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艾灸什么穴位
月经量少艾灸什么穴位
1、月经量少艾灸什么穴位
对于月经量少,在艾灸时是采用分型治疗的。主要分血虚、肾虚、血寒、气郁四种。
血虚型:艾灸治疗选膻中、关元、子宫、内关、涌泉5穴。在小腹部膻中、关元、子宫、内关用隔姜灸或温和灸。涌泉可以用中华神穴随身灸每处灸20分钟,每天1次。月经量少艾灸什么穴位
肾虚型:从补肾养血入手,艾灸要选八髎穴、归来、三阴交这3个穴位。在小腹部用随身灸器,每个穴位每天艾灸1次,每次以20分钟为好。
血寒型:治宜温经散寒调经。艾灸选穴:关元、八髎穴、三阴交、足三里。在这四个穴位采用用隔姜灸,每个穴位20分钟,每天2次。
气郁型:取关元、命门、肩井、太冲,肩井和太冲可用清艾条温和灸,关元、命门可以用清艾条温和灸或者随身灸器。以上穴位每天艾灸1次,每次15分钟,灸的时候出现打嗝或者排气则为最好。
艾灸治疗不同类型的痛经
艾灸治疗痛经,主要是针对女子器官无病变引起的痛经,艾灸前要先明确是什么导致痛经的,然后找准穴位,对症治疗
艾灸治疗痛经的方法,取中极穴(脐上一寸)和关元、气海、三阴交等穴位,在腹部取穴时可以采用仰卧姿势,用3毫米左右的姜片置于腹部穴位上,取少量艾绒放于姜片上,点燃后施灸,如果感觉温度过高可以稍移动一下位置,以免烫伤皮肤,而三阴交则可采用悬灸方法施灸,在月经开始的前几天开始,月经停止后在灸数日,每个穴位灸20至30分钟。
如果是月经不调可以取三阴交穴位(在内脚踝上3寸)关元穴和气海、足三里,采用艾条悬灸法。
艾灸治痛经是通过艾叶的特有气味与温热的刺激,来调整体内机能,达到缓解子宫肌肉反射性痉挛、解痉活血通络止痛的目的。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要想达到好的效果,好的艾条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是现在劣质艾条实在太多了,大家在买时千万要小心,可以去看看艾香地艾条,真的很不错。
月经不调灸哪里能恢复正常
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伴有眩晕,失眠,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无力。这类女性可以在膻中、关元、子宫、内关、涌泉穴位艾灸。用隔姜灸或温和灸,小腹,子宫,内关,涌泉可以用随身灸器和灸条。
关元子宫不得低于20分钟,内关、涌泉各10分钟。
见月经初潮较迟,经期延后,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质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脉沉。这类女性可以用八髎穴、归来、三阴交穴位艾灸,用隔姜灸或温和灸,小腹归来和八髎穴,三阴交用随身灸器和灸条。
归来不低于10分钟;八髎穴不低于15分钟,三阴交10分钟。
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或色淡质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无力的女性,可以用关元、八髎穴、三阴交、足三里穴位艾灸。
用隔姜灸或温和灸,在小腹部用随身灸器,可同时插三根艾条,或两根艾条,这样火力大点。关元、八髎穴艾灸20分钟,足三里三阴交各10分钟。
其实女性月经周期还是正常为好,否则不管是月经量过多、过少都属于不正常体质,都是因为内分泌不太好。
月经期间究竟可不可以艾灸呢
女性一生会经历400多次月经,每次2-8天不等。月经期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是之前的三四倍,此时艾灸可以帮女性排出体内毒素,修复身体!女人之所以比男人长寿,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有子宫,有例假,多了一个排毒通道。这是最重要的。这样说来,例假还是女人脱胎换骨,变美的黄金周!
经血量特别多的女性不适宜进行艾灸。
热性体质人群,高热人群不适宜进行艾灸。
阳虚阳亢,邪热内盛,热症、实症者不宜艾灸。
经期量多,是脾虚不能固摄经血,导致出血多。
如果伴有腺肌症、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积液等症。此时,在经期艾灸,可以活血化瘀,分解肌瘤和排出来囊肿以及积液,将肿块、淤血排出体外。既能减少血量,又能减轻经期的心理压力,实在是便捷之法!
月经量多建议艾灸穴位:
三阴交、神阙、血海、肾俞、太溪、关元、足三里
如果经量比较少,多是由气血两亏,导致子宫内膜生长太薄。
那么,经期是适宜艾灸的,正好趁着“经期黄金周”做个艾灸,活血化瘀、温通经络,借着经期排血量,帮助体内瘀阻、垃圾、血块等排出体外,善莫大焉!
月经量少建议艾灸穴位:
三阴交、神阙、足三里、肾俞、太溪、关元、合谷、阴陵泉
出现痛经时,很多女性选择服药或暖宝宝热敷,而弃艾灸不顾,其实错矣!
中医认为痛经多是由气滞血瘀所致,有痛经,更应该用艾灸来缓解疼痛,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痛经建议艾灸穴位:
八髎、关元、三阴交、神阙、肾俞、照海、中脘、足三里
月经颜色淡、质地稀薄的多跟“虚”有关,比如气虚、血虚、脾虚、肾虚、或有痰湿。
月经颜色深,多跟实、热、瘀、堵有关,比如深红、黯红、紫红、紫黑、墨红,质地粘稠、或有血块。
当然,其中也有例外,比如寒、热两种状态,都分虚、实两个类型。例如:血热就还分实热、虚热,同是月经颜色鲜红,但实热伴月经量多,虚热伴月经量少。血寒也分实寒,虚寒。实寒的经色暗淡或夹有小血块,虚寒的色淡或如黑豆汁。
月经是女人的晴雨表,更是女人保持青春的滋润剂。身体有虚寒瘀毒凝都会让大姨妈的“脸色”不太好看。令女人花容失色。而艾灸具有舒经通络,行气活血、祛瘀散寒、扶阳补正、补中益气,调和阴阳的作用。好处举不胜数!可以说艾灸是中医馈赠给女性最好的礼物,特别适合调理身体,治疗痛经等女人病症。
艾灸对闭经有作用吗
艾灸法具有温阳特性,能活血化瘀,舒筋通络,对于气滞血淤引起的闭经有治疗作用。但是如果是自身疾病造成的闭经现象,就应该找到引起闭经等因素,对症治疗。
气血亏虚型闭经艾灸部位
主要表现:经期后延,经量逐渐减少以致闭经,伴随神疲,头晕心悸,素体虚弱,面色无华,舌淡太苔薄,脉细无力。
施灸穴位:关元,脾俞,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血淤内热型闭经艾灸部位
主要表现:月经闭阻,小腹胀痛,精神抑郁,伴随五心烦热,胸肋胀满,舌暗红或紫斑,脉沉弦而涩。
施灸穴位:中极,血海,三阴交,行间,归来,次髎,合谷,苔白痰多者,加中皖,丰隆穴。
月经不调艾灸哪个部位 月经先后无定期艾灸治疗
主要症状: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经乱”,指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提前或错后7天以上,其中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黯,经行不畅或有血块,胸肋,乳房,小腹胀痛,精神郁闷,喜叹息者为肝郁,量少色淡,精神不振,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者多为肾虚。
艾灸疗法:患者仰卧,取关元,子宫,血海,三阴交穴施灸。肾虚者于仰卧位加灸太溪,水泉穴,于俯卧位加灸命门,肾俞穴;肝郁者于仰卧位加灸期门,蠡沟,太冲穴,于俯卧位加灸肝俞穴,用艾条温和灸,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或用艾炷隔姜灸,每穴灸3-5壮。
艾灸作用: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艾灸腿部怎么取穴
血海:活血生血,可以有效应对月经量少、闭经等问题。
足三里:增强脾胃的运化生血能力,脾胃差、体虚必灸,足三里是我们最常用的艾灸穴位之一。
三阴交:通调脾、肝、肾,妇科必灸,三阴交是对女性非常好的穴位,常灸三阴交不仅可以治疗妇科疾病,还可以美容养颜,平时的时候就可以多多按揉。
太溪:滋生肾水,全身最补穴位,不孕、肾虚、月经量少必灸。
太冲:疏肝解郁,行气活血,肝气瘀滞者必灸。太冲穴也是人体的开心穴,睡前可以多揉一揉。
涌泉:引血归源,引火下行,阴阳不调、体寒易上火都可灸它。
巧用艾灸治月经病
采用艾条悬灸穴位处,足三里穴也可采用直接灸法,先右后左,用大蒜汁涂抹在穴位表面,将艾绒捻成麦粒样大小的艾炷,直接放置在穴位上,点燃线艾炷,当患者感到灼热疼痛难忍时即可移去艾炷。
痛经:
穴取中极(脐上1寸)、关元穴,取仰卧位,采用厚3~5毫米,直径为2~3厘米的姜片置于穴位上,取少量艾绒放于姜片上,点燃后施灸,如自觉烧灼感,则稍移动位置。于月经前3天开始,月经停止时结束。每次20分钟,两个月为1疗程。
月经失调
穴取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关元、气海(关元与脐之间取中即是)、足三里,采用艾条悬灸法。
痛经的艾灸疗法
技术一
艾灸穴位:次髎、关元、地机、至阴、血海(双)、中极、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穴每次悬起灸10~15分钟,或实按灸7~10次。每日或隔日1次,3~5次为一个疗程。②艾炷隔姜灸,每穴每次灸治7~10壮,艾炷如枣核大小。每日1次3~5次为一个疗程。③温针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
主治:经行不畅,少腹胀痛拒按,经色紫红夹有血块,经后胀痛缓解。
技术二
艾灸穴位:次髎(双)、关元、神阙、至阴、子宫、脾俞(双)、肾俞(双)、命门(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穴每次悬起灸10~15分钟,或实按灸7~10次。每日或隔日1次,3~5次为一个疗秆。②艾炷隔姜灸:每穴每次灸治7~10壮,艾炷如枣核大小。每日1次,3~5次为一个疗程。③艾炷隔附子灸:取适量生附子,切成约0.3cm厚的薄片,放罝于中极穴或关元穴上,上放置枣核大的艾炷施灸,艾炷燃尽再换新灶,灸至皮肤红晕直待5cm以上为止,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数小时后即起疱,直径可以达到1~2cm。局部起疱者,按常规处理,此法宜在月经来潮前5~7天使用。④温针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
主治: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清长,而色晦暗,舌淡,苔薄,脉沉细。
技术三
艾灸穴位:关元、气海、中极、水道(双)、地机(双)。
操作规程:①温针泻法:中极、水道可用2~2.5寸毫针,行呼吸补泻之泻法(吸进呼出,一进三退深入浅出),后再将艾条一寸置于毫针针柄上,点着后急吹速燃,烧完后待针凉,再行开合泻法出针。②隔物灸:以姜片或附子饼均可,或将温灸器置于穴上,艾炷隔物灸,每穴10壮,体壮脉实若可酌情加3~5壮。③艾条悬灸:以雷火神针灸条为佳,可以崔啄悬灸法,逐穴施用,直至痛止。
主治: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暗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
技术四
艾灸穴位:次髎(双)、地机(双)、阴陵泉(双)。
操作规程:①毫针刺泻法:次髎穴以2.5寸针为宜,找准第2对骶骨孔,顺其解剖部位其孔道外斜方向进针令针感传至会阴,腰骶为佳。此穴准确施治,可立见止痛的功效。阴陵泉、地机采用2寸毫针行迎随泻法,重刺激,以利湿热蕴毒尽快从下窍而除。②艾条悬灸:以雀啄泻法施于穴上,或在针刺后稍行温通,或云热者禁忌。
主治: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最多,黄稠臭移,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月经期间可以艾灸吗
月经期间可以艾灸吗
艾灸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并且艾灸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艾灸可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并且艾灸也可以调理身体治疗痛经等病症。那么月经期间可以艾灸吗?
专家表示,月经期是否可以艾灸,这个取决于个人情况决定的:
1、经期有些人量比较大,那么艾灸可以活血化瘀,疏经通络,如果此时艾灸,可以活血化瘀,并且导致经量更大。
2、如果经量比较少,那么经期可以艾灸的,正好趁着艾灸的时候活血化瘀疏经通络,并且排出体内的一些瘀阻,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3、我们在艾灸的时候一定要因人而异,不能肯定的说经期不能艾灸,也不能说经期肯定能艾灸,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经期艾灸有些时候会有很好的效果,借着经期排血量,可以帮助体内排污、垃圾、一些血块等等。
中医认为痛经多由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如果是痛经的话可以用艾灸来缓解疼痛,那么痛经艾灸什么穴位?一起来看看。
痛经艾灸什么穴位
艾灸治疗痛经的方法,取中极和关元、气海、三阴交等穴位,在腹部取穴时可以采用仰卧姿势,用3毫米左右的姜片置于腹部穴位上,取少量艾绒放于姜片上,点燃后施灸。
如果感觉温度过高可以稍移动一下位置,以免烫伤皮肤,而三阴交则可采用悬灸方法施灸,在月经开始的前几天开始,月经停止后在灸数日,每个穴位灸20至30分钟。
1、中极穴
标准定位:任脉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主治疾病:癃闭,带下,阳痿,痛经,产后恶露不下,阴挺,疝气偏坠;积聚疼痛,冷气时上冲心;水肿,尸厥恍惚;肾炎,膀胱炎,产后子宫神经痛。
2、关元穴
标准定位:任脉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主治疾病:肾虚气喘,遗精,阳痿,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
3、气海穴
标准定位:气海穴位于小腹,肚脐正下方1.5寸(大约二指宽就是了。
主治疾病:黄褐斑、头发枯黄、腹痛、水肿鼓胀、便秘、痢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等。
4、三阴交
标准定位:足太阴脾经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疾病: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足痿,瘾疹,失眠,神经衰弱,荨麻疹,神经性皮炎。
艾灸治痛经是通过艾叶的特有气味与温热的刺激,来调整体内机能,达到缓解子宫肌肉反射性痉挛、解痉活血通络止痛的目的。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月经量少艾灸什么穴位
对于月经量少,在艾灸时是采用分型治疗的。主要分血虚、肾虚、血寒、气郁四种。
血虚型:艾灸治疗选膻中、关元、子宫、内关、涌泉5穴。在小腹部膻中、关元、子宫、内关用隔姜灸或温和灸。涌泉可以用中华神穴随身灸每处灸20分钟,每天1次。
肾虚型:从补肾养血入手,艾灸要选八髎穴、归来、三阴交这3个穴位。在小腹部用随身灸器,每个穴位每天艾灸1次,每次以20分钟为好。
血寒型:治宜温经散寒调经。艾灸选穴:关元、八髎穴、三阴交、足三里。在这四个穴位采用用隔姜灸,每个穴位20分钟,每天2次。
气郁型:取关元、命门、肩井、太冲,肩井和太冲可用清艾条温和灸,关元、命门可以用清艾条温和灸或者随身灸器。以上穴位每天艾灸1次,每次15分钟,灸的时候出现打嗝或者排气则为最好。
月经量少艾灸哪些穴位
月经量少,中医里叫血虚,它同样是月经不调的一种症状,而不是病。中医里有句话:肾主骨生髓造血,也就是说肾负责管理骨,然后骨生髓造血。中医告诉大家其实是肾在造血,肾在造血的过程当中,其实你的血少了,用老百姓的话就是肾虚。其实,月经量少就是女人肾虚的表现。
月经量少如不及时调理,会引发更严重的妇科问题。中医针对月经量少的调理,是从病根抓起,通过调和气血,使气血顺畅、气血充足、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从根本上调理月经量少的问题。
如何调理血虚?中医所谓血虚,与贫血不完全一样,但血虚是造成贫血的重要原因。血虚贫血一般表现为面白无华、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等。
中医认为血的生成和调节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脏腑功能充分发挥,则气旺血足,所以治疗血虚最重要的还是调理腑脏,做到生血调血,引血归经。
——膈俞穴——
膈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是八会穴之一,为血会。诸经之血皆从膈膜而上下,又心主血,肝藏血,心位膈上,肝位膈下,交通于膈膜,因此血会于膈俞。故此穴可调理血分,治疗血证。
● 方法:按揉膈俞穴
● 取法:在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 按法:用拇指指端按揉穴位,每次2分钟,每天1~2次。
——足三里穴——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可生发胃气、燥化脾湿。按摩足三里穴可调节身体免疫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脾胃为后天之本,后天强健,阴阳调和,气血才能旺盛。
● 方法:按揉足三里穴30~40下
● 取法:在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 按法:用拇指用力按压穴位,并顺时针揉动15~20下,再逆时针揉动15~20下,双腿交替按摩,每天2~3次。
——血海穴——
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屈膝时位于大腿内侧,用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右掌按左膝,左掌按右膝),五指朝上,手掌自然张开,大拇指下面便是此穴。血海穴为治疗血证的要穴,具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血、引血归经之功。
●方法:按揉血海穴
● 取法: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 按法:拇指弯曲,用拇指指尖按揉穴位,每天早晚各1次,每侧按揉3分钟。力量不要太大,能感到穴位处有酸胀感即可,要以“轻柔”为原则。每天上午9~11点刺激血海穴最好,因为这段时间是脾经经气的旺时,人体阳气处于上升趋势,所以直接按揉就可以了。
膈俞穴调理血分,足三里穴调和气血,血海穴引血归经。诸穴相配,可生血调血,是治疗血虚诸症的最佳组合。
——三阴交穴——
除了以上介绍到的三个穴位,我们还可以按摩三阴交。三阴交穴的功能有健脾补血、舒肝补肾,凡血虚经少、气滞经痛、经前郁火、带下不孕等妇科诸疾,莫不能治,敌三阴交在临床上是妇科的治疗、保健首选要穴。所谓“妇女三阴交”,亦为四总穴之一。
● 取法:三阴交位于内踝尖直上3寸(约一手掌宽或 10公分左右),胫骨后缘。左右脚各一穴,属太阴脾经,与厥阴肝经、少阴肾经交会,故名三阴交。
● 按法:每天睡觉前坚持按揉三阴交穴 5~1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
月经量少艾灸什么穴位
1、月经量少艾灸什么穴位
对于月经量少,在艾灸时是采用分型治疗的。主要分血虚、肾虚、血寒、气郁四种。
血虚型:艾灸治疗选膻中、关元、子宫、内关、涌泉5穴。在小腹部膻中、关元、子宫、内关用隔姜灸或温和灸。涌泉可以用中华神穴随身灸每处灸20分钟,每天1次。
肾虚型:从补肾养血入手,艾灸要选八髎穴、归来、三阴交这3个穴位。在小腹部用随身灸器,每个穴位每天艾灸1次,每次以20分钟为好。
血寒型:治宜温经散寒调经。艾灸选穴:关元、八髎穴、三阴交、足三里。在这四个穴位采用用隔姜灸,每个穴位20分钟,每天2次。
气郁型:取关元、命门、肩井、太冲,肩井和太冲可用清艾条温和灸,关元、命门可以用清艾条温和灸或者随身灸器。以上穴位每天艾灸1次,每次15分钟,灸的时候出现打嗝或者排气则为最好。
2、月经量少怎么判断
月经量少(月经过少)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量亦少者,均称为“月经过少”。属月经病。月经过少常与月经后期并见,常伴体重增加。该病发生于青春期和育龄期者可发展为闭经,发生于更年期者则往往进入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