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高原病的分类

高原病的分类

高原系指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区,包括高山和高原。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低,氧分分压低。易使人缺氧。对高原低氧环境不能适应而发生的疾病称高原病。高原病分为哪几类呢?

该病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1、急性高原病指初入高原时出现的急性缺氧反应或疾病,依其严重程度分为轻型(或良性)和重型(或恶性)。轻型即反应型或急性高原反应;重型又分为:脑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昏迷或高原脑水肿 )、肺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肺水肿)、混合型(即肺型和脑型的综合表现)。

2、慢性高原病(又称蒙赫氏病)指抵高原后半年以上方发病或原有急性高原病症状迁延不愈者,少数高原世居者也可发病。中国将慢性高原病又分为: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包括高原高血压和高原低血压)、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即心脏病与红细胞增多症同时存在)。国外未作上述分型。

疾病分类

副乳有三种情况:

副乳(1)有乳腺组织无乳头。

(2)有乳头无乳腺组织。

(3)有乳头又有乳腺组织。凡是有腺体组织的副乳,同正常乳房一样受性激素的影响,

呈周期性变化,经前期胀痛,还可发生与正常乳腺相同的常见疾病,如增生、囊肿、副乳腺癌等。先天性副乳摸起来里头硬硬的,有些会有一个小小的白点,称之为退化性的乳头。

后天性的副乳

假性副乳,多半是后天肥胖,或者穿衣不当所造成,例如:穿衣方式不对、内衣尺寸不合,或者是为了追求时髦经常使用无肩带、半罩式内衣,这些原因都可能使胸部无法集中,内衣太小或内衣的肩带过于紧绷,长期下来会在外胸部或腋下造成局部脂肪。

如何预防高原反应

1、先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对高原的恐惧,避免精神压力过大,最好保持充分的休息时间。

2、避免受凉。高原地区昼夜温差比较大,如果受凉了,会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引发急性高原病。

3、到高原地区前两天避免剧烈运动,登高时也要缓慢走,这是为了让身体适应高原地区的差异。

4、多吃高糖优质蛋白的食物,这是为了克服低氧带来的不良影响。而且少喝酒,少抽烟,减轻对氧的消耗。

5、进入了高原地区,可以适当吃一些高原反应保健品,一直坚持3-5天。这对身体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高原反应如何预防

对易感性的预测虽做了大量的探索,但尚未发现较理想的方法。

认为低氧通气反应、肺阻抗微分波、肺弥散能力、最大运动后的氧饱和度的变化等,对预测高原病有一定价值。

进入高山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如有条件者最好在低压舱内进行间断性低氧刺激与习服锻炼,以使机体能够对于由平原转到高原缺氧环境有某种程度的生理调整。

目前认为除了对低氧特别易感者外,阶梯式上山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稳妥、最安全的方法。

专家建议,初入高山者如需进4000m以上高原时,一般应在2500~3000m处停留2~3天,然后每天上升的速度不宜超过600~900m。到达高原后,头两天避免饮酒和服用镇静催眠药,不要作重体力活动,但轻度活动可促使习服。避免寒冷,注意保温,主张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

高原脑水肿治疗方法

高原脑水肿的发病率与上山速度、海拔高度、居住时间以及体质等有关。一般来讲,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时约50%~75%的人出现急性高原病,但经3~10天的习服后症状逐渐消失。多数医者认为,该病的发生老年人低于青年人,女性低于男性;急性高原病的发生率与男性的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呈正相关(p<0.05),与女性的体重指数无关,说明肥胖男性易感性大。

治疗

该病多半发生在特高海拔地区,这些地区交通及医疗条件较差。因此,如何早期诊断就地进行抢救非常重要。当然如有条件,对病情严重者应及早转送至低海拔处为妥。治疗原则:

1.病人必须绝对卧床休息,以降低氧耗。

2.高浓度高流量吸氧(6~8L/min),有条件者可使用高压氧袋或高压氧舱。

3.口服乙酰唑胺(醋氮酰胺)。

4.地塞米松静滴。

5.以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可静滴20%甘露醇。

6.速尿稀释于25%葡萄糖静注。但特别要注意利尿过度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7.降温能减少脑血流量,降低脑代谢率,促进受伤细胞功能恢复。可使用体表冰袋,冰帽或冰水灌肠等法降温。

8.据病情发展的具体情况给予对症治疗。

出现了高原脑水肿,千万不要忽视,因为出现这种疾病,会严重损伤自己的脑神经,所以在了解了治疗的方法后,最好是尽快的通过治疗,而且治疗的时候还要注意休息,这样才能通过正确的治疗让自己尽快的康复。

高原病的后遗症有哪些呢

高原病mountain sickness 由平原进入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对机体产生明显生物效应的地区),或由低海拔地区进入海拔更高的地区时 ,由于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全或失调而发生的综合征。又称高山病。高原低氧环境引起机体缺氧是其病因。上呼吸道感染、疲劳、寒冷、精神紧张、饥饿、妊娠等为发病诱因 。该病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高原病指初入高原时出现的急性缺氧反应或疾病,依其严重程度分为轻型(或良性)和重型(或恶性)。轻型即反应型或急性高原反应;重型又分为:脑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昏迷或高原脑水肿 )、肺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肺水肿)、混合型(即肺型和脑型的综合表现)。慢性高原病(又称蒙赫氏病)指抵高原后半年以上方发病或原有急性高原病症状迁延不愈者,少数高原世居者也可发病。中国将慢性高原病又分为: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包括高原高血压和高原低血压)、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即心脏病与红细胞增多症同时存在)。国外未作上述分型。高原病共同的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昏、心慌、气促、恶心、呕吐、乏力、失眠、眼花 、嗜睡、手足麻木、唇指发绀、心律增快等,其他症状和体征则视类型不同而异。高原病亦称高山病、高原适应不全,是指人体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低氧环境下发生的一种特发性疾病。返回平原后迅速恢复为其特点。

临床表现:1、高原反应。2、高原肺水肿。3、高原昏迷。

那高原病的后遗症怎么治疗呢?

治疗:1、高原反应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即可逐渐缓解。可给予镇静剂,吸氧后多可缓解。必要时返回平原即可自愈。2、高原肺水肿应早期充分吸氧,利尿。绝对卧床,保暖。烦躁不安可给予镇静剂。氨茶碱静注;或选用糖皮质激素及抗菌药物。3、高原昏迷患者易致死,首先减轻脑水肿。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4、高原心脏病症状较轻者,可作一般对症处理。5、高原血压异常者,可按一般高血压患者治疗。6、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者,用低流量给氧,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症状严重时,可放血300ml~500ml暂时缓解症状。

以上就介绍了引起高原病的后遗症问题,对于高原病这个疾病来说一定要想办法进行治疗的,而且要知道如何预防这样的后遗症,就应该关注很多的高原病的症状,尤其是要从一些具体的体现方面来预防高原病。

哮喘病分类

根据近半个世纪,几代人的努力,《呼吸系统疾病研究哮喘分类理论研究》中指出在临床上对哮喘病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类,基本划分为过敏性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妊娠性哮喘,感染性哮喘,职业性哮喘,药物性哮喘,运动诱发性哮喘等十几个类别。哮喘发作给人们的身体带来极大的影响。

第一,过敏性哮喘

过敏性哮喘(bronchial asthma,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凌晨发生,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其诱发的原因为被通俗的称为“过敏原(源)”,《过敏原检测内刊》中指出“德国BICOM2000生物共振治疗系统,电脑内存储500多种过敏原。患者只需坐在治疗椅上,手足接触几个特制微电极,就可以检测出过敏原是哪些。”

第二,咳嗽变异性哮喘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 ,CVA),又称咳嗽型哮喘(Cough Type Asthma),过去又称为过敏性咳嗽、隐匿性哮喘、咳嗽性哮喘。在1972年Gluser首次报道了该病并命名为变异性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是指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哮喘。在哮喘发病早期阶段,大约有5-6%是以持续性咳嗽为主要症状的,多发生在夜间或凌晨,常为刺激性咳嗽,此时往往被误诊为支气管炎。

第三,妊娠性哮喘

简而言之,患有哮喘的孕妇中约有23%在妊娠时症状加重或复发,这就称为“妊娠性哮喘”。妊娠期哮喘的发生率是1%~4%,1/3的妊娠哮喘患者中,哮喘可能加重,少数患者会影响到母亲和胎儿。30%孕妇有鼻炎样症状,还可表现鼻腔阻塞、鼻出血、发音改变等症状。

第四,感染性哮喘

近10年来有些研究者还发现感染性哮喘的发病机制也涉及到IgE和I型变态反应,最近科研中心更进一步的研究证实,病毒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并发现支气管哮喘患者比正常人更易患呼吸道病毒感染。在儿童中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最为常见,其次为副流感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和肺炎支原体;在成人中则以肺炎支原体、鼻病毒和流感病毒较为常见。

第五,职业性哮喘

职业性哮喘属支气管哮喘的一种,是由于接触工作环境中职业性致喘物后引起的气道疾病。临床表现为接触职业致喘物后出现的发作性胸闷、气短、喘息、哮鸣,常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的发生与工作环境有密切关系。

第六,药物性哮喘

所有由药物导致的哮喘发作统称药物性哮喘(drug-induced asthma),包括哮喘病患者由于应用某些药物诱发哮喘或使哮喘加剧和无哮喘病史的患者因使用某些药物后引起的哮喘,其中以阿司匹林类药物诱发的哮喘最为常见也最为典型。

第七,运动诱发性哮喘

运动诱发性哮喘又称为“运动性哮喘”,是支气管哮喘的一种特殊表现类型。

高原肺水肿应该如何预防

对易感性的预测虽做了大量的探索,但尚未发现较理想的方法。笔者认为低氧通气反应、肺阻抗微分波、肺弥散能力、最大运动后的氧饱和度的变化等,对预测高原病有一定价值。进入高山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如有条件者最好在低压舱内进行间断性低氧刺激与习服锻炼,以使机体能够对于由平原转到高原缺氧环境有某种程度的生理调整。目前认为除了对低氧特别易感者外,阶梯式上山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稳妥、最安全的方法。

专家建议,初入高山者如需进4000m以上高原时,一般应在2500~3000m处停留2~3天,然后每天上升的速度不宜超过600~900m。到达高原后,头两天避免饮酒和服用镇静催眠药,不要作重体力活动,但轻度活动可促使习服。避免寒冷,注意保温,主张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上山前使用乙酰唑胺,地塞米松,刺五加,复方党参,舒必利等药对预防和减轻急性高原病的症状可能有效。

癫痫病分类是根据什么分的

癫痫病分类是根据什么分的?癫痫病是一种临床综合症,它的特征是大脑神经细胞反复发作的异常放电大脑功能失调导致癫痫病发作。

癫痫病分类之一:按症状分类,可分为全身发作、部分发作等

1、反射性发作,又称感觉诱发癫痫

(1) 视觉性癫痫,如光源性、图形性、电视性(又称荧屏性癫痫,如电脑、游戏机等)、色调性癫痫等。

癫痫病分类是根据什么分的?

(2) 听觉性癫痫,如声源性(受惊吓)、音乐性癫痫病。

(3) 语言性癫痫,如阅读性、书写性或谈话性癫痫病等。

(4) 躯体感觉性癫痫,如触觉性或沐浴性癫痫病等。

2、特发性癫痫病,如腹痛性、头痛性、奔跑性、笑性、进餐性、注视性、计算性、弈棋性、麻将性癫痫等。

3、全身发作

(1) 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

(2) 失神发作(小发作)。

癫痫病分类是根据什么分的?

4、部分发作

(1) 简单部分发作(局限性发作)。

(2) 复杂部分发作(精神运动型发作)。

癫痫病分类之二:按病因分类,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高原反应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与上山速度、海拔高度、居住时间以及体质等有关。一般来讲,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时大约50%~75%的人出现急性高原病,但经3~10天的习服后症状逐渐消失。多数作者认为,本病的发生老年人低于青年人,女性低于男性;急性高原病的发生率与男性的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呈正相关(p<0.05),与女性的体重指数无关,说明肥胖男性易感性大。

(二)发病机制

低压性低氧是引起本病的基本原因。但它的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的研究认为,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相对性肺泡通气不足 肺通气是氧运输过程的第一步。高原缺氧可刺激颈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使肺通气量增加,肺泡氧分压升高,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从而使机体摄取较多的氧。

2.体液潴留和体液重分配 Singh等观察到当平原人快速到达4500m高原后,多数人出现面部和踝部水肿,多尿和体重减轻,但一般在2~3天的高原习服后恢复正常。

3.颅内压增高 急性高原病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及夜间周期性呼吸等神经系统的症状,这些症状与颅内压升高有关。

4.肺气体交换障碍 早期或轻度急性高原病的肺功能无明显改变。但中、重型者肺功能可出现异常,包括肺活量降低、残气量和闭合气量增加,肺部阻抗减弱。Kronenberg等报告,正常人从海平面快速到达3800m地区72h时,静态肺顺应性下降20%,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增加。

鼻病分类

黄脓鼻涕

常见于较重的副鼻窦炎,脓液臭味明显。

血性鼻涕

鼻涕中带有血丝或小血块,呈粉红色。鼻外伤、炎症、异物堵塞以及维生素C和K缺乏症等全身性疾病,都可有血性鼻涕。

常流清涕并伴有鼻塞、鼻痒、打喷嚏等症状

尤其清晨起床后明显,可能患有过敏性鼻炎。

一侧鼻腔有臭味,流脓涕,或涕中带血丝

提示鼻腔内存在异物,多发生于3岁左右的儿童,因好奇而把纸张、豆类、花生米等塞入鼻腔,待水分被吸收后发生腐败而产生臭味。

单侧流鼻涕

难以擤出,鼻孔不通气,睡觉打呼噜,乃是鼻息肉的信号。

总是拖着长长的鼻涕

说话时鼻音重,睡眠时鼻子不通气,呼噜响亮,且总长不胖,要当心腺样体肥大。

高原肺水肿调理措施都有哪些

预防高原肺水肿的措施

1、进入高原前多了解高原的气候特点,了解有关高原病的知识消除对高原环境的恐惧心理;

2、进入高原之前,必须作严格的健康检查;

3、注意保暖,防止受寒。

4、初到高原一周内,要注意休息,逐步增加活动量,减少和避免剧烈运动,避免过度疲劳;

5、患过高原肺水肿的人容易再次发病;

6、药物预防:高原宁、红景天胶囊。

以上是对预防高原肺水肿的措施做出的分析,专家指出预防疾病远比治疗疾病更重要,所以我们积极做好预防高原肺水肿的措施,可以避免疾病带来的伤害,最后建议大家预防高原肺水肿要从细节做起。

高原反应应该如何预防

为了预防高原反应的发生,在进入高原之前我们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

1、健康准备:

进入高原前首先要全面检测身体,把握自己的身体状况。患有严重心脏、肺部、肾部、肝部疾病以及高血压的游客是不适宜进入高原的。

适度锻炼提高身体适应能力,为高原旅游存储好“身体本钱”。在前往高原之前,通过游泳、骑自行车、跑步、间歇性低氧训练,提高身体适应低氧状态的能力。平时身体素质好,进入高原后一般少有高原反应或反应相对较轻。

同时,进入高原前要做好准备工作,禁除烟酒,防止上呼吸道感染,适当服西洋参等,以增强机体的抗缺氧能力,如有呼吸道感染,应治愈后再进入高原,带上必要的应急药品和其它物品,可向有高原生活经验的人员或医生请教,请他们讲一些高原特点和生活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无谓紧张。

2、心理准备: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克服和战胜高原反应的灵丹妙药。大量事例证明,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树立坚强的自信心,能够减弱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反之,忧心忡忡、思虑过度,稍有不适便高度紧张的话,反而会加大脑组织的耗氧量,从而使身体不适加剧,使自愈时间延长。

3、物资准备:

一般人登上海拔2700米左右,会有高原反应,体弱的人在入藏之前准备好氧气袋,以备不时之需。

个人自备物品:太阳镜、防晒霜、运动衣裤、羽绒服、旅游鞋、手电、雨具、日常洗刷用品,以及抗高原反应药物,治疗头疼、腹泻等的常备药物。高原早晚温差大,太阳下山后气温下降得很快,所以建议要加带外衣。

其他注意事项

1、应尽可能预备氧气和防治急性高原病的药物,如家和百服宁等,也需备有防治感冒的药物、抗菌素和维生素类药物等,以防万一。

2、由于高原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要注意准备足够的御寒衣服,以防受凉感冒。寒冷和呼吸道感染都有可能促发急性高原病。

3、在进入高原途中若出现比较严重的高山反应症状,应立即处理,及时服用家和百服宁1-2粒,严重者吸氧。若出现严重的胸闷、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咳粉红泡沫痰,或反应迟钝、神志淡漠、甚至昏迷,除作上述处理外,应尽快到附近医院进行抢救,或尽快转往海拔较低的地区,以便治疗恢复。

4、由于乘车进入高原所需时间长,途中住宿条件差,体力消耗大,因此除了要准备以上各种物品外,还应该准备水或饮料以及可口易消化的食物,以便及时补充机体所必需的水和热量。

什么是职业病 物理因素职业病

物理因素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因接触放射性物质而引起的疾病。

物理因素职业病:中暑、减压病、高原病、航空病、手臂振动病。

高原肺水肿的预防知识

高原肺水肿的预防方法有哪些呢?高原肺水肿是一种肺水肿的表现形式,很多高原的人都会患上这种肺水肿,下面小编就介绍下高原肺水肿的预防方法有哪些吧。

进入高原的人,应进行防寒防冻教育,配备防寒用品,如棉衣、皮帽、棉鞋及手套等。在高原行军或旅行,应勤洗脚,勤换内衣,烤鞋垫,处理脚汗,手脚涂油脂,减少与金属及冰雪的直接接触。注意行军中的休息活动,如摩擦手脚,就地踏步,避免长时站立。

高原肺水肿的预防方法有哪些?进入高山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如有条件者最好在低压舱内进行间断性低氧刺激与习服锻炼,以使机体能够对于由平原转到高原缺氧环境有某种程度的生理调整。目前认为除了对低氧特别易感者外,阶梯式上山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稳妥、最安全的方法。专家建议,初入高山者如需进4000m以上高原时,一般应在2500~3000m处停留2~3天,然后每天上升的速度不宜超过600~900m。到达高原后,头两天避免饮酒和服用镇静催眠药,不要作重体力活动,但轻度活动可促使习服。避免寒冷,注意保温,主张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上山前使用乙酰唑胺,地塞米松,刺五加,复方党参,舒必利等药对预防和减轻急性高原病的症状可能有效。

早期轻症患者,注意适当休息,高原肺水肿的预防方法有哪些,防寒保暖,避免烟酒,低盐饮食,配用一些镇静剂,血压多可下降。高原上要吃好三餐饭,有一条经验;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也低,应用高压锅做饭,使员工吃上热饭,熟饭。注意改善主、副食品种花样,善用调味品,使菜肴味美气香,刺激食欲。

以上就是高原肺水肿的预防方法有哪些的相关内容,高原肺水肿患者一定要注意及时的治疗,高原肺水肿的预防方法就是以上的内容。

相关推荐

重性精神病分类

一、精神分裂症: (1)联想障碍(2)妄想(3)幻觉(4)情感障碍(5)行为障碍(6)被动体验(7)意志减退 二、双相情感障碍 其中又有噪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两种情况。 三、偏执性精神障碍 1、以系统妄想为主要临床症状。其妄想内容不荒廖离奇,不怪异,不泛化,较为固定和系统,带有较为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解释,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联系。 2、一般很少或不伴幻觉。 四、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 1、有典型的抑郁或躁狂症状,同时具有精神分裂症症状,且两种症状同时存在,同样突出。 2、病程间歇性发作,症状缓解后间歇期无明显功能缺陷。

龋齿的疾病分类

龋齿最容易发生在磨牙和双尖牙的咬面小窝、裂沟中,以及相邻牙齿的接触面。前者称为窝沟龋,后者称为邻面龋。儿童发生在牙颈部的龋齿极少,只在严重营养不良或某些全身性疾病使体质极度虚弱时才可见到。 1、浅龋 龋蚀破坏只在釉质内,初期表现为釉质出现褐色或黑褐色斑点或斑块,表面粗糙。继而形成表面破坏。邻面龋开始发生在接触面下方,窝沟龋则多开始在沟内,早期都不容易看到。只有发生在窝沟口时才可以看到,但儿童牙齿窝沟口处又容易有食物的色素沉着,医师检查不仔细也会误诊或漏诊。浅龋没有自觉症状。 2、中龋 龋蚀已达到牙本质,形

宫颈炎的疾病分类

宫颈糜烂 慢性宫颈炎在局部可以有种种不同表现:子宫颈糜烂(cervicalerosion)是慢性宫颈炎炎性病变过程中最多见的局部特征。宫颈表面呈红色病损,是鳞状上皮脱落,为柱状上皮所代替,上皮下血管显露的结果。糜烂面与周围的正常鳞状上皮有清楚的界限。依炎症的程度和柱状上皮生长的速度,宫颈糜烂可表现为3种类型。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宫颈炎。表现为宫颈外口处的宫颈阴道部分外观呈细颗粒状的红色区。 宫颈肥大 由于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子宫颈充血、水肿,腺体和间质增生,而使宫颈呈不同程度的肥大。 宫颈息肉 在慢性炎症

白发症的疾病分类有什么

白发症的疾病分类有什么?对于白发,大家所熟知的就是老年白发了,但是现在有不少年轻人也会患上白发症的。那大家知道白发症的疾病分类有什么吗?下面就请专家介绍一下白发症的疾病分类。 1、遗传性白发:通常出生时即有或在儿童期迅速出现包括全身性毛发变白的白化病和局限性毛发变白的斑驳病等。 2、老年性白发:其白发常从两鬓角开始慢性向头顶发展数年后胡须鼻毛等也变灰白但胸毛阴毛和腋毛即使到老年也不变白。 3、青年人或中年人的早老性白发:初起只有少数白色以后逐渐增多在一些疾病中如白癜风Vogt-Koyanagi综合症Ale

癫痫病的疾病分类

癫痫发作分类目前普遍应用的是国际抗癫痫联盟在1981年提出的癫痫发作分类方案。癫痫发作分为部分性/局灶性发作、全面性发作、不能分类的发作。2010年国际抗癫痫联盟提出了最新的癫痫发作分类方案,新方案对癫痫发作进行了重新分类和补充。新方案虽然总结了近年癫痫学研究的进展,更为全面和完整。部分性/局灶性发作:是指发作起始症状及脑电图改变提示“大脑半球某部分神经元首先被激活”的发作。包括单纯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全面性发作:是指发作起始症状及脑电图改变提示“双侧大脑半球同时受累”的发作。包括

精神分裂的诊断

国外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美国的疾病分类和诊断统计手册DSM-Ⅳ-TR、WHO的国际疾病分类手册ICD-10,国内常用的诊断标准为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精神分裂症通常需要和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药物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心境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强迫性神经症等疾病进行鉴别。

产后抑郁症的危害有哪些

产后抑郁症的危害: 产后抑郁障碍患者,受症状影响情绪低落,焦虑,精力体力下降,伴随各方面能力下降,往往不能很好地照顾婴儿,可能影响婴儿心理和生理的生长发育。严重时失去自理生活和照顾婴儿的能力,自责自罪、悲观绝望,甚至出现自伤自杀或冲动伤人的行为(可能因利他性自杀而伤害孩子)。因此,应早期识别,积极治疗,避免不良的后果发生。 产后抑郁症的分类 在临床上常用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疾病的国际分类法系统(ICD-10),美国分类法系统(DSM-Ⅳ)。 产后

结缔组织病分类

风湿病学发展后,有人又将结缔组织病概括于风湿病中。虽然这组疾病不太多见,但病情常较严重,有的可影响生命。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疗效较好,可缓解病情,但不能根治。 结缔组织病包括 红斑狼疮、 硬皮病、 皮肌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韦格纳氏肉芽肿、 巨细胞动脉炎及 干燥综合征等。美国 风湿学会1982年修订的风湿病分类中,结缔组织病还可包括 变应性血管炎、贝赫切特氏病、结节性非化脓性发热性 脂膜炎等。 结缔组织病具有某些临床、病理学及免疫学方面的共同点,如多系统受累(即皮肤、关节 、肌肉、

湿疹的疾病分类

儿童湿疹(特应性皮炎)在不同的年龄段,皮疹部位、分布特点和主要症状各不相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岁以内儿童湿疹(特应性皮炎)皮损主要发生在孩子的脸蛋、额头及头皮,也叫做婴儿湿疹或者“奶癣”。典型表现有两种,有的孩子脸蛋上长瘙痒的红斑和水疱,经过搔抓后渗出,严重时可发展到整个面部和头皮,甚至糜烂和溢脓,这种称之为渗出型婴儿湿疹。另一类孩子则是面部、头皮、脖子、额头以及手腕和四肢的皮肤表面干燥,但是长红斑和密集的小丘疹,这种称之为干燥型。 2~12岁儿童湿疹(特应性皮炎):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典型的发病部位

脑动脉硬化脸怎么检查

脑动脉硬化症一直是临床常用的诊断,ICD-9和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1986)第三次修订的。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有此诊断。但在WHO卒中及其他脑血管疾病特别工作组报告(1989)和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的脑血管疾病分类(Ⅲ,1990)中该病名被取消,全国。 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中也取消这一病名,原因均未详述。脑动脉硬化症可引起TCIA、脑卒中等急性脑循环障碍以及慢性脑缺血症状,症状体征与TCIA、脑卒中及血管性痴呆等不同,有TCIA或轻症脑卒中既往史但无明显后遗症时,诊断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