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泄拔罐位置示意图
早泄拔罐位置示意图
1.命门穴位置:
命门穴在腰部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下凹陷中。
2.命门穴取穴方法:
采用俯卧的姿势,命门穴位于腰部,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3.命门穴功效:
接续督脉气血,命门穴有补肾壮阳、培元补肾,强健腰脊作用。
1.肾俞穴位置:
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肾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肾俞穴功效:
外散肾脏之热。肾俞穴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调肾气、强腰脊、聪耳目的作用。
关元穴
1.关元穴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关元穴取穴方法:
仰卧位。关元穴位在人体哪里,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3.关元穴功效:
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培补元气、导赤通淋作用。
1.中极穴位置:
中极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中极穴取穴方法:
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极穴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具体找法如下:将耻骨和肚脐连线五等分,由下向上1/5处)即为中极穴。
3.中极穴功效:
中极穴有益肾兴阳,通经止带,助气化,调胞宫,利湿热作用。
1.足三里穴位置: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2.足三里穴取穴方法:
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
3.足三里穴功效:
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1.三阴交穴位置:
三阴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骨上,具体位置是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2.三阴交穴取穴方法:
取穴的时候先从内侧脚踝向上取四指宽的位置,然后对应着踝尖正上方的胫骨边缘凹陷处就是三阴交穴的位置所在。
3.三阴交穴功效:
健脾补肾、调肝益血、安神助眠。
1.太溪穴位置:
太溪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原穴。
2.太溪穴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3.太溪穴功效:
清热生气,太溪穴有益肾、清热、安神、健腰、滋阴益肾、壮阳强腰的作用。
早泄拔罐位置示意图 早泄生活护理
1.解除精神紧张,清心寡欲,节制房事。
2.掌握性生活规律,如果身体处于疲劳状态,不要进行性生活。
3.发生早泄次数较多的人,最好暂时停止一段性生活。
4.如果发生了早泄,女方要更加亲切地关怀和体贴男方,帮助男方消除心理上的恐惧。
腹部拔罐位置示意图 关元穴培补元气
定位:下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仰卧取穴。
功效:补益肝肾,培补元气,调理肠道。
主治:遗尿,小便淋漓不尽或失禁,尿闭,肾炎,蛋白尿,水肿,遗精,阳萎,早泄,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闭经,盆腔炎,带下,子宫脱垂,不孕症,肠炎,小儿消化不良,高血压,神经衰弱,中风,瘫痪,体虚衰弱等。
消化性溃疡拔罐位置示意图
1.肩井穴位置:
肩井穴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2.肩井穴取穴方法:
肩井穴位于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间连线之中点处。或以手并拢,食指靠颈,中指尖到达处是穴。
3.肩井穴功效:
疏导水液。肩井穴有通经活络、豁痰开窍、祛风清热、活络消肿的作用。
1.脾俞穴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脾俞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指宽)处。
3.脾俞穴功效:
脾俞穴有健脾化湿,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等作用。
1.胃俞穴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的背俞穴。
2.胃俞穴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以便于相应穴位疗法的顺利进行,胃俞穴位于身体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3.胃俞穴功效:
胃俞穴有和胃调中、祛湿消积、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作用。
1.膻中穴位置:
位于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
2.膻中穴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卧位,在人体的胸部人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平第4肋间,按压有酸胀感。
3.膻中穴功效:
募集心包经气血。膻中穴有理气宽胸、清肺化痰、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作用。
1.中脘穴位置: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中脘穴取穴方法:
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3.中脘穴功效:
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中脘穴有理气和胃、化湿降逆、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等作用。
1.天枢穴位置:
天枢穴在腹中部,距脐中旁开2寸,属胃经。
2.天枢穴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仰卧的姿势,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3.天枢穴功效:
天枢穴有调中和胃,理气健脾,疏调肠腑、理气化滞、和营调经的作用。
1.章门穴位置:
章门穴位于侧腹部,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际,侧卧,举臂取之。
2.章门穴取穴方法:
章门穴位简便定位:于侧腹部,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际。侧卧,举臂取之。
3.章门穴功效:
降浊固土,章门穴有健脾消痞、利腰强膝、疏肝健脾,理气散结,清利湿热的作用。
1.手三里位置:
手三里穴在人体的前臂,标准定位是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2.手三里取穴方法:
我们取穴手三里的时候先要让手臂屈起,找到曲池穴,然后沿着曲池穴和阳溪穴的连线往下移动两寸(即三横指)就是手三里的所在之地。此处按压的时候会有疼痛感。
3.手三里功效:
手三里穴是人体手阳明大肠经的重要腧穴,具有很好的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清肠利腑的功效。
1.内关穴位置:
内关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2.内关穴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掌的姿势,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或从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
3.内关穴功效:
内关穴有疏导水湿,宁心安神,理气和胃,和胃和逆,理气镇痛作用。
1.合谷穴位置: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2.合谷穴取穴方法:
拇、食指并拢,于最高点取之。
3.合谷穴功效:
合谷有疏风解表、清泄肺气、通降肠胃作用。
1.足三里穴位置: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2.足三里穴取穴方法:
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
3.足三里穴功效:
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手臂拔罐位置示意图 曲池穴祛风止痒
位置: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取穴。
拔罐功效:通经活络,祛风止痒,养颜美容。
主治病症:上肢红肿热痛,麻木,肌肉萎缩,面神经麻痹,面生痤疮,高血压,皮肤瘙痒,高热,肠炎,痢疾,荨麻疹等。
腰部拔罐位置示意图 命门穴温补肾阳
位置:俯卧,腰部后正中线第2腰椎下凹陷中取穴。
功效:温补肾阳,舒筋通络。
主治:肾虚遗尿,白带,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盆腔炎,脊柱炎,坐骨神经痛,破伤风,疝气,痔疮,耳鸣,失眠。
腰部拔罐位置示意图 腰阳关祛寒除湿
位置:腰部,后正中线第4腰椎下凹陷中。
功效:祛寒除湿,舒筋活络。
主治:腰骶部风湿痛,跌打损伤,坐骨神经痛,月经不调,遗精,阳痿,慢性肠炎。
肝经拔罐位置示意图 拔罐拔哪些部位养肝
太冲穴:疏肝解郁,调气理血,化湿通经。主治:头痛目眩,小便不利,月经不调,胁腹满痛。
行间穴:养肝明目,调营活血,泻热通经。主治月经过多,闭经,失眠,遗尿,膝肿,下肢内侧痛等。
三阴交穴:疏肝理气,滋阴补肾,健脾利湿,调和气血,通经活络。主治腹痛,腹胀,腹泻,便溏,肠鸣。
太冲穴:太冲穴是气血调度纵贯,在这个穴位拔罐可以帮助舒畅气机,改善肝气郁结。
阳陵泉:阳陵泉是胆经上的穴位,在这个穴位拔罐能舒筋活络,有助胆气生发,而肝和胆互为表里,因为同时也能增强肝脏生理功能。
腹部拔罐位置示意图 中脘穴健脾和胃
定位:在上腹部正中线上,脐上4寸,仰卧取穴。
功效:健脾和胃,降逆利水。
主治:胃痛,呕吐,反胃,腹痛,腹胀,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
怎么最有效练腹肌呢
触脚踝,躺在地板或者垫子上,然后抬起双腿,略微弯曲,上半身抬起,使双手指尖可以触摸到脚踝处,身体迅速放下,再次起身触摸脚踝,重复以上动作。
注意手臂要伸直,手指尖到脚踝处即可,这个动作要有一定的速度,心里默数一般1秒钟要完成一个动作,指尖到脚踝然后还原算一个动作,做20秒,之后休息10秒。下图是指教最终位置示意图:
双腿冲天 身体躺在地板或者垫子上,双腿抬起并微弯曲,双臂贴于地面。然后双腿向上伸出,带动身体向上,使臀部离开地面约30度角,放下,重复。下图是初始动作:
怎样快速锻炼腹肌
以双腿力量带动身体上提,同时腹部被牵引受力,对腹肌锻炼很有帮助,下图是最终位置示意图:
左右侧拉,身体躺在地板或者垫子上,双腿弯曲,使双脚掌尽量贴近地面,颈部和头部略微抬起,眼睛可以看到自己大腿处即可,双臂伸直置于腰两侧,然后一只手侧拉,复原,换另一个方向。这个动作对腹肌考验很大,刚开始做的时候不适应腹肌会很疼,大家根据情况,起初的时候可以少做两组。
手臂拔罐位置示意图 列缺穴宣肺理气
位置: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绕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拔罐功效:宣肺理气,通经活络。
主治病症:外感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喎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