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麻风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麻风病可分为5个逐渐移行的类型:由免疫力强的结核样型(tt)至细胞免疫力低的瘤型(ll),其间有免疫性不稳定的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中间界线类(bb)和界线类偏瘤型(bl)。此外,早期麻风皮损无特异性病理变化,称未定类(i)。
世界卫生组织技术报告(who trs 675,1982)将五级分型归纳为皮肤涂片细菌阳性的多菌型(mb,包括ll,bl,bb及部分bt)和细菌阴性的少菌型(pb,包括i,tt及部分bt)麻风。各型麻风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见附录b。
4 治疗原则
为了迅速消除传染性、缩短疗程,防止耐药性和复发需要用多仲杀菌药物联合化疗(mdt,multidrug therapy),治疗方案见附录f。
部分患者在治疗的前、中后可出现免疫变化,临床上称麻风反应。对麻风反应及时予以抗炎症治疗,防止畸残,但不能停mdt。麻风反应的症状及处理见附录g。
5 停药后监测、临床治愈标准和复发判定
5.1 停药后监测
各型麻风在完成mdt疗程后,均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临床(包括附录d内容)和细菌检查;mb连续10年,pb5年。停药时应嘱患者在出现新皮损或原有皮损红肿、有外周神经疼痛或者麻木区扩大时应及早主动就诊,以便及时判断是否出现了麻风反应或复发,并予以适当治疗。
5.2 临床治愈(非活动)标准
mb完成疗程后,在监测期内活动性症状(皮损红肿、外周神经粗大、疼痛)消失,细菌指数持续下降,至阴转后再每三个月查菌一次,即在6个月内连续三次阴性;pb治疗后活动性损害消失,皮肤查菌仍为阴性者,即可判为临床治愈。对临床不活动者仍应完成每年一次的临床和细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麻风反应或复发。
5.3 复发判定
患者经治疗达到临床不活动后,又出现麻风病的活动性症状和/或皮损查菌又呈阳性(某部位皮损查菌又较停药时增加≥2+),或者皮损活检又重现特异性麻风病理改变时即为复发。当疑为复发时应核实服药是否规则,并应注意与i型麻风反应(见附录c),或与其他皮肤病鉴别。临床不活动的病例查菌阴转后又呈阳性时,必须认真核实前后查菌结果。
诊断复发须经省级皮肤病防治研究所进行临床、细菌和组织病理的检查,加以确认。如确为复发,应在重复mdt(mb重复三联,pb由二联改为三联)前做活检,并由指定实验室接种鼠足垫,以确定菌株是否对mdt中的某种药物耐药,然后再决定是否更换治疗方案,在活检后应立即开始mdt,判断复发前后仅宜做一次活检。
6 麻风畸残临床分级
麻风患者在外周神经受损的情况下,可出现相应部位皮肤麻木和肌肉麻庳,神经功能检查和畸残分级见附录c。对所有麻风患者均应进行眼、面、手、足自我保护,以及受损神经相应部位肌肉功能锻炼的健康指导。
7 防治管理
为了早期发现病人,避免残疾发生,在各种体格检查中均应有检查麻风病的内容,即:在室内自然光线条件下,仔细检查全身皮肤有无麻木性皮疹和外周神经粗大等情况。如有可疑体征,应请皮肤科会诊。对可疑皮肤损害的边缘应刮取组织液,涂片做抗酸菌检查和/或做皮损的病理检查。
没有麻风专业机构的地/州和县应在防疫站内指定专人负责日常麻风防治工作(临床、细菌检查、组织活检、治疗、疗后监测以及接触者定期体检等),并向省或地/州上报流行病学统计、向基层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并对患者家属/接触者在治疗和监测期应每年查体一次。我国的麻风防治指标见附录e。
8 消毒方法
麻风菌尚不能在体外培养,其生长活力低于结核菌,勿需特别防护和消毒。检查病人后仅需用肥皂和流水洗手;污物可煮沸(30min)、曝晒(2h),常规消毒可与结核菌类似(用75%的酒精或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1~2h),只要尽早发现病人,予以联合化疗,即可立即阻断传染。
麻风病诊断标准
麻风患者出现典型皮损伴神经症状时,结合明确的发病史,诊断较为容易。当早期症状不典型和较轻时,常易误诊或漏诊。麻风诊断的主要根据有:
1.特殊的临床皮疹外周神经肿大及感觉障碍表现。
2.皮肤刮片查找抗酸菌。
3.活检组织病理检查。
4.确切的麻风接触史等方面的资料,综合分析后作出判断。
诊断要求具备上述4项中的2项才能确诊,而以皮肤中查见麻风杆菌为最可靠的依据。
鉴别诊断
麻风主要应与各种皮肤病及各类神经炎进行鉴别。重要的易于混淆的皮肤病有各种皮癣、银屑病、药疹及各种红斑性皮肤病应注意鉴别的神经炎包括各种感染性和中毒性神经炎,因神经通道受压迫引起的神经症状等。麻风虽有多种形态的皮损,但绝大多数都有同时存在的外周神经受累症状,此点与单纯皮肤病比较很有特征性和鉴别价值。如再配合皮肤刮片查菌和病理检查结果,一般均能作出正确诊断。
白内障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一、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白内障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白内障的诊断及处理。
二、诊断原则有明确的化学、物理等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史,以眼晶状体混浊为主要临床表现,参考作业环境调查和空气中化学物质浓度测定及辐射剂量的测量资料,综合分析,排除其他非职业因素所致眼晶状体改变,方可诊断。
三、观察对象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a)彻照法检查,晶状体周边或后极部有点状暗影;b)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晶状体周边或后极部有点状混浊,皮质尚透明;或晶状体后极出现水疤样改变。一般无视力障碍。
白内障的诊断标准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这里,要知道疾病的诊断是患者在治疗疾病时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毕竟只有正确的诊断出患者所患病症的情况,才能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因此,希望广大患者能够掌握上述白内障的诊断标准,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职业性接触性皮炎
职业性接触性皮炎是指在劳动或作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接触具有刺激和(或)致敏作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急、慢性皮肤炎症性改变。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诊断及处理。
2 诊断原则
根据明确的职业接触史,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及动态观察;参考作业环境调查,同工种发病情况;需要时结合皮肤斑贴试验进行综合分析,排除非职业性因素引起的接触性皮炎,方可诊断。
3 诊断标准
3.1 职业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急性皮炎呈红斑、水肿、丘疹,或在水肿性红斑基础上密布丘疹、水疱或大疱,疱破后呈现糜烂、渗液、结痂。自觉灼痛或瘙痒。慢性改变者,呈现不同程度浸润、增厚、脱屑或皲裂。具有下列条件者可诊断:
3.1.1 有明确的职业接触史。
3.1.2 自接触至发病所需时间和反应程度与刺激物的性质、浓度、温度、接触方式及时间有密切关系。接触高浓度强刺激物,常立即出现皮损。
3.1.3 在同样条件下,大多数接触者发病。
3.1.4 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界限清楚。
3.1.5 病程具自限性,去除病因后易治愈,再接触可再发。
3.2 职业性变应(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皮损表现与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相似,但大疱少见,常呈湿疹样表现。自觉瘙痒。具有下列条件者可诊断:
3.2.1 有明确的职业接触史。
3.2.2 初次接触不发病,一般情况下接触到被致敏约需5—14天或更长些,致敏后再接触常在24小时内发病。反应程度与致敏物的致敏强度和个体素质有关。
3.2.3 在同样条件下,接触者仅少数人发病。
3.2.4 皮损初发于接触部位,界限清楚或不清楚,可向周围及远隔部位扩散,严重时泛发全身。
3.2.5 病程可能迁延,再接触少量即能引起复发。
3.2.6 以致敏物做皮肤斑贴试验常获阳性结果。
4 处理原则
4.1 治疗原则
4.1.1 及时清除皮肤上存留的致病物。
4.1.2 暂时避免接触致病物及其他促使病情加剧因素。
4.1.3 按一般接触性皮炎的治疗原则对症治疗。
4.2 其他处理
4.2.1 职业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治愈后可恢复工作。改善劳动条件,加强个人防护,搞好个人和环境卫生可防止皮炎再发。
4.2.2 职业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反复发病、长期不见好转、影响工作者,可调换工种,脱离有致敏物的环境。
4.2.3 急性皮炎在治疗期间,可酌情短期休息,或暂时调换工种。
患白内障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白内障的诊断标准:
一、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白内障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白内障的诊断及处理。
二、诊断原则有明确的化学、物理等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史,以眼晶状体混浊为主要临床表现,参考作业环境调查和空气中化学物质浓度测定及辐射剂量的测量资料,综合分析,排除其他非职业因素所致眼晶状体改变,方可诊断。
三、观察对象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a)彻照法检查,晶状体周边或后极部有点状暗影;b)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晶状体周边或后极部有点状混浊,皮质尚透明;或晶状体后极出现水疤样改变。一般无视力障碍。
白内障的诊断标准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这里,要知道疾病的诊断是患者在治疗疾病时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毕竟只有正确的诊断出患者所患病症的情况,才能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因此,希望广大患者能够掌握上述白内障的诊断标准,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糖尿病诊断标准
1.肝脏疾病
肝硬化患者常有糖代谢异常,典型者空腹血糖正常或偏低,餐后血糖迅速上升。病程长者空腹血糖也可升高。
2.慢性肾功能不全
可出现轻度糖代谢异常。
3.应激状态
许多应激状态如心、脑血管意外,急性感染、创伤,外科手术都可能导致血糖一过性升高,应激因素消除后1~2周可恢复。
4.多种内分泌疾病
如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甲亢、嗜铬细胞瘤,胰升糖素瘤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除血糖升高外,尚有其他特征性表现,不难鉴别。
糖尿病诊断标准
要诊断糖尿病,检查血液内的葡萄糖浓度是必需的。验尿只能辅助诊断糖尿病。尿内有糖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需排除由于肾糖阈降低所致的糖尿。
尿糖阳性不等于是糖尿病。糖尿病最初命名为是因为尿里面出现了糖,因而称之为『糖尿病』,实际上许多情况下尿里面都有可能出现糖尿,常见的有:
肾性糖尿:正常人每分钟约有100毫克糖从肾脏排出,但经肾脏时又被重新吸收而进入血液循环,因此,正常人尿中是不会有糖。当肾脏有病时,如患了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老年性肾病等疾患时,肾脏的重新吸收能力会下降,于是便出现了糖尿。
神经性糖尿:某些疾病,如休克、外伤、脑出血等,使人体处于应激状态,引起神经—内分泌紊乱,肝糖元大量分解,血糖浓度上升,出现糖尿。
药物性糖尿:如长期使用激素,如糖皮质激素(肥仔药)以及吗啡、解热止痛药等,可使某些人出现糖尿。
妊娠性糖尿:妊娠妇女在妊娠中及后期,由于乳腺功能活跃,所分泌的乳糖增多,同时因妊娠使肾脏重新吸收葡萄糖的能力下降,都有可能使妊娠妇女血糖浓度升高,尿糖增高,尿糖检查阳性。
饮食性糖尿:当人们从食物中摄取大量的糖类物质时,可以从尿中验到糖,如甲状腺机能亢进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病人,因其肠道对食物中的糖类吸收过快,可出现血糖水平升高过急,糖份经肾脏排出体外。
由此可知,尿里面出现糖不一定就是糖尿病,若在尿中出现糖时,应结合血糖浓度、临床表现综合分析,而后正确判断。
糖尿病诊断标准
尿糖阳性不等于是糖尿病。糖尿病最初命名为是因为尿里面出现了糖,因而称之为『糖尿病』,实际上许多情况下尿里面都有可能出现糖尿,常见的有:
肾性糖尿:正常人每分钟约有100毫克糖从肾脏排出,但经肾脏时又被重新吸收而进入血液循环,因此,正常人尿中是不会有糖。当肾脏有病时,如患了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老年性肾病等疾患时,肾脏的重新吸收能力会下降,于是便出现了糖尿。
神经性糖尿:某些疾病,如休克、外伤、脑出血等,使人体处于应激状态,引起神经—内分泌紊乱,肝糖元大量分解,血糖浓度上升,出现糖尿。
药物性糖尿:如长期使用激素,如糖皮质激素(肥仔药)以及吗啡、解热止痛药等,可使某些人出现糖尿。
妊娠性糖尿:妊娠妇女在妊娠中及后期,由于乳腺功能活跃,所分泌的乳糖增多,同时因妊娠使肾脏重新吸收葡萄糖的能力下降,都有可能使妊娠妇女血糖浓度升高,尿糖增高,尿糖检查阳性。
糖尿病诊断标准
1.尿微量白蛋白
正常人尿中有微量的白蛋白排出,但24小时内不会超过20毫克,当糖尿病患者发生肾脏损害时,从尿中排出的白蛋白就会增加,当24小时尿白蛋白的排出量为30-200毫克时说明肾脏已有病变。
2.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抗体、谷氟酸脱羧酶抗体
这些抗体的出现说明了患者体内存在着针对胰岛的自身免疫反应,若抗体阳性者多为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测定意义较大,如果发病已较长时间,抗体可能转为阴性。
3.糖基化血清蛋白或果糖胺
糖基化血清蛋白果糖胺是葡萄糖与血清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的产物,其水平的测定可反映测定前1-3周血糖浓度的平均水平,不受临时血糖浓度波动的干扰。其临床意义与糖基化血红蛋白相似。
4.血胰岛素及C肽
胰岛素β细胞所分泌的胰岛素原可被相应的酶水解生成胰岛素和C肽,因此血胰岛素和C肽都能反映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能力。胰岛素的测定会受到一些外源性胰岛素的干扰,例如测定注射过胰岛素或正在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而C肽的测定则相对稳定。
白塞病诊断标准
白塞氏病的诊断主要有四点。首先,会有复发性的口腔溃疡,而且这种口腔溃疡不容易好,我们在诊断口腔溃疡的之后,要在一年内观察3次以上溃疡。
其次,白塞氏病会有复发性的外阴溃疡,还可能出现眼部炎症以及皮肤损伤等情况。复发性的外阴溃疡需要专业的医生确诊。有眼炎的患者要看一下眼科医生。皮肤损伤也容易误诊,危害表大。
白塞氏病还可能侵害消化道,出现消化道病变。这类白塞氏病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出现穿孔和出血,情节比较严重。
诊断白塞氏病还可以做针刺试验,呈现阳性的说明有阳性的家族史,如果还有其他的疾病,要考虑是不是和患有白塞氏病有关。
现在医学除了使用糖皮质激素之外,多为对症治疗。做此外还可以用中医的办法治疗。白塞氏病根治困难。要去比较专业的医生。
关于白塞氏病有哪些诊断标准这个问题,以上已经为大家做了详细的介绍。诊断白塞氏病有一个必要三个次要。患了白塞氏病这种疾病要及时的诊断,尽早的治疗。以免白塞氏病导致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非淋菌性宫颈炎传染么
非淋菌宫颈炎属于慢性宫颈炎的一种,一般是指由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等所致的粘液脓性官颈炎(Mueopurttlent cervieitis,MPC),它是宫颈管内膜异位区红肿、易出血伴粘渡脓性分泌物等表现的宫颈内膜炎。国内外研究表明沙眼衣原体、淋球菌感染可引起MPC。粘液脓性官颈炎宫颈炎分成淋球菌和衣原体宫颈炎,其中衣原体及支原体宫颈炎即非淋菌宫颈炎比较严重。
非淋菌宫颈炎患者常有非婚性接触史。或配偶有尿道炎感染史,临床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异常,下腹部不适,尿急、尿痛等,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症状轻微或无任何症状;妇科检查发现有宫颈充血、水肿,触之易出血,黄色粘稠分泌物增多。
按照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性病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中MPC的判定标准:临床上女性以宫颈有充血、水肿,触之易出血,粘液脓性分泌物,官颈拭子涂片在1000倍显微镜下平均每个视野中多形核自细胞>10个等宫颈炎表现作为临床观察指标。当MPC临床诊断确立后,有条件应进行病原体检测,便于找到病因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有关粘液脓性宫颈炎的病原体,目前国内外学者认为主要是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
颈椎病诊断标准
1.颈型
(1)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
(2)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具有“双边”、“双突”、“切凹”、“增生”;
(3)除外颈部扭伤(落枕)、肩周炎、风湿性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2.神经根型
(1)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压颈试验或上肢牵拉试验阳性;
(3)X线片显示颈椎曲度改变、不稳和骨赘形成;
(4)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
(5)临床表现与X线片上的异常所见在节段上相一致;
(6)除外颈椎骨实质性病变(结核、肿瘤等)、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周炎、网球肘、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3.脊髓型
(1)临床上有脊髓受压表现,分为中央及周围两型。中央型症状先从上肢开始,周围型症状先从下肢开始,又分轻、中、重三度;
(2)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多有骨质增生,椎管矢状径出现狭窄;
(3)除外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4)个别鉴别诊断困难者,可作脊髓造影检查;
(5)有条件者,可作CT扫描检查。
4.椎动脉型
(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2)旋颈试验阳性;
(3)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4)除外耳源性和眼源性眩晕;
(5)除外椎动脉Ⅰ段(进人C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Ⅲ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6)除外神经官能症、颅内肿瘤等;
(7)确诊本病,尤某是手术前定位,应根据椎动脉造影检查;
(8)椎动脉血流图及脑电图仅有参考价值。
5.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
6.其他型:颈椎椎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经食管钡剂检查证实)等。
患白内障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一、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白内障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白内障的诊断及处理。
二、诊断原则有明确的化学、物理等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史,以眼晶状体混浊为主要临床表现,参考作业环境调查和空气中化学物质浓度测定及辐射剂量的测量资料,综合分析,排除其他非职业因素所致眼晶状体改变,方可诊断。
三、观察对象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a)彻照法检查,晶状体周边或后极部有点状暗影;b)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晶状体周边或后极部有点状混浊,皮质尚透明;或晶状体后极出现水疤样改变。一般无视力障碍。
淋病诊断标准
根据性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一般可确定诊断。
本病应与生殖道衣原体感染、念珠菌性阴道炎及滴虫性阴道炎等进行鉴别。生殖道衣原体感染临床表现较强,淋球菌检查阴性。需注意的是临床上两者常并存,常导致患者迁延不愈。另外,在培养阳性后,可进一步做药敏试验 (包括用纸片法或平均抑制浓度(MIC)测定,以及β一内酰胺酶试验),以确定淋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合理选择用药。
一、病史和临床表现
尤其是与淋病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二、实验室检查
淋球菌实验室检查包括涂片、培养、抗原检测、药敏试验、PPNC测定及基因诊断。
(一)涂片检查
取患者尿道分泌物或宫颈分泌物,作革兰氏染色,可在多形核白细胞内找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对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的单纯淋菌性前尿道炎男患者来说,涂片法阳性率在90%左右,可以作出初步诊断。女性宫颈分泌物中杂菌多,涂片法找淋球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阳性率仅为50%-60%,且有假阳性。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培养法检查女病人慢性淋病的分泌物中淋球菌较少,阳性率低,取前列腺按摩液可以提高检出率。
咽部涂片即使发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也不能诊断淋病,因为其他奈瑟菌属在咽部是.正常的菌群。对症状不典型的涂片阳性应作进一步检查。
(二)培养检查
淋球菌培养对症状很轻或无症状的男性、女性病人都是较敏感的方法,只要培养阳性就可确诊。在基因诊断问世以前,淋球菌培养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筛选淋病的惟一方法。
(三)抗原检测
1.固相酶免疫试验(EIA):用来检测临床标本中的淋球菌抗原,在流行率很高的地区而又不能作淋球菌培养或标本需长时间运送时使用。可以在妇女人群中用来诊断淋球菌感染。
2.直接免疫荧光试验:该法检测淋球菌外膜蛋白I的单克隆抗体。但目前这种方法的敏感性不高,特异性差,加之实验人员的判断水平受限,故尚未能被推荐用来诊断淋球菌感染。
(四)核酸检测
用PCR方法检测淋病奈瑟菌DNA片段,敏感性及特异性高,但应注意防止污染造成的假阳性结果。
(五)药敏试验
(1)纸片扩散法:测定淋球菌对该药的敏感性。将药纸片贴在涂有淋球菌的培养基上,如果淋球菌对此药敏感,则生长被抑制,纸片周围形成一透明的抑菌圈。可根据抑菌圈大小判定淋球菌对该药的敏感性。
(2)琼脂稀释法:测定淋球菌对该药最小抑菌浓度。将待检菌株种于含有不同抗菌药物及浓度的琼脂平皿上,药物浓度高则淋球菌被抑制,浓度低时淋球菌生长,据此测定最小抑菌浓度。
(3)PPNG测定:①青霉素琼脂法,产酶菌株分解青霉素使培养基颜色由红变黄;②碘量法,产酶菌株能使碘淀粉复合物蓝色完全消失;③纸片酸度定量法,产酶菌株使滤纸颜色由紫变黄。
三、鉴别诊断:
1.非淋菌性尿道炎:病原体主要为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潜伏期较长,为7~21天,症状轻微,无全身症状。尿道分泌物较少或没有,为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稀薄。
2.念珠菌性阴道炎:主要临床症状为外阴和阴道瘙痒。白带增多,呈白色水样或凝胶样。阴道粘膜充血、水肿、有白膜粘附,白膜脱落处有轻度糜烂。白膜镜检可见到孢子和菌丝。
3.滴虫性阴道炎:主要临床症状为阴道瘙痒,分泌物多呈泡沫状。阴道粘膜及宫颈充血明显,有出血点,呈特征性的草莓状外观。阴道粘膜常出血,分泌物带血性。分泌物中可查出滴虫。
4.细菌性阴道炎:白带增多,呈灰色,均匀一致,pH值增高,有鱼腥味。涂片可见乳酸杆菌减少和革兰氏阴性菌增多。
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
1.尿微量白蛋白
正常人尿中有微量的白蛋白排出,但24小时内不会超过20毫克,当糖尿病患者发生肾脏损害时,从尿中排出的白蛋白就会增加,当24小时尿白蛋白的排出量为30-200毫克时说明肾脏已有病变。
2.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抗体、谷氟酸脱羧酶抗体
这些抗体的出现说明了患者体内存在着针对胰岛的自身免疫反应,若抗体阳性者多为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测定意义较大,如果发病已较长时间,抗体可能转为阴性。
3.糖基化血清蛋白或果糖胺
糖基化血清蛋白果糖胺是葡萄糖与血清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的产物,其水平的测定可反映测定前1-3周血糖浓度的平均水平,不受临时血糖浓度波动的干扰。其临床意义与糖基化血红蛋白相似。
4.血胰岛素及C肽
胰岛素β细胞所分泌的胰岛素原可被相应的酶水解生成胰岛素和C肽,因此血胰岛素和C肽都能反映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能力。胰岛素的测定会受到一些外源性胰岛素的干扰,例如测定注射过胰岛素或正在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而C肽的测定则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