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帮孩子缓冲心理余震
怎样帮孩子缓冲心理余震
突发的大地震,对所有心理的震撼是颠覆性的。最基本的生存感,各种社会身份,维系自我的物质,自救和互助的常识,在短短的时间里,突然被剥夺。身在安全地域的我们,除了调节自己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帮助那些更靠近灾难的人。灾难不可避免,唯有一步步的行动,能让自己和身边的人从阴影中走出来。
安全环境中
和灾区失去联系,各种可怕的想象,会主导我们的情绪。中山大学心理学系程乐华老师解释说,心理上,我们急需一个完整的印象,但是没有足够的信息,于是,负面情绪占据了整个印象。
灾区外主要的心理困扰:
绝望。没有足够的信息。
焦急。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悲观想象。将过往的灾难事件串起来,害怕再次发生。
减少悲观的想象,首先明确自己的位置。心理所承受的震撼、焦虑和压力,从发生灾难的地方向外逐渐减弱,在安全的环境里,没有求生压力,我们更容易冷静。华侨医院精神心理科徐伊医生指出,降低焦虑的好办法是做事。悲观的猜测,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
首先,看新闻,了解灾难的最新情况,补充一些有用的信息。
其次,想一想,在心理压力的圆环中,离自己最近的人有哪些,从帮助他们做起。
第三,对灾难的担心,是心理敏感时期的想象,会随着时间而减淡。
另外,徐医生提示,不要夸大灾难的影响。维持正常的生活,也是一种帮助。
和孩子一起了解灾难
年龄小的孩子,生活经验和知识还不充足,灾难对他们来说,更加难以消化。即使远离灾区,也会感到害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遇到这样的事,我怎么办?谁来救我?这些担忧如果不及时消除,可能造成长期的心理困扰。徐医生提示,让孩子有安全感,要主动和他们讨论,让他们明白,灾难是怎么回事。
和孩子讨论下面的事:
发生了什么灾难?
灾难是怎么形成的?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我们就要面对。
发生灾难时怎么自救和互助。
另外,借见灾难,孩子也有机会了解,对生命的尊重,不仅仅只在自己的安全。一位小男孩在看了抗震的报道后,询问妈妈,该如何帮助受灾的人。关心别人的困难处境,了解给予帮助的方法和渠道,学会把自己看重的东西,给更需要的人,对孩子的成长很有意义。
如何给灾区内的人减压?
一位地震中的幸存者说,最可怕的,是和外界失去联系。而现场的救护人员,是最早接触的人。徐医生指出,救援时,和幸存者的沟通,能给他们安全感。告诉幸存者发生了什么事,已经有救援行动,以及下一步要做什么。
怎样帮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1、日常生活中克服孩子恐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感情交流。美国心理学家肯特说:“保持家庭气氛和谐,使孩子能无拘无束地与你交流,这是十分重要的,切不可嘲弄、吓唬孩子,而应鼓励、支持孩子”。
2、对孩子的要求不宜反复无常。如果一会儿要求孩子这样,一会儿要求孩子那样,孩子就会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做对、做错都将会受到指责,于是就产生了恐惧心理。因此,成人对孩子的要求要规范,要一致。
3、防止对孩子溺爱。由于对孩子过分疼爱和保护,就会让孩子失去锻炼勇敢精神的机会。 调查表明,溺爱的孩子大多胆怯,依赖性强,缺乏自信。
4、家长对孩子不要喜怒无常。有的家长常将自己的好坏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这样会使孩子害怕父母,怕父母无缘无故发脾气,怕自己受罚等,终日心神不定、畏畏缩缩,表现为恐惧、多疑、敏感。因此父母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拿孩子当出气筒。
5、不要过分责怪孩子。孩子做错了事,正好可以利用这种做错事后的恐惧心理,教育和引导他们应该怎样做是正确的。既指出错误的危害,又表现出成人对孩子的宽容,使孩子感到批评也是为了爱他,从而也就不会产生恐惧心理了。
脑震荡是属于什么伤呢
美国研究人员的报告指出,即使在身体症状消失后,脑震荡也可能会对儿童造成挥之不去的影响。
脑震荡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晕、以及视物模糊,这些身体症状会随着儿童的康复而逐渐消失,但情感和精神上的损害,如易怒和沮丧,却会持续很长时间。大多数的孩子伴有精神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和无法进行长时间思考。
在头部受伤后的几周内,患儿的身体症状会很快有所改善,但情感上的症状可能会在身体症状消退后仍旧持续。只有通过了解脑震荡之后的这些症状,我们才可以帮助患儿和家属,告诉他们所经历的是正常的,如何寻求帮助,并确保儿童在学校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实现全面康复。
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孩子在受伤后两周内身体得到恢复,25%的孩子在一个月后仍有头痛症状。
除了身心修养,应该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物理治疗可以帮助孩子恢复。疗法包括改善身体平衡功能,帮助改善视力问题。如果是孩子,让孩子在受伤后在家休养,然后再逐渐让他们回到学校,逐步适应正常规律的校园生活。
因此,小编这么一说,现在知道脑震荡属于颅脑损伤了吧。轻微的脑震荡并不那么可怕,一般不会遗留下什么后遗症之类。患者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千万不要担心的心里的有阴影,那就需要看心理医生了。家人最好给予及时的关怀。
婴儿脑震荡的处理方法
小儿为什么经受不了这些被大人看做是很轻微的的震动呢?这是因为婴儿在最初几个月里,各部的器官都很纤柔嫩。尤其是头部,相对大而重,颈部肌肉软弱无力,遇有震动,自身反射性保护机能差,很容易造成脑损伤。
在儿童出现意识障碍期间,可能会伴有皮肤苍白、出汗、血压下降、心动徐缓、呼吸浅慢、肌张力降低、各种生理反射迟钝或消失等表现,但很快会随着意识的恢复而消失。此后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通常在短期内好转而恢复。神经系统检查常无阳性体征表现。
婴儿脑震荡不单单是由于碰了头部才会引起,有很多是由于人们的人们一些习惯性动作,在无意中造成的。比如,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快点入睡,就用力摇晃摇篮、推拉婴儿车,为了让孩子高兴,把孩子抛得高高的有时带小婴儿外出,让孩子躺在过于颠簸的车里等。这些一般不太引人注意的习惯做法,可以使孩子头部受到一定程度的震动,严重者可引起脑损伤,留有永久性的后遗症。
脑震荡的一般处理原则是:
1、卧床休息,选择适当的体位。让孩子安静地休息一段时间,帮助他恢复记忆。
2、做好耐心地说服工作。孩子情绪烦躁或大声哭闹会影响伤情恢复。
3、适当给予镇静药物。如果孩子长时间地哭闹不安,可以适当地用药物帮助他镇静下来。
4、保持安静。保持环境的安宁可以帮助孩子平静心情,更好地配合治疗。
厚底鞋容易引起脚疲劳
有些家长认为,厚底鞋舒适、防震,能保护孩子的脚。其实不然。人在行走时,鞋随着脚部的运动要不断地弯曲,鞋底越厚,弯曲就越费力,尤其对于爱跑爱跳的孩子来说,厚底鞋更容易引起脚的疲劳,进而影响到膝关节及腰部的健康。另外,厚底鞋为了表现曲线美,往往加大后跟的高度,这会令整只脚部前冲,破坏脚的受力平衡,长期这样会影响孩子脚部的关节结构,甚至导致脊椎生理曲线变形。因此,儿童鞋适宜的鞋底厚度应为0.5~1厘米,鞋跟高度应在0.6~1.5厘米之间。
另外,人造革和塑料底的鞋不透气,还易让人滑倒摔跤。不要选这样材料做底的鞋。
鞋帮鞋面不能太软
儿童骨骼、关节、韧带正处于发育时期,平衡稳定能力不强,鞋后帮如果太柔软,脚在鞋中得不到相应的支撑,会使脚左右摇摆,容易引起踝关节及韧带损伤,还可能养成不良的走路姿势。
鞋面(尤其是头部)太软,会难以抵抗硬物对脚趾的冲撞,加上孩子走路有用脚踢东西的习惯,过软的鞋面既不结实,又不安全。
如果鞋底太软,就不能起到支撑脚掌的作用。穿着软底鞋走路,脚心外侧就会着地,影响脚外侧纵弓的生长。软鞋底薄,减震效果差,走路时对跟骨震动大,会使孩子的脚踝受伤。
幼儿除了脚背宽度、厚度不尽相同之外,就连五个脚趾排列的情况也都是不一样的。因此,父母在给孩子选择鞋时,最好选择鞋头为圆形或宽头的。
3岁以后,孩子的活动增多,最好穿带粘扣的鞋子,可以避免鞋带松落绊倒孩子。
宝宝脑震荡是如何治疗的
脑震荡是如何治疗的?我的孩子恢复需要多长时间?
当一个孩子断一条腿,我们制定一个药物疗法,告诉病人在几个星期内不要走动。脑震荡,我们不能用一个药物疗法,或告诉孩子完全停止使用他们的大脑。像一个破碎的边缘,他们的大脑需要休息,需要时间来恢复。很难预测哪些孩子需要几天,这将需要数周的时间才能从脑震荡中恢复过来。平均而言,大多数孩子在10 到12天内恢复,但根据最近的一项儿科研究它可以从3天到一个月以上,。
通常在一开始,我们想让他们避免学校所有的压力和刺激,所以我们建议他们呆在家里休息至少两天。这意味着没有身体活动,没有作业,没有阅读,在屏幕前的时间有限。很难让孩子完全退出他们的电子产品,因此我们试图给合理的限制,如一个小时有15至20分钟的增量。但是如果光加剧他们的头痛、头晕或恶心,我们建议他们远离所有的屏幕——智能手机、电脑、电视,而不是试着更多的课余活动,或者喜欢听的录音书。
我的孩子什么时候可以回到学校吗?
恢复更令人沮丧的一个方面是,每个孩子都以不同的速度愈合。头痛可以逗留,孩子注意可能会有困难集中。通常,我们希望孩子的症状改善之前回到学校。我们经常会推荐他们开始修改时间表,如半天,没有家庭作业,从这之中开始适应。孩子们之间及父母,老师和医生的沟通,在此期间是至关重要的。
回到体育活动中安全吗?
有氧运动,如散步,好吧,只要已经缓和许多,头晕和头痛是轻微或消失,但小孩子应该是100%无症状一周,然后才返回他们的体育项目。大多数体能训练师和教练知道在学校运动中的“返回”协议,呼吁分级的方法,而不是将孩子置于完全竞争模式。例如,年轻人可能从基本开始运行,如果症状不反弹,他们通过特殊运动演习进步,然后练习,然后,如果仍无症状,他们可以回到完整的游戏。
我们知道,孩子们在第一次脑震荡后受到第二次脑震荡有更多的症状,且要花很更长的时间来恢复。一些学校在今年年初计算机“基线测试”来评估运动员孩子的注意和专注的能力。然后,如果孩子遭受头部受伤,随后脑震荡诊断测试可以支持,并帮助在孩子决定回到运动的意愿时。
如何预防脑震荡?
事故会发生,脑震荡也会。在某些体育项目,如足球、冰球、长曲棍球和足球,脑震荡有更大的风险。如果你担心脑震荡或如果你的孩子似乎易出事故或曾遭受了多次脑震荡,你可能想要选择一个低风险的运动,例如游泳或者越野。除此之外,我们没有很好的预防措施。我们认为头盔可以帮助,但目前没有数据显示他们极大地改变了脑震荡,并且我们不想给出一种虚假的安全感。最重要的是要记住,早期识别和管理脑震荡的症状对帮助你的孩子完全康复,回到学校玩是至关重要的。
儿童受伤后警惕脑震荡的长期影响
美国研究人员的报告指出,即使在身体症状消失后,脑震荡也可能会对儿童造成挥之不去的影响。
波士顿儿童医院急诊医学的研究部的医生发现,脑震荡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晕、以及视物模糊,这些身体症状会随着儿童的康复而逐渐消失,但情感和精神上的损害,如易怒和沮丧,却会持续很长时间。
“在头部受伤后的几周内,患儿的身体症状会很快有所改善,但情感上的症状可能会在身体症状消退后仍旧持续,”首席研究员马修·艾森伯格博士说。
“只有通过了解脑震荡之后的这些症状,我们才可以帮助患儿和家属,告诉他们所经历的是正常的,如何寻求帮助,并确保儿童在学校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实现全面康复,”艾森伯格补充道。
这项研究发表在5月12日的《儿科》杂志上,艾森伯格的团队利用问卷调查跟踪了235名年龄在11到22岁的曾经遭受脑震荡的儿童和青少年。
研究人员对患者跟踪随访了3个月,直到他们所有的身体症状都消失。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被问及存在哪些症状,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和运动功能是否正常等问题。
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头晕和疲劳,这些症状往往在受伤之后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改善。但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的孩子伴有精神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和无法进行长时间思考。
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孩子在受伤后两周内身体得到恢复,25%的孩子在一个月后仍有头痛症状。
此外,超过20%的孩子在受伤一个月后仍感到疲劳,近20%的孩子认为自己无法思考。
研究的作者指出,对许多人来说,情绪沮丧和易怒等症状在受伤之后并不常见,但在日后逐渐显现。
迈阿密儿童医院创伤性脑损伤科室主任医师约翰•库鲁滋博士说,“人们需要更长的时间从脑震荡中完全恢复过来。我的经验是,脑震荡症状两周后仍有症状的孩子会经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直到症状完全消失。”
除了身心修养,库鲁滋认为应该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他用布洛芬和其他药物来缓解头痛,褪黑激素和其他药物来帮助患者睡眠。
库鲁滋还建议物理治疗可以帮助孩子恢复。疗法包括改善身体平衡功能,帮助改善视力问题,”他说。
他还建议让孩子在受伤后在家休养,然后再逐渐让他们回到学校,逐步适应正常规律的校园生活。
“让孩子离开学校太长时间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他们会变得焦虑烦躁,因为他们会对未来产生担忧,”他说。
库鲁滋指出,回归校园的过程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一开始可以让孩子上半天的课,然后慢慢调养,直到完全适应学校生活。如果身体症状尚未消失,我们并建议让孩子参加任何体育活动,他补充说。
如果孩子受伤后两到三天内脑震荡症状仍持续,库鲁滋建议寻找有经验的脑创伤医生,或去专门处理脑震荡的诊所。
婴儿脑震荡的处理方法
婴儿脑震荡不单单是由于碰了头部才会引起,有很多是由于人们的人们一些习惯性动作,在无意中造成的。比如,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快点入睡,就用力摇晃摇篮、推拉婴儿车,为了让孩子高兴,把孩子抛得高高的有时带小婴儿外出,让孩子躺在过于颠簸的车里等。这些一般不太引人注意的习惯做法,可以使孩子头部受到一定程度的震动,严重者可引起脑损伤,留有永久性的后遗症。
小儿为什么经受不了这些被大人看做是很轻微的的震动呢?这是因为婴儿在最初几个月里,各部的器官都很纤柔嫩。尤其是头部,相对大而重,颈部肌肉软弱无力,遇有震动,自身反射性保护机能差,很容易造成脑损伤。
在儿童出现意识障碍期间,可能会伴有皮肤苍白、出汗、血压下降、心动徐缓、呼吸浅慢、肌张力降低、各种生理反射迟钝或消失等表现,但很快会随着意识的恢复而消失。此后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通常在短期内好转而恢复。神经系统检查常无阳性体征表现。
脑震荡的一般处理原则是:
1、卧床休息,选择适当的体位。让孩子安静地休息一段时间,帮助他恢复记忆。
2、做好耐心地说服工作。孩子情绪烦躁或大声哭闹会影响伤情恢复。
3、保持安静。保持环境的安宁可以帮助孩子平静心情,更好地配合治疗。
4、适当给予镇静药物。如果孩子长时间地哭闹不安,可以适当地用药物帮助他镇静下来。
婴儿玩抛掷游戏易致脑震荡
在孩子哭闹或者逗孩子玩的时候,家长往往喜欢把婴儿摇来摇去或者抛向空中,这样做宝宝就会不再哭闹而笑出来。但是,你知道吗?把婴儿抛向空中是容易导致脑震荡的哦。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婴儿脑震荡的症状吧。
把婴儿抛向空中易致脑震荡
在孩子哭闹不止的时候,心烦意乱的父母为了让宝宝安静下来,会使劲摇荡宝宝的身体和头颈部。有的人为了让孩子高兴,会把宝宝高高地抛向空中,或者让宝宝站在大人的手掌上来回旋转走动。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动作,稍有不慎孩子会跌落,使得头颅内脏损伤或四肢骨折,而摇晃婴儿头颈部还可使宝宝脑部受伤,甚至引起死亡。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出现了脑震荡呢?
婴儿脑震荡的症状
一直有头痛、头昏或呕吐的现象。如果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后,头痛有所缓解,或摔倒后呕吐一阵子都是正常的,但这些都不应该持续出现。
白天似乎出奇的睏或晚上很难被叫醒。宝宝摔着后的第一晚要把他叫醒几次,来确保你能叫醒他。
协调性、心智能力或力量方面出现问题,像胳膊或腿无力、发音不清、意识模糊或视力受损等。
孩子出现了脑震荡的症状,家长要如何及时应对呢?
婴儿脑震荡怎么办
不能单纯地由CT或MRI扫描来诊断是否为脑震荡。因为这类检查可以查出损伤性的体征,如骨折或出血,但不能诊断功能性损伤,比如前面提到的这些脑震荡症状。
为了帮助诊断脑震荡,医生会将各种信息整合,包括孩子的身体症状,家长提供的孩子作息状况,完整的身体检查等,可能的话,还要检查孩子的记忆力状况。
如果怀疑有脑震荡,医生可能会建议给孩子坐神经认知测试,这种测试能跟踪检测孩子是思考力、专注力、学习及推理能力,将测试结果和受伤之前做过的结果进行对比就能得出结论(通常很多学校会提供运动会赛季前的测试数据)。即使孩子之前没有做过这种测试,医生也可以利用这种测试跟踪孩子的思维,帮助他们恢复。
婴儿脑震荡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这样才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如何帮孩子克服嫉妒心理
由于家里还有个哥哥,九岁的虎虎总觉得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无论是外出游玩、生日派对还是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他老是抱怨爸爸妈妈偏心。当妈妈解释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和他一起玩或者他做了哪些错事而哥哥却没有的时候,虎虎就撅着嘴说哥哥有的玩具自己却没有或者强调哥哥曾经犯的错而自己却很乖。
很多孩子都有虎虎这样的心理,当他们看到别人有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包括衣服、能力、受欢迎程度和玩具等等,甚至有些大人意想不到的东西都可能诱发他们的妒嫉心理。有些家长认为这种表现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但专家指出,过分的妒嫉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使他们在自己与别人的对比中感到自卑,妨碍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建立,因此家长应该在孩子达到上学年龄之前教会他们如何克服这种情绪。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如何帮助孩子减少妒嫉心理,以及当孩子的小脑瓜被妒嫉所占据的时候如何平复他们的情绪。
注意孩子的暗示,并表示同情
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对于家长们来说,观察孩子的行为方式、掌握孩子的情绪趋向却并不难。当孩子妒嫉心理爆发的时候,他们的行为经常会出现相应变化,比如搞破坏、哭泣或者说妒嫉对象的坏话等等。有时候,妒嫉心理也会反映在孩子的心理和身体方面,如胃疼、难过、焦躁、情绪低落或者没有干劲。这时候,家长需要对孩子表示同情和理解,并帮孩子把他们的想法说出来。比如,爸爸带着5岁的女儿玩秋千,站在一边的3岁的儿子委屈地要哭,这时候妈妈就可以说,“看,爸爸一直陪着姐姐玩,把我们都冷落在一边了,这真不公平,对不对?”如果孩子表示同意,家长就可以告诉他这种感觉就叫做“妒嫉”——“我知道你觉得妒嫉,是不是?不过这没什么的。”家长的理解可以安抚孩子的情绪,因为这种时候,孩子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欲望的满足,而是家长耐心的倾听,以及对他们内心感受的肯定。
让孩子知道大人也会妒嫉
显然,妒嫉是一种负面情绪,但我们有必要让孩子们了解,即使是他们尊敬的爸爸妈妈也会有妒嫉的感受。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当宝宝和爸爸在一起亲亲热热的时候,妈妈也会妒嫉爸爸,但是妈妈不会因此而乱发脾气或者感到难过。或者举出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告诉宝宝自己也有过同样的心情。比如,当虎虎抱怨自己不能和哥哥一样参加跆拳道班的时候,妈妈就告诉他自己小时候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但是这种情绪是可以克服的。“知道吗?我上小学的时候,爸爸妈妈从来不准我在街上玩,但邻居家的姐姐却可以在外面一直跳皮筋到天黑!你说多不公平!”这个故事让虎虎明白原来妈妈也妒嫉。随后妈妈告诉,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得到和别人完全相同的待遇,因此必须学会接受。
不要过分强调负面的东西
孩子会通过观察大人的做法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当你发觉孩子感到嫉妒的时候,在表示同情的同时,不要过多强调孩子的立场,更不要指责受到妒嫉的对象,否则不但会进一步刺激孩子的妒嫉情绪,还会导致孩子养成动辄归咎于他人的坏习惯。假如你的孩子发现自己的同桌被邀请参加同学的生日派队,而自己却没有被邀请。这时候我们决不能指责那个过生日的孩子“不够意思”,而应该告诉孩子,妈妈理解你的委屈,但是别难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朋友,自己过生日的时候不是也不可能把自己认识的所有人都请来吗?这样,孩子就会理解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受欢迎而未受邀请,也不会因此而记恨那个过生日的同学。
帮助孩子找到一种可行的解决办法
感到嫉妒的孩子总是希望自己得到和他人同样的待遇,假如此时家长能够诱导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但能够缓解嫉妒的心理,还有助于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假如孩子觉得球队一个队友比自己上场的时间长,我们可以问他,如果你加强练习的话,情况会不会有所改变呢?这时,孩子会发现,虽然自己控制不了教练的选择,却可以控制自己的选择——通过联系提高自己的球技,上场的机会自然就多了。或者,当孩子对别人父母对子女所倾注的重视感到嫉妒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行动消除孩子的误会。5岁的美美因为妈妈错过了自己在学校演出中的表演而非常不满,“别人的妈妈都来了!”于是,妈妈就让美美在家里面给自己开了一个专场晚会。这样一来,美美明白了妈妈其实很关注自己,便不再失望或者妒嫉别的同学了。
尽量不要拿孩子与别人对比
你可能注意不到,在谈论其他孩子时一句无心的“婷婷越来越可爱了”,或者只是一个微笑、一个耸肩的动作,甚至抬一抬眉毛都可能被孩子解读为“比较”。尤其是当你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做得不好的时候,他们更容易对那些有能力做好的孩子感到嫉妒。有一次,美美的妈妈跟一位阿姨说,邻家女孩的卷发很可爱,可惜自己女儿的头发却是直的。没想到,第二天,美美就要求妈妈带自己去美发厅要把头发烫成卷发!美美妈妈一下子就意识到是自己的评价引发了女儿的嫉妒心理,从此之后,她再也没有评价过女儿的头发,同时非常注意不拿女儿和别的孩子作无意义的比较。
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
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总喜欢强调自己的弱点,而且那种低人一等的感觉更容易刺激他们的妒嫉心理。因此,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让他知道自己也有优点,也有为自己而骄傲的资本。假如孩子在画画方面有天赋,家长就应该多多鼓励。每当孩子自己解决了一个问题或者取得了一点进步,哪怕只是一道算术题,也应该让他知道爸爸妈妈注意到了,并且为他而骄傲。专家指出,当孩子为自己感到骄傲的时候,他们就更容易接受别人在某方面得到比自己更多的关注。这种自信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克服自己的妒嫉心理,更有利于他们塑造自我,这才是真正值得别人艳羡的本领。
12招帮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1、多搂抱或爱抚
父母甜蜜温馨的搂抱、爱抚,不仅可以增加亲子情谊,这份“爱的感觉”,会使他觉得无论处在何种环境下,都是温馨与安全的,对于未知的事物,又何惧之有?父母付出更多的耐心来陪伴孩子,随时观察他的情绪和动向,以最确实的行动,了解孩子、支持孩子。
2、感情交流
日常生活中克服孩子恐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感情交流。美国心理学家肯特说:“保持家庭气氛和谐,使孩子能无拘无束地与你交流,这是十分重要的,切不可嘲弄、吓唬孩子,而应鼓励、支持孩子”。
3、藉由故事厘清真相
如果大人发现孩子有害怕“鬼”的倾向,却无法得知他害怕的是什么,可以尝试使用说故事的方式,一边说给孩子听,一边让他说说他的感觉,以厘清他所害怕的是什么。让孩子从故事中得到一些心灵上的安慰,且以美好的事物充实其心灵。
4、不要惩罚或嘲笑孩子的胆小
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正确的应是承认孩子害怕的东西确实存在,这样,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恐惧,也就会相信你的劝慰、解释,才能解除恐惧的心理。
5、对孩子的要求不宜反复无常
如果一会儿要求孩子这样,一会儿要求孩子那样,孩子就会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做对、做错都将会受到指责,于是就产生了恐惧心理。因此,成人对孩子的要求要规范,要一致。
6、保持明亮光线
发现孩子所恐惧的是“黑暗”,就为他点一盏小夜灯,或是在孩子活动的每个角落,都保持明亮的光线。硬是强迫孩子勇敢面对他不会处理的恐惧,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他觉得更加害怕。
7、防止对孩子溺爱
由于对孩子过分疼爱和保护,就会让孩子失去锻炼勇敢精神的机会。调查表明,溺爱的孩子大多胆怯,依赖性强,缺乏自信。
8、教育孩子不要掩饰害怕
有些孩子往往会否认自己害怕,这是孩子常用来对付恐惧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越是这样,孩子自己越是恐惧。爸爸妈妈应该让孩子说出恐惧的具体内容,让孩子解除心理上的羞耻感,并逐渐克服恐惧心理。
9、家长对孩子不要喜怒无常
有的家长常将自己的好坏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这样会使孩子害怕父母,怕父母无缘无故发脾气,怕自己受罚等,终日心神不定、畏畏缩缩,表现为恐惧、多疑、敏感。因此父母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拿孩子当出气筒。
10、不要过分责怪孩子
孩子做错了事,正好可以利用这种做错事后的恐惧心理,教育和引导他们应该怎样做是正确的。既指出错误的危害,又表现出成人对孩子的宽容,使孩子感到批评也是为了爱他,从而也就不会产生恐惧心理了。
11、慎选电视节目
为了孩子,父母应慎选电视节目,尽量避免让孩子看那些怪力乱神的节目,或是一些凶杀、弃尸的新闻,加深对鬼怪的恐惧感。此外在睡觉前,切勿让孩子一起和大人观看恐怖影集,影响睡眠品质,导致晚上频频做恶梦。
12、利用孩子的愉快情感来克服恐惧心理
应经常让孩子参加游戏、去公园玩等活动,产生愉快情感吃大锅饭服恐惧心理。同时,还可以鼓励孩子用讲故事、绘画等活动,讲出或画出自己最害怕的东西,把内心恐惧表达出来,渲泄出去,从而解除恐惧心理。
小儿牙疼推拿 小儿牙痛预防调理
推拿上述穴位,有缓解炎症和疼痛的作用,家长可了解小儿牙疼的具体原因之后,采用推拿手法结合药物治疗,更好的帮孩子缓解牙痛。
对牙齿,牙龈有刺激性的食物,应尽量少吃;少吃甜食,零食,冷饮等,对缓解牙痛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