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是怎样治疗疾病的
阴阳学说是怎样治疗疾病的
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
无论是人体的整体还是各部分的生理功能,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健康与否,都决定于阴阳是否调和。人体的生理功能都是通过气机的升降出入实现的,而阳主升,阴主降;阳主出,阴主入,人体之阴阳调和则气机升降出入协调平衡,人体就健康,中医称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
人体阴阳失去平衡称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阴)证。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临床上还有一类阴阳失调关系是阴阳偏衰。即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调,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双方都不同程度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阴不足,阳相对偏盛则阴虚生内热;阳不足,阴相对偏盛则阳虚生外寒;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不足,则虚寒、虚热并见或阴阳两虚。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阳两虚”。
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
阴阳是诊断的总纲。疾病虽然很多,但其病变部位、性质及证候的属性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从疾病发展趋势来自看:实证(阳)虚证(阴)。在临床辨证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
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
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药性来看,不外寒、热、温、凉四性,其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其治疗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
中医针灸有什么特点
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达到刺潋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种称作针法,后一种称作灸法,统称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经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原因。
针灸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以及361个腧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知识,发现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
覆盆子酒的作用
覆盆子酒的作用
覆盆子,也叫树莓。覆盆子酒即用覆盆子酿制的酒,主要流行于韩国,因韩国多种植紫覆盆子及黑覆盆子,所以酿出的覆盆子酒色泽与红葡萄酒相似,因此也可称作覆盆子红酒。覆盆子酒的功效如下:
1、可以壮阳
覆盆子,主治男性囊湿、精力减退、阳痿,有安神健身之功效。另外,对遗精(早泄)也有一定疗效,能使小便通畅。据说覆盆子酒是在一个禁止男性出入的场所内由妇女们酿制而成的,故根据阴阳学说的原理,它成为了男性的壮阳品。
2、解酒醒酒
覆盆子酒,富含有机酸和花青素。有机酸与乙醇相互作用即转化为酯类物质,进而被排出体外,可大大降低血液中的乙醇含量。花青素是强抗氧化剂,可对冲肝脏在分解酒精时产生的大量氧自由基,分解过氧化氢,从而大大减轻了肝脏负担,起了保护肝脏的作用。有机酸中的水杨酸,有益于发汗解毒,使酒精通过汗液外排。
3、预防癌症
覆盆子,富含讫今为止医药界公认的天然强抗癌成份----鞣化酸、VB17。其提取物已临床用于抑制癌症突变,是天然抑癌武器。
4、调经抑炎
覆盆子,自古就是治疗男女不育不孕症和妇科诸症的良药。富含水杨酸、鞣化丹宁酸、食未子酸的成份,既可调节女性内分泌失调导致的月经失调、痛经等症,又可降低阴道、尿道感染等疾病发生几率。
5、降解“三高”
覆盆子富含的多种果酸和类黄酮,有降血脂、抑血糖、平血压的功效。
6、延缓衰老
覆盆子,富含强抗氧化因子----花青素。常饮可延缓衰老和减少一百多种老年性疾病发生几率。饮用30天以上的最明显的体症效果:面和手部的老年斑、黄褐斑的明显淡化和视力逆恢复。
中医令你睡一个安稳觉
中医对睡眠的认识
中医有关睡眠主要有4种理论:阴阳消长论、营卫循行论、心主神明论、脑主神明论。虽然临床上有“脑主神明”和“心主神明”的争论,但很多医家在承认心脑共主神明的同时,往往依据临床各有所侧重,现代关于睡眠机理的中医论述大都基于此。
徐凌云和高荣林将中医睡眠学说概括为阴阳睡眠学说、卫气运行睡眠学说和神主睡眠学说。以阴阳睡眠学说为总纲领,揭示了睡眠和觉醒的基本原理;卫气运行睡眠学说是阴阳学说的具体化,揭示了睡眠的运动本质;而神主睡眠学说这突出了中医的整体睡眠观,揭示了睡眠是人体整体的生命活动形式。董德懋则将睡眠障碍概括为:阴虚失眠、胃不和失眠、阳虚多寐、湿重多寐,在对睡眠的认识中,他也特别强调阴阳的主导作用。俞宜年认为人的情志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属心、脑神经活动的范围。且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所以心、脑、肝与睡眠关系密切。
睡眠障碍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睡眠障碍的辨证论治颇为丰富,近年来不少医者从临床实际出发,探求其发生的机理,提出了一些新的辨证思路。
1. 从五脏论治 有学者认为失眠症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波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并由此分脏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
2. 从精神情志论治 伊明瑞等认为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
3.从昼夜节律论治 郁青萍和高翔等认为人体的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性的生理活动,失眠则是这种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遵循这一规律,提出“因时制宜”治疗失眠。
4.从心肾相交论治 陈武山认为所有的失眠都是“火不归根”引起的,所有的治疗方案,最终都需要回到“引火归根、心肾相交”的问题上来,并将失眠分为五型:肝气郁结型、肾精不足型、心火旺盛型、经脉瘀阻型、痰湿阻滞型。
5.从肝脾论治 张其慧认为导致失眠一证产生的诸多病因病机均与肝脾失调有关,中医治失眠的理法方药的选择,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调理肝脾。
6.从胃论治 许映絮和陈英杰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应理解为:凡伤及脾胃之阴阳气血,使胃气不安和者,均可导致或加重失眠。并认为遣方用药应常常顾及胃气:苦寒败胃,清热泻火之品不宜大量、久用,中病即止,或兼投养阴清热之品;重镇伤胃,重镇潜阳之品易伤胃气,非阳亢者,应慎用之,推崇用琥珀及珍珠末,认为此二品镇惊安神之力不弱,且不伤胃气,并可加入麦芽、神曲、鸡内金以助胃运化;酸涩敛收,失眠多兼痰夹火,酸涩之品易留邪,邪若不去,终致后发,故慎用。
7.从顾护阳气论治 唐国斌认为治疗失眠应该注意顾护阳气,尤其是肾阳。失眠初发之时,人体处于心理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主要表现为火热阴虚之象,但交感神经长期兴奋则会逐渐疲劳而形成阳虚证,这时应适当考虑应用补阳药作为反佐;如果长期失眠,阳气必亏,更应重视温阳药的应用,而他法则不足以取效或取效缓慢。在临床上强调使用肉桂等温阳通阳之品。
8.从交通阴阳论治 孙建平认为失眠的根本病机是卫气浮燥于外而营阴孤立于内,阴阳阻格不通所致。因此治疗失眠的关键在于以药引阳入阴。半夏同时具有“从阴到阳”及“从阳到阴”的特性,具有交通阴阳的作用,因而在治疗失眠的方药中应该选用,不应畏其辛燥。
9.从瘀论治 赵成志等根据“久病入络”、“久病必瘀”的观点,认为顽固性失眠治必活血化瘀,宜用血府逐瘀汤之类。
虽然各位医家提出了众多辨证新思路,但少有创新性,大都是在睡眠障碍总体辨证思路中强调某一点,依据的大都是自己的个人经验,且缺乏具有说服力的实验依据。
治疗方法
(一) 内治法
1. 汤剂 汤剂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中医药疗法,大多数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循经典古方而治,而有些医家则根据自己的观点自创汤剂:连玲霞自拟清浊安神汤(茯苓 30g,柴胡15g,川芎9g,半夏10g,陈皮10g,枳实10g,黄连9g,黄芩9g,当归10g,泽泻9g,车前子10g,石菖蒲15g,远志 10g,甘草9g)治疗失眠,总有效率95.8%。陈祖周自拟加味生铁落饮(生铁落100g,丹参30g,茯神15g,远志10g,琥珀10g,辰砂 5g,柏子仁20g,制胆星10g,桔红5钩藤10g,龙胆草10g,白芍15g,淮小麦30g,大枣15g,炙甘草10g)治疗梦游症,取得较好疗效。王昆在控制饮食和使用降糖药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自拟地黄枣仁汤(炒酸枣仁、夜交藤各30g,生地、茯神、丹参各20g,山药、枣皮、枸杞、桑葚、合欢皮、五味子、川芎各15g,炙甘草10g)治疗糖尿病并发失眠,总有效率100%。
2.中成药 张洪俊强调使用中成药也应该辨证论治,用逍遥丸治疗肝郁脾虚型不寐,每次6g,,每日2次。用血府逐瘀汤口服液治瘀血内阻型不寐,每次10ml,加龙胆泻肝丸5粒,每日2次。用生脉饮口服液治气阴两伤型不寐,早晨、中午各10ml,晚临睡前服20ml。先予藿香正气胶囊,芳香化湿、健脾和中,后改归脾合剂,益气健脾、养血安神治脾虚湿困型不寐,藿香正气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归脾合剂每次100ml,每日2次。
失眠多梦的原因
1.生理因素。一些疾病,如关节炎、溃疡病、心绞痛、偏头痛、哮喘、心律失常等都可导致失眠。丘脑病变者可表现为睡眠节律的倒错,即白天睡眠,夜晚清醒不眠。
2.心理因素。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所造成的焦虑、抑郁、紧张、激动、愤怒或思虑过多均可导致失眠多梦。3.药物因素。饮酒、药物滥用、药物依赖及戒断症状均可导致失眠多梦。常见的药物有兴奋剂、镇静剂、甲状腺素、避孕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4.年龄因素。年龄越大失眠发生率越高。
5.内外部刺激。如白天劳累过度、临睡前深思熟虑次日的工作或纠缠于白天不愉快的事情、身体不适等也都会对梦发生影像,对睡眠造成破坏。
6.不良的环境和习惯。不良的环境或坏习惯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可影响睡眠。如噪声、光线强弱热冷都可导致失眠多梦,过饱或饥饿,临睡前剧烈运动及作息无规律都可影响睡眠。
7.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关。许多人对情绪障碍缺乏认识,不知道情绪障碍是一种疾病,往往忽略了情绪障碍本身,而是过分注重情绪障碍伴发的失眠、多梦、疼痛等症状。[1]中医失眠多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均有相关药物及配方记载。中药治疗失眠多梦,较之西药的最大的优点在于,从病理上进行根治。如中药改善失眠等取得较好的疗效。
中医有关失眠主要有4种理论:阴阳消长论、营卫循行论、心主神明论、脑主神明论虽然临床上有“脑主神明”和“心主神明”的争论,但很、医家在承认心脑共主神明的同时,往往依据临床各有所侧重,现代关于失眠机理的中医论述都基于此。
中医睡眠学说概括阴阳睡眠学说、卫气运行睡眠学说和神主睡眠学说。以阴阳睡眠学说为总纲领,揭示了睡眠和觉醒的基本原理;卫气运行睡眠学说是阴阳学说的具体化,揭示了睡眠的运动本质;而神主睡眠学说突出了中医的整体睡眠观,揭示了睡眠是人体整体的生命活动形式。则将失眠概括为:阴虚失眠、胃不和失眠、阳虚多寐、湿重多寐,在对睡眠的认识中,他也特别强调阴阳的主导作用。人的情志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属心、脑神经活动的范围。且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所以心、脑、肝与睡眠关系密切。
癫痫病穴位割治疗法
儿童脑瘫、癫痫及神经症(包括神经性头痛、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20多年来我们对祖国医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发展,穴位割治疗法是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的观点,从针刺疗法演变而来,其功能在于疏通经络,宣导气血阴阳协调,定痫止痛之目的。
穴位割治治疗疾病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病因进行辩证选穴,然后在穴位上进行割治可起到温通经脉,祛除寒湿,调整脏腑气血及调整神经功能的作用,所选用穴位系心包之络穴,属于经外奇穴,主治癫痫,针刺此穴对癫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肾腧穴能滋补肾心、强健脑髓。第三组的大椎穴属督脉,是治疗癫痫的要穴;长强穴、腰奇穴擅治惊痫抽搐、狂病,皆有较好的镇静止痉作用。结合口服系列特效药物配穴位割治用于治疗癫痫,起到相互协调、增强疗效之功效。
总而言之,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关脑瘫的穴位割治疗法治疗方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再加上康复训练,效果是非常不错的,另外病人平常生活压力不要过大。
夏至怎样养生 夏至不宜吃什么
从阴阳学说角度来说,夏季体外越热,体内越冷,这属于心旺肾衰的现象,因此饮食不宜过于寒凉,贪多容易导致寒伤脾胃,引起腹泻症状,西瓜,绿豆,乌梅虽为消暑解渴食物,但也要适量食用,最好不要冰镇食用。
石斛不适合什么人吃呢
根据石斛滋阴清热,微寒的特点,按照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阴盛阳虚体质的人不适宜食用石斛。
儿童和青壮年中气足,身体强壮,阴阳基本处于平衡状态,这类人群除基本营养过剩以及生活方式不当等原因导致的个别阴虚外,均不可食用石斛。
妇女在怀孕期间,为保证胎儿健康安全,要少生病少吃药,需要提高免疫力,可征询医生建议,适当食用石斛。
部份体质好的人群食用一段时间石斛后,可能阴虚症状会好转,食用期间应用心体会身体变化,如出现阴盛阳虚的情况,应停止食用石斛,或根据医生建议开具复方进行调理。
物极必反,任何事情皆有一个度,石斛养生也是如此,不可贪多冒进,不是食用越多越好,每天掌握适当的量即可。一般铁皮石斛鲜品每日5克以内,铁皮石斛枫斗2克以内即能保证身体调理需求,量不在多,贵在坚持。
石斛就不适合这些人吃,如果自己有了这些状况还会吃石斛的话,那么对身体来说肯定是最不利的,而吃这个石斛的时候必须要改善自己的身体不良现象,如果用石斛可以治疗的就可以吃石斛治疗,但是不能用石斛治病的时候就千万不要用石斛来治病,大家感觉自己的身体状态来合理的调节。
为什么倒春寒杀伤力这么强!?
用中国阴阳学说来解释就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倒春寒应该属于一年中阴气达到顶峰,从而开始渐渐走下坡,阳气开始萌动的时候,所以比较冷,杀伤力大主要是因为很多人以为已经变暖,结果突然变冷,导致身体受寒气侵袭,诱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