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怎样治疗
腔隙性脑梗死怎样治疗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临床上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该病的诊断主要为CT或MRI检查。而多发性的腔隙性脑梗死,可影响脑功能,导致智力进行性衰退,最后导致脑血管性痴呆。
既然知道了腔隙性脑梗死是什么病,那么该用什么药物来治疗它呢,其实能及早的发现腔隙性脑梗死是患者不幸中的万幸,因为及时发现,用药物干预还完全来得及,只要坚持用药完全可以防止腔隙性脑梗死发展成重度脑梗塞,那么该用什么药来治疗腔隙性脑梗死,首先要知道坚持用药在医学上叫科学的二级预防,目前西药有阿斯匹林比较常用,但缺点是有效率为53%,有47%的抵抗,而且长期还容易引起胃出血,带来肝肾损伤,用中药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但缺点是服用剂量大,而且质量不稳定,最好是选用一种服用剂量小的现代中药,考虑到临床的需要,国家拨款在优质优价目录产品中遴选出疗效最确切的中药产品,进行二次研发,开发了我国首个着眼二级别预防(主要是疗效确切、安全、适合长期服用)的现代中药,对腔隙性脑梗死发病诱因有综合的防治作用,坚持服用在改善症状的同时,能有效防止复发。
腔隙性脑梗死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不完全清楚。与病因相关因素有:①最常见为高血压导致小动脉及微小动脉壁脂质透明变性,管腔闭塞产生腔隙性病变;有资料认为,单一腔隙病灶与高血压无显著相关性,舒张压增高是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主要原因;②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及形成小血栓阻塞深穿支动脉可导致腔隙性梗死;③血流动力学异常如血压突然下降使已严重狭窄动脉远端血流明显减少而形成微小梗死;④各类小栓子如红细胞、纤维蛋白、胆固醇、空气及动脉粥样硬化斑等阻塞小动脉,有报道在视网膜动脉50~150μm和脑小动脉发现栓子,颈动脉系统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是微栓子最常见来源,心脏病和真菌性动脉瘤也是栓子可能来源;⑤血液异常如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和高凝状态等也可能对发病起作用。
二发病机制
1.危险因素 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机制复杂,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为预防腔隙性脑梗死,需要明确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一般认为高血压、高龄、糖尿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吸烟、冠心病等都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与腔隙梗死的并发率最高。
1高血压:高血压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的直接和重要原因。在高血压作用下,使动脉管壁发生脂质透明变性、纤维蛋白坏死、微动脉粥样瘤等容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其中最重要的是脂质透明样变引起腔隙性梗死。Fisher认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90%伴发高血压。国内资料报道在66.8%~82.4%。
2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尤其伴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发病率更高。有学者认为45岁以上,年龄每增加10岁,其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约1倍。
3栓子栓塞:心脏病伴有房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栓子脱落等,因脑部血液循环丰富,栓子容易随血流造成脑深部的腔隙性梗死。据报道约有33%的脑深部腔隙性梗死患者,其病因来源于心脏病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栓子栓塞。
4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糖尿病可引起脂质代谢障碍,促进和加速小动脉粥样硬化。同时,糖尿病常合并高脂血症,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血小板功能及体内抗凝血作用异常。一般认为糖尿病引起的毛细血管病变及血液高凝状态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能是腔隙性脑梗死有力的预报因素,约28.95%的脑梗死患者于发病前1~5年有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历史。
6心脏病:各种心脏病、心脏瓣膜病伴发心律失常或心衰致心排血量减少,或栓子脱落,都可引起脑血管病发作的可能。
7其他:
①某些动脉炎、非血管的栓子也有造成腔隙性脑梗死的可能。
②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
③颈椎病:颈椎退行性变致椎间隙狭窄,神经根和椎动脉受压,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加重,容易导致脑缺血发作。
2.主要病理改变
1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导致的病理改变: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与高血压病密切相关的脑部小血管病变。Fisher等通过临床病理观察,认为长期高血压,可引起小动脉硬化和透明变性,从而产生血管闭塞。发生病变的血管一般都是脑内主要动脉的分支,如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深穿支,这些小动脉直径100~400μm,属脑血管终末支。病变动脉的某些节段发生脂质透明变性、纤维蛋白坏死、血管内膜增厚、纤维素样渗出、呈微小粥样硬化、管腔变窄,继而导致血栓形成或微栓塞,可造成血管闭塞,形成小腔隙软化灶。腔隙病灶一般直径2~15mm,最大不超过20mm。新鲜活动性病灶可见坏死的脑组织和吞噬细胞,小动脉往往呈薄壁或可见再生小血管。坏死部分被清除后,出现规则或不规则的腔隙,其中含有液体、纤细的结缔组织小梁、含脂质或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周边则为致密的纤维胶质。
2腔隙性脑梗死与脑梗死的比率:在脑梗死中,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现率为10%~27.8%。Chamorro在1273例脑梗死中发现腔隙性脑梗死337例,占26%,Rothrock发现腔隙性脑梗死在500例脑梗死中占27%,Nadian的212例中,腔隙性脑梗死59例,占27.8%。PET检查能较早地发现局部脑组织处于脑的功能、代谢改变状态时的变化,所以当PET应用于脑检查时,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现率可能会更高。
3合并出血:腔隙性脑梗死合并出血的占35%,可能与微小动脉瘤破裂有关,即出血性腔隙综合征。
4腔隙性脑梗死好发部位:基底核多见。Fisher报道腔隙分布依次为基底核46.8%、脑干15.7%、丘脑13.8%、放射冠12.2%、白质7.9%、胼胝体1.8%;国内侯玉华等报道基底核61.8%,脑叶15.9%,侧脑室体旁放射冠、半卵圆中心11.5%,丘脑5.1%,脑干及小脑分别为2.5%和3.2%。
5腔隙大小:腔隙一般在0.2~15mm,而大于2cm的腔隙称为巨大腔隙,腔隙灶多为2~3个。
3.高黏滞血症与腔隙性脑梗死 高黏滞血症是一些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高黏滞血症可使微循环阻力增高,促使局部血流缓慢、淤滞,使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不同程度的梗死。血流变学测试,全血比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凝聚和红细胞变形指数升高,可能是影响血流结构及血液流动的重要因素。高血压患者红细胞膜ATP酶活性降低的同时,红细胞几何形态出现异常,并伴有红细胞变形性减低,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之一。
国内杜俭等在原发性高血压伴脑腔隙性病变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的研究中提示,高血压及合并脑内腔隙性病变者,存在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水平升高导致的潜在高凝状态;以及因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抑制物、纤溶酶原活性改变引起的纤溶系统的紊乱。
4.遗传与腔隙性脑梗死 近年来,脑血管病相关基因的研究已有多篇报道。马丽媛等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基因的研究中报道,母亲患有脑血管病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其子代脑血管病发病率是无家族史的2.3倍,母亲脑血管病史是中年男性发生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父亲患有脑出血时,其子代脑血管病发生率明显增高。而郝景华等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观察研究表明,腔隙性脑梗死发病与Ⅱ型基因密切相关。Ⅱ型基因可能为其遗传标志,并可能成为原发性高血压的预测因子。
脑血栓的基本介绍
脑血栓是指脑动脉由于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而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临床上称之为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根据病因分为脑血栓、脑栓塞及腔隙性脑梗死。临床上大多数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血栓形成所致,脑血栓形成约占全部卒中的60%-80%。当供应深部脑组织的小动脉发生硬化、变窄、堵塞后所形成的直径在1. 5cm以下的新旧梗死灶称为腔隙性脑梗死。
腔梗和脑梗的区别有哪些
腔梗
腔梗全称为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类型,以其病灶小而得名,所以叫腔梗。腔梗病情轻,脑梗病情重,但如果是多发性腔梗,或腔梗部位过于关键,腔梗的病情有可能也会很重。
腔梗就是腔隙性脑梗。通俗的说就是极细微的小血管闭塞了之后引起的影像学表现。这种情况跟脑梗塞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是二者的严重程度不同。腔梗都是毫无症状的,一般都很轻。而脑梗塞一般都症状较重。必须积极治疗的。
脑梗
脑梗塞也称脑梗死,分为腔隙性脑梗塞,多发性脑梗塞,栓塞性脑梗塞,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很小的梗死灶,直径一般不超过1.5厘米。
脑梗塞急性期,以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原则。恢复期应继续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和言语功能训练,除药物外,可配合使用理疗、体疗和针灸,多肽地龙蛋白疗法等。
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
1、高血压:高血压是本病最主要的直接病因,尤其是慢性高血压,超过21.3/12.7kPa(160/95mmHg)时,文献报道高血压在腔隙性脑梗死病人中的发生率为45%~90%,且舒张压升高对本病的影响作用更明显。
高血压导致腔隙性脑梗死有2种可能机制: ①持续性的高血压作用于脑的深穿通动脉或其他微小动脉壁,使血管渗透性增高,凝血功能亢进而抗凝功能减弱,导致微血管壁节段性脂肪透明,变性纤维蛋白坏死及微动脉瘤等改变,致使小动脉阻塞微栓塞形成。 ②持续性高血压使脑的基底动脉拉长,深穿通动脉移位血管扭曲,侧行血流进一步减少,而发生缺血性微梗死。
2、动脉硬化:腔隙性脑梗死与动脉硬化紧密关联。Fisher用连续切片方法观测证实,基底节内囊区腔隙病灶的供血动脉有严重的脑动脉硬化改变,即节段性的动脉结构破坏,纤维素样坏死或血管坏死。其他学者也发现髓质动脉中明显的改变是管壁的透明样增厚,并血管管腔的狭窄,各脑区腔隙性梗死的频度与动脉硬化的程度成正比。
高血压易致腔隙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是高血压病人中较多见的一种脑深部小血管病变。与常见的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的脑梗死不同,腔隙性脑梗死主要是由大脑各动脉细小的深部穿通动脉分支闭塞所致,一般好发在大脑基底节及顶深部,其次在丘脑、丙囊、桥脑部位。控隙性脑梗塞直径一般为2~20毫米。过去只能用CT来检查,但对小于10毫米的病灶,CT无法分辨出来。近几年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普遍使用,可以清楚地显示l毫米的微小病灶,因此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血压病病人患有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据最近统计,医院高血压病房住院病人大约有1/3合并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昏,甚至眩晕,还有行走偏斜、一侧或双侧肢体肌力减退、言语不清、皮肤感觉麻木,甚至一过性脑缺血等多种表现,一般不会发生半身不遂等严重影响生活起居的情况。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的最主要原因,尤其是高血压病程长、血压波动大的病人,以及伴发糖尿病且吸烟的病人,更易发生腔隙性脑梗死,应当予以高度警惕。
高血压病病人发生腔隙性脑梗死从解剖及病理方面分析,由于脑内细小的深部穿通动脉直接自较大的脑动脉成直角分出,本身承受压力较高,当血压过高时,由于承受过高压力,使这些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缩小,血管变性,因而发生小血栓,使血管闭塞,最终形成微小梗死灶(即腔隙性脑梗死)。长期血压升高还会使这些小动脉移位、扭曲和变形,致使血流减慢而发生栓塞。由此可见,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腔隙性脑梗死及其复发的最重要措施。
腔隙性脑梗原因
1、不规律的生活,如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或不合理,以及工作压力过大等,会导致腔隙性脑梗死。
2、吸烟和饮酒是常见的一种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有临床研究显示,50%以上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会有长期吸烟及饮酒史。因为吸烟会引起血液中脂质与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增高血粘度。饮酒会导致酒精在血液中的含量升高,导致脑血管收缩、痉挛。
3、腔隙性脑梗死可能由于血脂增高,腔隙性脑梗死常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特别是比较胖的老人会容易发生这种疾病。老年人要注意控制体重,此外,早上做一些晨练对身体好,也可以预防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
多腔隙性脑梗死是怎么回事
腔隙性脑梗死实际上就是脑梗死(以前称脑梗塞)的一种。腔隙性脑梗死的梗死面积很小,直径一般不超过1.5厘米。它多发生在大脑深部的一些部位。由于供应这些部位血液的动脉多是脑动脉的末梢,分支细小,供血范围有限,单一小支的阻塞只引起很小范围的脑组织坏死,坏死的脑组织被吸收形成小的腔隙,因此称为腔隙性脑梗死,约占脑梗死的20%。
由于腔隙性脑梗死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加上一些中老年人脑血流缓慢,所以腔隙性脑梗死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及酗酒者发生率更高。由于腔隙性脑梗死受损的脑组织范围较小,症状往往较轻,患者常表现为轻度的肢体无力或麻木,头晕、头痛,行走不稳,记忆力下降,发音不清,吞咽困难,看物体重影等,有些人甚至无症状,所以不易引起患者和医生的警觉,容易漏诊、误诊。很多患者甚至是因为其他情况做头部ct或核磁共振等检查时才被发现。
在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后,除了积极治疗外,还应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血糖、血脂等,同时监测血压,尽早找出危险因素,预防发生严重的脑血管病或腔隙性脑梗死复发。
什么是脑血栓
脑血栓是指脑动脉由于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而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临床上称之为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根据病因分为脑血栓、脑栓塞及腔隙性脑梗死。临床上大多数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血栓形成所致,脑血栓形成约占全部卒中的60%-80%。当供应深部脑组织的小动脉发生硬化、变窄、堵塞后所形成的直径在1. 5cm以下的新旧梗死灶称为腔隙性脑梗死。
什么是多灶性腔隙性脑梗塞
一、定义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约占所有脑梗死发病的20%,是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小穿通动脉闭塞引起的缺血性微小梗死灶,这种病灶直径多为3-4mm,一般不超过1.5厘米,病变数目呈多个,甚至多达数十个。
随着磁共振(MRI)的临床普遍应用,越来越多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被确诊。
二、病因
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还是高血压性动脉硬化。
长期、慢性的高血压损伤脑内小动脉,导致小动脉和微小动脉壁的透明变性,使得管腔变狭窄,在某种血流动力学因素或血液成分变化的诱因下发生小动脉的闭塞。这些动脉多是一些称为深穿支的细小动脉,它们实际上就是脑动脉的末梢支,又称“终末支”。由于深穿支动脉供血范围有限,所以单一支的阻塞只引起很小范围脑组织的缺血坏死,即形成所谓的腔隙梗死灶。由于病变很小,经常位于脑的相对静区,许多病例在急性发病期间在临床上不能被确认。
其他少部分病因包括:
1、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及形成的小血栓阻塞深穿支动脉导致腔隙性脑梗死;
2、血流动力学异常,如血压突然下降使已经严重狭窄的动脉远端血流明显减少而形成微小梗死;
3、各类小栓子,如红细胞、纤维蛋白、胆固醇、空气、癌细胞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阻塞小动脉,形成微小梗死;
4、颈动脉系统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等也可堵塞颅内小动脉,导致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
三、主要症状
一般表现:
u多发生于40-6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
u男性多于女性,常伴有高血压。
u起病躲在白天活动中,常较突然。
u临床表现多样,可有20种以上的临床综合征。
u症状较轻、体征单一、预后较好。
u无头痛、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等。
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灶的原因有哪些
高血压:
最常见为高血压导致小动脉及微小动脉壁脂质透明变性,管腔闭塞产生腔隙性病变,有资料认为,单一腔隙病灶与高血压无显著相关性,舒张压增高是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主要原因。在高血压作用下,使动脉管壁发生脂质透明变性,纤维蛋白坏死,微动脉粥样瘤等容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其中最重要的是脂质透明样变引起腔隙性梗死,Fisher认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90%伴发高血压,国内资料报道在66.8%~82.4%。
血栓:
各类小栓子如红细胞,纤维蛋白,胆固醇,空气及动脉粥样硬化斑等阻塞小动脉,有报道在视网膜动脉(50~150μm)和脑小动脉发现栓子,颈动脉系统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是微栓子最常见来源,心脏病和真菌性动脉瘤也是栓子可能来源;⑤血液异常如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和高凝状态等也可能对发病起作用。
动脉硬化:
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及形成小血栓阻塞深穿支动脉可导致腔隙性梗死。
血压异常:
血流动力学异常如血压突然下降使已严重狭窄动脉远端血流明显减少而形成微小梗死。
年龄:
60岁以上的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尤其伴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发病率更高,有学者认为45岁以上,年龄每增加10岁,其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约1倍。
以上为大家介
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
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都有哪些?现在许多人都在咨询类似的问题。腔隙性脑梗塞又分为栓塞性脑梗塞和非栓塞性脑梗塞两种,对患者的危害很大,所以一旦患上此病就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其病情比较复杂,症状多样。专家指出,了解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可以随时了解病情,有助于治疗。
单纯构音障碍型腔隙性脑梗塞 均有轻度语言障碍,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可表现为说话含糊不清,字音和语调发音不准,但无音位错误,完全可被理解,部分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感音不好、讲话变慢。但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无面、偏瘫、无锥体束征,也无咽腭喉麻痹。其腔隙性脑梗塞病变部位主要位于基底节区,并且与皮层语言中枢有反馈联系,易发生代偿,并在其发音运动中起辅助作用。
纯感觉型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 为一侧面、臂和腿麻木,而无肢体无力、偏盲和失语等症状。若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麻木仅累及口周为中心的一侧面部和同侧臂的远端,特别是手部者,即为手口综合征。受累区可有冷、热、痛或僵硬等感觉异常。这些都是属于患有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表现。
偏侧舞蹈型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 主要见于较严重的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老年病人,其主要原因是硬化了的微小动脉闭塞引起腔隙性梗塞。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最多见于左上下肢,单纯上肢或面部并上肢,其次为右上下肢或右上肢。
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多了解一些疾病的知识,做好预防措施。如果出现类似上面的的症状,一定要及时的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不要错过治疗的最佳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