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为什么会自汗 阳虚自汗和气虚自汗的区别
阳虚为什么会自汗 阳虚自汗和气虚自汗的区别
主要是看怕不怕冷。
对于阳虚自汗的人群来说,除了自汗的症状之外,还一般会伴随着阳虚的症状,因此会有明显畏寒怕冷的症状。
而对于气虚自汗的人群来说,除了自汗的症状之外,一般还会伴随着一些身体乏力、懒言少语等气虚的症状,但一般是不会怕冷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气虚时间长了的话那么也同样有可能会引起阳虚。
中医是如何对肾虚分类的
中医认为肾虚可分为4种,肾阳虚、肾阴虚、肾气虚、肾阴阳两虚。
①肾阳虚:(俗称命门火衰)则有阳虚的临床表现:如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晃白、性欲减退、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沉迟。
②肾阴虚:(俗称不足)除有肾虚的表现外还有阴虚的临床表现:如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舌燥、尿黄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③肾气虚:自汗、倦怠无力、面色晃白、小便频多、遗精早泄、舌苔淡白、脉细弱。
④肾阴阳两虚:则有五心烦热、盗汗或自汗、四肢发凉、遗精失眠、多梦、舌红无苔、脉细数或舌淡苔白、脉沉迟。
气虚和阴虚的区别 心阴虚
当心脏阴液亏少时,会出现心烦、心悸、失眠、盗汗、形体消瘦、面白无光、唇舌色淡等不适症状。点击蓝字了解更多:阳虚自汗阴虚盗汗 不同的血虚会有什么样的汗
简单的气虚和阴虚就有如此纷繁的类别差异,可见中医的博大精深,在对身体进行调理时,一定要对照着不同的症状表现,确定病因后再对症治疗。
阴虚便秘的症状及治法
阳虚自汗是中医当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类型,对于阳虚自汗的患者来说,其常见的症状除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身体倦怠、精神不振、大便溏泄、小便清长等阳虚症状之外,还常常会伴随着便秘的症状,一般会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时间长、排便不通畅等。
对于阴虚便秘的人群来说,除了要治疗阴虚的症状之外,还需要搭配一些润肠通便的食材来一起食用,此外在生活中也可以对腹部适当地按按摩,并增加运动量,避免久坐,以此来刺激肠胃的蠕动,促进肠胃的蠕动。
阳虚为什么会自汗
自汗指的是动不动就容易出汗,并且汗出不止的症状,而阳虚的人阳气虚弱,不固护肌表,进而导致津液外泄,如果运动的话自汗的症状也会更加严重,因为运动会消耗阴虚的人阳气。
阳虚的人因为阳气不足而导致自汗,而引起阳虚自汗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经常进食生冷食物、受寒等等,除自汗外,阳虚体质的人还会伴有畏寒、倦怠等症状。
阳虚可以喝枸杞泡水吗 阳虚能用黄芪泡水喝吗
如果阳虚伴有气虚的症状,则可以适当服用。
黄芪是一味补气药材,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疮生肌的功效,临床应用于治疗脾气虚弱、中气下陷、气虚水肿、咳喘气短、表虚自汗、气血亏虚、疮疡难溃或久溃不敛,气虚血滞所致筋脉失养、肌肤麻木或半身不遂等,对于阳虚的人,单纯用黄芪效果不好,但如果阳虚伴有气虚之症的话,则可以用黄芪补气,改善身体症状,但要注意凡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属阳证、实证者均不宜用黄芪泡水喝。
铜芸的注意事项
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
1.《本草经集注》: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
2.《唐本草》:畏萆薢。
3.《本草经疏》:诸病血虚痉急,头痛不因于风寒,溏泄不因于寒湿,二便秘涩,小儿脾虚发搐,慢惊慢脾风,气升作呕,火升发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等病,法所同忌。
4.《得配本草》:元气虚,病不因风湿者禁用。
爱出汗是什么体质呢
人体出汗是散热的需要。但是,过分出汗就不正常了。气虚的人爱出汗,不光是天热出汗,即使是在秋冬季节,稍微活动一下身上就会有汗,而且还总觉得累,容易感冒,这是气虚了。那是阴虚还是阳虚呢?
如果白天稍一动就大汗淋漓是自汗,即不是因为天气闷热,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称“自汗”。这种属于阳虚,自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多见于患有佝偻病的孩子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
而晚上刚入睡就汗水满身是盗汗,则属阴虚。盗汗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阴不御阳,津随液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口咽干燥等症状。常见于肺结核浸润期患者。
阳虚自汗的症状是什么
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身体倦怠、自汗觉冷等。
阳虚自汗是中医当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类型,对于阳虚自汗的患者来说,其常见的症状除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身体倦怠、精神不振、大便溏泄、小便清长等阳虚症状之外,还常常会伴随着自汗觉冷。
但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以及病症的严重程度都是不同的,所以具体的症状也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阳虚自汗的调理方剂有哪些
1、阳虚自汗的调理方剂一
配方益智仁10克、冬虫草5克、鹅肉50克。制法将鹅肉洗净切块与药材共入炖盅内,加适量水,隔水炖3小时,调味后吃肉饮汤。功效益智仁有补肾、温脾、暖胃作用;冬虫草性味甘平,入肺、肾经有补肺化痰,益肾助阳,治咳、喘作用;鹅肉性味甘平,入脾、胃经,补虚益气,暖脾胃、治身体虚弱。
2、阳虚自汗的调理方剂二
配方淫羊藿30克、茯苓30克、鹌鹑1只制法宰杀鹌鹑去毛,除去内脏,洗净后切块,与药材共同放入炖盅内,隔水炖3小时,调味,吃肉饮汤。功效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胃脾肺经,有利水去湿宁心安神,补脾胃作用,鹌鹑性味甘平,可补中益气。本食疗方对关节肿痛,尿少浮肿,脾肾阳虚之红斑狼疮有效。
中医解释出虚汗是怎么回事
出虚汗怎么回事?
出虚汗,中医称自汗、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的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影响,日间时时汗出,活动益甚者为自汗,睡时汗出,醒后汗止者为盗汗,又称寝汗。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中医分析出虚汗的原因
《内经》对汗的生理、病理已经有所认识。《素问·宣明五气》:“五脏化液,心为汗。”《灵枢·决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漆,是谓津。”指出了汗乃血液化生,与心关系密切,有“汗为心液”之说。关于出汗的原因,《内经》认为是阳气蒸迫阴气所致,同时,还谈到了多汗、寝汗、灌汗、绝汗等出汗异常病证。
《伤寒论》对外感病的汗出见症作了详细、具体的描述,并根据汗出的性质来推断病机,提出了外感病汗证的辨证纲领,创制了以桂枝汤为代表的有效方剂。《金匮要略》指出:“食已汗出,又常暮盗汗者,此劳气也。”说明盗汗多由虚劳所致。同时,还详细论述了黄汗的脉因证治,启迪后世。
《诸病源候论》有“虚劳汗候”、“虚劳盗汗候”、“风虚汗出候”等记载,认为汗证多属阳虚,卫阳不固所致。《备急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中,载有治疗自汗、盗汗的内服和外用专方,其中药物,如麻黄根、牡蛎、小麦、黄芪等,至今仍在沿用。
宋《三因方·自汗证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日自汗或睡着汗出,唧1名盗汗,或云寝汗。”还指出因各种生理活动而引起的汗出,不得称为。自汗”。金元时代,对本证的认识又有所发展。《丹溪心法》指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并对李东垣补阳调卫及补阴降火等疗法,有新的见解。
明代《景岳全书·汗证》指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是就一般情况而言,“此其大法,固不可不知也”,但“自汗、盗汗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屑阳虚,盗汗必属阴虚”。见解中肯,颇切临床实际。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汗》:“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言简意赅,可谓治疗自汗、盗汗之大纲。王清任则另辟蹊径,提出“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
总之,对汗的生理、病理论述,最早见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开创了对自汗、盗汗辨证论治的先例。《诸病源候论》对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探讨。金元时期,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的观点基本形成。明清医家对汗证治疗的理论和经验,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和总结,辨证论治水平大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