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急救要避开这10个误区
地震急救要避开这10个误区
头部外伤(颅脑损伤)出现的耳漏鼻漏忌堵塞
地震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有建筑物坍塌引起人体机械性外力伤害、掩埋窒息性损伤、震后水电火气等引起的次生伤害三个方面。震中由于打、砸、弹击、撞、撕拉、震动、挤压、碰跌等方式很容易引起颅脑损伤,颅骨骨折经耳朵和鼻子流出脑脊液,此时不少人习惯性的做法是仰起头或堵住。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导致颅内压升高,加重颅内损伤,并且回流液体也容易导致严重的颅内感染。
胸部有锐利物刺入忌拔
震中建筑物坍塌很容易导致锐利的器物刺入人体胸部,此时,很多伤者习惯性的动作是顺手将锐器拔出。要注意,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原因有两点:首先,在没有救护措施时突然拔出器物很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大量出血,危急生命。其次,大气在拔出锐器的瞬间很容易进入负压胸膜腔,造成气胸,引发纵隔摆动,挤压心脏而停跳。正确的做法先用手稳固住插入物,也可简单用布条(紧急情况时可用衣服等代替)轻轻束缚住锐器刺入部位,避免剧烈活动,等待或寻求救援。
肠子外露不能往回塞
肚皮是人体上很薄很脆弱的部位,一旦在震中受伤,很容易造成肚皮被刺破使肠子脱出。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的下意识动作是用手托住脱出的肠子往肚腔里塞,这也是十分错误的做法。原因有三点:1、脱出肠子很容易被感染,在没有医疗条件的情况下,自己往回塞很容易导致严重的腹腔感染;2、盲目地回塞肠子时,容易使肠子扭塞,导致机械性肠梗阻;3、脱落出的肠子很可能已经被刺破,回塞容易导致一些粪便等脏物透过肠壁溢出,导致严重腹膜炎。
近肢端动脉出血绑扎点忌就近
震中如果造成手臂部或小腿部近肢端(也就是靠近手、脚的踝部)动脉出血,在绑扎时,要注意不能在出血点就近部位缚扎,应选择过膝、过肘的绑扎点。因为相应大血管穿行于尺桡骨和胫腓骨之间,不利于止血且易伤及相关神经(桡神经)。
皮肤破损出血切忌用泥土糊
民间有种说法,对于皮肤破损出血的情况拿泥土糊上去可消炎止血。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泥土中含有一种厌氧菌——破伤风杆菌,用这种方法不仅起不到消毒止血的功效,还很容易导致破伤风,重者致命。
骨折后(被砸后)肢体切忌“轻举妄动”
震中倘若遇到被砸的情况,首先要考虑骨折的可能性。那么在自救的过程中,要避免被砸部位的活动,防止骨折断端受到二次伤害,加重血管和神经的严重损伤。可因地制宜,找两个小木棍之类的东西越过关节夹住骨折部位,再用绳或布条缠绕,以远端指趾不麻木为宜,就会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
遇有害气体泄漏切忌顺风躲避
地震中各项设施损坏,有害气体泄漏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灾民遇到这种情况时都十分慌乱,只顾逃跑躲避忽略风向。很多人甚至是盲目地跟着人群顺风而跑。要注意,此时逆风而上是最正确的躲避方法,可有效避免有害气体顺风而下,致人体受到的伤害。
自救时呼救忌盲目大喊大叫
地震时如果被困无法逃脱,大家都知道通过呼救引起救援人员注意。但通常有很多人出于惊慌,在被困时声嘶力竭地哭泣,拼尽全身力气呼喊自己的亲人,要注意这样盲目的持续大喊大叫,会过多地消耗体力,导致肌体耗氧量增加,容易引起昏厥或休克。此时应抓住时机有效呼叫,尚可充分利用一些手边的金属物进行敲击,或采用发光的亮片(如玻璃、镜子等),通过反射光引起救援人员注意,如有收音机可开大音响等多种呼救方式,从而达到自救呼叫的目的。
颈椎损伤忌抬颌后仰
地震中被长时间掩埋的伤员获救时,常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喜欢后仰一下头、深呼一口气,好像这样才能把胸中的废气排除干净,但往往此时意外就发生了。由于地震坍塌、高处坠落等因素,颈椎最易受到损伤,在长时间不动的情况下突然后仰过深(这种后仰动作在急救医学上称为“鼻颌位”),容易导致颈髓横断,造成脊髓休克,危及生命。正确的做法是用双手扶住颈部,两侧相对制动,最大限度避免颈髓横断致命性二次损伤。
10被困时呼吸忌快而浅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20次,在遇到地震等险情灾难降临时,人们处于惊慌失措或过度恐惧的状态时,呼吸容易急速,换气频率加快。但快而浅的呼吸容易使二氧化碳的呼出过多,而人体呼吸机氧供不充分,引起呼吸碱中毒,使氧解离曲线左移,组织释放氧受阻,致机体缺氧更进一步恶化;由此而导致昏迷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故自救时应控制情绪、保持镇静,宜采用慢而缓的呼吸方式,避免上述情况。
家庭防震减灾的七大措施
家庭防震的重点,主要是保证震时和震后如何有条不紊地进行家庭的防震救灾。
根据各家不同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学习地震知识,掌握科学的自防自救方法。
2) 分配每人震时的应急任务,以防手忙脚乱, 耽误宝贵时间。
3) 确定疏散路线和避震地点,要作到畅通无阻。
4) 加固室内家俱杂物,特别是睡觉的地方, 更要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
5) 落实防火措施,防止炉子、煤气炉等震时翻倒; 家中易燃物品要妥善保管;浴室、水桶要储水,准备防火用沙;学习必要的防火、灭火知识。
6) 学会并掌握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如人工呼吸、 止血、包扎、搬运伤员和护理方法等。
7) 适时进行家庭应急演习, 以发现弥补避震措施中的不足之处和正确识别地震 。
脑出血家庭急救四要点
卒中家庭急救
四大要点1.求救发现患者突然昏倒,不要惊慌失措,而应保持镇静,速请医生前来抢救或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医院。
2.通风如果在室内,可以开窗通风,周围的人不要围观。如有条件可以测量血压,不要给患者服用任何药物。
3.正确搬运与放置
掌握正确的搬运方法,不要急于从地上把患者扶起或坐起。最好就地平躺或2~3人同时把患者平托到床上,头部略抬高,应避免震动,有呕吐者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并解开患者衣领,如有假牙要取出假牙。用纱布或手帕将患者舌 头拉向前方,以保持气道通畅,避免呕吐物误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4.转运转送患者时要用担架卧式搬抬,切忌用椅子搬运;如果患者从楼上抬下,要头部在上,脚朝下抬,这样可减少脑部充血。整个搬运过程,动作要轻柔稳健,尽量减少震动或扭伤身体其他部位。
在救护车上,家属可轻托住患者头部或上半身,以减轻车辆行驶中的震动,任何过多的动作和搬运都可能加重患者病情。
使用卫生巾要避开这几个误区
1.使用卫生巾之前不洗手
用手将卫生巾拆封、打开、抚平、粘贴的过程,会把大量的病菌带到了卫生巾上。
2.不看保质期
图方便一次买许多包卫生巾。实际上卫生巾的卫生要求非常严格,离生产日期越近质量越有保证。
3.使用带有药物或香味的卫生巾
大多数医生并不赞成使用。药物或香味成分也许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4.更换卫生巾不够勤
中国女性每一经期卫生巾用量明显少于欧美和日本女性,因为节省而付出健康的代价是不可取的。
5.味追求大吸收量
懒于更换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导致细菌滋生。
6.购买促销产品
一般来说,促销产品、赠品往往是商家搭售的滞销产品,比如用料会更经济,检测更宽松,库存时间更长等等,这就难保产品的质量。
7.卫生巾放在卫生间里
我国多数卫生间是暗卫,终日不见阳光,又多潮湿,很容易滋生霉菌,污染卫生巾。
地震发生时怎样才能避险
1、如果你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
2、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3门口的观众可迅速跑出门外或体育场场内。
4、如果你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院所。地震停下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要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地震发生后要迅速撤离,以防强的余震。
如果身处平房或楼房一层,能直接跑到室外安全地点也是可行的。
二是远离危险区,如果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果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第三,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采取以上紧急避险的措施,可以有效的避免。经验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从人们发现地光、地声,感觉有震动,到房屋破坏、倒塌,形成灾害,有十几秒,最多三十几秒的时间。这段极短的时间叫预警时间。人们只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事先有一些准备,又能临震保持头脑清醒,就可能抓住这段宝贵的时间,成功地避震脱险。
有人调查过唐山地震幸存者中的974人,发现其中258人采取了避险措施。这258人中有188人成功脱险,占72.9%。说明只要避险方法正确,脱险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地震瞬间不宜夺路而逃。这是因为:
1、现在城市居民多住高层楼房,根本来不及跑到楼外,反倒会因楼道中的拥挤践踏造成伤亡。
2、地震时人们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可能性最大。
3、地震时房屋剧烈摇晃,造成门窗变形,很可能打不开门窗而失去求生的时间。
4、大地震时,人们在房中被摇晃甚至抛甩,站立和跑动都十分困难。
除了“伏而待定”这一原则外,地震时还应注意不要顾此失彼。短暂的时间内首先要设法保全自己;只有自己能脱险,才可能去抢救亲人或别的心爱的东西。
大地震从开始到振动过程结束,时间不过十几秒到几十秒,因此抓紧时间进行避震最为关键,不要耽误时间。
地震急救5要点
1、保持镇静在地震中,有人观察到,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失去生存的希望,乱喊、乱叫,在极度恐惧中扼杀了自己。这是因为,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正确态度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始终要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
2、止血、固定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开放性创伤,外出血应首先止血抬高患肢,同时呼救。对开放性骨折,不应作现场复位,以防止组织再度受伤,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作简单固定后再进行运转。不同部位骨折,按不同要求进行固定。并参照不同伤势、伤情进行分类、分级,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3、妥善处理伤口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遇到大面积创伤者,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杆菌感染时,应立即与医院联系,及时诊断和治疗。对大面积创伤和严重创伤者,可口服糖盐水,预防休克发生。
4、防止火灾地震常引起许多次灾害,火灾是常见的一种。在大火中应尽快脱离火灾现场,脱下燃烧的衣帽,或用湿衣服覆盖身上,或卧地打滚,也可用水直接浇泼灭火。切忌用双手扑打火苗,否则会引起双手烧伤。消毒纱布或清洁布料包扎后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5、同时要预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并且要尽早深埋尸体,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止大灾后的大疫。
院外急救的特点与原则
一、院外急救的特点
(一)突发性院外急救往往是在人们预料之外的突然发生的灾害性事件中出现伤员或病员,有时是少数的,有时是成批的,有时是分散的,有时是集中的。常见伤病员多为垂危者,不仅只需在场人员参加急救,往往需要呼救场外更多的人参加急救。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多,唐山大地震,瞬间造成了当场24万多人震亡,有70佘万人受伤,其中重伤员16.4 万人,平均每5个幸存的唐山人中就有一个重伤员。要使这么多的重伤员得到及时急救,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相当惊人,而且当时灾害造成的建筑物已经成了废墟,灾区所有机构瘫痪,卫生人员缺乏等等,因此急救、转运伤员的任务之艰巨就可想而知了。类似这种情况必须有外援。
(二)紧迫性突发性灾害事故后,伤员的情况复杂的多,一人有两个以上器管同时受损的人多,病情垂危的人多,不论是伤员还是家属呼救心情都十分紧迫。心跳呼吸骤停6分钟,出现大小便失禁,昏迷,脑细胞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可能有50%被救活。10分钟开始复苏者100%不能存活。因此,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分秒必争,将心跳、呼吸骤停者,采用复苏技术,从临危的边缘抢救回来,对大出血、骨折等病危者,用止血、固定抢救回来,否则,即会出现“失这毫厘,谬以千里”的严重错误。
(三)艰难性艰难性是指灾害发生的伤病员种类多,伤情重,一个人身上可能有多个系统,多个器管同时受累,需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过硬的技术才能完成急救任务。实际上常常是伤病员多,要求急,要求高与知识少的不适应局面。有的灾害虽然伤病员比较少,但常是突然紧急的情况下,甚至伤病员身边无人,更无专业卫生人员,只能依靠那些具有基础生命支持技术的过路人来提供帮助与急救。这种情况对学过医学的和受过训练或未受过训练有人们,都是一个难题。
(四)灵活性院外急救常是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进行的,常无齐备的抢救器材、药品和转动工具。因此,要机动灵活地在伤病员周围寻找代用品,修旧利废,就地取材获得冲洗消毒液、绷带、夹板、担架等;否则,就会丢掉抢收救时机,给伤病员造成更大灾难和不可挽救的恶果。
(五)关键性医学急救包括院外急救,客观要求医疗技术培训,急救医药器材装备,特别是有关急救专业设备全面:医院急救应专业化,群众急救普及化,社区急救组织网络化,急救指挥系统应科学化。这些都是完成急救达标的关键性问题。
二.院外急救的原则
院外急救总的任务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病员的疾苦,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为医院抢救打好基础。经过院外急救能存活的伤病员优先抢救。这是总的原则。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光荣艰巨的任务,还必须遵守以下6条原则。。
(一)先复后固的原则是指遇有心跳呼吸骤停又有骨折者,应首先用口对口呼吸和胸外按压等技术使心肺脑复苏,直到心跳呼吸恢复后,再进行固定骨折的原则。
(二)先止后包的原则是指遇到大出血又有创口者,首先立即用指压,止血带或药物等方法止血,接着再消毒创口进行包扎的原则。
(三)先重后轻的原则是指遇的垂危的和较轻的伤病员时,就优先抢救危重者,后抢救较轻的伤病员。
(四)先救后者的原则过去遇到伤病员,多数是先送后救,这样常担误了抢救时机,致使不应死亡者丧失了性命。现在应把它颠倒过来,先救后送。在送伤病员到医院途中,不要停顿抢救措施,继续观察病伤变化,少颠簸,注意保暖,平安到达目的地。
(五)急救与呼救并重的原则在遇到成批伤病员时,又有多人在现的情况下,以较快地争取到急救外援。
(六)搬运与医护的一致原则过去在搬运危重伤病员时,搬运与医护、监护工作从思想和行动上的分家现象。搬运是由交通部门负责,途中医护是卫生部门来协助,好似只有协助之责。
应该避开10个黑色受孕时间
黑色受孕时间1:
在人体生理节律低潮时间里受孕科学研究表明,每个人从出生起一直到生命终止,身体内一直存在着体力、情绪及智力三方面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周期性的变化为人体生理节律。人体处于生理节律低潮期或低潮与高潮期临界日时,身体易疲倦,并情绪不稳、做事效率低、注意力难以集中或健忘、判断力下降。同时,身体抵抗力下降,易被病菌侵扰,感染疾病的几率增大。受孕时,如果夫妻一方处于高潮,另一方处于低潮,易生出健康和智力情况一般的孩子;如果夫妻双方都处于低潮期或低潮与高潮期临界时,易生出体弱、智力有问题的孩子。
避开黑色受孕时间Tips:
1.找出夫妻双方生理节律高潮时间。一般来讲,体力生理节律周期为23天,情绪生理节律周期为28天,智力生理节律周期为33天。每一种生理节律都有高潮期、临界日及低潮期,临界日是指每个周期最中间的那一天,也就是低潮与高潮临界时间。三个生理周期的临界日分别为11.5天、14天及16.5天,临界日的前半期为高潮期,后半期为低潮期。如果夫妻能在3个节律的高潮期时间里受孕,孕育出的孩子往往身体健康,智力较好。
2.可通过万年历计算人体节律周期。人体生理节律周期的计算,是从出生那天起一直计算到受孕那天为止的总天数,还需加上闰年所增加的天数。然后,分别除以23、28、33这三个数字,通过所得余数大小便可得知身体分别处于三个节律周期的哪一阶段。余数等于临界日的天数为临界日,余数小于临界日为高潮期,余数大于临界日为低潮期。
黑色受孕时间2:在身心不佳或同房次数不恰当时受孕
研究证实,夫妻双方在身体不疲劳并情绪愉快时无忧无虑地同房受孕,这种身心俱佳的状态,会使内分泌系统分泌出大量有益于健康的酶、激素及乙酸胆碱等,使夫妻双方的体力、智能处于最良好的状态中。这时,性功能最和谐,非常容易进入性高潮,形成优良的受精卵。反之,夫妻双方或一方身体疲惫或心情欠佳,都会影响精子或卵子的活力,不利于形成优良的受精卵,并影响受精卵的着床和生长,导致胎萎、流产或影响胎儿脑神经的发育。
避开黑色时间Tips:
1.准备受孕前几天,夫妻双方一定都要充分注意身体休息,放松心情。同时,最好停止性生活5-7天,以保证精子的活力。
2.准备受孕前,既不要性生活过频,也不要性生活过疏,这样都不利于受孕。过频会使精液稀薄,精子数量少;过疏会使精子老化,活力欠佳。
黑色受孕时间3:受孕时不注意让妻子达到性高潮
优生学家指出,女性在性生活时达不到性高潮,不利于形成优良的受精卵。因为,性高潮会使精子在阴道中的运动能力增强,同时便于精液贮存于阴道内,还会促使闭锁的子宫颈口松弛张开,易于精子进入。由此,使更多强壮而优秀的精子与卵子有结合的机会,形成优良的受精卵。
避开黑色时间Tips:
1.受孕同房时,可据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生理特点给予一定刺激。促进男性达到性高潮的最佳刺激是视觉,可有意为丈夫营造这种视觉刺激,如在居室内点上一盏柔和的粉红色小灯;促进女性达到性高潮的最佳刺激是触觉,丈夫尽多地对妻子的身体进行触、摸、吻等刺激,促发妻子达到性高潮。
2.同房受孕前,有意在居室里放置一些鲜花,同时播放一些温柔悱恻的音乐。这样,都会有助于夫妻共同进入性兴奋状态。 黑色受孕时间4:在不良的自然环境下受孕
人体是一个充满电磁场的导体,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太阳暴磁、雷电交加、山崩地震、日食月食等,都会影响人体的生殖细胞,如引起畸变,所以在这些时间都不宜受孕。否则,容易生育出不健康的孩子。
坐月子要避开这几个误区
坐月子误区1:不能洗头洗澡
范伟荣:这是大错特错,水煮沸完全没有必要。产妇的生产代谢很旺盛,出汗也多,个人卫生尤其要注重。顺产后3天、剖腹产后7天,都是住在医院里的,由于条件局限,可以采取局部擦洗的方式。一旦出院,夏天1-2天,冬天2-3天左右就可以洗一次澡,采取淋浴(不可盆浴)的方式,只要是流动的、干净的水就行。最好用温水,这样对皮肤柔和一些。沐浴用品尽量避免药用或者刺激性大的,可以选宝宝专用的。
另外,洗澡的时候可以用保鲜膜包着伤口,这样能避免水渗入。
坐月子误区2:不能出门,不能吹风
范伟荣:产妇要避免去人多的地方,比如商场、超市等,这样能避免传染感冒等疾病。但可以到公园里适度走走,呼吸新鲜空气,空调电风扇都可以吹,但不要对着身体吹,另外要保持房间内通风。
坐月子误区3:不能上网、看书、看电视
范伟荣:上网看书看电视都是可以的,只要把握好度就行了,具体的时间因人而异,如果眼睛觉得疲劳,就要休息一会儿。
坐月子误区四4:不能吃咸、腥、辣、海鲜
范伟荣:这些说法不全对。产妇的饮食要丰富、多样化、均衡,一般都有专门针对月子期间的餐单,产妇可以向医生或专业人士请教。不过,辛辣等刺激性较大的食物要少吃,要不然会引起肠胃不适应,或者拉肚子,母体身体一旦不适,母乳就会减少。
地震自救时应该避免的错误
1、胸部有锐利物刺入忌拔
震中建筑物坍塌很容易导致锐利的器物刺入人体胸部,此时,很多伤者习惯性的动作是顺手将锐器拔出。要注意,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原因有两点:首先,在没有救护措施时突然拔出器物很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大量出血,危急生命。其次,大气在拔出锐器的瞬间很容易进入负压胸膜腔,造成气胸,引发纵隔摆动,挤压心脏而停跳。正确的做法先用手稳固住插入物,也可简单用布条(紧急情况时可用衣服等代替)轻轻束缚住锐器刺入部位,避免剧烈活动,等待或寻求救援。
2、肠子外露不能往回塞
肚皮是人体上很薄很脆弱的部位,一旦在震中受伤,很容易造成肚皮被刺破使肠子脱出。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的下意识动作是用手托住脱出的肠子往肚腔里塞,这也是十分错误的做法。原因有三点:1、脱出肠子很容易被感染,在没有医疗条件的情况下,自己往回塞很容易导致严重的腹腔感染;2、盲目地回塞肠子时,容易使肠子扭塞,导致机械性肠梗阻;3、脱落出的肠子很可能已经被刺破,回塞容易导致一些粪便等脏物透过肠壁溢出,导致严重腹膜炎。
3、近肢端动脉出血绑扎点忌就近
震中如果造成手臂部或小腿部近肢端(也就是靠近手、脚的踝部)动脉出血,在绑扎时,要注意不能在出血点就近部位缚扎,应选择过膝、过肘的绑扎点。因为相应大血管穿行于尺桡骨和胫腓骨之间,不利于止血且易伤及相关神经(桡神经)。
4、皮肤破损出血切忌用泥土糊
民间有种说法,对于皮肤破损出血的情况拿泥土糊上去可消炎止血。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泥土中含有一种厌氧菌——破伤风杆菌,用这种方法不仅起不到消毒止血的功效,还很容易导致破伤风,重者致命。
5、骨折后(被砸后)肢体切忌“轻举妄动”
震中倘若遇到被砸的情况,首先要考虑骨折的可能性。那么在自救的过程中,要避免被砸部位的活动,防止骨折断端受到二次伤害,加重血管和神经的严重损伤。可因地制宜,找两个小木棍之类的东西越过关节夹住骨折部位,再用绳或布条缠绕,以远端指趾不麻木为宜,就会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
6、遇有害气体泄漏切忌顺风躲避
地震中各项设施损坏,有害气体泄漏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灾民遇到这种情况时都十分慌乱,只顾逃跑躲避忽略风向。很多人甚至是盲目地跟着人群顺风而跑。要注意,此时逆风而上是最正确的躲避方法,可有效避免有害气体顺风而下,致人体受到的伤害。
7、自救时呼救忌盲目大喊大叫
地震时如果被困无法逃脱,大家都知道通过呼救引起救援人员注意。但通常有很多人出于惊慌,在被困时声嘶力竭地哭泣,拼尽全身力气呼喊自己的亲人,要注意这样盲目的持续大喊大叫,会过多地消耗体力,导致肌体耗氧量增加,容易引起昏厥或休克。此时应抓住时机有效呼叫,尚可充分利用一些手边的金属物进行敲击,或采用发光的亮片(如玻璃、镜子等),通过反射光引起救援人员注意,如有收音机可开大音响等多种呼救方式,从而达到自救呼叫的目的。
8、颈椎损伤忌抬颌后仰
地震中被长时间掩埋的伤员获救时,常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喜欢后仰一下头、深呼一口气,好像这样才能把胸中的废气排除干净,但往往此时意外就发生了。由于地震坍塌、高处坠落等因素,颈椎最易受到损伤,在长时间不动的情况下突然后仰过深(这种后仰动作在急救医学上称为“鼻颌位”),容易导致颈髓横断,造成脊髓休克,危及生命。正确的做法是用双手扶住颈部,两侧相对制动,最大限度避免颈髓横断致命性二次损伤。
9、被困时呼吸忌快而浅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20次,在遇到地震等险情灾难降临时,人们处于惊慌失措或过度恐惧的状态时,呼吸容易急速,换气频率加快。但快而浅的呼吸容易使二氧化碳的呼出过多,而人体呼吸机氧供不充分,引起呼吸碱中毒,使氧解离曲线左移,组织释放氧受阻,致机体缺氧更进一步恶化;由此而导致昏迷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故自救时应控制情绪、保持镇静,宜采用慢而缓的呼吸方式,避免上述情况。
产后丰胸4个误区一定要避开
1.胸越大越美丽
很多年轻的产后妈妈以及不少觉得自己乳房小的女性会觉得大胸是最美的。所以,为了拼大胸,她们会不合理地采取各种能够丰胸的手段,最后导致劳民伤财。其实,胸美不美不是靠大小来比的,如果自己的乳房充满润泽,坚挺,色泽与肤色和谐,程半球状,最关键的是与自己的身材、体形相匹配。所以不是越大越美的。
2.广告提到的就是好的
有不少爱美女性,往往为了追求美,会盲目听信各类丰胸广告。其实,许多关于丰胸的广告真实性还有待考证。所以,不可盲目听信这些虚假广告,以免浪费金钱,损害健康。理性的做法是:对这些广告进行鉴别,对相关机构的丰胸历史、发展实力、技术支持等进行去伪存真。
3.丰胸只要效果不要健康
如果为了丰胸而滥用药物,摄入过多雌性激素会对自身的健康造成恶劣影响,包括:皮肤过敏、乳腺肿瘤、内分泌失调等等。另外,如今火爆的隆胸术,如假体隆胸,请大家也要慎重考虑,因为其可能会引发一些机体排斥和后遗症。
4.为了瘦身过度节食
有的妈妈产后过于急着瘦身,因此减少正常食量俗话说:瘦人先瘦胸。过度节食最先影响到的就是柔嫩的乳房"营养丰富并含有足量动物脂肪和蛋白质的食品,可使身体各部分储存的脂肪丰满"乳房内脂肪的含量增加了,乳房才能得到正常发育。过度节食,打破身体内脂肪平衡,导致身体体系混乱,对乳房和哺乳都不利。
男人补肾要避开五个误区
误区一:腰酸乏力、头晕耳鸣就想“补肾”
在医院肾脏科门诊中,医生经常会遇到一些病人因为腰酸乏力、头晕耳鸣、神疲健忘等来求治,并提出要求,想要“补肾”。
有的病人还轻易听信了不法广告中的宣传,随意买药,盲目补肾,出现了不良反应后才来就诊。
误区二:补肾还需分肾阴虚、肾阳虚
这些病人往往以为只要把肾补好了,其他一切问题都能解决。其实,市民误认为肾病即是肾虚,把中医的肾与西医的肾混为一谈。肾虚主要是功能低下、营养缺乏的结果,会表现出与肾相关的机能减退,比如思维迟缓、性功能低下、容易骨折、贫血、憋不住尿、腰腿发软等,这些都是中年人常见情况,但并不能一概而论,出现上述症状就肯定是肾虚所致。
疲劳和年龄都不是界定补肾的标准。本来不需要补肾的人吃了补肾药,不但营养物质不能被补上,还给脏器平添了排毒负担。如在感冒的急性期服用了补肾的山茱萸、熟地等,则会导致病情加重,缠绵难愈,故而中医会说“是药三分毒”。补肾药对脾胃不好的人也有伤害,如单纯补肾不但吸收不了,反而可能出现腹泻等副作用。另外,补肾还要慎重,不同原因引起的肾病补法不同。肾的精气从作用来说可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两方面。补肾要根据肾阳虚或肾阴虚对症下药,如果用反了,比如,就会出现症状加重现象,像周身发热、头晕脑涨、耳痛咽肿等。
误区三:补肾保健品暗示能“壮阳”
最近,记者在网上看到形形色色的号称能“保肾”、“护肾”、“补肾”的保健品,还纷纷打着“壮腰补肾”、“补肾补精”的旗号。在一些广告语中,甚至还直接点明“肾好,你好我也好,才能大家好”、“让男人重振雄风”之类的暗示性语言,以宣传功效。也因此,不少人以为,肾脏就是影响男性性功能的主要器官,肾虚就会性功能不好。吃了补肾药,就能补肾壮阳。
不增加肾脏负担才能护肾
误区一:不分肾阴虚、肾阳虚,乱补一气
中医有着和西医完全不同的体系,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因人而异。肾虚又主要分为肾阳虚、肾阴虚,分型不同,治疗的原则也不同。市场上的产品多数是针对肾阳虚的,对于肾阴虚的人来讲,吃了不仅没有作用,还会出现一些副作用,或加重病情。即便是经典的六味地黄丸,也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的。
误区二:肾虚是男人的专利。
其实,肾虚并不是男人的专利,女性也有可能遭遇。中医认为虚的本质就是衰老。久劳伤肾的“肾虚”之人衰老速度较快。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也发现老年人多见肾虚症。说到这里,就明白了:肾为先天之本,肾虚的人生理年龄迅速增大,提早出现更年期症状。
“肾虚”女性会早早表现出闭经、性欲低下、烦躁、焦虑、多疑等更年期症状。
针对目前市场上很多“补肾”产品的广告常常误导市民,甚至让人误以为“壮阳药”,还能“一吃就灵”。梅长林教授说,其实世界上并没有一种药物或保健品是可以马上提高肾功能的。相反,日常生活中不增加肾脏的负担,才是真正的“保肾”、“护肾”。
一些人由于心理因素出现了性功能减退,在吃了补肾药后,在自信心的作用下,可能出现了改善的结果,于是认为补肾药起到了作用。其实,对于真正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来说,不治疗,再怎么“壮阳补肾”都不会产生什么作用的。
误区三:黑眼圈是肾虚表现。
有的人看上去眼圈黑,身体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便说是“肾虚”。其实,单纯眼圈黑不是病态,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眼睑(眼皮)及其周围组织很薄,如劳累、失眠后,眼睑长时间收缩,能引起结缔组织血管充血,血流不畅,微循环障碍,所以眼圈发黑。
出现黑眼圈用不着担惊害怕、乱吃补药,只要精神愉快,多活动锻炼身体,充足睡眠,少则35天,多则12周,黑眼圈随后也就消失了。
误区四:耳鸣是“肾虚”惹的祸。
耳为肾窍,肾开窍于耳,肾与耳有较密切的相关性,所以很多人一出现耳鸣不分缘由动辄从肾论治,总以六味地黄补肾为主,但见效只十之一二。耳虽为肾窍,但临床治疗耳鸣不能仅仅责之于肾,应从心肝脾肺肾多方论治。
在中医看来,“耳者宗脉之所聚”,耳鸣与全身脏腑、经络的功能状况十分密切,并不仅仅局限于肾,因此治疗时也离不开对全身脏腑经络的调节。
误区五:将肾虚与肾衰混为一谈。
肾虚是中医的说法,基本上是根据患者的症状的病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辨证的。而肾炎、肾衰是西医的诊断,而且是要做客观的尿液检查化验,发现了蛋白尿和镜下血尿等才可能诊断,故两者不能等同。
老年人运动要避开4个误区
步入老年之后,很多人更喜欢运动了,要提醒的是,因为身体素质原因,老人在选择运动方式、时间以及强度上有很多要求。下面就是老年人运动要规避的误区:
负重练习
老年人肌肉有所萎缩,协调能力差,对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因此老年的运动宜选择动作缓慢柔和、肌肉协调放松、全身得到活动的练习,如太极拳、步行、慢跑等都很合适,尽量避免负重练习。
急于求成
活动量过大或增加快往往是老年人发生意外损伤的原因之一。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降低,对体力负荷的适应能力较差,因而在运动时应有较长的适应阶段。30岁以上的人,年龄每增长10岁,对负荷的适应时间约延长40%。因此锻炼时要循序渐进,对一定的运动负荷适应后再慢慢增加活动量,切忌操之过急而使活动量负荷过大。
屏气使劲
平时人胸膜腔内压力低于大气压,称胸腔负压,这有利于静脉血液流回心脏,而屏气时胸腔内压力骤然升高,使血液回心不畅,心输出量减少,因而脑的血液供应也减少,故易发生头晕、目眩,严重者可发生昏厥;而屏气完毕时,血液骤然大量回心,会使心输出量骤增,血压上升,脑子血供也猛然增加,易发生脑血管意外。因此老年人运动时一定要注意呼吸顺畅自然,切戒屏气使劲。
翻滚倒立
如前俯后仰、侧倒旁弯、各种翻滚、头低脚高、倒立等,都是属于头部移动的动作。这些动作会使血液向头部流动,老年人血管壁变硬,弹力又差,一旦经受不住发生血管破裂,就会造成脑溢血,重者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