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孩子经历暴力创伤
莫让孩子经历暴力创伤
孩子到四五岁的时候,整个人就开始活泼起来了,这时候孩子就会开始犯错误。有的爸爸妈妈认为,孩子犯了错误的话,就一定要采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只有孩子挨了打才会记住。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教育专家指出,暴力教育是种极为不科学的方式,甚至可能会毁了孩子一辈子。
感觉自己不是好孩子
孩子如果一犯错就挨打的话,他会慢慢觉得自己本身就是个坏孩子,只能靠打骂才能改正。这样的孩子以后会缺少正常的自我认识,他们缺乏信心,极度自卑,对于孩子人格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不利于孩子心理正常发育
当孩子犯错误时,爸爸妈妈就用打骂来解决,这会使父母形成习惯,并乐于去用简单的暴力行为来解决。
但是正常的孩子往往是通过讲道理、劝说的方式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处,并避免下次再犯。而挨打的孩子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此循环下去,只会妨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
容易模仿不好的暴力行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面对问题时,爸爸妈妈用暴力来解决问题,那么当孩子与小伙伴发生纠纷时,他理所当然地认为,只有打架才能让小伙伴顺从自己的想法,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家暴家庭更容易出现少年犯。
孩子不能得到更好的反省
经常打骂孩子,会让孩子在面对错误时产生一种自然反应:害怕即将到来的打骂,畏惧肉体上的疼痛,对父母产生极度的恐惧感。
试想,一个人犯错误时,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应该是反省,反省自己做出的不当,并能够吸取教训,及时纠正回来。但是经常挨打的孩子,他们的恐惧已经盖过了反省。
爸爸妈妈应该尽力做到慈祥的形象,使用暴力来教育孩子,不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还会给孩子带来深深地伤害,毁了孩子美好的一生。
让孩子的情绪收放自如
生活中,你是否在安抚孩子情绪时束手无策?在孩子发火时还引爆了自己的情绪?4月18日晚7时,本报健康工作室、温州女子学院、优优“吉的堡”少儿英语学校、朝君心理工作室联合举办了题为“培育高情商的孩子”公益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师刘朝君通过阐述情商发展的人生四阶段、培育孩子情商的五大误区以及培育方法和技巧,指导家长培育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
情商发展四阶段
“孩子经常是情绪化的,父母不知道怎样对待这个情绪化的小人。”刘朝君说,家长在孩子情商培育上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惑:不知如何处理孩子每时每刻的情绪发作,而且孩子的情绪还常常会激发身边成人的情绪,虽然父母对孩子的情绪相当重视,却不知该怎么做。
要想处理好孩子的情绪,家长首先要认识情商发展的人生四阶段。“就像一棵树要经历种子、树苗、开花、芬芳,情商发展也要经历这四个阶段。”刘朝君说,孩子刚出生时就是一颗种子,是被保护的,很安全,接下来要进入树苗阶段,此时是贪婪的,要吸收一切外在的资源好让自己成长,开花是奉献阶段,芬芳是最高的境界。但是有些人一辈子都是在种子阶段。
情商培养五误区
有的家长认为高情商就等于乖,听话,不发脾气;有的家长认为给予孩子越多,就越能满足孩子,让孩子懂得知足、学会感恩;有的家长认为我爱孩子,所以我要替代他做很多事情,好让他能安心学习;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不出问题就能发展良好;也有的家长则认为通过与他人比较,能更激励孩子,让他更自信……“以上情况是家长在培育孩子情商时普遍存在的五大误区。”刘朝君说。
“有的家长不允许孩子发脾气,这其实是不尊重孩子真实脆弱的存在。”刘朝君说,很多家长往往只会制止孩子的暴力行为,而且还会进行威胁:“你不乖,我不理你了”,“叫警察把你抓起来”……其实,这是在恐吓孩子,而不是在安慰他们。家长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有暴力行为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彻底地释放情绪,家长所要做的是陪伴。当孩子情绪稳定后再关切地询问:“宝贝,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了吗?”并且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应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授孩子释放情绪的方式。
培育方法与技巧
“你到底要培育一个怎样的孩子?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在提示你什么?你能深入了解孩子真实的身心状况吗?你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你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是什么?”刘朝君说,家长在处理孩子情绪的时候要摆正心态。没有心态,技巧就不会有效。
那么孩子情绪爆发时,家长该如何处理呢?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接受孩子的情绪,告诉孩子:“我看到你很生气,生气是可以的,你生气肯定有你的理由。”接着,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耐心的询问孩子:“是什么让你发这么大的火?生气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然后就是帮助孩子清理情绪:找个东西让孩子发泄一下,最后问问孩子:“现在有没有舒服一点?”如果孩子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又不愿与家长说的时候,家长要对他们说:“看来我的支持也是有限的,也许需要帮你找个老师,让你的心情愉快起来。”
怎样让孩子学会控制愤怒
愤怒总是令我们感到不舒服,不管是看到别人发火还是自己感觉气愤都会不舒服。而看到自己孩子生气则更加令我们难以忍受。为了缓解这种不舒服的感觉,父母通常要求孩子"别哭"或者说"没什么好哭的"之类的话。正是这些时候,孩子心中开始种下了不良的宣泄愤怒的种子。
这些要求孩子"别哭"的家长是在传授他们父母的教育方式,而他们父母又可能是受到自己父母同样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还可往上追溯。事实上让你的孩子"别哭"本身是对孩子的一种冷暴力,孩子可能以后仍然需要人帮助解决抑郁、成瘾以及其他心理问题。但是当我们让孩子和我们自己都学会良性的发怒方式,就能阻断这种恶性循环。
要了解强行压制情绪为什么不健康,你可以可以把情绪想象成是身体上的伤口。当你切到自己的手指,你的身体会立即反应,收缩血管,释放白细胞。为了让受伤的手指复原,你得让身体的自然机制进行工作。与身体一样,心理也知道如何治愈情绪创伤。要让心灵痊愈,你也需要让自己经历一段修复过程。如果你不经历这一过程,当生活中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这些旧情绪又会重新出现,带来痛苦。如果你不学会怎么检查自己的情绪,读取其中的信息然后再发泄掉,这些情绪就会像永不闭合的伤口一样永远存在。
当我们发觉自己的愤怒太强烈,无法自我修复并发泄出来时,那时我们也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模板。如果一个孩子从来没见过他/她的父母表达愤怒,那父母实际上就在教育孩子也决不能表达愤怒。或者,如果有家长总是以大声、有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又或是父母之间存在暴力行为,那么他们的孩子往往会觉得发怒十分可怕。
要让孩子形成良性的愤怒情绪,你自己应该率先实践。在生气时尝试正念法让自己觉得更舒服。对愤怒的抗拒往往只会加剧我们的怒气。一旦你能更好地体验愤怒并且以健康的方式发泄出来--没有消极抵抗或者大发雷霆--那么你就为你的孩子树立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愤怒的榜样。
有些孩子处理愤怒情绪时会创造一个"虚假自我":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如果长大后,你还用这种方式应对愤怒的话,结果将会是毁灭性的。因为在虚假自我中,你会把自己真正的情绪剥离开来。当你永远无法坦率地表达愤怒情绪时,隐藏在心中的"真你"就不得不处理那些被压抑的情绪。那些建立了虚假自我的人往往表现出消极抵抗的状态,并且显得比较肤浅,因为他们将所有能拓宽深度和塑造品格的情绪都隐藏起来了。
阻止孩子表达愤怒也会导致孩子产生羞耻感。当你觉得自己做了错事,你会感到内疚,而当你相信自己有错时,你会感到羞耻。孩子还不能把个人情绪与自我形象分割开来,因此当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却被告知这"没什么好哭的",他们会认定自己是坏孩子。
那么我们怎么能防止孩子建立虚假自我或是为自己的情绪感到羞耻呢?我们应该在抚养过程中为他们创造一个可以大胆表达情绪的环境。当你自己能适应自己的愤怒情绪时,你就能教育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愤怒是一种有益的情绪。当你的孩子表达愤怒时,帮助他们检查愤怒的原因。为什么他们对此感到愤怒?该原因是怎么让他们生气的?然后,你再告诉他们情绪没有对错之分,它们的产生总是有原因的,我们可以控制情绪的表达。
父母让孩子压制愤怒情绪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长大成人后因为这些被压抑的情绪而爆发。害怕自己愤怒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倾听愤怒所要传递的信息。与其告诉我们的孩子愤怒是不对的,"幸福的家庭"从不会发火,或者怒火最终将导致暴力与恐惧,不如教育我们的孩子愤怒没有错。愤怒是自然的,是普通的,并且我们能以健康的方式体验它、表现它。
大多时候愤怒会导致我们失去理智,所以总会极力的去避免愤怒的发生。但其实,愤怒并不是错误的,如果遇事只会一味的忍耐,久而久之也是会导致心理问题的。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正确引导孩子关于愤怒的问题。
打孩子的危害有哪些
打孩子的危害有哪些
一、生理上的创伤
大人的力量是远远高于小孩的承受能力的。
有些家长生气时,抬手就向孩子打去,更甚者还会抓起身边的扫把、树枝、尺子等工具打孩子。如孩子认错态度良好则罢,如孩子“犯犟”,则很可能是越打越气,越气越打,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控。不少家庭悲剧就是这么造成的。大多打孩子的家长要理智一些,他们认为,孩子总归要打,但头打不得,打屁股没事,小屁股肉厚打不坏。事实上,屁股照样是可以“打坏”的——轻者,孩子皮下血肿,神经受损,重则,殃及内脏(如腰部的肾脏等)或由于广泛性出血而引起休克。要知道,孩子的小身体是非常娇嫩的,又怎能够经得起成人的掌心和拳头?
二、心理上的创伤
幼儿的神经系统十分脆弱,粗暴的态度及打骂恐吓,都会使他的精神高度紧张、恐惧,甚至引发心里障碍。
1、躯体不适:有的孩子精神上受了刺激表现为躯体的不适。比如,孩子突然发热,患感冒(由于惊吓引起的更常见)。有的孩子会呕吐,诉说肚子疼,有的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腹泻。
2、遗弃感:一些父母在打骂恐吓孩子之时,常使用“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语言,别小看这不经意的气话,却可能给孩子心灵上留下较深的创伤。有个3岁的孩子见了奶奶后,紧依着不离开,奶奶问:“怎么了,干吗不让奶奶干事?”孩子哭兮兮地说:“奶奶,你要我吧,我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我是捡来的。”奶奶说:“胡说!怎么是捡的?”孩子竟然说:“小红的妈妈不打小红,说她是亲宝宝,妈妈打我,说不要我了。”
3、恐惧感:一个孩子每到夜晚就大哭大闹、精神紧张,常常紧抱大人不放,呼吸急促,面带恐惧表情。原来,他的父亲吓唬他说:“闹吧,天一黑就有妖怪,让妖怪把你带走吧!”开始孩子还闹,当父亲的竟装起了妖怪,把孩子吓得马上老实了。但自此,孩子便落下了明显的心理障碍。对3岁前的孩子而言,神经发育尚不完善,恐吓或粗暴的态度都会使孩子出现夜惊、过度紧张及恐惧状态。
4、自暴自弃:别看是3岁前的孩子,经常被责骂或挨打,也会因此而感到自己“不行”而自暴自弃。他们本来可以将某事做好,但偏偏不做或干脆去搞破坏。这些孩子还可能表现出遇事冷漠,行事胆怯等。
5、逆反心理强:不难发现,那些经常挨打的孩子比较“犟”,父母让他干什么,他偏偏不干,连挨打时都可能“不屈服”。有的人认为,是因为孩子太拧才挨打,其实,挨打时,别看小孩子,你打他,他也会不服的,这种不服而产生的反抗便以犟的形式表达出来。
6、暴力性:经常挨打的孩子,他会模仿家长打他那样去打别人,父母打他时表现得越粗暴,孩子对小朋友也就越粗暴。
7、说谎行为:孩子被打后,可能暂时被镇住了,但由于怕挨打,他们会渐渐不敢对父母说实话,或者找理由来摆脱挨打,久之,便会养成说谎话、不诚实的恶习。
8、仇恨心理:对3岁前的孩子来说,他对父母的依恋性很强,一般不会产生仇恨心理,但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施暴,孩子渐渐就会在感情上与父母疏远,日后可发展为仇恨父母。
上面就是对打孩子的危害有哪些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希望对许多家长们能够带来一定的帮助,我们知道教育孩子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方式,不能以打骂的方式来教育,这样会对孩子的人格以及性格特点都会有一定形象,所以一定要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
多重人格障碍
多重人格障碍也被叫做分离性人格障碍,可以由严重情感创伤导致。这种心理疾病也有生物学方面的原因,如颞叶癫痫等疾病造成的长期有机损害,感觉剥夺和阿尔茨海默氏病等。多重人格障碍可以发生在癫痫手术后,连接左右两个半脑的胼胝体被分裂开减少症状以及与严重癫痫有关的神经损伤后。
与创伤有关的多重人格障碍被定义为一种情感型人格障碍。患这种疾病的孩子往往经历过严重的心理创伤,通常是身体或性虐待形式,但也包括孩子目睹过暴力或灾难现场。遭受过严重创伤的孩子可能会把自己与周围痛苦和可怕的现实分离开来,因此在他们年轻的思想中,创伤事件更像是一个电视节目。心灵采用分离技术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以分隔痛苦的回忆,往往会删除它们很多年以避免情感痛苦并难以应对这类可怕的经历。
多重人格障碍患者不能记起童年时代的许多事情。并发现虽然不是所有经历过情感创伤的孩子会发展成人格障碍,但如果创伤持续或频繁发生,发展成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在这些情况下,孩子没有时间恢复,并且分离思想和感情会开始发展成明显的个性。
独特个性因人而异,即所谓的“改变”。发展形成的改变可能与原来的个性很像或完全不同。不同可以包括性别,年龄,言谈举止,穿衣打扮,词汇和语言等。改变有时也表现出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心跳,体温,疼痛阈值和视力品质等。改变还对药物有不同反应,如身体健康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可能会遭受哮喘的折磨。
正常人格可能会占主导很多年,并且没有个性表面上的改变。在此期间,患者过的是普通生活并且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多重人格障阿碍。但在改变浮出表面时,许多病人会在改变控制下记不起过去发生的事情。
育儿心经让孩子学会健康的愤怒
育儿心经:让孩子学会健康的愤怒
愤怒总是令我们感到不舒服,不管是看到别人发火还是自己感觉气愤都会不舒服。而看到自己孩子生气则更加令我们难以忍受。为了缓解这种不舒服的感觉,父母通常要求孩子“别哭”或者说“没什么好哭的”之类的话。正是这些时候,孩子心中开始种下了不良的宣泄愤怒的种子。
这些要求孩子“别哭”的家长是在传授他们父母的教育方式,而他们父母又可能是受到自己父母同样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还可往上追溯。事实上让你的孩子“别哭”本身是对孩子的一种冷暴力,孩子可能以后仍然需要人帮助解决抑郁、成瘾以及其他心理问题。但是当我们让孩子和我们自己都学会良性的发怒方式,就能阻断这种恶性循环。
要了解强行压制情绪为什么不健康,你可以可以把情绪想象成是身体上的伤口。当你切到自己的手指,你的身体会立即反应,收缩血管,释放白细胞。为了让受伤的手指复原,你得让身体的自然机制进行工作。与身体一样,心理也知道如何治愈情绪创伤。要让心灵痊愈,你也需要让自己经历一段修复过程。如果你不经历这一过程,当生活中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这些旧情绪又会重新出现,带来痛苦。如果你不学会怎么检查自己的情绪,读取其中的信息然后再发泄掉,这些情绪就会像永不闭合的伤口一样永远存在。
当我们发觉自己的愤怒太强烈,无法自我修复并发泄出来时,那时我们也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模板。如果一个孩子从来没见过他/她的父母表达愤怒,那父母实际上就在教育孩子也决不能表达愤怒。或者,如果有家长总是以大声、有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又或是父母之间存在暴力行为,那么他们的孩子往往会觉得发怒十分可怕。
要让孩子形成良性的愤怒情绪,你自己应该率先实践。在生气时尝试正念法让自己觉得更舒服。对愤怒的抗拒往往只会加剧我们的怒气。一旦你能更好地体验愤怒并且以健康的方式发泄出来——没有消极抵抗或者大发雷霆,那你就为你的孩子树立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愤怒的榜样。
有些孩子处理愤怒情绪时会创造一个“虚假自我”: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如果长大后,你还用这种方式应对愤怒的话,结果将会是毁灭性的。因为在虚假自我中,你会把自己真正的情绪剥离开来。当你永远无法坦率地表达愤怒情绪时,隐藏在心中的“真你”就不得不处理那些被压抑的情绪。那些建立了虚假自我的人往往表现出消极抵抗的状态,并且显得比较肤浅,因为他们将所有能拓宽深度和塑造品格的情绪都隐藏起来了。
阻止孩子表达愤怒也会导致孩子产生羞耻感。当你觉得自己做了错事,你会感到内疚,而当你相信自己有错时,你会感到羞耻。孩子还不能把个人情绪与自我形象分割开来,因此当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却被告知这“没什么好哭的”,他们会认定自己是坏孩子。
暴晒后怎么补救 暴晒后要注意什么
1、不要立即做美白面膜
晒后的肌肤脆弱非常缺水,并伴有炎症反应。美白面膜往往是酸性的,此时把面膜敷在脸上会加大致敏的因素,导致皮肤出红疹子。
2、防二次晒伤
经历暴晒后皮肤非常敏感脆弱,抵御紫外线的能力大大下降,如果再次经历日晒,皮肤晒伤变黑的程度会更严重。不想整个夏天都是小黑妞的话,要杜绝二次晒伤。
孩子受到家暴易患上焦虑症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发表报告说,研究人员在试验中让40多名儿童分别观看悲伤、冷静或生气等不同面部表情的图片,同时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他们大脑的活动进行扫描。
在这些孩子中,约一半人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还因此被送入社会救助机构,这部分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2岁。研究发现,他们在看到生气表情的图片时,大脑中前脑岛和杏仁核两个区域的活动幅度要明显大于那些正常成长的孩子。
据介绍,这两个区域与紧张情绪有关,以前研究人员也曾在经历过残酷战争的士兵的大脑中发现这种变化。由此可见,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可与战争对成人的影响相提并论。
孩子受家庭暴力多易患焦虑症
研究人员埃蒙·麦克罗里说,这种影响可能会导致孩子以后出现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增加,他呼吁人们尽量让家庭暴力远离孩子。
暴晒后可以敷面膜吗 暴晒后要注意什么
晒后的肌肤脆弱非常缺水,并伴有炎症反应。美白面膜往往是酸性的,此时把面膜敷在脸上会加大致敏的因素,导致皮肤出红疹子。
经历暴晒后皮肤非常敏感脆弱,抵御紫外线的能力大大下降,如果再次经历日晒,皮肤晒伤变黑的程度会更严重。不想整个夏天都是小黑妞的话,要杜绝二次晒伤。
青少年的攻击心理
攻击行为是人类常见的行为之一,攻击倾向属于人的本能倾向。我们需要区分两种不同的攻击,一种是因一特别的情势而产生,如某人的生命或某人的自尊、理想遭到攻击时而予以的反击。这是合理的敌意下,作出的正常反击。另一种是深藏于人心中的敌意和破坏欲,并有人格缺陷的攻击倾向,这是具有破坏性的攻击冲动,常常要找到某种对象来发泄它。如果一个人不能把其他的人当作破坏的对象,那么,他自己便成为了对象。
青春期孩子的攻击性表现多样,许多症状早在发生极端(暴力)行为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只是人们不注意罢了。
人的攻击性行为,都是个体需要受到挫折的直接结果。心理动力学认为,青少年现时的思维和行为无一不打上过去经历的烙印,无一不跟他们早期的亲子关系和亲子教育模式的影响有关。
现实生活中充满了许多暴力现象,看得见的是各种抢劫、打人、杀人、战争等暴力,看不见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忽视、仇视、嫉妒等冷暴力。我们做父母的,如果能理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尤其是暴力行为的含义,就能理解孩子压抑的是什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1、理解暴力的诱惑
暴力是极端的攻击行为,是破坏性行为。人在什么情形下产生暴力?人为什么有暴力?即暴力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呢?
弗洛伊德在他晚年发现,人除了性冲动及自卫冲动以外,还有暴力破坏的癖性,这也是人类行为中的一个主要动机。弗罗姆对暴力破坏行为的解释是:生命有其自己的内在动力、有生长及表现自己的倾向。如果这种倾向受到阻碍,以发展生命为目的的精力便会走向分解的过程,并且转变为以破坏为主的精力。换句话说,求生的冲动与破坏的冲动,并不是互相依赖的因素,而是一种相反交替的互相依赖的关系。求生的冲动受阻越大,想要破坏的行动则越强;生命实现的越多,则破坏行为的力量越小。
因此可以说,暴力破坏行为是生命受阻的结果。为了保证生存和生长,暴力有着它不可阻挡的诱惑力。
在中国历史上,暴力具有深动的现实意义。历朝历代,打江山夺皇位,都是靠暴力实现的。有位学者吴思在他的《血酬定律》一书中,就暴力对中国的发展及中国人思想的影响谈得很深刻,他说道:“中国人从自己的悠久历史中发现了核心秘密,发现了决定各种规则的元规则:暴力强者说了算,或是拳头硬的说了算。”没错,现在都是,你有权就能说了算,没有权有钱仍可以说了算,没权没钱但拳头硬(胆大妄为)也可以说了算。青少年恰是既没权又没钱的人生阶段,要能实现某些愿望(哪怕显露一点虚荣心),或解决什么问题,就只能靠拳头说了算。
简单的逻辑可以告诉我们,在发生争执的时候,如果在肉体上消灭对手很合算,那么只要拔出刀来,问问对手“想死还是想活”,任何争执都不难解决,任何目的都能很快达到。
这种逻辑所蕴涵的更一般的道理是,在选择规则的时候,拥有让对手得不偿失的伤害能力的一方,拥有否决权。死亡是最彻底的损失,所以暴力最强者拥有最高否决权。逻辑和经验共同告诉我们:暴力强者的选择,体现了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而不是对正义,更不是对精神道德的追求。
但因为暴力能彻底解决问题,能实现好处,所以它便经久不衰。最多通过法制、法律的制约,暴力得以控制和减少了。其实,也只能说那种打江山夺王位的暴力没有了,群体的暴力被控制了,而个人之间的外显暴力和隐形暴力,并没有减少。在青少年中,攻击倾向引发的问题很多,暴力犯罪的也不少。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变得更冷更另类了,比如离家出走、自杀、沉溺于暴力游戏等。
2、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心理动因
这里主要指外显的暴力。青少年所表现的极端暴力,如曾经的马加爵事件、徐力事件等。所表现的一般暴力,如殴打父母,殴打其他人,虐待动物等。
许多研究认为,青少年的暴力行为是基于愤怒、敌意、憎恨及不满意情绪,对他人及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日本的稻村强调,几乎不存在没有挫折的攻击行为。
那么,青少年的愤怒情绪从何而来?他们存在怎样的挫折、怎么形成的挫折?
同样有许多研究认为,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有:﹙1﹚社会方面。青少年因对现实的不满而蔑视规范;传播媒介(如网络、电影)对暴力的大肆宣传,使不少孩子仿效其中的情节;过分激烈的学业和就业竞争,使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减少,并有对失败的沮丧和被淘汰的恐慌。﹙2﹚家庭方面。父母存在性格弱点;父母与子女缺乏深刻的情感联系,使子女陷入慢性挫折状态之中;父母错位的教养方式,如过度保护、溺爱,或过于严格、惩罚,或过分期待、干涉等,导致孩子的是非观暧昧、克制力差,过分依赖,甚至敌意、猜疑、嫉恨与残忍。﹙3﹚个体方面,存在性格问题。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其典型的个性特征是:多疑和固执;感知整合水平较低,难于准确理解事物的真正内涵和他人言行的意图;缺乏目的性思维,缺乏主见和预见性,在面临选择时,与理智的思考比,他们更多地服从自己的直觉和情绪。
我们再次从马加爵暴力事件来看,他当时出现极端行为的理由并不充分,不就为朋友之间的口角吗?表面上,他的挫折来于好友不给面子(自尊)的伤害,可这个面子的伤害,竟使他残暴地连续伤害4条人命,这非面子受挫所能解释的。
透过他表面受挫的自尊,我们可以看到,马加爵内心潜藏了一个蓄谋已久的复仇男孩。他这个无意识的复仇男孩的仇恨是什么呢?从他杀人的表面动机可以分析到,是嫉妒和人格受辱之恨。马加爵出生在农村,父母老实本分,家境贫穷,他从小在缺少关爱、缺乏被信任和被尊重的环境中长大。这些缺乏,会使人在幼小的心里埋下对关爱对公平与尊重等需要的强烈渴望,在以后的人际关系中,渴望之心会使人处于极度敏感状态,稍有冲突或纷争,便会感到被否定、被歧视,感到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侮辱。
被歧视感,是马加爵仇恨心理的早期创伤性原因,也是马加爵从小能执着上进、刻苦学习的动因。因为他必须改变受歧视的局面,没权力的劣等感是不好受的。但他创伤性的不满情绪一直存在,嫉恨他人不够信任不够尊重他的敌意存在。如果这些情绪障碍没有在早期得到疏通,和他既渴望权力又愤恨权力(嫉恨有权势,比他好的人)的冲突人格没有在青春期得以修通,那么他的敌意和压抑敌意冲动的矛盾心理,又将成为他潜抑破坏欲望的内心现实。如果我们早发现早矫正青少年的这种心理冲突,应该避免许多灾难性的攻击行为。
遗憾的是,马加爵还没有完成他天之骄子的学业任务,却因暴力葬送了他本可以不再受人歧视的人生。不过,他的暴力并非偶然,在他的个性中早已铸就了猜疑、偏执、妒忌的成分,他的攻击冲动和攻击行为会强烈指向受挫的直接动因——贬低他否定他的“嫌疑犯”是必然的。
从最近网上公布的某高校学生侮辱、殴打教师事件,以及有些孩子在家经常殴打母亲事件来看,其实,跟马加爵的暴力行为只是形式和程度的不同,而在行为背后的本质是相同的,即青少年的暴力倾向,都是跟他们的冲动性、反社会性等人格特征有关。这些人格的形成,又跟他们早期所受到的有缺陷的亲子教育有关,最主要的是,与童年时的关爱缺失、情感发展抑制、攻击性压抑有关。
别误解为父母对孩子没情感。如今的父母很爱孩子,只是不太懂怎么爱孩子。比如,溺爱就是爱的不得了呵,但溺爱是父母无意识的软暴力的爱,因为这属于操控性的爱。在这种爱之下,孩子的思维被禁锢,孩子的创造性、独立性个性被遏制,孩子体验了过多的平静和享受,当然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在应试教育下,成绩都非常好),而唯一没有也不可能学到的是,承受和处理风险与挫折的能力。所以,我们看到许多青少年在应付冲突事件时,要么显得退缩,要么就是拳头说话。
大的暴力,如恐怖分子制造的轰炸、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其暴力背后的深层动因是恐惧,是缺乏安全的极度恐惧。毁灭世界是想使自己不受外界力量摧毁的最彻底的企图,是获得最大安全的最大保证。
小的暴力,如我们常见的人与人之间的厮杀或殴斗,其暴力的动因仍然是恐惧,仍然是缺安全的恐惧。比如家庭暴力,其暴力者就是因为严重缺自信、缺情感归宿的安全感,当然更是暴力者存在人格缺陷、缺乏内心安全所致。青少年的暴力背后,说明他欲消除外界的威胁,来显示自己的威信和增强自己的力量。这透视了青少年内心的脆弱和他们渴望自己强大的深层动因。
其实,我们可以激发孩子好的动机,让他们知道,必须运用好的和有效的办法,才能增强心理能力、实现自己的强大。
3、解读冷暴力
青少年的冷暴力表现为拖沓、逆反、缄默、回避、自闭、离家出走等等。冷暴力,也可以说是隐匿性暴力,或是软暴力。
比较外暴力,冷暴力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有婚姻痛苦的人常说,那种长期冷言冷语或沉默冷战,比起吵吵闹闹、打架更令人恐惧和难受。有孩子说,当母亲变得寡言、没表情、不理人时我感到更可怕,像要窒息一样。
冷暴力的杀伤性在哪里呢?这不由让人想到“放冷箭”“背后戳脊梁骨”“暗里藏刀”等成语,好像这是冷暴力的象征意义。
人有一种气质,叫作“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指的就是要活得明明白白,即便遭惩罚或处死,也要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死也要死个明白。战争有胜败,但人们更愿直接交锋,哪怕结果是惨败;商场的输赢,人们更能面对公平公开的竞争,能接受公然竞争的倒闭,难以忍受不明不白(如因对手暗地破坏)的失败;夫妻打架,知道疼在哪里,也知道为何要打或被打,能预测结果并掌控轻重。而夫妻冷战,却是一种不痛不痒的怪痛,让你感到憋闷,躁动在心里不能发作,也无法预测何时何地是爆发的决口。
这就是冷暴力的厉害之处——痛不能让你痛得痛快!让你在损伤和惨痛下,还要承受死不瞑目的冤屈的折磨。
儿童心理创伤有何表现
分析孩子心理创伤
孩子受创应远离心理障碍,某些经历创伤性事件的孩子会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好,所以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大多数孩子对做过和想过的一些事情感到很内疚,认为发生可怕事件是对他们的一种惩罚,害怕这样的惩罚再次发生。
无论是发生自然灾难事件还是人为灾难事件,当受害者身体的伤害愈合之后,他们是否还能像以往那样面对生活?是否还对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充满希望?是否还能感觉到生命的意义?
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们的临床研究表明: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暴露于突发创伤性事件的概率是:男61%、女51%。孩子受创应远离心理障碍,突发创伤性事件(无论是自然的灾难,还是人为的灾祸)除了给当事人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以外,更重要的是给其心理和精神上带来更大、更严重的伤害,以及由此造成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价值取向以及对生命价值看法等人格上远期的变化。
严重的受害者会表现出一些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如急性应激障碍(as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对于一些儿童受害者,创伤性事件的经历使他们梦魇连连,惊恐不安,给他们正常的心理发育带来严重的影响。等他们成年后,这些创伤性的经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学习和工作效率,使他们感觉到人际间是不安全的,生命是非常痛苦的。
别让孩子经常揉鼻子
咨询人:李女士
问:女儿3岁半,经常用手揉鼻子,经常有鼻涕,偶尔打喷嚏,不知道是不是得了鼻炎,小孩得鼻炎该怎么办?
专家:耳鼻咽喉科曹志伟教授
答:门诊经常能遇到类似病例,有的孩子经常“感冒”,而且鼻涕特别多,于是经常用小手揉搓,或者干脆用手指抠,时间长了成了习惯,有时候还把鼻子抠得流了血。
所以要提醒家长,平时孩子有感冒发烧的症状,一定要及时正确治疗。宝宝抵抗力弱,受刺激的鼻子内很容易出现干痂或稀薄的分泌物,影响其正常呼吸,因此家长一般情况下不用过多地去“骚扰”宝宝的鼻子,可多观察宝宝的鼻腔,看是否常有结痂情况。如果有,可以在洗脸时,往鼻腔里多撩些清水,将干痂软化后轻轻擤出。这是最简单有效的鼻腔护理方式。另外,要让孩子尽量改正抠鼻、挖鼻等坏习惯,以保障鼻腔正常的生理状态。
对于鼻炎的问题,要到专业医院请医生诊断。切勿自己在家观察,以免延误病情。一般情况下,普通感冒发病周期为7~10天左右,适当的用药可以减轻用药并缩短病程。如果应用感冒药治疗后,较长一段时间还持续出现鼻塞、流鼻涕等症状,就应该注意是不是发展成为了慢性鼻炎,如果伴有连续打喷嚏、鼻痒及大量清涕等症状,则有可能患有过敏性鼻炎。
发展孩子的绘画创造力
绘画不仅是让孩子涂涂画画,粘粘贴贴,还要注意培养绘画的想像力、创造力。怎样发展孩子的绘画创造力呢?
1、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孩子创造优美的环境,如悦耳的歌声、生动的画面(如有趣的《三毛流浪记》的漫画)都可以激发孩子潜在的绘画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力。
2、重视大自然对孩子的感染和熏陶。许多有名画家都有一个共同经历,从小热爱大自然。在大自然的壮观奇景中可陶冶孩子对美的感受。
3、有意识引导孩子去观察、欣赏。如观察晚霞,可以通过问问题来启发孩子,比如“像什么?”“变成了什么?”让孩子充分地想像,引导孩子有顺序地从事物的形态到具体细节特征来感知美、创造美。
4、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成人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举止,使整个绘画过程气氛轻松,这样才有利于发展孩子的绘画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