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膀胱经经络示意图 足太阳膀胱经疏通功效
足太阳膀胱经经络示意图 足太阳膀胱经疏通功效
疏通方法:大腿后面中线即是膀胱经,按经络循行顺序各敲打几分钟即可,但因为其位置比较难以敲打,也可以用压腿的方式锻炼膀胱经。
疏通功效:1.全身排毒,调节水液,维持身体代谢平衡;2.男性保健,有壮阳功效。
风门可以拔罐吗 风门的作用
风门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同时也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交会穴,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风疾,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因此本穴有祛风解表,疏散风热之功的作用。且风门为督脉,足太阳之会,督脉为阳脉之海,足太阳可主一身之阳,故本穴还有祛风通络,通阳除痹之功。
十二经络走向图 足太阳膀胱经
运行时间:申时(15:00-17:00)
足太阳膀胱经在内眼角与手太阳小肠经衔接,属膀胱,络肾,在足小趾与足少阴肾经相接。络脉别走足少阴,经别别入肛,到心,入于项,经筋结于臀,挟脊上项,结于舌本。
火疗的最佳时间
火疗的最佳时间应该在上午9到11点之间,因为这个时间段是一天之中阳气最足的时候,而火疗的部位多在背部及腰骶部,即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位置。足太阳膀胱经的疏通需要充足的阳气运行于全身,所以此时做火疗所达到的效果是一天之中最好的。另一个时间段是下午15点到17点,足太阳膀胱经当令之时,最好不要在晚上19点之后做火疗,晚上人体阳气衰弱,火疗会使人大量出汗,加重虚弱的程度,火疗的效果往往很难显现。
足太阳膀胱经的准确位置图 足太阳膀胱经养生时间
足太阳膀胱经的气血在申时最旺,即15-17点,这时如果能按摩一下膀胱经上的腧穴,把气血给疏通了,对人体时很有保健作用的。
飞扬的准确位置图片 飞扬穴的功效作用
类属:本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络穴。
功效:散风解表,疏经活络,清热利湿。
作用机制:飞扬穴属膀胱经,位于小腿部,是本经络穴,与足少阴经直接相通,可疏通经络,循经治疗腰背痛,小腿转筋及肾气亏虚经气不足所致腿软乏力;由于太阳主一身之表,本穴还有散风解表之功,可治疗风寒风热侵袭太阳所致的头痛,寒热,鼻塞,鼻衄等表证,并通过调理膀胱经别之气,可清利湿热而治痔疮。
束骨定位和主治 束骨穴常用配伍
1.束骨+大椎:束骨宣通太阳经气,疏风散寒,发汗解表,突出一个“解”字,大椎通调督脉宣通阳气,疏散表邪,清热退热,突出一个“清”字。束骨以疏通为要,大椎以宣散为主,二穴相合,宣通上下,调和营卫,解表退热,发汗解肌之功益彰,主治伤风感冒,落枕。
2.束骨+天柱:束骨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穴居于本经之末,有疏通经络,解表散邪,引血下行之效,天柱通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穴位于首,有宣表散邪,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之功,二穴相合,一上一下,上下呼应,宣通足太阳膀胱之气,调和营卫,解表散邪,清热退热之功益彰。主治伤风感冒,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症见项背胀闷,活动不灵,落枕等症。
3.束骨+后溪:束骨是膀胱经脉气所注,为俞木穴,有宣通本经阳气,祛风散寒,发汗解表,通络止痛之效。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乃小肠脉气所注,为俞木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有宣通阳气,宁心安神,清利湿热,通络止痛之功。二穴配伍,一手一足,一上一下,同经相应,同气相求,相互促进,疏通太阳经气,祛风散邪,通络止痛之功益彰,主治头项强痛,落枕等症。
风门穴的准确位置在哪里
取坐位,由颈背交界处椎骨的最高点(第7颈椎)向下数2个突起,即为第2胸椎棘突,其下左右旁开1.5寸即是风门穴。
风门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交会穴,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风疾,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因此本穴有祛风解表,疏散风热之功的作用。且风门为督脉,足太阳之会,督脉为阳脉之海,足太阳可主一身之阳,故本穴还有祛风通络,通阳除痹之功。
足太阳膀胱经的走向 足太阳膀胱经不通的症状
足太阳膀胱经不通畅,会影响全身毒素的排泄,从而出现头痛,头重,全身肌肉酸痛,脸部皮肤无光泽,耳鸣,容易疲劳,精神欠佳等症状。
足太阳膀胱经经络示意图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属督脉)。
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颥部。
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夹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
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直下,经过臀部(环跳,属足少阳胆经)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从此向下,通过腓肠肌,出于外踝的后面,沿着第5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附分是什么意思
附分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手、足太阳之交会穴。是脏腑外输脊背的气血物质,在此构成膀胱经经脉的附属分支。
附:随带、附带也;分:分开、分出也。
附分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物质在此形成一条经脉的附属分支。
足太阳膀胱经的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分布
从目内眦(睛明)开始,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交会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从头顶分出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等)。直行主干从头顶入络脑(络却,玉枕),回出项后(天柱)分开下行三条支脉:
1.沿肩胛内侧,夹脊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
2.从腰中分出,夹脊旁,过臀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腘窝中(殷门,委中)。
3.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附分,魄户,膏肓,身体,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腘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合阳,承筋,承山),除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5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