的形态特征
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野生者块茎多为长圆柱形;栽培者块茎变异较大,呈长圆柱形、圆锥形、球形、扁圆形而重叠,或有分支。茎右旋,无毛,通常有四条狭翅,基部有时有刺。单叶,在茎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对生;叶柄绿色或带紫红色,长4-15cm;叶片绿色或带紫红色,纸质,卵形至卵圆形,长6-20cm,宽4-13cm,先端短渐尖、尾尖或凸尖,基部心形、深心形至箭形,有时为戟形,两耳钝,两面无毛;叶腋内有大小不等的珠芽,珠芽多为球形、卵形或倒卵形。雌雄异株;雄花序为穗状花序,长1.5-4cm,通常2至数个簇生或单生于花序轴上排列成圆锥花序,花序轴明显地呈“之”字状曲折,雄花的外轮花被片为宽卵形,内轮倒卵形,雄蕊6;雌花序为穗状花序,1-3个着生于叶腋,雌花的外轮花被片为宽卵形,内轮为倒卵状长圆形,较小而厚,退化雄蕊6,子房下位,花柱3,分离。蒴果三棱状扁圆形,长1.5-2.5cm,宽2.5-4.5cm。种子四周有膜质翅。花期11月至翌年1月,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葛薯的形态特征
缠绕草质藤本。根状茎横生,粗壮,圆柱形,不规则分枝,表面棕黑色。茎左旋,光滑无毛。单叶互生,茎基部叶通常为卵状心形,中部以上为长三角状心形,顶端渐尖或尾状,全缘,有时边缘微波状,两面光滑无毛;叶柄短于叶片。花单性,雌雄异株。
雄花序穗状或总状,有时分枝,单生,很少2-3个生于叶腋;雄花有短梗,2-6朵簇生,很少单生,稀疏排列在花序轴上,花簇间相隔3-10毫米;花被新鲜时淡黄色,长约2毫米,基部连合成管,顶端6裂,裂片卵圆形,短于花被管;雄蕊6枚,着生于花被管基部,花丝长1.25毫米,向外弯曲。
雌花序与雄花序相似;雌花具有6枚花丝状的退化雄蕊。蒴果三棱形,每棱翅状,近半月形,长1.5-2厘米,宽1-1.5厘米;种子扁圆形,每室通常2枚,着生每室中轴中部,成熟时四周有薄膜状翅。花期4-7月,果期8-10月。[
番薯的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具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块根的形状、皮色和肉色因品种或土壤不同而异。茎平卧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圆柱形或具棱,绿或紫色,被疏柔毛或无毛,茎节易生不定根。叶片形状、颜色常因品种不同而异,也有时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叶形,通常为宽卵形,长4-13厘米,宽3-13厘米,全缘或3-5(-7)裂,裂片宽卵形、三角状卵形或线状披针形,叶片基部心形或近于平截,顶端渐尖,两面被疏柔毛或近于无毛,叶色有浓绿、黄绿、紫绿等,顶叶的颜色为品种的特征之一;叶柄长短不一,长2.5-20厘米,被疏柔毛或无毛。
番薯聚伞花序腋生,有1-3-7朵花聚集成伞形,花序梗长2-10.5厘米,稍粗壮,无毛或有时被疏柔毛;苞片小,披针形,长2-4毫米,顶端芒尖或骤尖,早落;花梗长2-10毫米;萼片长圆形或椭圆形,不等长,外萼片长7-10毫米,内萼片长8-11毫米,顶端骤然成芒尖状,无毛或疏生缘毛;花冠粉红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钟状或漏斗状,长3-4厘米,外面无毛;雄蕊及花柱内藏,花丝基部被毛;子房2-4室,被毛或有时无毛。
开花习性随品种和生长条件而不同,有的品种容易开花,有的品种在气候干旱时会开花,在气温高、日照短的地区常见开花,温度较低的地区很少开花。蒴果卵形或扁圆形,有假隔膜分为4室。种子1-4粒,通常2粒,无毛。由于番薯属于异花授粉,自花授粉常不结实,所以有时只见开花不见结果。[1]
紫藤花的形态特征
落叶藤本。茎右旋,枝较粗壮,嫩枝被白色柔毛,后秃净;冬芽卵形。奇数羽状复叶长15~25厘米;托叶线形,早落;小叶3~6对,纸质,卵状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上部小叶较大,基部1对最小,长5~8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至尾尖,基部钝圆或楔形,或歪斜,嫩叶两面被平伏毛,后秃净;小叶柄长3~4毫米,被柔毛;小托叶刺毛状,长4~5毫米,宿存。
总状花序发自种植一年短枝的腋芽或顶芽,长15~30厘米,径8~10厘米,花序轴被白色柔毛;苞片披针形,早落;花长2~2.5厘米,芳香;花梗细,长2~3厘米;花萼杯状,长5~6毫米,宽7~8毫米,密被细绢毛,上方2齿甚钝,下方3齿卵状三角形;花冠细绢毛,上方2齿甚钝,下方3齿卵状三角形;花冠紫色,旗瓣 圆形,先端略凹陷,花开后反折,基部有2胼胝体,翼瓣长圆形,基部圆,龙骨瓣较翼瓣短,阔镰形,子房线形,密被绒毛,花柱无毛,上弯,胚珠6~8粒。
荚果倒披针形,长10~15厘米,宽1.5~2厘米,密被绒毛,悬垂枝上不脱落,有种子1~3粒;种子褐色,具光泽,圆形,宽1.5厘米,扁平。花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果期5~8月。
红薯的形态特征
根
红薯 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为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块根的形状、皮色和肉色因品种或土壤不同而异。茎平卧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圆柱形或矩棱,绿或紫色,被疏柔毛或无毛,茎节易生不定根。[2]
(1)纤维根,又称细根,呈纤维状,细而长,上有很多分枝和根毛,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纤维根在生长前期生长迅速,分布较浅;后期生长缓慢,并向纵深发展。纤维根主要分布在30厘米深的土层内,少数深达1米以上。
(2)柴根,又叫粗根、梗根、牛蒡根,根长0.3-1米,粗0.2-2米。柴根是由于受到不良气候条件(如低温多雨)和土壤条件(如氮肥施得过多,而磷、钾肥施得过少)等的影响,使根内组织发生变化。中途停止加粗而形成的。柴根徒耗养分,无利用价值,应防止其发生。
(3)块根,也叫贮藏根,是根的一种变态。它就是供人们食用、加工的薯块。红薯块根既是贮藏养分的器官,又是重要的繁殖器官。块根是蔓节上比较粗大的不定根,在土壤同期好,肥、水、温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长成的。红薯块根多生长在5-25厘米深的土层内,很少在30厘米以下土层发生。
单株结薯敷、薯块大小、与品种特性及栽培条件有关。块根通常有纺锤形、圆形、圆筒形、块状等几种形状。块根形状虽属品种特性,但亦随土壤及栽培条件发生变化。皮色有白、黄、红、紫等几种基本颜色,由周皮中的色素决定。薯肉基本色是白、黄、红或带有紫晕。薯肉里胡萝卜素的含量影响肉色的浓淡。块根里有乳汁,俗称白浆。[3]
茎
红薯茎 红薯的茎通常叫做蔓或藤。主蔓上长的分枝叫做侧蔓。蔓的长相即株型一般分为甸甸型和半直立型2种。蔓的长短因品种不同差异很大,最短的仅0.7米,最长的可达7米以上。
土壤肥力、栽插期和密度对茎长也有很大影响。短蔓品种分枝多,先丛生而后半直立或匍匐生长;长蔓品种分枝少,生长期间多为匍匐生长,且茎节着土生根较多。茎粗一般为0.4-0.8厘米。茎的颜色有纯绿、褐绿、紫绿和全紫几种,也有绿色茎上具有紫色斑点的。茎的表面有茸毛,茎上有节。茎节有芽和根原基,能长枝发根。茎的皮层部分分布有乳管,能分泌白色乳汁。采苗时如乳汁多,表明薯苗营养较丰富,生活力较强,可作为诊断薯苗质量的指标之一。[3]
叶
红薯叶 红薯属双子叶植物。实生苗最先露出2片子叶,接着在其上发生真叶。茎上每节着生一叶,以22/5叶序在茎上呈螺旋状交互排列。叶有叶柄和叶片而无托叶。[2]
叶的两侧都有绒毛,嫩叶上的更密。叶片长度7-15厘米,宽5-15厘米。长、宽都因栽培条件而有很大差异。叶片与叶柄交接处有2个腺体。叶柄长度6-23厘米。叶片形状很多,大致分为心脏形、肾形、三角形和掌状等,叶缘又可分为全缘和深浅不同的缺刻。红薯叶形变异多,不仅品种间变异显著,而且同一植株在不同生育阶段和不同着生部位的叶形也有较大的变异。叶片、顶叶、叶脉(叶片背部叶脉)和叶柄基部颜色可概分为绿、绿带紫、紫等数种,为品种的特征之一,是鉴别品种的依据。[3]
花
红薯花 红薯在植物学上属被子植物门,具有开花本能,然而各红薯区自然条件差异大,不同品种开花所要求的外界环境条件有别,所以,红薯在各地的开花情况也有很大差异。在北纬23度以南,中国夏秋薯区的南部以及秋冬薯区,一般品种均能自然开花;而在中国偏北地区长日照条件下,则很少自然开花。
红薯的花单生,或数朵至数十朵丛集成聚伞花序,生于叶腋和叶顶。呈淡红色,也有紫红色的。其中形状似牵牛花(呈漏斗状)。一般较小。花萼5裂,长约1厘米。花冠直径和花筒长2.5-3.5厘米,蕾期卷旋。红薯花是两性花,雄蕊1个,长短不一,2个较长,都着生在花冠基部。花粉囊2室,呈纵裂状。花粉球形,表面有许多对称排列的小突起。雌蕊1个,柱头多呈2裂,子房上位,2室,由假隔膜分为4室。红薯花晴天在早晨开放,到下午闭合凋萎。红薯为异花授粉作物,自交结实率很低。[3]
果实
红薯的果实和
牵牛花的果实相同,是圆形或扁形的蒴果,直径在5——7毫米之间,果皮在不成熟时为绿色或紫色,成熟时变成枯黄色或褐色。每个蒴果里有黄褐色或黑色种子1——4粒,直径约3毫米。种子大小和形状与一个蒴果里的种子数目有关系。一般是一个蒴果里结1粒种子的为圆形,结2粒的为半圆形,结3粒以上的为不规则的三角形。以结2粒种子的最常见,很少有结4粒的。种子皮较厚而坚硬,不容易吸水,发芽比较困难,一般不用于生产,多用于选育新品种。必须先磕破种皮或用浓硫酸浸种以后,洗净放在清水里使它吸水,再给以适宜温度催芽,才能播种。
紫草的形态特征
紫草(硬紫草)
紫草-原植物 多年生草本,根富含紫色物质。茎通常1~3条,直立,高40-90厘米,有贴伏和开展的短糙伏毛,上部有分枝,枝斜升并常稍弯曲。叶无柄,卵状披针形至宽披针形,长3~8厘米,宽7~17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两面均有短糙伏毛,脉在叶下面凸起,沿脉有较密的糙伏毛。花序生茎和枝上部,长2~6厘米,果期延长;苞片与叶同形而较小;花萼裂片线形,长约4毫米,果期可达9毫米,背面有短糙伏毛;花冠白色,长7~9毫米,外面稍有毛,筒部长约4毫米,檐部与筒部近等长,裂片宽卵形,长2.5~3毫米,开展,全缘或微波状,先端有时微凹,喉部附属物半球形,无毛;雄蕊着生花冠筒中部稍上,花丝长约0.4毫米,花药长1~1.2毫米;花柱长2.2~2.5毫米,柱头头状。小坚果卵球形,乳白色或带淡黄褐色,长约3.5毫米,平滑,有光泽,腹面中线凹陷呈纵沟。花果期6~9月。
凉薯的形态特征
凉薯属豆科,是豆薯属中能形成块根的栽培品种,一年生或多年生缠绕性草质藤本植物。凉薯的块根肥大,肉洁白脆嫩多汁,富含糖分和蛋白质,还含丰富的维生素C.可生食,也可熟食。
根系强大,耐旱、耐瘠力强。在主根近茎一端积累养分而形成块根,扁圆形或纺锤形,具浅纵沟,表皮淡黄色,皮薄而坚韧,易剥离。食用部分是由薄壁细胞构成的、特别发达的次生木质部。茎蔓性,长1.5~2米,具右旋性。叶为三出复叶。
总状花序,自主茎5~6节起连续着生,一花序能开花10余朵至数十朵,花为紫蓝色或白色蝶形花,一般只有花序下端的花能结荚。凉薯的块根有扁圆形和纺锤形两个类型,前者较小,质地细嫩,较早熟,产于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后者较大,有的可重达10千克,较晚熟,产量较高,产于广西、广东、湖南等地。染色体数2n=22。
紫参的形态特征
草本;茎长10-50厘米,近直立或披散状,有时平卧;根条状,稍肉质,数至十余条簇生和茎基部均红色;茎、枝均有4直棱或4狭翅,通常节部被硬毛,其余近无毛,很少微粗糙。叶纸质,形状和大小均多变异,线状披针形至卵形或倒卵形、长圆形至阔椭圆形,有时近圆形,通常长1-4厘米,很少达5厘米,宽0.3-2厘米,顶端渐尖至短尖,有时微骤尖,边缘常反卷,被短硬毛,两面近无毛或脉上被短硬毛。
很少上面微粗糙;基出脉3条,很少5条,通常在上面凹陷,下面凸起;叶柄几无或上部叶有极短柄。聚伞花序三歧分枝成圆锥花序状,腋生和顶生,通常比叶长,近无毛或被稀疏短硬毛;小苞片披针形,长约2-5毫米,通常1脉或花序下部的有时3脉,近无毛或被疏毛;花梗长1-3毫米,萼管近球形,径0.3-0.4毫米,顶端截平;花冠黄色或淡黄色,干时近白色,稍肉质,无毛,冠管长约0.5毫米或稍过之,裂片5,不反折,近卵形,盛开时长约1.2-1.5毫米,有时可达2毫米,顶端增厚而稍硬,内弯成短喙状;花柱2裂几达基部,长0.5-0.6毫米。花期夏秋,果期初冬。
紫薯的形态特征
缠绕藤本;块茎野生的多为圆柱形或棒状,栽培的形状变化
较大,掌状、棒状或圆锥形,表面棕色或黑色,断面白色、黄色或紫色。
茎基部四棱形,有翅;叶腋内常生有形状大小不一的零余子;单叶互生,中部以上叶对生,叶卵状心形至心状矩圆形,顶端尾状,基部宽心形,两面无毛;有时压干后,叶边缘向内卷褶。
雄花淡绿色,构成狭的圆锥花序。雌花为简单的穗状花序。蒴果具3翅,顶端微凹,基部钝形,翅椭圆形,长2.0~2.5厘米,宽1.5~2.0厘米;种子扁平,着生于果实每室中央,四周围有薄膜状翅。
甘薯的形态特征
根
甘薯根可分为须根、柴根和块根 3种形态。
须根
须根呈纤维状,有根毛,根系向纵深伸展,一般分布在30厘米土层内,深可超过100厘米,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
柴根
柴根粗约1厘米左右,长可达30-50厘米,是须根在生长过程中遇到土壤干旱、高温、通气不良等原因,以致发育不完全而形成的畸形肉质根,没有利用价值。
块根
块根是贮藏养分的器官,也是供食用的部分。分布在 5-25厘米深的土
层中,先伸长后长粗,其形状、大小、皮肉颜色等因品种、土壤和栽培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分为纺锤形、圆筒形、球形和块形等,皮色有白、黄、红、淡红、紫红等色;肉色可分为白、黄、淡黄、橘红或带有紫晕等。具有根出芽特性,是育苗繁殖的重要器官。块根的外层是含有花青素的表皮,通称为薯皮,表皮以下的几层细胞为皮层,其内侧是可食用的中心柱部分。中心柱内有许多维管束群,以及初生、次生和三生形成层,并不断分化为韧皮部和木质部。同时木质部又分化出次生、三生形成层,再次分化出三生、四生的导管、筛管和薄壁细胞。由于次生形成层不断分化出大量薄壁细胞并充满淀粉粒,使块根能迅速膨大。中心柱内的韧皮部,具有含乳汁的管细胞,最初只限于韧皮部外侧,以后由于各种形成层均能产生新的乳汁管而遍布整个块根,切开块根时流出的白浆,即乳汁管分泌的乳汁,内含紫茉莉苷。
茎
长蔓型品种,春薯蔓长在3米以上,夏薯在2米以上;中蔓型品种,春薯蔓长为1.5-3米,夏薯为1-2米;短蔓型品种,春薯蔓长在1.5米以下,夏薯在1米以下。茎蔓细而长的品种类型,分枝较少,叶层较薄,叶片呈密集型,茎蔓短而粗的品种,植株呈半直立性,分枝多,成疏散型,叶层厚。茎色可分为绿、紫、褐或绿中带紫色等。[2] 地下块茎顶端通常有4-10多个分枝,各分枝末端膨大成卵球形的块茎,外皮淡黄色,光滑。茎左旋,基部有刺,被丁字形柔毛。[3]
叶
单叶互生,叶形可分为心脏、三角与掌状等,最大的叶片长达15厘米,
甘薯叶 宽17厘米,一般的长和宽不超过10厘米,叶缘分全缘、带齿、浅单缺刻、浅复缺刻和深复缺刻,顶端急尖,基部心形,基出脉9-13,被丁字形长柔毛,尤以背面较多;叶柄长5-8厘米,基部色分为紫、褐、绿色等,有刺。叶色有绿、浅绿和紫色等。叶片背面叶脉颜色,分淡红、红、紫、淡紫和绿色等。[2-3]
花
甘薯花 雄花序为穗状花序,单生,长约15 厘米,雄花无梗或具极短的梗,通常单生,稀有2-4朵簇生,排列于花序轴上;苞片卵形,顶端渐尖;花被浅杯状,被短柔毛,外轮花被片阔披针形,长1-8毫米,内轮稍短;发育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口部,较裂片稍短。雌穗状花序单生于上部叶腋,长达40厘米,下垂,花序轴稍有棱。花期初夏。[3]
果
蒴果较少成熟,三棱形,顶端微凹,基部截形,每棱翅状,长约3厘米,宽约1.2厘米;
种
种子圆形,具翅。着生1-4粒褐色的种子。染色体数2n=90。
紫菜形态特征
紫菜外形简单,由盘状固着器、柄和叶片3部分组成。叶片是由1层细胞(少数种类由2层或3层)构成的单一或具分叉的膜状体,其体长因种类不同而异,自数厘米至数米不等。含有叶绿素和胡萝卜素、叶黄素、藻红蛋白、藻蓝蛋白等色素,因其含量比例的差异,致使不同种类的紫菜呈现紫红、蓝绿、棕红、棕绿等颜色,但以紫色居多,紫菜因此而得名。
紫菜的一生由较大的叶状体(配子体世代)和微小的丝状体(孢子体世代)两个形态截然不同的阶段组成。叶状体行有性生殖,由营养细胞分别转化成雌、雄性细胞,雌性细胞受精后经多次分裂形成果孢子,成熟后脱离藻体释放于海水中,随海水的流动而附着于具有石灰质的贝壳等基质上,萌发并钻入壳内生长。成长为丝状体。丝状体生长到一定程度产生壳孢子囊枝,进而分裂形成壳孢子。
壳孢子放出后即附着于岩石或人工设置的木桩、网帘上直接萌发成叶状体。此外,某些种类的叶状体还可进行无性繁殖,由营养细胞转化为单孢子,放散附着后直接长成叶状体。单孢子在养殖生产上亦是重要苗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