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走出癌痛控制的误区

走出癌痛控制的误区

20世纪后半叶起,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癌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迅速增高。据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世界癌症年死亡已经超过700万,我国卫生部2000年统计,城市中癌症死亡已占首位,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超过140万。

由于很多癌症病人在发现时常常已不能进行根除性治疗,因此,who将姑息治疗列为癌症规划中4个重点之一。上海市恶性肿瘤防治规划也已把“癌症三阶梯止痛”及“癌症姑息治疗”列入规划,并把晚期肿瘤的收治列为上海市十大实事之一,在全市每区设立晚期肿瘤收治定点病房。日前,上海市抗癌协会还专门成立了“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进行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推广新技术,不断提高在姑息治疗领域中学术水平。

姑息治疗中又以癌症疼痛的治疗为突破口。为此,本刊特约专家撰文介绍有关癌痛控制问题。

癌症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70-80%的恶性肿瘤病人到了晚期,疼痛成了他们的主要症状。持续剧烈的疼痛常使病人睡眠不安,食欲减低,情绪低下,以致极度疲乏,全身衰竭,加重了肿瘤病情的不断恶化,形成恶性循环,不但给病人带来严重的痛苦,同时对家属、朋友乃至社会都造成极大的负担。由于不能忍受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接受抗癌治疗的意志。所以,控制疼痛可使肿瘤患者在有限的宝贵生命中,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而活得有价值。

资料显示:癌痛得不到控制是普遍现象,世界上每天至少有500万癌症患者忍受着癌痛的折磨,每年全世界接受抗癌治疗的成年人和儿童中50%的人有疼痛,而其中50%的人达到中到重度疼痛,30%的人为难以忍受的疼痛。我国现有癌症病人约240万人,每年新发癌症病人约180万人,因癌症而死亡的人约有140万人,其中有近100万人遭受着癌痛的折磨,因此癌痛的控制是个全球性的问题。

癌痛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是由于癌细胞向周围浸润性生长以后侵犯了神经组织以及癌细胞扩散转移到神经干、神经根、神经末梢等部位或侵犯了神经末梢的骨膜等组织引起的,另外,癌肿使肠道、胃等空腔脏器梗阻,造成张力增高,或者癌组织感染、溃疡、坏死等。肿瘤压迫、牵拉肌肉、肌腱等组织,也会引起疼痛。

根据引起癌性疼痛的原因可分为:直接由癌症本身引起(骨受累、神经受累、内脏器官受累):肿瘤压迫骨、神经、内脏,皮肤和软组织的肿瘤浸润或转移都可引起疼痛,其中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约占80%。

由癌症治疗引起的疼痛:外科治疗后如手术后瘢痕痛、幻肢痛等;化疗后静脉炎、神经病变、溃疡等;放疗后纤维化、神经损伤、放射性脊髓炎等。

间接与癌症相关的疼痛。如便秘、褥疮、肌痉挛等引起的疼痛。

与癌症无关的疼痛:由并发症引起或病人原来就有的疾病如痛风、关节炎等。

癌痛有办法治疗

癌性疼痛不同于一般的疼痛,引起癌痛的原因常较复杂。因此癌痛的治疗也不同于一般的急性疼痛,需要依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计划。通常,无论是原发性肿瘤或转移性肿瘤所引起的疼痛,既能控制肿瘤又能缓解疼痛的方案常是首选的方法。根据目前癌痛治疗的经验,治疗手段常分为两大类,即针对肿瘤本身的治疗和针对肿瘤并发症的治疗,而无论是选择什么样的方式,都有赖于各种疗法或综合疗法的有效性。

一、针对肿瘤本身的治疗: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可将大块肿瘤切除,从而可以解除压迫、梗阻等;达到止痛的目的。

放疗:对放射线敏感的肿瘤所产生的压迫与浸润,通过放疗有些甚至可达到根治的目的;而一些对放射线不敏感的肿瘤通过放疗可使部分肿块缩小,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化疗:一些对化疗敏感的肿瘤如:绒毛膜上皮癌、淋巴瘤、小细胞肺癌、白血病、卵巢癌、睾丸癌、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通过化疗可以缩小或消除肿块,从而解除压迫和梗阻,迅速缓解疼痛;对于一些晚期肿瘤病人,一般情况差,按规定没有化疗指症的,可采取小剂量分次给药的方法,尽可能适应病人的承受力,部分也可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同位素治疗:同位素治疗在癌性疼痛的治疗中有一定的作用,但不作为常规的首选。目前应用同位素治疗的肿瘤有:骨转移、甲状腺癌、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肝转移癌、慢性白血病。

内分泌治疗:通过内分泌治疗可以改变患者体内的激素水平,从而控制甚至消灭肿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或全部消除癌痛。内分泌治疗对激素依赖性肿瘤的疗效较确切,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甲状腺癌、睾丸癌等。但由于内分泌治疗起效时间往往较长,应配合其他治疗方法。

二、癌痛的药物治疗止痛药物配合其他辅助用药是控制癌症疼痛的主要手段,药物应用得合理,可使90%患者的癌痛得到较满意的缓解。因此who在80年代初即建立并推行了“癌症三阶梯止痛法”,经过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这一方案已在国际上被广泛接受。我国也在90年代起开始引进三阶梯止痛法,其具体原则是:

口服给药:在可能的情况下,力争口服给药,因为口服给药方便、经济;既可避免创伤给药的不适,又能增加患者的独立性。阿片类药物有多种剂型,若患者不能口服,则可选择直肠或经皮的无创的给药途径。只有在上述方法都无效时才考虑肠道外给药。阿片类药物口服时吸收慢,峰值较低,不易产生药物依赖性。

按阶梯给药:在正确评估疼痛的基础上,根据疼痛程度的不同,按顺序选择不同程度的止痛药。

一阶梯止痛药物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非阿片类药物为主,用于转至中度疼痛的患者;如果不能很好止痛,则升高到第二级,即在非阿片类药物的基础上加上弱阿片类药物。如疼痛仍未控制或继续加剧,则应用以吗啡为代表的强阿片类药物,也可同时加上非阿片类药物,后者还可增加阿片类药物的止痛效果,并减少其用量。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加上辅助用药,如抗惊厥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物等。

按时给药:即有规律地按规定的时间间隔给药,而不是只在有疼痛时给药,这样可以保证疼痛治疗的连续性,使患者避免不必要的疼痛。同时,应采用个体化原则,阿片类药个体差异大,用药应根据每一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分别给予,而没有统一的标准剂量,能使疼痛缓解的剂量就是最适剂量。此外,要注意具体细节,及时处理止痛药物的副反应,以获得最佳疗效及最小的副反应。

癌症止痛时的障碍因素

国际上以一个国家吗啡的消耗量作为判断这个国家疼痛控制的水平的标志。从我国麻醉药品的消耗量来看,与过去相比,虽然近12年来麻醉药品的医疗消耗量有了显著增加,但仍处于较低水平。1999年全国的吗啡消耗量是140kg,只占全球总量的0.7%,平均每人0.11mg,只有发达国家人均用量的0.6%,并且只有发展中国家的28.6%,在全球118个国家中麻醉药品医疗消耗量排名第102位。2000年和2001年吗啡的消耗量分别为162kg和213kg,虽然有了明显的增加,但增加的主要是用于手术后止痛用药,而用于癌痛的吗啡量并没有显著的增加,作为癌痛治疗的主要药物——吗啡用量的增减,无疑反映了我国癌痛治疗的进展状况,以上情况也说明癌痛治疗水平及麻醉药品的医疗消耗在我国仍亟待提高。目前在癌痛控制方面仍存在很多障碍因素。

医务人员方面的障碍主要是:对癌痛治疗的知识缺乏或重视不够,担心药物成瘾,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担心药品流失。

患者方面的障碍是:对疼痛的程度报告不准确,担心药物成瘾,经济原因,害怕副作用。

同时,麻醉药品供应和管理过严,对癌痛的治疗重视不够,宣传力度不够、培训面窄,生产、供货渠道少等,也成为癌痛治疗的障碍。

随着治疗模式的转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qol),已经越来越成为目前肿瘤学家们密切关注的问题。qol的评估也日益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qol的改善不仅要包括改善患者的躯体症状、心理痛苦,同时还应该包括各种治疗为患者带来的临床受益,即尽可能的使病人在获得最有效治疗的同时使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从而使患者得到最大的受益。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癌痛治疗的重要性;认真实施三阶梯止痛方案,走出癌痛控制的误区,让癌症患者无痛。

胃癌要走出的三大误区

认识胃癌误区一 得了胃病只要吃药就行

医生指出,其实胃癌早期患者大概有百分之八十是没有症状的,少数胃癌患者有症状的也极易同一些胃炎、胃溃疡等胃病相混淆,不能当时就确诊为胃癌的。所以,小编在这里提醒各位朋友啦,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地根据既往经验和症状来判断自身疾病,自行买药解决,这极有可能干扰胃癌疾病的早期诊断。

认识胃癌误区二 手术切除部分胃后不会再得胃癌

我们的胃在大部分被切除后,仍然是有可能得胃癌的,这个在目前医学临床上叫做残胃癌。残胃发生癌变的原因有胃黏膜的屏障作用遭损坏,残胃中致癌的亚硝基化合物浓度增大,吻合时的刺激和张力很高的结扎等因素。因此不能因胃切除就对胃癌疾病掉以轻心,建议术后五年期内争取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

认识胃癌误区三 年轻人总是胃疼是因为饮食不当

胃癌的发病率虽然在中老年人群体中较高,但是根据目前国内多家医院研究数据报道显示,35岁以下的年轻人的胃癌发病率也已经高达百分之六到十一了,而且胃癌的恶性程度较高。由于现在年轻人学习工作压力大,休息、饮食不规律,胃溃疡等胃病发病率并不低,所以,当出现不明原因的上腹部不适、腹胀、隐痛、饱胀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食欲差、困倦、易疲劳、进行性消瘦与贫血,柏油样大便甚至呕血,切记要及时上医院检查。

走出胎教误区

目前,早期教育的概念已由婴幼儿追朔到胎儿时期,许多准父母已意识到胎教的重要性,胎教方面的书籍及音像资料也层出不穷,令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胎教作为早期教育的一段重要时期,其施教时间、内容及方式必须符合胎儿的生长发展规律,科学胎教,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误区一:胎教实施越早越好 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生理发展直接影响并制约着胎儿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脑电科学研究表明,胎儿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才能具备,到胎儿8个月时才呈现出与新生儿相同的脑电图,大脑皮层区域才有了各自特殊的功能,指挥胎儿听、嗅、发音等器官的活动,并具有连续性和初步的节律性,使得对胎儿实施相应的有规律的教育成为可能。据胎儿研究工作者研究证实,胎儿末期(8个月左右)就已有了听觉记忆。所以,胎教的最好时间应选在胎儿8个月(孕32周)以后。

误区二:依赖音像资料就可以做好胎教 如上所述,胎儿在妊娠末期只会有一定的听觉记忆,且此时胎儿的检测、辨别和定位等基本听觉能力还极为有限,只能对语言和音乐两种听觉刺激进行初步的感知和信息加工;语言胎教方面:西方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证实,由于胎儿早期特殊接触经验的影响,胎儿对言语的偏好甚于非言语,对母亲声音的偏好甚于陌生人的声音,对母语的偏好甚于另一种语言,对某种熟悉的言语刺激的偏好甚于不熟悉的言语刺激。

误区三:胎教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胎教的实施要遵循胎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不能随意进行。

胎教实施过程中主要须注意以下事项:第一,胎教要适时适量。要观察了解胎儿的活动规律,一定要选择胎儿觉醒时进行胎教,且每次不超过10分钟;第二,胎教要有规律性。每天要定时进行胎教,让胎儿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同时也利于出生后再认,为其它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三,胎教要有情感交融。在施教过程中,母亲应注意力集中,完全投入,与胎儿共同体验,达到与胎儿的身心共振共鸣,不仅利于胎儿的也利于母亲自身身心的健康,建立起最初的亲子关系。总之,胎教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语言、音乐学习的过程,也是胎儿对母亲形成依恋关系的过程。

走出丰胸误区

1、内衣错误穿法

内衣不仅是塑造胸型的最佳利器,更是丰胸的第一步,如果你穿着过大或者过小的不适合自己的内衣,那么长期胸部受到挤压和放纵的话,胸部自然会受到影响,以及变小,所以最好是在购买内衣的时候亲身试一下,这样才能让胸部更加健康丰满。

2、错误的胸部按摩

在丰胸中,很多MM会选择对胸部按摩来实现丰胸的目的,但是在方法中却不知道有所要求,胡乱的对胸部一顿乱按,手法不对、穴位也没找对,这样的错误按摩手法不仅起不到任何的丰胸作用,反而还会让胸部受到伤害。

鼓励癌症患者说痛

全国第十五届肿瘤防治宣传周。肿瘤专家在此间举行的宣传活动上提醒,临床上发现,大多数中晚期癌症患者由于种种原因而强忍疼痛,其实癌痛不仅可以通过治疗得到控制,还能促进病情好转,改善生活质量,应鼓励患者说出癌痛。

今届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是“规范癌痛治疗,提高生命质量”。专家指出,由于“忍痛”观念和对吗啡类药物的“成瘾恐惧”,大多数癌疼患者有了疼痛选择强忍,大部分中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未得到有效治疗。

我国每年新发癌症患者约180万,其中62%伴有疼痛,80%的中晚期癌症患者伴有疼痛,且以中、重度疼痛为主。武汉同济医院肿瘤中心主任于世英教授指出,从科学角度看,不止痛对于晚期的癌症病人来说是一种自我残害,尤其对那些因疼痛而无法正常饮食和睡眠的病人来说,长此以往身体抵抗力急剧下降,癌症势必进一步恶化。

虽然目前癌症疼痛治疗存在一些困难,但合理利用现有的医疗知识、药物及止痛治疗方法,大多数癌症疼痛患者的痛苦都可以得到有效缓解,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将得到较大改善。

防治痛风走出十大误区

误区一:尿酸高就一定得痛风

很多人在体检时查出血尿酸含量偏高,也就是高尿酸血症,就觉得自己一定得了痛风。其实并非如此,只有血液中的尿酸含量偏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的滑膜上,引起关节滑膜发炎时才导致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一般来讲,高尿酸血症的人中约有10%会发生痛风。此外也有个别痛风患者验尿酸的结果并不高。高尿酸血症只要注意饮食或找出原因予以矫正,尿酸值可能会恢复正常,通常不需要药物治疗。

误区二:限制高嘌呤就防痛风

有数据表明,50%以上的痛风患者体重超标,约3/4合并有高血压或高血脂。所以,单纯控制饮食是不够的,减轻体重、治疗并发疾病、避免使用利尿剂等尤为重要。另外,很多患者注意了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海鲜、动物内脏等,但忽视了对甜食摄入量的控制,使体重失控,痛风发作在所难免。

误区三:只有中年男性得痛风

确实,现在95%的痛风患者是男性,且高发年龄段为30岁以上。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了,饮食中嘌呤含量也越来越高,很多年轻人不注意饮食,也患上了痛风。我们在临床上已经发现多例20多岁的男性痛风患者。女性由于雌性激素能够促进尿酸排泄,患上痛风的几率比男性要低很多。但更年期后,女性雌性激素水平降低,因此对于痛风也不能麻痹大意。

误区四:迅速把尿酸降至正常

治疗痛风时,患者常会急切想要把升高的血尿酸迅速降至正常范围。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尿酸水平的骤然降低有时反而会加剧痛风的发作。这是因为血尿酸突然降低会导致已经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不溶性尿酸盐结晶脱落下来,引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这种情况也叫做转移性关节炎。因此在治疗初期一般使用小剂量的降尿酸药物,逐渐增加到足量。

误区五:发作期使用抗生素

有些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看到患处红肿热痛明显,误认为是细菌感染所致,使用抗生素治疗痛风;实际上,抗生素对尿酸的代谢是不起作用的。症状的缓解很可能是由于痛风的初期症状自动痊愈造成的。一般来讲,对于痛风急性发作的治疗主要是用一些非抗生素类的抗炎镇痛的药物,缓解病人的剧烈疼痛以及消除由尿酸结晶引起的关节非感染性炎症;再服用一些控制尿酸代谢的药物,帮助体内的尿酸代谢恢复平衡。

误区六:饥饿也能抗痛风

大多数患者认为,既然痛风通常是由于摄入含高嘌呤的食物所诱发的,那么,少吃东西,通过饥饿疗法就能降低血中尿酸水平。其实人在饥饿状态下,有机酸(如β-羟丁酸、自由脂肪酸、乳酸等)的产生增多,这些有机酸对肾小管分泌尿酸起竞争抑制作用而使尿酸排泄减少,容易出现高尿酸血症。所以饥饿不仅不能降低尿酸,反而使尿酸水平升高。

误区七:排酸肉不升高尿酸

尿酸的来源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两个来源,前者通过体内氨基酸、磷酸核糖及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合成尿酸和核酸分解代谢产生尿酸。约占体内总尿酸的80%。后者是从食物中核苷酸分解而来。约占体内总尿酸的20%。由于排酸肉只是肉中的乳酸含量减少,并未影响肉中的蛋白质及核酸,所以食用排酸肉同样可以引起体内尿酸水平的升高。

误区八:痛风发作尿酸一定高

约30%的痛风病人血尿酸值是在正常范围之内的。痛风发作时即使尿酸在正常范围,也要按痛风发作处理。做出正确的判断需要一定的临床经验。同样,血中尿酸过高的人,有关节疼痛也不一定就是痛风。

误区九:没症状时不用治疗

患痛风的人较血尿酸正常者易产生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有材料显示,痛风患者合并高血压者约为58.8%、合并糖尿病及糖耐量减低为22.1%、合并高脂血症者为75.5%、合并冠心病者为15.6%、脑梗逝世者为2.1%。所以痛风需要长时间规范用药,否则很容易发展致关节畸形和肾功能不全。

误区十:痛风患者不能吃肉

很多痛风患者都以为,只要掌握饮食,不吃肉,多吃青菜,痛风就不发作。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只会给身体留下更大的隐患,更会加重痛风的病情。

蛋白质和脂肪是人体主要组成物质,如心脏、胃肠等消化道平滑肌,参与代谢的各种酶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人体每天都要补充含蛋白质的食品,以弥补损耗流失的蛋白质。其中,动物蛋白的质量要远高于植物蛋白,更利于人体吸收。

走出肺癌的三种大误区

吸着:认为肺癌与吸烟无关

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目前其发病率正以每年0.5%的速度增长。肺癌将成为21世纪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占位性疾病。吸烟是引发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观点已无可置疑。有资料表明,大约85%~90%的肺癌患者都是“烟民”。不管他们是吸两头拧的自制卷烟,还是吸普通的带或不带过滤嘴厂家生产的卷烟,都不可能逃脱烟雾的伤害。对于烟雾颗粒和被污染的空气进行化学分析发现,其中含有50多种致癌物质。可见,戒烟确实是预防肺癌的最有效

措施。

挨着:肺部不适不检查

胸痛、咳嗽或伴有痰中带血是肺癌的常见症状或叫“基础症状”。在肺癌早期,胸痛、咳嗽不一定表现得那么明显,以至于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挨几天就好了,或认为是炎症,吃点消炎药就没事了。结果,不去医院进行检查,造成“大意失荆州”的情况屡见不鲜。有资料显示,在被确诊的肺癌患者中,仅有20%的患者处于疾病早期,而80%的患者病情已发展到中晚期。其实,如果能做到早检查、早诊断、早手术治疗,肺癌的5年无瘤生存率可达60%~90%。可见,一旦肺部出现可疑症状,及时上医院进行诊治是非常必要的。

等着:中晚期肺癌不再治

由于一些肺癌患者没有及时进行诊治,当确诊时疾病已经发展到中晚期,其中不少患者病情已经累及心脏及大血管。于是又有一些人认为既然病情已经发展到中晚期,治与不治是一样的。其实不然。统计资料表明,晚期肺癌患者如果不进行治疗,仅能生存3~4个月,而采取手术等综合治疗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提高,部分患者甚至能生存3~5年。可见,治与不治结果大不一样。特别是那些患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如果无远处淋巴转移,病变仅侵及临近脏器(如心脏、大血管、食道等),行程度不等的根治性手术,能够达到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组织、保护正常组织器官功能的目的。

癌症治疗中常出现的五个误区

误区一:过度治疗

宁错杀三千,不放过一个,这是我国临床治疗癌症面临的普遍问题。我国癌症患者基数很大,许多患者根本无法得到正规的治疗与心理辅导。一般患者在专业肿瘤检测机构被确诊时,就要开始配合医生开展各项检查。然后医生会根据每个病人的病情程度选择私人化治疗方案。癌症病人并不能用简单统一的方式去进行治疗,而是应该集百家所长,将传统中医、现代新科技、常规化疗等结合起来。

误区二:控制肿瘤比控制疼痛重要

很多医生错误地认为,癌痛是患者必须要承受的,肿瘤治好了自然就不痛了。或者以为疼痛治疗只是治标,只能改善症状,意义不大;抗肿瘤治疗才是治本。他们认为控制肿瘤比控制疼痛更重要,只有当疼痛剧烈时才用镇痛药,而且镇痛治疗能使疼痛部分缓解即可。但事实上,对于患者而言,控制疼痛与控制肿瘤同样重要。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最好两者同步进行。因为只有把疼痛控制好,患者的状态才会好,才更有利于肿瘤的治疗。

误区三:不能服药就注射杜冷丁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把杜冷丁列为癌症疼痛治疗不推荐使用的药物。杜冷丁的镇痛作用强度仅为吗啡的1/10。其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的清除半衰期长,完全排出机体约需13个小时,且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与肾毒性。

持续使用杜冷丁不仅不会增加止痛效果,反而会使去甲哌替啶在体内大量蓄积,严重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患者出现谵妄、震颤、神志不清、惊厥等精神异常及呼吸困难,特别是对肾功能不全者,其毒副反应更大。有研究显示,长期使用杜冷丁止痛,患者容易成瘾。

误区四:肿瘤带来的痛苦是巨大的

癌症所带来的疼痛时癌症患者最为惧怕的症状之一,然而许多患者由于怕止痛药上瘾,破坏身体的神经系统,因此忍着剧痛不愿服药。TAP肿瘤检测专家指出,止痛对于癌症患者而言是最基本的一种需求。因此对癌症患者的疼痛治疗不应停止,而是让他们在生病期间尽量舒适的度过。

误区五:停药太快一定会出现戒断症状

临床实践证明,只要癌症患者疼痛得到控制或消除,随时可以减量或停用阿片类镇痛药,不会有戒断症状。吗啡日用量为30毫克~60毫克时,突然停药一般不会发生意外。对长期大剂量用药的患者采用逐渐减量停药的方法,即在最初的两天内减量25%~50%,以后每两天减量25%,直至日用量为30毫克~60毫克时停药。若出现比较严重的疼痛症状,应缓慢减量。

相关推荐

走出饮食保健误区

空腹喝奶 许多人清晨喝牛奶,认为这样能将营养成分全部吸收。其实,空腹喝奶会很快经胃和小肠排入大肠,结果各种营养成分来不及消化(消化食品)吸收就被排出体外。正确喝牛奶应是先吃一些食物再喝牛奶,而最佳时间为晚上睡前喝。 喜欢新茶 不少人认为新茶叶色鲜、味香、爽口,多饮对身体有益无害,其实不然,存放不足一个月的新茶叶含有未经氧化的多酞类、醛类和醇类较多,多喝对胃肠会产生刺激作用,引起腹胀、腹痛等症状,加重慢性胃炎患者的病情。 不吃酸菜 曾流行着“癌症(癌症食品)与酸菜有关”之说,因而人们怕吃酸菜。其实,酸菜发酸

走出感统训练误区

虽然越来越多的早期教育理论强调感统训练的重要性,人们对感统训练还是存在较多误区,例如: 1、 发现及治疗不及时,部分严重感统失调儿童因为学习困难,被认为是智力障碍。 2、 不看早教中心、亲子园感统课程是否科学合理,例如有的早教中心感统训练器械大多数都是规模小、结构简单的器械,对孩子们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实质上是坐在门口卖卡收费的感统游乐场;有的早教中心活动空间小,孩子活动不开,忽略了造成儿童感统失调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生活空间小活动不足。 3、 偏重专业的感统训练,忽视家庭养育方式、儿童生活环境或特殊

如何走出减肥误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身边大腹便便的肥胖者数量逐渐增多,比比皆是。特别是不少尚未成年的肥胖儿童数量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已经严重影响了这些未成年孩子的正常生活、学习及健康的成长。因此,减肥成为了肥胖者的一门“必修课”。很多人不惜重金想方设法的来努力的减肥,但往往由于减肥不得法,很多人却往往事倍功半,非但没有达到减肥的目的,反而“越减越肥”。特别是一些人通过节食减肥,殊不知,节食减肥的危害巨大,如果过度的通过节食减肥,往往会引发神经性厌食症、低血糖、贫血以及骨质疏松症、甲状腺机能亢进

走出睡眠误区

不可否认,失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然而由于人们对失眠的一些错误认识,延误了治疗,使病情加重,造成了治疗的困难。在上海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生何育生看来,要治疗失眠观念转变十分关键,那就必须要走出对失眠认识的误区误区一: 失眠不是病 失眠究竟是一种症状还是疾病?很多人认为失眠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根本无关紧要。因而在患病后不及时治疗或是讳疾忌医,致使病程迁延,增加了痛苦及治疗的困难。多数失眠患者对此认识上都存在着误区,认为晚一年半载治疗没有影响,只有5%的人能够因为失眠问题而主动到医生那里就诊。

走出夏季饮食误区

吃凉面 一般人都特别热爱四川的一种凉面,认为油少又干爽,适合夏天吃。其实,一碗凉面的热量竟有520卡,已经超过平常一顿正餐,这是因为凉面的芝麻酱是油,而辣油也是油,热量当然不会低。 聪明选择:为了少获得热量,你需要特别告诉老板,最好不要放辣油,当然,芝麻酱放一半就够了。 多吃水果 夏天是水果盛产期,一般人对水果没有戒心,就会大吃特吃。事实上,过食水果,水果中的糖也会让血液中的油脂升高。 聪明选择:夏天也是蔬菜生产期,吃些蔬菜水果沙拉也不错,让水果的份量少一点。 把鲜奶当开水喝 夏天天气热,胃口不好,可又需

走出减肥的误区

减肥误区1:减肥方式不科学例如腹泻减肥,人的正常排便是一天一次,腹泻排便的特点是排便次数增多,减掉的是水分而非脂肪,不但对身体危害极大,而且一旦停用,会迅速反弹,腹泻减肥还会令肌肤丧失弹性,极易造成皮肤松驰,久服大黄等致泻药物也容易影响健康。又如节食减肥,可使体重减轻,但反弹极快,还严重危害健康,轻则因营养不良导致体虚乏力,长期不吃主食引起中毒,重则发生神经性厌食症,甚至出现心脑病变。 减肥误区2:盲目追求减肥速度许多人确定减肥目标时,过于盲目,如每天减2公斤,或者一个月减15公斤等。殊不知,减肥速度太快

走出护肤五大误区

误区1:抹完保养,过一会就吸收了,真棒! 正解:不一定!吸收无法靠自己确认。 感觉保养品吃进皮肤,常常只是成份挥发,或是干掉分散在肌肤沟纹里,很多能创造假象的原料,异丙醇、挥发性的硅油和挥发性的油脂等等,能让你感觉很快被吸收渗透。事实上,肌肤是无法很快吸收保养品的,就算吸收,也只能吃进5%的量。 误区2:黏稠的精华一定比较滋润 正解:不一定,要看配方。 很多黏腻的产品,可能只是用增稠剂创造出黏腻的外观与触感,不见得比较滋润,也不见得涂上后能被肌肤吸收,而是为了消费者的感受,用配方使质地更浓稠,创造越浓稠越

正确保湿走出误区

NG1:角质要定期去,最好每周进行 去角质可以令皮肤重获新生,重现光采,但比如说在冬天,肌肤容易暗淡干燥,每周去角质就显得过于频繁,会令角质层越变越薄,失去储水能力以及难以抵抗外界环境的伤害,甚至导致脸部皮肤出现泛红、脱皮的状况。 教你做: 皮肤的清洁保养不妨趁机偷偷懒,把去角质的间隔期拉长,反而更养护皮肤。比如油性肤质的MM,1-2星期去一次角质即可;干性肤质的MM,甚至可以2-4星期去一次角质。磨砂类的去角质产品可以放在夏季使用,改换成温和、刺激性小的酵素类产品,或是敷泥土类的清洁面膜。皮肤有伤口的M

走出卵巢保养误区

之所以要保养卵巢,无非是因为这个器官对女性太重要了,首先它是个内分泌器官,雌激素等都是由它分泌的,一旦早衰或者紊乱,从月经到皮肤的状态都会受影响。 “卵巢保养”是当下最为时髦的女性保健概念,很多美容院都在做,就是把药物或者精油放在肚皮上,然后按摩,让药物渗透到卵巢。对此北门医院妇科主任王忠民表示,事实上由于卵巢的生理位置,这种常规的保养不可能起到太大的作用。卵巢位于腹部的最深层,一般的按摩根本触摸不到,药物渗透也很难达到。美容院通过按摩实现的“卵巢保养”如果真的有效的话,只能说经常接受按摩,身心在按摩时是

走出打鼾的误区

误区1:鼾声声音越响病情越重,只要鼾声轻就不要紧 鼾症的严重程度决不是依鼾声响度而定,而是以睡眠过程中呼吸紊乱频度和缺氧程度为依据。有的老年患者打鼾声音并不是很响,也不影响睡伴,但打鼾节律不均匀并伴有缺氧,这就不是小问题了,需要及时就医。 误区2:药物可以治疗鼾症 至目前为止,在国际范围内尚没有一个公认的药物可以用来治疗鼾症。市场上有一些用于鼻腔的药物虽然可以减轻鼾症,但效果很有限,且有一定的副作用,绝对不能说是治疗鼾症的好办法。 误区3:鼾症是治不好的 很多患者喜欢打听其他患者的治疗情况,听到疗效好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