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萎缩如何诊断呢
神经萎缩如何诊断呢
视神经萎缩应如何诊断?
一、视野检查。诊断视神经萎缩方法,进行视野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视神经萎缩的症状有视野的改变,通过视野检查,会发现视神经萎缩患者的视野中有巨大中心暗点,离眼球稍远段的视神经的病变则是视野局限性缺损的表现,而且双眼在病变的对侧会出现同侧的偏盲。
二、视觉电生理检查。通过视觉电生理检查可以检查出特征性的异常改变,所以视觉电生理检查也是诊断视神经萎缩的方法之一。
三、眼底检查。可以通过无赤光检眼镜检查眼底,可以发现视神经萎缩的眼底会出现杂乱斑点状,也能发现视野以向心性缩小的改变等症状,还能发现整个的过程变化,以鼻侧周边视野发生最早,也有开始周边视野出现楔形缺损,继而向中心扩展,最后形成向心性缩小者。
四、视盘颜色的检查。可以通过对视盘颜色的诊断判断视神经萎缩,因为视神经萎缩患者的视盘颜色多是呈苍白色。
诊断是视神经萎缩的四个步骤
一、观察视野是否异常
视神经萎缩患者一般都会表现有眼睛视野异常的症状,其主要表现就是在视野中有中心暗点或旁中心暗点。观察视野是否异常是视神经萎缩必须要做的检查之一。视野检查 视野的改变依据视神经损害的部位不同而各异:靠近眼球段的视神经炎,视野中有巨大中心暗点;离眼球稍远段的视神经的病变,则可表现为视野局限性缺损或向心性缩小;视交叉病变可呈双眼颞侧偏盲;单侧外侧膝状体或视束病变,双眼在病变的对侧出现同侧偏盲。
二、对眼底改变的检查
如何确诊视神经萎缩?对视神经萎缩患者所做的检查的另外一项就是对眼底改变的检查,眼底改变是一种眼内的病变。视神经萎缩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有:边缘不清、视盘充血等等。
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是为了确诊视神经萎缩患者要做的检查中的关键一环。
四、电生理检查
电生理检查诊断也是视神经萎缩疾病患者要做的检查的一种。如果检查后出现异常情况的话,那么就要进行更进一步进行诊断。
通过上面的几个检查方法能够有效的诊断这个疾病,特别是大家都知道视神经萎缩这个疾病,是很严重的,如果不及时的治疗,很有可能会给病人带去失明的痛苦,所以关注视神经萎缩,就需要考虑必要的检查诊断方法。
神经萎缩的预防
视神经萎缩可谓眼科癌症,早期尚可治疗,而且中医效果很好,晚期很难治疗。现介绍一种锻炼方法,虽然简单,但对视神经萎缩,青盲甚至近视等如果能持之以恒,效果奇好!半年即可见到效果,记住,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
一、每天早起后到室外,最好在太阳未出来之前(不强求这点),面向西方,双脚并拢,双手自然下垂,舌头自然的挨着上牙床,凝神静气站好;
二、双目轻闭,先呼气一口,后吸气,然后再呼再吸,共两口,后并住呼吸,然后向左侧旋转眼睛,即先左上、左下、右下、右上。旋转7圈后稍停。再向右旋转眼睛7圈;
三、左右7圈旋转都结束猛然睁大眼睛,看着远方,尤其站在高处看着远处的树木最好,因为刚才整个过程是吸气后并住呼吸作的,所以睁眼同时后轻轻将气呼出,呼出第一口的同时轻轻抬起脚跟,同时两臂向正前方轻轻抬起,注意手掌伸直,手指并拢,拇指微微弯曲。然后再吸气、呼气、吸气;
四、重复第二步和第三步,如此共做7次或5次。
视神经萎缩有哪些表现
主要表现视力减退和视盘呈灰白色或苍白。正常视盘色调是有多种因素决定的。正常情况下,视盘颞侧颜色大多数较其鼻侧为淡,而颞侧色淡的程度又与生理杯的大小有关。婴儿视盘色常淡,或是检查时压迫眼球引起视盘缺血所致。因此不能仅凭视盘的结构和颜色是否正常诊断视神经萎缩,必须观察视网膜血管和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有无改变,特别是视野色觉等检查,综合分析,才能明确视盘颜色苍白的程度。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病损时可出现裂隙状或楔形缺损,前者变成较黑色,为视网膜色素层暴露;后者呈较红色,为脉络膜暴露。如果损害发生于视盘上下缘区,则更易识别,因该区神经纤维层特别增厚,如果病损远离视盘区,由于这些区域神经纤维导变薄,则不易发现。视盘周围伴有局灶性萎缩常提示神经纤维层有病变,乃神经纤维层在该区变薄所致。
视盘小血管通常为9~10根,如果视神经萎缩,这些小血管数目将减少。同时尚可见视网膜动脉变细和狭窄、闭塞,但该现象不是所有视神经萎缩皆有,一般球后视神经萎缩无影响,如果视神经萎缩伴有视网膜血管改变,则必须直接影响视网膜血管,才能发生视网膜血管的改变。
常用的视神经萎缩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种:前者视盘境界清晰,生理凹陷及筛板可见;后者境界模糊,生理凹陷及筛板不可见。
1.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原发性视神经萎缩(primary optic atrophy) 是由于筛板以后的眶内、管内、颅内段视神经,以及视交叉、视束和外侧膝状体的损害而引起的视神经萎缩,因此又称为下行性视神经萎缩(descending optic atrophy)。
下行性视神经萎缩的眼底改变仅限于视盘,表现为视盘颜色呈灰白色,边界极为整齐。由于视神经纤维萎缩及其髓鞘的丧失,生理凹陷显得略大稍深呈浅碟状,并可见灰蓝色小点状的筛板。视网膜和视网膜血管均正常。
对每一例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的病人,必须进行仔细的视野分析。临床上经常可见垂体肿瘤病人因视力减退而首诊于眼科,由于眼科医师忽略了视野检查而误诊或漏诊,致使病人贻误了治疗时机。
2.继发性视神经萎缩
继发性视神经萎缩(secondary optic atrophy)是由于长期的视盘水肿或严重的视盘炎而引起的视神经萎缩。病变多局限于视盘及其邻近区域,所以其眼底改变也仅限于视盘及其邻近的视网膜。视盘因神经胶质增生而呈白色,视盘边界不清,生理凹陷被神经胶质所填满,因而生理凹陷消失、筛板不能查见。视盘附近的视网膜动脉血管可变细或伴有白鞘,视网膜静脉可稍粗而且弯曲。后极部视网膜可能还残留一些未吸收的出血及硬性渗出。
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者,大部分病人视力已完全丧失,少数残留部分视力的病人,其视野也多呈明显地向心性缩小。
3.上行性视神经萎缩
上行性视神经萎缩(ascending optic atrophy)是由于视网膜或脉络膜的广泛病变,引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害而导致的视神经萎缩,因此又名视网膜性视神经萎缩(retinitic optic atrophy)或连续性视神经萎缩(consecutive optic atrophy)。几乎所有大范围的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均可引起上行性视神经萎缩。例如: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色素变性、严重的视网膜脉络膜炎症和蜕变以及晚期青光眼等。
上行性视神经萎缩的眼底表现为视盘呈蜡黄色,边界清晰;视网膜血管管径多较细,眼底可见一些色素沉着。此外病人还可有视网膜、脉络膜或视网膜血管的原发性病变损害。
对于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的诊断应该慎重,不能仅依靠眼底检查发现视盘苍白就做出诊断。因为正常人的个体差异,视盘的颜色可显得苍白,但视功能完全正常。诊断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必须结合视力、视野以及视觉电生理等检查结果,并且排除眼部其他疾病及屈光不正后才能做出结论。
视神经萎缩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视神经萎缩可谓眼科癌症,早期尚可治疗,而且中医效果很好,晚期很难治疗。现介绍一种锻炼方法,虽然简单,但对视神经萎缩,青盲甚至近视等如果能持之以恒,效果奇好。
视神经萎缩的治疗主要针对原发型,继发性视神经萎缩和上行性视神经萎缩通常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
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的治疗,首先应积极寻找病因,治疗其原发疾病。绝大多数垂体肿瘤引起的视神经萎缩即使视力损害已经非常严重,但术后视力常可得到良好的恢复。
外伤后视神经管骨折引起的视神经萎缩,如能早期手术减压、清除骨折片对视神经的压迫,也可收到较好的疗效。其他原因引起的视神经萎缩则治疗效果很差,可试给予大剂量的神经营养药物及血管扩张剂。
视神经萎缩能恢复的吗
1、有些人,生下来视神经就没有正常的发育,而呈“先天性”视神经萎缩。有些人,则因为家族遗传而患有视神经病变。
2、其它引起视神经萎缩的原因有:视神经发炎、视神经循环障碍、青光眼、视神经毒物中毒、维他命缺乏、视神经肿瘤、脑瘤压迫视神经。然而,大部分的病例却找不到真正的原因。
3、视神经萎缩是否可以治愈:视神经萎缩指的是视神经丧失部分或全部的神经纤维。若丧失全部的视神经纤维,则视力将完全丧失,就算医药再发达,恐怕也将“回天乏术”。
4、视神经若是部分萎缩,可能仍有机会保存“尚良好”的视神经纤维。是否“有救”,还有要看是哪一种原因引起的视神经萎缩。
5、中西结合治疗是整合西医高科技的检查治疗手段和中医辨证理论。诊断上通过视力、视野、眼底荧光造影、电生理检查等先进科学的检查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的眼底病情,使用国际领先的YAG眼底激光机,通过光动力疗法(PDT)、瞳孔温热疗法(TTT)等先进治疗方法,能够闭锁脉络膜新生血管,抑制血管生长,并且良好保存视网膜结构,部分患者视力可获得提高,部分患者避免了严重的视力丧失。
6、结合中医“止、消、宁、补”的活血理论,辨证施治,采用活血化淤的药物,促进吸收,抑制细胞凋亡,改善微循环,促进供血,防止病情的发展演变,有效地恢复部分神经纤维功能,保护或提高视功能,保住患者视力,提高了眼底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视神经萎缩分类
1.先天性视神经萎缩由于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的视神经萎缩。如先天性大脑皮质盲。
2.遗传性视神经萎缩一般表现为原发性萎缩,可以婴儿、幼儿期发病,但多在青年期发病,大多数不断进展或进展缓慢。
3.压迫性视神经萎缩直接或间接的压力作用视神经,引起视神经萎缩。常见于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眶内或颅内占位性病变、颅骨畸形、视神经骨管部骨折压迫视神经、炎症粘连等。
4.炎症后视神经萎缩继发于视盘炎症,水肿,视网膜及脉络膜炎症的视神经萎缩。可分为视神经炎后萎缩和视网膜脉络膜炎性萎缩。
5.血管性视神经萎缩又称血液循环障碍性萎缩。由于视网膜血管病变或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单纯性萎缩,包括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贫血性视盘病变、失血等。
6.退行性视神经萎缩继发于视网膜色素变性、近视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所致的视神经萎缩。
7.中毒性视神经萎缩又称中毒性弱视后萎缩,继发于药物或其他中毒所致的弱视,而后呈现的视神经萎缩。
8.营养性视神经萎缩由于营养缺乏性疾病引起的视神经萎缩,常见于维生素缺乏及恶性贫血等。
9.脊髓痨性视神经萎缩由神经梅毒所致的原发性视神经萎缩,为脊髓痨的先驱症状,与反射性瞳孔强直和脊髓性小瞳孔共同构成典型的脊髓痨综合征。
10.外伤性视神经萎缩由于视神经管骨折或视神经扭伤或血液供应丧失、电击或雷击所引起的下行性萎缩。
11.高原性视神经萎缩主要是低气压导致的缺氧环境,引起的桃神经萎缩。
肌肉萎缩诊断鉴别
一、病史
对于肌肉萎缩应注意年龄、发病部位、起病快慢、病程长短等;急性发病,还是慢性发病,是逐渐进展,还是迅速发展。有无感觉障碍、尿便障碍,萎缩是局限性还是全身性。肌力如何,肌肉无力与肌肉萎缩的关系,有无肌肉跳动和疼痛,活动后是加重还是减轻。既往史应注意有无伴发全身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
二、体格检查
1、注意肌肉体积和外观:临床上肌肉萎缩的诊断应两侧对比,即肌肉萎缩的范围分布,程度、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观察有无肌束颤动。
2、肌力和肌张力:肌肉萎缩多伴有肌力低下,所以应注意肌容积与肌力的比较,注意肌肉萎缩部位的肌力,肌张力。检查时应在温暖的环境和舒适的体位下进行。应让患者尽量放松。可通过触摸肌肉的硬度及被动伸屈患者的肢体时所感知的阻力来判断。
神经萎缩的治疗
神经祖细胞三联修复疗法是由神经祖细胞、康复、理疗三者联合的综合疗法。
【治疗】
头针
(一)取穴
主穴:视区。
(二)治法
用28号2寸针,快速刺入并推进至所需深度。两侧均刺,然后接通电针仪,连续波,频率为240次/分,强度以可耐受为度,通电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3~4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87例共136只眼,包括原发性、继发性及外伤性视神经萎缩。显效20只(14.4%),有效56只(40.6%),无效62只(45.0%),总有效率为55.0%。其中以外伤性视神经萎缩效果最差。多在第一、二疗程见效,于第三、四疗程效果最佳。本法有一定远期疗效[9]。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新明Ⅰ、球后、风池。
配穴:新明Ⅱ、内睛明、瞳子髎、翳明、攒竹、光明、百会、肝俞。
内睛明位置:目内眦之泪阜上。
(二)治法
主穴,每次仅取1穴。可始终用1穴,亦可交替轮用。配穴每次取1~2穴,其中新明Ⅱ,一般与新明Ⅰ相配。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球后、翳明。
配穴:内睛明、瞳子Liao、足光明、三阴交。
(二)治法
每次取1主穴,1~2个配穴。用氦氖激光针灸仪行刺入式照射,将输出功率为2毫瓦的光针和针尖调整至红光集中一点,放入75%酒精内消毒10分钟,再刺入所选穴位,得气后照射10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眶上穴、接力穴、前额中点透印堂。
配穴:太阳、率谷、风池、外关。
眶上穴位置:眶上内1/3和外2/3交点处。
接力穴位置:枕骨粗隆与耳尖联线中点。
(二)治法
主穴均取,据症配配穴。眶上穴用2寸针,针弯30度左右沿眶上壁向视神经孔方向刺入1.5寸或1.7寸深,不作手法;接力穴以2.5~3寸毫针向风池方向刺入,进针2.5寸左右,用捻转法,20分钟后再捻转1次;前额中点透印堂用2寸针,进针1.5寸左右,手法同接力穴。配穴常规针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一疗程。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承泣、球后。
配穴:风池、大椎、哑门。
(二)治法:
药液:维生素B12(100毫克/毫升),乙酰谷酰胺(100毫克/2毫升)。
每次选主穴和配穴各1穴。穴位可轮流应用。主穴每穴注入维生素B12 0.5毫升,配穴注入乙酰谷酰胺1~2毫升。注射方法:均用5号齿科针头承泣或球后穴,应先用左手食指将眼球推向上方固定,然后沿眼眶下缘慢慢刺入0.7~1.5寸深,有得气感后,缓缓推入药液。风池穴直刺,略斜向下,深1~1.5寸;大椎直刺,针尖微斜向上;哑门,患者头部微向前倾,针尖对准下颌骨方向,均徐徐刺入1~1.5寸,推入药液。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10天。
常用的包括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B12、ATP及辅酶A等,血管扩张药及活血化淤药类如菸酸、地巴唑、维生素E、维脑路通、复方丹参等。近年来通过高压氧、体外反搏穴位注射654-2等均已取得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