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丙型肝炎的死亡率高是为什么

丙型肝炎的死亡率高是为什么

我国丙肝流行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报告的丙肝发病人数约12万,是2003年的6倍。目前丙肝死亡率在全球所有疾病中排在第十位,在中国,丙肝死亡率排在第五位。丙肝一直以来也没有得到社会公众的足够重视,是临床漏报率最高的法定传染病。

丙肝的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丙肝尚无疫苗,不能够事先预防。

2、八成丙肝无症状,病情呈隐匿性发展,不利于病情的及早发现。

3、潜伏期可长达15至20年,肝脏持续遭受慢性损害,易转化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4、 90%丙肝患者未能正规治疗,贻误了病情,加速了病情恶化的速度。

通过以上对于为什么丙肝死亡率高的介绍,大家对于其原因应该也有一个清楚地了解了吧。丙肝的危害很大,所以大家在生活中必须要做好丙肝的预防工作。

与肝炎患者进行性接触有什么后果呢

根据接触的肝炎类型不同可表现为:

①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是通过肠道传播的,性接触不会引起性伴侣的感染。据报告,在男性同性恋人群中,甲型肝炎的患病率增加了4~10倍,追溯调查发现这些病人几乎都有口-肛接触史,接触次数越多,愈易感染。另外,甲型肝炎病人的唾液被证明是有传染性的,夫妻间性生活时的唾液交换就有可能感染对方。

②乙型肝炎:在乙型肝炎病人的月经血、阴道分泌物、精液中均检出HBsAg与HBV-DNA,乙型肝炎已列入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乙肝病毒感染者的配偶感染率达15.0%~38%,其中女配偶感染率高于男配偶。动物实验用HBsAg阳性精液感染黑猩猩已获成功。夫妻间除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外,精液的传染性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精液在女配偶的阴道与宫腔内存留时间较长,她们暴露于具有感染性精液时间远较暴露于具有感染性血液的时间长。乙型肝炎的性传播也表现在男性同性恋,且男性同性恋者乙肝病毒的传染性较强。

③丙型肝炎:日本人对夫妇一方感染了丙肝病毒后,对其配偶检查抗-HCV及HCV-RNA,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这与结婚时间有关,婚龄越长,感染率越高。美国资料证明有2个以上异性伴侣者的丙型肝炎发病率较对照组高11倍,有性或家庭内接触史的对方,丙型肝炎发病率较对照组高6倍,说明存在有性接触传播。但有报告说性接触不是丙型肝炎常见的传播途径,国内有报告对几十对丙型肝炎病人的配偶进行抗-HCV、HCV-RNA检测,仅见1例HCV-RNA阳性。认为国人的性接触多在夫妇间进行,如一方患病就立即住院隔离,性接触传播的机会就很少,男性同性恋人群中丙型肝炎的发生率较高。

④丁型肝炎:性接触也是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之一,包括同性恋、异性恋。尽管目前还缺乏对丁型肝炎病人的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中检出丁肝抗原或丁肝病毒核糖核酸的报告,但发现丁肝病毒携带者的配偶感染率高。还发现在HBsAg阳性的娼妓中,丁肝病毒的阳性率也较高,在有过性接触的嫖客中丁肝病毒阳性率与性接触频率成正比。此外,同性恋者丁型肝炎感染率高也已被证实。

⑤戊型肝炎:同性恋者HEV感染率高,提示HEV可能经性传播。

丙肝的症状

(1)起病较甲型、戊型肝炎隐匿,HCVRNA阳性和/或丙氨酸转氨酶(ALT)持续增高者,是慢性化的特征。慢性化比例为50%-70%,其中10%-20%可发展为肝硬化,高于HBV感染。由丙型肝炎到肝细胞癌一般需20年以上。

HCVRNA阳性和/或丙氨酸转氨酶(ALT)持续增高者,是慢性化的特征。慢性化比例为50%-70%,其中10%-20%可发展为肝硬化,高于HBV感染。

(2)传染源是患者和无症状丙肝病毒携带者。

(3)30-39岁为高发病年龄。静脉吸毒、多次输血、血液透析者丙肝发病率高。

(4)丙肝临床表现与乙肝相似,但症状轻微或没有症状,更易慢性化。黄疸发生率低及ALT较乙肝为低,肝外表现也不多见。

(5)ALT峰值较甲型和乙型肝炎患者低,有三种类型:单相型、多峰型和双相型。单相型呈一过性升高,是急性自限制HCV感染,预后良好。多峰型是向慢性肝炎进展的表现。双相型是在病程初期ALT下降后又上升,病情加重,常伴黄疸。

(6)丙肝易与乙肝发生同时或重叠感染。这是由于乙、丙型肝炎有共同的传播途径,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故乙、丙型肝炎患者发生重叠感染者多,重叠感染者的预后较单纯的慢性乙或丙型肝炎为差。

什么是丙肝(HCV)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将继续增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新生儿肺炎死亡率高吗

新生儿的抵抗能力比较弱,尤其是对于贫血,佝偻病,体弱儿,营养不良或者是在身体上存在有先天性的畸形的婴儿来说,在患有肺炎以后病情会更重,恢复的也相对缓慢。

新生儿肺炎识别难度大。因为新生儿的胸廓发育相对不健全,呼吸肌软弱无力,因此无力咳嗽。而且,新生儿患肺炎时,不像大一些的孩子那样出现明显的咳嗽、发烧、气喘等症状,甚至体温下降,有时只表现出吸吮差、容易呛奶、哭声较轻或不哭,嘴里像螃蟹似的吐泡沫等,很多父母往往会误认为是感冒或其他问题。但抱患儿去医院时,却经常会被医生发现病情已发展得很危险了,所以死亡率较高。

新生儿患肺炎时,很多时候在肺部也听不到特有的湿罗音,除非拍X光片才能明确诊断,给诊断带来很大麻烦。

因此,只要是当新生儿出现有偶尔的咳嗽,或者是精神不是很好,经常呛奶,嘴里无意中吐泡沫,不哭闹等的疾病症状时,就及时带去医院进行检查就诊,是新生儿肺炎的,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有效的治疗,一般是不会对新生儿的生命造成太大影响的,治疗期间还应该加强饮食的调理。专家指出在新生儿患有肺炎的时候,他的胸部会有一定的凹陷,这个时候需要及时去专业的医院进行治疗。

丙肝的症状

(1)起病较甲型、戊型肝炎隐匿,HCVRNA阳性和/或丙氨酸转氨酶(ALT)持续增高者,是慢性化的特征。慢性化比例为50%-70%,其中10%-20%可发展为肝硬化,高于HBV感染。由丙型肝炎到肝细胞癌一般需20年以上。HCVRNA阳性和/或丙氨酸转氨酶(ALT)持续增高者,是慢性化的特征。慢性化比例为50%-70%,其中10%-20%可发展为肝硬化,高于HBV感染。(2)传染源是患者和无症状丙肝病毒携带者。(3)30-39岁为高发病年龄。静脉吸毒、多次输血、血液透析者丙肝发病率高。(4)丙肝临床表现与乙肝相似,但症状轻微或没有症状,更易慢性化。黄疸发生率低及ALT较乙肝为低,肝外表现也不多见。(5)ALT峰值较甲型和乙型肝炎患者低,有三种类型:单相型、多峰型和双相型。单相型呈一过性升高,是急性自限制HCV感染,预后良好。多峰型是向慢性肝炎进展的表现。双相型是在病程初期ALT下降后又上升,病情加重,常伴黄疸。(6)丙肝易与乙肝发生同时或重叠感染。这是由于乙、丙型肝炎有共同的传播途径,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故乙、丙型肝炎患者发生重叠感染者多,重叠感染者的预后较单纯的慢性乙或丙型肝炎为差。

临床肝炎疾病是怎么进行分类的

第1、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是甲型肝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甲肝病毒耐热、耐寒、耐酸的特性使任何人随时都可能感染上甲肝病毒,尤其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感染率约为80%。患甲肝时造成肝细胞损害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尿黄或腹痛等。

第2、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在我国流行是非常广泛的。患乙肝后的症状轻重不一。有的患者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和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只是通过体检和化验才被发现。典型的症状有易疲劳,乏力,进食量减少,恶心,厌油腻食物,腹胀气,两肋下疼痛不适等。部分患者病初有发热,皮肤巩膜(白眼球)黄染,尿色呈深浓茶水样。

第3、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是由于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而引起的,它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患了丙肝后,临床表现常很轻微,如有轻度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肝区不适,少数人有黄疸等,甚至有人没有什么不适症状,仅在体检时被发现;急性丙肝经治疗半年仍不能痊愈者则可进展为慢性阶段。

第4、丁型肝炎简称丁肝,它主要特殊之处在于它自身不能单独发生,往往与乙肝共同存在,医学上称为“双重感染”。丁肝和乙肝的这种特殊关系,主要是由丁肝病毒的特性所决定的。丁肝病毒是一种有缺陷的病毒。丁肝病毒自身不能产生病毒外膜,而需借助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才行,也就是说,丁肝病毒的外膜是乙肝病毒的外膜。因此,丁肝病毒不能单独感染肝细胞,必须有乙肝病毒存在才能够致病,或者说,丁肝病毒需要依赖乙肝病毒才能引起丁肝。

第5、戊型肝炎简称戊肝,是由戊肝病毒引起的,是以肝脏炎症坏死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肝脏肿大和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可出现黄疽。戊肝主要经口感染。绝大多数戊肝病人可在发病后6周之内恢复,很少转为慢性。孕妇感染戊肝病毒后,病情重,尤其在妊娠晚期感染的病人,约70%可发展为重型肝炎,死亡率高达10%~40%。

面色发暗不一定就是肝硬化

当然也不可疑神疑鬼的,看见面色发黑就说是肝病面容,因为其他生活因素也会导致面色发暗等现象,如睡眠不足,营养不良等。还有其他疾病导致的血氧含量降低造成的,比如说肺炎,高海拔地区,心力衰竭,气喘,肺心病,便秘,腹痛腹泻都可以引起,还有肾病也常引起面色发黑,以及过度疲倦了也会引起。还有人天生皮肤就黑,切不可指着黑人说是肝病面容,闹出笑话。

肝炎肝硬化指的什么意思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目前已发现引起肝炎的病毒越来越多,主要有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而肝炎后肝硬化主要指的是开始是肝炎的情况,后面转变为肝硬化的现象。具体情况如下:

1. 甲型肝炎 一般发病急,病程持续时间较短,多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流行传播。近几年来,有向大龄组推移的趋势。多在冬春季流行。病毒传播方式主要是从口腔消化道进入肝脏。因其病程短,恢复快,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肝炎,故也不会转变成肝硬化。

2. 乙型肝炎 由乙型肝炎病毒传播而引起。此种病毒可在病人体内长期存在,其中30%可发展成慢性肝炎,并可转变成肝硬化。大多数病人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到出现肝硬化的临床症状最短的5~10年,最长20~40年。它是转变成肝硬化发病率最高的一种肝炎。

3. 丙型肝炎 传播方式、传染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目前认为:输血后引起的肝炎中80%~90%属丙型肝炎。此型肝炎也可转变发展为肝硬化。

4. 丁型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有两种方式:

1)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混合感染)。在急性的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的人群中,约有5%的病历可发生慢性肝炎或转变成肝硬化。

2)重叠感染了丁型肝炎病毒。慢性进行性丁型肝炎,既为慢性丁型肝炎恶化或无症状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演变为进行性活动性肝炎。重叠感染发展为慢性肝炎者占80%~90.9%,大部分转变成肝硬化。

5. 戊型肝炎 潜伏期为2~9周,较乙型肝炎为短,较甲型肝炎为长。一成人发病为多。本型肝炎死亡率较高,特别是孕妇,可达10%~40%。戊型肝炎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肝炎或转变成肝硬化。

丙型肝炎常识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 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将继续增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致病根本原因,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如饮酒,劳累,长期服用有肝毒性的药物等,可促进病情的发展。丙肝的病理改变与乙肝极为相似,以肝细胞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慢性肝炎可出现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严重者可以形成假小叶即成为肝硬化。

导致肝癌的原因是什么

一、病毒性肝炎

在已知的肝炎病毒中,除甲型肝炎病毒外,均与肝癌有关,但研究较多、且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与肝癌关系密切。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持续感染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变,部分病人在此基础上发生肝癌。乙型肝炎病毒(HBV)为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病因,而丙型肝炎病毒(HCV)则为发达国家的主要病因。

慢性HBV感染发生肝癌的危险性增高200倍。

二、进食黄曲霉菌及其霉素污染的食物

研究发现有10多种霉菌毒素能诱发动物不同器官的肿瘤。黄曲霉菌是几种有毒霉菌的一种,它的毒素B1(黄曲霉素B1,AFB1)对肝脏有强烈的毒性。大量调查研究发现,黄曲霉菌污染分布图与肝癌高发区地理分布几乎一致。

含AFB1的食物被摄取后,经吸收到肝脏,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继而诱发肝癌。黄曲霉毒素有很强的致肝癌作用,黄曲霉毒素B1对大鼠致肝癌作用比二甲基亚硝胺强75倍。用我国肝癌高发区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粮食喂饲实验动物, 6个月后肝癌诱发率可达80%。黄曲霉毒素B1的摄入量与肝癌的死亡率呈正相关。此外,黄曲霉毒素B1与乙肝病毒还有协同致肝癌作用。

易发生霉变的食物有大米、麦子、大豆、花生、玉米、菜籽油等。

三、饮酒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长期大量饮酒与肝癌有关。饮酒对于肝癌的发生有显著而独立的作用,并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一般认为过量饮酒常通过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变等步骤,最终导致肝癌。在酒精性肝硬变中有10%~30%发生肝癌。

每天饮用超过80 g酒精且持续10年以上,患肝癌的危险比每天饮用小于80 g酒精高5倍。患有丙型肝炎的患者如果饮酒,患肝癌的危险是单独患丙型肝炎的2倍。

丙肝的临床症状

1)丙型肝炎起病较甲型、戊型肝炎隐匿,hcvrna阳性和/或丙氨酸转氨酶(alt)持续增高者,是慢性化的特征。慢性化比例为30%~70%,其中10%~20%可发展为肝硬化,高于乙肝感染。由丙型肝炎到肝细胞癌一般需20年以上。

2)30~39岁为丙型肝炎的高发病年龄。

3)alt峰值较甲型和乙型肝炎患者低,有三中类型:单相型、多峰型和双相型。单相型呈一过性升高,是急性自限制hcv感染,预后良好。多峰型是向慢性肝炎进展的表现。双相型是在并称初期alt下降后又上升,病情加重,常伴黄疸。

4)丙型肝炎潜伏期为2~16周。输ⅷ因子引起的丙型肝炎,潜伏期7~33天,平均19天。

5)丙型肝炎常见单项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且长期持续不降或反复波动。

6)短潜伏期丙型肝炎,病情较重,症状突出,常有黄疸,但较少发展为慢性化。长期潜伏期和轻型无黄疸型丙型肝炎易发展为慢性化。长潜伏期和轻型或无黄疸型丙型肝炎,易发展成慢性。

7)虽然一般丙型肝炎经过较轻,但亦可见急性丙型肝炎爆发型与亚急性经过,或慢性迟发性肝功能衰竭等严重表现,而丙型肝炎爆发时与乙型肝炎不同,hcv仍处于高度复制状态。

什么是丙肝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

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目前可分为6个不同的基因型及亚型,如1a、2b、3c等。基因1型呈全球性分布,占所有HCV感染的70%以上。丙型肝炎病毒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高温加热和甲醛熏蒸等均可灭活病毒。丙肝病毒在肝细胞中复制,损害肝细胞,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一些数据显示,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将继续增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丙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但它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不亚于乙型肝炎。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可预防丙肝,但只要及时发现、规范治疗,大多数丙肝患者可以临床治愈。

慢性丙肝传播途径

1、注射、针刺、器官移植、血液透析传播:国内报道80%以上静脉毒瘾者为抗HCV阳性。血液透析者及骨髓移植者亦是高危人群。

2、经血传播:HCV主要经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不仅因输全血可以引起,而且仅输新鲜血浆、凝血因子、血小板浓缩液、白蛋白等也有可能引起输血后丙型肝炎。受血次数越多,肝炎病毒感染率越高,如病人抵抗力弱,输血量大,而输入的血中肝炎病毒复制活跃,则受血者越容易患输血后急性重型肝炎或亚急重型肝炎,且预后差,死亡率很高。

3、性接触传播:研究发现丙型肝炎发病与性接触尤其与接触多个性伙伴明显相关。

4、母婴传播:此种途径远比少见,主要是家庭水平传播。

5、日常生活接触:经检验,丙型肝炎病人的精液、唾液及阴道分泌物HCVRNA阳性,提示性接触和日常生活接触可能传播HCV,但几率较低。

长期服用避孕药或导致肝癌

专家表示目前一半肝癌患者为40岁至50岁的中年男性,而肝癌患者中乙型肝炎相关者约占70%—80%,丙型与丁型肝炎相关者约为15%—20%,另有5%的肝癌患者可能与酗酒、寄生虫感染、长期服用避孕药有关。

全世界50%以上的新发和死亡肝癌患者发生在中国,每年中国大约有30万人因罹患肝癌死亡。在最终演变成肝癌的各种疾病里,乙型肝炎所占比例很大。专家表示目前一半肝癌患者为40岁至50岁的中年男性,而肝癌患者中乙型肝炎相关者约占70%—80%,丙型与丁型肝炎相关者约为15%—20%,另有5%的肝癌患者可能与酗酒、寄生虫感染、长期服用避孕药有关。

霉变腌制食物含严重致癌物

据统计,我国有1.2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约占全世界人口的30%,其中300万人会转为慢性肝炎,约30万人转为肝硬化,部分患者最终转变为肝癌。近年来,中国肝癌患者年龄不断前移,高发年龄段已从45岁-55岁提前到35岁-55岁,高发年龄提前了十岁。根据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肝癌已超过胃癌位居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之首,死亡率居恶性肿瘤中第2位。

肝癌是究竟怎么形成的?专家介绍说,肝癌转化过程大致如下:乙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而经调查发现,长期或大量食用霉变、腌制、煎炸、熏烤食物者患肝癌的几率较大,因为霉变食物的霉菌中会产生一种有毒代谢产物——黄曲霉素,它是现今发现的最强生物致癌物;而腌制食品中含有的亚硝胺,煎炸、熏烤食物中含有的3,4-苯并芘,都可诱发癌症。

此外,中年男性正处于事业顶峰,普遍存在长期疲劳紧张和不良生活习惯,这也成为诱发肝癌的重要因素。长期劳累、熬夜、酗酒都会导致慢性肝损伤,极易诱发肝癌。

相关推荐

戊型肝炎为何难预防

日前,历经14年探索我国自主研发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成为世界上首个获批上市的戊型肝炎疫苗。据悉,该疫苗适宜于16岁以上人群预防戊肝,尤其推荐中老年人、孕妇、餐饮服务工作人员、畜牧业从业人员等易感人群使用。 戊型肝炎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发现的一种新传染病,由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引起。重组戊型肝炎疫苗的研制成功,我国疫苗领域原始创新的一个里程碑,也使戊型肝炎的预防有了更有效的手段。 青年人戊肝发病率最高 戊型肝炎的传播方式与甲型肝炎一样,主要“病从口入”。戊型肝炎病人

乙肝携带者需警惕肝癌找上门

从肝炎、肝硬化到肝癌(预防肝癌)的三步曲,影响着每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敏感神经。傅彪、陈毅飞......这些明星肝癌(预防肝癌)病例的媒体披露,使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两个字:残酷! 但,实实在在的预防行动却每一个携带者都可以采取的,只其中的大部分人还存有一举转阴的幻想。。。多少年过去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肝、养肝、预防肝癌,才能真正受益!所幸的,专家们已经高度重视了肝癌的预防,北京一些大医院已经建立了专门的预防肝癌门诊。 据肝病专家介绍,目前我国约有1.2亿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丙型肝炎流行

丙肝的症状有哪些

1,急性丙型肝炎:成人急性丙型肝炎病情相对较轻,多数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LT 升高为主,少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为轻度或中度升高。可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全身无力,尿黄眼黄等表现。单纯丙肝病毒感染极少引起肝功能衰竭。在自然状态下,其中仅有15%的患者能够自发清除HCV达到痊愈,在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干预的情况下,85%的患者则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儿童急性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50%可自发性清除HCV。 2,慢性丙型肝炎:症状较轻,表现为肝炎常见症状,如容易疲劳,食欲欠佳,腹胀等。也可以无任何自觉症状。化验AL

丙型肝炎真的可发展为肝硬化吗

丙型肝炎同样可发展为肝硬化,丙型肝炎由于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而引起的,感染途径主要有几个方面:①输血和血制品;②皮下注射;③性传播;④产期传播;⑤家庭密切接触性传播;⑥还有部分传播途径不明的丙型肝炎。 患丙型肝炎后临床表现常很轻微,如有轻度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肝区不适,少数人有黄疸等,甚或有人没有什么不适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ALT轻度升高。急性丙型肝炎经治疗半年仍不能痊愈则可进展为慢性阶段,因目前还没有治疗丙型肝炎的特效药,所以急性丙肝中约有60%-70%的病人将发展为慢性肝炎。从被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到发

丙肝症状

丙型肝炎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和丙肝肝硬化,症状不尽相同。 1、急性丙型肝炎 成人急性丙型肝炎病情相对较轻,多数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LT升高为主,少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为轻度或中度升高。可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全身无力,尿黄眼黄等表现。单纯丙肝病毒感染极少引起肝功能衰竭。在自然状态下,其中仅有15%的患者能够自发清除HCV达到痊愈,在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干预的情况下,85%的患者则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儿童急性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50%可自发性清除HCV。 2、慢性丙型肝炎 症状较轻,表现

乙肝丙肝危害大 积极预防免后患

肝炎,顾名思义,就对肝脏炎症的统称。通常指由如病毒、细菌、药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多种致病因素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到损害,引起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通常,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肝炎,多数指的由甲型、乙型、丙型等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世界卫生组织在今年的官方呼吁中特别强调了要重视乙型和丙型肝炎。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这两种肝炎每年造成将近140万人死亡,占肝癌死亡总人数的大约80%。相较而言,甲型和戊型肝炎的危害则相对较小,其造成的死亡占肝炎相关死亡总数的1%以下。

丙肝的潜伏期有多长时间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 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将继续增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人们对于丙肝的认识还不很清楚,丙肝潜伏期

肝炎康复保健

疾病预后 肝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预后不同。甲型肝炎以急性肝炎为主,无慢性化,预后好。重型肝炎的发生率约占全部甲肝病例的0.2%-0.4%,病死率高。患过甲肝或隐性感染者,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多数戊型肝炎的预后良好。多在1~4周恢复,没有发现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例。小部分伴随着胆汁淤积的患者病程可能会长一些。成年感染的急性乙型肝炎多能完全康复,少数会转成慢性肝炎,而在婴幼儿时期感染的乙型肝炎常常转成慢性,并经历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期及再活跃期等过程,有些患者还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急性丙型肝炎易转

丙肝预后

1、急性肝炎 多数患者在3个月内临床康复。急性丙型肝炎50%—80%转为慢性或病毒携带。 2、慢性肝炎 轻度慢性肝炎患者一般预后良好;重度慢性肝炎预后较差,约80%五年内发展成肝硬化,少部分可转为HCC,病死率高达45%。中度慢性肝炎预后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慢性丙型肝炎预后较乙型肝炎好。 3、重型肝炎 预后不良,病死率50%—70%。年龄较小、治疗及时、无并发症病死率较低。急性重要型肝炎存活者,远期预后较好多不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亚急性重型肝炎存活者多数转为慢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最

丙型肝炎传播途径什么

一、丙型肝炎主要经血液传播 1、 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我国自1993年对献血员筛查抗-丙型肝炎后,该途径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抗-丙型肝炎存在窗口期、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丙型肝炎,因此,无法完全筛出丙型肝炎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丙型肝炎。 2、 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目前最主要的丙型肝炎传播途径,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丙型肝炎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