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管的结构
乳腺管的结构
乳房主要由腺体、导管、脂肪组织和纤维组织等构成。
乳房腺体由15~20个腺叶组成,每一腺叶分成若干个腺小叶,每一腺小叶又由10~100个腺泡组成。腺泡紧密地排列在小乳管周围,它的开口与小乳管相连。许多小乳管汇集成小叶间乳管,多个小叶间乳管汇集成一根整个腺叶的输乳管。输乳管共15~20根,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汇集于乳晕,开口处在乳头,称为输乳孔。输乳管在乳头处较狭窄,后膨大为壶腹,称为输乳管窦,能储存乳汁。输乳管开口处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狭窄处为移形上皮,壶腹以下各级导管为双层柱状上皮或单层柱状上皮、终末导管近腺泡处是立方上皮,腺泡内衬立方上皮。
输乳管、小叶间乳管和小乳管总称为乳腺管。
乳腺纤维腺瘤的病因病理
乳腺纤维腺瘤是发生于乳腺小叶内纤维组织和腺上皮的混合性瘤,是乳房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乳腺纤维腺瘤可发生于青春期后的任何年龄的女性,但以18~25岁的青年女性多见。本病的发生与内分泌激素失调有关,如雌激素相对或绝对升高可引起本病。
一、乳腺纤维腺瘤的病因
1.雌激素水平失衡:
如雌激素水平相对或绝对升高,雌激素水平的过度刺激可导致乳腺导管上皮和间质成分异常增生形成肿瘤。
2.局部乳腺组织对雌激素过度敏感:
正常乳腺的各部组织对雌激素敏感性的高低不一,以致对敏感性高的局部组织易患本病,另外由于局部解剖,生理特性的差异,致使不同妇女乳腺组织对雌激素刺激的敏感性不同,对雌激素刺激敏感的妇女才得病,说明以上两种原因是协同作用的。
3.饮食因素:
高脂饮食可改变肠道菌群,使之来自胆汁的类固醇在结肠中转化为雌激素,进而刺激乳腺导管上皮及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引起本病。
4.遗传倾向。
二、乳腺纤维腺瘤的病理特点为:
1.大体形态:
肿瘤一般呈圆球形,椭圆形,分叶状,与周围境界清楚,有完整包膜,直径多在3cm以内,质地较坚实,切面质地均匀呈灰红色,略向外翻,可见许多大小不一的裂隙及黏液样光泽,少数可见切面有囊腔及囊内乳头状瘤形成,有时还见钙化区或骨化区。
2.组织形态:
根据肿瘤中纤维组织和腺管结构的相互关系,可分为以下5型。
(1)管周型(围管型):
病变主要为腺管周围弹力纤维层外的管周结缔组织增生,弹力纤维也参与肿瘤形成,但无平滑肌,也不呈黏液样变性,增生的纤维组织从周围压迫乳管及腺泡使其成为腺管状,纤维组织致密,常呈胶原变性或玻璃样变,甚至钙化,软骨样变或骨化,腺上皮细胞正常或轻度增生,偶见囊性扩张及乳头状增生,但腺上皮增生不如纤维组织活跃。
(2)管内型(向管型):
主要为腺管上皮下结缔组织增生,上皮下平滑肌组织也参与肿瘤形成,但无弹力纤维成分,病变可累及1个至数个乳管系统,呈弥漫性增生,早期上皮下结缔组织呈灶性增生,细胞呈星形或梭形,有不同程度的黏液变性,增生的纤维组织从管壁单点或多点突向腔面,继而逐渐充填挤压管腔,形成不规则的裂隙状,衬覆腺管和被覆突入纤维组织的腺上皮因受挤压而呈两排密贴,在断面上,因未切到从管壁突入部分,纤维组织状如生长在管内,故称为管内型纤维腺瘤,
(3)混合型:
一个肿瘤中以上2种病变同时存在。
(4)分叶型(巨纤维腺瘤):
多见于青春期或40岁以上的女性,瘤体较大,其直径多在7cm以上,呈球形,基本结构类似管内型纤维腺瘤,由于上皮下结缔组织从多点突入高度扩张的管腔,又未完全充满后者,故在标本肉眼观察和显微镜检查时呈明显分叶状,一般纤维细胞和腺上皮细胞增生活跃,但无异形。
(5)囊性增生型:
是由乳腺增生症演变而来,瘤体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清楚,可有包膜,肿瘤由腺管上皮和上皮下或弹力纤维外结缔组织增生而成,上皮病变包括囊肿形成,导管上皮不同程度的增生,乳头状瘤病,腺管型腺病及大汗腺样化生等,本病与囊性增生病的区别是后者病变较广泛,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且常累及双侧乳房。
乳腺的结构是怎样的
现在很多的女性特别重视乳腺的健康,所以很多女性为了能更深一步的了解乳腺的结构,就想具体了解一下乳腺的结构是怎样的?那么为了你能对乳腺的结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来看看下面详细的介绍,希望通过介绍,你能对乳腺的结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乳腺方面的疾病预防。
乳房位于胸前第2-6肋骨之间,内缘近胸骨旁,外缘达腋前线,乳头位于第4或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1CM
乳房的外部结构主要由乳头,乳晕,表皮构成。
乳头: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及平滑肌组成,当有机械刺激时,平滑肌收缩,可使乳头勃起,并挤压及输乳穴,排出其内容物。
乳晕:毛发和腺体,腺体有汗腺、皮脂腺及乳腺,其皮脂腺又称乳晕腺,分泌物具有保护皮肤润滑乳头及婴儿口唇的作用。
乳房的内部结构主要由腺体,导管,脂肪组织,纤维结缔组织等构成,其内部结构如一棵倒着生长的小树。乳房腺体由15—20个腺叶组成,每一腺叶分成若干个腺小叶,每一腺小叶又由10—100个腺泡组成。这些腺泡紧密地排在小乳管周围,腺泡的开口与小乳管相连。多个小乳管汇集成小叶间乳管,多个小叶间乳管再进一步汇集成一根整个腺叶的乳腺导管,又名输乳管。输乳管共15—20根,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汇集于乳晕,开口于乳头,称为输乳孔。输乳管在乳头处较为狭窄,继之膨大为壶腹,称为输乳管窦,有储存乳汁作用。乳腺导管开口处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狭窄处为移开上皮,壶腹以下各级导管为双层柱状上皮,终末导管近腺泡处为立方上皮,腺泡内衬立方上皮。
腺体:有分泌乳汁的作用,主要是由腺小叶分泌。腺叶腺泡的多少影响乳房的大小。
导管:又称乳腺管或输乳管,导管主要有输送养份,储存乳汁的作用。
脂肪组织:呈囊状包于乳腺周围,形成一个半球形的整体。脂肪组织的多少决定乳房的大小
结缔组织:乳腺位于皮下浅筋膜的浅层与深层之间。又称悬韧带,即Cooper韧带。对乳房起支撑作用。作乳腺癌根治术时,应将胸大肌筋膜及肌肉一并切除。结缔组织与胸部肌肉结合在一起,是悬挂乳房的组织。它完全没有弹性,一旦被过度抻拉导致组织断裂就难以回复,从而造成乳房下垂。此外:乳房还分布着丰富的血主管,淋巴管及神经,对乳腺起着营养及新陈代谢的作用。
乳腺结构是怎样的?以上就做了详细的介绍,相信很多女性通过对以上内容了解后,全部了解了乳腺结构是怎样的?就能知道自己得了乳腺疾病以后,知道自己得这种疾病的轻重,也能知道对乳腺的保护重视起来,所以对这方面了解后,还是对女性的以后保护乳腺有好处的。
直肠腺癌的组织学特点
1、管状腺癌
管状腺癌的组织学特点是癌细胞呈腺管或腺泡状排列,根据其分化程度还可详细分为低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高分化腺癌。
2、乳头状腺癌
乳头状腺癌的组织学特点是癌细胞排列组成粗细不等的乳头状结构,乳头中心索为少量血管间质。
3、黏液腺癌
黏液腺癌的组织学特点是瘤体由分泌黏液的癌细胞构成,癌组织内有大量黏液。该型恶性程度较高,预后不良。
4、印戒细胞癌
印戒细胞癌的组织学特点是癌灶由弥漫成片的印戒细胞构成,细胞核染色较深,偏于细胞浆的一侧,似戒指样。该型恶性程度较黏液腺癌高,预后极差。
5、未分化癌
未分化癌的组织学特点是癌细胞弥漫呈片状或团状,不形成腺管结构,细胞较小,形态不规则,细胞排列无序。此型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
前列腺结构
特点
1.腺泡上皮为单层立方,单层柱状或假复层柱状;
2.形态不一,腺腔不规则;
3.间质较多,除结缔组织外,富含弹性纤维和平滑肌;
4.腺泡腔内常见凝固体,上皮细胞的分泌物浓缩而成。
前列腺的生理功能主要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具有外分泌功能
前列腺是男性最大的附属性腺,亦属人体外分泌腺之一。它可分泌前列腺液,是精液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精子正常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对生育非常重要。前列腺液的分泌受雄性激素的调控。
具有内分泌功能
前列腺内含有丰富的5α-还原酶,可将睾酮转化为更有生理活性的双氢睾酮。双氢睾酮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过阻断5α-还原酶,可减少双氢睾酮的产生,从而使增生的前列腺组织萎缩。
乳腺的结构
乳腺的数目(2~20)与位置(在腹部或者胸部上)因物种而异,大多数哺乳动物乳腺开口为乳头,乳头上有一定数量的乳导管开口,但只有一个乳导管通向储存腔。
阿斯雷.库柏于1839年发现女性有15-20个乳腺管,但美国苏珊.乐芙,凯伦.林塞研究认为,实际上只有6-9个乳腺管从腺体通往乳头,其余在乳头发现的开口是皮脂腺开口,而不是乳腺管开口
。人类乳房的纵切面犹如一棵倒生的树。“根”就是乳头,而“树冠”则是分支众多的呈辐射状排列的乳腺叶。由脂肪组织发出的纤维隔将乳腺分为15到20个乳腺叶,每个乳腺叶都有一个输乳管,输乳管会在近乳头处形成膨大的输入管窦,末端变细并开口于乳头。
乳腺被结缔组织分隔为15~25个叶,每个叶又分为若干小叶,每个小叶是一个复管泡状腺。腺泡上皮为单层立方或柱状,在上皮细胞和基膜间有肌上皮细胞。导管包括小叶内导管、上间导管和总导管。小叶内导管多为单层柱状或立方上皮,小叶间导管为复层柱状上皮,总导管又称输乳管,开口于乳头,管壁为复层扁平上皮,下乳头表皮相续。
哺乳期乳腺管扩张的原因
乳腺管扩张症是一种乳腺良性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认识不清,常常误诊为乳腺炎、乳腺结核或乳腺癌等疾病。
乳腺管扩张症又称之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其实浆细胞性乳腺炎仅仅是乳腺导管扩张症发展过程中的晚期表现。此病多见于30~40岁的产期、非哺乳期女性,有时发生于绝经后老年女性。
导致乳腺管扩张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乳晕下末端输乳导管结构不良 ,乳管内含脂分泌物积聚 ,使导管扩张。此时 ,临床仅为乳头溢液或在乳头部有小结节。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 ,导管内聚集物刺激导管壁 ,致管壁呈炎性浸润和纤维增生 ,使导管高度扩张。同时积聚物渗出到导管外 ,刺激乳腺组织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 ,在显微镜下可见大量浆细胞浸润 ,即形成所谓浆细胞性乳腺炎。
也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病人常常伴有乳头内陷或畸形,乳腺导管开口被分泌物阻塞,引起乳腺管扩张,积聚物刺激管壁,造成管壁破坏,乳腺腺体组织出现炎症。
双侧乳腺纤维瘤的病因
乳腺纤维腺瘤的病因(一)发病原因
乳腺纤维腺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甚清楚,但一致认为和以下因素有关。
1.雌激素水平失衡:如雌激素水平相对或绝对升高,雌激素水平的过度刺激可导致乳腺导管上皮和间质成分异常增生形成肿瘤。
2.局部乳腺组织对雌激素过度敏感:正常乳腺的各部组织对雌激素敏感性的高低不一,以致对敏感性高的局部组织易患本病,另外由于局部解剖,生理特性的差异,致使不同妇女乳腺组织对雌激素刺激的敏感性不同,对雌激素刺激敏感的妇女才得病,说明以上两种原因是协同作用的。
3.饮食因素:高脂饮食可改变肠道菌群,使之来自胆汁的类固醇在结肠中转化为雌激素,进而刺激乳腺导管上皮及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引起本病。
4.遗传倾向。
(二)发病机制
乳腺纤维腺瘤的病理特点为:
1.大体形态:肿瘤一般呈圆球形,椭圆形,分叶状,与周围境界清楚,有完整包膜,直径多在3cm以内,质地较坚实,切面质地均匀呈灰红色,略向外翻,可见许多大小不一的裂隙及黏液样光泽,少数可见切面有囊腔及囊内乳头状瘤形成,有时还见钙化区或骨化区。
2.组织形态:根据肿瘤中纤维组织和腺管结构的相互关系,可分为以下5型。
(1)管周型(围管型):病变主要为腺管周围弹力纤维层外的管周结缔组织增生,弹力纤维也参与肿瘤形成,但无平滑肌,也不呈黏液样变性,增生的纤维组织从周围压迫乳管及腺泡使其成为腺管状,纤维组织致密,常呈胶原变性或玻璃样变,甚至钙化,软骨样变或骨化,腺上皮细胞正常或轻度增生,偶见囊性扩张及乳头状增生,但腺上皮增生不如纤维组织活跃。
(2)管内型(向管型):主要为腺管上皮下结缔组织增生,上皮下平滑肌组织也参与肿瘤形成,但无弹力纤维成分,病变可累及1个至数个乳管系统,呈弥漫性增生,早期上皮下结缔组织呈灶性增生,细胞呈星形或梭形,有不同程度的黏液变性,增生的纤维组织从管壁单点或多点突向腔面,继而逐渐充填挤压管腔,形成不规则的裂隙状,衬覆腺管和被覆突入纤维组织的腺上皮因受挤压而呈两排密贴,在断面上,因未切到从管壁突入部分,纤维组织状如生长在管内,故称为管内型纤维腺瘤,在较大的腔隙内,有时可见许多上皮包绕间质的乳头状结构,腺管上皮亦可受挤压而萎缩或完全消失,间质纤维组织可发生黏液变性,纤维组织可变致密并发生透明变性,间质亦可发生钙化及骨化。
(3)混合型:一个肿瘤中以上2种病变同时存在。
(4)分叶型(巨纤维腺瘤):多见于青春期或40岁以上的女性,瘤体较大,其直径多在7cm以上,呈球形,基本结构类似管内型纤维腺瘤,由于上皮下结缔组织从多点突入高度扩张的管腔,又未完全充满后者,故在标本肉眼观察和显微镜检查时呈明显分叶状,一般纤维细胞和腺上皮细胞增生活跃,但无异形,本型与管内型的区别在于,分叶型瘤体大,有明显分叶,与叶状瘤的区别在于,后者常无包膜,间质细胞有异形,可见核分裂。
(5)囊性增生型:是由乳腺增生症演变而来,瘤体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清楚,可有包膜,肿瘤由腺管上皮和上皮下或弹力纤维外结缔组织增生而成,上皮病变包括囊肿形成,导管上皮不同程度的增生,乳头状瘤病,腺管型腺病及大汗腺样化生等,本病与囊性增生病的区别是后者病变较广泛,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且常累及双侧乳房。
前列腺的结构
前列腺上端横径约4cm,垂直径约3cm,前后径约2cm。表面包有筋膜鞘,称为前列腺囊。囊与前列腺之间有前列腺静 脉丛。前列腺的分泌物是精液的主要组成部分。
前列腺是不成对的实质性器宫,由腺组织和肌组织构成。前列腺上端横径约4cm,垂直径约3cm,前后径约2cm。表面包有筋膜鞘,称为前列腺囊。囊与前列腺之间有前列腺静脉丛。前列腺的分泌物是精液的主要组成部分。
前列腺呈前后稍扁的栗子形,上端宽大称为前列腺底,邻接膀胱颈。下端尖细,位于尿生殖隔上,称为前列腺尖。底与尖之间的部分称为前列腺体。体的后面较平坦,在正中线上有一纵行浅沟,称为前列腺沟。男性尿道在腺底近前缘处穿入前列腺,经腺实质前部,由前列腺尖穿出。近底的后缘处,有一对射精管穿入前列腺,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后壁的精阜上。前列腺的排泄管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的后壁。前列腺一般分为5个叶:前叶、中叶、后叶和两侧叶。中叶呈楔形,位于尿道与射精管之间。40岁以后,中叶可变肥大,向上凸顶膀胱,使膀胱垂明显隆起,并压迫尿道引起排尿困难。
前列腺位于膀胱与原生殖膈之间。前列腺底与膀胱颈、精囊腺和输精管壶腹相邻。前方为耻骨联合,后方为直肠壶腹。直肠指诊时可触及前列腺的后面,以诊断前列腺是否肥大等,向上并可触及输精管壶腹和精囊腺。小儿的前列腺甚小,性成熟期腺部迅速生长。老年时,前列腺退化萎缩。如腺内结缔组织增生,则形成前列腺肥大。
表面有一层被膜。其内有较多的弹性纤维和平滑肌,这些成分可伸入腺内,组成前列腺的支架,前列腺的实质由30~50个复管泡状腺组成,共有15~30条导管开口于尿道精阜的两侧,按腺体的分布,可分成粘膜腺,粘膜下腺和主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