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婴儿腹泻的病因

婴儿腹泻的病因

1、体质因素

本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其内因特点:

(1)胃肠道发育不成熟,酶的活性较低,但营养需要相对地多,胃肠道负担重。

(2)易患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易致消化功能紊乱。

(3)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及肝、肾功能发育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

(4)细胞外液占比例较高,水分代谢旺盛,调节功能差,较易发生体液、电解质紊乱。

(5)免疫功能不完善,容易感染。

2、感染因素

(1)消化道内感染:

易发生在人工喂养儿。

感染途径:

致病微生物随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小儿消化道。

病毒通过呼吸道或水源感染。

接触成人带菌(毒)者。

(2)消化道外感染:

常见于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等,年龄越小者越多见。

引起腹泻的原因:

(1)肠道外感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2)肠道内外均为同一病原(主要是病毒)感染。

3、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

长期较大量地应用广谱抗生素,直接刺激肠道或刺激植物神经引起肠蠕动增快、葡萄糖吸收减少、双糖酶活性降低而发生腹泻外,甚至引起肠道菌群紊乱。

4、消化功能紊乱

(1)饮食因素;

(2)不耐受碳水化物;

(3)食物过敏;

(4)药物影响;

(5)其他因素:如不清洁的环境、户外活动过少,生活规律的突然改变、外界气候的突变

宝宝拉肚子的七大护理误区

误区一:宝宝拉稀,就一定是病了

医学观察:婴幼儿,尤其是小婴儿,非“病”的腹泻现象是不少见的。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次数多,也比较稀,这不是腹泻。若乳母的饮食有所改变,比如吃了凉的或油腻的食品、啤酒等,或母亲外出回来后马上给孩子喂奶,这样那样的原因可导致孩子的大便出现改变,不要马上就认为孩子腹泻了,立刻就吃药、打针,要等一等,看一看,是否由母乳造成的,或许拉一次两次就很快好转了。此外,在添加辅食过程中,婴儿的大便可能变得发稀、发绿,有奶瓣,次数偏多,这不是腹泻病,可能是对新的辅食不适应。减少辅食量或停止添加,会很快好转的。

误区二:治疗腹泻,最重要的是吃药打针

医学观察:因为宝宝肠道环境受到侵害,药物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惟一的治疗方法。口服补液、食物疗法、精心的饮食护理在腹泻病的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有些药物对此时的肠道来说难以吸收,而打针输液药物有效成分作用到肠胃并不理想。总而言之,药物治疗腹泻不是最主要的,所以父母的家庭和饮食护理最重要。

误区三:宝宝一拉稀,父母就立即自行给药

医学观察:有些父母一看到孩子腹泻,马上会使用药物,这些药物来自:上次腹泻时没有吃完的药物;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药店的推荐自行购药等。不恰当的医药处理导致频繁更换药物和人为的药物耐受。事实上,每一次腹泻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都可能不同,父母是没有能力总结和辨别的。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而且,不要仅仅盯住止泻药,换了一种又一种,白白花钱,孩子受罪。泻是结果,不是病因,所以应治本,不是仅仅止泻。

误区四:拉稀是病从口入,限制饮食就天经地义了

医学观察:婴幼儿腹泻不提倡限制食量,更不能限制饮水。婴幼儿正处于身体和大脑的快速生长阶段,腹泻的孩子已经丢失了养分,再禁食禁水岂不是雪上加霜。许多腹泻孩子往往由于处理不当,导致“饥饿性 腹泻”的发生。腹泻就是这样造成迁延的。

误区五:习惯叫肠炎,既然有“炎”就应该吃抗菌素

医学观察:这就是滥用抗菌素典型的代表。乱用抗生素治疗婴儿腹泻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婴儿肠道内非致病菌群数目少,还没有建立正常的菌群系统,肠道内环境不稳定,容易被外界因素破坏,一旦内环境遭到破坏,不易恢复。所以,只有经医生确诊为细菌感染性腹泻才需要抗菌素,且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误区六:宝宝高烧急死人,拉稀跑肚小毛病

医学观察:父母可不要小瞧几泡稀,其中含有大量的电解质和水分,而电解质是维系人体血浆容量必不可少的,是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的物质基础,水对人体的作用就更重要了,婴幼儿严重脱水可导致生命危险。相反,高烧是婴幼儿对抗疾病的一种机制,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可怕。

误区七:腹泻病治疗都是一样的

医学观察: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原因有很多,细菌感染性腹泻,其中最具有代表的是细菌性痢疾;病毒感染性腹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秋季腹泻。广义的婴幼儿腹泻病还包括:饥饿性腹泻、消化不良性腹泻、乳糖不耐受性腹泻以及肠道易激惹综合征等。它们都各自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家长们可不要混淆了哦!

宝宝腹泻的误区有哪些

宝宝腹泻的误区有哪些?秋季是小儿腹泻的高发期,许多家长为此备受困扰,那么腹泻注定频发吗?经过护理就能够成功狙击腹泻病吗?专家表示,许多家长在护理儿童腹泻时常常会走入误区,避免误区,能少走很多弯路。

婴幼儿腹泻病是小儿常见病之一,那么腹泻病注定频发吗?不是。经过妈妈的妙手护理能够成功狙击腹泻病吗?可以。专家指出,请首先消灭这7个误区。

腹泻的护理误区

误区一:宝宝高烧急死人,拉稀跑肚小毛病

医学观察:父母可不要小瞧几泡稀,其中含有大量的电解质和水分,而电解质是维系人体血浆容量必不可少的,是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的物质基础,水对人体的作用就更重要了,婴幼儿严重脱水可导致生命危险。相反,高烧是婴幼儿对抗疾病的一种机制,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可怕。

误区二:治疗腹泻,最重要的是吃药打针

医学观察:因为宝宝肠道环境受到侵害,药物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惟一的治疗方法。口服补液、食物疗法、精心的饮食护理在腹泻病的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有些药物对此时的肠道来说难以吸收,而打针输液药物有效成分作用到肠胃并不理想。总而言之,药物治疗腹泻不是最主要的,所以父母的家庭和饮食护理最重要。

误区三:宝宝一拉稀,父母就立即自行给药

医学观察:有些父母一看到孩子腹泻,马上会使用药物,这些药物来自:上次腹泻时没有吃完的药物;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药店的推荐自行购药等。不恰当的医药处理导致频繁更换药物和人为的药物耐受。事实上,每一次腹泻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都可能不同,父母是没有能力总结和辨别的。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而且,不要仅仅盯住止泻药,换了一种又一种,白白花钱,孩子受罪。泻是结果,不是病因,所以应治本,不是仅仅止泻。

误区四:拉稀是病从口入,限制饮食就天经地义了

医学观察:婴幼儿腹泻不提倡限制食量,更不能限制饮水。婴幼儿正处于身体和大脑的快速生长阶段,腹泻的孩子已经丢失了养分,再禁食禁水岂不是雪上加霜。许多腹泻孩子往往由于处理不当,导致“饥饿性腹泻”的发生。腹泻就是这样造成迁延的。

误区五:习惯叫肠炎,既然有“炎”就应该吃抗菌素

医学观察:这就是滥用抗菌素典型的代表。乱用抗生素治疗婴儿腹泻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婴儿肠道内非致病菌群数目少,还没有建立正常的菌群系统,肠道内环境不稳定,容易被外界因素破坏,一旦内环境遭到破坏,不易恢复。所以,只有经医生确诊为细菌感染性腹泻才需要抗菌素,且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误区六:宝宝拉稀,就一定是病了

医学观察:婴幼儿,尤其是小婴儿,非“病”的腹泻现象是不少见的。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次数多,也比较稀,这不是腹泻。若乳母的饮食有所改变,比如吃了凉的或油腻的食品、啤酒等,或母亲外出回来后马上给孩子喂奶,这样那样的原因可导致孩子的大便出现改变,不要马上就认为孩子腹泻了,立刻就吃药、打针,要等一等,看一看,是否由母乳造成的,或许拉一次两次就很快好转了。此外,在添加辅食过程中,婴儿的大便可能变得发稀、发绿,有奶瓣,次数偏多,这不是腹泻病,可能是对新的辅食不适应。减少辅食量或停止添加,会很快好转的。

误区七:腹泻病治疗都是一样的

医学观察: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原因有很多,细菌感染性腹泻,其中最具有代表的是细菌性痢疾;病毒感染性腹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秋季腹泻。广义的婴幼儿腹泻病还包括:饥饿性腹泻、消化不良性腹泻、乳糖不耐受性腹泻以及肠道易激惹综合征等。它们都各自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家长们可不要混淆了哦!

小儿腹泻病因是什么

全世界每年1200万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病例中中,死于小儿腹泻的高达300——400万,仅次于呼吸疾病占第二位。小儿腹泻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它同时可伴有呕吐、发热、腹痛、腹胀、黏液便、血便等症状。

每年6~10月份,多数6个月~3岁年龄的宝宝会面临“夏季腹泻”的肆意攻击。有人说,“夏季腹泻”势凶猛于虎!超高发病率、起病急、强持久性、脱水、并发症、高死亡率,面对腹泻,要认真对待,以便防患于未然,并及时针对性治疗。

夏季小儿腹泻是由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的。首先,由于小儿胃肠道未发育成熟,胃酸少,杀菌能力差,如果夏天过多地进食饮料,稀释了胃酸,致使病菌很容易闯过胃酸这一关,进入肠道而引起腹泻;其次,小儿胃肠道中各种消化酶少,不利于食物消化,易引起消化不良;第三,婴幼儿生长迅速,需要足够的营养,小儿胃肠道的负担相对较重,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另外,夏天气温高,细菌容易繁殖,也是增加感染的原因之一。

什么是小儿腹泻

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者约占50%。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

几乎每个宝宝都不止一次地发生过腹泻,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宝宝。所以,它是宝宝们最容易患的“小儿四病”之一。宝宝上吐下泻时,妈咪们的心里都很着急,恨不能让宝宝快快地好起来!于是,一股脑儿地给服用各种药。然而,宝宝非但不见好,反而越来越止不住地泻,甚至拖至几个月不愈,使宝宝的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有时甚至危及生命。为了宝宝平安健康长大,妈咪对宝宝腹泻病的防治及护理应该多多了解:

何谓宝宝腹泻病?

小儿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及多种病因而引起的一种疾病。患儿大多数是2岁以下的宝宝,6—11月的婴儿尤为高发。腹泻的高峰主要发生在每年的6—9月及10月至次年1月。夏季腹泻通常是由细菌感染所致,多为黏液便,具有腥臭味;秋季腹泻多由轮状病毒引起,以稀水样或稀糊便多见,但无腥臭味。

腹泻的发病率仅次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死亡率也很高。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是腹泻所导致的身体脱水和体内电解质紊乱。

婴儿腹泻奶粉可以防治婴儿腹泻

什么是腹泻奶粉

腹泻奶粉,俗称“免敏奶粉”或“止泻奶粉”,大部分适用于先天对牛奶蛋白或乳糖过敏的,主要原理是将普通奶粉中的乳糖以麦芽糊精或葡萄糖聚合物取代。现今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性腹泻已成为最常见的引起腹泻的病因之一,却很少有哪款奶粉是针对轮状病毒的。

婴儿腹泻奶粉的功效

是一种不含乳糖的特别配方奶粉,适合给忌食乳糖食物的婴儿、儿童饮用,含有婴儿正常发育必须的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特制的配方奶粉,即使在新生儿期吃这类奶粉也不必担心营养不够,适用于婴儿腹泻时治疗和恢复期用。腹泻奶粉一般以牛乳为基础或以黄豆为基础之无乳糖婴儿配方奶,把致敏性高的大分子牛奶蛋白分解成不具致敏作用的短肽和氨基酸,又在配方奶中加添了人乳中的成分之一——核苷酸,这对增强免疫、保护肠道微环境、减轻婴幼儿腹泻病的发病率,都有很大的帮助。

婴幼儿腹泻病因多多

一、婴幼儿腹泻病因多多

1.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

四季都有发病,但5~7月分最多。多起病较缓,开始轻泻,不发热,很少吐。逐渐发展严重,呕吐和低热常与脱水同时出现。大便多呈蛋花汤样,色淡黄,有时粘液较多,偶见血丝,有腥臭味。O111、O126、O127、O128肠炎的大便中,可有白色脓液。以O111引起者最重,O55、O86、O26和O44所致者较轻。此种肠为多呈等渗性或低渗性脱水。肠毒性大肠杆菌肠炎泻水样便量多;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因细菌侵入小肠粘膜,可引起溃疡,大便中常带少量脓或血。

2.病毒性肠炎

主由轮状病毒引起。北京地区多发生在8~12月,以10~11月最多。多发生在2岁以下小儿。潜伏期1~3天。起病急,早期出现呕吐,多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体温常在38~40℃。腹胀较明显,起病1~2日即开始排水样便,大便稀薄、色淡,有时呈白色米汤样或清水样,粘液少,很少腥臭味。多伴严重口渴及烦躁。脱水多呈轻度或中度等渗或高渗性,极少低低渗性。抗生素治疗无效,多在5~7日内自然痊愈。偶见危重病例末期出现紫绀,可能与微循环障碍或心力衰竭有关,终至不救。

3.空肠弯曲菌肠炎

病例有逐渐增多趋。平均潜伏期3~5天,如感染量小,潜伏期延长。腹泻前可有发热、腹痛等前驱症状,偶可出现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本病发病季节性不明显,以1~3岁最多,大便常带血,镜检可见白细胞。确诊依靠细菌学检查,恢复期血清抗体明显升高。

4.耶氏菌肠炎

耶尔森菌可引起小儿急、慢性胃肠炎,国内较少。主要表现为腹泻、发热、及腹部绞痛。约25%患儿便中带血。虽有少数迁延,多数患儿呈自限性,数日后自愈。

5.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很少为原发性,多继发于口服大量广谱抗生素后,症状与病程常与菌群失调的程度有关,有时在慢性痢疾基础上继发。主要表现为呕吐、发热、腹泻。呕吐常在发热1~5日前出现。腹泻初期大便呈黄绿色,3~4日后多变为有腥臭味的暗绿色水样便,每日可达10~20次或更多。体液丢失较大肠杆菌肠炎多,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症状重,甚至发生休克。大便中常见灰白色片状伪膜(将少量大便放在生理盐水内,可见伪膜漂浮水上),对临床诊断有帮助。大便粘液涂片可见多数脓球和革兰氏阳性球菌。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6.真菌性肠炎

多并发于其他感染,如大肠杆菌肠炎久治不愈者。多数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史。在便每日3~4次或稍多,黄色稀水样,偶呈豆腐渣样,有的发绿,泡沫较多,带粘液。大便镜检有真菌孢子及菌丝。广西曾报道3例毛霉菌肠炎死亡病例,病史6天~3个月,黄绿水便,偶带粘液,镜下有红白细胞。尸检查到肠道血管内及周围大量毛霉菌。

二、婴幼儿腹泻的中医角度

婴幼儿腹泻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道病毒而引起肠道消化功能紊乱的一个综合征。以大便稀薄,便次增多,或如水样为特征。属中医学“腹泻”、“泄泻”范畴。

捏脊疗法:患儿俯卧,医生以两手拇指、食指顶住病儿皮肤,自长强穴(尾骨部)沿脊柱至大椎穴(平肩处)提拿皮肉,中间不要脱手,连捏3遍,每日1次。对脾胃虚弱,久泻不愈的患儿疗效较好。

调整饮食:一般轻度腹泻仍可喂母乳,但应缩短喂奶时间,延长间隔时间。如牛奶喂养,应将牛奶比平常更稀释些,并去掉上面一层奶皮。稍大的幼儿,应给易于消化的粥类。腹泻重者,应暂时禁食6~8小时,使胃肠道得到很好的休息。

小儿腹泻病病因

有多种病因,多种因素所致,分内在因素,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三类。

1.内在因素

(1)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婴幼儿时期,胃酸及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酶的活性较低,神经系统对胃肠道调节功能较差,不易适应食物的质和量,且生长发育快,营养物质的需要相对较多,胃肠道负担较大,消化功能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2)机体防御功能较差:婴幼儿时期免疫功能相对不够成熟,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SIgA均较低,胃肠屏障功能较弱,胃酸分泌量少,胃肠排空较快,对感染因素防御功能差,另外,新生儿出生后尚未建立完善的肠道正常菌群,对侵入肠道的病原微生物拮抗能力弱,人工喂养者食物中缺乏母乳含有的大量免疫物质,且食物和食具污染机会较多,肠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

(3)体液分布特点:婴儿细胞间质液较多,且水代谢旺盛,肾功能调节差,易发生体液紊乱。

2.感染因素

3.非感染因素

主要为饮食因素,气候因素和过敏因素,喂养不当是引起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多过早喂哺大量淀粉类,脂肪类食物,突然改变食物品种和断奶等均可导致腹泻,气候的突然变化,使肠蠕动增加,消化酶和胃酸分泌减少,可诱发腹泻,一些吸收不良综合征如乳糖不耐受症,糖原性腹泻,先天性氯化物性腹泻,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胰腺囊性纤维性变,原发性肠吸收不良等都可引起腹泻,牛奶蛋白过敏者,吃牛乳后48h发生水样泻。

婴幼儿为什么会患腹泻病

1、婴幼儿腹泻易感因素是什么?

婴儿腹泻多发于6个月到2岁,此年龄段的孩子消化和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受到外界感染。另外辅食添加不当也是造成腹泻的重要原因。

2、人工喂养的孩子更易腹泻吗?

一方面与宝宝的食具消毒相关,人工喂养的孩子发生肠道感染几率更高;另一方面是配方奶粉和母乳成分不同,母乳更有利于孩子的消化吸收。

3、婴儿腹泻病的病因有哪些?

呼吸道、泌尿道系统感染可引起腹泻,系统发生感染后,病毒、细菌侵犯到肠道引起腹泻;还可能与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相关,从而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而导致腹泻。

宝宝腹泻病因有几种

进入夏季,腹泻等肠道疾病进入了易发季节,遇到宝宝腹泻,有一些家长认为就是吃坏了肚子,这样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腹泻病因复杂,并非“吃坏了肚子”那么简单。医生建议,遇到宝宝腹泻,父母应分清腹泻病因,可优选适用症更广泛的药物;当对宝宝腹泻病因难以辨别时,应及时就医。

腹泻并非“吃坏了肚子”

小儿腹泻是一种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加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小儿常见病,多见于夏季。大部分发生于6个月至2岁的小儿,尤其是在条件较差的农村或山区,平均每人每年发病2~3次以上。

据儿童健康专业网站——的专家介绍,引起腹泻的原因主要有两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与感染性因素。

其中,非感染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下面4个方面:

1、饮食不当:如吃得太多、太油、太冷,频繁地调换新食品,超出宝宝肠胃承受能力,都容易引起小儿腹泻;

2、不良剌激:受凉、过热、精神情绪不佳,或过分紧张或受惊吓,也会引起腹泻;

3、过敏性腹泻:因吃了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而致腹泻;

4、其他:如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糖原性腹泻病等。

而感染性因素则包括肠道内及肠道外感染:

1、肠道内感染主要有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两种病因,其中,细菌感染主要是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常因牛奶污染、牛奶未经煮沸、奶具(如奶瓶、奶头)未能每次清洗煮沸等;病毒感染常见轮状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感染等等。

2、肠道外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肺炎等,常有明确的原发灶。

由此可见,腹泻病是一种综合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绝非仅是“吃坏了东西”那么简单。

儿童腹泻宜对因用药

夏季是腹泻等肠胃类疾病的多发季节,有宝宝的家庭,可以在家常备一些儿童腹泻药。但由于腹泻病因的复杂性,医生建议,父母在遇到儿童出现腹泻时,应分清腹泻病因,再对因选药。

目前,市面上有不少针对儿童腹泻的药物,但多属于止泻功能,或只针对单一症状的要求,因此,父母应该选择适用症更广的药物。比如,新上市的“度来林”就是一种对小儿适用的腹泻治疗药物,能治疗小儿受凉腹泻、小儿食物性腹泻、小儿季节性腹泻等三种常见小儿腹泻。“度来林”的收敛止泻效果较好,它能在肠粘膜表面层形成一层保护膜,减轻刺激、减少蠕动,能较快起效。同时,针对宝宝腹泻后肠胃道微生物环境改变、营养流失等情况,“度来林”成分中的干酵母富含维生素B族,有助于促进肠道菌群平衡,改善消化功能,其特别添加的葡萄糖,还能起到补充儿童营养的作用。

小儿腹泻病因是什么

许多家长一看见小儿腹泻便紧张,喂食小儿以抗菌素。其实,小儿腹泻是一组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有婴儿的生理性腹泻、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的腹泻、感染性腹泻等等。

其病源有细菌、病毒、真菌等,在治疗上不能一概而论。

婴儿生理性腹泻多见于8个月内小儿,其外观虚胖,常有湿疹,出生后不久即腹泻,大便次数多且稀,但食欲好,无呕吐及其他症状,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渐恢复正常。生理性腹泻是某些小儿的正常现象,不属病态,无须用药。

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的腹泻,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的小儿。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大便次数增多,稀或呈“蛋花汤”样,每日10余次或更多,轻症一般情况良好,重症常伴发热、呕吐、食欲减低,并可发生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低镁血症)等。如四肢冰凉,脉搏细弱或摸不到,说明脱水已达到严重程度,发生了休克可危及生命,故应密切观察病情,特别注意四肢温度与小便量。此外,如发现呼吸快,说明有酸中毒,可危及生命,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感染性腹泻主要由细菌、病毒导致,正常人肠道有100-400种细菌,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机体健康情况下有害菌并不致病,反而与有益菌相互制约,互相协调,维持正常微生态平衡,还能阻挡外袭菌的入侵,从而维护机体的健康。可一旦环境变化或长期应用抗生素,有益菌就会被抑制,其数量急剧减少或消失,有害菌增多,肠内菌群发生混乱,导致腹泻不愈及继发真菌性肠炎。

小儿腹泻病因

腹泻的病原主要是细菌或病毒。

病毒性腹泻可由病毒引起,尤其以轮状病毒感染多见,好发生于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6个月以下小儿因有母亲的抗体,一般少发病,即使发病也较轻。临床可以表现发热、腹泻水样便,5~10次/日或更多,发病初期可有轻度呕吐。因本病可以侵犯呼吸道(又称“呼肠病毒”),有40%~50%病人伴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腹泻轻者影响孩子营养吸收,重者多因伴有脱水、酸中毒因而危及生命。

小儿出现腹泻时须查大便常规,以确定病原菌和选用药物。轮状病毒感染的病人大便中常可见到脂肪球,很少见到红白细胞,查末梢血象多在正常范围,临床常做的病原学诊断是大便的快速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对于有脱水症状的病人要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必要时应做血生化检查。轮状病毒肠炎的自然病程一般在7~10天,预后一般良好,但近年研究发现,轮状病毒可引起全身多脏器受损,曾报道从病儿肺组织、脑脊液、胸水、腹水中检出轮状病毒,我们在临床也常能看到心脏受累的病例。所以对小儿腹泻不能光看到腹泻已止就认为病好了,还要做其他相应检查。

通常根据腹泻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中、重三型。

轻型:无脱水及中毒症状,孩子精神好,食欲影响不明显。

中型:出现轻度至中度脱水症状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重型:出现重度脱水或已有烦躁不安、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等明显中毒症状。

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良,各种消化酶的分泌较少,活力较低,对食物的耐受力差不能适应食物质、量的较大变化,因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消化道负担较重,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易于发生消化功能紊乱。胃内酸度比成人低,抗菌能力差,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SIgA均较低,易患肠道感染。

小儿腹泻病因

1.感染因素

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

(1)病毒感染

①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最常见的病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0%~70%5岁以下的婴幼儿都感染过轮状病毒,发展中国家每年大约有800 000名患儿死于轮状病毒腹泻。轮状病毒属呼肠病毒科RV属,常温下存活7个月,耐酸故不能被胃酸破坏。由11个基因片段组成,分别编码6个结构蛋白和6个非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4(NSP4)近来被证实是一种肠毒素,与轮状病毒肠炎发病机制有关。营养状况对轮状病毒发病危险影响不大,改善卫生条件对轮状病毒的预防并不十分有效。

②诺沃克病毒(Norwalk virus):多侵犯年长儿童与成年人。

③其他病毒:如杯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冠状病毒等也可引起腹泻,但不是主要病原。

(2)细菌感染(不包括法定传染病)

1)致腹泻大肠杆菌:根据引起腹泻的大肠杆菌不同致病毒性和发病机制,将已知菌株分为5大组。

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为最早发现的致腹泻性大肠杆菌。EPEC侵入肠道后,黏附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引起肠黏膜微绒毛破坏,皱襞萎缩变平,黏膜充血、水肿而致腹泻,可累及全肠道。

②产毒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黏附在小肠上皮刷状缘,在细胞外繁殖,产生不耐热肠毒素(labile toxin,LT)和耐热肠毒素(stable toxin,ST),引起腹泻。

③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直接侵入小肠黏膜引起炎症反应,也可黏附和侵入结肠黏膜,导致肠上皮细胞炎症和坏死,引起痢疾样腹泻。该菌与志贺菌相似,两者O抗原有交叉反应。

④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GEC):黏附于结肠产生与志贺杆菌相似的肠毒素(vero毒素),引起肠黏膜坏死和肠液分泌,致出血性肠炎,可引起溶血尿毒综合征。

⑤黏附一集聚性大肠杆菌(enteroadherent-aggregative E,coli,EAEC):以集聚方式黏附于小肠下段和结肠黏膜致病,不产生肠毒素,亦不引起组织损伤。

2)空肠弯曲菌( campylobacterjejun1):与肠炎有关的弯曲菌有空肠型、结肠型和胎儿亚型3种,95%~99%弯曲菌肠炎是由胎儿弯曲菌空肠亚种(简称空肠弯曲菌)所引起。致病菌直接侵入空肠、回肠和结肠黏膜,引起侵袭性腹泻。某些菌株亦能产生肠毒素。

3)耶尔森菌(Yersinia):除侵袭小肠、结肠黏膜外,还可产生肠毒素,引起侵袭性和分泌性腹泻。

4)其他:沙门菌(主要为鼠伤寒和其他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长期使用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难辨梭状芽胞杆菌肠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铜绿假单胞菌肠炎和变形杆菌肠炎发生。

(3)真菌

致腹泻的真菌有念珠菌、曲菌、毛霉菌,小儿以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多见。

(4)寄生虫

常见为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和隐孢子虫等引起急性或慢性肠炎。

肠道外感染:如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或急性传染病时,有时亦可产生腹泻症状。肠道外感染导致腹泻的机制可能与发热、感染源释放的毒素、抗生素的应用导致肠道菌群紊乱或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同时感染肠道有关。

2.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

①喂养不当可引起腹泻,多见于人工喂养儿,主要是由于喂养不定时、饮食量不当或食物成分不适宜,如突然改变食物晶种,或过早喂给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品;果汁,特别是那些含高果糖或山梨醇的果汁,可产生高渗性腹泻;

②过敏性腹泻,如对牛奶或大豆(豆浆)过敏而引起腹泻;

③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为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肠道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而引起腹泻。

(2)气候因素

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大气过热大量出汗使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增加消化道负担等,均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性腹泻。

发病机制:

导致腹泻症状产生的机制有:肠腔内存在着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渗透性”腹泻;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分泌性”腹泻;炎症所致的液体大量渗出-“渗出性”腹泻;及肠道蠕动增加-“肠道功能异常性”腹泻等。但临床上不少腹泻并非由某种单一机制引起,而是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1.感染性腹泻病原微生物多随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进入消化道,亦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手、玩具或带菌者传播。病原微生物能否引起肠道感染,取决于宿主防御功能的强弱、感染微生物量的多少及其毒力(黏附性、产毒性、侵袭性、细胞毒性等),其中黏附能力对于引起肠道感染至关重要,无黏附力,就无法定植在肠道而致病。

(l)病毒性肠炎:病毒性肠炎的发病机制,以轮状病毒为例,病变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样变性和坏死,其微绒毛肿胀,排列紊乱和变短,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遗留不规则的裸露病变,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致使小肠黏膜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聚而引起腹泻。同时,发生病变的肠黏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且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微绒毛破坏亦造成载体减少,上皮细胞钠转运功能障碍,水和电解质进一步丧失。

(2)细菌性肠炎:肠道感染的病原菌不同,发病机制亦不同。

1)肠毒素性肠炎:由各种产生肠毒素的细菌引起的分泌性腹泻,典型的细菌有霍乱弧菌、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当细菌侵入肠道后,借黏附因子黏附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上,进行繁殖产生毒素,但不侵入肠黏膜产生病理性变化。细菌在肠腔内释放两种肠毒素,即不耐热肠毒素(labile toxin,LT)和耐热肠毒素(stable toxin,ST),LT与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致使二磷酸腺苷(ATP)转变为环磷酸腺苷(cAMP),cAMP增多后即抑制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Na+、CI-和水,并促进肠腺分泌CI-;ST则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三磷酸鸟苷(GTP)转变为环磷酸鸟苷(cGMP),cGMP增多后亦使肠上皮细胞减少Na+和水的吸收、促进CI-分泌。两者均使小肠液总量增多,超过结肠的吸收限度而发生腹泻,排出大量水样便,导致患儿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2)侵袭性肠炎: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可引起渗出性腹泻,如志贺菌属、沙门菌属、侵袭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可直接侵袭小肠或结肠肠壁,使肠黏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引起渗出甚至溃疡等病变。患儿排出含有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的黏液脓血便,以及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结肠由于炎症病变而不能充分吸收来自小肠的液体,并且某些致病菌还会产生肠毒素,故亦可发生水样腹泻。一般都有发热、腹痛,甚至里急后重等症状。

2.非感染性腹泻

主要是由饮食不当引起。当进食过量或食物成分不恰当时,消化过程发生障碍,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和吸收而积滞在小肠上部,使肠腔内酸度降低,有利于肠道下部的细菌上移和繁殖。食物发酵和腐败,即内源性感染,使消化功能更为紊乱。分解产生的短链有机酸(如乙酸、乳酸等)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渗透性腹泻);腐败性毒性产物如胺类可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增加导致腹泻,进而发生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毒性产物被吸收入血循环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

婴幼儿腹泻病因

体质因素(30%):

本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其内因特点:

1、婴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酶的活性较低,但营养需要相对地多,胃肠道负担重。

2、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及肝,肾功能发育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

3、婴儿免疫功能也不完善,血清大肠杆菌抗体滴度以初生至2周岁最低,以后渐升高,因而婴幼儿易患大肠杆菌肠炎,母乳中大肠杆菌抗体滴度高,特别是初乳中致病性大肠杆菌分泌型IgA高,所以母乳喂养儿较少发病,患病也较轻,同理小婴儿轮状病毒抗体低,同一集体流行时,小婴儿罹病多。

4、婴儿体液分布和成人不同,细胞外液占比例较高,且水分代谢旺盛,调节功能又差,较易发生体液,电解质紊乱,婴儿易患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易致消化功能紊乱,此时肠道分泌型IgA不足,腹泻后易於迁延。

感染因素(35%):

分为消化道内与消化道外感染,以前者为主。

1、消化道内感染:致病微生物可随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小儿消化道,因而易发生在人工喂养儿,哺喂时所用器皿或食物本身如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够,亦有感染可能,病毒也可通过呼吸道或水源感染,其次是由成人带菌(毒)者的传染,如病房内暴发细菌性(或病毒性)肠炎后部分医护人员受染,成为无症状肠道带菌(毒)者,可导致病原传播。

2、消化道外感染:消化道外的器官,组织受到感染也可引起腹泻,常见于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等,腹泻多不严重,年龄越小者越多见,引起腹泻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肠道外感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另一部分可能是肠道内外均为同一病原(主要是病毒)感染所引起。

3、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长期较大量地应用广谱抗生素如氯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各种头孢霉素,特别是两种或以上并用时,除可直接刺激肠道或刺激植物神经引起肠蠕动增快,葡萄糖吸收减少,双糖酶活性降低而发生腹泻外,更严重的是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此时正常的肠道大肠杆菌消失或明显减少,同时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药物较难控制的肠炎。

消化功能紊乱(35%):

因饮食因素、不耐受碳水化物、食物过敏、药物影响、其他因素:如不清洁的环境,户外活动过少,生活规律的突然改变,外界气候的突变(中医称为“风,寒,暑,湿泻”)等,引起消化功能紊乱也易引起婴儿腹泻。

相关推荐

婴儿腹泻病因

一、体质因素 本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其内因特点: (1)婴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酶的活性较低,但营养需要相对地多,胃肠道负担重。 (2)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及肝、肾功能发育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 (3)婴儿免疫功能也不完善。血清大肠杆菌抗体滴度以初生至2周岁最低,以后渐升高。因而婴幼儿易患大肠杆菌肠炎。母乳中大肠杆菌抗体滴度高,特别是初乳中致病性大肠杆菌分泌型IgA高,所以母乳喂养儿较少发病,患病也较轻。同理小婴儿轮状病毒抗体低,同一集体流行时,小婴儿罹病多。 (4)婴儿体液分布和成人不同,细

急性秋季腹泻的病因有哪些

秋天来临,婴幼儿秋季腹泻多了起来,而每年8月中旬至12月是宝宝秋季腹泻的多发季节,因此,年轻的父母别忘了帮宝宝做好腹泻的预防工作。 轮状病毒性胃肠炎(rotavirus gastroenteritis)是由轮状病毒(rotavirus)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又名秋季腹泻。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呕吐及腹泻,病程大多较短。是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可发生流行或大流行,本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名“婴儿秋季腹泻”。全世界每年因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约1.

宝宝拉肚子脱水表现 宝宝拉肚子去儿童医院挂什么科

宝宝拉肚子去儿童医院的话肯定是要看消化内科。 拉肚子就是小儿腹泻病,小儿腹泻病在儿童医院是分在消化科的。消化内科看腹泻也是最专业的。 当然有些儿童医院,它的呼吸科、感染科也可以看拉肚子,比方说是感染性腹泻可能就分到感染科去了。

对于幼儿防夏季腹泻的几点建议

一、不要简单地认为禁食是必须的 夏天小儿腹泻以2岁内的婴幼儿为多见。孩子腹泻的原因以感染为最常见,另外小儿胃肠功能不完善,对母乳或某些食物过敏也会引起腹泻。有些家长一看见孩子腹泻就认为“多吃多拉,不吃不拉”,便自作聪明地对孩子禁食。殊不知,腹泻期间禁食,饥饿状态反而会增加肠蠕动而使腹泻加重,部分患儿会发生营养不良或生长停滞。要鼓励孩子进食,脱脂奶、稀饭等都是较好的选择。对小婴儿应继续母乳喂养或稀释牛奶喂养2-3天,随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二、正确应用抗生素 小儿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感染是

婴儿腹泻症状

婴儿腹泻,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此病的病因素主要归结为三方面:体质、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乱。婴儿腹泻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儿。新生儿每天的大便次数通常可多达10次,大一点以后可能会从一天几次到一周一两次不等。作为一位新妈咪,首先要了解宝宝正常的排便习惯,才能在第一时间判断是不是腹泻。除了观察大便的形状外,还要留意大便的味道,大便的次数是否比平时多,大便的质地是否比平时稀薄,甚至出现水样便,而且可能就像是从屁股里喷射出来一样。这些可能就是婴儿腹泻的症状,通常婴儿还会伴有不爱吃饭、肚子胀痛等肠胃不适症状了

婴儿腹泻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每年的夏季和秋季,都是婴儿腹泻这种疾病的高发季节,这个时候,家长如果对于孩子的饮食不是很重视的话,很容易因细菌感染而导致孩子出现腹泻不止的情况。专家提醒家长朋友:婴儿腹泻危害性是很大的,临床上的并发症也有很多,今天就为大家着重讲解一下婴儿腹泻的常见并发症。 1.消化道外感染 消化道外感染可能是腹泻的病因,但也常因腹泻后全身抵抗力低下而受感染。常见的有皮肤化脓性感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静脉炎和败血症。病毒性肠炎偶有并发心肌炎。 2.鹅口疮 病程迁延或原有营养不良的患儿易并发鹅

腹泻护理必须注意什么

1、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正确应用抗生素小儿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感染是主要原因,其病原有细菌,病毒,真菌等,需要抗感染治疗,但是抗菌药物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使腹泻加重或迁延不愈。所以,需在诊断明确的情况下,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足量、规范地使用抗生素。 2、不要轻易使用止泻药不轻易使用止泻药小儿发生腹泻,适当用点止泻药,对防止体液过多损失是有益的,但由于腹泻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症状,因此,在治疗时应该针对病因用药,不要一见腹泻就立即用止泻药,滥用止泻药,不仅不能治愈某些腹泻

小儿腹泻吃有哪些呢

1.粪便常规检查 大便显微镜检查,注意有无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与吞噬细胞,还应注意有无虫卵、寄生虫、真菌孢子和菌丝。有时需反复几次才有意义,有助于腹泻病的病因和病原学诊断。 2.大便培养 对确定腹泻病原有重要意义。1次粪便培养阳性率较低,需多做几次,新鲜标本立即培养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3.大便乳胶凝集试验 对某些病毒性肠炎有诊断价值,如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有较好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空肠弯曲菌肠炎的诊断有帮助。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对轮状病毒有高度敏感性、特异性。有助于轮状病毒肠炎和其他病毒性肠炎诊断

宝宝拉稀吃消炎药好吗

通常细菌感染的腹泻适合用抗生素,但鉴于目前国内临床抗生素滥用问题,除了因痢疾、肠炎而出现的腹泻,小儿腹泻一般不要随便使用使用抗生素。研究表明不论何种病原所引起的小儿腹泻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正常菌群紊乱。广东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何少茹介绍,腹泻病情越重,时间越长,这种紊乱表现越严重。任何原因所致肠道菌群紊乱,都容易导致小儿腹泻的发生。微生态制剂对于预防和治疗小儿腹泻具有良好作用,可以缩短急性腹泻病程,也可以预防腹泻的发生,尤其是抗菌素相关性腹泻。 如果小孩腹泻,一般精神、食欲没有受到影响,小便也正常,可以在家

腹泻奶粉的功效

腹泻奶粉是一种特殊的婴儿配方奶粉,它和普通奶粉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特殊功效,适用于少数先天对牛奶蛋白或乳糖过敏的、因乳糖无法耐受而引起腹泻的婴儿。 腹泻奶粉主要是将普通奶粉中的乳糖以麦芽糊精或葡萄糖聚合物取代,且在蛋白质上也做了调整,由于这些奶粉在营养上与其他婴儿奶粉并无差异,是婴儿腹泻期可以放心食用的特殊配方奶粉。宝妈们多了解腹泻奶粉的有关知识,有助于今后挑选奶粉时买得更加放心。 其次,腹泻奶粉一般以牛乳为基础或以黄豆为基础之无乳糖婴儿配方奶,把致敏性高的大分子牛奶蛋白分解成不具致敏作用的短肽和氨基酸,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