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心肌梗死死亡率大吗

心肌梗死死亡率大吗

心肌梗塞的预防应首先坚持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又叫病因预防,是预防冠心病发生的根本预防措施,是对没有发生冠心病的人群,针对形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采取干预措施而进行的预防。一级预防必须从幼年开始,其预防内容包括:

①控制血压。

②合理饮食结构及热量摄入,避免超重。防治高血脂症,降低人群血脂水平。

③戒烟。

④积极治疗糖尿病。

⑤饮用硬水。软水地区需补钙、镁。

⑥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及过分激动。

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每人可根据自己本人的特点选择一至两项有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坚持长期锻炼下去。

二级预防指已患有冠心病者,控制其发展和防止并发症,使其更好地康复。二级预防要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处理、早治疗。只有做到三早才能使冠心病后遗症减到最小程度。一级预防的所有措施,对于二级预防都十分重要。同时应避免冠心病发作的诱因,如饱餐、大量饮酒、过劳、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突然的寒冷刺激等,并定期接受预防性体格检查。在上述方法效果不满意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副作用小的扩冠脉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以防止冠心病的发作与发展。一旦有冠心病的急性发作,如严重的心绞痛,应严格卧床休息,立即用扩冠药物,最好就地治疗,待情况相对稳定后再送往医院。这样可以减少心肌梗塞的发生。

近年来不少学者主张长期小剂量服用阿斯匹林,能有效地防止血小板凝聚状态,从而预防冠心病的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禁止搬过重的物品 对于有发生心肌梗塞危险性的人群,应禁止搬抬重物。搬抬重物时必然要弯腰屏气。

⑵精神放松,愉快生活,保持心境平和,对任何事物要能泰然处之,加强个人修养,正确对待生活、工作中的矛盾。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但应避免竞争激烈的比赛,即使比赛也应以锻炼身体,增加乐趣为目的,不以输赢论高低。

⑶不要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 洗澡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水温太高可使皮肤血管明显扩张,大量血流向体表,可能造成心、脑缺血。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冠心病较严重的病人应在他人帮助下进行洗澡。

⑷注意气候变化 持续低温、大风、阴雨是急性心肌梗塞的诱因之一。所以每遇气候恶劣时,冠心病病人要注意保暖,或适当加服扩冠脉药物进行保护。

⑸冠心病病人日常生活中各种保护措施非常重要,同时还要懂得和识别心肌梗塞的先兆症状并给予及时处理 4.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处理 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十分危急、病死率极高的病症。一但发病,急救处理是否及时和妥当,对急性心肌梗塞转归十分重要。急救处理的第一步就是现场应急处理,这往往比医院急救还要重要。那么,急性心肌梗塞院外处理怎么进行呢?凡是疑有急性心肌梗塞者,应就地休息,争分夺秒抢救,切忌让病人行走或搬动病人,立即平卧或半卧位,绝对休息,有条件者可高流量吸氧,,及时与急救站和附近医院联系。

就地抢救时应做到下列几项

(1)镇静、止痛、稳定病人情绪,保证病人安静休息

(2)吸氧

(3)抗休克或预防休克,静脉滴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

(4)充分利用条件进行心电监护,发现心律失常应及时处理。心动过缓者,可皮下注射阿托品1毫克;有室性早搏者,可给利多卡因。 经过上述处理后,病人心绞痛得到控制,心率、心律及血压基本稳定,可由专人陪送,乘急救车送往医院,在送往过程中尽量避免过多搬动病人。 要看病情

当前心肌梗塞的死亡率,对于很多有血压高和其他疾病的患者,为了不出现心肌梗塞,必须要全面了解一下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以及它的治疗方法,所以在通过全面了解后,那么在平时就要做好预防,才能远离心肌梗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并不是一个人在一生中只发生一次。如果一个人第一次患心肌梗死,他未来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性将增加4~6倍,脑卒中的风险增加3~4倍;如果第一次是脑卒中,未来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将增加9倍,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2~3倍。如果患有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无论是否存在间歇性跛行,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将增加4倍,脑卒中的风险增加2~3倍。可以说“病在腿上,险在心脑”。1998年中国有260万人死于脑卒中或心肌梗死,心血管疾病平均每13秒就死一个。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球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各种疾病死亡的1/3,80%发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2020年将达到2500万人,其中1900万人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

目前,心肌梗死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急剧增加且年轻化。北京成年人1984~1999胆固醇水平增加了24%。如果一个人的胆固醇增加1%,心肌梗死的患病率和死亡风险将增加2%,这就是“1=2”的故事。15年来北京35~44岁的男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增加111%。如果一个存活下来的心肌梗死患者,没有积极进行治疗和预防,一旦发展成为有症状的心力衰竭,5年存活率不到50%,这和肺癌的存活率相仿。

心包炎可能并发哪些疾病

可发生以下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的心包炎分为早期发生的心包炎、Dressler综合征和心室游离壁破裂所致叁个类型:

1.早期发生的心包炎

GISSI 研究的亚组分析表明,溶栓治疗使心包炎发生率由12%降至6.7%,治疗开始越早,心包炎发生率越低。不同部位的心肌梗死干性心包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心包积液则多发生于前壁心肌梗死,心包积液的出现亦表明梗死面积较大。有几个临床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并发心包积液为自限性,不会发展为心包填塞,但Figueras 报道l473 例心肌梗死患者中92 例合并中等量心包积液(>10mm),其中的60 例出现心包填塞,38 例发生心室游离壁破裂而死亡。多变量分析表明,早期少量心包积液和年龄大于60 岁为晚期中等量积液和心包填塞的独立预测因子。据报道,个别病例心肌梗死后心包炎可发展成心包缩窄。心肌梗死合并心包炎者住院病死率并不高于无此并发症者,但长期预后可能较差。Widimsky 报道一组随访3 年的资料,心肌梗死有心包炎者心力衰竭和病死率为49%,无心包炎者为16%(P≤0.01),单独病死率前者偏高(15%∶8%),但无显着性差异。

2.Dressler 综合征

通常于心肌梗死1 周至半个月后发生,发病率1%~3%。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及病毒感染有关,有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包炎者更易发生。Dressler 综合征罕有发生大量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和缩窄性心包炎者,个别患者可反复发作数次。

3.心室游离壁破裂引起的心包炎

心室游离壁破裂引起的心包炎是心肌梗死最严重并发症,50%发生往往造成急性心脏压塞。患者可突然发生昏迷、抽搐、心跳呼吸停止,绝大多数抢救难以成功,预后极差,占心肌梗死死亡者的5%~10%,患者多为老年人,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心肌梗死为透壁性,缺乏侧支循环。使用类固醇激素、不适当使用正性肌力药物,高血压未控制、过早的体力劳动和应用抗凝剂等都是可能的诱因。少数患者破裂口很小,形成假性室壁瘤,此类患者及早手术,存活率可达48.5%,若延迟手术,假性室壁瘤可进一步扩张破裂,血液进入心包腔,造成心脏压塞和死亡。

心包炎的危害有哪些

1、心室游离壁破裂引起的心包炎

是心肌梗死最严重并发症,50%发生往往造成急性心脏压塞。患者可突然发生昏迷、抽搐、心跳呼吸停止,绝大多数抢救难以成功,预后极差,占心肌梗死死亡者的5%~10%,患者多为老年人,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心肌梗死为透壁性,缺乏侧支循环。使用类固醇激素、不适当使用正性肌力药物,高血压未控制、过早的体力劳动和应用抗凝剂等都是可能的诱因。少数患者破裂口很小,形成假性室壁瘤,此类患者及早手术,存活率可达48.5%,若延迟手术,假性室壁瘤可进一步扩张破裂,血液进入心包腔,造成心脏压塞和死亡。

2、Dressler 综合征

通常于心肌梗死1 周至半个月后发生,发病率1%~3%。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及病毒感染有关,有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包炎者更易发生。Dressler 综合征罕有发生大量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和缩窄性心包炎者,个别患者可反复发作数次。

3、早期发生的心包炎

溶栓治疗使心包炎发生率由12%降至6.7%,治疗开始越早,心包炎发生率越低。不同部位的心肌梗死干性心包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心包积液则多发生于前壁心肌梗死,心包积液的出现亦表明梗死面积较大。

心包炎这种疾病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对于心脏的损害同时也是不可逆的,所以积极的治疗心包炎这种疾病是非常关键。在临床上一般建议心包炎这种疾病的人群,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这样可以适当的减少心包炎这种疾病,给身体其他器官带来的损害。

心包炎的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的心包炎分为早期发生的心包炎、Dressler综合征和心室游离壁破裂所致叁个类型:

早期发生的心包炎

溶栓治疗使心包炎发生率由12%降至6.7%,治疗开始越早,心包炎发生率越低。不同部位的心肌梗死干性心包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心包积液则多发生于前壁心肌梗死,心包积液的出现亦表明梗死面积较大。

Dressler 综合征

通常于心肌梗死1 周至半个月后发生,发病率1%~3%。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及病毒感染有关,有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包炎者更易发生。Dressler 综合征罕有发生大量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和缩窄性心包炎者,个别患者可反复发作数次。

心室游离壁破裂引起的心包炎

是心肌梗死最严重并发症,50%发生往往造成急性心脏压塞。患者可突然发生昏迷、抽搐、心跳呼吸停止,绝大多数抢救难以成功,预后极差,占心肌梗死死亡者的5%~10%,患者多为老年人,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心肌梗死为透壁性,缺乏侧支循环。使用类固醇激素、不适当使用正性肌力药物,高血压未控制、过早的体力劳动和应用抗凝剂等都是可能的诱因。少数患者破裂口很小,形成假性室壁瘤,此类患者及早手术,存活率可达48.5%,若延迟手术,假性室壁瘤可进一步扩张破裂,血液进入心包腔,造成心脏压塞和死亡。

心脏骤停如何预防

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的患者,及时地评估左心室的功能非常重要。和左心室功能正常的患者相比,左心室功能减退的患者心脏骤停复发的可能性较大,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较差,死亡率较高。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原发性心室颤动,为非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者,经及时除颤易获复律成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所致的心脏骤停,预后良好。相反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或室内阻滞引起的心脏骤停,预后往往不良。

继发于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心脏骤停,即时死亡率高达59%~89%,心脏复苏往往不易成功。即使复苏成功,亦难以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盛夏需警惕心肌梗死

在炎热酷暑的夏季,心肌梗死的病人并不少见,反而有增多的趋势。因此,高温天预防心肌梗死也同样不能忽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魏盟教授指出,天气过热、过冷及气候转变时,心脏最容易出现问题。近来该院就收治了不少心肌梗死的患者,其中一部分是来自养老院的老年人,他们年龄较大,原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而且精神也不是很愉悦,这些因素与发病不无关系。

说起心肌梗死,人们并不陌生,近几年已有多位名人因为心肌梗死引起死亡,我们身边也时常可以听到类似的事情发生。据健康财富周刊报道,心肌梗死的发生主要是在已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斑块)造成血管狭窄的基础上,一些不稳定的斑块发生了破裂,导致急性血栓形成和血管的突然堵塞,使其供血的心肌严重缺血和坏死。心肌梗死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即使在医学高度发达的美国,每年110万新发生的心肌梗死当中,至少有一半人在还未送到医院或发病后一小时内就已经死亡,而存活下来的患者近2/3不能完全康复,其中又有近一半的病人会在6年内发生心力衰竭,而发生心力衰竭后,年死亡率可达20%,5年存活率还不到50%,这比癌症的死亡率还要高出很多。

要避免心肌梗死疾病,首先要注意避免引起心肌梗死的一些外界诱因,比如季节更换时,天气变化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心脏,有没有相关的征兆,如胸闷、胸痛、心悸、恶心、心慌、气短、乏力、头晕、腹胀等,此时,应立即停下手头的事情,休息一会儿,若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去医院。同时注意,劳累时不要马上洗澡,先休息一会儿,恢复一定体力之后再洗,也可以在浴室里放个小板凳,坐着洗澡,这样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

夏天要保证饮水,最好是白开水,也可饮用淡盐水、绿豆汤或含低钠、钾的饮料。一次不要喝太多,可少量多次饮用,保证充足血容量,避免因血液黏稠度增高诱发心肌梗死。

心得安的适应症

1.作为二级预防,降低心肌梗死死亡率。

2.高血压(单独或与其它抗高血压药合用)。

3.劳力型心绞痛。

4.控制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与儿茶酚胺有关或洋地黄引起心律失常。可用于洋地黄疗效不佳的房扑、房颤心室事的控制,也可用于顽同性期前收缩,改善患者的症状。

5.减低肥厚性心肌病流出道压差,减轻心绞痛、心悸与昏厥等症状。

6.配合α受体阻滞剂用于嗜铬细胞瘤病人控制心动过速。

7.用于控制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心率过快,也可用于治疗甲状腺危象。

心包炎的危害

1、心室游离壁破裂引起的心包炎

是心肌梗死最严重并发症,50%发生往往造成急性心脏压塞。患者可突然发生昏迷、抽搐、心跳呼吸停止,绝大多数抢救难以成功,预后极差,占心肌梗死死亡者的5%~10%,患者多为老年人,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心肌梗死为透壁性,缺乏侧支循环。使用类固醇激素、不适当使用正性肌力药物,高血压未控制、过早的体力劳动和应用抗凝剂等都是可能的诱因。少数患者破裂口很小,形成假性室壁瘤,此类患者及早手术,存活率可达48.5%,若延迟手术,假性室壁瘤可进一步扩张破裂,血液进入心包腔,造成心脏压塞和死亡。

2、Dressler 综合征

通常于心肌梗死1 周至半个月后发生,发病率1%~3%。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及病毒感染有关,有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包炎者更易发生。Dressler 综合征罕有发生大量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和缩窄性心包炎者,个别患者可反复发作数次。

3、早期发生的心包炎

溶栓治疗使心包炎发生率由12%降至6.7%,治疗开始越早,心包炎发生率越低。不同部位的心肌梗死干性心包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心包积液则多发生于前壁心肌梗死,心包积液的出现亦表明梗死面积较大。

心包炎这种疾病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对于心脏的损害同时也是不可逆的,所以积极的治疗心包炎这种疾病是非常关键。在临床上一般建议心包炎这种疾病的人群,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这样可以适当的减少心包炎这种疾病,给身体其他器官带来的损害。

糖尿病心脏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心肌梗死的症状是在糖尿病症状的基础上突然发生心肌梗死的,所以其病情理应偏重而复杂,但是糖尿病心肌梗死的症状往往比非糖尿病心肌梗死为轻,Bradly比较了糖尿病心肌梗死100例与非糖尿病心肌梗死100例,发现糖尿病心肌梗死轻,中度胸痛多见,无胸痛者非糖尿病组只有6名,糖尿病组却有46名,而且糖尿病组死亡率较非糖尿病组死亡率高,1975年solen分析糖尿病心肌梗死285例的临床症状,结果有33%无典型心绞痛症状,发作后一个月内有40%死亡,实际上并非糖尿病心肌梗死症状较轻,而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未被发现的末梢神经炎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结果,掩盖了疼痛的症状,常常成为一种无痛性心肌梗死,所以其死亡率较高,此乃糖尿病心肌梗死发生后值得注意的临床特点。

1.糖尿病心肌梗死

(1)先兆症状:有的出现胸闷,气短,或者原为阵发性变为持续性;有的出现心绞痛或者心前区不适感,根据一般心肌梗死观察,其先兆症状有早有晚,其先兆症状56.9%是在发病前1周;21.6%是在发病前2周;6.6%是在发病前3周;其余的是在发病前4周或更早。

先兆症状主要是心绞痛,占61.8%,其特点是疼痛频繁发作,疼痛程度逐渐加剧,发作时间逐渐延长,对于先兆症状宜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对于心梗预后大有裨益。

(2)胸痛:胸痛为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多发生于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或劳累搬移重物之后,有时发生在熟睡中,其疼痛性质,部位酷似心绞痛,但其疼痛性质甚为剧烈,持续时间较长,通常在0.5~24h,有时少数患者不典型疼痛,如上腹部,颌部,肩胛以及牙痛等,尚有个别患者尤其是老年无任何疼痛,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这些不典型症状或无疼痛现象极易漏诊,误诊,应十分注意。

(3)消化道症状:糖尿病心肌梗死发病后,约有1/3患者伴发有恶心,呕吐,腹胀现象,偶尔甚至发生腹泻,这些消化道症状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或者缺血累及肠系膜动脉所致。

(4)体征:急性病容,焦虑不安,面色灰白,多汗,呼吸紧迫,发病12后,可有发热,次日体温可达38℃,甚至39℃,以后逐渐下降,约1周后恢复正常,脉细数,多数超过100次/min,血压下降,收缩压常在70~100mmHg(9~13kPa),有时血压下降,预示休克可能发生,心律多数规律,心音微弱常有第二心音分裂,有时出现奔马律,心尖部可有收缩期杂音,多数提示乳头肌功能受损指征,少数病人可有心包摩擦音,约20%在梗死发生后几天并发心包炎。

(5)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对确诊心肌梗死的诊断有重要意义,90%以上病人发病后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可显示明确的异常心电图,但是,有时典型的心电图,常在24h后出现或更加明显,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形常常是缺血型,损害型和坏死型先后综合出现。

①病理性Q波:提示坏死型改变,主要特征是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显示出病理性Q波,宽度>0.04s,可呈QR型或QS型且其深度>1/4R波。

②S-T段抬高:为损伤型改变,其特点是面向损伤部的导联,显示出S-T段异常升高,可高达2~15mm且呈凸形,弓背向上,其开始点为R波下降支,距R波尖端高低不一,有时离尖峰很近,呈凸形弓背向上的弧线,然后下降至等压线,因此,心电图形上称为单向曲线,S-T段的升高是心肌梗死早期出现的波型,有时可持续十几小时或几天的时间,才逐渐回到等压线上。

③缺血型T波:又称倒置T波,提示心外膜下缺血,当心电图S-T段呈单向曲线时,出现S-T段与T波融合,不易分清,待数天后,S-T段恢复至等压线时,T波倒置则显露出来,而且愈变愈深,经过很长时间,T波才逐渐由变浅而直立。

心电图面向梗死区的导联,出现上述三种典型图形,同时与之相对应的背向梗死区的导联,则R波增高,S-T段下降与T波高尖,称之为镜影图形。

④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图形:有些心内膜下心肌梗死,仅梗死心内膜下一薄层,不像穿壁性完全坏死,其坏死程度未及心外膜下的1/3厚度,心电图上并不出现θ波,而是在相应导联上,有明显的S-T段下降现象,有时可以下降至3~5mm,同时伴有T波倒置,并常有R波变低,这种变化通常可持续几天甚至几周。

⑤T波倒置:有些比较轻度的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上并不出现θ波,只有T波在动态观察下逐渐变为倒置,成为对称的深大T波,有时伴有轻度S-T段抬高,经过数周后逐渐恢复,由双向,平坦变为直立,这种情况提示可能为心内膜下梗死,或其梗死范围很小,所谓小灶性梗死,在梗死灶中尚有正常心肌纤维,故不出现θ波。

病理性θ波持续时间最长,常持续数年甚至终生不消失,然而当结缔组织在病灶收缩时,其面积将逐渐缩小,加之良好的侧支循环,θ波有的逐渐变小,甚至在某些导联可以完全消失,出现γ波。

2.心源性休克

糖尿病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并无专项报告,北京地区的资料为20.6%,休克死亡率为56.1%。

3.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北京地区1971~1975年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分析,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为16.1%~23.8%,合并心肌梗死的病死率为18.2%~45.1%,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主要为左心衰竭,但是病情持续发展,亦会导致双侧心力衰竭或全心衰竭。

4.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占80%左右,心律失常的类型约80%~100%为室性期前收缩,近十几年来利用电子监护系统和冠心病监护病室(CCU)的发展,使心律失常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已经大大地降低了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死亡率。

5.心脏破裂和乳头肌功能失调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最危急的合并症,根据其破裂情况分成两种类型:其一为心室壁破裂,穿通于心包腔,引起心包填塞,心脏猝死;其二是心肌内结构断裂,包括乳头肌断裂和室间隔穿孔,常常突然发生心力衰竭或休克。

6.晚期并发症

(1)心室壁瘤:心室壁瘤并非真正瘤,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心肌坏死后,病变部位被结缔组织取代形成瘢痕所致。

(2)梗死后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的恢复期中,一般多在心肌梗死后第2~11周,出现发热,胸闷,乏力,咳嗽等症状,称为梗死后综合征,常伴发三联征,即心包炎,胸膜炎(胸腔积液),肺炎,其原因多数认为自身免疫所致,发生率为1%~4%。

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急性,慢性混合性疾病,病情重笃而复杂,难以控制,死亡率较高,所以治疗应全面及时合理,在抢救心肌梗死用药时要始终想到糖尿病;对糖尿病治疗处理时更要考虑心肌梗死的严重性,如此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脑梗塞死亡率大吗

脑梗塞起病隐匿,早期常无明显的临床表现,病情发展较慢,出现明显的症状时大多已到了中晚期,但是到了中晚期以后再是要治疗就是很难,所以死亡率比较高。

脑梗塞的死亡率较脑出血低,一般预后较脑出血好一些,但病情严重的脑梗塞,预后不佳。脑梗塞的预后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与阻塞的血管大小有关如阻塞的是小血管,脑缺血范围小,侧支循环易形成,恢复较快,预后较好。如阻塞的血管大,脑缺血范围大,脑组织受损严重,临床症状恢复当归慢,预后较差。

(2)与发病速度有关缓慢逐渐发病者,较易形成侧支循环,脑缺血可逐渐代偿,预后较好。急性起病者,未能建立侧支循环,预后较差。

(3)与梗塞的次数和数量有关首次发作,预后较好。但一次大面积梗塞,预后较差。发生两次以上的梗塞,特别是两侧脑血管均受累预后较差。梗塞灶越多,预后越差。梗塞灶单一者,预后较好。

(4)与栓子的性质有关如栓子疏松,在随血液运行过程中,自身破碎,流到血流的远端,阻塞小血管者,预后较好。而脂肪栓子、空气栓子、细菌栓子,比心源性栓子预后严重。但心源性栓子引起脑脓肿者,预后较差。

(5)与局灶定位症状轻重有关发病后偏瘫失语等定位症状较轻,预后较好。反之,偏瘫失语程度较重者,预后较差。

(6)与昏迷程度有关昏迷程度严重,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起病时无昏迷,以后进入昏迷,且昏迷程度逐渐加重者,预后较差。病人神志始终处于清醒状态,预后较好。

(7)与有无合并症有关如合并褥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糖尿病,冠心病,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等,预后较差,无合并症者,预后较好。

(8)与患者年龄有关年龄大,体质差,预后较差。年龄小,体质好,预后好。

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多高

一级预防又叫病因预防,是预防冠心病发生的根本预防措施,是对没有发生冠心病的人群,针对形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采取干预措施而进行的预防。一级预防必须从幼年开始,其预防内容包括:①控制血压。②合理饮食结构及热量摄入,避免超重。防治高血脂症,降低人群血脂水平。③戒烟。④积极治疗糖尿病。⑤饮用硬水。软水地区需补钙、镁。⑥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及过分激动。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每人可根据自己本人的特点选择一至两项有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坚持长期锻炼下去。

二级预防指已患有冠心病者,控制其发展和防止并发症,使其更好地康复。二级预防要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处理、早治疗。只有做到三早才能使冠心病后遗症减到最小程度。一级预防的所有措施,对于二级预防都十分重要。同时应避免冠心病发作的诱因,如饱餐、大量饮酒、过劳、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突然的寒冷刺激等,并定期接受预防性体格检查。在上述方法效果不满意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副作用小的扩冠脉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以防止冠心病的发作与发展。一旦有冠心病的急性发作,如严重的心绞痛,应严格卧床休息,立即用扩冠药物,最好就地治疗,待情况相对稳定后再送往医院。这样可以减少心肌梗塞的发生。近年来不少学者主张长期小剂量服用阿斯匹林,能有效地防止血小板凝聚状态,从而预防冠心病的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

虽然说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没有一个全面而且准确的数字,但是我们都知道,既然它会严重的危害,到我们的生命健康,那么就需要提醒自己,在平时生活当中,采取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因为只有尽早的发现尽早治疗,才以降低死亡率。

房颤是心律失常吗

据有关统计,在中国有房颤患者约800万左右,60岁以上是高发人群。房颤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升高,中国60岁以下人口中房颤的发病率为1%,60岁以上人口发病率为3%~4%,80岁以上人口发病率为10%。那房颤是心律失常吗?

对于这个问题,专家介绍说,房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大多发生在心脏有重病的病人,只有极少数发生在心脏本身没有什么大病的人(这时候医生往往称为特发性房颤)。急性心肌梗死时也易发生房颤,发生率约为10%~15%。据统计,左心室前壁心肌梗死的病人更易发生房颤,这是因为左心室前壁心肌梗死后左室收缩功能减弱、左心衰竭,使左心房压力升高从而促发房颤。另外,当供应心房肌血液的冠状动脉分支发生堵塞时,会发生心房心肌梗死,这样有病变的心房肌与周围正常心房肌之间会产生异常电活动,也是导致房颤发生的一个原因。

房颤时,因为心房肌的不规则乱颤代替了心房有效的一致性收缩,不能很好地把血液泵入心室,同时,心室率往往较快且极不规则,使心室的充盈不完全,这样心室充盈明显不足,造成心输出量减少(一般房颤减少约15%,心跳超过100次/分的快速房颤减少达30%~50%),既加重冠状动脉缺血,又使全身各重要脏器的供血不足而功能低下。所以心肌梗死时发生房颤并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它的危害性比一般人房颤要大得多,一是反映心肌梗死面积大,可能是广泛前壁或伴有心房梗死,死亡率也比较高;二是加重心肌缺血可使梗死面积扩大,也容易发生心力衰竭;三是房颤发作中,心房中部分血液流动缓慢甚至呈停滞状态,易于在心房中特别是心耳部形成血块即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可引起动脉栓塞如脑栓塞、肺栓塞等,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时如发生房颤,应予以及时积极的处理,以防不测。

关于房颤是心律失常吗这个问题,我们就了解到这里。如果,你还想其它的疑问,请咨询我们专家。

相关推荐

无症状心肌缺血危险吗

众所周知,无症状心肌缺血我们可以理解为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的心肌缺血,导致患者突然发病致使死亡的一种急性病,但是还是有一些人认为无症状心肌缺血不危险不严重,不会发生什么严重的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无症状心肌缺血正日益受到重视,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大约25%~50%的急性猝死者中,生前无心绞痛发作史;但近90%的尸检中,发现这些人均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美国约2%~4%貌似健康的无症状的中年人,检查发现有明显的冠脉病变和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猝死的原因通常是致命性心律失常,而在致命性快速室性心

怎么预防心肌梗死 这四类人必须要注意呢

1烟民的“心”理问题 长期吸烟是冠心病、心肌梗塞的一个危险因素,它和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有协同关系。吸烟者比不吸烟的人冠心病的死亡率高70%,而且吸烟的支数愈多,年限愈长,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愈大,死亡率愈高。 2“三高”病人要关注“心” 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等被认为是冠心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危因素。我国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伴发冠心病较非糖尿病人群高4倍左右,死亡率增高5-6倍。高血压病人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较正常人高两倍,而且血压越高,死于冠心病的危险性就越高。高血脂与冠心病的发生直接相关。经常吃

心源性猝死如何预防

SCD的预防迄今仍是一个现代医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在预防心脏骤停中的主要进展是识别心脏骤停的高危对象。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的急性期、康复期及其后的慢性过程中,心脏骤停的危险性较高。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头72小时内,心脏骤停的潜在危险可高达 15%~20%。在心肌梗死康复期(自第3天起至第8周内)有室速或室颤史者,其心脏骤停的危险性最大,如仅予一般性措施治疗,在6~12个月内的死亡率高达50%~80%,其中50%为猝死。只有积极干预才能改观预后,在18个月内死亡率可降至15%~20%以下。 1、定期体检

​青少年吸烟的危害

吸烟会引致多种脑部疾病,会减低循环脑部之氧气及血液,引致脑部血管出血及闭塞,而导致麻痹、智力衰退及中风。吸烟可导致喉癌。喉癌患者以男性居多,耳鼻喉专家发现多数烟民喉咙嘶哑.可能跟烟气中的菸焦油有关 研究发现,吸烟会使血液中的血小板粘性增加,这使血液更容易凝固,从而容易在冠状动脉中形成血栓。同时,吸烟还会使血液中低密度胆固醇增加,这使脂肪物质容易在血管内沉积而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如果冠状动脉发生硬化,其内腔便会变细,一旦血液在里面凝固动脉便被塞住,这时氧气便不能被送到该部分的心脏肌肉中去,而心肌细胞便会因

哪些妇女不宜用避孕药 有吸烟习惯的妇女

研究表明,有吸烟习惯的妇女若服用避孕药物,其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要比不吸烟的妇女高10倍左右。这是由于吸烟会促使其体内释放儿茶酚胺,增强其体内血小板黏附性的缘故,且避孕药本身取有引起血栓性疾病的可能,所以,吸烟的妇女若服用避孕药容易诱发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的症状有哪些

首先,无症状心肌梗死的猝死率和病死率与有症状的心肌梗死的猝死率和病死率相似。即使在已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中,也仍有30%的病人没有心肌缺血症状,这表明梗死周围心肌有残余缺血,这种残余缺血往往导致再次心肌梗死和猝死。 临床将无症状心肌缺血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Ⅰ型、安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症状:此型无症状,是偶然被发现有心肌缺血,有人估计在完全无冠心病症状的中年男性中(一般人群)占2%~5%。其预后与心绞痛患者相似。 Ⅱ型、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心肌缺血症状:心肌梗死后虽无心绞痛但确有心肌缺血存在者较为多见。此型患

无症状心肌缺血危险吗

无症状心肌缺血正日益受到重视,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大约25%~50%的急性猝死者中,生前无心绞痛发作史;但近90%的尸检中,发现这些人均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美国约2%~4%貌似健康的无症状的中年人,检查发现有明显的冠脉病变和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猝死的原因通常是致命性心律失常,而在致命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前,心电图可检出无症状心肌缺血与猝死之间可能有因果关系。此外,有人报道,美国每年有45万人猝死,其中20%~50%死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在此之前或同时,常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亦有人对5

心肌梗死是什么引起的

近几十年来,虽然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但是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不断的上升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但是有很多人即使是患上了心肌梗死都还不知道病因是什么,所以小编为大家详细的解释一下。 除了遗传因素之外,目前已明确下列因素是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一、血脂异常:血脂异常主要是指血液中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大量人群的调查研究表明,血脂异常与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发病的危险性增高有密切关系。西方国家人群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心脏骤停的诊断标准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是心室纤维颤动。若呼唤病人无回应,压迫眶上、眶下无反应,即可确定病人已处于昏迷状态。再注意观察病人胸腹部有无起伏呼吸运动。如触颈动脉和股动脉无搏动,心前区听不到心跳,可判定病人已有心跳骤停。 心脏骤停的诊断: 1.神志丧失。 2.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 3.叹息样呼吸,如不能紧急恢复血液循环,很快就停止呼吸。 4.瞳孔散大,对光反射

突发心肌梗塞症状是什么?

1.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急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高,发病年龄却逐年降低。医学科学的进展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突飞猛进已使该病的死亡率逐渐降低。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讲,降低其死亡率的关键就是及早发现、及早接受合理的治疗。 2.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会突然出现胸部正中疼痛难忍,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伴有明显的大汗过程。一些患者还会出现手足冰冷等心肾阳虚的征象。严重者可以迅速出现休克、昏迷,以致猝死。对于某些患者来讲这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早期”了。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其发病初期并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