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常见哪些治疗误区
小儿脑瘫常见哪些治疗误区
1、漏诊误诊多
由于多种原因,漏诊、误诊现象在脑瘫的治疗中屡见不鲜,最常见的情况就是被误诊为缺钙。因为发育迟缓、肢体不能负重、姿势异常等这些症状很容易跟缺钙混淆,所以有70%的脑瘫患儿早期被误诊为缺钙。
一些神经系统疾病、遗传代谢疾病,如脊肌萎缩症、先天性及营养不良、脂肪代谢异常等,早期都表现为运动障碍、发育落后,容易被误诊为脑瘫。
2、发现晚,就诊迟
一些发现晚就诊迟的情况在基层和农村比较多。由于基层医生对脑瘫的认识不够,对出生后异常、有脑损伤的患儿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患儿错过治疗时机,而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语言、智力以及肢体功能障碍抱侥幸心理,认为是正常的发育迟缓,等年龄大点就好了,这往往导致孩子五六岁才就诊,这个时候再进行矫正就困难多了。
3、6个月内的婴儿不应诊断为脑瘫
脑瘫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脑损伤是持续存在的,运动和姿势异常也是持续存在的,如此才能诊断为脑瘫。而新生患儿处在生长发育早期,脑损伤可能会得到好转,症状也可能会消失,这些都属于不确定因素,因此,一般情况下,6个月以内的婴儿不诊断为脑瘫。
小儿脑瘫和小儿痴呆的区别是什么
小儿脑瘫:孩子在幼儿期由于脑部缺氧窒息导致的孩子脑部部分细胞死亡受损,从而造成以孩子运动障碍为主的疾病,通常称为小儿脑瘫。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 脑瘫主要是表现在运动功能方面的障碍。
小儿痴呆症:是因先天不足,或后天调养失当等所致。以小儿智力低下为主要表现的劳病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智力迟缓。痴呆不仅病情复杂,病程亦长,特别是患自胎孕者,往往成为痼疾。主要是变现在以小儿智力低下为主。
从这些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小儿脑瘫以运动障碍为主,而小儿痴呆是以智力障碍为主。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些上判断这两种病。
再一个我们从疾病的症状上来分析:
小儿脑瘫:主要会伴随有癫痫、行为异常、精神视听觉障碍。通常主要表现在运动上面,肢体运动异常、姿势异常,如“剪刀脚”。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康复训练和手术来进行治疗和改善。通常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在恢复肢体运动后,就差不多和正常人一样。在智力上可能会稍差一点。
小儿痴呆:主要症状是孩子智力较差,不能学习或者学习能力很差。通常还会有目光呆滞,面色无光等。并且小儿痴呆是一个长期的痼疾主要是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来治疗。
这就是小儿脑瘫和小儿痴呆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行为上和治疗方式上的不同。所以依据这些我们基本上都可以判断孩子的症状到底是属于脑瘫还是小儿痴呆了。
孩子得了小儿脑瘫会出现哪些症状
小儿脑瘫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开始1—6个月为第一阶段,小儿脑瘫患儿常表现为肌肉无力,抬头困难,坐不住,手指及大腿等各关节都过度背届,当然也站不稳。
半年到两年为第二阶段,小儿脑瘫患儿肌肉张力不稳定,关节活动开始有阻力。有时像折刀感。最后阶段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痉挛。如果患儿在小儿脑瘫早期就明确诊断,应该尽早开始运动训练,因痉挛和畸形尚未发生,此时必须让小儿脑瘫患儿一直保持关节的充分活动,活动范围要达到正常的极限。同时,两岁以内的孩子脑细胞分化尚未完全,有很大的可塑性。此时加强运动训练,是预防恶化、恢复功能的有利时机。
因为小儿脑瘫的发病机制各不相同,临床上常表现为不同脑区受累的特征。根据相应的临床特点,脑瘫可分为共济失调型、痉挛型、手足徐动型等多种类型。共济失调型小儿脑瘫较少见,主要表现为小脑病变体征,常见眼球震颤,辨距不良,步态不稳、摇晃及意向性震颤等。痉挛型小儿脑瘫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折刀样”增高,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下肢内收肌群尤为显著。小儿脑瘫患儿双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腓肠肌收缩而致跟腱挛缩。手足徐动型小儿脑瘫常常表现为四肢、头面部或全身肌肉的“蠕虫样”不自主运动。紧张、兴奋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多动消失。
脑瘫的伴随疾病有哪些
误区一:有的家长虽然发现孩子在半岁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闹、吃奶差、过于安静,以及受惊吓时出现身体打挺等现象,但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年龄小,身体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传染其他疾病了?
误区二:早产儿的家长见到孩子翻身、趴卧、坐、立、走等运动发育落后于其他的正常同龄儿时,往往会简单地认为是早产原因造成的,孩子会随着自然生长发育慢慢地恢复,常常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
误区三:家长发现小儿在运动中出现不正常的姿势时,常常以为是孩子骨骼与肌肉出现了问题,而贻误了就诊时机。
误区四:不正常用力,也就是用反劲。即该用劲的地方用不上劲,不该用劲的地方乱用劲。这是由于中枢神经传导失控,神经传出或传入与肢体肌肉的运动不协调,才产生不正常用力。剪刀步、足下垂,是小儿脑瘫常见的两个临床体征。造成这两个体征的原因是:
1、原始反射未消失,正常反射未建立;
2、不正常用力引起;
3、由挛缩引起。患儿在用力或运动时出现剪刀步、足下垂是由不正常用力所致,在训练中用手法一般能矫治。患儿在放松或运动状态下出现剪刀步、足下垂,而被动运动时这种症状就会消失,这是原始反射没有消失引起。
误区五:异常姿势,不正常用力越严重,异常姿势越明显病情就越重。不正常用力和姿势异常成正比。脑瘫治疗权威机构上海天坛普华医院认为这两个问题能够缓解,临床上就出现疗效,这两个问题能够解除,脑瘫就能康复。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恢复四个力。即平衡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支配能力。痉挛型脑瘫(约占脑瘫患者总数的60%)主要是平衡能力差;手足徐动型脑瘫和混合型脑瘫(占脑瘫患者总数20%)主要是控制能力较差;共济失调型脑瘫(占脑瘫患者总数的10%)主要是协调能力差。
另外,能否为脑瘫患儿选择好治疗方法是一方面,家长还要在平时多注意给患儿进行调理,这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如果调理工作做的好,那么将大大节约治疗成本,建议患儿家长要看护好患儿,平时要试着对患儿进行智力方面的训练。
新生儿脑瘫治疗误区
新生儿脑瘫是指新生儿因多种原因(如感染、出血、外伤等)引起的脑实质损害,出现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而发展为瘫痪的疾病。严重者伴有智力不足、癫痫、肢体抽搐及视觉、听觉、语言功能障碍等表现。
治疗误区
误区一:有的家长虽然发现孩子在半岁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闹、吃奶差、过于安静,以及受惊吓时出现身体打挺等现象,但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年龄小,身体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传染其他疾病了?
误区二:早产儿的家长见到孩子翻身、趴卧、坐、立、走等运动发育落后于其他的正常同龄儿时,往往会简单地认为是早产原因造成的,孩子会随着自然生长发育慢慢地恢复,常常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
误区三:家长发现小儿在运动中出现不正常的姿势时,常常以为是孩子骨骼与肌肉出现了问题,而贻误了就诊时机。
误区四:一旦经过医生确诊孩子为脑性瘫痪时,家长往往最先采取的态度是盲目地四处求医,盼望通过常规的“打针、吃药”来解除患儿的运动功能不良状态。 小儿脑瘫,是小儿出生前后脑实质性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智力低下、癫痫、失语、耳聋等一组综合征。若能及时发现,及时干预,预后基本比较理想。但当对这种病认识有误,不积极治疗,或乱投医时,就会给患儿留下不可逆转的后遗症。
新生儿脑瘫治疗误区,可以更好地指导新生儿脑瘫家长,进行正确的治疗,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全面了解以上介绍的新生儿脑瘫治疗误区,充分了解它的治疗误区以后,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尽快的让自己新生儿脑瘫,通过正确的治疗,让孩子得到有效的康复。
解析小儿脑瘫的治疗方法之针灸治疗
一般,常见的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有:
1、体针,主穴百会、大椎、肾俞、肝俞、脾俞、足三里、关元。智力低下加四神聪、印堂;下肢瘫痪加环跳、秩边、阳陵泉;腕下垂加外关、阳池;足内翻加绝骨、昆仑;足外翻加三阴交、太溪。每次选主穴2~3个,配穴4~5个,予补法或平补平泻,不留针,是常见的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
2、头针,主取运动区,可酌情配取语言二区、三区,视区,平衡区,舞蹈震颤区等。用26或30号针,快速捻转针柄,每分钟200次,持续2~3分钟,留针5~10分钟,再重复上述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捻针2~3次,每日1次,10~15次为1疗程。治疗小儿脑瘫时应注意严格消毒,避免头皮感染。
3、穴位注射法,选大椎、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合谷。每次每穴注入0.5-1毫升,隔日1次,就可以达到治疗小儿脑瘫的目的。
4、耳针法,也是常见的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选枕、皮质下、心、脑、肾、肝、脾、神门。毫针刺,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适合小儿脑瘫的治疗方法
小儿脑瘫的治疗方法常见方法
脑瘫治疗方法方法,但适合小儿脑瘫的治疗方法也表现出多样性,但总体而言主要分为医学治疗和康复保健的两大类,具体方法涉及综合康复医疗、药物疗法、中医疗法、小儿脑瘫运动疗法等。由于不同治疗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及适应症,加之小儿脑瘫的症状病情存在差异,所以要注意选择与病情相符的方法。
小儿脑瘫的治疗方法注意事项
除选择与病情相符的方法外,还要注意避免误区。特别是综合锻炼的的治疗方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为确保更好的治疗效果,要避免盲目追求效果,而正确的做法是循序渐近,结合脑瘫对身体的具体部位的影响,逐步恢复功能。同时要坚持脑瘫是可以治疗的,要拥有信心,充分发挥患儿,家长及医生在治疗方面各种的作用。
脑瘫的常见症状主要有哪几种
脑瘫的常见症状一、其他感觉和认知异常
小儿脑瘫常有触觉、位置觉、实体觉、两点辨别觉缺失。小儿脑瘫往往缺乏正确的视觉空间和立体感觉,其认知功能缺陷较为突出。因而,在康复医疗训练中,对学习新的运动技巧和学习各种知识和活动,常常会发生某些困难。
脑瘫的常见症状二、语言障碍
小儿脑瘫的语言缺陷与出生前后大脑受损和受损后继发大脑发育迟缓密切相关,也可因听力缺陷等因素引起。据报道,约1/3至2/3小儿脑瘫有不同程度语言障碍。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发音困难、构音不清,不能正确表达,有的小儿脑瘫完全失语。手足徐动型和共济失调型患儿常伴语言障碍;痉挛型四肢瘫、双侧小儿脑瘫也常伴语言障碍。
脑瘫的常见症状三、视力障碍
约半数以上小儿脑瘫伴视力障碍,最常见者为眼球内斜视和屈光不正,如近视、弱视等;少数有眼震,偶尔为全盲;小儿脑瘫可有同侧偏盲。视觉缺陷可影响眼-手协调功能。
脑瘫的常见症状四、听力障碍
部分小儿脑瘫听力减退甚至全聋,以小儿脑瘫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手足徐动型小儿脑瘫最为常见。多数对高音频的听力丧失,需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定才能被察觉。
宝宝脑瘫会有什么样的异常睡姿
一、宝宝W状姿势
宝宝身体僵硬不爱运动,肢体屈曲,总是紧贴床面,类似“W”字,上下肢都会有W字形状。臀位分娩婴儿多呈下肢“W”状姿势,但是大多数在 宝宝一周岁左右就会消失。W状姿势就是小 儿脑瘫异常的姿势一种,是诊断小儿脑瘫的措施。
二、宝宝蛙位姿势
宝宝不管在任何的状态下,包括仰卧、坐立都呈现如青蛙的样式,所以被成为蛙字姿势。娃字姿势是小儿脑瘫常见的姿势之一,是宝宝躯干肢体紧贴床面时能够明显的发现。诊断小儿脑瘫, 娃字型也是脑瘫的症状之一。
三、宝宝倒V字形姿势
宝宝身体发软无力,头部不能很好的控制,总是前后左右的摇晃。将宝宝托起时,宝宝的肢体和头部都是向下,身体上凸,就如同倒写的V字,这也是脑瘫儿的早期症状之一。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通过姿势判断宝宝小儿脑瘫这个问题也有所了解,小儿脑瘫这种疾病,需要父母早期的发现,及时帮助宝宝进行治疗。愿脑瘫宝宝能够早日的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