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心罚之害甚于体罚

心罚之害甚于体罚

“哀莫大于心死”,家长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孩子,表面上看比体罚“文明”,但它带给孩子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而“心罚”更多的是伤害孩子的心灵。

儿童心理教育专家认为,孩子性格的养成是从小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使用带有惩罚性质的话语,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小的性格,或者产生对立情绪。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没有自尊心、羞耻感,大错特错!其实两三岁的幼儿也有自尊心,只不过孩子的自尊表现形式不一样。

俗话说:“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家教成功的父母是深悟“良言”妙用的。他们善于观察与揣摩子女的心态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抚慰他、温暖他、激励他。当孩子受窘时,不妨说几句话解围;当孩子沮丧时,适时说几句热情的话予以鼓励;当孩子疑惑时,及时用柔和的语言给他提下醒;当孩子自卑时,不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良言”是家教的清风和春光,会迎来家庭氛围的青山绿水。

殴打并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

多少年来,“棍棒底下出孝子”已成为人们教育子女的一句俗语。这种粗暴的教育方法,世代相传。现在,多数家长的民主意识虽然比以前已大有改观,但是,有少数家长仍保留着封建家长式的遗风,当孩子不听话或做错事时,常常采用打的办法。笔者认为,这种办法是十分有害的。

首先,打孩子,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尤其是当着许多人或其他孩子的面打孩子,更容易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其次,打孩子,会压抑孩子的个性。家长经常打孩子,容易使本来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的孩子形成胆小、怯懦、冷淡、撒谎等性格特点。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再次,打孩子,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经常打孩子,会使孩子感到家庭无温暖,父母无情意,从而在内心中产生抵触情绪,以至同家长关系疏远,感情对立,甚至怨恨家长。

第四,打孩子,还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在现实生活中,孩子被家长打伤、打残甚至打死的例子屡见不鲜。不仅如此,孩子挨打,除皮肉受苦之外,精神和情绪以及脑细胞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损伤,心脏活动和身体的内分泌活动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紊乱和失调。

因此,孩子不听话或做错事后,家长忌采用殴打的办法来教育孩子。

那么,当孩子不听话或做错事后,家长应当怎么办呢?笔者认为,一是采用批评教育的方法。批评时既要注意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又要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二是采用适度惩罚的方法。适度惩罚的具体方式是:可以不让孩子出去玩;不让孩子看电视;减少给孩子的零用钱;拒绝买已答应给孩子买的东西等。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杜绝使用罚站、罚跪、不让吃饭、不让睡觉等惩罚手段。另外,对孩子的惩罚应有度,要根据孩子错误的轻重和性质,采取不同的惩罚方式和进行不同程度的惩罚。

处罚孩子要注意什么

当孩子出现错误的言行时,对孩子进行处罚是必要的。家长处罚孩子要取得好的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处罚要恰当。对孩子的错误要进行分析,让孩子明白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及错误的程度和危害。千万注意不可联系孩子过去的错误而加重处罚,否则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2、不可重复处罚。父母不论谁进行了处罚,另一位不能再给予处罚。重复处罚只能使孩子产生对抗心理。

3、严宽结合。“严”是指孩子必须明白所犯错误的危害性,不要言过其实,也不要轻描淡写。“宽”是指家长应谅解孩子的错误,因为孩子犯错往往是不自觉的,尤其对孩子的第一次错误不要处罚过严。

4、处罚的标准不可随意改变。如果家长以自己情绪的好坏而随意处罚孩子,往往使孩子养成家长脸色行事的习惯。

5、处罚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合。在孩子兴奋时,处罚易使其产生抵触情绪;孩子不高兴时,处罚如“火上加油”,最好的时机是孩子刚犯了错误,正在思想矛盾时进行处罚。处罚孩子还要注意场合,千万不要让孩子当众出丑,否则会伤害其自尊心。

6、考虑孩子的性格。家长处罚孩子时,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决定处罚的轻重和方式。

用小技巧来惩罚孩子

1.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2.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3.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 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4.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

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5.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6.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体罚孩子的利与弊

正方:

1.不能承受之痛。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体罚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那么幼儿更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固然温室里的花朵禁不住风雨,但肯定也经受不了家长的棍棒教育,更受不了教师的各种体罚。身体心灵都是柔嫩的,体罚过后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痕,更深的是留在心里的痛,这些痛都不是这么小的孩子可以承受的。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体罚绝对不是个好方法,而且它带来的不利后果恐怕是让人更难以接受的。所以说,不要让体罚成为习惯,谁的孩子都不能承受!

2.体罚会让小孩更叛逆。中国有句古话:棒子底下出孝子。但是现在的小孩不一样了,看的多,懂事的也早,学习模仿的能力更是厉害。我的小表妹就是这样一个应该说比较叛逆的小姑娘,现在读小学一年级,在读幼儿园的时候就和同班的小男孩一起策划过逃学,后来被老师发现,就体罚她们,好像打了几下手掌,小表妹回家没有和她妈妈哭诉,反而更加重了她在幼儿园的叛逆心里,在幼儿园越来越不听老师话,上课不好好上,午睡也不好好睡,老师总是呵斥她,最后也很无奈。在这里,我想提醒家长和老师们,你们是孩子和学生的镜子,你们怎么样的行为会影响到她们今后的行为举止,所以请你们手下留情,多鼓励多教育。

3.体罚只会加重孩子的自卑感。我小时候,读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印象中有非常深刻的体罚经历,想起来内心都是心酸的,当时老师叫小朋友们坐端正,然后教大家读书和唱歌,但是我和个别小朋友坐得并不好,而且扭头望其他同学,后来,可怕的老师竟然用针刺我们的小手,这样来以示警戒,这不但不起到作用,反而让我们更加害怕去上学,害怕去读书,害怕面对老师,老师难道你不能正面教育,一定要这样惩罚我们吗?后来自卑了很久,因为在同学们面前出了丑。时至今天,我自己也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吸取了自己小时候的教训,一直以来都不敢体罚过学生,哪怕大声一点都不会,我和他们做很好的朋友,在课堂上的交流多,课后也经常一起玩,所以学生自然很听话了!希望老师们不要再体罚了!

反方:

1.还是硬的见效快。做为一个家长来说,肯定是最疼爱自己的孩子的。每一个孩子有乖的时候也会有范错误的时候。我家锞锞小的时候是一个很乖的宝宝,慢慢长大了,看到了一些好的和不好的都会去学。刚开始的时候她分不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这个时候就算她做错了,我们是不会体罚她的只是给她讲道理并告诉她怎么样做才是对的。现在她1岁多了,有了自己的主见,讲道理她就会有不听的时候,有时还会三翻二次的范同一个错误。或者她会说出一些无理的要求。这时我老公会选择打她屁股。她就会放弃错误的做法了。我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会把她一个人关在一个房间里让她反思,并在门外告诉她,自己好好想想为什么要把她关起来,是那做错了,想好了叫妈妈。开始她会大声地哭并拍门,过一会见我不理她就会停止哭泣喊妈妈。我会在门外面问她是不是错了,以后要不要改。在她回答了以后在放她出来。虽然我和老公的方法不一样,但是对孩子适当地来点硬的还是很有作用的。

2.看事情严不严重而定。虽然我家的宝宝还小,但对于体罚这样事情上,我觉得要不要体罚要看是处理什么事情,如果不是好严重的话,说说就可以了,比如 孩子淘气时,用嘴巴说说,教育一下就可以了。如果是好严重的事情体罚是有必要的,比如小孩偷钱,如果你发现了第一次,已经给他好好的口头教育,他也知道自己错了,那做家长的也就算了,如果发现第二次还犯同样的错误,我就会用体罚来处理这件事情,目的只是让他不要老是这样犯同样的错误。让他牢牢的记住自己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

3.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以为,凡成大事者必受磨练,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筋骨,劳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这样的例子很多,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很多,不再举例,想想日本的崛起,我们有很多地方值得要学习的,现在是和平年代,人为的让孩子体会到一些耻辱,还是有一些必要的。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成人犯错要受到社会舆论、刑法等处罚,学生犯错也应当受到一定的处罚。从小就要让他知道犯错所要承担的后果,他才能知道该如何正确地生活。但前提第一是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即使他犯了错,第二是尽量用合适的处罚代替体罚,毕竟目的是为了让他改错,而不是惩罚。所以,适当的体罚有利于孩子成长 作为学校或是教师,负有社会给予的管理孩子的职能,这个职能之一就是对违反规则的幼儿的处理。这个处理涉及如何进行处罚的问题,处罚进行得合理合法,就不应属于体罚范围,相反,这样的处理方式还应提倡,并以法律的形式认可。对于体罚孩子的做法,中国目前还缺乏法律方面的具体的规定和制裁,普通的体罚行为够不上违法,更谈不上犯罪。教育不能靠体罚,但体罚对教育也不是没有一点好处,适当的体罚能让孩了体会到 为自己的违纪违规违法是要付出代价的,让他们知道不是什么事都可以为所欲为。

父母惩罚孩子的8大学问

学问1: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转化,那么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

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

专家提示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只需要用自己的言语或行动向孩子表示一点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不满,孩子都会觉得是对他的错误的惩罚,从而自觉改错。教育心理学认为,惩罚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批评。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没收他的玩具等等都是惩罚的手段与方式。

学问2: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

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他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辞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专家提示

惩罚之所以能促使孩子改正错误,这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效果律在起作用。效果律认为:孩子“快乐则接受;痛苦则拒绝”,要使孩子继续或终止某种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做到这一点。事实上,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通过奖励的办法让孩子满足的,如孩子故意损坏东西、坚持“顶风作案”、乱提不切实际的要求等,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惩罚。

学问3:罚了又赏要不得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

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用钱物或食品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

专家提示

诚然,惩罚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还有一个使用方法的问题,正确使用可以以罚代教,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使孩子的坏习惯变本加厉。如有些儿童在感情冲动时会用坚持错误行为来报复惩罚。而惩罚的反复执行要么使孩子产生恐惧父母的神经官能症,要么使孩子破罐破摔,对惩罚“逆来顺受”无所谓,这都是不足取的。

学问4:及时惩罚莫迟疑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的效果部分是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

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有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使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学问5:劣性转嫁不可有

俗话说:“世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父母在心情不好时很难把握好自己的感情,容易使自己恶劣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一来孩子无过受罚,父母小题大做,会使孩子感到有失公理。二来如果此时父母再因不能自制而使惩罚无限制地升级,则往往会激化孩子对父母的反抗情绪。因此,建议父母切勿在醉酒之后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等时候惩罚孩子,以免过激失态,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学问6:讽刺挖苦最忌讳

父母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

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做父母的应该牢记自己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图一时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教训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学问7: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还将会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罚了孩子以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孩子明白他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下去将有什么后果。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学问8: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教训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或者根本就没听。

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并非孩子不听话,而是父母的唠叨太多了,让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耳朵“失聪”,使教训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再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如何让调皮宝宝变成乖宝宝

跑跑跳跳不注意安全

“惩罚”方式:罚站。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主;地上铺上软垫;准备一个时钟或闹钟,计时孩子处罚的时间。

温馨提示: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或正对大门,以免伤及孩子自尊;与孩子讲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孩子更顽皮的反效果;视孩子的高度来决定垫子高度;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

暴力倾向

有趣“惩罚”方式:看书、写字。选择固定处罚区铺上软垫或摆放小桌子;在处罚区里面放铅笔、画纸、彩色笔、故事书、彩色纸;让孩子自己先写字或看书,化解孩子愤怒的情绪。

温馨提示:当不能马上放下的工作时,可先叫孩子到处罚区去反省;别怒斥孩子的不是,与孩子先隔离,缓和彼此的情绪;等情绪平复后,询问孩子犯错的动机。

挑食、乱丢东西

有趣“惩罚”方式:禁止某些权利、要求。将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暂时禁止碰触,作为惩罚。

温馨提示:不以威胁、愤怒的态度大声对孩子说;让孩子知道禁止这些权利的原因,当孩子日后表现佳时,恢复其权利。

骂人、抓人、踢人

有趣“惩罚”方式:画画。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温馨提示: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抢夺玩具

有趣“惩罚”方式:规劝。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没收心爱的东西。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

温馨提示: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妈妈正在注意和关注;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闹,否则将有所处罚;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犯错,和妈妈生气的原因。

父母可不可以惩罚孩子

“哄”不是万能的

近些年来,一种称做“赏识教育”的思潮通过各种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给家长思想上造成了很大混乱。

孩子不管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都要大加赞赏,说“你真行”、“你真棒”,给孩子叫好,为孩子鼓掌。比如说,一个孩子经常无故打人,家长不但不严厉批评,反而要给他鼓掌。为什么?因为昨天打了两个人,今天只打了一个,进步了。孩子又打了人,还给他鼓掌,为什么?因为昨天把人打得流了血,今天没有打伤人,下手不那么狠了。这是典型的“哄”的伎俩。

什么叫赏识?所谓赏识,就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给予重视或赞扬。刚才提到的这个欺负人的孩子是典型的“屡教不改”,本来就应该实施惩罚,怎么反倒为他鼓掌呢?提倡“赏识教育”的人认为,这样可以使他逐渐地、自然而然地改掉打人的毛病。这完全是自欺欺人。

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颜之推早就批评过这种现象:“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当法尔。”这是说,对孩子不管不教,任其为所欲为,该批评的反而夸奖,该斥责的反而欣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以非为是,以恶为善,颠倒是非善恶。

不能否定批评

更有人“发展”了所谓的“赏识教育”,提出“无批评教育”。说孩子年龄小,感情太脆弱,只能表扬、肯定、奖赏,不能批评,更不能惩罚。有的人甚至认为“否定是孩子的杀手”,断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种说法也是偏颇的,没有任何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小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犯错误是难免的。他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想探索的奥秘很多,这就难免犯错。当然,首先应当进行说服教育,但如果屡教不改,就必须批评,甚至可以惩罚。

批评或惩罚不完全是消极的教育手段,使用得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批评或惩罚是较为严厉的教育手段,会引起孩子不愉快、内疚甚至痛苦的情感,促使其从错误中接受教训,彻底改正。正是因为孩子小,尚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才更应当及早严加管教。如颜之推所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从孩子小时候就严加管教,就会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和习惯。对错误的思想、行为和习惯不批评、不制止,放任自流,势必养成恶习。

“赏识教育”和“无批评教育”在特定的时候或场合可以尝试,但不能时时处处滥用,否则不仅会害了孩子,也会给家长以后的教育带来许多麻烦。

惩罚

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

讨论惩罚孩子的问题,并不是要家长把惩罚当成管教孩子的“尚方宝剑”,动不动就随便惩罚。惩罚历来是管教孩子的一种手段,一般是在“说服教育无效”的情况下使用,在任何时候都只是“辅助手段”。如果使用得好,会发生奇效。

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来说,一般不会犯多大的错误。但如果孩子太执拗、固执、任性,无论怎么教育都无动于衷,而有些行为若不立即制止,很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或是会养成不良的习惯,再纠正起来难以奏效。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得采取惩罚的教育手段。

惩罚孩子一般是在孩子的行为习惯或道德品质出现严重错误的时候。比如,小孩子学会了说脏话或骂人,怎么教育都不见效;好动手打人,欺负弱小,批评以至训斥都无效;撒谎、欺骗人,屡教不改,等等。

至于非行为习惯或道德品质方面,如在智力开发或文化学习上出现了问题,不要轻易使用惩罚。因为这样做,很容易使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学习过程蒙上“痛苦”和“不愉快”情绪的阴影。

惩罚手段和注意事项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实施惩罚的手段一般有两种类型:

一是剥夺需要,主要是精神、情感方面的需要。孩子犯了错误并屡教不改,本来应该得到的,就要强行剥夺。比如,该买给他的玩具不买,该陪他去游乐场不去,该上爷爷奶奶家、外公外婆家不去,在指定地点反省等。家长长时间不理会孩子,也是一种惩罚方式。

二是自然后果的惩罚。孩子犯了错误,不是由家长剥夺他的需要,而是由他自己承受后果,也就是“自作自受”。比如,总是欺负别人,小朋友们都不搭理他了,这就是遭到了“自然后果”的惩罚。

对孩子实施惩罚,要特别谨慎小心。一是不可滥用,不到万不得已时,一般不用。二是公正合理,恰如其分,要根据孩子所犯错误的情节轻重、性质以及态度确定惩罚的方式,最好让其心悦诚服地接受。“罚不当罪”,过轻,起不到积极作用;过重,会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或引起逆反心理。三是惩罚要看孩子的个性特征、性别特征,要让孩子在心理上承受得了,避免产生副作用。

经常有家长问,孩子可不可打?一般情况下不要打。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未尝不可。比如,两三岁的孩子,不知道深浅、利害、安危,看到新奇的东西如电器插座等就想摸一摸,动一动,玩一玩。对这种危险行为,怎么进行管教呢?给他讲道理,说:“这个东西不能摸,一摸就电死了。”什么叫“死”?孩子可能会天真地问:“死好玩吗?”对不懂事的孩子来说,那无疑是“对牛弹琴”。他根本不可能懂。说不管他,放任自流,任其为所欲为,让他体验一下“自然后果”的惩罚,那行吗?管教那么小的孩子,唯一行之有效的管教方法,就是在他要伸手摸电器插座的时候,声色俱厉地训斥。如果还是不听话,就要狠狠地打他的手,甚至要把他给打哭了,重重地给他以刺激。这样打一两次,就会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摸那东西――手疼痛”这样的条件反射,以后再也不会伸手去摸。像这种“狠狠地打”,也不能说是“体罚”,而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有效教育。

孩子犯错了试试4种有趣的惩罚方法

惩罚孩子的原则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孩子犯了错就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尽管如此,家长惩罚孩子也要有度哦。家长吃饭的时候,还可以“恐吓”孩子说:“要是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就吃两天这个蔬菜,再犯就吃三天,以此类推,直到孩子真正能够改正错误为止。

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父母“惩罚”孩子9大学问

学问1: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转化,那么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

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

大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 专家提示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只需要用自己的言语或行动向孩子表示一点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不满,孩子都会觉得是对他的错误的惩罚,从而自觉改错。因而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惩罚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批评。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没收他的玩具,甚至在吃饭时减少他爱吃的菜肴或者让他穿一件旧衣服等等都是惩罚的手段与方式。

学问2: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

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

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 专家提示

惩罚之所以能促使孩子改正错误,这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效果律在起作用。效果律认为:孩子“快乐则接受;痛苦则拒绝”,要使孩子继续或终止某种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做到这一点。

事实上,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通过奖励的办法让孩子满足的。如孩子故意损坏东西、坚持“顶风作案”、乱提不切实际的要求等,这种情况下奖励就不起作用,惩罚却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学问3:罚了又赏要不得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

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用钱物或食品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

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 专家提示

诚然,惩罚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还有一个使用方法的问题,正确使用可以以罚代教,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使孩子的坏习惯变本加厉。如有些儿童在感情冲动时会用坚持错误行为来报复惩罚。而惩罚的反复执行要么使孩子产生恐惧父母的神经官能症,要么使孩子破罐破摔,对惩罚“逆来顺受”无所谓,这都是不足取的。

学问4:及时惩罚莫迟疑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的效果部分是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

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有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使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学问5:劣性转嫁不可有

俗话说:“世事不如意者常八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情。父母在心情不好时很难把握好自己的感情,容易使自己恶劣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一来孩子无过受罚,父母小题大作,会使孩子感到有失公理。二来如果此时父母再因不能自制而使惩罚无限制地升级,则往往会激化孩子对父母的反抗情绪。因此,建议父母切勿在醉酒之后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等时候惩罚孩子,以免过激失态,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学问6:讽刺挖苦最忌讳

父母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

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做父母的应该牢记自己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图一时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学问7:事后说理不可无

管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还将会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罚了孩子以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孩子明白他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下去将有什么后果。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学问8: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

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并非孩子不听父母的话,而是父母的唠叨太多了 ,让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耳朵“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切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再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学问9:就事论事莫牵连

孩子作为受罚者的角度来讲,最厌恶父母“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

可作为过来人的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扯西拉、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来,有的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

孩子怎么样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有的甚至认为父母 是在找茬整他),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相关推荐

改掉宝贝坏脾气8大妙法

1、先转移宝贝的注意力 如果宝贝因想要出去玩而发脾气,可以用他喜爱的事情先吸引他,转移注意力,如看他最喜欢的动画片等。待宝贝发过脾气后再给以安慰,并加以教育。 2、故意置之不理 当宝贝发脾气时,父母可以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宝贝看到发脾气没人理他,过一会儿便自己觉得没什么意思,自然平息怒火。千万不要在宝贝发脾气时向他发火,这样只会火上浇油,使宝贝的脾气更大。>>推荐阅读:处理孩子坏脾气5建议 3、父母要先把握住自己 宝贝为什么会不停地提出要糖果、要好吃的东西、要新玩具等要求,稍不满足就大发脾气呢?其实,有时

上班族警惕10种不要命的饮食法

嫌疑人:不吃早餐 指控:严重伤胃,使你无法精力充沛地工作,而且还容易“显老”。德国埃朗根大学研究人员在对7000个男女的长期跟踪后发现,习惯不吃早餐的人占到了40%,而他们的寿命比其余60%的人平均缩短了2.5岁。而另一所大学在一次对80~90岁老年人的研究中发现,他们长寿的共同点之一是:每天吃一顿丰盛的早餐。 处决定:早餐食物尽量做到可口、开胃;有足够的数量和较好的质量;体积小,热能高;制备省时省力;在食物的选择上要注意干稀搭配,荤素兼备。 嫌疑人:晚餐太丰盛 指控:傍晚时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为一天中的

父母如何巧妙教育孩子

小事不管大事必管:孩子必须有自己的自由的时间,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这是他的自由,没有自由的孩子长大以后缺乏主见,独立性差。在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的同时,我们也得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那些重要的事情上,孩子必须学会服从。比如上学这件事,这是没有商量的事情,不管孩子怎样哀求,都必须遵守这个规则,如果他逃学就要受到严厉的惩。 奖惩结合:只奖励不惩孩子,孩子就不知道什么叫规矩,长大以后就没有法律意识,容易酿成犯罪。如果只惩孩子而不奖励孩子,孩子就会缺乏动力,长大以后容易迷失自己,也容易丧失人生的意义,他们会经常的

有效运用奖励与惩

慎用惩孩子似乎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些只能收到一时的成效,不能真正把成人想传达的信息内化到孩子的里。更严重的是,有时爸爸妈妈的惩过于严厉,导致宝宝身受到伤,在宝宝进入幼儿园或小学时会更容易表现出攻击和暴力行为。大量研究表明:父母采用的从言语训斥到体等强硬严厉的处手段,与宝宝在学龄前、学龄期到青少年期的攻击性行为有显著的相关。 所以,当宝宝有问题行为时,应当让宝宝明白他的行为可能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困扰和伤。比如,当宝宝抓破了别的小朋友手臂时,你这样跟他说:“宝贝,你看明明的手臂被

父母如何惩孩子

棒下出孝子(中国) 在世界很多地方,打孩子都被认为是错误的方式。不过在中国,棒下出孝子的观念似乎还有相当的市场。子不教父之过,为了减轻为父的罪过感,有事没事就得教育一下。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那还了得?!在中国当孩子也比较辛苦,礼数多,稍有不慎就会违规。比如常说的不肖子孙,肖是像的意思,也就是说孩子和父亲不像也是罪过,哪容你自由发展。父为子纲的传统观念深入人,父亲居高临下,孩子必须对长辈做高山仰止仰慕状,平等的交流很少。 当然中国现在处在一个变革的年代,随着新的思潮不断涌入,很多家庭渐渐淡化了上面传统的观

教育调皮孩子的7种有效方法

宝宝没规矩表现一: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有趣"惩"方式: 1、规劝。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2、没收爱的东西。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 温馨提示: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妈妈正在注意和关注;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闹,否则将有所处;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犯错,和妈妈生气的原因。 勿以很大声音

防保姆虐婴须扩大虐待罪范围

身为保姆,不好好照看孩子,反而以虐婴为乐,实在令人愤慨。如此行径,已涉嫌故意伤,家长理应报警追究虐婴保姆的法律责任,不能当东郭先生,让“狼保姆”轻易逃脱惩。同时,广大家长要想避免引狼入室,保护好自己的孩子,恐怕还真得在家里装监控才行。 除了因雇主很少追究虐婴保姆的法律责任,导致“狼保姆”虐婴的坏习惯之外,现有法律对虐婴保姆的处条款不多、处过轻也是保姆虐婴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数字显示,目前我国家政行业的从业人员已有上千万,但至今还没有一部规范家政市场的专门法律。虽然按《治安管理处法》第43条的

有趣惩法巧帮宝宝立规矩

有趣“惩”方式: 1、规劝。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2、没收爱的东西。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 温馨提示: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妈妈正在注意和关注;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闹,否则将有所处;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犯错,和妈妈生气的原因。 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

​警惕10个坏习惯可缩短白领寿命

不吃早餐 指控:严重伤胃,使你无法精力充沛地工作,而且还容易“显老”。德国埃朗根大学研究人员在对7000个男女的长期跟踪后发现,习惯不吃早餐的人占到了40%,而他们的寿命比其余60%的人平均缩短了2.5岁。而另一所大学在一次对80-90岁老年人的研究中发现,他们长寿的共同点之一是:每天吃一顿丰盛的早餐。 处决定:早餐食物尽量做到可口、开胃有足够的数量和较好的质量体积小,热能高制备省时省力在食物的选择上要注意干稀搭配,荤素兼备。 晚餐太丰盛 指控:傍晚时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为一天中的高峰,胰岛素可使血糖转化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惩要得当

第一,在惩之前要让孩子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被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效果不能够持续很长的时间。很多时候,受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却没有明白事理,所以今后还有再犯的可能。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惩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在惩孩子前,爸爸妈妈要跟孩子说明惩他的原因。惩后,最好强化一次,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第二,合理把握惩的“度” 由于爸爸妈妈惩孩子主要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所以,把握好惩的“度” 就显得尤为必要。惩的程度过重的话会引起孩子的不满,轻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