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儿被灌酒变痴呆!不安全食物清单 家长别把“小孩醉酒”当儿戏
2岁儿被灌酒变痴呆!不安全食物清单 家长别把“小孩醉酒”当儿戏
许多家长认为,人的酒量“要从娃娃抓起”,只要小的时候有意识地让他多喝点,长大后酒量自然会变强。
于是,每逢过年过节,总让小孩在亲戚面前喝一点酒,一为培养,二为热闹。其实,这种观念和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每个人的酒量不是说培养就能变强的,有的人生来就酒量好,有的人天生就不能喝酒,后天即使再怎么培养也是徒劳无功。
每个孩子都会有好奇心,如果因为好奇心而去喝一些烈酒、浓酒,有可能会对孩子会产生无以弥补的伤害。
因此,请一定要将酒放在孩子触及不到的地方,并对孩子进行教育。万一孩子不慎喝醉昏迷,一定要及时将其送往医院求救。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们切忌不要让孩子们过早染上喝酒的坏习惯。
如何给宝宝挑选安全的玩具
安全的儿童玩具可以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宝宝的人身安全。但是,大部分家长却不了解如何挑选安全的儿童玩具。父母在给宝宝挑选安全的儿童玩具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的事项,如掌握儿童玩具的标识、金属含量及玩具安全标准符号所暗示的信息,再根据宝宝年龄来选择安全的儿童玩具。
挑选安全的儿童玩具事项一:年龄分组的特别意义
在新的玩具标准中,3岁和8岁是年龄分组中比较明显的分界线。对于适合3岁以下儿童使用的玩具,标准中特别增加安全要求。
家长应该注意:为孩子选择玩具时,一定要看清适合年龄,尤其是3岁以下的宝宝。这个年龄孩子的特点是习惯性地把物件送入口中,所以,他们使用的玩具一定要考虑到与小零件有关的潜在的噎塞和窒息危险。如果玩具上标有“在家长的监护下安全使用”,即使孩子到了此玩具使用的年龄底线,仍要按照提示,在孩子玩玩具的时候进行看护。
适合于3岁及以下儿童的玩具的部分特征,根据玩具的类别列在下面:
(1)玩具娃娃最好选择可供手持或搂抱的身体柔软的婴儿娃娃或人物娃娃,填充的或“豆袋”类娃娃,形状简单(包括附件)的碎布娃娃或布娃娃和面貌简单、四肢关节处活动范围有限的轻型小巧的塑料娃娃。
(2)婴儿玩具提供在童床或游戏围栏上使用,能很容易地被小手握住、晃动、抓住、摇动发声和抱住的玩具。
(3)玩具车外形简单结实的汽车、卡车、船及火车,以简单色调装饰,没有微细外形刻画并对车辆的具体牌子或型号没详尽描述说明,并且只要求简单的使用动作(例如滚动、翻到、推动及放开。
(4)早期学习玩具提供基础学习训练(例如字母、数字或图案)、简单的形体动作训练(例如转动轮子或旋钮),拉开和放开或根据大小分类等玩具(例如书和拼图)。
(5)动作玩具提供识别声音或图画用的简单动作玩具及惊奇动作玩具。
(6)软体的球或类似物品提供挤压、摇动、滚动或扔掷的柔软的、质量轻的球或类似玩具。
挑选安全的儿童玩具事项二:玩具标识你会看吗?
新标准对玩具包装上的标识做了比较全面的规定和说明。增加了一些内容详尽的安全警语,“适合年龄:3岁以下”“内有小配件,请在大人监督下使用”“防止玩具眼、鼻、纽扣等配件被儿童吞食”等提示语已经出现在玩具的外包装上,且对于玩具的材质、游戏方法、注意事项等也有明确的标注。
小儿脱臼应注意的事项
在游戏中“拉大锯扯大锯”,孩子们在欢快的歌声中往往会忘情地牵拉对方,如用力过猛,很容易导致脱臼。另外,家长领着孩子玩时帮助小儿跨台阶、上楼梯或为避免小儿摔倒,有时会突然用力牵拉小儿的前臂,急躁鲁莽的拉拽,均可引起肘关节脱臼。这种现象多见于2~3岁的小儿,女孩更易发生。当孩子在游戏中有牵拉动作,且突然喊疼痛,拒绝别人移动他的肘部;不肯用患侧手拿取物品或上举活动,试着前后旋转肘部时因疼痛而啼哭,肘关节常表现轻度弯曲,手心向下旋垂于胸前,但表面无明显变化,要想到有桡骨小头半脱位的可能,应及时去医院检查。确诊脱臼后,需及时给孩子进行复位。
复位后疼痛立即消失,患肢不再拒动,肘关节活动完全恢复正常。但有些经常发生脱臼的小儿,手法复位后最好用三角毛巾或绷带将患肢固定在胸前7~10 天,同时避免再牵拉,以免造成习惯性脱臼。幼儿脱臼虽经复位但很容易复发,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大致到了8岁以后,幼儿发生脱臼的几率才会大大降低。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帮孩子穿衣服,还是同孩子做游戏,家长都应尽可能注意避免猛力提拉孩子的胳膊,即使要拉,也应选择上臂部位,而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老师则应告知孩子们游戏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
宝宝发烧物理降温的方法有哪些
婴儿高烧是围绕宝妈们非常困扰的一个问题,由于宝宝的抵抗力相对比较弱,尤其在季节转换的时候是高烧比较多发的季节,大部分宝妈会采取药物治疗,这对宝宝的健康发育并不怎么有利,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相对安全并且有效,下面我来个大家分享下婴儿高烧物理降温的方法有什么吧。
物理降温适用于高热而循环良好的患儿。物理降温的方法很多,包括前面提及的头部冷敷、温水擦 浴,还有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方法。这些方法做起来一般都很简单,而且不存在药物降温的那些不良反应。因此,在孩子发热的时候,妈妈最好先选用一些物理 降温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
(1)头部冷敷:头部冷敷适合小儿的一般发热,体温并不特别高的孩子。方法是将毛巾用凉水浸湿后敷在患儿的前额部,每5~10分钟更换一次。也可 将水袋中灌上凉水,枕在脑下。
(2)温水擦浴:温水擦浴适合于高热患儿的降温。方法是用32℃~34℃左右的温水擦拭患儿的全身皮肤。在腋窝、腹股沟、窝等血管丰富的部位擦 拭时间可稍长一些,以助散热。胸部、腹部等部位对冷刺激敏感,最好不要擦拭。出疹的孩子发热不要用温水擦浴降温。
(3)酒精擦浴:酒精擦浴适合于发热较高的患儿。方法是用30%~50%浓度的酒精,如无酒精亦可用白酒代替,用小毛巾浸湿后擦拭患儿颈部、四 肢、后背、手足心等部位。尤其重点擦拭腋下、肘部、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的部位。注意对麻疹等出疹性疾病不宜采用酒精擦浴。
(4)冷盐水灌肠:冷盐水灌汤的降温效果显著,但不适合家庭中操作。方法是取生理盐水200~300mL,温度以4℃~6℃为宜,将肛管用甘油等 润滑油擦拭后插入肛门,再将准备好的盐水用注射器注入或灌入,灌入后需用手将患儿肛门夹紧10分钟左右,以防盐水排出。
当宝宝高烧时采取物理降温方法是比较安全,有效的,对宝宝的发育没有什么不利影响,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宝宝的个人卫生,注意室内经常通风和宝宝的饮食均衡,有些情况尽量不要以药物治疗为首选,好的习惯可以有效的增强宝宝的免疫能力,祝您和宝宝健康快乐。
老人如何预防痴呆症
1. 预防老年痴呆症应从胎儿期开始。母乳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等,能促进神经细胞发育,因此,婴儿在两岁前应坚持母乳喂养。
2. 尽量不使用铝制的炊具和餐具。过量铝元素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智力下降,易导致痴呆。
3.按摩足和手反射区。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可能对预防老年痴呆症有帮助。
4.保持充足睡眠让大脑休息。中老年人每天应保证7-9小时的睡眠时间。
5.饮食要三低和6、7分饱。饮食要低糖、低盐、低脂肪。每餐6、7分饱。
6. 加强脑功能锻炼。多学习多动脑,要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多交朋友;要适当做些家务;多与家人或朋友交谈。
7. 常吃含有胆碱和维生素B的食物。含胆碱丰富的食物有豆类、蛋类等;含维生素B的食物有贝类、海带、动物肝、肾等。
8. 戒烟限酒。
9. 防治便秘。
10.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由于目前临床准确诊断老年痴呆尚有难度,基因诊断、基因治疗还没有全面开展,对于有痴呆倾向或可疑的痴呆病人,只有进行早期治疗、干预。
警惕儿童打鼾危害
孩子睡觉时鼾声大作,流口水,这说明孩子睡得香。”一些家长这么想是错误的,医学专家指出,长期打鼾的孩子不仅可能长成一张“痴呆脸”,更有可能影响智力发育。
专家举例一个病例:一名3岁小儿睡觉时张嘴呼吸,鼾声大做,频频翻身,而且经常尿床。检查发现,孩子患了鼾症(睡眠呼吸窘迫综合征)。这需要手术摘除扁桃体和增殖腺,这样孩子就睡的安静了。
对此,专家解释道:儿童鼻炎部比较狭小,扁桃体反复感染和腺样体肥大会导致鼾症。患儿睡觉时不得不张口呼吸,而长期用口呼吸,患儿的脸部在气流的冲击下可能会畸形发育,出现上唇短厚翘起,下颌骨下垂,鼻唇沟消失,上牙突出,咬合不良等,患儿还会变得面无表情,出现“痴呆”面容。 同时,鼾症会使儿童在睡眠过程中发现脑部缺氧,影响智力发育。此外,这种患儿成年后,患上高血压、中风、心脏病等疾病的几率也大大增加。
专家进一步指出,鼾症已经成为我国儿童的常见多发病疾。专家建议,如果发现孩子长期睡觉打鼾,应尽早到医院就诊,并通过简单手术——扁桃体切除术或结合增殖腺切除术治疗。
谨慎选择孩子的早教模式
了解宝宝的发展规律
早在2003年就开始尝试0—3岁早期教育,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与总结,2005年被评为“大兴区社区儿童早期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6月被评为“北京市社区儿童早期教育示范基地”的青云店镇中心幼儿园的园长王晨光介绍说,让孩子拥有最佳的人生开端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我们幼儿园一直都很重视0—3岁幼儿的早期教育工作,依托妇联组织送教进社区、进家庭,为家长科学育儿提供智力支持。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确实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早期教育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目前,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智力发育与发展了解得不太清楚。教育中拔苗助长或自由放任现象比较普遍。”进行早教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进行相关的教育,需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过早的早期教育开发只能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给孩子今后的发展增添压力。因此,建议家长谨慎选择孩子的早期教育模式。
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教养
刚刚10个月大的宝宝在奶奶的怀抱里看着大哥哥、大姐姐做游戏,高兴得小屁股一颠一颠的,两只小手“啪啪”地拍。宝宝的爷爷对记者说:“没想到玩还可以这样啊,这其中的门道可真不少,要是不听老师介绍,我还真不知道。平常我带孩子都是瞎玩,可真没这么讲究。”“杨帆,你真棒,表现得真不错!来——让妈妈亲亲。”刚做完游戏的小杨帆一边擦着额头的汗,一边跑向妈妈。杨帆妈妈苏女士说:“孩子很少和这么多小朋友一起玩,孩子们全都玩疯了。”
早期教育比较好的方法是根据孩子身体的发育程度、技能的发展状况,安排适当的活动,进行必要的外部刺激,帮助孩子找到兴趣点,以便培养兴趣。当然,不能使用太困难或太简单的活动和玩具,也不要逼着孩子去追求大人眼里的成功,而应重点关注学习过程的愉快感受。
家庭中的早期教育更重要
早期教育不能离开父母和家庭。亲子中心对于0-3岁的宝宝来说,是非常好的教育、活动场所,但仅靠亲子中心的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其原因一是时间短,一般每周一节或几节课;二是孩子不太可能参加所有的课程,一般只选择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课程,无法根据发展的关键期全面开发孩子的各项能力。父母和家庭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才是最为重要的。父母要尽量保证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施以适当的引导,孩子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王晨光园长推荐了两个增进亲子关系的小游戏。
游戏名称:踩纸球
游戏目标:练习听指令行走,培养孩子感受音乐的能力。
游戏材料:录音机、乐曲磁带、报纸球。
指导要点:家长将报纸揉成纸球,绳子一头系着纸球,一头由家长拉着走,孩子跟在纸球后面用脚踩。教师控制录音机,音量小表示拖着纸球慢慢走,音量大则快走。
建议:
1、在孩子熟悉了听音乐节奏变化行走之后,还可以听音乐变换方向走。
2、在晴天时,父母可带着孩子到户外,玩踩人影子游戏,谁先踩到别人的影子为胜。
游戏名称:荡秋千(1.5—3岁)
游戏目标:训练感觉统合
游戏材料:床单一块
游戏方法:
1、把床单平铺在床上或者地板上,幼儿躺在床单上,爸爸妈妈各抓住床单的两个角,让床单离地,左右摇晃,使幼儿荡起来。
2、成人左右摇晃幼儿,可以边摇晃边说:“荡啊荡,荡秋千,荡到左,荡到右。”根据幼儿喜欢的程度,调整摇晃的高度和速度,以提高幼儿的兴趣和培养幼儿的胆量。
养育男孩和女孩的差异
1岁前,男孩管,女孩宠。这段时间里,孩子还没有什么意识,需要父母提前对他们的性别性格有所界定。比如可以经常对男孩说“不哭”,而对女孩子要像对待“小公主”般宠着。
1—2岁,男孩能说20个单字就行。男孩语言能力发育较晚,通常,女孩在1岁左右时,就能说出很多单字和双字;而男孩可能只会说些单字。闫琦认为,这是因为男孩的语言中枢神经长得本就慢些,所以在1—2岁时,他能说20个单字就行。“即使孩子没反应,也要多和他交流,如果想引起他的注意,可以用动作来表达。”此外,上海儿童中心儿保科副主任医师吴虹提醒,男孩子生性较淘,从能爬能走时,就要严防意外,扫除家里的安全死角,比如拐角放家具,桌角包防护等,还要防止男孩子爬高。
2—3岁,男孩多防传染病,女孩多防免疫疾病。宝宝们有了一定的“性别意识”,男孩子更加冲动,女孩子更加细腻。“此时不要过于约束其行为,顺其自然。”闫琦说。此外,2岁半到3岁的孩子易生病,男孩易得传染病,因此要少去人多的地方;女孩患免疫性疾病的可能比较大,家长应多注意这方面的信号。
3—4岁,男孩多做智力游戏,女孩多做体育运动。此时“性别特征”更加明显,男孩一般会特别淘,女孩子则变得胆小内向。“这时家长就不能再听之任之了。”北京工业大学儿童心理咨询师鲁杰认为,男孩子应多接触有挫折感的智力游戏;女孩子则应通过体育活动增加安全感。
4—5岁,加强女孩自我保护意识。这一时期,家长应对女孩加强“性生理”教育,提醒她们“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身体”。平时教育她们注意卫生:上厕所前洗手,不要叉着腿坐,别穿太紧的衣服,以免给私处留下健康隐患。
以上就是对养育男孩和女孩的差异的介绍,现在应该有了解了吧,对于孩子的养育方法也是要知道的,男孩和女孩还有有不同的,这也是要知道的,希望每个孩子都健康的成长。
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我国幼儿教育的一种不合理现象。它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也违背了有关教育方针,对幼儿教育形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一)不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危害了幼儿的身体健康
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决定了他们还不是“坐下来学习”意义上的学生,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经系统的伤害,使孩子变得表情呆板;过早过多的进行规范性学习,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的产生,给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二)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
1.孩子还未上学,就已厌学。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和老师,非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要求他们,这正如还没有长出牙齿的婴儿,非要他吃坚硬的食物一样,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不管孩子年龄有多小一律要求他们写字、算数,如果写不好(这是必然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到能写好的年龄),家长呵斥、打骂,老师批评,孩子在这种小学化的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快乐,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极的情绪体验,自然会认为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结果使孩子还未正式开始学习的过程,就已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2.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幼儿天性是爱游戏的,专家指出:幼儿在成人意义上的 “玩”,其实都是在学习。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更应该顺应幼儿的天性,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游戏中进行。否则,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而小学化了的幼儿教育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是单调的让孩子写字、算数,剥夺幼儿游戏的机会,泯灭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实质上,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方式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创造、和探索的机会,孩子变得像“小大人”,呆头呆脑。过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在成人的责备甚至打骂声中强制学习,活泼好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摧残,心灵受到创伤,则难以形成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严重的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三)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利
1.遏制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学前教育“小学化”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而正规的幼儿教育,教师每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往往使幼儿得到多种能力的训练,孩子在这种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健康、活泼、聪明,比那些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数的孩子在正式上学以后更有潜力。有一个孩,其家长深知学前教育的真谛,从孩子出生起就不断的给孩子以各种感官的刺激,当孩子能听懂成人的语言时,则开始给孩子讲故事。每天晚上,孩子总是在语言优美动听的童话故事中进入梦乡,一直到孩子上小学自己会阅读为止。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戏、玩乐的过程中,孩子学习了粗浅的天文地理、人文景观、飞鸟鱼虫等常识,建立了粗浅的数概念,训练孩子的各种能力,教孩子尊重他人、尊重长辈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行为,通过各种智力游戏、智力图片开发孩子智力,孩子在幼儿园教育也是游戏形式进行的,孩子的童年是游戏的、快乐的,在亲子共读中,在游戏玩乐中,书不知不觉的成了孩子的伙伴,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这样潜移默化的形成了。直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幼小衔接的需要学习了一些简单笔画的书写以及拼音声母的读法。孩子上了小学以后,三年级之前在班里虽然不出头,但学习很顺利,家庭作业从来不用家长督促,孩子学习很自觉,即使家长在客厅看电视也不会影响他。到了四年级,知识的深度、难度加大了,这孩子的潜力开始显露出来,孩子的数学老师说:这孩子头脑反应快,难度较大的数学应用题总是他率先解出。实质上,是因为这孩子从小就接受语言的训练,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强,能很快的将应用题中复杂的数据理顺关系并做出灵敏的反应。从此,直到现在这孩子已经上高中三年级,学习很轻松没有太大压力,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与其相反,学前教育“小学化”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因长时间的“灌输”学习,智力没有得到全面开发反而受到抑制,头脑僵化,反应不灵活,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2.忽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孩子是不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引发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培养了孩子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否帮助孩子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教孩子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合作等等。而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键期在学前,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所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会使孩子终生受益。从孩子的终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讲,培养孩子学会认识、做事、做人、共同生活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长基础,这些远比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这才是真正的使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
(四)对幼儿的未来学习不利
在幼儿阶段儿童如果学过了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刚上小学一年级时,由于重复教育,孩子似懂非懂,毫无新鲜感,无味枯燥的重复使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容易因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讲,养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不完成作业等不良的学习态度,反而影响了所有学习任务的完成。当他们升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一下子不能适应,结果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学习跟不上的情况都得以产生,成了老师和同学眼里的“差生”,从而使孩子产生对学校、对学习的厌恶、厌烦情绪,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好比拔苗助长,孩子本来是棵好苗苗,却被大家急功近利的做法给“拔”得“蔫”了甚至 “枯”了。
孩子吃药费劲怎么办 掌握正确的喂药方式
许多人从小都有被「灌药」的经验,导致成长过程中对于吃药始终抱持恐惧的心理。孩子服药不接受的不是药,而是喂药的动作,建议喂药婴幼儿时可以用滴管、喂药器分次给予,1- 2岁后可透过鼓励、沟通,或将喂药变成游戏,不要强制灌药,以免药物呛入呼吸道或日后抗拒吃药。
有很多爸妈苦恼小宝贝不吃药,而为了他的健康,会采取强迫的手段灌药。宝宝的心理必定产生恐惧与厌恶,即以狂哭、呕吐的方式反抗。专家提醒,不要让孩子觉得吃药是件不愉快的事,否则一旦有了这种经验,日后就更容易排斥。喂药时,婴幼儿应尽量以滴管、喂药器或药杯分次给;渐渐成长后,可加以适时的安抚、鼓励或沟通,将喂药变成游戏,避免强制灌药。
哪些老人易得痴呆症
谁将来可能会老年痴呆:人口老龄化将作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日本最新一期《AREA》杂志,认为退休后易得老人痴呆症的上班族类型,有下列几种:
一、对年节送礼馈赠非常热心;
二、对上司绝对服从、对下属相当严厉;
三、喜欢将部下的功劳归己,将自己的失败归人;
四、假日与家人外出时习惯穿西装打领带;
五、对演艺界绯闻或家人闲聊话题完全摸不着边;
六、不善闲谈、不会讲笑话、缺乏幽默感;
七、一点也不觉得猫、狗等小动物可爱;
八、不被同事或部下喜欢;
九、对同事或朋友的升迁反应过敏;
十、对音乐、电影毫无兴趣,并且对玩电子游戏嗤之以鼻;
十一、生活步调相当固定,每天走过的街道几乎一成不变。
九成以上的老年痴呆都是属于脑机能的“老化、废用型痴呆”, 多数患者整天横躺在电视前面看电视,生活中缺少朋友、不喜欢去人 多的场所,也无种植花草等兴趣。人类的左脑负责处理工作、读书信 息,右脑则负责处理嗜好、艺术、运动等信息,若在中年时忽略右脑 的锻炼,退休后若无法在短时间调整生活形态,左、右脑运动不足,即容易产生老化、废用型痴呆。防止老年痴呆症的最好方法,当然是及早开始右脑的锻炼,如培 养工作以外的生活嗜好,种类、范围不拘,最重要的是能够以轻松的态度,和玩游戏般心情去从事活动,如果能够找到一起分享的同伴更佳。对有一些特定异性对象的老人,谈恋爱也是预防他们患痴呆症的佳方。
催人早衰的物质: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同龄的人,从外表上看可相差十岁以上,催人早衰老的物质对人体的影响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1、含铝食品;
2、腌制品;
3、霉制品;
4、水垢;
5、高温油烟;
6、烟雾;
7、酒精饮品。
什么是幼儿园小学化
“幼儿园小学化”指的就是幼儿园提前对宝宝们进行小学教育,将宝宝们当作小学生来要求,单方面的给宝宝们灌输知识,包括汉语拼音、英语单词、汉字书写、珠心算……让4、5岁的宝宝去学习小学生阶段该学的知识。
幼儿园小学化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却没有关注到宝宝们的生理及心理发展,单方面的向宝宝们“灌输”知识,忽略了宝宝们在游戏中的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是一种企图拔苗助长的做法,不仅会损害宝宝们身心健康,还将给宝宝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影响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
单身患老年痴呆症概率高42%
单身患老年痴呆症概率高42%英国有一项研究显示,单身的人与丧偶的人患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老年痴呆的风险非常高,一辈子过单身生活的老人与结婚的人相比,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要高出42%。专家称,这是因为单身的人在生活中与他人进行社交的频率逐渐减少。难怪最近有点傻了。
苏蒙拉德博士表示,这是因为单身的人在生活中与他人进行社交的频率逐渐减少。苏蒙拉德博士还指出,丧偶的人经受了难以承受的痛苦,由此造成的严重压力可以耗尽他的认知预备能力。而离婚的人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并没有增加,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仍然不确定,但据苏蒙拉德博士推测,这是因为离婚的人与子女、朋友或者新的交往对象能维持社交活动。
老年痴呆症怎么预防1.科学进餐,坚持低脂低盐、荤素搭配的饮食原则。防止动脉硬化医学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痴呆症与脑血管硬化有关,称为血管性痴呆。因此,防止动脉硬化可减少痴呆症发生。
2.不用铝制炊具 尸检发现,痴呆症病人脑内铝的含量是一般人的4倍。人体内铝的增多,铝制炊具无疑充当了助纣为虐的角色。
3.坚持用脑 晚年仍要坚持阅读、下棋、猜谜、吟诗作赋等脑力活动,使脑细胞始终处于活动兴奋状态,以减慢老化。
4.补充维生素 维生素B,叶酸可阻止动脉硬化;维生素B::可防止阿欠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另一类型)的发生;维生素E能直接消除人体内的氧化物,保护脑细胞免受其害。因此,维生素是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又一“秘密武器”。
5.防治便秘 据专家对万余名老年人的调查证实,长期便秘可使人的智力大为下降,并查明80%以上的老年痴呆症病人与便秘呈“正相关”现象。故消除便秘有保脑作用。
6.多听音乐 日本专家发现,音乐对脑波、血流、荷尔蒙等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并能刺激人的各种感觉,进而活跃脑功能。
7.多做运动 如叩齿运动可增加颜面及脑部的血流量;散步或慢跑等脚部运动可为大脑提供更多的“能量”;手指运动可直接刺激脑细胞。均有利于脑保健。
8.吃点补药 单味中药有茯苓、红枣、麦冬、首乌、当归、莲子、山楂等,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等,女性更年期后可以酌情补充雌激素,但都要接受专科医生的指导,不可自行其是,以免弄巧成拙,补出毛病来。
9.戒烟忌酒 香烟中的尼古丁、镉、铅等有毒物,酒中的甲醇等,都可使脑神经纤维发生颗粒空泡样变性,乃是脑细胞的一大“天敌”,故务必“敬而远之”,以保安康。
老年痴呆症的症状1、近事遗忘,即越近的事情越容易忘掉,甚至瞬间即忘,但对一些陈年旧事却记得很清楚。
2、言事迟钝或啰嗦。言语表达不流畅,含混迟钝,说话啰嗦,对一些无关的事纠缠不休。
3、定向障碍。如对时间的感知淡漠或混乱,经常出门后找不到回家的路,且记不清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去干什么等。
4、思维与判断能力差。经常忘记年月日,不知道自己存了多少钱,甚至连自己有几个子女也记不清。
5、主动性与条理性差。失去以往的积极主动性,变得消极被动不愿交往,料理家务无条理,做事颠三倒四。
6、敏感多疑。认为亲人对自己不好,子女不幸,怀疑自己的东西被家人或邻居偷窃,把自认为贵重的东西经常东藏西放,但实际上藏得并不隐蔽。
7、性格改变,情绪不稳。喜怒无常,易激怒或伤感,抑郁或欣快,戏谑、任性、自私、幼稚,或与孩子斤斤计较。
8、行为反常。将废物视为珍宝予以收藏;行动诡秘但动作愚笨;行为不检点,偷窃、撒谎、大小便不知避人或随地乱解;饮食不规律或白天睡觉夜间活动。
六一送玩具购买拼装类一起玩
玩益智类玩具的好处
据英国皇家科学院研究发现,经常玩益智玩具的人比不玩的人平均智商高出约11分,大脑开放性思维能力较强。美国医学专家还发现,50岁以前开始玩成人益智玩具的人,老年痴呆的发病率只有普通人群的32%,而从小就玩益智玩具的人,发病率不到普通人群发病率的1%。
宝宝多动手 家长多参与
为啥需要儿童参与动手的益智类玩具销量明显走高?比如拼装成火车、变形金刚、飞机等多种造型的小块积木套装受到家长欢迎,主要是由于拼装花样多、能不断重复利用,同时也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此外,年轻父母喜欢陪孩子玩,组装玩具能同时满足家长和孩子动手的需求。拼搭轨道汽车玩具、模型玩具、沙画工具和小型户外玩具都是家长选购的热门产品,价格一般从50多元到1000多元不等。
不要过于功利地给玩具贴上标签
需要注意的是,玩具本来就是给孩子玩的,不要明确告知孩子,这种玩具是“益智”的,那种玩具是“普通”的,这会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既然益智玩具是一种游戏,则应该以一种轻松的心情和游戏的态度来对待它,更不可以把它当成智力测验的工具,让玩者产生心理压力,这样的话也就失去了玩具的乐趣了。
家居用品巧变玩具
鞋盒
1、自制鞋盒积木,大而轻,叠高倒地也不怕砸到。
2、鞋盒侧面开小洞,放入各种玩意儿,请宝宝伸洞里摸摸,猜是什么。
塑料瓶
1、塑料瓶装豆或米,请宝宝拿着做操,听音乐打节拍。
2、几个灌入豆或米的塑料瓶再加个皮球就成保龄球玩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