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5个症状预示儿童心理有问题

5个症状预示儿童心理有问题

1、攻击

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2、焦虑

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3、多动

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上,有些儿童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摇椅子转身,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小动作不停,如咬铅笔、咬指甲、咬衣角等。注意力不集中方面具体来说,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自控情绪的能力差方面具体来说,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激怒或冲动。情绪不稳,为了一些小事就喊叫或哭闹,脾气暴躁,常根据瞬间冲动行事,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及破坏行为。

4、恐怖和失眠

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儿童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5、恶劣的人际关系

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中国儿童心理有两大缺陷

目前,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力差。这是著名心理学家教授主持的“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课题中引人注目的结论。

“创造力与共情能力差作为共性问题出现,表明在少年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认知存在八个误区:对于孩子,大人们“关注成功重于失败,关注物质需求重于精神需求,关注学习结果重于学习过程,关注智力因素重于非智力因素,关注‘是什么’重于‘为什么’,关注外显行为重于内隐心理,关注共性问题重于个性问题,关注单向说教重于双向交流”。

认为,这八个误区导致大人对孩子“爱”之愈深,孩子对大人“拒”之愈切。大人给孩子包办一切且过分地关注孩子表面东西,造成两个结果一是没有给孩子搭建发展创造力的空间,二是使本来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更加重了自我意识。

心理学家俞教授表达了立同样的忧虑,并以他对世界各国儿童进行的比较调查结果提供佐证:一是目前中国儿童的运算能力在世界被调查国家中名列前茅,创造力却位居其后;二是在中国,问及父母最关心的问题时,父母的回答都是如何让孩子幸福成长,而孩子却回答:父母只关心我的“分数”。在问及老师是否爱自己的学生时,95%的老师回答是爱,但只有5%的学生认为老师爱他们。

九个症状预示女性健康有问题

1、腰疼

腰痛,这可能是膀胱炎或者附件炎。应该到医院验血、验尿,需要的话可做膀胱镜检查。这时要多喝水,忌辛辣、含香料的食物。要消炎和理疗,用南瓜油或檀香油泡澡效果会很好。

2、易怒

因为一点儿琐事就哭泣,如果这与你的性格不符,就需要检查甲状腺,中枢神经系统对甲状腺激素失调最敏感。初期症状为容易激动、脾气暴躁、爱哭、失眠、胃口虽好但却日渐消瘦,女性有可能表现出月经紊乱。

3、经常头晕

应检查血压。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能患低血压,女性通常在35~40岁时出现。要调整饮食,选择一些有益的体育运动,比如游泳。

4、早上起来眼睛微肿

这很可能是长期疲劳的结果。如果水肿经常出现,那就要检查一下肾。

5、晚上腿肿

这是慢性静脉衰竭的症状。需要多吃生的蔬菜,它们含有可以加固静脉壁的纤维。

6、手脚经常抽筋

可能是缺钙和维生素D,要多吃奶制品、肝脏、海鲜。

7、比往常多汗

这可能是血管植物神经错位。如果普通的镇静剂不起作用的话,就要去看医生了。

8、体重变化、经常口渴

这些症状有点像糖尿病,有必要去做血糖检查。如果检查结果还算正常,就不要再吃甜食和油腻的食物。

9、大量脱发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分散性脱发(头发从头部各处脱落)。头发大量脱落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心理压力、未治愈的感染或不正确的饮食,也可能是某些疾病或先天性疾病所致。

儿童口吃是跟心理问题有关

正确示范法 您用一种和蔼温柔的表情和态度,从容不迫地说出一句话,让孩子跟着学一遍。孩子开始如果讲不好,切忌急躁,应耐心引导。孩子稍有进步,马上赞扬鼓励:“对,就这样慢慢讲,你看,比昨天又进步了。”

唱歌朗读法 口吃的孩子唱歌或朗读课文时并不口吃。这是因为这种语言活动中的节奏感使然。您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一同唱歌、背课文、说儿歌,使其掌握语言的节奏。再进一步引导他以读课文的节奏来说话,一点点地过渡。

缓慢对话法 平时孩子跟您谈话时,让他慢慢讲,特别是开头第一句,甚至头一个字,更要慢而再慢。您应极耐心地倾听,不要忙于插话,不要用插话代替孩子要说的话。孩子说完话时,过一两秒,您再做反应,用慢节奏回答孩子,并尽量用孩子刚才用过的词语。在您跟孩子这样有意识地对话时,最重要的是要尽量显示您对他的爱。

节拍训练法 孩子说容易结巴的语句时,您可以打拍子,打一拍说一个字,一字一字慢说。也可以利用音乐节拍伴奏练习。这样的节拍训练往往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等这些语句被突破,说起来不再困难了,也就用不着节拍了。

角色扮演法 口吃的孩子说话时还有一种情况往往不口吃,那就是在他不大留意自己讲话的时候,或是自言自语的时候。因为这种情况下他不大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因此,您可以让孩子借游戏之机,扮演某一角色,使他感到不是自己在说话,而是“角色”在说话。经常扮演角色说话,孩子也就忘掉了自己的“口吃”,而后,再逐渐地迁移到日常用语中来,口吃也就得到了矫正。

在施用上述矫正技术过程中,您再鼓励孩子多参加活动,多接触伙伴,增强自信,去掉自

口吃“标签”不可轻易贴

孩子说话有一种情况无需矫正。那就是孩子风风火火、急急忙忙中跟大人说起话来,特别快的节奏,中间就有了几个“结巴”。这是孩子们的特点,说不上口吃。就是成人,几乎每个人都有“结巴”的时候。这可以叫暂时性结巴,在孩子2~5岁整个学说话的阶段都会出现暂时性结巴,这与那种一惯性结巴是两回事。对孩子暂时性结巴,可以不去管它。千万不要轻率地给孩子贴“口吃”的标签。因为这样真会把孩子的暂时性结巴,引到习惯性结巴上去,而成为真正的口吃。

孩子学说话,家长要“三不”

一是不嘲笑。“唉哟,好几岁了,话都说不好哟!”这类话绝不该出自家长之口,因为它会挫伤孩子学话的积极性。二是不阻止。“别说了,吵人!”这种话将使孩子不愿意或不敢多讲话,对孩子语言的发展无疑是一种打击。三是不催促。“别急,慢慢说。”这是最佳策略,而着急地催促,势必“欲速则不达”,让孩子反而容易结巴

儿童心理问题有哪些

性格上的变化。有些孩子出现问题,我们家长会发现这个孩子平时挺开朗,挺活泼的,爱玩爱闹的,突然怎么变得有点发闷了,不爱动了,内向了,胆怯了。以前这个孩子无忧无虑了,什么事都不操心,变得心事重重的,变得敏感的,多疑了。以前这个孩子挺温和的,变得动不动就发脾气,以前对人挺宽容,挺友爱的,变得爱计较了,甚至嫉妒别人,甚至有些孩子出现有些报复的心理。这是属于性格上的变化。行为上的变化。孩子有些外显行为上的变化,比如说这个孩子开始变得少言寡语了,饮食上也开始出现问题,比如厌食或者食欲不振,或者有的孩子暴饮暴食。最明显的有些问题是不愿意上学,不愿意和家人或者同伴交流,甚至有的孩子连出门都不愿意出了,也有的孩子表现得他比过去显得过分地好动了,有的坐卧不安,以前学习挺好,挺认真的孩子,变得注意力不集中了,学习成绩有明显的下降过程。

这个症状预示肝病

1、全身乏力,身体很容易疲倦,这一点是最不容易被发现的肝病症状,因为这种类似于亚健康的状态很容易被人忽视,所以很多肝病患者都是在做检查的时候才发现,而这个时候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2、肝区疼痛,肝脏不适,这个时候肝脏已经在提醒有不正常的情况,可能这个只是因为近期的饮食或者劳累造成的,但也可能是因为肝脏受损。所以如果发现肝脏疼痛时间较长、较重,一定要及时去正规医院进行诊断。

3、黄疸症状,这里说的肝病的黄疸症状,包括了皮肤、眼睛巩膜等出现发黄、发黑的症状。这个时候说明肝脏已经受损严重了,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断治疗。

4、蜘蛛痣,当出现有蜘蛛痣症状的时候,说明肝功能降低,肝病已经非常严重了。

浅谈少儿心理障碍

众多资料表明,青少年和儿童是心理问题增多的重要人群。少儿心理行为偏异会不会对将来的人生产生影响,一直深受人们关注。少儿时期的不少心理障碍都可能延续到成年或发展为成人精神病。除早期发现和进行有效干预外,追踪观察预后也非常必要。

据不完全统计,少儿心理障碍目前已有30多种,其中以多动症、品行障碍、情绪障碍、儿童虐待、孤独症、酒精或药物滥用等最多见。分析了大量长期随访的数据,充分说明少儿时期的障碍远期结局多与成年精神健康有密切关系。如儿童多动症,30%的患者成年后,仍有注意力涣散。易冲动、人际交往技能不佳、情绪问题多等表现;以偷窃、逃学、说谎、离家出走等为主要表现的儿童品行障碍,多与成年反社会行为密切相关,而且品行障碍起病越早、行为问题越重或者合并多动症、智力低下等因素,预后或后果就会越差,许多家长把打骂作为管教孩子的手段,研究显示常受虐待的儿童,成年后往往有人格障碍,如粗暴、激越作为、犯罪趋势等。

临床中还发现成人精神分裂症多在儿童期就存有某些个性特征,如出生低体重、智商偏低、学习成绩差、性格孤僻、人际关系不良等。少儿情绪障碍是近年上升最明显的心理疾患,现在认为,少儿期焦虑障碍多半会影响成年适应社会的能力,特别是儿童严重焦虑、恐怖或强迫症,半数患者到成年仍有症状,有的还会发现为强迫人格或精神分裂症。

任何少儿心理行为的偏异都是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为少儿应营建良好的心理环境将关系其一生的健康发展,是全社会都需要关注的事。

儿童心理病--预防重于治疗

儿童心理问题较为普遍

通常儿童的心理问题分为一般性和严重性两类。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包括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说谎、好动等。而特殊性的儿童心理疾病,则包括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等。当孩子出现上述病症时,家长就需要多加关心针对儿童患者怎么治疗心理疾病的问题了。

儿童心理问题预防重于治疗

一方面父母要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对他们好奇、喜欢模仿、创新思维的特点应给予理解。经常将孩子的心理特点、行为方式与同龄的孩子对比。另一方面,父母还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力求一致,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不应有求必应,而应从小培养儿童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

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急切地想知道怎么治疗心理疾病。对此心理专家表示,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到医院治疗。由心理医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达到治疗目的。对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常用的方法有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感觉统合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家长的配合必不可少。

由于儿童的心理特点、病因和症状表现与成年人在出现心理问题时的表现截然不同,这给心理医生在考虑怎么治疗心理疾病时增加了难度。而家长对孩子症状表现的描述越细致精确,对孩子的疾病确诊和治疗就越能达到对症治疗的目的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育儿专家说:孩子的有些表现是家长难以控制的,比如说孩子拼命得哭闹,不停地动,或者坐在那里不理人,那是因为孩子的心理活动与成人不同,非常复杂,也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1.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3.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4.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5.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6.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7.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8.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9.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10.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11.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12.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13.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14.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15.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16.退缩行为

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17.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18.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19.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20.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21.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22.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预防儿童性侵犯

作为性侵犯的受害者,以往关注得比较多的是女孩。男孩也可被性侵犯,性侵犯也会对受害男孩产生不良影响,有的负性影响甚至会持续很长时间。这在一些人群基础的调查和案例报告中得以证实。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对学生童年期性虐待经历的回顾性调查结果显示,男生有3.0%~15.1%曾经历过身体接触性虐待。与没有童年期性虐待经历的男生相比,有过童年期性虐待经历的男生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更容易出现自杀意念、吸烟、饮酒醉过、卷入打架斗殴、以及婚前性行为。研究结果提示男孩性侵犯问题在我国并非少见,青少年时期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健康相关危险行为与童年期的性虐待经历明显相关。吸烟、不健康饮酒、过早的性行为、自杀意念和抑郁情绪等危险行为和危险因素与心脏病、性传播疾病、癌症和自杀等有关,这些后果都是致死、致病和致残的重要因素。提示我们在关注女童性侵犯问题的同时,也要重视男性儿童的性侵犯问题。研究显示,有近1/2的学生未能认识到男孩也有可能被性侵犯。提示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教育应该同时面向女生和男生,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

有些受害儿童为性侵犯的发生感到自责。预防性侵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告诉儿童,如果一个人对儿童进行了性侵犯,不是受害儿童的错。有研究显示,只有半数左右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有性侵犯发生,错不在受害儿童,是侵犯者的错。提示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告诉学生这一知识。

学生缺少预防性侵犯基本知识,反映出家长与儿童预防性侵犯问题交流不足,或家长本身也缺少相关知识。这提示我们,要关注儿童家长中预防性侵犯知识的普及,促进家长与儿童有关预防性侵犯问题的交流。

及时披露性侵犯事件,对于阻止性侵犯的再发生、及时得到治疗和帮助、减少性侵犯对受害儿童的伤害和心理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预防性侵犯教育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告诉儿童,受到性侵犯,不要保守这样的秘密,要告诉信任的成年人。值得注意的是,男生在应对儿童性侵犯问题上,表示能告诉可信任的成年人的比例明显低于女生。也就是说,如果有性侵犯发生,受害男童可能更不愿意向他人披露被性侵犯经历。有调查显示,在有儿童期性侵犯受害经历的人中,有约1/5的性侵犯受害者从没有披露过被侵害经历,男性更倾向于不向任何人披露被侵害事件。提示我们在教育中要重视提高学生主动寻求帮助技能,不要保守性侵犯这样的秘密。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小小年纪孩子为何总郁闷

如何让孩子领有快乐的心情、健康的行为?广州市脑科病院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殷青云博士认为,这象征着首先要培育孩子健康的性格,即能公道、踊跃地处理人际关联,处置碰到的挑衅、压力、挫折。一个理解如何对待挫折的孩子,是不会因一次考试失败就轻言自杀。而孩子性情塑造最要害的就是在于孩童时期的家庭教育。当初的研究发现,50%的儿童精神障碍问题来自家庭,甚至成人的精神问题都可追溯到儿童期的家庭问题。

据懂得,今年之所以取此主题,是因为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2020年以前寰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加50%,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目前,在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专家们呐喊,关注儿童青

123下页

近年来,素质教育提得许多,广州市第一国民医院心理医生尹平认为,家长们把“素质教育”懂得为“技能教育”,投入相称大的精神让孩子学钢琴,学跳舞,以期他们可能快人一步控制更多技巧,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这才是决议胜利与否的症结因素,而性格培养却往往是中国度庭教育最为忽视的。

孩子,你为什么老是“郁闷”?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诞辰,今年我国的宣扬主题简略而赫然:关注儿童青少年精力健康―――快活心境,健康行动。

“我基本不晓得她在想什么?”一个心焦的母亲向医生埋怨。殷青云说,这句话是在日常接诊中最常听到家长们说的。家庭教导应首先树立在孩子有问题能随时向家长讲出来,这第一个“沟通”关,良多家长过不去。>>

家庭教育:疏忽性格造就,沟通存在问题,过火关爱

在心理征询门诊中,让人担心的是,病人春秋已冲破传统以为的“12岁危险年龄”,最小的只有8岁。

所谓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在重大水平和连续时光上都超过了相应年纪所容许的畸形范畴的异样行为。其狭义上包含行为和情感两个方面,行为问题如说谎、逃学、偷盗、攻打、不听管教、离家出奔等,情绪阻碍如焦急、胆怯、抑郁和人际来往艰苦等。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发育和社会化进程,还可能导致其成年时代产生适应不良、精神疾病和守法犯法。研讨发明,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的重要危险因素顺次为家庭抵触抵触多、感情交换差、父母社会经济位置底、寄养或全托、儿童诞生时(后)疾病、精神病家族史和母孕期疾病。

现在,“郁闷”竟成为不少孩子的口头禅。在衣食早已无忧的今天,他们为什么感触不到幸福,领会不到快乐?在通信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孩子们为何仍然觉得孤单跟愁闷?

少年心理健康迫不及待。

专家提示:假如由于各种各样的起因,孩子呈现比拟严峻的异常表现,要及时去看精神科医生。这些异常表示诸如:留神力疏散,多动,易冲动;对峙师长,处处违背,难于管教;对网络或某种嗜好成瘾,多门主课不迭格,浏览、盘算难题;精神缓和,焦急不安,无事自烦;孤单独卑,愁闷苦闷,勤于交往,情绪低落;兴致变淡,愿望骤减;不易入眠,多梦易醒等。

随同着网络的遍及,“网络成瘾症”成为青少年新的精神疾病。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症”发病率高达15%。

上海的一项考察发现:有24.39%的孩子曾经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逝世了好”的主意。在有自杀闪念的孩子中,15.23%的人曾经当真斟酌过自杀。5.85%的孩子曾经有过自杀打算,其中实行自残而未遂者到达1.71%。然而,绝大多数父母对此一窍不通。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多少类:一是行为问题,这是最轻的一类心理偏常,多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儿童身上。二是人格缺点,比方自大、激动、敏感多疑、交往障碍、偏执等。三是心理障碍,主要是学校适应障碍、测验综合征、神经虚弱等。四是心理疾病,如儿童多动症、抑郁症、癔症、精神决裂症等,往往是儿童与青少年多发的心理疾病。

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为6%-22%,守旧估量,全国约有三五千万名儿童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且患病率呈逐年回升趋势。对北京地域学龄前儿童的抽查显示,1993年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为10.9%,2003年则增添到18.2%。

天津8岁至15岁的中小学生人群中有抑郁心情的占15.1%,其中男孩比例高于女孩,而处于12岁和15岁小学、初中毕业班的孩子比例最高,分辨达到25.8%和 22.2%。

令人肉痛的数字

儿童青少年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5个,包括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障碍、人际关系问题和精神疾病。其中,行为问题占到20%―30%,情绪问题占20%。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是以焦虑、恐怖、抑郁、逼迫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如非经常见的学校害怕症,简直每个孩子在必定阶段都会涌现这种恐惧反映。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多

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某些偏僻的农村惊醒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认知偏差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情绪失控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儿童心理问题的常见症状

1、多动

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上,有些儿童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

2、焦虑

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3、攻击

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4、感到恐怖

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儿童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

5、失眠

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6、恶劣的人际关系

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儿 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五个症状预示你患了前列腺炎

一、尿道口滴白 尿道口有少量白色分泌物溢出。有时在早晨发现尿道口被白色分泌物粘住;有时在排尿前后或大便用力时尿道口会滴出白色分泌物。

二、尿路刺激症状 尿路刺激一般是因为患前列腺炎症时合并膀胱三角区的炎症或膀胱炎所致的。表现为尿道有灼热刺痛感,并有尿频、尿急的症状,排尿终末膀胱颈部剧烈收缩可引起疼痛。

三、排尿滴沥不清 主要是由于膀胱颈部及前列腺尿道部受压,导致排尿阻力增加所造成的。在排尿过程中或排尿终末,尿液不能连续成线而呈点滴状,有时即使用力憋气,增加腹压,也不能使尿流成线。

四、排尿无力 由于男性朋友患前列腺炎疾病时,膀胱逼尿肌失去代偿能力而引起的。在排尿的时候,不能立刻将尿液排出,而需要等待一段时间逐渐用力后才能把尿液排出。还可能表现为排尿时间延长、射程变短、尿线变细等状况。

五、会阴部疼痛 会阴部不适,有沉重,坠胀感,亦可表现为刺痛或剧痛。疼痛时可放射到腰背部、阴茎部、耻骨上区以及大腿内侧。大便时疼痛会加剧或引起直肠内疼痛,这主要是因为患有前列腺炎症时,它会刺激盆腔内的神经所致。

相关推荐

成人多动症的诊断

多动症看似是儿童的疾病,原来在成人身上也普遍存在。有研究发现,虽然多动症可以自愈,但有一部分儿童如果患病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到青壮年阶段,只是症状表现有所不同而已。在医学上,我们称之为“成年轻微脑功能障碍 (简称AMBD)” ,临床表现为急躁、易发脾气、焦虑、抑郁等特点,是一种精神疾病。 近年来,我国开始密切关注成人多动症,有统计显示,一百个人中就有4个人患有成人多动症!成人多动症也是一种精神疾病,实际上是儿童多动症的延续,进入成年后,在众人眼前他们会克制自己无意义的动作,可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思想就会开

​抑郁症青睐青少年儿童

研究数据触目惊心 儿童与青少年也要警惕抑郁症 如果你对儿童、青少年与抑郁症关系的现状还不甚了解,下面一些调查数据或许能更为直观的说明一些问题: 1.有关数据显示,学龄前儿童发病率约0.3%,小学儿童约为2%,青少年约为5%~10%,抑郁症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 2.日本曾调查过东京公立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接受调查的163所学校中,有近一半以上受访学生承认自己在过去3年中有过自杀倾向。 3.世界卫生组织在一项报告中指出,抑郁症是导致10岁到19岁青少年生病或者残疾的主要原因。 4.抑郁症的发病大部分在青

控制儿童和青少年期肥胖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早在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它列入疾病分类名单。过去的几十年内,儿童肥胖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波及到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近20年,澳大利亚肥胖儿童的人数增加了3倍。对264905名年龄为2-18岁的澳大利亚儿童和青少年调查显示,大约有70758名儿童和青少年为超重和肥胖患者,超重和肥胖的发病率为27%。2009-2010年,美国健康和营养监测中心调查发现2-19岁儿童及青少年肥胖的发病率为16.9%,而超重及肥胖总发病率为31.8%,儿童及青少年极度肥胖

心理素质差

虽然引发儿童抑郁症的病因有多种,但最重要的还是精神压力。不少患者幼年时期心理素质较差,自尊心很强,但又很脆弱,心理不稳定,遇到困难就容易产生精神压力。如果儿童长期处在这样的重压之下,那么一个微小的挫折就有可能摧毁其精神,让他们患上抑郁症。 1、学习方面的压力 大体上说,每一种学习障碍都会导致情绪问题,都会使儿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使自己的信心发生动摇,并感到沮丧和忧愁。而这些情绪问题又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有些学习成绩一贯很好的儿童,由于某一次考试成绩不好,也可能发生抑郁症。 2、父

重视癫痫儿童心理问题

儿童尤其婴幼儿时期是脑发育的关键期,反复癫痫发作必然造成大脑神经元的继发性损伤,引起或加重脑功能障碍,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学问题。不少癫痫患儿存在认知、学习、行为、性格发展方面异常,轻者影响学习成绩和学校表现,重者不能接受正常教育。而这些影响患儿未来社生活质量的根本问题,早期常常被忽视。 因此,对患有癫痫的婴幼儿,应监测运动、感知、和语言发育,年长儿童应早期进行全面的心理学评价,并进行早期干预,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解除恐惧、焦虑、依赖、任性、自卑自弃等不良心态,从而使患儿在癫痫发作得到控制的同时,神经系统其他

5大问题预示女性需排毒

1、便秘 排便是人体排除废物及毒素的最重要途径,通常每天排便一次。如果排便不规律,或者有便秘的情况,甚至排便间隔时间多于3天,则说明你的肠道内留有宿便。粪便留在肠道内,有害物质被再次吸收,可引起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而致食欲不振、肠胃不适、腹部胀满、口苦、肛门排气多等表现,甚至可诱发结肠癌。 清除体内宿便的最主要方法是调节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同时加强运动。不可轻易采用服泻药或洗肠的方法,否则很容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2、黄褐斑 中医认为,黄褐斑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阴阳失衡等相互关联,并且与肝郁、脾虚

长高的科学方法

“如果10年内让中国人平均身高增长5厘米,中国亟需身高增长的供给侧改革”。20年致力于儿童长高事业,并因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金磊博士如是说,“我国儿童矮小发病率约为3%。医疗药物帮助的只是这3%的孩子,但是还有97%的普通孩子也有长高需求却无法被满足,从身高治疗到身高管理的转型势在必行”,金磊博士认为,“这是儿童健康的重心由治病向‘管理’逐渐转移的必然趋势。建立多层次的儿童身高管理体系,与现行医疗体系互补互益”。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儿童生长发育标准》把身高作为青少年儿童身体健康的第一指标。相比国外,我国

实践活动对儿童心理有何影响?

学龄前儿童主要是在游戏的活动中使心理得到发展的,离开了活动,就没有儿童心理的发展。游戏活动对学龄前儿童来说,不仅是一种娱乐,而且也是一种学习。他们正是在游戏中发展智力、锻炼意志、培养品德、熏陶感情、塑造个性,使自己的心理得到迅速而良好的发展的。 “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儿童在游戏中怎么样,当儿童长大的时候,他在许多方面的工作也会怎么样。 因此,未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要从游戏开始。”所以,家长应创造有利的条件,帮助和指导孩子开始游戏活动,使他们的智慧之花,通过游戏这一“媒介”得到尽情开放。

脑瘫儿童为什么会行为异常

儿童在生理上存在疾患的特殊性,可能是引父母出现矛盾的主要原因。家庭和睦是小儿健康成长的基础,和谐的家庭往往对孩子倾注更多的关怀,儿童出现行为异常的发生率较低,反之儿童出现异常的可能性会明显增高,家长对孩子的支持与关心可以有效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脑瘫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活能力差、任性娇气、依赖性强、哭闹、破坏东西等, 若未得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将明显增多。调查中发现女孩肥胖的比例较高,提示对脑瘫儿童也应注意合理的喂养。脑瘫儿童总分异常发生率为6.52%,要文献

哮喘儿童更易肥胖

美国研究人员近日在《美国呼吸系统和重症护理医学杂志》上报告说,患有哮喘的儿童长大后更有可能出现肥胖问题,但缓解哮喘症状的药物能大幅降低这种风险。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近2200名5至8岁儿童的健康数据。这些儿童在刚参加研究时没有肥胖问题,但其中13.5%的儿童当时患有哮喘。研究人员对这些儿童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跟踪随访,研究结束时约六分之一的儿童肥胖。分析显示,与没有哮喘病史的儿童相比,那些早期患有哮喘的儿童发生肥胖的概率会高出51%。 研究第一作者、南加州大学的陈章华对新华社记者解释说,症状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