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耳鼻进入小虫怎么办
宝宝耳鼻进入小虫怎么办
如果宝宝的耳朵进入了小虫,可以让耳朵在暗处稍微朝上,然后用手电照射,虫子有向有光的地方爬行的特点,虫子看见有光线照进来,就会自动爬出来。也可以用1~2滴滴耳药,滴入耳朵里杀虫,如果依然没有将小虫取出的话,就要去医院检查,让专业的医护人员取出宝宝耳朵里的小虫子。
如果进入鼻子的异物在鼻孔附近时,可以让宝宝压住另一个鼻孔,闭上嘴用力擤,用大量的气流将鼻子内的小虫冲出来。要是擤不出,就用卫生巾搔鼻子,让宝宝打喷嚏。要是异物还不出来,就要立即送到医院进行处理。
宝宝抓耳朵是怎么回事 原因5:耳朵进异物
宝宝表现:
可伴有哭闹,反射性咳嗽等。
宝宝好动,玩耍时可能会将一些小物件塞进耳朵;户外玩耍时,偶尔也可能有小虫钻进耳朵。细小异物入耳会让宝宝感到耳部不适,异物较大时,不仅会引起耳部疼痛,还可造成耳道感染,甚至影响听力。
处理方法:
如果是因异物入耳,家长应及时将宝宝送医院耳鼻喉科处理,切勿自行乱掏,以免导致异物越掏越深。
小虫进入耳朵怎么办
1、用手电筒照一照
如果是小虫飞入耳道,那么应该马上到暗处,用手电筒或擦亮火柴等来照有虫子的耳道,那么虫子见光后就会飞出来。
2、向耳内吹一口烟气
也可以使用烟熏方法驱赶小虫,向耳朵眼内吹一口香烟的烟气,将小虫呛出来;
3、耳内滴油
可以用是食油或甘油等滴几滴到耳内,过2-3分钟后,把头歪向患侧,那么小虫就会随着油淌出来。或者取生姜适量,捣烂取汁滴进耳内,或取食醋适量滴入耳内,随后虫子就会出来。
给宝宝捏鼻子能捏出高鼻梁
给宝宝乱捏鼻子可能会影响健康
鼻梁的高低是由遗传因素、发育速度、早期的营养、鼻外伤等因素决定的,目前并未有确切的科学根据证实经常捏提鼻骨可以让鼻子变挺。但是如果你经常给宝宝捏鼻子,还很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1.损害鼻粘膜
经常给宝宝捏鼻子,可能会影响宝宝呼吸,而且小宝宝的鼻腔粘膜娇嫩,给宝宝捏鼻梁的时候若用力不当,反而容易损害孩子的鼻黏膜、血管,引起炎性反应。此外,经常捏鼻子还可能会降低鼻腔防御功能,容易受细菌、病毒侵犯而得病。
2.引起中耳炎
婴儿的耳咽管较粗、短、直,位置比成人低,乱捏鼻子很可能会使鼻腔中的分泌物、细菌通过耳咽径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所以,家长们就别再轻信“捏一捏鼻梁会变高”的神话了,只要你基因好,孩子的鼻梁自然会长出来的,如果基因不够好,那也是没办法的事,等孩子长大再说吧。
小虫进入耳朵怎么办
随着近日天气变暖,小飞虫也活跃起来了。许多小虫尤其是飞蛾、蚊子等,很容易飞进人的耳朵里。
许多小虫都是趁人们晚上熟睡的时候跑入,医院常常在凌晨和清早接收到这样的患者。
由于耳道里的皮肤比较娇嫩,神经分布极为丰富,当小虫子在人的耳道内爬行、蠕动、挣扎等,人们常常感觉到耳道又痒又疼,非常难受。这些虫子在人的耳道内爬行时,往往还会给人们带来难以忍受的耳鸣。如果飞虫碰到耳道深处的鼓膜处,还会引起恶心、头晕、呕吐等症状。若小虫进入耳朵,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立刻用手去掏,医生提醒,这一方法是大忌,“虫子进入耳道后,用手去掏,它反而会往耳朵深处钻,使鼓膜受到伤害。如果没有外部刺激,虫子会相对安静一点。”自己不要乱掏,因为人不断触动耳道或者耳廓之时,会让虫子在耳道内乱爬,进一步增加痛苦。如遇小虫钻入耳朵内莫要慌张,千万不能用手去掏,要学会正确的自救方法。
几个坏习惯会让宝宝患上中耳炎
1、提捏鼻子
家长都希望宝宝长得乖巧可爱, 对于鼻子有点“塌”的宝宝,家长总觉得经常提捏他的小鼻子能改造鼻型,让鼻子“挺”一点。可是,原来这提捏小鼻子的小动作却很有可能会导致宝宝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究竟鼻子离耳朵那么远,怎么就捏出了中耳炎呢?
分析:大人经常捏孩子的鼻子,既可能损伤鼻腔的黏膜与血管,降低鼻腔自身的防御功能,增加细菌、病毒感染的机会,又容易使鼻腔中的分泌物因受到挤压,通过咽鼓管侵入鼓室而引起中耳发炎。
防范之策:“拔苗助长”?No!妈妈们也要提醒家中长辈戒掉随意提捏孩子鼻子的习惯。
2、躺着喂奶
有些奶水不足的妈妈便会用奶粉补救,常理认为,人工喂养的孩子发育一点也不会逊于母乳喂养同龄儿的。其实,人工喂养跟母乳喂养的宝宝是没有太大差别的,可是妈妈们必须要注意的是喂养的动作,如果平时习惯躺着喂奶,那么宝宝可是很容易会患上中耳炎的!
分析:小宝贝肠胃发育不完善,加上进食时吞进一些空气,故在喂养过程中或喂食后不久,常常会反胃,致使食道或胃里的食物反流入咽喉、口腔或鼻腔中。如果这时孩子处于平卧位,这些被污染的反流物就很容易通过咽鼓管侵入耳内,引起耳内黏膜发炎。
防范之策:妈妈喂奶要有一个好体位,如斜抱位、半卧位或坐位都可以,不可图省事而将孩子平放于床上喂食。
3、乱擤鼻涕
宝宝一旦得了鼻炎,鼻涕增多,家长便会经常给他擤鼻涕,可是,你们知道吗?这很有可能会让宝宝患上中耳炎,原因是擤鼻涕的方法不当惹下的祸。
分析:不少妈妈们为孩子擤鼻涕的方法不正确,常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由于孩子的两侧鼻孔都被捏住,鼻涕的出路被堵死了,便在外力的迫使下向鼻后孔喷出,通过咽鼓管而侵入中耳,其中的细菌、病毒趁机繁衍而引起炎症。据统计,大约有1/3的中耳炎患儿就是这样“造就”出来的。
防范之策:积极防治鼻炎;提倡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孩子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再用同法擤出另一侧。如果孩子鼻腔发堵,鼻涕不易擤出,可先用小儿专用的麻黄素滴鼻液滴鼻,待鼻腔通气后再擤。
4、滥用奶嘴
很多新妈妈都爱用没有奶瓶的“安慰奶嘴”让孩子安静入睡。可是,糟糕的是一段时间后,孩子莫名其妙地得上了中耳炎,迫使她放弃了安慰奶嘴。
分析:在调查了100位半岁到1岁半的小宝宝后,专家们发现连续6个月使用安慰奶嘴的宝宝,患上中耳炎的几率比不使用者高出30%以上。原因就在于:孩子频繁的吸吮动作很容易使病菌从鼻腔后端潜入咽鼓管,进而引发中耳炎症。
防范之策:一般半岁后,最迟再过10个月就应该让小宝贝停止使用安慰奶嘴,妈妈们可以用毛绒玩具来吸引孩子睡前的注意力,让他静静抱着入眠。
5、游泳不当
有些孩子在几岁大的时候,已在爸爸的言传身教下成了游泳高手,游泳池里经常可以看到父子俩的身影。不过,游泳不当,是很有可能让宝宝听力下降的。宝宝或许会有明显疼痛,耳朵里像灌了水一样咕噜咕噜作响,喉咙也不舒服。没错,这就是“急性中耳炎”了。
分析:孩子在游泳过程中容易呛水,池水趁机通过鼻腔-鼻咽-咽鼓管的途径侵入中耳,导致细菌感染而发炎。另外,池水还可直接流入耳朵,感染耳膜,进而株连中耳。
防范之策:选择清洁卫生的游泳池。游泳时戴耳罩,防止池水流入耳道。尽量避免呛水。
6、乱掏耳朵
有些有洁癖的父母,对宝宝耳朵的卫生也很讲究。除了天天洗浴外,还定期给宝宝掏耳朵。理由是耳屎不仅脏,而且妨碍听声音,必先除之而后安。终于有一天麻烦来了——宝宝发烧、耳痛,患上了中耳炎。
分析:耳屎的学名叫耵聍,是有生理作用的,它充当着耳道“门卫”的角色,阻止虫子、脏水等异物入侵;发挥“消声器”的作用,防止剧烈声波损伤鼓膜等。乱掏耳屎既破坏了它的生理作用,解除了耳道的“门卫”,为细菌随异物潜入中耳开了方便之门,又可能损伤耳道黏膜或鼓膜导致感染,并蔓延到中耳发生中耳炎。
防范之策:耳屎是耵聍腺分泌的,一般可随咀嚼、张口或打哈欠等活动,借助于下颌等关节的运动而自行脱落并排出于耳道,不必掏挖。如果确实过多,妈妈们可以为宝宝试一试较为安全的清除办法:
(1)在孩子临睡前滴入1~2滴耳药水。让孩子睡在床上或者抱在你的膝盖上,侧着头,使得病的耳朵在上面,妈妈先将滴耳剂摇晃均匀,然后一只手将孩子耳廓轻轻向后下方牵拉,使外耳道变直,另一只手将药液滴入2~3滴于耳道后壁,保持这种姿势2分钟,防止药水流出耳外。
(2)在得病的那只耳朵里塞一个用消毒棉球做成的耳塞。次日取出耳塞,耳屎一般会粘在上面而被清除掉。如果耳屎完全没有被清理掉,可以带孩子去医院进行专业处理。
7、吸入“二手烟”
有些宝宝患上了渗出性中耳炎,病因很可能就是爸爸经常在家里“吞云吐雾”,致使孩子吸入了大量的“二手烟”。
分析:渗出性中耳炎是儿童中耳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多见于2~6岁的儿童,是造成听力损害的一个重要因素。究其症结,就在于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对儿童娇嫩的中耳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使中耳内分泌的黏液增加、变稠,也使咽鼓管不通畅,从而造成中耳内积液,听力随之下降。时间长了,黏稠的积液会造成鼓膜粘连,发生传导性耳聋。
防范之策:爸爸要戒烟,至少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吸烟,也不要在孩子经常活动的室内吸烟,以杜绝“二手烟”之害。
宝宝耳朵进入异物后怎么办
一、宝宝耳朵意外及风险处理
1、不明东西进耳朵了
在宝宝2-5岁的阶段,比较容易发生异物进耳的意外。因为这个阶段的小宝宝比较调皮,经常会不小心将小物体往自己的耳朵里塞,如果是小豌豆、小玻璃弹等都能轻易塞进耳朵。及时爸爸妈妈及时发现了这些情况,第一时间是要保持冷静,千万不要自行给宝宝掏耳朵,试图把异物取出。
如果有尖锐的东东西帮宝宝掏耳朵,一不小心就会降异物推得更进一些,损伤鼓膜。父母毕竟不是专业的,非专业的操作存在很大的风险。第一时间该做的是让宝宝侧着身,轻轻抖一抖宝宝进异物的耳朵,看异物能否抖出来,一来能都出来就更好,二来不能抖出来也可以避免异物进入更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马上带去医院让医生把异物取出。
另外一种情况是,父母没有第一时间发现宝宝耳内有异物,待到宝宝自己觉得很不舒服有自行掏耳朵的行为,或是发现妈妈出现无原因的耳朵流水甚至耳道出血的情况时,一定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进行详细检查。
2、耳朵进水了
现在有不少爸爸妈妈会然自己的小宝宝去学游泳,因为游泳可以强身健体,增强宝宝的抵抗力。但是宝宝游泳时,耳朵的保护工作做好了吗?在一般正常的情况下,宝宝游泳时不必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但是如果的耳朵带有伤口的话,最好就停止游泳活动,或者给宝宝带上耳塞,防止水里的细菌进入耳朵,从而引发外耳道炎等疾病。
无论是宝宝游泳时而动进水了,还是妈妈给宝宝洗澡是不慎让耳朵进水了,爸爸妈妈都可以不要太担心,首先让宝宝侧头,耳道口朝下,妈妈用手轻轻的向后、向上的方向揪宝宝的耳郭,这样有助于让水尽快流出。也可以使用软绵棒,轻轻插入宝宝耳朵旋转,把水吸干,注意要固定好宝宝的头不要让他乱动。
二、宝宝耳朵疾病及治疗
1、感冒时耳朵很难受
人的五官都是息息相关的,如果耳朵不能听东西,嘴巴就不能说话,如果鼻涕多,吸鼻涕的时就能感觉鼻涕往咽部吞。而爸爸妈妈知道吗?连接鼻咽部和中耳的通道就只咽鼓管,大人们的耳朵位置比较高,鼻子位置相对低,所以咽鼓管是斜的,大约与水平面呈30°角,当患有感冒、发烧等疾病时,病菌不容易感染到耳朵,而引发耳疾。
但是,宝宝与成人不同。宝宝小的时候,他的咽鼓管尚未发育成熟,非常短,而且是平的,当宝宝感冒、发烧时病菌就很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到中耳,从而引发炎症。宝宝的鼻子于耳朵,虽然看是两个不同的器官,但它们的健康却息息相关。
所以,当宝宝有上呼吸道感染时,如流鼻涕、咳嗽、发烧,明明白白就要注意一下几点:
(1)当宝宝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是,要尽早治疗,防止诱发中耳炎。
(2)细心观察宝宝有无出现揪耳朵、摸耳朵的动作行为,如果有就及时就医。
(3)在宝宝患病期间,避免让宝宝乘坐飞机,因为飞机升降时回事中耳内部骤然变化,使宝宝耳朵更加容易被感染。
(4)如果宝宝有鼻涕,给宝宝擤鼻涕时,让张口小嘴来擤。如果鼻子于耳朵同时闭合,会是中耳压力增大,增加感染的几率。妈妈也可以让宝宝先擤一边的鼻涕再擤另一边。
2、耳朵发炎了
宝宝耳朵发炎的常见病是中耳炎和外耳道炎。中耳炎通常在宝宝1岁之后比较容易得,他们会在半夜里疼得厉害,宝宝会哭闹不止,不停地揪耳朵。大一些的宝宝还会说出耳朵里有水,堵得慌。一旦宝宝两周内有咳嗽、发烧、流鼻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妈妈应该考虑患了中耳炎,要尽快就医。
三、宝宝耳朵的保健
1、不要自行给宝宝掏耳朵
如果妈妈观察到宝宝的耳朵有耳屎等分泌物,就会马上用棉签或者其他搓尖的棉纸给宝宝掏耳朵,把“脏东西”清理干净。这样做是大错特错的,知道吗?其实只有外耳道的外侧二分之一处部分生产耳屎,在一般正常的情况下,宝宝可以通过咀嚼、张嘴等动作把耳屎排除。
此外,3岁以前的宝宝比较容易有耳屎,但是妈妈是不用刻意去清理。因为,耳屎是用来保护耳朵的,它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平时“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
加之,如果自行用棉签掏耳朵,存在把耳屎推入耳内的情况,万一推入了,就更加难以清理,处理不当甚至会伤害到鼓膜。妈妈们实在是觉得耳屎不干净,想帮宝宝清理的话,可以用清水给宝宝洗洗外耳。
2、用洋葱敷耳能止疼
有很多人知道,在切洋葱的时候,总会被它的气味呛到留眼泪,但却不知道切洋葱时散发出来的气味,可以促进血液的流通,并能迅速止疼,提升抵抗力。而且洋葱敷耳对于宝宝早期中耳炎治疗能起一定的辅助效果。
如果宝宝有中耳炎,妈妈可以先将洋葱剁碎,用干净、细密的纱布抱起来,然后放入微波炉稍微加热一下,再放在宝宝的二道口上敷。注意洋葱包和宝宝的耳朵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烫伤了宝宝的耳郭哦。
宝宝耳朵进虫子了怎么办 照明法引出虫子
如果在野外,不妨利用某些小虫向光性的生物特点,快速将孩子带到黑暗处,用手电、蜡烛或火柴等照明用品,朝宝宝耳朵内照射,虫子见到光亮便会爬出来。也可向耳朵眼里吹一口香烟,把小虫呛出来。
家长要注意预防小儿中耳炎
1、严防感冒。
预防感冒是预防中耳炎的基础,若不慎感冒应及时治疗。在感冒期间鼻腔内的分泌物会增多,此时不可用手捏紧鼻孔擤鼻涕,因为这样可增加鼻和咽部的压力,使鼻涕和细菌通过耳咽管进入中耳,感染中耳炎。
2、护理得当。
妈妈喂奶要有一个好体位,包括斜抱位、半卧位或坐位等,切忌躺着喂。生后6个月后要停止使用安慰奶嘴,代之以小布娃娃和小绒狗等玩具。经常躺着哭的宝宝,妈妈要用消毒棉棒及时将耳朵蘸干。给宝宝洗澡或洗头时,要用手堵住外耳道口,防止污水流入耳道。
3、家人不要在宝宝室内或当着宝宝的面吸烟,并戒除乱捏小鼻子的习惯。
4、选择清洁卫生的游泳池,游泳时戴耳罩,尽量避免呛水。
5、保持宝宝的鼻腔清洁。
小宝宝可用医用吸鼻器吸出鼻腔中的黏液,大宝宝应教会擤鼻涕。擤鼻涕的正确方法: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再用同法擤出另一侧。如果鼻腔发堵,鼻涕不易擤出,可先用浓度淡的麻黄素滴鼻液滴鼻,待鼻腔通气后再擤。
6、正确对待耳屎。
宝宝耳屎大多可随咀嚼、张口或打哈欠等活动,借助于下颌等关节的运动自行脱落并排出耳道,不必掏挖。如果确实过多,甚至造成耳部堵塞时,可先试一试较为安全的清除办法:第一步,在宝宝临睡前滴入1-2滴耳药水;第二步,在病耳塞一个用消毒棉球做成的耳塞,次日取出,耳屎可能粘在上面而被清除掉。若此法无效,须到医院请医生处理。
几个坏习惯会让宝宝患上中耳炎
让宝宝聆听这个世界的一切美好,是妈妈们的心愿。但是,您在生活中的一些“小动作”,却极有可能伤害宝宝耳朵健康,一定要注意!
宝宝的听力开始得很早,甚至起始于胎儿期。近年来,儿童早期教育研究者认为,胎儿在母腹内已有听觉,早期听觉刺激是胎教的主要方法之一。
可是,你们知道吗? 父母们的一些坏习惯总是会导致一些难以令人察觉的危害发生。为了宝宝们的健康成长,妈妈们一定要密切注意了。以下这7种坏习惯,随时会让宝宝患上中耳炎!
1、提捏鼻子
家长都希望宝宝长得乖巧可爱, 对于鼻子有点“塌”的宝宝,家长总觉得经常提捏他的小鼻子能改造鼻型,让鼻子“挺”一点。可是,原来这提捏小鼻子的小动作却很有可能会导致宝宝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究竟鼻子离耳朵那么远,怎么就捏出了中耳炎呢?
分析:大人经常捏孩子的鼻子,既可能损伤鼻腔的黏膜与血管,降低鼻腔自身的防御功能,增加细菌、病毒感染的机会,又容易使鼻腔中的分泌物因受到挤压,通过咽鼓管侵入鼓室而引起中耳发炎。
防范之策:“拔苗助长”?No!妈妈们也要提醒家中长辈戒掉随意提捏孩子鼻子的习惯。
2、躺着喂奶
有些奶水不足的妈妈便会用奶粉补救,常理认为,人工喂养的孩子发育一点也不会逊于母乳喂养同龄儿的。其实,人工喂养跟母乳喂养的宝宝是没有太大差别的,可是妈妈们必须要注意的是喂养的动作,如果平时习惯躺着喂奶,那么宝宝可是很容易会患上中耳炎的!
分析:小宝贝肠胃发育不完善,加上进食时吞进一些空气,故在喂养过程中或喂食后不久,常常会反胃,致使食道或胃里的食物反流入咽喉、口腔或鼻腔中。如果这时孩子处于平卧位,这些被污染的反流物就很容易通过咽鼓管侵入耳内,引起耳内黏膜发炎。
防范之策:妈妈喂奶要有一个好体位,如斜抱位、半卧位或坐位都可以,不可图省事而将孩子平放于床上喂食。
3、乱擤鼻涕
宝宝一旦得了鼻炎,鼻涕增多,家长便会经常给他擤鼻涕,可是,你们知道吗?这很有可能会让宝宝患上中耳炎,原因是擤鼻涕的方法不当惹下的祸。
分析:不少妈妈们为孩子擤鼻涕的方法不正确,常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由于孩子的两侧鼻孔都被捏住,鼻涕的出路被堵死了,便在外力的迫使下向鼻后孔喷出,通过咽鼓管而侵入中耳,其中的细菌、病毒趁机繁衍而引起炎症。据统计,大约有1/3的中耳炎患儿就是这样“造就”出来的。
防范之策:积极防治鼻炎;提倡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孩子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再用同法擤出另一侧。如果孩子鼻腔发堵,鼻涕不易擤出,可先用小儿专用的麻黄素滴鼻液滴鼻,待鼻腔通气后再擤。
4、滥用奶嘴
很多新妈妈都爱用没有奶瓶的“安慰奶嘴”让孩子安静入睡。可是,糟糕的是一段时间后,孩子莫名其妙地得上了中耳炎,迫使她放弃了安慰奶嘴。
分析:在调查了100位半岁到1岁半的小宝宝后,专家们发现连续6个月使用安慰奶嘴的宝宝,患上中耳炎的几率比不使用者高出30%以上。原因就在于:孩子频繁的吸吮动作很容易使病菌从鼻腔后端潜入咽鼓管,进而引发中耳炎症。
防范之策:一般半岁后,最迟再过10个月就应该让小宝贝停止使用安慰奶嘴,妈妈们可以用毛绒玩具来吸引孩子睡前的注意力,让他静静抱着入眠。
5、游泳不当
有些孩子在几岁大的时候,已在爸爸的言传身教下成了游泳高手,游泳池里经常可以看到父子俩的身影。不过,游泳不当,是很有可能让宝宝听力下降的。宝宝或许会有明显疼痛,耳朵里像灌了水一样咕噜咕噜作响,喉咙也不舒服。没错,这就是“急性中耳炎”了。
分析:孩子在游泳过程中容易呛水,池水趁机通过鼻腔-鼻咽-咽鼓管的途径侵入中耳,导致细菌感染而发炎。另外,池水还可直接流入耳朵,感染耳膜,进而株连中耳。
防范之策:选择清洁卫生的游泳池。游泳时戴耳罩,防止池水流入耳道。尽量避免呛水。
6、乱掏耳朵
有些有洁癖的父母,对宝宝耳朵的卫生也很讲究。除了天天洗浴外,还定期给宝宝掏耳朵。理由是耳屎不仅脏,而且妨碍听声音,必先除之而后安。终于有一天麻烦来了——宝宝发烧、耳痛,患上了中耳炎。
分析:耳屎的学名叫耵聍,是有生理作用的,它充当着耳道“门卫”的角色,阻止虫子、脏水等异物入侵;发挥“消声器”的作用,防止剧烈声波损伤鼓膜等。乱掏耳屎既破坏了它的生理作用,解除了耳道的“门卫”,为细菌随异物潜入中耳开了方便之门,又可能损伤耳道黏膜或鼓膜导致感染,并蔓延到中耳发生中耳炎。
防范之策:耳屎是耵聍腺分泌的,一般可随咀嚼、张口或打哈欠等活动,借助于下颌等关节的运动而自行脱落并排出于耳道,不必掏挖。如果确实过多,妈妈们可以为宝宝试一试较为安全的清除办法:
(1)在孩子临睡前滴入1~2滴耳药水。让孩子睡在床上或者抱在你的膝盖上,侧着头,使得病的耳朵在上面,妈妈先将滴耳剂摇晃均匀,然后一只手将孩子耳廓轻轻向后下方牵拉,使外耳道变直,另一只手将药液滴入2~3滴于耳道后壁,保持这种姿势2分钟,防止药水流出耳外。
(2)在得病的那只耳朵里塞一个用消毒棉球做成的耳塞。次日取出耳塞,耳屎一般会粘在上面而被清除掉。如果耳屎完全没有被清理掉,可以带孩子去医院进行专业处理。
7、吸入“二手烟”
有些宝宝患上了渗出性中耳炎,病因很可能就是爸爸经常在家里“吞云吐雾”,致使孩子吸入了大量的“二手烟”。
分析:渗出性中耳炎是儿童中耳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多见于2~6岁的儿童,是造成听力损害的一个重要因素。究其症结,就在于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对儿童娇嫩的中耳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使中耳内分泌的黏液增加、变稠,也使咽鼓管不通畅,从而造成中耳内积液,听力随之下降。时间长了,黏稠的积液会造成鼓膜粘连,发生传导性耳聋。
防范之策:爸爸要戒烟,至少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吸烟,也不要在孩子经常活动的室内吸烟,以杜绝“二手烟”之害。
鼻涕多怎么办
很多家长反应,宝宝总是鼻涕多,不管是感冒与否,都有很多鼻涕无法控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那么,鼻涕多怎么办呢?当然应当找到宝宝鼻涕多的原因,如果没有感冒,那一定有别的原因引起鼻涕多,比如鼻窦炎,它常常是引起宝宝鼻涕多的通病,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治疗,否则,置之不理,可能给宝宝带来危害。
鼻涕多谨防是炎症引起的很多时候,一些家长总把宝宝鼻涕多的情况视为感冒,并且还让孩子服用一些感冒药,但是没有受到效果,鼻涕仍然很多,那么,鼻涕多怎么办呢?殊不知,鼻涕多的原因也可能是鼻窦炎引起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鼻窦炎为何会引起鼻涕多,会有哪些危害。制造“鼻涕虫”的罪魁祸首就是儿童鼻窦炎。鼻腔的上后两侧共有4对骨窦,统称为鼻窦,都通过小小的窦口与鼻腔相通。各种细菌、真菌一旦侵袭鼻窦腔内黏膜,引起窦腔内炎性病变,即发生了鼻窦炎。据相关统计,一些看似健康的患儿,鼻窦x线照片发现有约50%有鼻窦病变,其中至少有1/3的窦腔内有脓涕。、
宝宝一旦患了急性鼻窦炎,就会出现鼻塞,大量脓鼻涕,有些还会出现发热、拒食、咽痛、咳嗽、呼吸急促、烦躁不安,较大儿童可能会诉说有头痛,一侧面颊痛等症状。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彻底或反复发作。就会转变为慢性鼻窦炎,反复脓鼻涕、鼻塞、张口呼吸,甚至打鼾、头昏、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现象多有出现。由于儿童的身体发育未完善,抵抗力弱,鼻窦炎可以引起多种并发症。如鼻涕可以倒流入气管、支气管,引起支气管炎、肺炎;鼻窦炎与邻近肥大的腺样体、扁桃体相互作用影响,导致长期慢性缺氧,影响颌面、胸廓及智力发育,其他还有中耳炎、上颌骨骨髓炎等。鼻涕多怎么治疗呢?
专家指出:假如宝宝鼻涕不断,家长先不要着急,假如一般感冒愈一周后仍持续鼻塞、脓涕不断,就要考虑是否患上了鼻窦炎,应到医院耳鼻喉科检查确诊。1、父母在家可以帮孩子进行局部热敷及鼻腔蒸汽吸入的方法,改善鼻窦炎的症状。2、儿童鼻窦炎一般采取鼻滴药或喷药及口服药的保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要随便在药店给孩子买滴鼻液和消炎药。因为药店通常卖的是成人浓度的药品,并不适合孩子使用。3、对于迁延不愈的儿童鼻窦炎,还可以进行上颌窦穿刺术,并置管5~7天进行窦腔冲洗。如果合并鼻腔其他疾病,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应听从医嘱,选择适当时机进行手术治疗。
防治鼻窦炎的方法
1、 锻炼身体,营养平衡,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衣着保暖适度,减少感冒及其他急性传染病的发生,避免鼻窦黏膜肿胀,影响通气引流。
2、不要将异物塞入鼻腔,纠正抠鼻坏习惯,减少鼻外伤。
3、有特异体质的宝宝,如患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要尽量避开过敏原,积极治疗原发病。
4、不要到不清洁的水中游泳和跳水,以防止细菌流入鼻窦。可见,鼻涕多不能简单的判断为感冒引起的,也有其它原因引起的,因此,鼻涕多怎么办呢?首先应该到医院去检查原因,并且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加上生活中的配合,比如:多锻炼身体、加强营养,预防感冒等,都是可以避免鼻涕多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