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的概述
口蹄疫的概述
口蹄疫是猪、牛、羊等主要家畜和其它家养、野生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易感动物达70多种。临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性疹。该病传播途径多、速度快,曾多次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造成巨大政治、经济损失。鉴于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目前,有三分之二的 OIE 成员国流行 FMD,时刻威胁着无 FMD 国家和地区的家畜安全和畜产品贸易。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其最大颗粒直径为23纳米,最小颗粒直径为7—8纳米。目前已知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有七个主型c A、O、C、南非1、南非2、南非3和亚洲1型,以及65个以上亚型。O型口蹄疫为全世界流行最广的一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口蹄疫主要为O、A、C三型及ZB型(云南保山型)。据观察,一个地区的牛群经过有效的口蹄疫疫苗注射之后,1—2月内又会流行,这往往怀疑是另一型或亚型病毒所致。这是因为该病毒易发生变异。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冰冻情况下,血液及粪便中的病毒可存活120—170天。阳光直射下60分钟即可杀死;加温85℃15分钟、煮沸3分钟即可死亡。对酸碱之作用敏感,故1%一2%氢氧化钠、30%热草木灰、1%一2%甲醛等都是良好的消毒液。
特点 牛尤其是犊牛对口蹄疫病毒最易感,骆驼、绵羊、山羊次之,猪也可感染发病。本病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学特点,疫区发病率可达50%一100%,犊牛死亡率较高,其他则较低。病畜和潜伏期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畜的水疱液、乳汁、尿液、口涎、泪液和粪便中均含有病毒。该病入侵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本病传播虽无明显的季节性,且春秋两季较多,尤其是春季。风和鸟类也是远距离传播的因素之一。
手足口病和口蹄疫有哪些区别
因为手足口病和口蹄疫的发病症状比较相似,所以大家有的时候会分不清楚到底属于哪种病,就不能够对症下药以耽误了病情,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手足口病和口蹄疫的区别,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分清,好对症下药。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传染, 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人畜共患病原体。而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即CoxAl6)等。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瘢,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而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而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和儿童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
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而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而手足口病,患儿传染性明显,呈流行性传播,且临床表现有区别。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临床基础上诊断,必要时分离病毒做出病原学确诊。
以上就是关于手足口病和口蹄疫的具体区别,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上面的表述正确的辨别患有何种疾病,做到对症治疗,这样才能够早日的康复。小编提醒如果大家不能分清一定要去医院进行诊治,不要乱用药,以免耽误了病情。
口蹄疫传播途径有哪些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口唇和蹄部等部位发生水疱及其溃斑为主要特征的偶蹄动物(猪、牛、羊、鹿、骆驼等)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俗称为“鹅口疮”、“口疮”、“蹄癀”、“脱靴症”。蒙古族牧民称其为“雪里河”,维吾尔族牧民称其为“阿克塞勒”,藏族牧民称其为“卡查”。
口蹄疫的传播途径有多种,主要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如易感动物与被感染动物及其排泄物直接接触;间接传播,主要通过带毒媒介物和器械传播。
气源传播,口蹄疫病毒可以随发病动物呼出的气体传播。水源传播,如污染的饮水、水源等。口蹄疫病毒还可经乳汁传播。
手足口病应与口蹄疫相鉴别
一,病原体不同,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于人畜共患病原体,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二,传染源不同,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两半蹄子)动物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口蹄疫,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三,传播途径不同,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传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四,发病人群不同,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但由于易感性很低,发病机会很少,儿童和老年一旦患病症状较重,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不清,很少超过5岁以上者,1983年天津市流行手足口病,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32.85‰,3~6岁为 14.23‰,7~14岁为1.27‰,15岁以上0.05‰,常在托幼机构出现流行。
五,症状体片不同,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
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1~2天后在口腔粘膜,舌边,手指间,足趾端发生水疱,再1~2天水泡破溃,形成烂斑,继发感染成脓疱,然后结痂,脱落,一般不留瘢痕,病程1~`2周,大多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可并发心肌炎,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但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先在口腔粘腊出现疱疹,分布和颊粘膜,齿龈,舌边,并破溃成溃疡,随即在手指,足部,臀部,膝部出现丘疹,第二天只有少部分丘疹形成疱疹,如绿豆,赤小豆大,单个性不融合,内含透明液体,终不破溃,3~5天自行吸收收缩,全身症状轻,病程约一周,预后良好。
手足口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一、病原体不同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不同,因为口蹄疫是通过口蹄疫病毒为媒介进行传播,是属于人和动物共患的病原体。但是手足口病却不同,它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或者病菌感染导致的。
二、传染源不同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两半蹄子)动物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口蹄疫,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三、传播途径不同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传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
手足口病是因为接触到患有手足口病的患者或者携带手足口病病毒的人群才会病发,可以通过日常中的一些生活用品,餐具以及玩具等污染经口感染的,而且也可以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所以手足口病可以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四、发病人群不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但由于易感性很低,发病机会很少。儿童和老年人一旦患病症状较重。
手足口病应与口蹄疫相鉴别
大家都听说过手足口病和口蹄疫这两种疾病,它们都属于传染性很强的病毒感染疾病,给患儿的健康危害极大,但是两者有很多类似之处,家长们要多了解下这些疾病的常识,以便孩子感染后第一时间做出判断。手足口病与口蹄疫有以下区别。
一,病原体不同,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于人畜共患病原体,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二,传染源不同,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两半蹄子)动物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口蹄疫,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三,传播途径不同,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传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四,发病人群不同,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但由于易感性很低,发病机会很少,儿童和老年一旦患病症状较重,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不清,很少超过5岁以上者,1983年天津市流行手足口病,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32.85‰,3~6岁为 14.23‰,7~14岁为1.27‰,15岁以上0.05‰,常在托幼机构出现流行。
五,症状体片不同,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
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1~2天后在口腔粘膜,舌边,手指间,足趾端发生水疱,再1~2天水泡破溃,形成烂斑,继发感染成脓疱,然后结痂,脱落,一般不留瘢痕,病程1~`2周,大多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可并发心肌炎,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但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先在口腔粘腊出现疱疹,分布和颊粘膜,齿龈,舌边,并破溃成溃疡,随即在手指,足部,臀部,膝部出现丘疹,第二天只有少部分丘疹形成疱疹,如绿豆,赤小豆大,单个性不融合,内含透明液体,终不破溃,3~5天自行吸收收缩,全身症状轻,病程约一周,预后良好。
六,诊断依据不同,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潜伏期2~18一友3~8天常见;发病具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局部疱疹,溃疡损害两大特征。需与疱疹性咽峡炎,单纯疱疹等相鉴别。
通过以上内容的了解,相信大家对手足口病和口蹄疫应该能分辨清楚了吧,这些常识希望能给家长们带来一些帮助。对于小儿手足口病,尤其是要注意做好预防措施,教会宝宝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室内要经常通风,定期消毒。
口蹄疫的防治方法
(1)预防病畜疑似口蹄疫时,应立即报告兽医机关,病畜就地封锁,所用器具及污染地面用2%苛性钠消毒。确认后,立即进行严格封锁、隔离、消毒及防治等一系列工作。发病畜群扑杀后要无害化处理,工作人员外出要全面消毒,病畜吃剩的草料或饮水,要烧毁或深埋,畜舍及附近,用2%苛性钠、二氯异氰豚酸钠(含有效氯≥20%)、1%~2%福尔马林喷洒消毒,以免散毒。接种。对疫区周围牛羊,选用与当地流行的口蹄疫毒型相同的疫苗,进行紧急接种,用量、注射方法、及注意事项须严格按疫苗说明书执行。
(2)治疗病初,即口腔出现水泡前,用血清或耐过的病畜血液治疗。对病畜要加强饲养管理及护理工作,每天要用盐水、硼酸溶液等洗涤口腔及蹄部。要喂以软草、软料或麸皮粥等。口腔有溃疡时,用碘甘油合剂(1:1)每天涂搽3~4天,用大酱或10%食盐水也可。蹄部病变,可用消毒液洗净,涂甲紫溶液(紫药水)或碘甘油,并用绷带包裹,不可接触湿地。
空间电场自动防疫方法:
对于设施以及牧场养殖动物的疫病,可利用空间电场生物效应进行实时预防。
通过以上文章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口蹄疫的防治方法。口蹄疫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我们应该记住口蹄疫防治方法,及时有效防治口蹄疫。
口蹄疫的治疗
扑杀病畜及染毒动物扑杀动物的目的是消除传染源,病毒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其次是隐性感染动物和牛、羊等持续性感染带毒动物。疫情发生后,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扑杀动物的范围,扑杀措施由宽到严的次序可为病畜→病畜的同群畜→疫区所有易感动物。
免疫接种目的是保护易感动物,提高易感动物的免疫水平,降低口蹄疫流行的严重程度和流行范围。现行油佐剂灭活疫苗的注射密度达80%以上时,能有效遏制口蹄疫流行。疫苗接种可分为常年计划免疫、疫区周围环状免疫和疫区单边带状免疫。实施免疫接种应根据疫情选择疫苗种类、剂量和次数。常规免疫应保证每年2~3次,每头份疫苗含3PD50以上。紧急预防应将每头份疫苗提高到6 PD50,并增加免疫次数。
限制动物、动物产品和其他染毒物品移动目的是切断传播途径。小到一个养猪户,大到一个国家,要想保持无口蹄疫状态,必须对上述动物和物品的引入和进口保持高度警惕。疫区必须有全局观念,其易感动物及其产品运出是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
宝宝是不是得了口蹄疫病
鉴别要点1 疾病的名称不一样
妈咪常常可在报纸、杂志或电视节目中见到“口蹄疫”、“手足口病”等病名,但有的媒体由于对它们了解的并不准确,所以经常说得比较含糊,甚至还说成是一种病。这样,就使不少的妈咪经常把这两种疾病相混起来。有时,会误以为宝宝得了口蹄疫,不仅着实的虚惊一场,而且还可能居家做出不当处理。其实,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口蹄疫的英文名称为Aphthae Epizootic,而手足口病的英文名称为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鉴别要点2 疾病的病原体不一样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所引起。这种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原体,只会引起偶蹄类(两半蹄子)的动物发生口蹄疫,如牛、羊、猪、鹿、骆驼等,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因此,口蹄疫的传染源是动物。只有先出现了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而手足口病则是由肠道柯萨奇16病毒感染所致,它的传染源是患者及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的疾病而不是人畜共患。
鉴别要点3 疾病的传播途径不一样
口蹄疫是人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后,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可能是食用了被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受到感染,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这样的患者,或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餐具、玩具的污染,然后间接经口感染;也可通过咳嗽、喷嚏的飞沫经呼吸道感染,因此,手足口病不是散在的发病,而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鉴别要点4 疾病发病的对象不一样
由于人患口蹄疫取决于是否与患病动物有接触,所以发病对象的年龄很广泛,可以是任何年龄的人,儿童和老年人患病后症状会很严重;手足口病主要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很少超过5岁,常常在托儿所或幼儿园出现流行。
手足口病和口蹄疫有哪些区别
哪些区别?我们一起来看看专家的详细介绍: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传染, 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人畜共患病原体。而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即CoxAl6)等。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瘢,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而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而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和儿童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
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而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而手足口病,患儿传染性明显,呈流行性传播,且临床表现有区别。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临床基础上诊断,必要时分离病毒做出病原学确诊。
手足口病的诊断知识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特别4岁以下的宝宝容易得这种病。夏秋之交都有发病,9月是高峰期,家长需要注意。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宝宝患了手足口病,又是咳嗽又流口水,还不爱吃东西,嗓子里还有一些小水泡。最典型的起病过程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咽痛,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会有神经系统症状,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和皮肤继发感染,但极少有后遗症。
手足口病诊断
手足口病应与口蹄疫相鉴别。
一、病原体不同。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于人畜共患病原体。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二、传染源不同。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两半蹄子动物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口蹄疫,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三、传播途径不同。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传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四、发病人群不同。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但由于易感性很低,发病机会很少。儿童和老年人一旦患病症状较重。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不清,很少超过5岁以上者。1983年天津市流行手足口病,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32.85‰,3~6岁为 14.23‰,7~14岁为1.27‰,15岁以上0.05‰。常在托幼机构出现流行。
五、症状体片不同。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
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1~2天后在口腔粘膜、舌边、手指间、足趾端发生水疱,再 1~2天水泡破溃,形成烂斑,继发感染成脓疱,然后结痂、脱落,一般不留瘢痕。病程1~`2周,大多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可并发心肌炎。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但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先在口腔粘腊出现疱疹,分布和颊粘膜、齿龈、舌边,并破溃成溃疡。随即在手指、足部、臀部、膝部出现丘疹,第二天只有少部分丘疹形成疱疹,如绿豆、赤小豆大,单个性不融合,内含透明液体,终不破溃,3~5天自行吸收收缩。全身症状轻,病程约一周,预后良好。
六、诊断依据不同。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潜伏期2~18一友3~8天常见;发病具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局部疱疹、溃疡损害两大特征。
手足口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手足口病应与口蹄疫相鉴别。
一、病原体不同。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于人畜共患病原体。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二、传染源不同。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两半蹄子)动物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口蹄疫,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三、传播途径不同。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传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四、发病人群不同。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但由于易感性很低,发病机会很少。儿童和老年人一旦患病症状较重。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不清,很少超过5岁以上者。1983年天津市流行手足口病,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32.85‰,3~6岁为14.23‰,7~14岁为1.27‰,15岁以上0.05‰。常在托幼机构出现流行。
五、症状体片不同。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
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1~2天后在口腔粘膜、舌边、手指间、足趾端发生水疱,再1~2天水泡破溃,形成烂斑,继发感染成脓疱,然后结痂、脱落,一般不留瘢痕。病程1~`2周,大多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可并发心肌炎。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但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先在口腔粘腊出现疱疹,分布和颊粘膜、齿龈、舌边,并破溃成溃疡。随即在手指、足部、臀部、膝部出现丘疹,第二天只有少部分丘疹形成疱疹,如绿豆、赤小豆大,单个性不融合,内含透明液体,终不破溃,3~5天自行吸收收缩。全身症状轻,病程约一周,预后良好。
六、诊断依据不同。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潜伏期2~18一友3~8天常见;发病具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局部疱疹、溃疡损害两大特征。
口蹄疫症状
典型口蹄疫的症状是发热和在口腔粘膜和乳房以及蹄部皮肤上出现水泡。典型口蹄疫又可呈良性、恶性或并发症性经过。对新生幼畜的特征是无鹅口疮性的急性和最急性心股炎经过,通常以死亡结局。同样,还可能见到亚临床感染经过。
口蹄疫特征表现为急性经过阶段。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和临床期,最终康复或死亡。病毒侵入机体至早期症状出现前,为潜伏期,通常为2-3日,有时可达7日,特殊病例可短至12-14小时或延长至14-21日。潜伏期是口蹄疫病毒 在侵入部位及动物机体内扩增期。
前驱期的特征是食欲降低、沉郁,不甚明显地体温升高和奶产量减少。但有时缺乏上述症状或不易被发现。
充分发展的临床特征是出现典型的水泡。经过12-36小时水泡破溃,局部呈鲜红色的糜烂面。此时体温升高、浓郁、步态紧凑或者跛行,脉搏和呼吸次数剧增,奶量下降和动物体质降低。
恶性口蹄疫最重要的是心脏活动遭受破坏,往往最后心肌衰竭,迅速死亡。也有随着临床症状的发展,个别牲畜延至5-7日的病例。
新生幼畜的特征是病毒引起的心肌炎,通常迅即死亡。
口蹄疫的并发症常是在患部组织上出现细菌性的化脓-坏死过程。有时表现为多层状的化脓性皮炎或部分角质壳的剥离,腱鞘炎,乳腺炎和胃肠炎等。病期延长者可出现心脏病、内分泌病(胰腺、肾上腺等疾患)和不育症。一般这类动物最终由于生产能力低下而被淘汰。
根据本病的特性和临床表现的延续性可分为急性和亚急性经过。急性经过持续一至数日,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亚急性经过可持续2-3周,出现特征的临床症状,但往往不甚严重,如果动物很快康复,就认为是良性经过。在个别情况下,取决于外界环境不良因素(气压低,高温)以及机体抵抗力弱和病毒毒力强,可呈现恶性口蹄疫经过,以高度的死亡率为特征
口蹄疫的偏方
口蹄疫的偏方1
猪皮100g与萝卜同炖食用。猪皮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质,能够促进本病组织修复,从而促进社动脉壁功能的恢复,改善组织的免疫功能。
口蹄疫的偏方2
黑桃可与豆浆同时打浆后食用。黑桃含有丰富的DHA具有很好的健脑保健作用,特别适用于长期熬夜的,记忆力下降以及休息不好、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食用。
口蹄疫的偏方3
黑米粥250g直接食用。黑米粥含有丰富的黑色素,具有很好的益肾作用,同时还具有很好的滋补性作用,能够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