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死精的辨证论治

死精的辨证论治

(一)肾气亏虚证。治法补肾益精。方药生精种玉汤。方中仙灵脾、川断、菟丝子温肾壮阳,促进生殖之精的化生;何首乌、枸杞子、桑椹子滋补肝肾阴血,以资生精之源;覆盆子、五味子固肾摄精,以防精液之失泄;黄芪、当归益气养血,以助后天之精之化源,充养先天肾精。本方先天后天兼顾,精血双补,补益肾精。

(二) 肾阳亏虚证。治法温肾壮阳。方药赞育丹加减。方中用炮附子、肉桂温补肾阳;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蛇床子、韭子温肾壮阳;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补肝肾,益精血,强壮腰膝;人参、熟地、当归、白术益气养血,资生精之源;鹿茸温肾壮阳,填补精血。诸药合用,补肾火,益肾精。

(三)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清热,降火。方药死精Ⅰ号方。方中用知母、黄柏、生地、白芍滋阴降火;丹参、赤芍、当归活血化瘀;金银花、蒲公英、生甘草清热解毒;川续断益肾填精。诸药合用,滋阴清热,泻火解毒,对前列腺炎、精囊炎致死精症尤为适合。

(四)肝郁血瘀证。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精。方药以逍遥丸合乌药散加减。方中以柴胡、香附疏肝理气;乌药、沉香、橘核行气止痛,温通经脉;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当归活血化瘀;仙茅、淫羊蕾温肾生精。诸药合用,使肝气舒畅,筋脉得养,肾气强盛,阴精化生复常。中药可选用“死精子1号”方:金银花、丹参各30g,蒲公英、生地、川续断各15g,当归12g,知母、黄柏、赤白芍、甘草各9g,每日一剂,水煎服,3个月为1疗程。对前列腺炎、精囊炎引起的死精子症有较好的疗效。

肺热的辨证论治

初期

证候:恶寒发热,咳嗽胸痛,痰少而粘,呼吸不利、口干咽燥,舌苔薄黄,脉浮滑而数。

治法:疏散风热、清肺化痰。

主方:银翘散。

成痈期

证候:寒战壮热汗出,胸闷作痛、转侧不安,咳嗽气急,甚则喘满,咳吐脓痰,气味腥臭,口燥咽干,烦躁不安,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主方:千金苇茎汤。

溃脓期

证候:咳吐脓血,或咯痰状如米粥,量多腥臭,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平卧,面赤身热,烦渴喜饮,舌红绛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排脓化瘀、清热解毒。

主方:桔梗汤、千金苇茎汤。

恢复期

证候: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少渐转清稀,或见胸胁隐痛、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或潮热,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舌淡红,苔薄,脉细数无力。

治法:润肺化痰、益气养阴。

主方:清燥救肺汤。

小儿遗尿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遗尿日久,小便清长,量多次频,兼见形寒肢冷、面白神疲、乏力自汗者是为虚寒;遗尿初起,尿黄短涩,量少灼热,形体壮实,睡眠不宁者属于实热。虚寒者多责之于肾虚不固、气虚不摄、膀胱虚冷;实热者多责之于肝经湿热。

二、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虚证以温肾固涩,健脾补肺为主;实证以泻肝清热利湿为主,配合针灸、激光、外治等法治疗。

三、分证论治

1、肾气不固

证候:睡中经常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而长,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白肢冷,腰腿酸软,智力较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分析:肾气虚弱,膀胱虚冷,不能制约,故睡中经常遗尿,且尿量多而清长。肾虚真阳不足,命门火衰,故神疲乏力,面白肢冷。腰为肾之府,骨为肾所主,肾虚故腰腿酸软。肾主髓,脑为髓之海,肾虚脑髓不足,故智力较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均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寒之象。

治法:温补肾阳,固涩小便。

方药:菟丝子散加减。常用药:菟丝子、肉苁蓉、附子温补肾阳,五味子、牡蛎益肾固涩缩小便,鸡内金消食助运以利发挥温肾固涩止遗之效。可合缩泉丸协同发挥其效。

神疲乏力,纳差便溏,加党参、白术、茯苓、山楂益气健脾和中助运;智力较差者,加人参、菖蒲、远志补心气,开心窍。

2、脾肺气虚

证候:睡中遗尿,少气懒言,神倦乏力,面色少华,常自汗出,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少力。

分析:脾肺气虚,三焦气化不利,膀胱失约,故睡中遗尿。脾肺气虚,输化无权,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少华;不能荣;养神濡养肢体,故神倦乏力。肺气虚则少气懒言,常自汗出;脾气虚则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少气,均为气虚之象。

治法:益气健脾,培元固涩。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培土生金,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之气,当归配黄芪调补气血,陈皮理气调中,益智仁、山药、乌药温肾健脾固涩。

常自汗出,加煅牡蛎、五味子潜阳敛阴止汗;食欲不振,便溏,加砂仁、焦神曲运脾开胃,消食止泻;痰盛身肥,加苍术、山楂、半夏燥湿化痰;困寐不醒,加石菖蒲、麻黄醒神开窍。

3、肝经湿热

证候:睡中遗尿,尿黄量少,尿味臊臭,性情急躁易怒,或夜间梦语磨牙,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

分析:肝经湿热,蕴伏下焦,耗灼津液,迫注膀胱,故睡中遗尿,尿黄量少,尿味臊臭。肝经有热,肝火偏亢,故心情急躁易怒;肝火内扰心神,故梦语磨牙。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均是肝经湿热之象。

治法:泻肝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清泻肝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膀胱湿热。当归、生地养血滋阴,配柴胡疏调肝气以柔肝。甘草调和诸药。

夜寐不宁加黄连、竹叶、连翘清心除烦;尿味臊臭重,舌苔黄腻,加黄柏、滑石清利湿热。

若痰湿内蕴,困寐不醒者,加胆星、半夏、菖蒲、远志清化痰湿,开窍醒神。若久病不愈,身体消瘦,舌红苔少,脉细数,虽有郁热但肾阴已伤者,可用知柏地黄丸,滋肾阴,清虚火。

痴呆治疗的辨证论治

禀赋不足型

【证见】自幼起病,多有发育畸形,如头颅偏小或畸形,眼裂较窄,眼距过宽,发音不清,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等。成年后神情呆板,反应迟钝,动作古怪,发音不清或词不达意,重者精神呆滞,生活不能自理,不能抵御危险伤害而成白痴。舌淡胖或偏暗,舌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补肝肾,填髓健脑。

【方药】

1.主方加味地黄丸(吴谦《医宗金鉴》)

处方: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山药15克,茯苓12克,牡丹皮10克,泽泻9克,鹿角胶10克(烊化),五味子12克,枸杞子15克,远志6克,当归12克,巴戟天15克,大枣5枚。水煎服。

2.中成药

(1) 参茸地黄丸,每次1丸,每日服2—3次。

(2) 脑力宝丸,每次4丸,每日3次。

脾肾亏虚型【证见】老年表情呆板,行动迟缓,健忘,语言明显减少,日夜颠倒,傻笑傻哭,生活不能自理,或有幻觉、妄想。也有未老先衰而见如上症状的。可兼见头晕眼花,腰膝酸痛,气短,心悸等症。舌质暗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肾益脾,健脑生髓。

【方药】

1.主方:还少丹(汪昂《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枸杞子12克,山茱萸12克,肉苁蓉15克,远志6克,巴戟天15克,小茴香9克,杜仲18克,怀牛膝15克,茯苓12克,山药15克,五味子6克,党参15克,楮实12克,石菖蒲10克,大枣5枚。水煎服。

2.中成药

(1) 还少丹,每次9克,每日2次。

(2) 脑灵片,每次3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温肾健脾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党参、炙黄芪、熟附块、益智仁、越鞫丸(包)、山药各12克,淡干姜3克,生白术、石菖蒲各9克,陈皮、姜半夏各6克。水煎服。

痰凝瘀阻型

【证见】多有产伤或外伤病史,或由他病而来。神情淡漠,反应迟钝,善惊善恐,胸脘痞闷,头晕重,寡言少语,智力低下,妄想离奇。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或涩滑。

【治法】祛瘀化瘀,宣窍健脑。

【方药】

1.主方二陈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通窍活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法半夏15克,陈皮6克,茯苓12克,赤芍15克,川芎9克,桃仁、红花各10克,白芷12克,生姜9克,胆南星12克,丹参20克,郁金12克,石菖蒲10克,大枣5枚。水煎服。

若久病气虚,可加党参、黄芪各15克。血虚者加当归12克,何首乌、生地黄各15克。

2.单方验方桃仁复苏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桃仁、生大黄、玄明粉(分冲)、桂枝、远志、石菖蒲各10克,朱茯神15克,蜈蚣2条,龙骨(先煎)、牡蛎(先煎)各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气管炎辨证论治

1.支气管炎中药方1-肺燥感寒

【症状】咳嗽阵作,痰少,形寒,饮食减少,口燥不欲饮,舌苔薄白,脉象小滑。

【治法】散寒清肺,顺气化痰

【方药】炙麻黄2.4克,杏仁9克,生甘草4.5克,苏子9克,炙紫苑12克,蒸百部9克,炙白前6克,炙款冬6克,海哈壳12克,炙枇杷叶9克

【用法】水煎服。

【按语】形寒未除仍属风寒未彻,故用三坳汤合止咳散加减,止咳散化痰止咳作用好,外邪未清者可与宣肺散寒或清肺润燥同用。此方对慢性支气管炎尤为有效。其中紫苑、百部、白前三味为治咳良药。紫苑性温而润,用量可适当重些,与百部配合,有肺热者亦无妨。百部性寒味苦而润,白前温润降逆,再与甘润之药配合,相得益彰,取效更为满意 。

2.支气管炎中药方2-风热袭肺

【症状】咳嗽夜间喘甚,吐黄痰,身体疼痛,纳呆,大便两日未下,舌苔黄腻,脉象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泄热定喘

【方药】前胡3克,薄荷3克,桔梗3克,杏仁泥3克,紫苑4.7克,15.6克,生川军3克

【用法】生川军后下。

【按语】此为风热袭肺,热邪移于胃肠,致使肺气失于宣降,胃肠热雍气滞,热灼津液为痰,而出现咳喘,发热,大便秘结等症,故治以宣肺泄热化痰之法。其方用薄荷、前胡、桔梗以宣肺,黄苓、花粉、白茅根清热,更以生川军攻泻胃肠之热,即釜底抽薪之义,又佐以杏仁、贝母、紫苑、苏子化痰降气,肺之宣降得复,肠胃气机通达,则症自愈。

3.支气管炎中药方3-痰热雍肺

【症状】咳嗽不能平卧,烦躁咽痛口渴,咯白痰,舌红,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定喘

【方药】炙麻黄3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甘草6克,黄苓12克,双花25克,桑白皮15克,百部12克,桔梗6克,川贝粉3克,地丁30克,败酱草30克,鱼腥草30克,莱菔子12克

【用法】川贝粉冲服,余药水煎。

【按语】此为痰热哮喘,治以麻杏石汤宣肺定喘,郭老认为加桑白皮开肺气,桔梗宣肺,贝母化痰止咳,百部清热养阴,地丁、败酱草鱼腥草清热消炎,用于喘息性支气管炎白细胞偏高者效果较好。

4.支气管炎中药方4-痰湿化燥

【症状】咳嗽痰多,黄白相间,咽红微感不适,大便偏干,小便多,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燥化痰,宣通肺气

【方药】冬瓜仁6克,杏仁6克,苡仁12克,苇根15克,茯苓皮6克,法夏6克,橘红3克,浙贝母4.5克,桑白皮4.5克,炒苏子3克,炒莱菔子3,炒白芥子3克,炙枇杷叶6克

【用法】水煎服。

【按语】本症为气管炎属痰湿化燥,方以清燥化痰之品,燥气得平。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俗称"老慢支")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患,常常反复发作,秋冬寒冷季节尤甚,而夏季却是老慢支病人的相对缓解期,若趁此时调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也是中医"治本病求本"和"冬病夏治"的体现。中医认为老慢支长期不愈与肺脾两虚、肺肾不足有关。因此老慢支病人在夏季病情缓解期,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还应选服一些健脾养肺、补益肺肾的药膳。

尿血的中医辨证论治

肝经湿热

小便热赤,带血鲜红,伴随头痛,头晕,口黏,口苦,胁肋胀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病情会因情绪波动而加重。中医治法为清利湿热。

方剂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

阴虚火旺

小便短赤带血,伴随头晕耳鸣,颧红潮热,心烦口乾,腰膝酸软,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中医治法为滋肾清热,佐以利湿。

方剂举例:知柏地黄丸加小蓟炭、车前子

心火亢盛

尿色鲜红,小便短黄,灼热疼痛。伴随心烦失眠,面赤口疮,口渴引饮,大便乾结,舌尖红赤,苔黄,脉数。中医治法为清心凉血,佐以利湿。

方剂举例:导赤散合小蓟饮子加茯苓

肾气不固

持续排泄淡红色小便,量多,便後滴沥。伴随头晕,耳鸣,倦怠易疲劳,腰脊酸痛,怕冷,阳痿滑精。舌质淡,脉沉弱。中医治法为温肾摄血。

方剂举例:鹿角胶丸(鹿角胶、熟地、血余炭、白茅根)

脾不统血

尿血反覆发作,或兼牙龈出血,皮下出血。伴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气短声怯,没胃口。舌质淡,脉细弱。中医治法为补脾摄血。

方剂举例:归脾汤加熟地、阿胶、仙鹤草

页首

2.尿血的针刺治疗

针灸疗法能活血行气,促进身体自癒力。中医认为出血症跟气虚与火热关系密切,用针灸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脏腑气血功能,有助改善身体状况,从而舒缓尿血及兼症。

甲亢的中医辨证论治

1.气郁痰阻

[主证]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常因情志波动有关,苔薄白,脉弦。

[病理]气机郁滞,痰浊壅阻颈部,故致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故胸闷,太息,胸胁窜痛,且病情常随情志而波动。苔薄白,脉弦,为肝郁气滞之象。

[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胸闷、胁痛者,加柴胡、郁金、香附理气解郁。咽颈不适加桔梗、牛蒡子、射干、木蝴蝶等利咽消肿之品。

2.痰结血淤

[主证]颈前出现肿块,按之质地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不消,胸闷,纳差,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病理]气机郁滞,津凝成痰,痰气交阻,日久则血行不畅,血脉淤滞。气、痰、淤壅结颈前,故瘿肿较硬或有结节,经久不消。气郁痰阻,脾失健运,故胸闷、纳差。苔白腻、脉弦或涩,为痰结血淤之象。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结块较硬及有结节者,可酌加黄药子、三棱、莪术,露蜂房、山甲片、丹参等,以增强活血软坚,消瘿散结的作用。郁久化火而见烦热、舌红、苔黄、脉数者,加夏枯草、丹皮、玄参以清热泻火。纳差,便溏者,加白术、茯苓、淮山药健脾益气。

3.肝火旺盛

[主证]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肿块柔软。烦热,自汗,多食易饥,性情急躁易怒,面部烘热,口苦等症。肝火亢旺致胃热炽盛,故腐熟过甚,而见多食易饥。火热迫津外泄,故自汗出。肝火上炎;风阳内盛则致眼球突出、手指颤抖。舌红、苔黄,脉弦为肝火亢旺之象。

[治法]清肝泄火

[方药]栀子清肝汤合藻药散加减。烦躁易怒,脉弦数者,可加夏枯草、龙胆草清肝泻火。凤阳内盛,手指颤抖者,加石决明、钩藤、白蒺藜、牡蛎平肝熄风。多食易饥加生石膏、知母清泄胃热。

4.心肝阴虚

[主证]瘿肿或大或小、质软,起病较缓,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病理]痰气郁结,故见瘿肿。火郁伤阴,心阴亏虚,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心烦少寐。肝阴亏虚,筋脉失养,则倦怠乏力。肝开窍于目,目失所养则眼干目弦。肝阴亏虚,虚风内动,则手指及舌体颤抖。舌质红,脉弦细数为阴虚有热之象。

[治法]滋养阴精,宁心柔肝。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胁肋陷痛者,可信一贯煎加枸杞子、川楝子养肝疏肝。手指及舌体颤抖者,加钩藤、白芍平肝熄风。大便稀溏,便次增加者,加白术,苡仁、淮山药、麦芽健运脾胃。耳鸣、腰酸膝软者,酌加龟板、桑寄生,牛膝、菟丝子滋补肾阴。病久正气伤耗、精血不足而见消瘦乏力,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男子阳痿者,可酌加黄芪、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制首乌等补益正气、滋养精血。

月经提前能喝四物汤吗

温馨提示

中医辨证论治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理论,虽然上述内容中提到了四物汤适合于气血虚引起的月经提前的人群服用,但大部分人都缺乏辨证论治的中医基础知识,因此,在出现月经提前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四物汤。

汗腺炎的辨证论治

湿热蕴结型

证见:一般见于本病之早期。局部红肿灼热疼痛,常伴有恶寒发热,疲倦不适,口干渴,纳呆,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祛湿,解毒散结。

方药:

1.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合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黄芩、柴胡各12克,金银花、野菊花、夏枯草、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栀子、黄连各9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穿心莲片,口服,每次4—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鱼腥草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4)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0—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正虚邪恋型

证见:患病日久,时好时发,缠绵难愈;发作时局部仍可见红肿灼热疼痛。可伴有面色眦白,神疲,倦怠乏力,气短,纳呆。舌质淡,少苔,脉细或细弱(急性发作时可见脉弦滑)。

治法:补益气血,托毒消肿。

方药:

主方托里消毒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生黄芪、党参各20~30克,当归、金银花、连翘、赤芍各15克,白术12克,炒穿山甲12克(先煎),皂角刺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l剂。

化脓性汗腺炎的外治法初起用双柏散或散金黄水蜜调热敷。脓成后宜切开排脓。溃后有脓者,可用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尽则外敷生肌膏。

治疗易感的病人应避免刺激,如止汗药。早期原发的损害宜切开引流治疗,湿热敷及较长时间的系统性抗生素治疗(见上文疖)。对孤立的损害,损害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可能有效。如病情持续存在,手术切除,修复或受累部位的移植可能是必要的。一些病人用异维甲酸2mg/(kg.d)口服有效,但常有复发。依曲替酯(每日0.7~1.5mg/kg口服)也可能有效,但停止治疗会很快复发。这些药物必须慎用

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颇为丰富,不少医者从临床实际出发,探求其发生的机理,提出了些新的辨证思路。

1、从五脏论治

有学者认为失眠症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波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并由此分脏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衡,导致阴阳失调,使人机能处于亢奋状态,从而睡不着。

2、从精神情志论治

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 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

3、从昼夜节律论治

人体 的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性的生理活动,失眠则是这种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遵循这一规律,提出“因时制宜”治疗失眠。

4、从心肾相交论治所

有的失眠都是“火不归根”引起的,所有的治疗方案,最终都需要回到“引火归根、心肾相交”的问题上来。并将失眠分为五型:肝气郁结型、肾精不足型、心火旺盛型、经脉瘀阻型、痰湿阻滞型。

5、从肝脾论治

导致失眠症产生的诸多病因病机均与肝脾失调有关,中医如何全面诊断失眠症,调理失眠中药的选择,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调理肝脾。

干咳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燥邪犯肺 肺失宣降

此型常见于感染后咳嗽早期,每年多于秋季发病。盖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喜清肃而不耐寒热。秋季燥令,燥邪侵犯肺系,影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并灼伤肺津,遂发是证。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伴咽干、喉痒、鼻燥、口渴,舌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宜解表清肺,润燥止咳。

方选桑杏汤加减

桑叶、桑白皮、杏仁、南沙参、

炙杷叶、大贝母、山栀子、淡豆豉、

薄荷、芦根

若患者鼻塞、恶风、咽痒等症状突出者,可酌加苏叶、蝉衣、白僵蚕等疏风宣肺止咳。

二、阴虚肺燥 清肃失司

此类证候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肺结核或肺癌等病,临床当作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亦可见于长期服用清热解毒或抗生素治疗后的病人,肺阴亏耗,津液不足,阴虚火旺,虚热内生。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昼轻夜重,持续不已;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挟血,伴有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法宜养阴润肺,清燥止咳。

方选沙参麦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沙参、玄参、麦冬、玉竹、

百合、五味子、炙杷叶、浙贝母、

桑叶、桑白皮

若见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者加知母、地骨皮;口干咽燥,痰中挟血者,酌加芦根、白茅根。

痛风中医辨证论治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三妙散合当归拈痛汤加减。

中成药:新癀片、四妙丸等

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络

推荐方药:黄芪防己汤加减。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等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通络

推荐方药:乌头汤加减。

中成药:寒湿痹颗粒、益肾蠲痹丸

治法:活血化淤,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当归拈痛汤加减

中成药:淤血痹颗粒、益肾蠲痹丸

食道癌中医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1)痰气互阻型

治法:开郁降气,化痰散结。

主方:旋覆代赭汤合四逆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10g,枳壳1Og,白芍10g,旋覆花10g,代赭石15g,法半夏10g,郁金lOg,陈皮10g,山豆根10g,草河车15g。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元胡、白屈菜,口干、津伤明显者加元参、石斛,吞咽困难较严重加威灵仙、赤勺。

(2)血瘀痰滞型

治法:祛瘀散结,化痰解毒。

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10g,生地10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赤勺10g,川芎10g,桔梗6g,柴胡10g,急性子15g,半夏10g,栝楼30g。加减:胸背痛甚者加元胡、白屈菜、八月札.便干加郁李仁、火麻仁,口干舌红加黄连、麦冬、知母.合并出血者加三七、白芨、血余炭。

(3)阴虚内热型

治法:滋阴润燥,清热生津。

主方:一贯煎台养胃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30g,麦冬15g,生地20g,石斛15g,玉竹15g,当归10g,川楝子10g。加减:嗳气明显者加陈皮、半夏、旋覆花、茯苓以和胃降逆,潮热盗汗明显者加地骨皮、知母、鳖甲.肠中燥结、大便不通者加大黄、全栝楼。

(4)气虚阳微型

治法:益气养血,温阳开结。

主方:当归补血汤台桂枝人参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30g,当归10g,干姜10g,党参20g,白术10g,熟地15g.白芍15g,桂枝10g,急性子10g,半夏10g。加减:气逆呃逆者用威灵仙、丁香、柿蒂,呕吐粘痰者加陈皮、胆南星、青礞石,出血者加仙鹤草、露蜂房、白芨、三七,畏寒肢冷明显者加炮附子,呕吐清水较多者用吴茱萸、黄连。

心慌的中医辨证论治

1.心虚胆怯

治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2.心血不足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3.心阴亏虚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 朱砂安神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4.心阳不振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 桂枝甘草龙骨甘草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5.心脉瘀阻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 血府逐瘀加减。

6.水饮凌心

治法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方药 苓桂术甘汤加减。

相关推荐

脸上长痘痘吃中药有用吗 脸上长痘痘吃中药如何选择

中医选择药方必须先辨证,针对不同的证候选择需要的君药臣药,再根据体现的症状加减佐药使药等,所以脸上长痘痘选择吃的中药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医师指导下通过辨证论治后再进行具体选择。

湿疮的辨证论治与预防

一、内治法 1、湿热浸淫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滋;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于,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辨证分析:湿热浸淫,热重于湿,故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于,尿短赤;湿热浸淫肌肤则瘙痒无休,渗液流汁;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革藓渗湿汤加减。 2、脾虚湿蕴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流滋,可见鳞屑;伴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辨证分析:饮食不节,日久伤脾,脾虚生湿,蕴积肌肤

月经先期辨证论治 气虚证

表现为月经周期提前,量多,色淡,质稀,神疲肢倦,小腔空坠,纳少便塘,舌质谈.脉细弱。治宜补气摄血调经。 方用: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炙甘草加减)。

运动神经元的辨证论治

运动神经元疾病提倡以中医中药为主的治疗方法。本病以虚证多见,或虚实夹杂,一般的治疗原则为补脾益损,温养肾阳,滋补肝血,养阴祛湿,其方法有以下几种。 辨证分型治疗 按照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方法,本病可以分为以下证型。 1.脾胃虚损 主证:肌肉萎缩,肢体萎软无力,或有肌肉颤动,少气懒言,语音低弱,咀嚼无力,吞咽不顺利,口张流涎,食少,便溏,腹胀,面色淡白无华。舌体胖嫩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 治法:补脾益损,强肌健力。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脾肾虚损 主证:肌肉萎缩。肢体萎软无力,肌肉时有颤动,腰酸颈垂,

黄褐斑的四型辨证论治

①肝气郁结型:逍遥散加减,处方:柴胡、当归、赤芍、白芍、茯苓、白术、白僵蚕、泽兰、丹参、益母草、川芎、白芷、甘草;②肝火亢旺型:自拟方:白僵蚕、白茯苓、白菊花、珍珠母、茵陈蒿、夏枯草、川芎、益母草、甘草。若失眠加何首乌,心烦易怒加丹皮,胸胁胀痛加郁金、白芍;③气血不足型:四物汤加减,处方:当归、熟地、川芎、赤芍、白芍、丹参、黄芪、益母草、制首乌、香附、白芷、僵蚕;④肝肾亏虚型:方用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处方:生地、枣皮、山药、泽泻、茯苓、丹皮、女贞子、旱莲草、制首乌、当归、川芎、僵蚕、红杞。

尿血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药治疗尿血虽以止血为主,但要酌量加散瘀、宁血、养血之品。一般早期阶段除止血外,需要育阴宁血辅助药物,病久则宜温养摄血。以下是血尿的常见证型及治法。 肝经湿热 小便热赤,带血鲜红,伴随头痛,头晕,口黏,口苦,胁肋胀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病情会因情绪波动而加重。中医治法为清利湿热。 方剂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 阴虚火旺 小便短赤带血,伴随头晕耳鸣,颧红潮热,心烦口乾,腰膝酸软,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中医治法为滋肾清热,佐以利湿。 方剂举例:知柏地黄丸加小蓟炭、车前子 心火亢盛 尿色鲜红,小便短黄,灼热疼痛

中医辨证论治七类阳痿

心脾虚损型阳痿:患者症见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精神不振,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痿黄,舌淡苔白,脉细弱。究其病因主要因思虑忧郁,损伤心脾,或大病久病之后,阴阳虚弱,气血难复,均可致宗筋失养而至阳事不举。治宜补益心脾,药用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杏仁、远志、桂圆肉、当归等。 气血瘀阻型阳痿:多因动脉硬化、糖尿病,或阴部外伤、久病血瘀所致。患者症见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伴有性欲淡漠,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沉涩。治宜行气活血,通脉振阳,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

月经量少发黑原因 温馨提示

对于月经量少发黑的患者不要针对教科书蛮目分型,必须经过专业中医医生的辨证论治后再实施有效治疗。

老年性痴呆的辨证论治

老年性痴呆症,现代医学虽有老年性痴呆,早老性痴呆,脑血管痴呆之分,但就中医辨证分析,则表现为虚实两个方面。虚主要是肾虚和气血亏虚,实主要是瘀血,痰火。因此治疗中必须根据虚实的孰轻孰重而分别施治。而且应认识到本病呈慢性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该根据不同症状耐心调治。 1.补肾填精法 这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内经》说:“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临床上肾虚患者常有脑功能减退。有人实验证实,补肾中药是通过调节“脑──垂体轴”而发挥治疗作用,临床上对脑发育不全的患儿,采用补肾法可促使大脑发育,说明

小儿痴呆症的辨证论治

1.肝肾亏虚证:筋骨萎软,发育迟缓,抬头、坐、爬、站、行及萌生乳牙均明显延迟,面色无华,目无神彩,反应迟钝,囟门宽大,舌淡红,苔少,脉细弱。滋补肝肾。 2.心血亏虚证:语言障碍,发育迟缓,笑、叫、喊妈妈、说出完整语句等均明显延迟,甚至只能无意识发音,或语言含混不清,词不达意,面黄少华,唇指色淡,神情呆钝,发稀萎黄,舌淡,苔少,脉缓弱。补血养心。 3.心肾两虚证:智识不开,形容笨拙,反应迟钝,举止粗鲁,动作发育迟缓,思维难以集中,学习成绩差,面白虚浮,毛发细疏而黄,四肢弛软,舌质淡红,苔薄,脉细软。补益心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