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治疗后情况不同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治疗后情况不同
生理性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不需治疗可自行痊愈,痊愈后也不会出现复发的情况。
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经治疗后也会出现减轻后又加重的情况,还有可能出现痊愈后又反复复发的情况,很是麻烦。
小儿黄疸的危害大吗
需重视病理性黄疸的危害
专家解释,生理性黄疸通常是由于新生儿的肝脏功能不成熟而造成的。随着新生儿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加强,黄疸会自然消退,所以生理性的黄疸,家长一般不需要额外的护理,在孩子黄疸期间可以适量多喂温开水或葡萄糖水利尿。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可并发脑核性黄疸,通常称“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父母需要仔细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当出现特殊情况时,应及时送往医院,请求医生的帮助。
如何辨别小儿黄疸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
孩子患了黄疸家长如果能首先对黄疸的类型进行自我判断,则能够让宝宝得到最好的治疗。那么如何知道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黄疸呢?下面小编就教大家几个简易区分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家长们准确的作出判断。
第一,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
不同类型的黄疸出现的时间不同。生理性黄疸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3天左右出现,少数在生后第2天起就看到皮肤轻微发黄,或延迟到生后5天出现。以后症状会逐渐加重,通常于黄疸出现后第2—3天最为明显。而病理性黄疸通常在新生儿生后24小时内出现。如果一个新生儿生后几小时就出现黄疸,一般最早出现的部位是巩膜和面部,那么提示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第二,观察小儿黄疸的症状
黄疸程度的判断最主要靠测定血清胆红素的浓度来判定。生理性黄疸的最高值,是新生足月儿不应超过12mg%,早产儿不应超过15mg%。黄疸出现的顺序是最先从巩膜、面部、颈部然后蔓延到躯干和四肢。而病理性黄疸进展快,从面部逐渐波及到躯干、四肢,如果发现新生儿手足心均被黄染,多提示其血胆红素值超过12mg%。
此外,还有一个简单的判断黄疸程度的方法:如果仅仅是面部黄染则为轻度黄疸;如果躯干部皮肤黄染则为中度黄疸;四肢和手足心都出现黄染则可判定为重度黄疸。
第三,观察黄疸消退的时间
足月儿生理性黄疸一般在生后7—10天消退,最迟不会超过生后2周,早产儿可延迟至生后3—4周退净。而病理性黄疸的消退时间常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3周。如果足月新生儿生后2周仍有黄疸,无论血清胆红素是多少均提示是病理性的情况,家长最好带其到医院作必要的检查,以便找出引起黄疸的原因。
第四,注意其它细节
黄疸患儿除了有不同程度的黄染之外,还可出现一些伴随症状。如生理性黄疸其它各方面都表现正常,如吃奶、睡眠、哭声、大小便、体温等。而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精神状态明显不是特别好,有时候还出现了双眼往一个方向凝视或者惊叫或者抽搐。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几点家长基本可以在家自我判断黄疸的类型,让宝宝得到及时的治疗。
小儿黄疸治疗之病理性黄疸治疗方法:
( 1)光疗:是安全而疗效显著的方法,可给予24~48小时,必要时重复照射。注意光疗时患病的宝宝应裸体,但要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及生殖器。
(2)激素疗法:激素疗法可增加肝酶活力,促进葡萄糖醛酸与胆红素结合,并阻止抗原抗体反应,可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也可以口服。
(3)输血浆或白蛋白:血浆蛋白可与间接胆红素结合(1克白蛋白可结合15毫克胆红素),因而可减少间接胆红素与脑细胞结合,这样可以降低核黄疸的发病率。
(4)苯巴比妥作为酶诱导剂可激活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加速间接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化,剂量5毫克/千克体重/天,口服。
(5)中药治疗:菌陈黄(黄连、黄苓、黄柏、栀子、菌陈、大黄)或称6912的针剂静滴.或菌陈蒿汤口服。
以上就是关于小儿黄疸的治疗方法介绍,希望可以帮助都你们!
婴儿黄疸偏高怎么办
一般新生儿黄疸如果高,超过了正常值,那就属于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干预,一般是建议去医院,由新生儿科专科的医生,对宝宝做仔细的检查,必要时需要住院或者是吃药干预治疗,黄疸高家长还是不建议自己处理,因为家长一般都不知道新生儿什么时候属于病理状态,这种是最好是要专科医生对宝宝进行治疗干预,然后专科医生会指导宝宝的黄疸治疗的。
新生儿黄疸会反复吗
一、新生儿黄疸会出现反复现象吗?
一般来讲生理性黄疸不会反复,但是病理性黄疸如没有根治可能出现反复。如果新生儿的黄疸出现的时间早,在生理性黄疸减退后又重新出现而且颜色加深,同时伴有其它症状,就可能是病理性黄疸。它的症状为皮肤发黄,白眼球、泪水和尿液有时也呈黄色,如果新生儿精神倦怠、哭声无力、不吃奶时,应尽快去医院检查接受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护理。
二、病理性黄疸病因复杂,多数由溶血性疾病(如新生儿溶血症)、先天性疾病或严重感染性疾病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危害在于未结合胆红素水平与其大脑神经的损害是相一致的,即未结合胆红素越高,脑损害可能性越大。病理性黄疸出现反复对宝宝可能存在的威胁是很大的,家长不可以掉以轻心。
三、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出现的皮肤,巩膜及粘膜黄染!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通常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长到3~4周;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早,通常在24小时内出现。
四、少数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一周左右的时候黄疸非但没有消退的迹象,反而日趋严重,往往在生后2~3周达到高峰。但此时婴儿一般情况好,吃奶很好,体重也在上升,排黄色大便,也没有其他不适的表现。这时候就应该考虑为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有早期出现和晚期出现两种情况,早期出现的母乳性黄疸一般发生在生后第3~4天;晚期出现的母乳性黄疸常常紧接着生理性黄疸而发生,也可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又加重,通常在出生后7~14天出现。母乳性黄疸胆红素浓度一般不会太高,最高浓度约为15~25毫克,其高峰时间是生后2~3周,如继续喂母乳,高峰时间将持续4~10天后逐渐下降,约于生后3~12周降到正常,平均下降2.5毫克/天。
生理性黄疸检查
血清胆红素测定在生后1周内,均超过34.2μmol/L(2mg/d1)。足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值不超过205.23μmol/L(12mg/d1),早产儿较足月儿为重,峰值可达17l~205μmol/l(10~12mg/d1),但不超过256.5μmol/L(15mg/d1)。
鉴别诊断
与病理性黄疸相鉴别,注意观察黄疸出现时间和演变情况,如黄疸出现早,在生后24h内出现,黄疸消退晚,持续不退,或按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再现,或黄疸持续加重等等,均为病理性黄疸表现。临床伴有异常症状和体征的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因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应积极查明原因、积极退黄治疗。
宝宝黄疸多久退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可以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有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外在表现,新生儿黄疸又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不需要干预的,宝宝一般情况都还可以,一般生理性黄疸,足月儿是生后两到三天出现,四到五天达高峰,十天左右消退,一般黄疸持续时间是不超过两周,如果是早产儿它的持续时间会稍微长一些,但是一般黄疸是不超过四周的。如果是黄疸的进展快,程度会比较重,或者出现时间比较早,这时候可能要考虑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可能是由于某些病理因素导致黄疸的异常,根据它的病因不同,有没有及时干预治疗黄疸,它的消退时间也是不一样的。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1、从出现时间上区分:
生理性黄疸:足月儿(胎龄满37周不满42周的新生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早产儿(胎龄不足37周的新生儿)生后3~5天出现黄疸。病理性黄疸:在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
2、从持续时间上:
生理性黄疸:足月儿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病理性黄疸: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
3、从黄疸的程度上:生理性黄疸--黄疸程度较轻,黄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躯干部,而前臂、小腿、手心及足心常无明显黄疸。
病理性黄疸--皮肤呈金黄色,甚至桔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也有较明显的黄染。
4、从黄疸进展情况:生理性黄疸--黄疸进展较慢,每日胆红素升高< (5mg/dl)。病理性黄疸--在一天内加深很多,每日胆红素上升大于5mg/dl。
5、从一般情况:生理性黄疸--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食欲好,睡眠、哭声、精神状态和平常一样,体重渐增,大便及尿色正常。病理性黄疸:可伴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或精神差、嗜睡、两眼呆滞、吸奶无力、不吃奶甚至出现呻吟、尖声哭叫等。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或呈白色(白陶土样)者;尿液呈深黄色、茶色甚至酱油色。
6、对于黄疸消退后又出现得是病理性黄疸。
必须注意的是,在某些因素作用下,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也可以向病理性黄疸转化。
黄疸的症状
成因当血液中的红血球死亡,红血球中血红蛋白(Hemoglobin)的血红素(Heme)黄疸的症状会于肝脏的库弗氏细胞(Kupffer cells)及脾脏被转化为胆红素。胆红素经肝脏处理后,随胆汁分泌至十二指肠,最后透过消化系统,与粪便一同排出体外。
黄疸症可根据上述的血红素代谢过程分为三类:
肝前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当大量红血球被分解时出现的黄疸病症。
肝源性黄疸:当肝脏无法正常处理胆红素时出现的黄疸病症。
肝后性黄疸:当肝脏无法正常排除胆红素时出现的黄疸病症。
[编辑本段]新生婴孩的黄疸症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周内可能出现皮肤黄染,黄疸的症状这是由于体内胆红素沉积在皮肤 表面所致,医学上称之为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由于血液中的红细胞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寿命短,易被破坏,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新生儿发生黄疸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如果是生理性黄疸,不需要特殊处理就可以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是由于疾病所引起的,使胆红素的代谢出现异常,它发生在新生儿的特定时期,使生理性黄疸明显加重,并容易与生理性黄疸相混淆。病理性黄疸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黄疸可由细菌和其他病原体感染所致,如病毒、梅毒螺旋体、弓形虫等;非感染性黄疸有溶血性黄疸、胆道闭锁和遗传性疾病等。
除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外,还有一种新生儿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其特点为:黄疸程度较生理性高,黄疸持续时间长,有的可持续三个月之久。但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引起黄疸的其他病因可发现。停喂母乳后3天,黄疸下降明显。母乳性黄疸与肠道重吸收胆红素有关。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胆红素脑病。但值得注意的是:要诊断母乳性黄疸必须首先排除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的原因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所决定,胎儿出生后由于血氧分压突然升高,红细胞破坏很快,产生较多胆红素,而新生儿肝酶活力低,无法清除过多的胆红素,因而发生黄疸。
另一方面,新生儿黄疸多发生于母乳喂养的孩子,因此,母乳中的化学物质和激素是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又一原因,但这种黄疸多为生理性黄疸,对新生儿没有危害,应鼓励母亲继续母乳喂养。
鉴别诊断
与病理性黄疸相鉴别,注意观察黄疸出现时间和演变情况,如黄疸出现早,在生后24h内出现,黄疸消退晚,持续不退,或按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再现,或黄疸持续加重等等,均为病理性黄疸表现。临床伴有异常症状和体征的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因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应积极查明原因、积极退黄治疗。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出现时间不同
生理性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大多是在宝宝出生2-3天内出现,4-5天最严重。
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比生理性黄疸出现得早,通常在24小时内就会出现。
生理性黄疸的检查
相关检查
总胆红素(TBIL,STB) 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 红细胞血清总胆红素
血清胆红素测定在生后1周内,均超过34.2μmol/L(2mg/d1)。足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值不超过205.23μmol/L(12mg/d1),早产儿较足月儿为重,峰值可达17l~205μmol/l(10~12mg/d1),但不超过256.5μmol/L(15mg/d1)。
鉴别诊断
与病理性黄疸相鉴别,注意观察黄疸出现时间和演变情况,如黄疸出现早,在生后24h内出现,黄疸消退晚,持续不退,或按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再现,或黄疸持续加重等等,均为病理性黄疸表现。临床伴有异常症状和体征的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因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应积极查明原因、积极退黄治疗。
新生儿黄疸病治疗方法
一、新生儿黄疸找出黄疸原因,继续治疗。黄疸治疗不是一次蓝光能治好的,蓝光只能分解体表的胆红素,而不能分解体内的,所以一般来讲需要连多天进行蓝光治疗才行。
二、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出现的皮肤,巩膜及粘膜黄染,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通常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长到3—4周;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早,通常在24小时内出现。
三、一般来讲生理性黄疸不会反复,但是病理性黄疸如没有根治可能出现反复。如果新生儿的黄疸出现的时间早,在生理性黄疸减退后又重新出现而且颜色加深,同时伴有其它症状,就可能是病理性黄疸。它的症状为皮肤发黄,白眼球、泪水和尿液有时也呈黄色,如果新生儿精神倦怠、哭声无力、不吃奶时,应尽快去医院检查接受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护理。
四、生理性黄疸
由于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特点,即出生后胆红素的生成过多而代谢和排泄能力低下,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暂时性的、轻度的黄疸过程,称为生理性黄疸。其特点为: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多于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黄疸程度轻重不一,轻者仅限于面颈部,重者可延及躯干、四肢,粪便色黄,尿色不黄,一般无不适症状,也可有轻度嗜睡或纳差。
黄疸持续7—10天消退;早产儿多于生后3—5天出现黄疸,5—7天达高峰。早产儿由于血浆白蛋白偏低,肝脏代谢功能更不成熟,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慢,可延长到2—4周。
五、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考虑为病理性黄疸:①黄疸出现早:生后24小时内出现;②程度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6μmol/L(12.9mg/dl),早产儿>256.5μmol/L(15mg/dl);③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26μmol/L(1.5mg/dl);④进展快: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85μmol/L(5mg/dl);⑤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或退而复现。
生理性黄疸存在个体差异,也因种族、地区、遗传、和喂养方式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如东方人比西方人高,母乳喂养儿较人工喂养儿高。临床在鉴别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时,除血清胆红素为重要诊断依据外,必需结合病因和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