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降糖药是否能取代胰岛素

降糖药是否能取代胰岛素

口服降糖药要降低血糖,最终需要依赖胰岛素的存在,无论是协助胰岛素作用,还是促进胰岛素分泌,都不能没有胰岛素的参与。因此,仅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前提是:患者的胰岛细胞必须有较好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口服降糖药主要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胰岛素的分泌仅为正常人的一半,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年以3%—4%的速度下降。所以口服降糖药在开始治疗5—10年疗效较好,但随着病程的延长,逐渐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甚至需要以胰岛素为主来控制血糖。

是否使用胰岛素要根据病情决定。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很多情况下只需短期使用,如妊娠分娩、外科手术前后、出现急性糖尿病并发症和各种感染等。此外,人们新近发现,在2型糖尿病的早期,使用一段时间的胰岛素,能使已经受损的胰岛细胞得到休息,功能得以恢复。

如果由于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口服降糖药不能有效控制血糖,则可能需要长期加用或单独使用胰岛素。有部分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胰岛素治疗后,可以停用,恢复口服降糖药治疗。

空腹血糖高是什么原因呢

清晨时空腹血糖升高,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仅于清晨一段时间内血糖很高,称为“黎明现象”。黎明现象主要由皮质醇、生长激素等拮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分泌增多引起。第二,夜间出现低血糖后,反跳性地引起清晨血糖升高,称为“苏木杰反应”。有“黎明现象”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在白天口服降糖药物的基础上,睡前加用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可收到良好疗效,使清晨空腹血糖高的现象得到控制。但要注意的是,注射前需要加食睡前小吃,如半杯牛奶和两片饼干等,以避免注射胰岛素后的低血糖发生。一旦清晨空腹血糖得到满意控制,白天餐后血糖也易于控制。而对于有“苏木杰反应”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应减少作用于晚餐前的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剂量,增加睡前小吃。睡前小吃是晚餐的分餐,可以防止前半夜的低血糖。

降糖药物的使用剂量不足,这是临床上最常见到的一种情况,其特点是晚餐后或晚睡后血糖持续高于正常水平,次日清晨的空腹血糖显著升高。

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晚餐前或临睡前所使用的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等)剂量不足,不能有效地把餐后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解决的方法是合理加大降糖药物的用量,重新调整治疗方案,一般情况下,都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空腹血糖高是什么原因的问题,上面介绍的已经很清楚了。在平常的时候就要积极的避开这些情况,避免引发血糖高的情况发生。另外在平常的时候,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这样才能让身体保持比较健康的状态。可以适当的运动来调节血糖。

口服降糖药失效的原因及其对策

其实,诸如此类的情况临床上并不少见,这也是困扰众多“糖友”的一个共性问题。在排除了药品过期、质量问题、用法不当等原因之后,是否还存在其它原因?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糖友”应该如何正确应对?

根据药物失效发生的早晚,口服降糖药失效分为“原发性失效”和“继发性失效”。有的人在糖尿病确诊之初,口服足量胰岛素促泌剂即不起作用,血糖始终居高不下,谓之“原发性失效”,这种情况多见于发现时病情已处于晚期、胰岛功能严重衰竭的“糖友”,原发性失效的发生率为5%。“继发性失效”是指在用药初期血糖可得到满意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药效越来越差,将药物加至最大剂量血糖仍得不到理想控制(空腹血糖>10.0mmol/L)。继发性失效的发生率每年为5%~15%,应用胰岛素促泌剂治疗5年,将有大约30%~40%的病人发生继发性失效。

口服降糖药失效主要见于胰岛素促泌剂,包括磺脲类药物(如优降糖、消渴丸等)和格列奈类药物(如诺和龙、唐力等)。因为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其起效的前提是体内存在一定数量的胰岛B细胞。研究表明,2型“糖友”在诊断之初,胰岛功能就已降至正常人的50%,此后,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胰岛功能将以大约每年5%的速度衰减,直至完全衰竭。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2型“糖友”服用胰岛素促泌剂开始阶段效果好,以后越来越差,最终完全失效。因为在病程早期,患者仍保留一定的胰岛功能,而到晚期,一些患者胰岛功能基本已完全衰竭。换句话说: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逐渐衰竭是导致胰岛素促泌剂失效的主要原因。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是由于胰岛功能完全衰竭所致,逆转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有些病人之所以服用磺脲类药物血糖控制不好,原因在于饮食控制不严、运动过少、腹泻导致药物吸收不良、药物用法不当、存在应激因素(如感染、创伤、急性期心脑卒中等)或同时应用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的药物(如激素、利尿药、避孕药等),等等。这些情况均不属于真正的口服降糖药失效,因为在消除这些干扰因素之后,药效可以重新恢复,故又称之为“口服降糖药假性失效”。

一旦发现磺脲类药物失效,应及早加用胰岛素联合治疗,这对于迅速控制血糖,减轻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保护残存的胰岛功能很有意义。不仅如此,两者联用还可节省外源性胰岛素用量,避免高胰岛素血症的危害。临床上有些继发性失效的病人,配合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后,胰岛B细胞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可以重新恢复对口服降糖药的敏感性。当然,如果病人胰岛严重受损,丧失分泌功能,则应完全换用胰岛素治疗。

有些患者心理上有强烈的“胰岛素抵抗”,明明已经出现口服降糖药失效,但对使用胰岛素却一再拖延甚至拒不使用,致使血糖长期居高不下。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不仅会加速胰岛功能的衰竭速度,而且会导致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这种做法实在要不得。

胰岛功能衰竭是造成口服降糖药物失效的主要原因,而长期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又是导致胰岛功能衰竭的罪魁祸首。因此,延缓或避免口服降糖药物失效,最好的办法就是早诊断、早治疗,将血糖长期控制在理想水平,以延缓胰岛功能衰竭。此外,严格控制饮食,加强体育运动,避免肥胖,减轻胰岛素抵抗,也是必不可少的防治措施。

发生口服降糖药失效以后,很多“糖友”会产生悲观情绪,反过来又促使血糖升高,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口服降糖药失效并不意味着无药可医、只能坐以待毙,通过联合或改用胰岛素治疗,同样能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但是,有些“糖友”明知口服降糖药失效,却拒不使用胰岛素,而是盲目加大用药剂量或滥用偏方、秘方,导致血糖长期居高不下,引起各种并发症,实不足取。

“糖友”用药期间一定要定期监测血糖,以便在发生药物失效时及时发现,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那种认为只要吃上降糖药就可以高枕无忧的想法是要不得的。

如何处理血糖高的症状

1、降糖药物的使用剂量不足

这是临床上最常见到的一种情况,其特点是晚餐后或晚睡后血糖持续高于正常水平,次日清晨的空腹血糖显着升高。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晚餐前或临睡前所使用的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等)剂量不足,不能有效地把餐后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应对措施:解决的方法是合理加大降糖药物的用量,重新调整治疗方案,一般情况下,都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2、反跳性清晨空腹高血糖

其特点是患者夜间出现过低的血糖,在低血糖的刺激下,体内的胰升糖素、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等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的激素分泌增多,而患者体内不能相应地增加胰岛素分泌量对抗这些升糖激素的作用,从而使血糖逐渐升高而致清晨空腹高血糖。

这种情况大多数都是发生在患者睡着了之后,严重的时候,会让患者感到饥饿,还会有大汗、心慌的症状,如果是轻微的话,就没有什么感觉。此时如果立即测量血糖,数值往往会低于2、8mmoI/L。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降糖药物用量过大。

吃什么药不能喝酒啊 降糖药

服用降糖药是切忌饮酒的,因为乙醇能刺激胰腺β细胞,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会发生严重低血糖症,容易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手发抖等反应,甚至发生低血糖昏迷,危及生命。

糖尿病人何时该用胰岛素

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在较大剂量,多种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仍>7%,就应该开始使用基础胰岛素了。

但在我国,降糖药疗效不佳后开始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的病人,糖化血红蛋白往往已经达到10%,高出指南建议的7%很多了。

研究发现,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之前降糖药的服用种类越多,或者剂量越大,用胰岛素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难度就更大,血糖就很难控制。

这就提示,当降糖药治疗疗效不佳时,胰岛素治疗的时机是:糖化血红蛋白最好不要超过8%,同时,口服降糖药的种类最好不超过2种,当已经服用3种口服降糖药,仍旧疗效欠佳时,再开始胰岛素治疗,最终的效果不如在2种降糖药疗效不佳时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效果。

另一个问题是,开始胰岛素治疗后,胰岛素的剂量调整要及时,现在发现,从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后的6个月内,胰岛素剂量的增加平均只有1~2个单位,这也是中国的糖尿病人胰岛素治疗后,病情仍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晨心慌是怎么回事呢

降糖药物的使用剂量不足

这是临床上最常见到的一种情况,其特点是晚餐后或晚睡后血糖持续高于正常水平,次日清晨的空腹血糖显著升高。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晚餐前或临睡前所使用的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等)剂量不足,不能有效地把餐后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解决的方法是合理加大降糖药物的用量,重新调整治疗方案,一般情况下,都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糖尿病的黎明现象

有少数患者上半夜的血糖控制得很理想,但在下半夜2:00~3:00开始,血糖逐渐升高,导致清晨时空腹高血糖,这种现象被称为糖尿病的黎明现象。研究表明,发生这种情况的患者体内在下半夜能分泌出较多的生长激素、皮质激素等,导致体内的胰岛素作用下降,从而引起血糖升高。这种清晨空腹高血糖现象处理起来比较麻烦,临床上常在患者晚睡前,用中效胰岛素进行皮下注射来控制黎明现象。中效胰岛素的作用高峰期为注射后6~12小时,晚睡前使用,其高峰期正好作用在黎明现象发生的时段,能有效地纠正清晨高血糖现象。必要时还可以使用胰岛素泵来防治黎明现象,其效果更佳。

当一起床就感觉到自己心慌、出虚汗,就要引起重视了,可以测测血糖,如果血糖值不正常,就要及时的看医生。如果本来血糖就不正常,一直都在服用降糖药来控制,这时候也需要找医生来调药,可能自己目前的服药量不合适,或者已经对这样药物出现了耐药性。

降糖药药效变差别发愁

药效变差事出有因

目前的口服降糖药,尤其是磺脲类降糖药,常会出现长期用药后效果变差的情况。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有关研究发现,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长期偏高而对机体造成影响,以及磺脲类降糖药的长期刺激,会导致胰岛的敏感性降低(即“胰岛素抵抗”),从而会使胰岛素的分泌逐渐下降。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素的分泌功能会呈现进行性衰退的趋势。因此,对于直接依赖胰岛β细胞功能起作用的磺脲类降糖药,促使胰岛素分泌的反应便会越来越差,这就造成了口服降糖药效果越来越差的常见现象。

此外,还有一类患者属于“继发性无效”,即患者服用磺脲类降糖药初期(数月至数年),血糖能够得到满意控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便越来越差,即使加至最大剂量,血糖仍然得不到理想控制。引起继发性无效的主要原因是:患者饮食控制不严,运动太少,经常腹泻导致药物吸收不良,药物使用方法不当,存在应激因素(如感染等),或同时使用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的药物(如激素、利尿剂、避孕药),等等。这类情况不属于真正的磺脲类降糖药无效,消除这些干扰因素之后,效果便可以变得明显。

治疗效果越来越差怎么办?

一旦发现磺脲类降糖药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应及早加用胰岛素进行联合治疗,这对补充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迅速控制血糖,减轻高血糖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保护残留的胰岛功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如果能将两者联合应用,还可节省外源性胰岛素的使用剂量,避免高胰岛素血症的危害,同时还能减轻外源性胰岛素对自身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反馈性抑制。

一些“继发性无效”的糖尿病患者,配合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后,胰岛β细胞功能可获得明显改善,并能恢复对口服降糖药的敏感性。当然,如果患者的胰岛已经严重受损,甚至几乎没有分泌的功能,则应完全换用胰岛素治疗。也有少数使用磺脲类降糖药,发生继发性无效者,联合使用双胍类、胰岛素增敏剂、a-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后,药效又能重新发挥,这可能与这类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关。

药物服用时间需选对

除了药物本身的问题,药效不好还和服药习惯有关。不同的降糖药服药时间也是不一样的,下面简单盘点下

磺脲类:常用的药物有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美脲、格列苯脲和格列喹酮等。此类药物一般在餐前半小时服用,餐前过早服用可致低血糖发生,进餐时或餐后服用则对餐后血糖控制不理想,即使是餐前半小时服用仍要注意低血糖的发生。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目前常用的药物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此类药物的服用时间是餐前即刻服用,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尤其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但如不进餐则不服药。

双胍类: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此类药物服用时间可餐前、餐中或餐后,因该药有时有胃肠道反应,一般多在餐后服用。

α-糖苷酶抑制剂:常用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一般在餐时第一口饭时嚼服,控制餐后血糖。如餐后服用此类药物,往往降糖效果不佳。

胰岛素增敏剂:常用药物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此类药物的服用时间一般在每天同一时间即可,与是否进餐无关。

口服降血糖药物为什么会逐渐失效

一、口服降血糖药物为什么会逐渐失效

口服降糖药失效是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主要见于胰岛素促泌剂,包括磺脲类药物(如优降糖、消渴丸等)和格列奈类药物(如诺和龙、唐力等)。因为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ß细胞分泌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药物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体内存在一定数量的胰岛ß细胞。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人在诊断之初,胰岛功能就已降至正常人的50%,此后,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胰岛功能将以大约每年5%的速度衰减,直至完全衰竭。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2型糖尿病人服用胰岛素促泌剂开始阶段效果好,以后越来越差,最终完全失效。因为在病程早期,患者仍保留一定的胰岛功能,而到了病程晚期,患者胰岛功能已完全衰竭。换句话说:胰岛ß—细胞分泌功能逐渐衰竭是导致胰岛素促泌剂失效的主要原因。

二、口服降糖药失效分哪两种情况?

口服降糖药失效是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根据药物失效发生的早晚,分为“原发性失效”和“继发性失效”。有的人在糖尿病确诊之初,口服胰岛素促泌剂就不起作用,血糖始终居高不下,谓之“原发性失效”, 这种情况多见于发现时病情已处于晚期、胰岛功能严重衰竭的糖尿病人。“继发性失效”是指在服药的头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内,血糖可得到满意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药效越来越差,将药物加至最大剂量血糖仍得不到理想控制(空腹血糖>10mmol/L),继发性失效的发生率每年为5%~15%,应用胰岛素促泌剂治疗5年,将有大约30%~40%的病人发生继发性失效。

三、口服降糖药失效能否逆转?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是由于胰岛功能完全衰竭所致,逆转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有些病人之所以服用胰岛素促泌剂血糖控制不好,原因在于饮食控制不严、运动过少、腹泻导致药物吸收不良、药物用法不当、存在应激因素(如感染、创伤、急性期心脑卒中等)或同时应用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尿药、避孕药等)等等。这些情况均不属于真正的口服降糖药失效,因为在消除这些干扰因素之后,药效可以重新恢复,故又称之为“口服降糖药假性失效”。

四、口服降糖药失效后该咋办?

一旦发现胰岛素促泌剂失效,应及早加用胰岛素联合治疗,这对于迅速控制血糖,减轻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保护残存的胰岛功能很有意义。不仅如此,两者联用还可节省外源性胰岛素用量,避免高胰岛素血症的危害。临床上有些继发性失效的病人,配合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后,胰岛ß—细胞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可以重新恢复对口服降糖药的敏感性。当然,如果病人胰岛功能完全衰竭,丧失分泌功能,则应完全换用胰岛素替代治疗。

有些患者心理上有强烈的“胰岛素抵抗”,明明已经出现口服降糖药失效,但对使用胰岛素却一再拖延甚至拒不使用,致使血糖长期居高不下。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不仅会加速胰岛功能的衰竭速度,而且会导致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这种做法实在要不得。

五、如何防止和延缓口服降糖药物失效?

胰岛功能衰竭是导致口服降糖药物失效的主要原因,而长期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又是导致胰岛功能衰竭的罪魁祸首,因此,延缓或避免口服降糖药物失效,最好的办法就是早诊断、早治疗,将血糖控制控制达标,以延缓胰岛功能衰竭。此外,严格控制饮食,加强体育运动,避免肥胖,减轻胰岛素抵抗,也是必不可少的防治措施。

新近研究证实,新型降糖药物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百泌达)可以促进胰岛β细胞增生和分化,有效保护及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应用,可以起到延缓胰岛功能衰减,预防口服降糖药失效的作用。

六、如何正确看待口服降糖药失效?

发生口服降糖药失效以后,病人往往情绪悲观、低落,情绪波动反过来又促使血糖升高,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口服降糖药失效并不意味着无药可医、无计可施,通过联合或改用胰岛素治疗,同样能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但是,有些糖尿病人明知口服降糖药失效,却拒不使用胰岛素,而是盲目加大用药剂量或滥用偏方、秘方,导致血糖长期居高不下,引起各种并发症,最终落得个人财两空的结局,实不足取。

糖尿病患者用药避免误区

1、看见别人吃什么药自己就吃什么药

糖尿病与其它普通疾病不一样的,是需要根据糖尿病类型、患者体型、高血糖类型、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患者的年龄等来选药。如,根据糖尿病类型选药,1型糖尿病可以用胰岛素、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2型糖尿病可用二甲双胍、胰岛素促泌剂、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等;妊娠糖尿病应用胰岛素;而其他类型的糖尿病要先治疗原发病再加上口服降糖药或用胰岛素。

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在吃药时还要看自身的体型,如果是肥胖型患者,可用二甲双胍;瘦型患者可用磺脲类降糖药。

还有,我们知道每个患者的血糖高出现的时间不一样,如果餐前不高、餐后高,可用糖苷酶抑制剂加其他口服降糖药;如果餐前高、餐后更高,则要用磺脲类、非磺脲类、二甲双胍、 a-糖苷酶抑制剂。

另外,还要根据糖尿病患者的年龄进行选药。儿童糖尿病患者多为1型,可用胰岛素、二甲双胍;老年人由于自我管理能力等下降,常出现重复用药、遗漏用药和低血糖等问题,可用一日一次的缓控释制剂。

为了防低血糖,老人还要慎用作用太强的降糖药。

2、迷信进口药、贵药、新药

市场上层出不穷的糖降新药,总是会受到很多糖友的追捧,觉得新出的药物就会对症,就是好药。其实,评价药物的好坏,要看其有效性(疗效如何)、安全性(副作用的大小)、经济性(价格是否合理)、适用性(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方便),而不能以是否为新药、进口药、贵药为标准,更不能盲目排斥国产药、便宜药、老药。

3、担心二甲双胍伤胃不敢吃

吃过二甲双胍的糖友都知道服用这个药初期对胃肠道有一定的刺激,但如果餐中或餐后服用,会大大减轻不良反应,用一段时间可慢慢耐受。二甲双胍不经肝脏代谢,所以没有肝毒性,也不损伤肾脏。二甲双胍是临床首选的降糖药物,原因之一就是其安全性好。二甲双胍除了具有降糖作用之外,还可以持续控制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控制心血管风险。

4、不按时服降糖药

降糖药的服药时间很有讲究,如磺脲类和非磺脲类药物要在餐前30分钟服,双胍药要在餐中或餐后服,糖苷酶抑制剂要在吃第一口钣时服,格列酮类在餐前、餐后均可服用。

5、忘记吃药后补服

忘记吃药是常有的事,虽说当时觉得没什么大事,但是漏服药可引起血糖波动,或让血糖居高不下,所以,漏服药该如何补、什么时间补,都很有讲究。如果漏服的是磺脲类药物,且已接近下一顿饭,就不用补了;如果是双胍类药,想起来就要及时补;如果是糖苷酶抑制剂,饭中、饭后可以补上,饭后过很长时间就不用补了;如果是一天一次的药,中午想起来可以补,晚上才想起来就不用补了,要出门或运动前不用补。为了防止漏服药物,老年人可以备一个特制的药盒,或者设计一个服药日历。

6、服用降糖药物时只遵医嘱不看说明书

现在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在就医时频繁问医生如何用药,吃几片,什么时间吃,其实药品说明书都有着很详细的信息,如不良反应、禁忌证的介绍,有与其他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药物如何保存等内容,这些信息在吃药前都应该了解。

糖尿病人有时不需吃药

你要做妈妈或你正在为你的宝宝哺乳时,是不能口服降糖药的。女人怀孕时,身体处于特殊时期,如果口服降糖药,并不能平稳的控制血糖,这会导致血糖波动大,危害胎儿的正常发育。哺乳期的妈妈也不适合口服降糖药,药物能通过乳汁排泄,会导致孩子低血糖,这是很危险的。所以如果你要做妈妈了,或者你已经是一个可爱宝宝的妈妈了,那么,你就要暂时停止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的注射。

糖尿病人最怕的就是糖尿病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会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损害,甚至危害生命。那么,在糖尿病并发症时期,比如,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这时候患者口服降糖药,往往降糖的效果不明显,那么就需要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了,也可以口服药和注射胰岛素双管齐下,尽快的控制血糖,治疗并发症。

还有一些糖尿病人群,平常就不适宜服用降糖药,比如;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人,单靠服药是控制不了血糖的,必须要胰岛素的注射降糖,当然也可以口服药物双管齐下。还有就是肝、肾、心功能不好的人,口服降糖药会使药物对脏器造成损害,长期服用减少糖尿病人器官寿命。

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便宜,但在特殊时期,特殊情况,或口服药物效果不明显,身体不能承受口服的药物,就需要胰岛素注射。

药物治疗糖尿病

药物种类

口服降糖药分为如下几种:( 1) 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 如磺脲类药物, 有格列本脲( 优降糖) 、格列吡嗪( 美吡达, 优哒灵、瑞易宁) ; 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或称苯甲酸类促胰岛素分泌药物( 格列奈类) , 如瑞格列奈( 诺和龙、孚来迪) 、那格列奈( 唐力) 。( 2)非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 如双胍类( 二甲双胍、格华止、迪化糖锭、美迪康等) ;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拜唐苹、卡博平、倍欣) 。( 3) 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 包括吡格列酮( 艾汀) , 罗格列酮( 文迪雅) 。

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 只有在胰腺还有分泌胰岛素功能的情况下才可选用。因此, 1 型糖尿病患者不选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选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还要了解患者有无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 如果有, 则不可选用。肝、肾功能不良者忌用。

服药时间

某糖尿病患者, 一直口服降糖药, 药是大医院专家开的, 服药量也无错误, 但血糖始终控制不好, 有时还出现低血糖, 这是为什么呢? 经笔者详细询问, 得知患者服降糖药均生产批号: 2004101313 唐胰安苦荞降糖茶在餐后 1 小时左右, 这时血糖已很高, 再降血糖效果就比较差, 还有可能出现下一餐前的低血糖。

绝大多数降糖药应在餐前20~30 分钟服用, 其目的是在体内营造一个药物环境, 进餐后药物就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药尽其用,使血糖不升高。如餐后服药, 由于药物吸收需要一定时间, 往往是餐后血糖先升高, 药物吸收后再去降已升高的血糖。相比较, 前者降糖效果要好于后者。举个简单的例子, 就可能更好地理解了。我们把降糖药视为“ 突击队”, 血糖为“ 敌人”。突击队预先埋伏好, 当敌人来时, 进行包围, 敌人被全部歼灭。如果先放走了敌人, 突击队在后面追杀, 消灭敌人的效果肯定不如包围方式好。当然也有些药在餐后即时服用, 是因该药胃肠反应较大, 如二甲双胍等。另外有些药物要求进餐开始同时服用, 是因该药物吸收快, 用餐结束后葡萄糖被吸收到血液中时正是药物发挥降糖作用的时间, 如那格列奈( 唐力) 等。

对症用药

众所周知, 血糖高应服用降糖药, 但是否对症往往被忽视, 从而造成治疗过错。例如优降糖, 属磺脲类药, 可刺激胰腺分泌更多胰岛素, 从而降低血糖含量。如果你伴有高胰岛素血症, 服用优降糖则是错误的。服用磺脲类药可刺激胰腺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 本来体内胰岛素就多, 如继续分泌的话, 将会使胰岛素更多, 而且会加重胰腺负荷,长此以往可导致胰腺功能衰竭。如果胰岛细胞已丧失分泌胰岛素功能, 此时再选用磺脲类药是毫无作用的。因此, 建议在决定选用磺脲类药时, 应监测空腹胰岛素水平。在确定有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时应选用胰岛素增敏剂, 如罗格列酮( 文迪雅) 等。

胰岛素治疗

选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疗效好, 副作用小。有些患者误以为用胰岛素治疗会上瘾, 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 用胰岛素治疗不会上瘾。胰岛素治疗可长可短, 根据病情,可随时选用胰岛素或改用口服降糖药。对无明显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的初期轻型糖尿病患者,可采取早期胰岛素治疗。据报道,初期轻型糖尿病患者采用 4 周的胰岛素治疗, 使胰岛 β 细胞功能得到恢复然后仅采用饮食、运动治疗, 可在 2~3 年内不用服降糖药。

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可使每单药的选用剂量减少, 副作用也减小。有的单药间有互补性, 能更好地适应患者多变的病情。常用的联合疗法, 如磺脲类+ 双胍类或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 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 双胍类或糖苷酶抑制剂等。联合用药的一般原则是: 两种降糖作用机制不同的药联合选用,不提倡三类降糖药联合选用。

什么是糖尿病降血糖的阶梯疗法

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其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临床上根据糖尿病的病程长短、血糖水平、胰岛素功能状况、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将糖尿病患者划分为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和糖尿病晚期。不同阶段糖尿病的治疗方法由于患者病情不同而不同,称为糖尿病阶梯疗法。

糖尿病前期是指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具有糖尿病病史者、肥胖者、糖耐量减低者等。这时患者应采取非药物治疗,以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作为主要的干预措施,主要目的是预防和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期患者出现了明显的血糖升高,这时除了需要进行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还需要应用合适的降糖药物治疗。在2型糖尿病发病的早期,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较少,甚至还偏高,其发病原因主要是胰岛素抵抗。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胰岛分泌功能逐渐下降,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缺乏并存。

到了糖尿病晚期阶段,患者胰岛功能近乎衰竭,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缺乏导致血糖升高。这时单纯应用口服降糖药常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需要开始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人何时该用胰岛素

糖尿病人,很抵触打胰岛素,他们觉得这是治疗无效,病情加重的标志,这个误会贻误了糖尿病的最好治疗时机。一般来说,如果已经同时服用了2种降糖药后,血糖还是控制不住的话,就到了用胰岛素的时候了,再往后拖延,胰岛素的降糖效果也会受影响。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在较大剂量,多种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仍>7%,就应该开始使用基础胰岛素了。降糖药疗效不佳后开始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的病人,糖化血红蛋白往往已经达到10%,高出指南建议的7%很多了。研究发现,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之前降糖药的服用种类越多,或者剂量越大,用胰岛素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难度就更大,血糖就很难控制。这就提示,当降糖药治疗疗效不佳时,胰岛素治疗的时机是:糖化血红蛋白最好不要超过8%,同时,口服降糖药的种类最好不超过2种,当已经服用3种口服降糖药,仍旧疗效欠佳时,再开始胰岛素治疗,最终的效果不如在2种降糖药疗效不佳时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效果。另一个问题是,开始胰岛素治疗后,胰岛素的剂量调整要及时,现在发现,从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后的6个月内,胰岛素剂量的增加平均只有1~2个单位,这也是中国的糖尿病人胰岛素治疗后,病情仍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药物治疗糖尿病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重头戏, 但药物治疗一定要掌握要点。

药物种类

口服降糖药分为如下几种:( 1) 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 如磺脲类药物, 有格列本脲( 优降糖) 、格列吡嗪( 美吡达, 优哒灵、瑞易宁) ; 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或称苯甲酸类促胰岛素分泌药物( 格列奈类) , 如瑞格列奈( 诺和龙、孚来迪) 、那格列奈( 唐力) 。( 2)非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 如双胍类( 二甲双胍、格华止、迪化糖锭、美迪康等) ;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拜唐苹、卡博平、倍欣) 。( 3) 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 包括吡格列酮( 艾汀) , 罗格列酮( 文迪雅) 。

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 只有在胰腺还有分泌胰岛素功能的情况下才可选用。因此, 1 型糖尿病患者不选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选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还要了解患者有无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 如果有, 则不可选用。肝、肾功能不良者忌用。

服药时间

某糖尿病患者, 一直口服降糖药, 药是大医院专家开的, 服药量也无错误, 但血糖始终控制不好, 有时还出现低血糖, 这是为什么呢? 经笔者详细询问, 得知患者服降糖药均生产批号: 2004101313 唐胰安苦荞降糖茶在餐后 1 小时左右, 这时血糖已很高, 再降血糖效果就比较差, 还有可能出现下一餐前的低血糖。

绝大多数降糖药应在餐前20~30 分钟服用, 其目的是在体内营造一个药物环境, 进餐后药物就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药尽其用,使血糖不升高。如餐后服药, 由于药物吸收需要一定时间, 往往是餐后血糖先升高, 药物吸收后再去降已升高的血糖。相比较, 前者降糖效果要好于后者。举个简单的例子, 就可能更好地理解了。我们把降糖药视为“ 突击队”, 血糖为“ 敌人”。突击队预先埋伏好, 当敌人来时, 进行包围, 敌人被全部歼灭。如果先放走了敌人, 突击队在后面追杀, 消灭敌人的效果肯定不如包围方式好。当然也有些药在餐后即时服用, 是因该药胃肠反应较大, 如二甲双胍等。另外有些药物要求进餐开始同时服用, 是因该药物吸收快, 用餐结束后葡萄糖被吸收到血液中时正是药物发挥降糖作用的时间, 如那格列奈( 唐力) 等。

对症用药

众所周知, 血糖高应服用降糖药, 但是否对症往往被忽视, 从而造成治疗过错。例如优降糖, 属磺脲类药, 可刺激胰腺分泌更多胰岛素, 从而降低血糖含量。如果你伴有高胰岛素血症, 服用优降糖则是错误的。服用磺脲类药可刺激胰腺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 本来体内胰岛素就多, 如继续分泌的话, 将会使胰岛素更多, 而且会加重胰腺负荷,长此以往可导致胰腺功能衰竭。如果胰岛细胞已丧失分泌胰岛素功能, 此时再选用磺脲类药是毫无作用的。因此, 建议在决定选用磺脲类药时, 应监测空腹胰岛素水平。在确定有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时应选用胰岛素增敏剂, 如罗格列酮( 文迪雅) 等。

胰岛素治疗

选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疗效好, 副作用小。有些患者误以为用胰岛素治疗会上瘾, 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 用胰岛素治疗不会上瘾。胰岛素治疗可长可短, 根据病情,可随时选用胰岛素或改用口服降糖药。对无明显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的初期轻型糖尿病患者,可采取早期胰岛素治疗。据报道,初期轻型糖尿病患者采用 4 周的胰岛素治疗, 使胰岛 β 细胞功能得到恢复然后仅采用饮食、运动治疗, 可在 2~3 年内不用服降糖药。

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可使每单药的选用剂量减少, 副作用也减小。有的单药间有互补性, 能更好地适应患者多变的病情。常用的联合疗法, 如磺脲类+ 双胍类或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 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 双胍类或糖苷酶抑制剂等。联合用药的一般原则是: 两种降糖作用机制不同的药联合选用,不提倡三类降糖药联合选用。

相关推荐

吃什么降血糖药最好

1、磺脲类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岛素分泌,降糖作用为中等偏强,属于磺脲类的药品按每片剂量从小到大包括优降糖、美吡达、克糖利、达美康、糖适平等等,其中优降糖作用最强,美吡达作用快而短,达美康和克糖利作用时间较长。 2、双胍类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是降低食欲,减少糖类的吸收,比较适合于较胖者服用,降糖作用也属中等,这类药物包括降糖灵、二甲双胍。降糖灵价格便宜,但因其副作用比较大,已不常用。 3、α-糖苷酶抑制剂属于第三类口服降糖药,主要有拜糖平和倍欣等,这类药作用与前两种不太一样,主要是抑制糖类的分解,延缓葡萄糖

长期打胰岛素的危害性

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分为两类,一种是口服降糖药,另外一种当然就是胰岛素。口服药和胰岛素各有优劣,比如口服降糖药,安全方便,病人的依从性非常好,但是在肝肾功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将无法使用口服降糖药。 而胰岛素是内分泌科医师调整血糖的主要手段之一,胰岛素是人体体内自身的物质,因此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一般是非常安全,不会有什么危害的,而长期使用胰岛素注射当然会带来一个不良反应,就是体重增加,因此肥胖的患者是不适合打胰岛素的。

治疗糖尿病的六大口服降糖药

1、磺脲类:最早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现已发展到第三代,仍是临床上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餐前半小时服药效果最佳。 2、双胍类:口服降糖药中的元老。降糖作用肯定,不诱发低血糖,具有降糖作用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如调脂、抗小血板凝集等,但对于有严重心、肝、肺、肾功不良的患者,不推荐使用。为减轻双胍类药物的胃肠副作用,一般建议餐后服用。 3、噻唑烷二酮:迄今为止最新的口服降糖药。为 胰岛素增敏剂,通过增加外周组织对 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 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并改善与胰岛素

冬季低血糖三类高危人群

第一种是体型偏瘦的人群。因为体型偏瘦的人胰岛素抵抗轻,很容易造成低血糖,有条件可以定期进行动态血糖监测。 第二种是老年人。这是因为老年人消化吸收力差;口服降糖药或是胰岛素容易造成使用不当或过量;另外,如果老年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会加重低血糖对机体的危害。 第三种是糖尿病病程长的患者。这样的患者长期打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感知力差,很容易忽略低血糖症状。 冬季天冷,糖尿病患者首先要询问主治医生是否需要重新调整降糖方案,另外,定期监测也很关键。

降糖药的介绍

目前常用的降糖药物按作用的机理共分为八种,主要有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磺脲酰类促泌剂、二甲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促敏剂、苯茴酸类衍生物促泌剂、GLP-1受体激动剂、DDP-4酶抑制剂和中成药九大类多个品种。 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者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慢性综合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生是外周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糖尿病患者经过饮食和运动治疗以及糖尿病保健教育后,血糖的控制仍不达到治疗目标时,需采用药物治疗。降糖化学

早晨空腹血糖老偏高怎么办

1、降糖药物的使用剂量不足 这是临床上最常见到的一种情况,其特点是晚餐后或晚睡后血糖持续高于正常水平,次日清晨的空腹血糖显著升高。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晚餐前或临睡前所使用的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胰岛素促分泌剂等)剂量不足,不有效地把餐后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解决的方法是合理加大降糖药物的用量,重新调整治疗方案,一般情况下,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2、反跳性清晨空腹高血糖 其特点是患者夜间出现过低的血糖,在低血糖的刺激下,体内的胰升糖素、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等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的激素分泌增多,而患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

胰岛素制剂有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根据作用时间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胰岛素,并已制成混合制剂,如诺和灵30R,优泌林70/30。 (1)1型糖尿病 需要用胰岛素治疗。非强化治疗者每天注射2~3次,强化治疗者每日注射3~4次,或用胰岛素泵治疗。需经常调整剂量。 (2)2型糖尿病 口服降糖药失效者先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方法为原用口服降糖药剂量不变,睡前晚10∶00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一般每隔3天调整1次,目的为空腹血糖降到4.9~8.0毫摩尔/升,无效者停用口服降糖药,改为每天注射2次

降血糖的药

胰岛素及各种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胰岛素是1型糖尿病患者维持生命和控制血糖所必需的药物。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不需要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但多数患者在糖尿病的晚期却需要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的水平以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以往,人们担心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胰岛素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但在UKPDS研究中,使用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治疗的患者组与其他药物治疗组和主要以饮食控制的对照组相比,大血管病变发生的危险性并没有增加。因此,胰岛素目前仍被当作使2型糖尿病患者达到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目前通过皮下注射速效或

详解各类降糖药优缺点比较

评价一种降糖药物的优劣,需要全面衡量,不光看降糖效果,还要看安全性、耐受性、依从性、价格因素以及是否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等等。 1、磺脲类的优缺点 磺脲类降糖药是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口服降糖药,主要通过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临床常用的有糖适平、达美康、优降糖、美吡达、亚莫利等。 优点:疗效突出、价格便宜,是2型糖尿病一线用药,对心血管无不良影响,没有癌症风险。 缺点:容易发生低血糖及体重增加,个别病人会出现皮肤过敏反应、白细胞减少等。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继发性失效。对老年人和轻中度

老年人怎样应付糖尿病的突袭

1、饮食疗法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老年糖尿病人中约有30%的患者只需要单纯的饮食疗法即可控制。 2、运动疗法 运动可以降低血糖,改善心血管状况,降低血压、血脂,又改善心理状态。但运动疗法不操之过急,应以轻度活动开 始,根据耐受力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不要超过心肺及关节的耐受力。 3、口服药物疗法 目前口服降糖药有两类:一类为磺脲类降糖药,这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可增加肝糖原的储备和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而使血糖下降。 另一类为双胍类降糖药:这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通过抑